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质体融合培育产肌苷产氨短杆菌GMA-2802

原生质体融合培育产肌苷产氨短杆菌GMA-2802

一、原生质体融合选育肌苷产生菌产氨短杆菌GMA-2802(论文文献综述)

吴鹤云[1](2016)在《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结合高通量筛选选育尿苷产生菌》文中指出尿苷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医药行业,尤其作为多种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中间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医药价值。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尿苷具有诸多优势,但国内尚无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高产菌株。解除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反馈阻遏和反馈抑制是尿苷能够大量积累的关键,因此诱变筛选尿苷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是一种选育尿苷产生菌的有效方法。此外,为了提高筛选效率,本文对尿苷产生菌的高通量筛选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建立了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和高通量筛选(HTS)的方法:确立了 ARTP作用的时间,摸索出了用96孔微孔板培养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并建立了用酶标仪高通量检测发酵液中尿苷浓度的方法。以尿苷·产生菌B.subtilis TD131为出发菌,经ARTP处理以后,以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尿苷酸结构类似物作为初筛手段,逐步筛选抗尿苷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再利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筛选出其中的尿苷高产菌。最终获得了四株尿苷产量显着提高且产量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突变株,分别命名为5.subtilis A219,B.subt li A260,B.subtilis A566和B.subtilis F126。在未经发酵工艺优化的条件下,它们在5L发酵罐上发酵尿苷的最终产量分别为12 g/L,14.5 g/L,16 g/L和18 g/L,是出发菌株的3.4倍,4.1倍,4.5倍和5.1倍,具备工业化应用的潜力。将筛选到的尿苷高产菌中嘧啶核苷操纵子基因进行测序,通过和出发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了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大亚基上的两个突变位点,P1016L和E949*,这两个位点可能是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变构调控的关键位点。本研究首次将ARTP诱变结合高通量筛选的方法用于尿苷产生菌的选育,较传统的诱变筛选方法,此法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找出了两个可能与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变构调节相关的关键位点。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应用以及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关键调控位点的发现,可以为以后的尿苷产生菌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曹倩[2](2014)在《两步法微生物转化合成阿糖鸟苷》文中认为阿糖鸟苷(guanine arabinoside,ara-G)是一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核苷类药物,是合成奈拉滨等核苷类药物的重要前体。阿糖鸟苷的化学合成复杂,而采用直接生物催化合成尚没有成功,原因是鸟嘌呤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以鸟嘌呤和阿糖尿苷(ara-U)为底物,利用核苷磷酸化酶或具有核苷磷酸化酶的微生物细胞合成阿糖鸟苷无法实现。因此找到一种在水中溶解度较高的底物是合成阿糖鸟苷的关键。2,6-二氨基嘌呤(DAP)易溶于水,并且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ase)作用下能够接受阿拉伯糖,可以作为合成阿糖鸟苷的底物。本实验室保藏的埃希氏菌(Escherichia sp.)AEM0812具有较高的核苷磷酸化酶活性,已成功地催化阿糖尿苷和腺嘌呤合成阿糖腺苷。进一步研究发现E. sp.AEM0812还能够催化2,6-二氨基嘌呤和阿糖尿苷合成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ara-DA)。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与阿糖鸟苷的差异是嘌呤环C6位基团不同,前者是氨基,而后者是酮基。因此有可能进一步以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通过脱氨反应获得目的产物阿糖鸟苷。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建立了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反应体系:以具有核苷磷酸化酶的E. sp. AEM0812菌株的游离细胞为催化剂,在Tris-盐酸缓冲液中溶解底物阿糖尿苷和2,6-二氨基嘌呤,在适温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合成中间产物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经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确定了酶促反应最适条件为:将60mmol/L的阿糖尿苷和60mmol/L2,6-二氨基嘌呤溶解于600mmol/L pH7.5磷酸二氢钾缓冲液中,加入15%E. sp. AEM0812菌细胞为催化剂,反应最适温度为30℃,最适反应时间为48h。在此条件下阿糖尿苷转化率可达到95.2%。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可作为合成其它核苷衍生物的中间体,其生物转化成功为两步法生物合成阿糖鸟苷奠定了基础。其次,利用富集培养基和腺苷选择性培养基从工厂污水水中分离和筛选出一株具有高腺苷脱氨酶活性的菌株TX16,经16SrDNA序列测定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株具有催化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脱氨转化生成阿糖鸟苷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础建立了以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为底物合成阿糖鸟苷的反应体系:P. aeruginosa TX16细胞为催化剂,在Tris-盐酸缓冲液中溶解底物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在适温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合成目的产物阿糖鸟苷。通过对条件优化确定了酶促反应最适条件为:将30mmol/L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溶于1600mmol/L pH7.5的Tris-盐酸缓冲液中,加入13%的P. aeruginosa TX16菌细胞,30℃催化反应120h。在此条件下产物阿糖鸟苷浓度达到27.1mmol/L,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转化率为90.0%。产物分离提纯后经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鉴定是阿糖鸟苷。本研究以阿糖尿苷和2,6-二氨基嘌呤为底物,以具有核苷磷酸化酶活性的E. sp.AEM0812埃希氏菌为催化剂合成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再以阿糖2,6-二氨基嘌呤核苷为底物,以分离的的高脱氨酶活性的P. aeruginosa TX16细胞为催化剂成功合成阿糖鸟苷,实现了的两步法生物合成阿糖鸟苷。

