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S卫星导航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俊迦,杜兰,张中凯,刘泽军,周佩元,刘隆迪[1](2022)在《标准GPS星座与现有GPS星座性能对比分析》文中认为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精度高、操作简便、全天候三维实时可观测的特点。标准GPS星座为Walker星座,但由于实际部署计划、卫星故障、摄动力等因素的影响,现有GPS星座已偏离最初设计的星座模式,星座构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研究现有GPS导航星座较标准GPS星座的性能变化,本文利用卫星仿真工具包分别仿真构建基于种子卫星和星座T/P/F(卫星数、轨道平面数、相位因子)参数的标准GPS星座和基于TLE文件的现有GPS星座,并对比分析两种GPS星座对分布于国内外11个观测站的可见性、几何精度因子和位置精度因子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性能。可见性分析通过卫星仿真工具包的Access功能得到观测站的平均可见卫星数,几何精度因子分析、位置精度因子分析和全球范围覆盖性能分析分别利用Coverage Definition(覆盖对象)和Figure Of Merit(覆盖品质因数)得到观测站的GDOP平均值和PDOP平均值以及GPS星座八重卫星时间覆盖率随纬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现有GPS星座的卫星更多,冗余度更高,较标准GPS星座的导航性能有所提升,观测站平均可见卫星数有23.5%的提升,观测站几何精度因子平均值有34.03%的提升,观测站位置精度因子平均值有27.48%的提升,最低卫星时间覆盖率有15.23%的提升。
南光[2](2021)在《弹性PNT体系发展现状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概述导航、定位和授时(PNT)体系是为各类用户提供包括位置、速度、时间等关键时空参数的基础系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门类和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GPS、北斗等一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与建设的不断深入,PNT体系的组成越来越多样,其主要服务功能也日益强大。但与此同时,由于现代PNT体系对各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GALILEO、GLONASS、北斗等)的依赖越来越多,
赵耀升,宋立丰,毛基业,刘箭章[3](2021)在《“北斗”闪耀——初探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之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也成为了少数站上国际前沿的高技术产业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道路,提炼出"成功秘诀",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依靠分步走的研发战略、特色创新的技术方案和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方式"三大法宝",自主成功获取卫星导航源头技术,并快速赶上先发国家;再凭借自主源头技术的溢出动力、"国家规划—重大工程"引领下的"政府+市场"合力以及产业技术升级机遇的助力这"三大动力",实现了快速产业化。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践创新之路,不仅填补了发展中国家自主技术来源情境下高技术产业发展"无路可走"的空白,而且可以抽象出一条对这一情境下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北斗道路"。这些结论对于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均有借鉴意义。
杨子辉,薛彬[4](2022)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既是我国的一张国家名片,也是国之重器。建议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英文名称命名为"BeiDou",而不是"BDS","北斗(BeiDou)"在汉语中不仅是一个穿越古今的"导航"名称,而且可以保持中英文发音一致;讨论了我国建设BeiDou的艰辛历程,包括解决了中欧的导航频率之争,在国外禁运星载原子钟后,依靠我国自主创新,研制了高精度的星载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介绍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及北斗三号的定位原理及特点,通过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充分发挥BeiDou的短报文通信优势,才能够顺利地嵌入业已成熟的卫星导航市场;最后展望了BeiDou与第5代移动技术(5G)相结合的应用前景。
杨子辉,薛彬[5](2021)在《美国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以美国发布的最新材料为依据,重新梳理了美国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包括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美国空军的621B项目、美国海军的蒂马申(TIMATION)卫星导航系统及美国陆军的赛科尔(SECOR)系统的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历程,最后介绍GPS空间部分、控制部分及用户端的现代化计划。
