浅谈温带草原主要杂草害虫的防治

浅谈温带草原主要杂草害虫的防治

一、浅谈温带草原主要杂草与害虫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莲[1](2021)在《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几种作物及桃蚜的毒力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瑞香狼毒是我国北方退化草原植被群落中的重要有毒植物之一,有多种功效。本文提取了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测定了提取物对4种禾本科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和化感作用;同时用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测定了对桃蚜的毒力以及生化机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粱、玉米种子萌发不受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的影响;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大,小麦和燕麦种子的萌发呈现“低促高抑”的趋势。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高粱、燕麦的幼苗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对小麦、玉米的幼苗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2)对4种不同作物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茎长、根长六个指标进行化感综合效应评价,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不同作物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为:小麦(-0.242)>玉米(-0.198)>燕麦(-0.163)>高粱(-0.153)。(3)用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处理后,4种作物幼苗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不同程度的升高。提取物对高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影响,燕麦SOD活性在浓度为0.01 mg/mL时显着高于对照,小麦、玉米SOD活性在高浓度下显着高于对照。玉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浓度升高逐渐增大,高浓度下显着高于对照,其余三种作物随浓度升高CAT活性逐渐减小,在浓度为25 mg/m L时高粱、小麦和燕麦CA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0.33、0.31、0.37倍。(4)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有很好的毒杀作用,毒杀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效应,在12、24 h下其LC50分别为1 625.06、1 243.66 mg/L。(5)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靶标酶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取物对桃蚜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抑制率低于30%;对Na+-K+-ATPase有诱导作用,对Ca2+-Mg2+-ATPase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对桃蚜羧酸酯酶(Car E)表现为抑制作用,高浓度下抑制作用达34.33%。(6)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体内解毒酶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取物诱导了桃蚜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在最大浓度下分别是对照的1.27和1.32倍;而抑制了桃蚜体内CarE的活性。

马亿[2](2021)在《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半翅目:盲蝽科)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多食性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的集约化种植和作物品种轮作的增加,使牧草盲蝽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加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本文监测了牧草盲蝽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在室内开展了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品系选育、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牧草盲蝽的可持续、高效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1.牧草盲蝽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采用玻璃管药膜法,于2015-2019年间,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种植田上,监测了牧草盲蝽田间种群对辛硫磷、灭多威、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以及阿维菌素的敏感度。除和林格尔县田间种群中未检测出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外,在其他监测地抗性水平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已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吡虫啉在托克托县的抗性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于2019年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大多数地区种群对辛硫磷、灭多威和阿维菌素无抗性。2.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品系选育、交互抗性以及风险评估。使用三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进行抗药性品系选育,在室内连续筛选14代,获得了一个抗性倍数达42.56倍的品系,并开展了交互抗性及抗性风险评估测定。结果显示:抗性品系对灭多威(RR=1.474)、辛硫磷(RR=2.662)、阿维菌素(RR=1.346)均无交互抗性;对吡虫啉(RR=5.203)和高效氯氰菊酯(RR=4.854)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与溴氰菊酯(RR=10.040)为中度交互抗性。经过对牧草盲蝽连续14代室内筛选所获得的抗性品系进行风险评估,其现实遗传力为0.339。3.不同增效剂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及P450s含量测定。使用PBO、DEF、DEM增效剂测定了敏感、抗性品系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毒力,并且采取测定血红素过氧化物酶的活力间接反映P450活力的方法,比较了敏感与抗性品系的解毒酶活性差异。与敏感品系相比,PBO对抗性品系的增效比为21.38,抗性倍数降至7.94倍,并且抗性品系的P450比活力是敏感品系的2.4倍,酶活性显着升高,表明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与P450活力升高有关。同时采用q PCR技术测定了三氟氯氰菊酯抗性、敏感品系的细胞色素P450表达谱,有9个基因(CYP4C1、CYP4C3、CYP6A2、CYP6A13、CYP6A14、CYP6A20、CYP6B7、CYP6J1、CYP6K1、CYP303A1)在抗性品系中显着高表达,有7个基因(CYP4C21、CYP4V2、CYP6B3、CYP6D5、CYP9E2、CYP12、CYP305A1)4.牧草盲蝽P450 CYP6A1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谱分析。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CYP6A13基因全长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450 CYP6A13在成虫不同性别、组织(头、胸和腹)、品系(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以及不同龄期(1~5龄)若虫中的表达谱。牧草盲蝽CYP6A13基因(Gen Bank登录号:MN782520)的c DNA全长2003 bp,ORF(开放阅读框)为1503 bp,编码氨基酸500个,无跨膜区域,无信号肽,具有P450基因的保守结构及特征。