纪龙翔[3](2013)在《人工诱变选育肌苷高产菌株》文中研究说明肌苷可用来合成食品助鲜剂5`-肌苷酸、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治疗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慢性肝炎等多种疾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苷类药物。目前肌苷是通过发酵进行生产的,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因此优良的菌株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以实验室保存的肌苷菌株BacillussubtilisHSD1206为出发菌株,分别通过自然选育法、紫外线诱变法、DES诱变及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获得新的突变菌株并从中筛选高产菌株。(1)采用梯度平板法选育磺胺胍抗性菌株,经过多轮次的筛选得到了磺胺胍抗性明显提高的菌株,其抗性由原来出发菌株50mg/L提高到300mg/L;通过摇瓶发酵进行初筛和复筛,获得产苷能力提高的菌株,其中菌株K25产苷水平达到12.13g/L,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27.95%,其磺胺胍抗性和产量性状的遗传表现稳定。(2)通过UV、DES、UV+DES等诱变处理方法,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变异菌株,再从变异菌株中选高产菌株。结果表明UV或DES单因子诱变处理获得新的突变型比较困难,但对于恢复菌种原有典型遗传性状和提高产量仍然有作用,例如UV或DES单因子处理后,菌株硫胺素的缺陷性状得到一定的恢复,获得的菌株产量有所提高;而用UV+DES复合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缺陷型—组氨酸缺陷型,产量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3)确定了最佳的紫外线诱变方法:20W紫外灯30cm处照射60s。紫外线诱变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了高产菌株UV23,传代6次菌株产苷能力依然稳定,达到了19.96g/L,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17.62%。(4)确定了最佳的DES诱变方法:1%的DES处理10min。DES诱变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了高产菌株D4,传代6次菌株产苷能力依然稳定,达到了19.47g/L,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22.53%。(5)确定了最佳的紫外线-DES诱变方法:先紫外照射50s,然后1%DES处理8min。通过紫外线-DES诱变得到了一株具有新的营养缺陷型菌株DU65,经鉴定该菌株为腺嘌呤、硫胺素、组氨酸三重缺陷型菌株。该菌株在未经优化的培养基上具有产苷能力,且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6)经过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和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DU65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8%,酵母粉17g/L,玉米浆15g/L,蛋白胨6g/L,豆粕水解液9g/L,腺嘌呤150mg/L,硫胺素5.4mg/L,组氨酸75mg/L,磷酸二氢钾30g/L,硫酸镁0.1g/L,硫酸锰0.1g/L,消泡剂1g/L。DU65菌株在该培养基摇瓶发酵产达苷产量为22.95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1.97%。(7)将通过诱变筛选得到的3株高产菌株进行50L发酵罐放大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水平上3株高产菌株依然表现增产,其中具有新型营养缺陷型的菌株DU65产苷速度快,发酵时间短,最终产苷37.43g/L,比出发菌株增产了17.82%。

盛翠[4](2008)在《鸟苷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JSIM-G518的改良及其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鸟嘌呤核苷(guanosine,鸟苷)商品名称为GR,又名9-13-D-呋喃核糖基鸟嘌呤。其用途十分广泛,是食品和医药产品的重要中间体,可用于合成食品增鲜剂5’-鸟苷酸二钠、呈味核苷酸二钠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也是用于制造三磷酸鸟苷钠等药物的主要原料。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产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和5’-鸟苷酸的行列,国内鸟苷市场需求量激增。本论文以提高鸟苷产量为目标,通过对已分离菌株Bacillus subtilis JSIM-G518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分离得到一株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JSIM-GU-124-19,然后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鸟苷产量,并对鸟苷补料发酵和调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酶解浓度、酶解温度的实验分析,确定了JSIM-G518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较高的最佳条件:溶菌酶终浓度控制在2.4 mg/mL,酶解温度36℃的水浴中处理40 min。对JSIM-G518原生质体直接进行紫外诱变处理,方法简单、效果好,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大幅度提高菌种的生产能力、改善菌种性能。本实验的出发菌株JSIM-G518并未缺失核苷水解酶,所以纸电泳测定鸟苷含量时混有了鸟嘌呤,使得鸟苷实际产量降低。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菌株的生产性能,本实验以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方式,获得了核苷水解酶缺失的突变菌株,阻止了鸟苷代谢为鸟嘌呤,并进一步获得了磺胺胍,狭霉素C的抗性突变株,解除了终产物的抑制和阻遏,使鸟苷产量达到24.0 g/L。2.采用单因素优化方法对鸟苷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方法对发酵培养基中最主要的三种影响因素葡萄糖、酵母粉、豆饼水解液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建立了鸟苷发酵的最优发酵条件:发酵最适pH值为6.4,最适发酵温度为36℃,溶氧控制在40%,并于种子生长时间10 h时转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确立了鸟苷的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2.5%,酵母粉1.4%,(NH4)2SO4 1.5%,MgSO4 0.5%,KH2PO4 0.4%,谷氨酸钠1.0%,CaCl2 0.2%,豆饼水解液4.0 mL/dL,玉米浆1.7 mL/dL,CaCO3 2.0%。优化后鸟苷的最高发酵产量可达到28.3 g/L。3.通过对鸟苷补料发酵和调控的研究,确立了谷氨酸钠和二恶烷的最佳流加方式和浓度。实验表明,分批加入总量为0.25%的谷氨酸钠较起始时一次性加入1.0%的谷氨酸钠,鸟苷产量没有影响,降低了生产原料成本。在发酵30 h加入终浓度为100 mg/L的二恶烷,缩短了发酵周期,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

