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层Client/Server结构分析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霍俞柯[1](2020)在《基于Android的书刊印刷企业业务信息管理APP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Android开源技术的成熟使得印刷企业通过移动端系统进行信息管理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满足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实时获取数据的需求,有助于扩展PC端系统服务,提高信息管理的灵活性与及时性。本文以书刊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业务信息管理为研究方向,基于对企业ERP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将ERP管理系统与移动APP技术相结合,设计书刊印企的Android移动端应用与Web管理系统。通过移动端与PC端系统的配合使用,实现企业的业务信息管理,具体内容如下:Android移动端应用主要包括用户登录注册、客户信息管理、计价基础信息管理、计价单管理、二维码识别与生成五个功能模块。基于C/S结构、MVC框架模式,使用Java技术实现客户与计价业务等功能的信息维护工作。本文首先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构建用例模型,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和手段对移动端应用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其次通过E-R模型与数据表格完成数据库分析工作。接着基于二维码的编码与解码原理,提出并分析二维码在系统中的应用需求。最后通过客户端界面的设计思想、并结合功能模型、动态模型及界面效果完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Web管理系统主要包括PC端的计价业务管理、采购业务管理与送货业务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基于B/S三层结构,结合用例模型、E-R模型及动态模型进行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
袁阳阳[2](2020)在《基于同源代码匹配的在线测试开发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软件对生活的渗透,人们对其正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日渐上升,软件测试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但仍有许多开发人员缺乏基本测试技能,一些新手甚至不知道如何编写一个测试用例,部分初学者或许能够开发简单的测试,却很难在功能覆盖上达到所需标准。因此诞生了许多测试自动化生成工具来辅助测试开发,但现有工具往往存在配置复杂、耗时久、源码覆盖不直观、生成测试用例体量大难阅读等问题。简单易用、快速反馈、覆盖直观、用例可读的测试生成方法将更加有助于覆盖目标功能点,同时提高开发人员的测试水平。本文依托慕测Web IDE,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同源代码匹配的在线测试开发系统。利用LSP协议新增多语言智能代码提示;结合Open Clover实现测试覆盖可视化;同时提出了一种测试自动化生成方案:首先,收集开源网站和考试平台历史数据构建测试代码语料库;然后,利用程序分析技术提取被测代码结构和文本信息;接着,基于字符串匹配、拼写校正、近义查找、程序相似分析等手段进行同源度量,最后,检索库中同源方法的测试用例并进行改造,最终为待测方法生成简洁可用、易于理解的测试代码。对于语料库未能覆盖的项目,系统集成了优化后的Evosuite工具,为用户提供针对目标方法的基本测试用例。本系统主要包括智能提示、覆盖可视化、同源代码匹配和测试生成等服务模块。服务间通过Restful、Web Socket等方式进行通信。利用Nginx进行水平扩展,结合NAS存储实现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无状态性。为确保服务的可迁移性,使用Docker进行封装部署。通过Elastic Search存储语料,提高匹配和检索效率。利用缓存和多线程并发技术,加快服务端响应速度。本文对系统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和实验评估。测试统计发现系统将单个项目的平均处理时间由65s降低至20s,吞吐量大幅提高。应用实验确认了系统能够帮助用户逐步提高测试覆盖率;对比实验表明,相对于签名匹配算法,本系统的同源匹配算法能够针对更多的项目方法生成更多测试用例,且准确率达90%以上。综上,本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测试人员编写基本测试用例,在提高源码覆盖率的同时,方便测试人员阅读和学习。
金晓倩[3](2010)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分处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政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急剧膨胀。为了保持毕业生的就业率,续写学院的品牌特色,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院招分处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做好毕业生的信息数据处理和毕业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以此提升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竞聘时能充分展现自己;另一方面又计划拓展现有模式,考虑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用人单位在不进入学校的情况下,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就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实现对需求的毕业生信息方便的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聘单位,还能较大程度简化部分单位到校进行现场招聘的繁琐程序和接待工作。因此,学院招分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空前大规模的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不仅直接提升了本院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还体现出学院在科学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本文运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结合学院的特点,分析了招分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分处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的访问方式,又有在逻辑上集中的特点,要能利用自身资源独立工作。因此,设计的是采用B/S和C/S混合模式的就业管理系统。系统主要从学院招分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三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完成对不同用户对象提供的服务。在安全性要求高、数据处理量大、交互性强的局域网范围内实现的就业指导管理功能部分采用C/S结构模式;在安全性和交互性不高的广域网范围实现的信息公布管理功能采用B/S结构模式。这样系统不单集合了两种模式的优点,还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论文介绍了B/S和C/S的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介绍了B/S、C/S结构的数据访问技术,做出了基于B/S和C/S混合结构模式的就业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实现。