在若虫期,5龄的表达量显着高于1龄;在成虫不同组织部位中,头部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胸、腹部;在不同性别中,雌雄成虫体内CYP6A13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在三氟氯氰菊酯不同抗性品系中表达量均高于敏感品系,R14品系表达量是对照组表达量的2.11倍,差异显着(P<0.05)。将CYP6A13全长序列添加酶切位点后连接至p ET-28(+)载体上,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构建得到p ET28-CYP6A13表达载体。5.牧草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及突变位点检测。采用分段PCR方法克隆获得了牧草盲蝽钠离子通道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MW821485),开放阅读框全长6072bp,编码2024个氨基酸,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228.94 k Da,等电点(p I)4.99,有多个跨膜区域,无信号肽,具有钠离子通道蛋白的保守结构和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牧草盲蝽钠离子通道蛋白与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通过测序分析,比较抗性与敏感品系的钠离子通道序列ⅡS4-ⅡS6区域,并未发现存在可能导致靶标抗性的核苷酸突变。

刘启富[3](2021)在《草甸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的危害阈值和经济阈值》文中指出本研究于2014-2018年,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设置按月轮牧、季节轮牧、连续放牧、过度放牧和禁牧5种放牧方式。每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利用样方法调查样区内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新鼠丘数量和植物地上生物量,通过研究不同放牧方式对东北鼢鼠新鼠丘数量和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分析鼠丘密度和牧草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明确草甸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东北鼢鼠的危害阈值及经济阈值,为有效合理控制东北鼢鼠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和秋季不同放牧方式的新鼠丘密度和牧草产量损失比的拟合曲线皆为S型。春季危害阈值367.11个/hm2,秋季危害阈值:259.94个/hm2。东北鼢鼠危害阈值选择春季:367.11个/hm2。2.春季经济阈值:255.45个/hm2;秋季经济阈值:264.25个/hm2。东北鼢鼠经济阈值选择春季:255.45个/hm2。3.综合评价生态效益(危害阈值、经济阈值)和净经济效益,春季应采用的最佳放牧方式为季节轮牧;秋季应采用按月轮牧。能够保证高净经济效益又能达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王雨晴[4](2021)在《气候与地形因子对浑善达克沙地ANPP的影响 ——以多伦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温度、降水和风速等气候要素对不同地形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不同。本文以多伦县为研究对象,使用深度学习方法模拟了研究区地形要素对生态环境因子(水和热)状况空间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的影响。详细研究方法为:(i)通过Mann-Kendall统计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80-2019年生长季气温、降水和干旱程度(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特征。(ii)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2001-2019年通过MODIS遥感数据获取的地表温度(LST)和土壤湿度(使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进行反演获得)的空间变化趋势和稳定性,并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划分方法分析了LST和TVDI在区域的空间变化规律。(iii)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分别模拟了研究区LST和TVDI的空间分布与气象站点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湿度及研究区地形因子的关系。(iv)基于前述深度学习建立的模型,通过CASA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候(气温和降水)变化情景模式下研究区生长季的ANPP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多年生长季温度、降水和干旱气候变化特征。气温以0.042℃/a的速率显着上升(r=0.685),其中1980-2000年线性倾向率是2001-2019年的2倍,这表明该区域温度升高有减缓的趋势。降水量在1980-2019年总体呈下降趋势(-0.2884mm/a)。但这一趋势呈波动变化,降水量在1980-2000年呈上升趋势(4.783mm/a),在2000和2001年急剧下降,而后从2001-2019年起又呈上升趋势(2.284mm/a)。相应地,研究区总体呈干旱化趋势(SPI指数倾向率-0.0038/a)。1980-2000年干旱减轻(SPI指数倾向率0.074/a),2001发生极严重干旱,此后湿润度又呈增加趋势(SPI指数倾向率0.037/a)。温度、降水和SPI随年份变化并不是呈简单的线性变化,在不同时段其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尤其降水和SPI时段差异性较大。在对气温、降水和干旱程度分析时,应考虑时间尺度问题,时间尺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结果。(2)LST和TVDI空间变化特征。基于2001-2019年MODIS遥感卫星数据,LST在29.05℃≤LST<30.60℃时面积占比最大,占总面积的66.66%。在2001-2019年,低温(23.05℃≤LST<27.65℃)区和次低温(27.65℃≤LST<29.05℃)区面积有扩大趋势;中温(29.05℃≤LST<29.89℃)区、次高温(29.89℃≤LST<30.60℃)区及高温(30.60℃≤LST<31.24℃)区面积有缩小趋势。TVDI指数对土壤湿度有很好的反演效果。研究区土壤湿度主要以正常状态为主(占总面积的50.48%)。区域土壤湿度状态有向湿润方向变化的趋势,土壤湿度为正常和湿润状态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而干旱状态的面积有缩小的趋势。(3)深度学习方法模拟研究区生长季LST空间变化时模拟值和实测值决定系数(R2)达0.8125,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53℃,均方误差(MSE)为0.46℃。研究发现,影响LST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有气象站点温度、NDVI、海拔、太阳辐射、地表反射率、坡度和坡向,其特征重要度分别为0.58、0.238、0.134、0.014、0.013、0.01和0.008。在其它因子一定时,生长季LST是气温的1.7倍。随着NDVI增加,LST下降,这表明植被覆盖度对LST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LST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变化幅度较小;在东、东南和南坡向的LST较高,北、西北和西坡向的LST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拔、坡度和坡向的LST呈增加的趋势。(4)深度学习方法模拟TVDI时,MAE为0.06,MSE为0.01和R2为0.7765。通过定量海拔、NDVI,地表反射率等因素,进而分析LST与TVDI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随LST的增加,土壤湿度呈减小趋势,这可能会导致区域缺水或干旱的发生。TVDI随降水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即降水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高。TVDI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即土壤湿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5)深度学习方法模拟GDD时,MAE为23.8℃、MSE为883.22℃和R2为0.9217,GDD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GDD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小;在东、东南和南坡向的GDD较高,北、西北和西坡向的GDD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拔、坡度和坡向的GDD也呈增加的趋势。