王登宇,臧威,孙剑秋,蒋本庆,王鹏,李铁[5](2008)在《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细菌遗传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文中综述了亲本菌株选择性遗传标记方法、影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因素、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和条件。介绍了细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细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姚继承[6](2007)在《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及配料产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及配料产业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该行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为该行业今后的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根据生物技术所包含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五大范畴来简要论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及配料产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李慧[7](2005)在《产氨短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转化乳清酸(OA)生成尿苷酸(UMP)的研究》文中指出尿嘧啶核苷酸(Uridine 5’monophosphate,UMP)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药物前体和食品添加剂。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以乳清酸为底物,利用微生物转化生成UMP。本研究采用HPLC 法和液质联用法确证了产氨短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R248 能将底物乳清酸转化生成UMP。研究了发酵转化和细胞转化反应体系中几种因素对R248 菌株转化UMP 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清酸1g/L、生物素50μg/L、pH 5.0、25℃转化培养4 天后, UMP 生成能力为420mg/L。乳清酸20g/L、细胞量20%、pH 7.2、250ml 三角瓶装液量5ml、32℃反应26 小时后,R248 的细胞转化能力为991mg/L。采用链霉素抗性、卡那霉素抗性和产物结构类似物抗性等作为筛选手段,对产氨短杆菌R248 进行离子束和紫外诱变,选育出一株UMP 生成能力比出发菌株R248 提高7 倍突变株M14。对高活性突变株M14 的细胞转化和发酵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转化中突变株M14 转化能力为0.98g/L;突变株M14 在乳清酸20g/L、细胞量30%、pH 8.06、葡萄糖50g/L、磷酸盐15g/L、21×180mm 试管装液量5ml、32℃细胞转化6 小时后UMP 的转化能力为2.1g/L。产氨短杆菌R248 发酵转化和细胞转化生成UMP,高活性突变菌株M14 的选育,以及突变株M14 转化条件的优化,对进一步研究产氨短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 转化乳清酸生成UMP 具有重要意义。

武改红[8](2005)在《鸟苷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代谢控制发酵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了鸟苷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发酵液中鸟苷定量测定的“纸层析-色斑洗脱比色法”,并对该方法的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2) 以枯草芽孢杆菌TA1001 为出发菌株,通过硫酸二乙酯(DES)及紫外诱变逐步诱变,定向选育出一株鸟苷产生菌TA208,其遗传标记为腺嘌呤缺陷、8-氮鸟嘌呤抗性和蛋氨酸亚砜抗性(Ade-+8-AGr+ MSOr)。在未经优化的摇瓶发酵条件下可产鸟苷15.82g/L。(3)研究了菌株TA208 的摇瓶分批发酵条件。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和正交设计法,分别优化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的配比,并对种子培养条件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在优化条件下,TA208 菌株摇瓶分批发酵48h,产鸟苷20.74g/L。(4)以菌株TA208 为供试菌株,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进行5L 自控发酵罐分批发酵,鸟苷积累可达25.60g/L,比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下产量提高了23.43%。利用5L 罐分批发酵数据,进行了发酵代谢过程分析及鸟苷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采用DPS 数据处理软件对模型参数求解并对菌体生长,葡萄糖消耗以及产物合成过程数据进行了拟合。本文选育获得的突变株TA208 遗传性状稳定,具备工业化生产潜力。通过鸟苷5L 罐分批发酵过程分析,建立鸟苷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该菌株的补料分批发酵动力学,对鸟苷工业化生产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周海霞[9](2004)在《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α-ALDC-高产菌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α-乙酰乳酸脱羧酶可以去除啤酒中的双乙酰,在啤酒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优点较多,是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中针对无遗传标记同种不同株双亲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因此,对本实验室保存的两株产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筛选高酶活菌株。 试验首先确定了比较适合的双亲菌株培养条件。选择使用了完全培养液和发酵培养液两种培养基以及完全液体培养基20mL和40mL装液量。绘制了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是:将菌株由斜面接种到完全固体培养基上,活化培养一天,再将其接种到液体完全培养基,37℃,200rpm,摇床培养14h,最后按5%的接种量接种到20mL的液体完全培养基,继续活化3.5—4h。将培养好的菌体收集起来,进行溶菌酶处理,制备原生质体。本试验选择了多个溶菌酶浓度,在32℃条件下处理双亲菌株。通过绘制形成率和再生率曲线,认为在32℃,用50μg/mL的溶菌酶处理双亲菌株20min,形成率较高,而且又有一定的再生能力,适合融合。将制备的V-20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灭活,3226—5原生质体进行热灭活,通过分析灭活后原生质体的融合率确定最佳融合条件是用pH9.0的40%的PEG6000,38℃,作用于混合菌液15min。本试验共得到了900株融合子,将这些融合子传代10次并测酶活。最后筛得3株菌,其酶解后的上清液酶活高于亲株。试验最后通过对融合子与双亲菌株的DNA含量的简单比较,进一步验证了筛得的菌株为融合子。

