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导向立体定向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卢致金,汤涛,肖艳平,曾繁云[1](2021)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重症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1)。对照组使用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治疗组使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指导下的脑钻孔引流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观察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意识恢复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治疗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患者能有效降低手术创伤,疗效更佳,减少术后并发症。
张永豪[2](2021)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8个,其中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35个,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33个。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均在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两组患者除手术方式不同外,其他治疗均是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进行评价,确定两组患者是否具有可比性。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1个月、3个月的患肢肌力,术后1个月、3个月的GOS评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及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小骨窗开颅组,(156.29±29.84 min Vs 275.61±66.57 min,P<0.05)。(3)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过程中失血量显着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28.29±90.80 ml Vs 268.18±75.72 ml,P<0.05)。(4)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平均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93.03±3.55%Vs 87.12±2.99%,P<0.05)。(5)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肌力恢复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GOS评分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1.31±4.11天Vs 14.12±3.90天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更具微创优势,其手术时间较短、手术过程中失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段且预后效果较好。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推广。
李慧君[3](2021)在《简易立体定向软通道手术对西宁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及改善预后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简易立体定向软通道手术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血肿清除疗效的差别,评价微创手术对患者功能预后改善的作用,通过对手术患者按残余血肿量分组比较,寻找对患者改善预后效果最佳的残余血肿量以便指导临床操作。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在发病24小时内入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SICH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以及服用药物情况,收集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等指标。入组患者在未经任何治疗前常规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且均按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制定的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为标准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简易立体定向软通道手术联合尿激酶进行治疗。收集治疗结束时患者的头颅CT,综合计算血肿清除体积,以患者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主要结果,收集相关资料,研究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治疗减小血肿的效果,并且按照残余血肿量进行分组(<10ml组、10-15ml组、>15ml组),评估不同残余血肿量与预后良好之间的关系,明确微创手术对患者功能预后改善的益处。结果本研究目前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间自发性脑出血103例,随访至终点患者90例。根据微创患者术后血肿量按<10ml组、10-15ml组、>15ml组分为3组分析,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NHISS评分、初始血肿体积、GCS评分、拔管时间、总住院时长等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患者90天MRS评分在残余血肿量<10ml组与10-15ml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15ml组均与前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术后GCS评分、是否合并肺部感染、ICU滞留时长在<10ml组与10-15ml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15ml组均与前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残余血肿量≤15ml,有更高的可能性使患者90天MRS评分达到0到3分,且患者在ICU滞留时长、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功能预后方面均可获益。2、治疗结束时最小清除阈值可定为15m L,作为指导临床拔管的指标。
杨中鹏[4](2021)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传统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在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治疗中的手术、术后及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病人60例,30例患者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下进行的手术,30例患者在传统开颅显微镜下进行的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术后及预后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并加以分析。结果:(1)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126.37±20.15min)明显短于传统开颅显微镜组(198.33±12.67min),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的术中失血量(104.17±15.09ml)明显少于传统开颅显微镜组(348.00±18.30ml),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为(82.23±4.58)%,传统开颅显微镜组血肿清除率为(80.37±6.53)%,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术后再出血4例,颅内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7例,梗阻性脑积水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传统开颅显微镜组术后再出血11例,颅内感染12例,消化道出血10例,肺部感染16例,梗阻性脑积水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6.67%,传统开颅显微镜组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16.67%,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术后半年GOS评分(3.27±1.048分)高于传统开颅显微镜组(2.57±1.104分),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半年随访,对比ADL分级情况,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效果良好者25例,效果不佳者5例,传统开颅显微镜组效果良好者15例,效果不佳者15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治疗中,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相比传统开颅显微镜下手术,用时更短、失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更少、远期预后更好,值得临床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及应用。