(6)地上生产力受水热共同因素的影响,本文发现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ANPP有积极作用。不同水热情景下,随海拔的升高,ANPP均呈增加趋势随坡度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北和西北坡向的ANPP较高,在西和东南坡向上ANPP较低。本文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水热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形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克服了遥感方法只能监测当前生态环境因子的局限,使研究不同地形条件下生态环境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可能。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下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罗晶丹[5](2021)在《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调查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地表甲虫的多样性调查是了解该地区地表甲虫生活习性、种群特性及分布范围的必要调查。由于地表甲虫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对农作物的收成影响大及其自身存在的经济价值,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对地表甲虫展开科学、全面的调查及分析。我国辽宁沈阳为平原地区,土地开阔农区众多,因此,开展沈阳东部地区3种生境地表甲虫系统性的调查对了解农区生态系统状况与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本实验于2019年6月~10月至2020年6月~9月进行,以沈阳农业大学后山实验基地为中心,随机选择半径50 km内的5个样地,各样地内挑选3个生境(农田、林地与杂草地)采用吸虫器法与巴氏诱罐法进行野外采集。将采集得到的样品进行整理、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掌握了解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及资源分布。得到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两种不同采集方法得到的地表甲虫样品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吸虫器法采集的样品多为体态小、质量轻的植食性昆虫;而巴氏诱罐法采集的样品多为体态大、质量重的捕食性昆虫,由此可见:采集方法不同,所获得的调查结果不同,当需要做野外研究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会更加精确有效,对结果分析及制定措施有更大的帮助。2.试验结果证明,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对地表甲虫物种数量及多样性产生影响。相较于无人管理的区域,从事农事活动的区域地表甲虫数量更少,种类丰富度更低,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与优势度指数(C)结果显示,杂草地生境内的地表甲虫物种个体数与种群数量最多,群落结构最稳定,但遭遇外界因子干扰时,林地生态结构最稳定;玉米地C值最高,地表甲虫数量与物种数最少,物种资源稀缺。相似度系数(q)显示,杂草地生境资源最为丰富,玉米地生境资源最贫乏,得出结论:人为的农事活动(施肥、喷药等)会对地表甲虫的生活习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改变地表甲虫的分布与迁徙。为后续建立沈阳地区地表甲虫数据库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进一步了解地表甲虫的生活习性及分布特性,以达到对害虫加以防治、对益虫加以利用的目的。3.实验对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资源进行统计,初步掌握3种生境地表甲虫物种资源分布,共采集到地表甲虫2688头,隶属于26科171种,有8条辽宁省新纪录。在统计得到的2394头沈阳东部地区优势科(占比>2.4%)甲虫中,农业害虫占据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总个体数的33.32%,分别为象甲科、叶甲科、吉丁甲科、叩甲科、金龟科中的鳃金龟和绢金龟;资源昆虫占据总个体数的35.18%,分别为步甲科、隐翅虫科及金龟科中的蜣螂等。可得出结论: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资源丰富,既有危害农作物的田间害虫,也有可利用的资源昆虫。掌握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信息,对建立沈阳东部地区与甲虫分布关系图库、建成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与地表甲虫相关的动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发展。

王军亮[6](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魏鹏[7](2020)在《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蒙古黄芪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素有十药九方的说法,随着蒙古黄芪种植规模的扩大,病虫草害化学防治造成的农药残留日趋严重。针对蒙古黄芪主要的病虫草害,选用低毒、安全的生物源农药以及物理方法进行了防治试验,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药材的根部性状、以及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评价。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黄芪育苗田杂草防除效果依次为人工除草>灭草松>豆施乐>除草布>CK;黄芪移栽田主要为禾本科杂草,田间杂草防除效果依次为人工除草>高盖>烯草酮>拿捕净>除草布>对照;各处理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但黄芪甲苷含量各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物理除草处理的黄芪甲苷含量高于除草剂处理。2、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能够诱集黄芪田害虫,诱杀益虫数量占比极小。利用黄板粘虫能够有效防除蚜虫,黄板摆放方式对于诱集昆虫量无显着影响,但黄板投放密度对除虫效果有影响,以555块/公顷最佳。3、杀虫剂防控蚜虫施药一次防治效果不佳,二次施药处理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其中阿维菌素处理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平均含量最高,较对照组高出35.45ug/g;黄芪甲苷含量最高为苦参碱处理,较对照组平均含量增加43.9ug/g。4、奈曼旗试验区,蒙古黄芪种植基地白粉病平均发病率为21.9%,根腐病平均发病率为18.4%,针对白粉病进行杀菌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依次为百菌清>蛇床子素>小檗碱杀菌>对照组CK,但施药处理差异不显着(P<0.01);各药剂处理的种苗产量较对照组有极小的增长,但差异不显着(P>0.05)。

张振超[8](2020)在《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地上-地下的退化过程和禁牧恢复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高海拔和独特的高寒气候,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非常敏感和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高寒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影响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威胁到我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生态安全。本文通过收集历史文献数据,并在红原高寒草甸和申扎高寒草原两个站点分别选取7个典型连续退化梯度草地进行实验观测,对红原站的7个退化梯度样带进行了1年的禁牧实验,同时研究了红原地区严重沙化的草地土壤和植被特征沿自然恢复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分别从区域和站点两个尺度探索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和恢复演替过程,旨在为该地区草地利用、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区域尺度上,植物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和p H则显着上升。