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层层深入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方愉涵[1](2021)在《POA文献对比分析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内容计量分析法》文中指出
莫丽娅[2](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综合英语课程作为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课时较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的主课堂和主阵地。高校英语教师有责任承担育人责任,合力打造课堂思政与思政课堂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课堂教育体系。文章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对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探索,激发课堂活力,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让课堂更具深度、温度和力度。
李向勤[3](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王忠林[4](2019)在《浅析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层层深入教学法》文中认为综合英语课程是面向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基础能力的提高,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层层深入教学法的应用,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梯度性教学任务,引领学生不断突破自我积极奋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层层深入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开展原则入手,探索层层深入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李玉婷[5](2019)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革命作品的教学能使高中生在研习语言典范、论辩深刻的作品时,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深入体会革命志士的崇高精神,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目前我国革命类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现状是:一方面,教师很少进行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很少阅读革命类作品。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兴趣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现状堪忧,这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契机。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应该开设“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课程并进行教学,然而,据调查和访谈,这一学习任务群尚未真正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即不知如何确立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故而,本论文将研究的主要任务确立为:在界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于该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求重点研究其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并指出了本研究可能存在的意义。第一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理性阐释。这一部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旨在从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两个角度入手剖析高中进行该任务群教学的依据。本章首先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概念界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的一个学习内容,是新课标十八个任务群中第九个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该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政治和文学的双重性、学习任务的明确性、言语活动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整合性。此后,指出了高中进行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可能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革命传统作品的兴趣、促进教师转变革命作品的教学方式、促进对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高中进行该任务群的教学具有较高价值,然而据调研,其教学现状并不理想,理论策略的缺位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追问理论根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主要观点为任务群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策略指导。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行性二者共同构成了高中必须进行该任务群教学的依据。第二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这一部分回答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在课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即:做好教学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研究认为:该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学情,以任务意识为导向确定学习任务,进而以专题集群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具体而言,该任务群可以通过资源开发、任务群统筹等方式整合文学类、思辨类、实用类革命作品作为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创设角色情境、视听情境、问题情境并设计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考察访谈等言语实践活动,以此优化教学过程。第三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这一部分是回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即在教学实施中可供采取的策略。本研究认为:宏观上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式、精读泛读结合式、联读——表达式三种教学模式。微观上则可以采取动机激发、任务驱动、支架教学、对话调控四种教学策略。此后,根据该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特征及教学要求进行了一个高一班级的九个课时全流程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致力于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与相互融合。
谷万红[6](2017)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诸多关注。目前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更多的聚焦于学校和课堂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分级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分级教学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关注学习者的实际英语水平,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效率。本研究试图将外语学习动机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论述。首先,笔者对学习动机相关因素进行了梳理,为后续策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强度与类型变化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归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发策略和教学策略,提高分级教学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背景下,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分布情况;(2)分级教学前与分级教学后,实验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和动机强度是否存在差异;(3)分级教学前和分级教学后,平行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和动机强度是否存在差异。笔者在高一虹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归纳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内在动机、成就动机、情境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以及个人发展动机。研究发现大学英语分级前后学生的学习情境动机变化并不显着,工具型动机占主要比例,且动机强度不稳定。同时本研究也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优化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期有助于高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刘南[7](2015)在《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组织教学,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介绍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在《综合英语》课程"All That’s Happening in the Music World"单元"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中选取相关主题,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详细设计课前、课中和课后任务,探讨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顾露雯[8](2013)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是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我国大学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及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未来的和平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学外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受长期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外语课程依然注重工具理性取向,单纯地强调外语技能的掌握。