丁永杰[6](2021)在《多无人机协同GPS欺骗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的迅速发展,无人机在航拍、植保、表演、监测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由于使用门槛的不断降低,无人机使用管控方面暴露的问题也越发明显。为了对未授权的无人机飞行进行有效管控,当前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使用GPS欺骗攻击对无人机的飞行进行干扰是一种相对简单且可行性较高的管控方法。利用这样的攻击可以对未授权的无人机进行驱离或者捕获,以保护区域安全和隐私。但是,当前的GPS欺骗方法主要以地面平台搭载设备进行欺骗攻击,攻击范围有限且灵活性不高,无法应对波达方向检测等GPS攻击防御技术。本文在现有GPS生成式欺骗干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多无人机为平台的多信源GPS欺骗攻击方案,可以在有效应对波达方向感应检测的基础上实现对不同运动状态目标无人机的GPS欺骗。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针对悬停状态的目标无人机,提出了基于NSGA-II的多无人机协同GPS欺骗方案。首先构建了攻击无人机的硬件平台。然后,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基于NSGAII的多无人机路径规划和任务分配方案,为攻击无人机分配最优飞行路径。最后,针对悬停状态目标无人机设计两种不同的GPS欺骗方案,实现对目标无人机的禁飞区欺骗和飞行轨迹欺骗。(2)针对存在自主运动的目标无人机,提出了基于YOLO Nano的多无人机协同GPS欺骗方案。首先设计了基于YOLO Nano的单攻击无人机目标追踪方案,实现单攻击无人机上目标方向准确追踪。然后,在单无人机目标追踪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多攻击无人机协同目标追踪方案,实现对目标无人机的准确定位。最后,提出新的虚假GPS信号计算方法,根据目标无人机自主运动自适应调整攻击无人机飞行轨迹和虚假GPS信号内容。
熊超,刘宗毅,卢传芳,乌萌[7](2021)在《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进一步研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介绍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如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及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近5年来的发展情况,对比分析了各主要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给出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趋势对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启示。
郭宁[8](2021)在《基于ZYNQ的GPS L5频点卫星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导航技术的不断创新,GPS导航系统也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近些年发射了新的Block IIF和Block IIIF等新一代卫星,在新发射的GPS卫星上增加GPS L5信号,进一步提高了信号稳定性和用户的定位精度。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能够生成动态或者静态接收机天线前端所接收到的真实的GPS L5卫星信号。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作为GPS L5导航接收机性能测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为接收机的性能、技术指标验证提供可复现的GPS L5卫星信号。本设计的研究重点为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具体从GPS L5的信号体制,信号生成的原理出发,给出了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的信号生成数学模型。重点研究了模拟器研发所使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导航电文FEC卷积编码、卫星的空间位置计算、信号空间传播延迟计算、误差模型计算、伪距实时计算、中频信号生成等。在基于ZYNQ-7020基带信号处理硬件平台上,给出了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的总体设计流程和具体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研究了ARM导航数据处理模块和FPGA数字基带中频信号生成模块的设计流程和实现方法。最终在ZYNQ-7020硬件平台上完成了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设计与实现,并使用不同的接收机完成了对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性能和信号精度误差的评估。通过分析接收机接收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信号后的定位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本文设计的基于ZYNQ-7020硬件平台的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满足设计的要求。
周子健[9](2021)在《基于非差多星座的列车定位包络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列车定位系统是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核心,随着铁路高效化、智能化需求的不断上升,卫星导航技术的铁路应用成为了研究热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能够全天时向用户提供实时导航服务,特别地,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的全面建成,北斗辅助铁路升级成为了行业发展目标。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提升北斗系统应用水平,丰富列车定位系统感知能力,亟需研究基于卫星导航的列车定位优化与评估技术。为此,本文考虑GNSS基础性能,从星座性能和空间信号性能两个角度别提出对应的优化方法。利用多星座定位手段提升GNSS星座覆盖性和可用性,借助卫星高精度量测优化定位系统精度,并结合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RAIM)算法实现对GNSS空间信号性能的优化。为了估计卫星导航列车的可信位置,基于优化的定位方法实时计算定位误差指标,形成基于卫星导航的列车定位包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将多星座定位方法运用于列车定位中,研究GPS和北斗多星座联合的时空统一方法。针对卫星信号差异建立先验因子模型,考虑星座系统差异,提出了先验因子结合验后方差估计算法的多星座定位随机模型优化方法;(2)针对卫星导航系统伪距、载波相位和多普勒频移建立量测模型,研究双星座融合的卫星导航误差建模方法。以卡尔曼滤波算法为基础,建立钟差和钟漂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非差量测的列车定位测速方法,并针对不同量测组合的定位模型,提出基于能观性分析的评估验证方法;(3)考虑对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误差进行定量估计,参考现存的列车安全包络设计思路,针对GNSS基础性能需求,研究定位精度估计方法和RAIM算法,选用合适的保护等级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水平定位误差指标和通信延迟等效距离,形成卫星导航列车定位包络的估计方法。