不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中度和重度退化程度的土壤水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近似未退化草地相比均显着下降,容重显着上升(P<0.05),且退化程度越强,变化幅度越大。(2)站点尺度上,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强,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降低,而杂草相对于禾本科的权衡值显着上升(P<0.05)。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草地退化造成土壤水分和养分下降,粘结性变差,与禾本科和杂草植物根系等特征差异,共同决定了草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3)站点尺度上,土壤含水量、紧实度、有机碳、全氮、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以及C/N、C/P和N/P均沿着退化梯度不断下降。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导致的土壤变暖、变干加速有机碳矿化,加上难分解的杂草比例增加,很大程度导致土壤C/N、C/P和N/P的减少。(4)高寒草地退化导致植物地下生物量显着降低。从其垂直分布来看,0-10 cm深度土壤的地下生物量相对于10-30 cm土层的权衡值沿着退化梯度急剧下降,与0-10 cm土壤含水量、紧实度、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显着正相关(P<0.05)。可解释为草地退化对表层土壤性质影响比下层土壤更剧烈,随着表层土壤质量的迅速恶化,浅根系的禾本科植物比例减少,而深根系的杂草比例升高并在植被群落中占据优势。(5)红原站禁牧1年对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和植物生物量均有明显提升,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容重。表明禁牧是该地区草地恢复的有效途径,可能与其丰富的降水有关。轻度退化草地禁牧1年可恢复到较为理想的状态,而退化相对严重的草地最佳禁牧时间为9年。

吴学峰[9](2020)在《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昆虫野花带是一种通过混播方式配置不同功能植物形成群落组合的缓冲带区域,主要建植在农田、果园、菜地、道路两侧、滨水带等边缘地带,为提升作物传粉效率、控制虫害等发挥着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城市和乡村中为传粉者、害虫天敌提供蜜粉源与生境,改善城乡生境质量,强化害虫天敌支持系统,减少农药使用,改良修复城市土壤,净化水源,抑制杂草等。欧美发达国家最早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应用昆虫野花带并制定生态补偿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昆虫野花带仍处于发展初期,缺少实际应用。为了解昆虫野花带在中国的应用基础条件,在北京近郊与远郊展开非作物生境与实验地设计群落样方调查,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节肢动物种类以及自然天敌功能团、传粉者功能团、害虫功能团以及中性昆虫功能团多样性分布的总体差异性与时序动态变化;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构与节肢动物功能团的相关性;花期物候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传粉者功能团在群落中的取食范围及不同类群的共同食源,明确不同蜜粉源植物对于不同类群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分析花色、花量等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研究为中国的昆虫野花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开拓了非作物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与设计的先河。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在京郊非作物生境设25个样点633个样方,调查得到草本植物共51科152属204种。不同农区和非作物生境类型生长的植物多样性不同。远郊浅山旱作农业区以及深山沟谷林果区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群落主要由本土植物构成,近郊是栽培植物群落占优势。林地、林缘生境中,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占总调查样点的61%;田埂及坡地生境中,56%的调查样点以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道路及宅基地生境中,栽培植物为主,占72%;滨水生境中,40%的样点以低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全部样方中共观测到传粉昆虫5目20科29属14691个,其中中华蜜蜂为主要传粉者,传粉者对于旋覆花、败酱、蓬子菜、长蕊石头花的平均访花频率最高,这四种植物是最具传粉者保育价值的本土草本植物。昆虫野花带实验地设8个原始样地和1个设计样地,共27个样方,共有植物20科38属42种,10次调查共观测到2纲10目65科100属109种节肢动物13450个。实验地昆虫野花带群落最多可容纳25种自然天敌、21种传粉者、9种害虫。在时序变化上,共计66.7%的昆虫野花带群落在5月达到了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值,此时传粉者功能团与植物物种丰富度有强相关性,5月后,各昆虫野花带群落传粉者功能团优势种时序变化间差别不大,西方蜜蜂及东方蜜蜂占据了所有季节实验地中核心传粉者地位,且随着昆虫野花带群落整体花期推进,资源可利用性渐次降低,传粉者功能团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明显先升后降趋势,而自然天敌及害虫功能团的多样性水平的趋势为5月略低,7-8月达到了观测峰值,推测与昆虫野花带群落盖度相关。以传粉者功能团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蜜源植物及管状花冠和辐射对称花的植物被最多的传粉者类群所利用,其中,社会性蜂类的取食范围最大,生态位宽度达到了14.97,有25种蜜粉源植物都有被其觅食,其中优势物种为西方蜜蜂,其利用紫花甸苜蓿的个体比例高达0.11。蝇类与社会性蜂类共同取食资源种类在23种,占所有观测时段内蜜粉源植物总种数的92%。蝇类更偏好于白色花、社会性蜂类及食蚜蝇类更偏好于黄色、蓝紫色花,蝶类偏好于红色尤其是粉色的粉源植物,如美丽月见草等。大花量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性蜂类与食蚜蝇类,而小花量的植物能多为大花植物,更受蝶类、弄蝶类以及蛾类等鳞翅目昆虫喜好。京郊非作物生境中,栽培植物、本土植物对传粉者保育均有重要保护与应用价值,实验地的调查同时验证了植物多样性有助于提升传粉者等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花色、花量等关键功能性状也适用于非作物生境昆虫野花带植物的筛选。仅就传粉者功能团一项指标来看,朝阳、昌平等近郊非作物生境夏秋季植物种类单一,传粉网络结构不稳定,设计的昆虫野花带为传粉者提供了连续性的多样食源供应,具有强效的传粉服务功能,因此近郊地区可以首选昆虫野花带作为农地非作物生境的改造目标。

杨叶华[10](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浅谈温带草原主要杂草与害虫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温带草原主要杂草与害虫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几种作物及桃蚜的毒力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瑞香狼毒生物学特性
    1.2 瑞香狼毒主要化学成分
    1.3 瑞香狼毒的生物活性
        1.3.1 对作物的作用——化感作用
        1.3.2 对农业害虫的作用——杀虫活性
        1.3.3 对农业植物病害的作用——抗菌作用
        1.3.4 对人类疾病的作用——抗肿瘤、病毒、惊厥和癫痫作用
    1.4 瑞香狼毒的防控
    1.5 目的与意义
2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禾本科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仪器与试剂
        2.1.3 供试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2.2.2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禾本科作物化感综合效应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3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禾本科作物幼苗生长的化感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供试仪器与试剂