徐雅彪[5](2020)在《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使用FDFN(For the doctors For the nurses)头架以皮质脊髓束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术和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2040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符合入组标准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通过前瞻性研究,按照电脑编辑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0例,使用FDFN头架行以皮质脊髓束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钻孔引流术;对照组45例,行内科保守治疗。通过患者的住院时间、血肿吸收时间,患者入院后1周、3周水肿体积变化,入院后FA值的变化,入院3个月后ADL评分、NIHSS评分,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保守治疗组的脑水肿体积(31.71±6.59)ml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16.05±10.17)ml[Z=-5.634,P=0.000],术后3周保守治疗组的脑水肿体积(19.65±12.32)ml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9.38±6.30)ml[Z=-5.834,P=0.000];术后3周保守治疗组的FA值(0.57±0.03)显着低于微创治疗组(0.61±0.02)[Z=-5.761,P=0.000];保守治疗组的血肿吸收时间(31.56±6.02)d大于微创治疗组(11.31±5.24)d[Z=-7.217,P=0.000];保守治疗组的住院时间(27.71±9.45)d大于微创治疗组(22.07±8.45)d[Z=-3.195,P=0.001<0.05];保守组1个月NIHSS评分(9.96±3.05)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5.67±2.29)[Z=-5.626,P=0.000],保守治疗组3个月NIHSS评分(8.98±4.09)显着高于微创治疗组(4.43±1.78)[Z=-5.548,P=0.000];术后3个月保守治疗组的ADL(48.30±19.08)显着低于微创治疗组(61.72±21.56)[t=-2.794,P=0.007<0.05];保守治疗组的死亡率(2.2%)与微创治疗组(3.3%)[χ2=0.000,P=1.000>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量2040ml的患者,应用FDFN头架以CST为保护靶点的微创穿刺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血肿周围水肿,能够更好的促进皮质脊髓束的恢复,缩短患者血肿的吸收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图11幅;表8个;参45篇。
隋亚娟[6](2020)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伴有年轻化趋势,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中等量脑出血的患者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07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脑出血幕上出血量在20-30ml患者6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穿刺组32例和保守组30例。穿刺组患者行立体定向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保守组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入院14天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出院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1.立体定向穿刺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较内科保守治疗组少。2.立体定向穿刺组患者的血肿完全清除时间较内科保守治疗组短。3.立体定向穿刺治疗组的入院14天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于保守治疗组。4.立体定向穿刺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几率较内科治疗组低。5.立体定向穿刺组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较保守治疗组恢复佳。结论本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在中等量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立体定向穿刺引流组较内科保守治疗组能更快的清除血肿,尽可能恢复神经功能的缺损,近期有明显的疗效,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同时能有效的缩短整个治疗过程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长,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启发了新的治疗理念。
刘永强[7](2020)在《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更高。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高血压脑出血成为国家卫生财政的一大负担。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且危及生命的特点,决定了患者被迫使在当地医院就近治疗,已经成为目前各地区基层医院神经科最常收治的疾病。近年开颅清除血肿的优点不明显,微创手术治疗该疾病的观点已被神经外科医师广泛接受。在微创手术中,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规术式,但手术过程复杂繁琐、难以掌握,限制了该技术的使用。研究目的:根据空间立体定向原理,我们设计一套简单快速的立体定位方法,并开发了一种立体定向头架以及配套的智能手机程序app,进一步探讨立体定向头架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穿刺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omputed,Tomography,CT)输入到Android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用于脑内血肿中心的定位,并得出血肿中心的坐标值(x,y,z)。利用智能程序得出的数据,我们在患者的头皮上画出安装立体定向头架时所需要的标记,从而可以选择一条避免重要功能区和血管的最佳轨迹进行穿刺以有效地引流出血肿。我们在实验模型中对该定位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42例用立体定向头架引导而对血肿进行穿刺引流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比较该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的可行性、准确性、持续时间、术前以及术后结果。结果:根据模型中颅内血肿的不同位置,我们利用新型定位穿刺技术在血肿模型中模拟临床上的穿刺引流术,以验证该立体定向方法的准确度。在保证定位穿刺技术准确度的基础后,临床上研究纳入了 4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包括33例幕上出血,5例小脑出血和4例脑干出血。手术技术与立体定向头架的结合使用,帮助引流管的尖端抵达靶点(即血肿中心)。42例病人手术所需时间的中位时长为45(范围25-75)分钟。实际上立体定向头架的操作时间为10(范围为5-15)分钟。所有42例病例中,通过定位技术进行穿刺的引流管尖端均在血肿中,与术前设计的理论血肿中心距离误差均精确到≤10.0 mm。没有患者经历术后再出血。在33例幕上脑出血中,术后3.1 ± 1.4天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达到77.5%,其中29例(87.9%)残余血肿量<15 ml。术前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平均分(±SD)为7.5±2.7。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后1周的GCS平均评分已提高至10.7±3.0(p<0.01)。结论:新型的定位穿刺技术有助于快速、省力地对脑内血肿进行准确定位,并取得满意的血肿清除效果。