彭帮柱[10](2004)在《增香型苹果酒酵母的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立足于国内和国际研究现状,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增香型苹果酒酿造酵母。虽然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经是一个成熟、系统的实验体系,利用该技术进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报道国内外都很多,但用于构建增香型酿造酵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试验以5株优良的酵母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各自发酵苹果酒的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5#酵母菌株较适合酿造优良的苹果酒;将5#酵母菌株作为诱变出发菌株,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其进行诱变,从突变株中筛选出1株遗传标记稳定的突变株E2,然后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其和发酵能力较强的3#酵母的灭活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通过GC-MS对优良融合子及亲本发酵的苹果酒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分析,并结合感官品评,筛选得到3株优良的增香型苹果酒酿造菌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通过对5株试验菌株发酵苹果酒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比较分析,筛选出1株发酵苹果酒口感、风味较好,具有苹果酒典型风格的优良酵母菌株(5#菌株),然后利用EMS对其进行诱变,筛选出1株赖氨酸缺陷型突变株E2,将其确定为原生质体融合时产香能力好的亲本菌株Y。(2) 通过对5株试验菌株的发酵速率的测定和发酵醪液理化指标的测定,发现3#菌株的发酵能力较强,将其确定为原生质体融合时发酵能力强的亲本菌株X。(3) 根据两亲本的生长曲线图,得到两亲本的对数生长期均约为第2~10h,其对数生长早期均约为第2~4h。因此确定两亲本在制备原生质体时的前培养时间为4h。(4) 在酶解温度35℃,蜗牛酶终浓度为1%的条件下,酶解80min时,亲本菌株Y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可达93.5%和30.7%,亲本菌株X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可达92.4%和29.5%,适合进行原生质体融合。(5) 在60℃下,对亲本菌株X的原生质体进行水浴灭活,发现灭活15min,即可100%的抑制或钝化亲本菌株X原生质体活性。(6) 将筛选的融合子及亲本酿造的苹果酒香气成分进行GC-MS鉴定分析,并结合感官品评,得到3株产香能力、发酵能力均较强的优良增香型苹果酒酵母菌株。

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肌苷产生菌产氨短杆菌GMA-28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生质体融合选育肌苷产生菌产氨短杆菌GMA-2802(论文提纲范文)

(1)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结合高通量筛选选育尿苷产生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尿苷简介
        1.1.1 尿苷结构及理化性质
        1.1.2 尿苷的用途
        1.1.3 尿苷的分析检测方法
    1.2 尿苷的生产方法
        1.2.1 RNA水解法
        1.2.2 化学合成法
        1.2.3 微生物发酵法
    1.3 尿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机制
        1.3.1 尿苷产生菌
        1.3.2 枯草芽孢杆菌中嘧啶核苷的从头合成途径
        1.3.3 枯草芽孢杆菌中嘧啶核苷的补救合成途径
        1.3.4 枯草芽孢杆菌中嘧啶核苷的代谢调控机制
        1.3.5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
    1.4 尿苷产生菌的育种策略和育种实例
        1.4.1 尿苷产生菌的育种策略
        1.4.2 产尿苷菌种的选育实例
    1.5 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简介
        1.5.1 ARTP诱变的原理
        1.5.2 ARTP诱变方法的显着特点
        1.5.3 ARTP的应用实例
    1.6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菌种选育中的应用
        1.6.1 突变体库的建立
        1.6.2 高通量培养
        1.6.3 高通量分析检测技术
    1.7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背景
        1.7.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7.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引物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溶液
        2.1.6 主要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ARTP诱变方法
        2.2.2 高通量筛选尿苷酸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的方法
        2.2.3 发酵生产尿苷的培养方法及分析检测方法
        2.2.4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
        2.2.5 目的基因的扩增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7 DNA的回收纯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及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3.1.1 出发菌株TD131生长曲线的绘制
        3.1.2 ARTP对出发菌株TD131的致死率曲线的绘制
        3.1.3 高通量快速检测尿苷浓度方法的建立