        3.1.3 幼苗生理指标的测定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作物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2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作物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2.3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4 种作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4 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3 种作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4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的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供试仪器与试剂
        4.1.3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的制备
        4.1.4 桃蚜的毒力测定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5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的作用机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供试仪器及试剂
        5.1.3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靶标酶的测定方法
        5.1.4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解毒酶的影响测定方法
        5.1.5 酶源蛋白含量测定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靶标酶的影响
        5.2.2 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桃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牧草盲蝽
        1.1.1 牧草盲蝽简述
        1.1.2 牧草盲蝽抗药性研究进展
    1.2 拟除虫菊酯抗药性机制
        1.2.1 表皮抗性
        1.2.2 代谢抗性
        1.2.3 靶标抗性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牧草盲蝽的抗药性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实验试剂
        2.1.3 抗性监测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3 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选育、交互抗性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实验药品
        3.1.3 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品系选育
        3.1.4 交互抗性
        3.1.5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以及抗性风险评估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选育
        3.2.2 交互抗性
        3.2.3 抗药性风险评估
    3.3 讨论
4 不同增效剂对三氟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及P450s含量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增效作用测定方法
        4.1.5 P450 酶活性定酶活性测定方法
        4.1.6 牧草盲蝽P450 基因的表达谱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牧草盲蝽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的增效实验结果
        4.2.2 不同品系中P450s活力测定结果
        4.2.3 牧草盲蝽三氟氯氰菊酯抗性相关P450 基因的挖掘
    4.3 讨论
5 牧草盲蝽P450 CYP6A13 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谱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虫源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总RNA提取
        5.2.2 第一链c DNA的合成
        5.2.3 牧草盲蝽CYP6A13 基因中间片段克隆
        5.2.4 牧草盲蝽CYP6A13 基因的c DNA末端快速扩增
        5.2.5 牧草盲蝽CYP6A13 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实时荧光定量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牧草盲蝽CYP6A13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5.3.2 牧草盲蝽CYP6A13 同源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5.3.3 牧草盲蝽CYP6A13 的表达谱分析
    5.4 讨论
6 牧草盲蝽P450 CYP6A13 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昆虫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总RNA的提取
        6.2.2 c DNA第一链合成
        6.2.3 引物设计
        6.2.4 CYP6A13 基因克隆
        6.2.5 PCR产物回收、连接转化
        6.2.6 质粒提取
        6.2.7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6.2.8 重组质粒p ET28-CYP6A13 鉴定
        6.2.9 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克隆载体p MD19-CYP6A13与p ET-28a(+)双酶切
        6.3.2 重组质粒的鉴定
    6.4 讨论
7 牧草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及突变位点检测
    7.1 实验材料
        7.1.1 供试虫源
        7.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总RNA提取
        7.2.2 第一链c DNA的合成
        7.2.3 牧草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中间片段克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钠离子通道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7.3.2 牧草盲蝽三氟氯氰菊酯抗性、敏感品系的钠离子通道跨膜区域比对分析
    7.4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草甸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的危害阈值和经济阈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放牧对草原地下鼠和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1.2.1 放牧对草原地下鼠的影响
        1.2.2 放牧对草原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1.3 危害阈值与经济阈值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东北鼢鼠新鼠丘数量调查方法
        2.2.2 植被调查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放牧方式对东北鼢鼠新鼠丘数量的影响
    3.2 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 不同放牧方式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损失量与损失比
        3.3.1 损失量
        3.3.2 损失比
        3.3.3 新鼠丘数量和损失比的关系
    3.4 不同放牧方式的危害阈值
        3.4.1 不同放牧方式春季危害阈值
        3.4.2 不同放牧方式秋季危害阈值
    3.5 不同放牧方式的经济阈值
        3.5.1 不同放牧方式春季经济阈值
        3.5.2 不同放牧方式秋季经济阈值
    3.6 不同放牧方式净经济效益计算
        3.6.1 不同放牧方式总收入
        3.6.2 不同放牧方式总成本
        3.6.3 不同放牧方式净经济效益
4 讨论
    4.1 不同放牧方式新鼠丘密度与牧草损失比
    4.2 不同放牧方式经济阈值