立体定向头架的临床应用对于不同位置的颅内出血都是可行的,可以提高血肿穿刺的准确性、简化手术流程以及减少手术时间,适合于脑出血急症以及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吴浩冉[8](2020)在《3D-slicer软件在锁孔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行3D-slicer软件辅助定位下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患者与传统定位下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定位在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中的作用,利用光学投影定位颅内病变较传统定位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更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及应用。研究方法:本研究课题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并行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42例,为A组,再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并行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42例,为B组,B组患者在3D-slicer软件辅助定位下行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血肿中心点与骨窗中心点距离、骨窗与血肿重合率、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术后最大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平均住院日、预后评分、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研究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相关指标,如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术前血肿体积、术前GCS、术前NIHSS、手术部位(左/右),得出P>0.05,两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窗直径与骨窗面积,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为(151.57±38.48)min,B组为(111.90±11.54)min,A组平均住院日为(15.62±3.01)天,B组平均住院日为(12.29±1.33)天,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A、B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2.59±4.19)%、(85.48±6.84)%,水肿最大体积为(41.98±4.67)ml、(33.52±6.36)ml,血肿中心点与骨窗中心点距离为(4.96±0.34)cm、(3.91±0.68)cm,骨窗与血肿体表投影重合情况中,A组28例完全重合,重合率为66.67%,B组37例完全重合,重合率为88.10%,各组数据统计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相关指标中,术后2周A组GOS评分为(2.93±0.84),预后良好26例(61.90%),B组GOS评分为(3.40±0.77),预后良好38例(90.04%),术后2周NIHSS评分A组为(9.24±5.11),B组为(6.40±4.7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A组GOS评分为(3.00±1.03),预后良好26例(65.00%),B组为(3.56±0.98),预后良好34例(87.18%);术后3个月NIHSS评分,A组NIHSS评分(7.38±4.72),B组NIHSS评分(4.88±3.77),两组数据比较统计值P<0.05,两组患者预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在3D-slicer软件辅助定位下行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相比较在传统定位下行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平均住院日短、血肿清除率高、最大水肿体积小、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高、血肿中心与骨窗中心距离短等优点,并且除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外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2.3D-slicer软件辅助定位下行锁孔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2周、3月的GOS评分高于传统定位下手术患者,而2周及3月的NIHSS评分低于传统定位下手术患者,提示在3D-slicer软件辅助定位下手术治疗术后2周的短期预后及3个月的长期预后较好。3.3D-slicer软件在术前、术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情况、血肿中心与骨窗中心距离的计算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指导术前定位及术后入路设计,且使用过程中对设备要求较低,具有免费、便捷、快速、精准等特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邱治春[9](2020)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疗效差异,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01月2018年0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共收集63例病例,分为两组:血肿穿刺引流组(33例)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组(3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丘脑血肿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的ADL与GOS评分情况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设计调查表。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相关编码、录入、核实和复查。以ADLBarthel指数评分和GOS评分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釆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分别以ADL评分和GOS评分为标准进行预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同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术后再出血情况方面,血肿穿刺引流组再出血2例,占6.1%,小骨窗手术组再出血3例,占10.0%,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再出血率无显着差异(P>0.05)。在死亡率方面,住院期间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4例,死亡率12.1%,小骨窗手术组死亡5例,死亡率16.7%,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半年随访,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7例,死亡率21.2%,小骨窗手术组死亡9例,死亡率30.0%,采用Pearsonχ2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半年的总死亡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2.在其他预后影响因素方面:以ADL评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与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糖尿病病史、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1.378,95%CI:1.96865.782);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7.404,95%CI:3.29791.882);以GOS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出血量等与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手术治疗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4.761,95%CI:0.87026.070);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5.897:95%CI:2.54899.175)。结论:1.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半年的预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手术方式的再出血风险及死亡风险也无统计学差异。2.