本文设计并实施现场实验,分别对多星座定位随机模型优化以及基于非差量测的列车定位测速方法进行验证,并分场景、分层次的验证本文提出的列车定位包络。实验结果表明,多星座定位方法能够在优化卫星信号几何分布,提高定位系统精度的基础上,降低GNSS失效风险;本文提出的列车定位方法能够输出实时定位结果,水平方向定位误差小于4m,测速误差小于0.5m/s,有效提升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相比于其他量测组合模型,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表现出最优系统能观度;同时,基于此模型设计的定位包络,能够包含水平定位误差,满足卫星导航接收机可用性需求,为铁路中列车定位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思路。图58幅,表26个,参考文献92篇。
耿威[10](2021)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特性与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离层扰动是电离层物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主要任务。由于电离层复杂的时空变化性,电离层扰动呈现出多尺度、不规则、复杂的变化特征。当电离层扰动发生时,其电子密度发生变化,对卫星导航定位及通信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电离层扰动的特性及建模对于维护人类空间活动的安全,减少和避免空间天气事件的经济损害十分必要。电离层闪烁作为重要的电离层扰动效应之一,不仅可以反映电离层中不规则等离子体结构及其物理特性,而且可能导致地面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出现畸变和误码,从而影响卫星导航和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中国南方地区是电离层闪烁事件高发区,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全球范围的通信和导航系统对空间环境的依赖日益增长,电离层闪烁的监测及效应研究突显出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此背景下,电离层扰动的监测、建模、效应等研究工作,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及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数据,主要研究电离层扰动对导航定位精度的影响、统计分析电离层扰动引起的GPS周跳分布特征,最后构建中国南方区域电离层闪烁指数地图模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空间天气研究人员和GNSS用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本文定量评估了2017年9月8日磁暴期间,电离层扰动对GPS性能及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其结果显示,磁暴期间,中国境内GPS台站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平均定位误差有明显的增加,最大误差接近2 m,相对于中高纬地区,低纬地区定位误差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远大于正常情况下的动态PPP定位误差(dm量级)。ROTI指数地图与PPP误差分布地图比较得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出现对GPS-PPP性能具有较强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和海南台站连续监测的电离层闪烁指数,及利用该台站解算的GPS-PPP定位精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定位精度随闪烁指数的增加而降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监测到电离层幅度闪烁指数S4大于0.4时,该台站解算的平均动态PPP误差要高于0.8 m。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时日落之后,此次磁暴有助于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从而引起电离层闪烁。导航信号通过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会造成信号质量下降,周跳发生频繁,最终导致系统性能及定位精度降低。该研究对电离层扰动发生时导航系统影响的预测及改建改进电离扰动事件高发区导航通讯系统的设计有着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的意义。2、基于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260多个GPS台站数据,分析2015-2018年,太阳活动下降期间中国及周边地区GPS周跳分布的时空特征,提出一个新的描述电离层扰动效应的参数:格网化周跳发生概率,讨论周跳与太阳活动及电离层闪烁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高仰角周跳随地方时、季节和太阳活动的变化明显。一天之中,周跳主要发生在日落之后至黎明前,午夜前后出现最频繁,白天很少出现。一年之中,周跳主要发生在春分和秋分附近,春分附近周跳出现比秋分更频繁,呈现春秋不对称性,夏季和冬季很少有周跳发生。太阳活动高年周跳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太阳活动低年。研究结果表明,周跳的逐年变化显着依赖太阳活动水平,且随太阳活动水平减低而减少。F10.7与周跳发生概率的线性相关指数约为0.7。电离层闪烁指数与周跳发生概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周跳与闪烁存在密切的关系,闪烁是引起周跳重要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接收台站接收到的S4指数大于0.6时,该台站监测到的卫星发生周跳的概率约为30%。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周跳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纬度25°以下靠近赤道异常区的低纬地区,中高纬度地区很少有周跳发生,此特征暗示引起GPS周跳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主要起源于磁赤道区。