        3.1.4 96孔板培养方法的确立
    3.2 ARTP诱变结合高通量筛选选育尿苷高产菌
        3.2.1 抗2-TU突变株(2-TU~r mutants)的筛选
        3.2.2 抗6-AU突变株(6-AU~r mutants)的筛选
        3.2.3 抗5-FU突变株(5-FU~r mutants)的筛选
        3.2.4 筛选小结
    3.3 所筛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3.4 所筛菌株在5L罐上的发酵性能检测
    3.5 所筛菌株嘧啶核苷操纵子的测序结果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2)两步法微生物转化合成阿糖鸟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核苷系列药物的简介
        1.1.1 抗病毒核苷类药物
        1.1.2 抗肿瘤核苷类药物
        1.1.3 抗流感病毒核苷类药物
        1.1.4 核苷类似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2 核苷类药物的合成现状
        1.2.1 化学合成法
        1.2.2 微生物发酵法
        1.2.3 生物酶合成法
    1.3 生物酶合成法合成核苷(类似物)的酶类及机理
        1.3.1 核苷磷酸化酶
        1.3.2 N-(脱氧)核糖转移酶
    1.4 生物酶合成法在实际生产中应需解决的问题
        1.4.1 高酶活力和高产酶菌株的筛选
        1.4.2 改进酶促反应的工艺
        1.4.3 改进产品的分离纯化工艺
    1.5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
        2.1.4 试剂
    2.2 方法
        2.2.1 酶促转化游离细胞的制备
        2.2.2 阿糖 2,6-二氨基嘌呤核苷标准曲线的建立
        2.2.3 阿糖 2,6-二氨基嘌呤核苷的提取与鉴定
        2.2.4 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脱氨反应游离细胞的制备
        2.2.6 阿糖鸟苷标准曲线的建立
        2.2.7 产物阿糖鸟苷的提取与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物转化合成阿糖 2,6-二氨基嘌呤核苷的条件优化
        3.1.1 反应过程产物-时间曲线测定
        3.1.2 缓冲液 pH 对转化率的影响
        3.1.3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的确定
        3.1.4 不同缓冲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1.5 细胞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3.1.6 底物浓度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3.1.7 最佳底物浓度的确定
    3.2 阿糖 2,6-二氨基嘌呤核苷的鉴定
        3.2.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产物纯度
        3.2.2 阿糖 2,6-二氨基嘌呤核苷的质谱分析
    3.3 产腺苷脱氨酶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3.3.1 菌种的筛选
        3.3.2 TX16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微生物转化合成终产物阿糖鸟苷的条件优化
        3.4.1 缓冲液 pH 对转化率的影响
        3.4.2 不同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4.3 不同缓冲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4.4 最佳底物浓度的确定
        3.4.5 最适细胞用量的确定
        3.4.6 反应过程产物-时间变化曲线
    3.5 产物阿糖鸟苷的鉴定
        3.5.1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
        3.5.2 质谱法鉴定
        3.5.3 红外光谱法鉴定
第四章 结论
    4.1 阿糖 2,6-二氨基嘌呤核苷的合成工艺建立与条件优化
    4.2 经过富集培养获得高脱氨酶活性的菌株 TX16
    4.3 阿糖鸟苷的合成工艺建立与条件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人工诱变选育肌苷高产菌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肌苷概述
        1.1.1 肌苷的理化性质
        1.1.2 肌苷的用途
    1.2 肌苷的生产研究状况
        1.2.1 肌苷的生产方法
        1.2.2 国内外肌苷研究状况
    1.3 肌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
        1.3.1 肌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1.3.2 肌苷的代谢调节机制
    1.4 肌苷生产菌的育种
        1.4.1 肌苷菌种的选育思路
        1.4.2 国内外肌苷菌种选育的研究现状
        1.4.3 肌苷生产菌诱变技术
    1.5 肌苷发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研究立体背景及研究意义
        1.6.1 自然选育高磺胺胍抗性突变株
        1.6.2 诱变选育肌苷高产菌株
        1.6.3 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提高肌苷产量
        1.6.4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菌种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主要溶液
    2.5 培养基
    2.6 肌苷发酵液中糖含量、肌苷含量以及菌体密度指标测定
        2.6.1 糖含量测定
        2.6.2 肌苷含量测定
        2.6.3 菌体生长密度测定
    2.7 营养缺陷型鉴定
    2.8 磺胺胍抗性检测
    2.9 自然选育法筛选高磺胺胍抗性菌株
    2.10 诱变选育肌苷高产菌株
        2.10.1 出发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2.10.2 紫外诱变法筛选肌苷高产菌株
        2.10.3 DES法诱变筛选肌苷高产菌株
        2.10.4 紫外-DES复合诱变筛选肌苷高产菌株
        2.10.5 筛选新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2.11 高产菌株 50 L 发酵产苷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出发菌株的遗传背景考察
        3.1.1 营养缺陷型分析
        3.1.2 磺胺胍抗性分析
    3.2 自然选育高磺胺胍抗性突变株
        3.2.1 高磺胺胍抗性菌株的初筛
        3.2.2 高磺胺胍抗性菌株的复筛
        3.2.3 高磺胺胍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3.3 紫外线诱变处理筛选高产菌株
        3.3.1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
        3.3.2 紫外线诱变致死率