李展宗[4](2009)在《基于B/S结构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辅助系统,该系统为师生提供了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交流、教学管理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及时地进行课程查询、选择班级、提交作业、查看通知、查询分数等操作,而教师可以进行输入课程信息、调整班级、发布通知、录入分数等操作。建立完善的、性能良好的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已成为加强校内教学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新型Browser/Server结构的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以Internet技术为核心,以Web技术为基础的集成环境之上,它基于网络对象超链接技术、多媒体文档结构以及跨越多种操作系统和多种数据平台的应用系统,针对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向师生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本文主要结合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的工作,对B/S体系结构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并根据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发了基于B/S体系结构的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论文从介绍MIS的概念及发展趋势着手,对传统的C/S二层体系结构和新型的B/S三层体系结构的原理进行介绍,并从多方面对两种结构进行了比较,指出B/S体系结构具有C/S体系结构的全部优点,又有C/S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此建立新型Browser/Server信息系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从而提出了Browser/Server新型体系结构。文章对ASP.NET技术以及数据库访问技术进行研究,选择ASP.NET作为系统开发工具,ADO.NET技术作为系统进行数据库访问的首选方案。最后,本文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适合本校教务管理需要的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上实现了开放式信息管理和查询的应用系统,同时又具有较高的交互性和安全性。该系统的开发对促进本校实验课程教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
刘佳[5](2008)在《葛洲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大坝安全监测资料的整编是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一环,为了便于管理和解读大坝安全信息,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编是必要的,同时利用这些观测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作出解释,可以协助分析人员及时发现大坝性态的异常情况,掌握大坝的工作性态。有效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的研制开发及其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观测资料的作用,所以进行大坝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水电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坝安全监测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同时也对大坝安全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监测技术研究开发的同时,继工程上具有先进可靠的数据采集、数模转换及数据传输仪器设备之后,建立先进的大坝安全监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为提高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本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了加强大坝安全监测网络功能的必要性。通过对C/S和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介绍,指出B/S、C/S混合结构的大坝安全监测Web系统软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比较了常见的B/S结构Web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确定了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Web应用系统的最佳开发工具,并介绍了其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论述了大坝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意义和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对目前监测信息系统常用的数据库进行分类介绍;第三章,介绍了基于C/S结构的大坝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第四章,介绍了基于B/S结构的监测信息系统的技术研究;第五章,对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进行介绍;第六章,通过对葛洲坝水利枢纽监测信息系统的介绍,从实际操作上介绍了基于B/S结构的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与研究成果;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大坝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李莹[6](2007)在《多层分布式储运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发展以及构件技术的出现,软件体系结构已逐渐从传统的两层结构向三层和多层体系结构发展。