本部分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太阳活动下降期间中国及周边地区GPS性能的波动,格网化周跳发生概率作为一个新的电离层效应统计参数弥补了由于GPS轨道导致的不同地点GPS卫星分布不均的局限性,克服了少数台站研究结论的片面性,周跳可用于电离层扰动的直接监测和预警,以及为GNSS定位精度研究提供参考。3、最后,针对常用电离层闪烁模型在中国地区精度无法满足研究和应用要求,以及常用的电离层闪烁监测产品较为单一等问题,利用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基于Kriging插值方法,构建了中国南方地区高精度实时电离层闪烁指数地图模型。通过与全球电离层闪烁预报模型(GISM)和反应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指数标化率(ROTI)进行比较,验证利用Kriging方法构建的闪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电离层闪烁发生期间该地图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南方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区域特征和演变趋势,相比于GISM模型,该地图模型的精度更高,时延更小。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该地图模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低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差。以上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电离层闪烁地图模型相对真实可靠,可用于监测预警在空间天气扰动条件下的区域电离层闪烁活动。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及其对GNSS卫星导航系统的影响,对加深中国地区GHz波段电离层闪烁现象的研究,开展电离层闪烁的现报及预报,以及改进电离层闪烁高发区导航通信系统的设计均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
二、GPS卫星导航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卫星导航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标准GPS星座与现有GPS星座性能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GPS卫星星座仿真 |
2.1 STK简介 |
2.2 GPS卫星星座与仿真 |
3 地面观测站选取 |
4 卫星星座性能对比分析 |
4.1 可见性分析 |
4.2 精度因子 |
4.3 几何精度因子分析 |
4.4 位置精度因子分析 |
4.5 覆盖性能分析 |
5 结论 |
(2)弹性PNT体系发展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弹性PNT体系发展必要性分析 |
三、弹性PNT体系的主要进展 |
一是逐步采用新技术体制,不断提升卫星导航系统自身可靠性和安全性。主要包括: |
1、升级现有导航系统基础设施。 |
2、不断提高多卫星导航兼容互操作,提升导航定位的鲁棒性。 |
二是积极发展不依赖GPS的多种导航技术,确保GPS失效条件下关键基础设施的导航定位可用性。 |
三是积极开展多种研究,应对导航战带来的挑战。 |
四是继续加强原有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建设。 |
(3)“北斗”闪耀——初探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演进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演进 |
三、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分析 |
(一)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走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是如何成功的 |
1. 中国是如何以自主来源方式成功获取卫星导航源头技术的 |
2. 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是如何完成产业化并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 |
四、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 |
(一)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理论定位思考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理论合理性 |
(三)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理论意义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1. 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理论研究建议 |
2. 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未来发展研究建议 |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艰辛的发展历程 |
2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命名问题 |
3 北斗一号(BeiDou-1) |
3.1 BeiDou-1的建设历程 |
3.2 双星定位原理 |
3.3 BeiDou-1的主要精度指标 |
4 北斗二号(BeiDou-2) |
4.1 中欧导航定位合作之殇 |
4.2 中欧导航卫星发射频率之争 |
4.3 BeiDou-2的特点 |
4.3.1 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
4.3.2 BeiDou-2的星座及服务范围 |
4.3.3 BeiDou-2技术指标 |
4.4 BeiDou-2星载原子钟问题 |
5 北斗三号(BeiDou-3) |
5.1 BeiDou-3的星座及服务范围 |
5.2 BeiDou-3的特点 |
5.2.1 更精密的星载原子钟 |
5.2.2 精密单点定位服务 |
5.2.3 星间链路 |
5.2.4 全球短报文通信 |
6 BeiDou的发展趋势 |
6.1 星基增强系统 |
6.2 BeiDou与其他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 |
6.3 5G与BeiDou的融合 |