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中,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中,体重超重和术前GCS评分低于8分是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立婧[10](2019)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及3D-Slice软件的辅助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在辅助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的应用价值及不同手术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收集99例采取3D-Slicer软件辅助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出血量3060ml)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手术时机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624h)及延期组(24h)。其中早期组51例,延期组48例。两组术前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GC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IB)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不同的手术时机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脑水肿,再出血),死亡率,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将两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绍3D-Slicer软件应用方法,临床价值,注意事项,评价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手术时机,临床效果及治疗注意事项。结果:本项研究中,早期组51例,延期组48例.术后并发症情况:早期组肺感染6例(11.76%),消化道出血4例(7.84%),术后D级脑水肿1例(1.96%),延期组肺感染14例(29.17%),消化道出血11例(22.92%),术后D级脑水肿8例(16.67%),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earson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中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早期组4例(7.84%),延期组2例(4.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早期组预后良好患者44例(86.27%),延期组的预后良好患者21例(43.75%);早期组的致残患者5例(9.8%),延期组的致残患者19例(39.58%);早期组死亡2例(3.92%),延期组死亡8例(16.6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结论:1.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相对于延期微创手术的患者,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患者预后好,致残率致死率低等优势;选择高血压脑出血后624h内为最佳手术时机,患者获益较多。并且出血量在306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手术效果好。2.3D-Slicer软件操作简单,快捷,容易掌握,对设备要求不高;3D-Slicer软件可以依据头CT或MRI数据建立颅骨,血肿等三维图象,计算颅内血肿体积,该方法计算的血肿量准确度高,为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完善术前准备提供依据;3D-Slicer软件辅助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较传统体表定位徒手穿刺操作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3.3D-Slicer软件辅助微创穿刺引流术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用时短,定位准确,术后并发症少,手术预后好,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二、CT导向立体定向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导向立体定向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
3 讨论 |
(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3 病例分组 |
3.4 病例资料 |
3.5 治疗方法 |
3.5.1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
3.5.2 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 |
3.5.3 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
3.6 观察指标 |
3.6.1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
3.6.2 血肿清除率 |
3.6.3 术后 1 个月、3 个月患肢肌力 |
3.6.4 术后患者 1 个月、3 个月 GOS 评分 |
3.6.5 术后并发症、术后再出血 |
3.6.6 住院时间 |
3.7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对比 |
4.2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
4.3 血肿清除率 |
4.4 术后1个月、3个月患肢肌力 |
4.5 术后1个月、3个月GOS评分 |
4.6 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症 |
4.7 住院时间 |
第5章 讨论 |
5.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时机 |
5.2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 |
5.3 神经导航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
5.4 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
5.5 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原理及方法 |
5.6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手术的优势 |
5.7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的局限性 |
第6章 典型病例 |
第7章 结论 |
第8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简易立体定向软通道手术对西宁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及改善预后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干预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质量控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 |
3.1.1 三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对比 |
3.1.2 三组患者入院时情况对比 |
3.2 三组患者的预后相关指标比较 |
3.2.1 入院后三组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对比 |
3.2.2 入院后三组患者90 天MRS评分及并发症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方式 |
4.2 ICH的微创手术治疗 |
4.3 限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综述 定向置管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评分表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4)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式 |
2.5 观察指标 |
2.6 评定标准 |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对比 |
3.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
3.3 两组患者死亡例数的对比 |
3.4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GOS评分的对比 |
3.5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 ADL 分级情况的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丘脑出血 |
4.2 丘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
4.3 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 |
4.4 手术导航系统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及禁忌证 |
1.1.3 入院检查 |
1.1.4 FDFN头架介绍 |
1.1.5 治疗方法 |