        3.3.3 紫外线诱变初筛
        3.3.4 紫外线诱变高产菌株复筛
        3.3.5 紫外线诱变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
    3.4 DES诱变处理筛选高产菌株
        3.4.1 DES诱变致死率
        3.4.2 DES诱变初筛
        3.4.3 DES诱变高产菌株复筛
        3.4.4 DES诱变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
    3.5 紫外-DES复合诱变筛选高产菌株
        3.5.1 紫外-DES复合诱变初筛
        3.5.2 新突变菌株的营养缺陷型鉴定
        3.5.3 突变菌株DU65培养基优化
        3.5.4 突变株DU65遗传稳定性实验
    3.6 高产菌株50L发酵产苷实验
第四章 结论
    4.1 通过自然选育获得了具有高磺胺胍抗性的菌株
    4.2 复合诱变效果优于单因子诱变
    4.3 诱变处理获得到了高产菌株
    4.4 DU65菌株发酵培养基优化
    4.5 D4菌株、UV23菌株和DU65菌株5OL发酵罐产苷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鸟苷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JSIM-G518的改良及其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核苷酸的研究概况
        1.1.1 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方法
        1.1.2 目前已研究出的核苷类药物
    1.2 鸟苷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鸟苷简介
        1.2.2 鸟苷的用途
        1.2.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4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鸟苷的机理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1.3.1 市场分析
        1.3.2 已有的工作基础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鸟苷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出发菌株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2.3.2 最小抑制浓度的选择
        2.3.3 原生质体的制备
        2.3.4 原生质体的再生
        2.3.5 原生质体诱变
        2.3.6 核苷水解酶活性丧失突变株的筛选
        2.3.7 鸟苷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2.3.8 鸟苷生产菌摇瓶发酵方法
        2.3.9 分析测定方法
    2.4 结果和讨论
        2.4.1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2.4.2 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2.4.3 紫外线对JSIM-G518 原生质体的诱变效应
        2.4.4 缺失核苷水解酶活性突变株的获得
        2.4.5 磺胺胍抗性突变株的获得
        2.4.6 德夸菌素抗性突变株的获得
        2.4.7 狭霉素C 抗性突变株的获得
        2.4.8 目的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2.4.9 鸟苷生产菌的诱变谱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鸟苷产生菌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豆饼水解液制备方法
        3.3.2 鸟苷生产菌摇瓶发酵方法
        3.3.3 鸟苷生产菌22 L 自控发酵罐发酵方法
        3.3.4 分析测定方法
        3.3.5 Box-Behnken 设计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碳源、氮源对产苷的影响
        3.4.2 无机盐对产苷的影响
        3.4.3 发酵条件对产苷的影响
        3.4.4 其他因子对产苷的影响
        3.4.5 响应面试验分析确定最适发酵培养基
        3.4.6 优化后鸟苷生产菌发酵过程曲线
        3.4.7 鸟苷补料分批发酵和调控的初步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产氨短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转化乳清酸(OA)生成尿苷酸(UMP)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核酸类药物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
        1.1 核酸类药物的分类
        1.2 核酸类药物的主要临床应用
    2 尿嘧啶核苷酸
        2.1 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和代谢调节
        2.2 尿嘧啶核苷酸的临床应用
        2.3 尿嘧啶核苷酸的制备方法
    3 微生物转化乳清酸生成尿嘧啶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3.1 乳清酸及其生成尿苷酸的关键酶
        3.2 利用乳清酸生成嘧啶类核苷酸的转化菌株
        3.3 利用乳清酸生物转化生成尿苷酸
    4 立题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部分
    第一章 产氨短杆菌R248 转化乳清酸(OA)生成尿苷酸(UMP)的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及反应液
        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培养方法
        2.2 发酵转化
        2.3 细胞转化
        2.4 分析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转化产物的检测
        3.2 转化菌株的筛选
        3.3 不同底物的发酵转化
        3.4 转化菌株R248 的发酵转化
        3.5 转化菌株R248 的细胞转化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产氨短杆菌 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 R248 的推理选育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抗生素抗性菌株的筛选
        2.2 紫外线诱变
        2.3 5-氟胞嘧啶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2.4 离子束诱变
        2.5 底物驯化选育
        2.6 分析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R248 的生长曲线
        3.2 R248 抗性菌株的筛选
        3.3 紫外线诱变
        3.4 离子束诱变
        3.5 底物驯化选育
        3.6 高活性转化菌株的选育流程