(5)美国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美国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 |
2 GPS发明之前的技术探索 |
2.1 美国空军的621B项目[11] |
2.2 美国海军蒂马申(TIMATION)卫星导航系统[11-12] |
2.3 美国陆军的赛科尔(SECOR)系统[13-14] |
3 GPS计划的开启与系统建设 |
4 GPS带来的效益与风险 |
4.1 GPS带来的军事效益[21] |
4.2 GPS带来的经济效益[22-23] |
4.3 GPS带来的风险 |
5 GPS的现代化 |
5.1 星载计时器的现代化 |
5.2 空间部分的现代化 |
5.3 控制部分的现代化 |
5.4 用户端的现代化 |
6 结束语 |
(6)多无人机协同GPS欺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转发式欺骗研究现状 |
1.2.2 生成式欺骗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
2.1 GPS系统 |
2.1.1 GPS导航电文 |
2.1.2 GPS信号载波与调制 |
2.1.3 GPS定位方法 |
2.2 GPS欺骗 |
2.2.1 GPS欺骗攻击 |
2.2.2 GPS欺骗攻击检测 |
2.3 遗传算法 |
2.3.1 遗传算法原理 |
2.3.2 NSGA-II算法 |
2.3.3 NSGA-II算法与其他算法的对比 |
2.4 目标检测 |
2.4.1 目标检测算法分类 |
2.4.2 YOLO及 YOLO Nano算法 |
2.4.3 YOLO及 YOLO Nano算法与其他算法的对比 |
第三章 基于NSGA-II的多无人机协同GPS欺骗方案 |
3.1 攻击方案概述 |
3.2 攻击平台设计 |
3.2.1 协同攻击平台硬件构建 |
3.2.2 协同攻击平台算法设计 |
3.3 攻击方案设计 |
3.3.1 禁飞区欺骗设计 |
3.3.2 轨迹欺骗设计 |
3.4 实验分析 |
3.4.1 定点欺骗实验设置 |
3.4.2 轨迹欺骗实验设置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YOLO Nano的多无人机协同GPS欺骗方案 |
4.1 攻击方案概述 |
4.2 多机协同的目标检测定位方案 |
4.2.1 基于YOLO Nano的单F-UAV目标检测方法 |
4.2.2 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多F-UAV协同追踪策略 |
4.3 攻击信号计算方案 |
4.3.1 目标无人机的定点欺骗 |
4.3.2 目标无人机的轨迹欺骗 |
4.4 实验分析 |
4.4.1 实验设置 |
4.4.2 目标检测定位结果分析 |
4.4.3 欺骗攻击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情况 |
1.1 美国GPS升级换代全面加速 |
1.2 俄罗斯积极部署GLOANSS-K2卫星 |
1.3 Galileo完成现阶段部署并布局二代系统 |
2 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2.1 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的问题 |
2.1.1 GNSS导航服务稳定性有待加强 |
2.1.2 GNSS基本导航服务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 |
2.1.3 GNSS抗干扰能力仍有待加强 |
2.2 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趋势 |
2.2.1 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更新,提高系统稳定性,增强卫星抗毁抗干扰能力 |
2.2.2 加大与增强系统深度结合/耦合力度,显着提升导航应用保障能力 |
2.2.3 开发新的替代系统,加强自主可控,减少对GNSS的依赖 |
3 对我国导航系统发展的启示 |
4 结束语 |
(8)基于ZYNQ的GPS L5频点卫星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GPS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
§1.1.2 卫星信号模拟器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基本理论 |
§2.1 GPS卫星导航系统组成及信号接口 |
§2.1.1 GPS系统组成 |
§2.1.2 GPS信号接口 |
§2.2 GPS L5卫星信号体制 |
§2.2.1 GPS L5信号结构 |
§2.2.2 GPS L5伪随机码 |
§2.2.3 GPS L5导航电文 |
§2.3 GPS L5卫星模拟器信号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 |
§3.1 导航电文FEC卷积编码 |
§3.2 卫星位置及信号空间传播延迟计算 |
§3.2.1 GPS卫星位置实时计算 |
§3.2.2 GPS L5卫星信号空间传播延时计算 |
§3.3 卫星信号空间传播误差模型计算 |
§3.3.1 卫星星钟误差 |
§3.3.2 地球自转效应 |
§3.3.3 电离层延迟 |
§3.3.4 对流层延迟 |
§3.4 伪距的实时计算 |
§3.5 数字信号合成技术 |
§3.5.1 频率合成技术原理 |
§3.5.2 频率控制字的计算 |
§3.5.3 数字中频信号合成 |
§3.6 高动态实时轨迹信号生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总体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ARM软件设计 |
§4.2.1 ARM整体运算流程 |
§4.2.2 ARM系统配置 |
§4.2.2 仿真初始数据读取及载体轨迹计算 |
§4.2.3 可见卫星判断 |
§4.2.4 初始相位计算 |
§4.2.5 ARM与 FPGA数据交互 |
§4.2.6 导航电文发送逻辑设计 |
§4.3 FPGA软件设计 |
§4.3.1 载波生成模块 |
§4.3.2 伪码生成模块 |
§4.3.3 通道信号调制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软硬件平台介绍及功能验证 |
§5.1 GPS L5模拟器软硬件平台介绍 |
§5.1.1 硬件开发平台 |
§5.1.2 软件开发平台 |
§5.2 GPS L5卫星信号模拟器测试验证 |
§5.2.1 中频信号测试 |
§5.2.2 定位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非差多星座的列车定位包络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导航星座及联合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卫星导航列车定位精度提升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列车定位包络及卫星导航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基于优化随机模型的多星座定位方法 |