未来的应用系统将主要是建立在面向对象、分布、异构和自治的环境中的多层应用系统。三层客户/服务器模型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形成由表示层、服务层、数据库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三层体系结构有着可伸缩性好、可管理性强、安全性高、软件重用性好、系统稳定性高等优点。三层体系结构已经被开发商公认为应用程序开发中最有效的模式。本文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入手,简单对Web的相关技术做了介绍,接着对建立多层数据库应用的MIDAS技术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给出了基于这一技术之上的相应的三层分布式应用的实现步骤。然后,分别介绍了传统的两层和三层C/S系统结构、三层C/S与B/S混合结构模型,着重探讨了Delphi实现多层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技术。针对储运销售分公司原油管理业务上的实际需求,利用这些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具体实现了储运管理系统。此系统的实现可促进大庆油田公司和储运销售分公司数据库共享建设,可为领导指挥生产和作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地数据,直观地反映原油储、运趋势。节省数据处理时间,减少计算误差,把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报表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规范管理流程,加强油品的统一管理,简化工作程序,提高计划盘库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本文还对系统具体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如系统的容错技术和网络负载平衡技术、数据分布技术以及系统的性能优化和安全机制做了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相应具体的解决方法。储运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对油田其它单位在企业网环境下开发多层分布式数据库应用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祥章[7](2007)在《基于CSCW的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以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XGYFJXT)的研究与设计为背景,以CSCW理论和工作流技术、群件技术作为指导,用SQL Server建立系统数据库,以JAVA语言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了支持多人实时在线排课子系统、协同教案制作子系统、协同课件制作子系统、电子白板子系统、即时通信子系统的设计。论文的具体研究和实现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CSCW理论和工作流理论,总结了这些理论在国内外研究中的状况和发展前景。◆依据CSCW和工作流理论确立了XGYFJXT的总体设计,完成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子系统的体系结构的设计。◆对排课系统的算法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图论理论的排课算法。◆底层网络通信的设计与实现。为实现系统中群体合作实时的信息共享,需要实现信息的多点传送和点对点传送。同时,根据不同数据对可靠性和实时性的要求,本文实现在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下系统的底层数据通信功能。◆并发控制的研究与设计。系统分析了协同系统中并发控制的目标、并发控制方法、并发冲突检测方法,提出了适合本系统的并发控制方法。◆协同管理方式的研究与设计。系统分析了协同系统中协同管理方式,并根据本系统的特点提出适合XGYFJXT的协同管理管理机制。◆对IP组播技术和可靠组播协议的研究与应用。
郭玉泉[8](2006)在《基于Web的SCADA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吉林省春峰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SCADA项目为研究背景。针对SCADA应用环境的变化,在Web平台上实现SCADA系统的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基于Client/Server的SCADA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且对Web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论证了基于Web的SCADA系统的可行性。采用了ASP、ISAPI、Java Applet技术在Microsoft的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平台上实现了基于Web的SCADA系统。在系统实现时采用了双缓冲技术,保障图形显示的效果。在整个开发过程采用软件工程学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编码、测试。基于Web的SCADA系统已经在电力企业应用,取得了用户的好评。
吴冠霖[9](2006)在《基于Internet的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Internet正把全世界的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集成起来,形成信息高速公路与公用数据网络。如何通过Internet对大范围内分布的控制对象实施有效的监控,是当前自动化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Internet的各类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已经在国外广泛的展开,而基于Internet的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则是Internet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一种新的应用形式。水质监测工作的特点是监测区域广,监测站点分散,信息的采集和管理不便。实现数据的远程采集,监测设备的远程监控,进而实现包括数据传输、处理在内的整个流程的自动化,是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现有的水质监测体系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偏低,各级监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措施和完善的分级管理体制。