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一部分研究型大学纷纷以通识教育为办学理念,并开始了本科通识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完人”,而非“工具人”,而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如何将大学外语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作用,从而真正承担起通识教育的使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从该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文献综述,提出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外语课程应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大学外语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应如何决策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等要素?为了全而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历史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等对通识教育与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渊源、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理论建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实践等作出多维度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等剖析我国目前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现状及所处的内外部情境,最后探索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未来改革方向与路径。本研究初步得出的结论为,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在理念方面和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要素决策方面应遵循以下改革路径:(1)大学外语课程决策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的人文学科属性,确立多元文化观基础上的课程理念。目标决策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位,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终极目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此外,大学外语课程要立足学生的需求,重构多元化、层次化和个性化的课程目标。(2)大学外语课程应在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上将内容决策提升到文化素养的层次。决策者应根据真实性原则选择教材,即所有材料都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现实世界,并将文化三维框架(观念perspectives;产品products;行为practices)纳入课程内容的决策过程。在课程提高阶段,内容应融入目的语民族的文学经典,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提升其审美情操,真正发挥外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3)大学外语课程应以连贯性为原则,在纵向结构上建立从语言主导课程到内容主导课程的连续统;以整合性为原则,促进课程横向结构的建构性生成,建立大学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课程、与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整合;以问题(专题)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类型的多元性选择。(4)大学外语课程应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导师指导—网络社区—国际交流“一点四轴”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各种外语学习经验和机会整合起来,将正规化学习与非正规化学习、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虚拟世界的学习、校园内的学习与校园外的学习、共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课程应遵循折中主义混合原则,灵活择优地使用体现建构主义与实用主义理念的主流交际法,并在了解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将教学方法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5)大学外语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其评价指标应该走向多元化,反映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指标,如积极的学习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及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等,需要得到具体落实与密切关注。在评价方式方面,不仅要减少以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增加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而且要洞察学生的学习轨迹,综合利用多种以人为本的形成性评价,如电子档案袋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座谈与访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反思性写作等。
刘知国[9](2012)在《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基础,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法。
涂敏[10](2012)在《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上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任务型英语教学法的特点,结合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本文尝试着通过实践探讨如何在综合英语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二、试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层层深入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层层深入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2)“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述 |
(一)“课程思政”理念 |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
(一)词汇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 |
(二)句法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 |
(三)语篇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 |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
四、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效果评估 |
五、结束语 |
(3)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浅析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层层深入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层层深入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开展原则 |
二、层层深入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
1. 以问题引领阅读增强英语语言实践。 |
2. 细化目标阶梯进步读写训练轻松高效。 |
三、结语 |
(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思路图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教学价值 |
一、概念界定 |
二、基本特征 |
三、教学价值 |
第二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现状透视 |
一、现状:教与学不容乐观 |
二、原因:理论匮乏与策略失当 |
第三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过程最优理论 |
第二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确定学习任务 |
一、前提:进行学情分析 |
二、原则:任务相依原则 |
三、载体:教学活动专题 |
第二节 整合教学内容 |
一、革命传统文学性作品 |
二、革命传统思辨性作品 |
三、革命传统实用类作品 |
第三节 创设学习情境 |
一、创设角色情境 |
二、创设视听情境 |
三、创设问题情境 |
第四节 设计言语实践活动 |
一、课内基础:阅读鉴赏活动 |
二、课内深入:表达交流活动 |
三、课内升华:梳理探究活动 |
四、课外扩展:考察访谈活动 |
第三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 |
第一节 基于课型的宏观教学模式 |
一、基础课选取任务型教学模式 |
二、阅读课选取精读泛读结合模式 |
三、写作课选取联读表达模式 |
第二节 基于模式的微观教学建议 |
一、用活动激发学习动机 |
二、用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
三、用支架辅助学生学习 |
四、合理调控课堂多重对话 |
第三节 基于教学实践的效果反思 |
一、教学成效:学生学习兴趣增加 |
二、教学问题:课堂活动不易调控 |
三、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B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C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生习作展览 |
致谢 |
(6)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程标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
2.学习动机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
3.分级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1.学习动机的国内相关研究 |
2.学习动机的国外相关研究 |
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国内相关研究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大学英语 |
2.分级教学 |
3.学习动机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理论 |
2.认知主义理论 |
3.最近发展区 |
一、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分析 |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 |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
(三)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
1.内部因素 |
2.外部因素 |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实施 |
4.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访谈调查设计 |
1.学生访谈 |
2.教师访谈 |
(三)调查结果 |
三、大学英语分级中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 |
1.学生学习情境动机变化不显着 |
2.学生学习动机多为工具型动机 |