2.1 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构成 |
2.2 GPS/BDS的时空统一方法 |
2.2.1 卫星导航系统时空框架 |
2.2.2 GPS/BDS时空框架转换方法 |
2.2.3 GEO/IGSO/MEO多轨道卫星状态确定 |
2.3 卫星导航系统随机模型优化方法 |
2.3.1 基于权重矩阵的卫星定位随机模型 |
2.3.2 基于先验因子的随机模型优化方法 |
2.3.3 基于验后方差估计的随机模型优化方法 |
2.4 实验验证 |
2.4.1 实验组织与数据采集 |
2.4.2 实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非差量测的列车定位测速及评估方法 |
3.1 卫星导航量测及函数模型 |
3.2 多星座融合误差建模方法 |
3.3 基于卫星非差量测的列车定位测速模型 |
3.3.1 接收机时钟误差模型 |
3.3.3 基于卫星非差量测的定位测速模型 |
3.4 基于能观性分析的模型验证评估方法 |
3.4.1 基于秩条件的定位模型验证方法 |
3.4.2 基于矩阵分析的能观度评估方法 |
3.5 实验验证 |
3.5.1 实验组织与数据采集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GNSS的列车定位包络计算方法 |
4.1 基于GNSS的列车定位包络 |
4.2 卫星导航系统精度估计方法 |
4.2.1 卫星信号几何分布 |
4.2.2 用户等效距离误差预算模型 |
4.3 卫星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算法 |
4.3.1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算法 |
4.3.2 水平保护等级计算方法 |
4.4 卫星导航列车定位包络估计方法 |
4.4.1 定位误差指标定量计算方法 |
4.4.2 通信延迟等效距离计算方法 |
4.5 实验验证 |
4.5.1 数据分析与场景划分 |
4.5.2 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特性与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离层概述 |
1.1.1 电离层分层结构 |
1.1.2 电离层形态变化特征 |
1.1.3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
1.2 电离层闪烁 |
1.2.1 电离层闪烁理论 |
1.2.2 电离层闪烁指数 |
1.2.3 电离层闪烁模型 |
1.3 电离层闪烁对GNSS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监测网简介 |
2.1 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 |
2.2 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 |
第3章 2017年9月8 日磁暴期间GPS定位性能评估 |
3.1 引言 |
3.2 数据及方法 |
3.2.1 数据 |
3.2.2 精密单点定位PPP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中元节磁暴事件前后空间环境及电离层扰动情况 |
3.3.2 中元节磁暴事件前后动态PPP误差概述 |
3.3.3 讨论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太阳活动下降期间(2015-2018)中国大陆及周边区域GPS周跳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据及方法 |
4.2.1 观测数据 |
4.2.2 周跳探测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周跳随地方时的变化特征 |
4.3.2 周跳随季节变化特征 |
4.3.3 周跳的年变化特征 |
4.4 讨论 |
4.4.1 周跳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 |
4.4.2 周跳与电离层闪烁的相关性 |
4.5 小结 |
第5章 构建中国南方地区电离层闪烁模型 |
5.1 引言 |
5.2 数据及方法 |
5.2.1 电离层幅度闪烁指数数据来源 |
5.2.2 计算IPP点地理经纬度 |
5.2.3 Kriging插值法 |
5.2.4 变差函数计算和拟合 |
5.3 结果与验证 |
5.3.1 实例结果 |
5.3.2 精度验证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下一步工作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GPS卫星导航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标准GPS星座与现有GPS星座性能对比分析[A]. 黄俊迦,杜兰,张中凯,刘泽军,周佩元,刘隆迪.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4星轨道与精密定位, 2022
- [2]弹性PNT体系发展现状及分析[J]. 南光. 卫星与网络, 2021(12)
- [3]“北斗”闪耀——初探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之道[J]. 赵耀升,宋立丰,毛基业,刘箭章. 管理世界, 2021
-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J]. 杨子辉,薛彬. 导航定位学报, 2022(01)
- [5]美国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J]. 杨子辉,薛彬. 导航定位学报, 2021(05)
- [6]多无人机协同GPS欺骗研究[D]. 丁永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 熊超,刘宗毅,卢传芳,乌萌. 导航定位学报, 2021(03)
- [8]基于ZYNQ的GPS L5频点卫星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D]. 郭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9]基于非差多星座的列车定位包络计算方法研究[D]. 周子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10]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闪烁效应特性与建模研究[D]. 耿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标签:卫星导航论文; 电离层论文; 无人机论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论文; gps定位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