1.1.6 数据采集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人口学特征 |
1.2.2 基线资料 |
1.2.3 水肿体积比较 |
1.2.4 FA值比较 |
1.2.5 术后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之间结果比较 |
1.2.6 NIHSS评分比较 |
1.2.7 ADL评分比较 |
1.3 讨论 |
1.3.1 HICH外科手术的理论基础 |
1.3.2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重要性 |
1.3.3 HICH的手术时间窗 |
1.3.4 微创穿刺引流术细节 |
1.3.4.1 微创穿刺术手术穿刺路径的选择 |
1.3.4.2 引流管穿刺的深度 |
1.3.4.3 rt-pa和尿激酶在微创术后的应用 |
1.3.5 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 |
1.3.6 HICH的多靶点穿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脑出血的治疗现状 |
1. HICH的发病机制 |
1.1 长期高血压是血管破坏的病理、生理基础 |
1.2 脑内血肿扩大 |
1.3 高血压脑出血后对脑组织继发性损害 |
2. DTI检查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2.1 DTI成像的基本原理 |
2.1.1 FA值、rFA值的临床意义 |
2.1.2 评估部位的选择 |
2.1.3 CST完整性分级 |
3.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
3.1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穿刺技术 |
3.2 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
3.3.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
3.4. 神经内镜血肿抽吸术 |
3.5. 神经导航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
4. 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常见问题 |
4.1 血压管理 |
4.2 血糖管理 |
4.3 颅内压管理 |
5.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性 |
6. 现代康复理念 |
7.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高血压脑出血的概述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1 原理描述 |
2 实验材料 |
2.1 立体定向头架和模拟实验 |
2.2 手机程序App |
3 研究对象 |
4 方法 |
4.1 术前准备 |
4.2 新型技术的手术步骤 |
4.3 手术流程 |
4.4 穿刺准确度的评估 |
4.5 治疗后颅窝出血的案例说明 |
4.6 术后处理 |
4.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可行性 |
3 手术室时间 |
4 准确度评估 |
5 与定位穿刺技术相关的临床表现 |
第四章 讨论 |
1 可行性 |
2 手术流程 |
3 穿刺的准确度 |
4 溶栓药物的应用 |
5 后颅窝出血 |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章 创新点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九章 附录 |
1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2 研究中相关的评分表 |
2.1 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表 |
2.2 脑出血后意识状态的分级 |
2.3 脑出血后GCS与意识状态状况分级比较 |
3 与技术相关的CDC院内感染诊断标准(部分) |
3.1 切口感染 |
3.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3.3 植入物引起的感染 |
3.4 败血症 |
第十章 致谢 |
(8)3D-slicer软件在锁孔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1.一般临床资料 |
2.术前相关指标 |
3.手术相关指标 |
4.并发症及预后相关指标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3D-slicer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及3D-Slice软件的辅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一般资料 |
1.1.2 头CT表现及出血量计算 |
1.1.3 主要临床表现 |
1.1.4 患者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评分标准 |
1.2.1 运动功能分级 |
1.2.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1.2.3 脑水肿分级标准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3.1 近期疗效评定标准 |
1.3.2 远期疗效评定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术前治疗 |
1.4.2 术前准备 |
1.4.3 3D-Slicer应用方法 |
1.4.4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手术方法 |
1.4.5 侧脑室钻孔引流术 |
1.4.6 术后处理 |
1.5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2.1 术后并发症情况 |
2.2 远期疗效 |
三、讨论 |
3.1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
3.1.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 |
3.1.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 |
3.2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比较 |
3.2.1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3.2.2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预后比较 |
3.3 手术时机选择 |
3.4 3D-Slicer临床价值,不足及注意事项 |
3.4.1 3D-Slicer临床价值 |
3.4.2 3D-Slicer软件不足之处 |
3.4.3 3D-Slicer软件操作注意事项 |
3.5 术后再出血分析 |
3.6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注意事项 |
3.6.1 术前治疗 |
3.6.2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 |
3.6.3 术后治疗 |
3.7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CT导向立体定向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1]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下经额入路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 卢致金,汤涛,肖艳平,曾繁云. 中国当代医药, 2021(19)
- [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D]. 张永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3]简易立体定向软通道手术对西宁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及改善预后的作用[D]. 李慧君. 青海大学, 2021(01)
- [4]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D]. 杨中鹏.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FDFN头架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D]. 徐雅彪.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D]. 隋亚娟.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7]一项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型定位穿刺技术的研究[D]. 刘永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3D-slicer软件在锁孔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研究[D]. 吴浩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9]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D]. 邱治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10]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及3D-Slice软件的辅助应用研究[D]. 徐立婧.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