3.学生动机稳定性不足 |
(二)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1.关于学习情境动机问题的归因分析 |
2.关于工具型动机问题的归因分析 |
3.关于动机稳定性问题的归因分析 |
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 |
(一)学习情境动机激发与维持的策略 |
1.优化分级形式 |
2.优化教学方式 |
(二)优化工具型动机与维持的策略 |
1.优化课程设置 |
2.实施项目化教学 |
(三)维持并稳定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
1.优化考试设计 |
2.规范管理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8)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课程与大学课程 |
二、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 |
三、大学外语课程 |
第二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追溯 |
第一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追溯 |
一、自由教育的传统: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独占鳌头 |
二、《1828年耶鲁报告》:对古典语言的扞卫 |
三、选修制的兴盛:现代外语进入大学课程 |
四、《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现代外语成为通识课程 |
五、越战挫败中的通识教育及听说教学法:外语课程工具性凸显 |
六、罗索夫斯基的核心课程改革:外语课程人文性强化 |
七、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改革与5Cs标准:外语课程与时俱进 |
八、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演进的简要回顾 |
第二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追溯 |
一、清末的通才教育:外语是溥通学一部分 |
二、民国初期的通识教育:外语是通科课程 |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识教育:外语课程是共同必修科目 |
四、新中国专业教育的确立:外语是工具性基础课 |
五、改革开放后专业教育的矫正:外语仍是工具类课程 |
六、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推行:外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 |
七、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演进的简要回顾 |
第三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中美大学外语课程发展历程的共性特征 |
一、外语课程一直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
二、属于人文学科的外语课程才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
三、当代通识教育中外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
第三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外语课程理念 |
第二节 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外语课程 |
一、大学外语课程目标 |
二、大学外语课程内容 |
三、大学外语课程组织 |
四、大学外语课程实施 |
五、大学外语课程评价 |
第四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实践考察 |
第一节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
第二节 美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外语课程 |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 |
二、哈佛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外语课程 |
三、哈佛大学日语课程案例 |
第三节 美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外语课程 |
一、耶鲁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 |
二、耶鲁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外语课程 |
三、耶鲁大学法语课程案例 |
第四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外语课程的实践经验 |
一、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
三、以反映目的语文化的真实材料与外国文学名着为主要内容 |
四、以多样性、连贯性与整合性为课程组织原则 |
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外活动、海外留学、导师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
六、以“周报”、“剧场表演”等为特色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
第五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现状检视 |
第一节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
第二节 我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
一、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 |
二、北京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
第三节 我国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
一、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课程体系 |
二、复旦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英语课程 |
第四节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的问题 |
一、以服务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
二、以重语言技能的统一教材为基础课程内容 |
三、不同课程定位导致高级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价值取向 |
四、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与整合性且结构普遍失衡 |
五、以课堂为主、计算机为辅的传统客观主义教学模式 |
六、以考试为学习评价的主要形式 |
第六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情境调查 |
第一节 大学课程的情境分析理论:环境情境中的学术计划 |
第二节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的环境情境 |
一、外部影响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专家的观点 |
二、内部影响力之一:研究型大学使命 |
三、内部影响力之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使命 |
四、内部影响力之三:学生的特征与需求 |
第三节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学生特征与需求调查结果 |
一、学生特征调查结果 |
二、学习动机调查结果 |
三、课程目标需求调查结果 |
四、课程内容与组织需求调查结果 |
五、课程实施需求调查结果 |
六、课程评价需求调查结果 |
七、小结 |
第七章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构想 |
第一节 课程理念的改革 |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人文学科属性 |
二、明晰文化走向,确立多元文化观的课程理念 |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改革 |
一、回归人本身,以提升人文素养为课程终极目标 |
二、培养世界公民,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课程主要目标 |
三、立足学生需求,重设多元化、层次化及个性化课程目标 |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改革 |
一、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将课程内容决策提升到文化素养层次 |
二、以真实性为原则,将文化三维框架纳入课程内容决策过程 |
三、以文学经典为素材,将目的语民族人文精华融入课程内容 |
第四节 课程组织的改革 |
一、以连贯性为原则,建立从语言主导到内容主导课程连续统 |
二、以整合性为原则,促进课程横向结构建构性生成 |
三、以问题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类型多元性选择 |
第五节 课程实施的改革 |
一、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建立“一点四轴”式教学模式 |
二、以折中主义混合原则,灵活择优使用主流交际教学法 |
三、了解学生特征,教学方法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 |
第六节 课程评价的改革 |
一、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根本目的 |
二、洞察学习轨迹,利用多种人性化形成性评价方式 |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上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 (Input) 。 |
3. 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 (Activities) 。 |
3. 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实践运用 |
3.1 课前准备任务设计 |
3.2 导入阶段任务设计 |
3.3 阅读阶段任务设计 |
3.4 课后任务设计 |
4. 结语 |
四、试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层层深入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POA文献对比分析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内容计量分析法[D]. 方愉涵.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J]. 莫丽娅. 高教学刊, 2021(17)
- [3]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浅析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层层深入教学法[J]. 王忠林. 校园英语, 2019(34)
- [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 李玉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6]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优化研究[D]. 谷万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8)
- [7]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刘南.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10)
- [8]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D]. 顾露雯. 南京大学, 2013(10)
- [9]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刘知国. 科技信息, 2012(24)
- [10]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上的运用[J]. 涂敏.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