    4.3 不同放牧方式净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气候与地形因子对浑善达克沙地ANPP的影响 ——以多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候变化对区域环境的研究进展
        1.2.2 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2.3 不同地形下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
        1.2.4 土壤湿度遥感研究
        1.2.5 深度学习模型的常见网络结构和应用
        1.2.6 环境因子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的研究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类型
    2.2 数据源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温度、降水和干旱特征
        2.3.2 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统计
        2.3.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空间模拟
        2.3.4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形植被地上生产力的模拟
3 研究区温度、降水和干旱特征
    3.1 气温在多伦区域时间尺度研究
        3.1.1 多年生长季气温变化规律
        3.1.2 多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周期特征
    3.2 降水在多伦区域时间尺度研究
        3.2.1 多年生长季降水变化规律
        3.2.2 多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特征
    3.3 传统干旱监测方法在多伦区域时间尺度研究
        3.3.1 多年生长季气象干旱指数变化规律
        3.3.2 多年标准化降水指数变化周期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4 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统计
    4.1 地表温度基本变化特征
        4.1.1 基于地表温度空间面积特征
        4.1.2 地表温度空间变化趋势与稳定性
    4.2 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4.2.1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特征空间的构建
        4.2.2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土壤湿度评估
        4.2.3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区域干-湿面积分析
        4.2.4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空间变化趋势与稳定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模拟
    5.1 地表温度模拟变量参数选取和模型评估
        5.1.1 参数选取
        5.1.2 模型评估
    5.2 基于生长季空间地表温度的模拟
    5.3 特定环境条件下气象站温度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5.4 特定环境不同覆盖度条件下气温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5.5 气温变化条件下地表温度空间变化特征
        5.5.1 生长季气温变化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5.5.2 地表温度随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特征
        5.5.3 地表温度随NDVI的变化特征
    5.6 讨论
    5.7 小结
6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模拟
    6.1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拟变量选取和模型评估
        6.1.1 参数选取
        6.1.2 模型评估
    6.2 基于生长季空间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模拟
    6.3 特定环境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随温度变化特征
    6.4 干湿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6.4.1 降水、SPI指数与TVDI相关性
        6.4.2 生长季降水量变化对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6.4.3 土壤湿度随海拔的变化特征
        6.4.4 土壤湿度随NDVI的变化特征
    6.5 讨论
    6.6 小结
7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形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7.1 气温变化下,有效积温空间变化特征
        7.1.1 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分析
        7.1.2 有效积温模拟评估
        7.1.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有效积温的模拟评估
        7.1.4 气温变化条件下有效积温变化特征
        7.1.5 有效积温随海拔、坡度和坡向变化特征
        7.1.6 有效积温随NDVI变化特征
    7.2 水热变化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影响
        7.2.1 气温不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降水量变化特征
        7.2.2 气温升高2℃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降水量变化特征
        7.2.3 气温升高4℃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降水量变化特征
        7.2.4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特征
    7.3 讨论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调查及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地表甲虫多样性及研究状况
    1.1 农区生物多样性
        1.1.1 生物多样性
        1.1.2 .农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地表甲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2 国内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进展
        1.2.3 国外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进展
        1.2.4 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展望
    1.3 地表甲虫多样性农田边缘效应
        1.3.1 边缘效应概念
        1.3.3 生物多样性与边缘效应的关系
    1.4 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多样性调查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两种采集方法得到的地表甲虫结果比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集地点的自然概况
        2.2.2 采集样地的选择
        2.2.3 采集时间及标本整理
        2.2.4 野外采集方法
    2.3 采集信息的记录
        2.3.1 实验相关编码
        2.3.2 标本照片拍摄
        2.3.3 标本鉴定与保存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基于吸虫器法采集的地表甲虫数量
        2.4.2 基于巴氏诱罐法采集的地表甲虫数量
        2.4.3 关于两种采集方法采集甲虫的比较
第三章 不同生境不同时期的地表甲虫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生境中地表甲虫物种数量与分布
        3.3.2 不同生境对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
        3.3.3 不同季节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变化