提升水质监测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寻找一种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且成本相对低廉的网络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也代表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一种发展方向。作为课题的前期研究,本文围绕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数据采集技术,开展了监测方案的论证、设计和软件体系的探讨。论文首先研究与基于Internet的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相关的理论,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种基于ActiveX和OPC的远程数据访问方案,系统采用B/S模式,融合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利用ActiveX控件完成实时监测水质信息,根据在线监测水质信息要求,提出了三种水质信息采集方法(包括自动采集、实时采集和报警),同时通过WEB服务器发布数据。由于考虑到水环境信息的空间分布特性,论文探讨了将GIS应用于基于Internet的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此外,为了节约硬件设备的投入并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论文对水质监测点的布点优化进行了研究,选用改进的TOPSIS算法优化监测点布点的方法。最后根据水质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库区水质在线监测方案的设计,并结合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建立仿真模型,对仿真模型的软件功能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基于Internet的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不仅可以节省数据通信的成本,而且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GIS的引入则为水质信息和空间数据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数据表达、分析平台。对监测设备远程监控,大大提高系统的管理决策能力。相信这些研究可以对三峡库区的水质监测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耀琦[10](2006)在《银行客服系统数据库接口技术研究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银行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是摆在每个银行面前的问题。用户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推动了银行对服务的重视,不少银行开始将呼叫中心服务作为提高客户服务的一种手段。客户服务中心(Call Center)是一种新的基于CTI技术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最新的客户服务中心包括许多先进技术:电话交换、计算机技术、CTI和智能网技术。传统的呼叫中心数据库设计采用的是二层结构,随着企业应用系统的不断扩充和新应用的不断增加,二层数据处理结构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克服两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种种缺陷,三层结构应运而生,三层结构在传统的二层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应用服务器。本文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银行业面临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现状分析。(2)、普通的呼叫中心数据库访问的现状分析,包括C/S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优缺点的分析。(3)、现代呼叫中心数据库接口的研究。分析了三层架构在数据库访问中的优点,结合新技术提出了现代呼叫中心数据库访问的系统模型和体系结构。(4)、中间件技术TUXEDO在呼叫中心的应用。(5)、根据呼叫中心的开发思想,结合OCI、DB-Library数据库访问接口的设计理论,研究了现代呼叫中心数据库接口的实现及其技术。本论文以银行客服系统数据库接口技术研究为研究背景,和以前传统客服系统采用的数据库设计相比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进性:由于现代客服系统对数据库有更严格的要求,为克服两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缺陷,采用比较先进的三层结构的设计方式,即在传统的二层结构中增加一个应用服务器。●安全性:采用了安全性比较高的数据库系统,比如SYBASE、ORACLE,并且由于采用了一个应用服务器,使得客户端与数据库相隔离,从而使系统的安全性得以提高。●易维护:通过灵活的配置文件,可以通过设置连接数据库的一些参数,方便访问不同的数据库。●速度快:通过数据库接口DB-Library、OCI函数调用,使得数据库访问速度比传统的ODBC或其他的一些方法访问速度更快。
二、三层Client/Server结构分析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层Client/Server结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droid的书刊印刷企业业务信息管理APP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相关技术简介 |
2.1 Android平台 |
2.2 系统开发结构 |
2.3 开发平台与语言 |
2.4 UML建模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移动端系统需求分析 |
3.1 登录模块 |
3.2 客户信息管理模块 |
3.3 计价管理模块 |
3.3.1 书刊计价原理 |
3.3.2 计价基础信息管理 |
3.3.3 计价单管理 |
3.4 数据库分析 |
3.4.1 概念结构 |
3.4.2 逻辑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二维码及应用的需求分析 |
4.1 QR码概述 |
4.2 QR码的编码与解码原理 |
4.2.1 编码原理 |
4.2.2 解码原理 |
4.3 QR码在移动端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移动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结构 |
5.2 客户端界面设计 |
5.3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登录模块 |