        3.7 菌种的稳定性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产氨短杆菌 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 突变株M14 生物转化生成 UMP 的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及反应液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培养方法
        2.2 突变株M14 的发酵转化
        2.3 突变株M14 的细胞转化
        2.4 分析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突变株M14 的发酵转化
        3.2 突变株M14 的细胞转化
        3.3 突变株M14 与出发菌株R248 生物转化能力的比较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鸟苷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鸟苷理化性质
    1.2 鸟苷的用途
        1.2.1 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2.2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2.3 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1.3 鸟苷的测定方法
        1.3.1 离子交换法分离测定鸟苷
        1.3.2 酶法分析测定鸟苷
        1.3.3 纸层析法分离测定鸟苷
        1.3.4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鸟苷
        1.3.5 薄层扫描法测定鸟苷
    1.4 生产方法
        1.4.1 化学法生产鸟苷
        1.4.2 发酵法生产鸟苷
    1.5 鸟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
        1.5.1 生物合成途径
        1.5.2 鸟苷合成的代谢调节机制
    1.6 育种思路
    1.7 代谢控制育种实例
    1.8 鸟苷发酵过程控制
        1.8.1 碳源和氮源对产苷的影响
        1.8.2 无机盐及生长因子对产苷的影响
        1.8.3 温度、PH、通风量对发酵产苷的影响
    1.9 菌种保藏
    1.10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出发菌株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发酵液中鸟苷的测定方法
        2.2.2 鸟苷生产菌的诱变育种方法
        2.2.3 摇瓶发酵
        2.2.4 5L 罐发酵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纸层析法测定鸟苷的标准曲线绘制
    3.2 鸟苷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3.2.1 出发菌株的选择
        3.2.2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2.3 诱变条件的选择
        3.2.4 目的突变株的筛选
        3.2.5 目的突变株TA208 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3.2.6 小结
    3.3 摇瓶分批发酵条件的研究
        3.3.1 种子培养条件的研究
        3.3.2 鸟苷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3.3.3 产苷条件的优化
        3.3.4 小结
    3.4 5L 自控发酵罐分批发酵
        3.4.1 5L 罐鸟苷分批发酵过程曲线绘制
        3.4.2 5L 罐与摇瓶的分批发酵试验结果比较
        3.4.3 鸟苷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3.4.4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本文创新点
    4.3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 致谢

(9)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α-ALDC-高产菌株(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啤酒风味与双乙酰
        1.1.2 α-乙酰乳酸脱羧酶
        1.1.3 除去双乙酰途径
    1.2 国内外对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究现状
        1.2.1 产α-乙酰乳酸脱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1.2.2 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 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1.4.1 原生质体融合的发展
        1.4.2 原生质体融合的优点
        1.4.3 融合子的检出方式
        1.4.4 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因素
        1.4.5 影响融合的因素
        1.4.6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
第2章 原生质体融合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来源
        2.2.2 培养基与相关溶液
        2.2.3 原生质体的制备
        2.2.4 原生质体灭活
        2.2.5 原生质体融合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2.3.2 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条件
        2.3.3 原生质体的灭活条件
        2.3.4 原生质体的融合条件
        2.3.5 综合实验
        2.3.6 讨论
        2.3.7 结论
第3章 融合子的传代和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主要试剂及产地
        3.2.2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试剂配制
        3.3.2 发酵培养
        3.3.3 制备标准曲线
        3.3.4 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活力测定
    3.4 结果和讨论
        3.4.1 菌株筛选结果
        3.4.2 讨论
第4章 融合子的初步鉴定
    4.1 引言
    4.2 枯草芽孢杆菌DNA含量的测定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二苯胺显色测DNA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体干重和DNA测定结果
        4.3.2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增香型苹果酒酵母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苹果酒及其香气成分的研究概况
        1.2.1 苹果酒的发展研究概况
        1.2.2 苹果酒香气成分的研究概况
        1.2.2.1 酿造原料