第四章 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优势科资源调查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优势科资源统计
        4.3.1 步甲科 Carabidae
        4.3.2 薪甲科 Lathridiidae
        4.3.3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4.3.4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4.3.5 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
        4.3.6 蚁形甲科 Anthicidae
        4.3.7 金龟科 Scarabaeidae
        4.3.8 吉丁甲科 Buprestidae
        4.3.9 叩甲科 Elateridae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黄芪基原植物记载及特征
        1.1.2 蒙古黄芪种子种苗研究进展
        1.1.3 蒙古黄芪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1.1.4 蒙古黄芪害虫及防治
        1.1.5 蒙古黄芪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1.1.6 蒙古黄芪主要药用成分
        1.1.7 蒙古黄芪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蒙古黄芪育苗田杂草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2 蒙古黄芪移栽田杂草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3 蒙古黄芪害虫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4 蒙古黄芪病害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5 蒙古黄芪主要成分提取方法优化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实验材料
        2.1.2.1 供试蒙古黄芪种子与种苗
        2.1.2.2 供试农药
        2.1.2.3 试验仪器试剂
    2.2 试验设计
        2.2.1 杂草防治试验设计
        2.2.2 害虫防治试验设计
        2.2.2.1 杀虫灯利用试验
        2.2.2.2 蚜虫防治试验
        2.2.3 白粉病防控研究试验
        2.2.4 主要活性成分测定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病害调查、防治方法与统计
        2.3.1.1 病害调查
        2.3.1.2 病害防治
        2.3.1.3 病害统计及防治效果评价
        2.3.2 虫害调查、防治方法与统计
        2.3.2.1 害虫调查
        2.3.2.2 虫害防治
        2.3.2.3 虫害统计及防治效果评价
        2.3.3 草害调查、防治与评价
        2.3.3.1 杂草调查
        2.3.3.2 杂草防治
        2.3.3.3 杂草防除研究评价
        2.3.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
        2.3.4.1 LC/MS/MS条件
        2.3.4.2 黄芪甲苷提取及测定
        2.3.4.3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及测定
        2.3.4.4 方法学考察实验
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蒙古黄芪草害及防治效果分析
        4.1.1 黄芪育苗田除草
        4.1.1.1 奈曼旗基地育苗田杂草及种苗调查
        4.1.1.2 不同除草处理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4.1.1.3 不同除草处理对地上部分长势的影响
        4.1.1.4 不同除草方法对黄芪根系的影响
        4.1.1.5 不同除草方法的成本机效益核算
        4.1.2 蒙古黄芪移栽田除草
        4.1.2.1 呼和浩特试移栽验地杂草状况调查
        4.1.2.2 不同除草方法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4.1.2.3 不同处理对移栽田蒙古黄芪根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2.4 不同除草处理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
        4.1.2.5 不同处理对黄芪甲苷平均含量的影响
    4.2 蒙古黄芪害虫及防治效果分析
        4.2.1 频振式杀虫灯对黄芪田害虫防控效果
        4.2.2 黄板诱虫种类及对蚜虫的防治结果
        4.2.3 不同杀虫剂对蚜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4.2.4 蚜虫不同防治方法对蒙古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影响
        4.2.5 蚜虫不同防治方法对黄芪甲苷的影响
    4.3 蒙古黄芪病害及防治效果分析
        4.3.1 蒙古黄芪主要病害及发病情况
        4.3.2 不同药剂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药剂对于蒙古黄芪种苗产量的影响
    4.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4.4.1 黄芪甲苷提取方法优化
        4.4.2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5 讨论
    5.1 关于蒙古黄芪生产田除草方法对产量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5.2 杀虫灯及黄板使用技术
    5.3 杀虫剂及黄板防治蚜虫效果
    5.4 蒙古黄芪白粉病防治
    5.5 蒙古黄芪主要成分提取及检测技术优化
6 结论
7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地上-地下的退化过程和禁牧恢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草地退化
        1.2.2 草地恢复
        1.2.3 土壤的演化机制
        1.2.4 植被的演化机制
        1.2.5 杂草的适应机制
    1.3 存在主要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
        2.1.4 气候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红原站概况
    2.3 申扎站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的选择与布设
        3.2.2 样地调查及指标测定
        3.2.3 历史文献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
        3.3.1 物种多样性计算
        3.3.2 权衡量化计算
        3.3.4 SEM结构方程模型
        3.3.5 Meta分析
        3.3.6 FP-Growth算法
        3.3.7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计算
    3.4 技术路线
4 典型高寒草地的地上退化过程
    4.1 植物特征在区域尺度上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4.1.1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物特征的变化规律
        4.1.2 Meta分析不同类型草地植物对退化程度的响应
        4.1.3 基于FP-Growth算法的不同类型和退化程度草地的植物特征变化
        4.1.4 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性质在区域尺度的相互关系
    4.2 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4.2.1 土壤和植物因子与退化梯度关系冗余分析
        4.2.2 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随退化梯度变化规律
    4.3 植被功能群结构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4.3.1 禾本科和杂草根系特征差异
        4.3.2 不同植被功能群随退化梯度变化规律
        4.3.3 杂草权衡值与土壤性质和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4.4 植物地下生物量分布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4.4.1 地下生物量在不同深度土壤分布沿退化梯度变化规律