        1.2.2.2 发酵条件
        1.2.2.3 酵母菌种
        1.2.2.4 苹果酸-乳酸发酵
    1.3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选育研究概况
        1.3.1 出发菌株的选择
        1.3.2 细胞悬液的制备
        1.3.3 诱变剂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1.3.4 中间培养
        1.3.5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分离和鉴定
        1.3.5.1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
        1.3.5.2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1.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概况及其在酿造工业中的应用
        1.4.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4.2 原生质体融合的一般步骤
        1.4.2.1 标记菌株的筛选
        1.4.2.2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1.4.2.3 原生质体融合
        1.4.2.4 融合子的选择
        1.4.3 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1.4.3.1 化学融合法
        1.4.3.2 电融合法
        1.4.3.3 激光诱导融合法
        1.4.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酿造工业中的应用
        1.4.4.1 糖化型酵母的构建
        1.4.4.2 耐高温酵母的构建
        1.4.4.3 嗜杀酵母的构建
        1.4.4.4 絮凝酵母的构建
        1.4.4.5 降酸酵母的构建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酵母
        2.1.2 浓缩苹果汁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和溶液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2.2 苹果酒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2.2.3 研究技术路线
        2.2.4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制备
        2.2.4.1 诱变出发菌株的选择
        2.2.4.2 诱变
        2.2.4.3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检出
        2.2.4.4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
        2.2.5 亲本菌株Y的确定
        2.2.6 亲本菌株X的确定
        2.2.7 双亲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2.2.7.1 双亲菌株前培养时间的确定
        2.2.7.2 酶解时间的确定
        2.2.7.3 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测定
        2.2.7.4 双亲原生质体的制备
        2.2.8 亲本菌株X的原生质体灭活时间的确定
        2.2.9 原生质体的融合
        2.2.10 增香型苹果酒酵母的筛选
        2.2.10.1 融合子初筛
        2.2.10.2 融合子酿酒品质分析
        2.2.10.3 香气成分测定分析
        2.2.10.4 增香型苹果酒发酵酵母的优选
        2.2.11 融合子的鉴定分析
        2.2.11.1 融合子和亲株细胞大小的测定和比较
        2.2.11.2 融合子和亲株的营养要求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3.1.1 诱变出发菌株筛选
        3.1.2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检出和鉴定
    3.2 亲本菌株Y的确定
    3.3 亲本菌株X的确定
    3.4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3.4.1 前培养时间的确定
        3.4.2 酶解时间的确定
        3.4.3 亲本和原生质体的形态比较
    3.5 亲本菌株X的原生质体灭活时间的确定
    3.6 原生质体的融合率的测定
    3.7 增香型苹果酒酵母的筛选
        3.7.1 融合子初筛
        3.7.2 酿酒品质分析和香气成分测定
        3.7.3 模糊综合评判
    3.8 融合子的鉴定分析
        3.8.1 融合子细胞大小和体积的测定
        3.8.2 融合子和亲本营养要求的测定
第四章 讨论
    4.1 苹果酒香气
    4.2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4.3 融合子的选择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四、原生质体融合选育肌苷产生菌产氨短杆菌GMA-2802(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结合高通量筛选选育尿苷产生菌[D]. 吴鹤云.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2]两步法微生物转化合成阿糖鸟苷[D]. 曹倩.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2)
  • [3]人工诱变选育肌苷高产菌株[D]. 纪龙翔. 河南师范大学, 2013(01)
  • [4]鸟苷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JSIM-G518的改良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 盛翠. 江南大学, 2008(03)
  • [5]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 王登宇,臧威,孙剑秋,蒋本庆,王鹏,李铁. 中国酿造, 2008(07)
  • [6]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及配料产业中的应用[A]. 姚继承.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 2007
  • [7]产氨短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转化乳清酸(OA)生成尿苷酸(UMP)的研究[D]. 李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8]鸟苷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D]. 武改红. 天津科技大学, 2005(06)
  • [9]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α-ALDC-高产菌株[D]. 周海霞. 河北大学, 2004(04)
  • [10]增香型苹果酒酵母的选育研究[D]. 彭帮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原生质体融合培育产肌苷产氨短杆菌GMA-28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