        4.4.2 植物地下生物量与土壤性质及植被群落组成的关系
    4.5 讨论
        4.5.1 草地退化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4.5.2 植物根系特征影响植物功能群结构变化
        4.5.3 杂草对退化草地的潜在生态作用
        4.5.4 土壤条件变化影响植物地下生物量分布
    4.6 小结
5 典型高寒草地的地下退化过程
    5.1 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5.1.1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性质在区域尺度的变化规律
        5.1.2 Meta分析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对退化程度的响应
        5.1.3 基于FP-Growth算法的不同类型和退化程度草地的土壤性质变化
        5.1.4 土壤理化性质在站点尺度沿退化梯度的变化规律
    5.2 土壤酶活性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5.2.1 土壤酶活性沿退化梯度的变化
        5.2.2 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
    5.3 土壤化学计量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5.3.1 土壤碳氮磷耦合对草地退化程度的响应
        5.3.2 土壤化学计量沿退化梯度变化规律
        5.3.3 土壤化学计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相关关系
        5.3.4 土壤物理性质和植被群落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草地退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4.2 草地退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5.4.3 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
        5.4.4 植物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
    5.5 小结
6 禁牧对典型高寒草地的恢复效果
    6.1 短期禁牧对典型高寒草地的影响
        6.1.1 短期禁牧对高寒草地植被的影响
        6.1.2 短期禁牧对高寒草地土壤的影响
        6.1.3 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特征的关系
    6.2 不同禁牧时间对典型高寒草地的恢复效果
        6.2.1 典型高寒草地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随禁牧时间序列的变化
        6.2.2 典型高寒草地土壤随禁牧时间序列的变化
        6.2.3 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随禁牧时间序列的变化
        6.2.4 典型高寒草地禁牧过程中土壤和植被指标的相互关系
    6.3 讨论
        6.3.1 短期禁牧对典型高寒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6.3.2 短期禁牧对典型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3 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随禁牧时间序列的变化
        6.3.4 禁牧在降雨丰富地区典型高寒草地的应用探讨
    6.4 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昆虫野花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1.1.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
        1.1.2.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
        1.1.3.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提供服务
        1.1.4.昆虫野花带在农业景观中的文化服务
    1.2.昆虫野花带景观生态学研究
    1.3.昆虫野花带种植及植物群落研究
    1.4.昆虫野花带规划设计与建植管理研究
        1.4.1.昆虫野花带景观特征
        1.4.2.昆虫野花带景观构成
        1.4.3.昆虫野花带具体分类
        1.4.4.昆虫野花带设计原则与方法
        1.4.5.昆虫野花带建植管理
    1.5.昆虫野花带在各国的政策发展研究
        1.5.1.英国
        1.5.2.瑞士、比利时
        1.5.3.美国
2 京郊非作物生境与传粉者调查研究
    2.1.调查内容与方法
        2.1.1.调查区域及样点选取
        2.1.2.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2.1.3.传粉昆虫观测
    2.2.结果分析
        2.2.1.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2.2.非作物生境传粉昆虫多样性分析
        2.2.3.不同类型草本植物群落对昆虫的作用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昆虫野花带群落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研究
    3.1.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样地、样方基本情况
        3.1.2.节肢动物观测与收集
        3.1.3.节肢动物多样性评测
    3.2.结果分析
        3.2.1.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3.2.2.节肢动物功能团时序动态变化分析
    3.3.结论与讨论
4 昆虫野花带群落中植物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研究
    4.1.研究内容与方法
        4.1.1.样地、样方植物群落概况
        4.1.2.植物花期物候观测
        4.1.3.节肢动物相关的植物关键功能性状测定
        4.1.4.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
    4.2.结果分析
        4.2.1.植物群落多样性构成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群落关系
        4.2.2.传粉者功能团动态与花期物候关系
        4.2.3.植物-传粉者互作及生态位关系
        4.2.4.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的关系
    4.3.结论与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四、浅谈温带草原主要杂草与害虫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几种作物及桃蚜的毒力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 高玉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D]. 马亿.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草甸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的危害阈值和经济阈值[D]. 刘启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气候与地形因子对浑善达克沙地ANPP的影响 ——以多伦县为例[D]. 王雨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沈阳东部地区地表甲虫物种资源调查及其多样性研究[D]. 罗晶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6]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7]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魏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地上-地下的退化过程和禁牧恢复效果研究[D]. 张振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9]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吴学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浅谈温带草原主要杂草害虫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