5.3.2 客户信息管理模块 |
5.3.3 计价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
5.3.4 计价单管理模块 |
5.3.5 二维码识别与生成模块 |
5.4 开发环境搭建 |
5.5 本章小结 |
6 WEB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 WEB系统需求分析 |
6.1.1 计价管理模块 |
6.1.2 采购管理模块 |
6.1.3 送货管理模块 |
6.1.4 数据库分析 |
6.2 WEB系统设计与实现 |
6.2.1 系统结构 |
6.2.2 计价管理模块 |
6.2.3 采购管理模块 |
6.2.4 送货管理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同源代码匹配的在线测试开发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编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测试自动化生成研究现状 |
1.2.3 程序相似度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技术 |
2.1 OpenClover技术 |
2.1.1 OpenClover简介 |
2.1.2 OpenClover优势 |
2.2 程序结构分析 |
2.2.1 AST |
2.2.2 Java Parser |
2.2.3 Static Call Graph |
2.3 Word2Vec技术 |
2.3.1 技术简介 |
2.3.2 词向量表示方法 |
2.3.3 Word2Vec实现方式 |
2.3.4 优势分析 |
2.4 Levenshtein距离 |
2.4.1 Levenshtain距离简介 |
2.4.2 Levenshtain距离计算的对称思想优化 |
2.5 基于n-gram的余弦距离 |
2.6 Evosuite |
2.7 Elasticsearch |
2.8 LSP |
2.9 Docker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开发系统的需求与设计 |
3.1 系统整体概述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 |
3.2.2 非功能性需求 |
3.2.3 系统用例描述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3.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3.2 4+1视图 |
3.3.3 测试自动化生成流程总体设计 |
3.4 智能提示模块设计 |
3.4.1 架构设计 |
3.4.2 核心类图 |
3.5 覆盖可视化模块设计 |
3.5.1 架构设计 |
3.5.2 核心类图 |
3.6 同源代码匹配模块设计 |
3.6.1 架构设计 |
3.6.2 核心类图 |
3.6.3 数据存储设计 |
3.7 自动化生成模块设计 |
3.7.1 架构设计 |
3.7.2 核心类图 |
3.7.3 参数配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开发系统的实现 |
4.1 智能提示模块的实现 |
4.1.1 顺序图 |
4.1.2 关键代码 |
4.1.3 页面展示 |
4.2 覆盖可视化模块的实现 |
4.2.1 顺序图 |
4.2.2 关键代码 |
4.2.3 页面展示 |
4.3 同源代码匹配模块的实现 |
4.3.1 顺序图 |
4.3.2 关键代码 |
4.4 自动化生成模块的实现 |
4.4.1 顺序图 |
4.4.2 关键代码 |
4.4.3 页面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分析 |
5.1 系统测试 |
5.1.1 测试目标 |
5.1.2 测试环境 |
5.1.3 功能测试 |
5.1.4 性能测试 |
5.2 实验设计 |
5.2.1 应用实验设计 |
5.2.2 对比实验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分处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就业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C/S 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 |
2.1.1 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的基本结构 |
2.1.2 Client/Server 结构两种典型的模式 |
2.1.3 三层Client/Server 结构的中间层实现 |
2.1.4 Client/Server 结构的开发环境 |
2.1.5 基于Client/Server 结构的MIS 系统的特点 |
2.2 B/S 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 |
2.2.1 Browser/Server 的基本结构 |
2.2.2 Web 的协议基础和页面语言 |
2.2.3 脚本语言 |
2.2.4 Web Server 中间层业务逻辑的实现 |
2.2.5 B/S 体系结构应用开发环境 |
2.2.6 基于 B/S 结构的MIS 特点 |
2.3 数据库相关技术 |
2.3.1 ODBC |
2.3.2 OLE DB |
2.3.3 ADO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就业指导及相关工作业务分析 |
3.2 就业指导及相关工作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 就业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5 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流程设计 |
4.2 代码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系统的学院基础数据 |
4.3.2 求职数据 |
4.3.3 签约数据 |
4.3.4 系统管理数据 |
4.4 体系结构设计 |
4.4.1 系统体系结构简介 |
4.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5 系统I/O 设计 |
4.5.1 输入设计 |
4.5.2 输出设计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软硬件平台 |
5.2 开发工具 |
5.3 程序设计 |
5.4 网络结构设计 |
第六章 系统运行和测试 |
6.1 就业管理系统用户平台的测试 |
6.2 就业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测试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B/S结构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
1.1.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1.1.2 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
1.1.3 管理信息系统的新需求 |
1.1.4 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
1.2 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简介 |
1.3 不同体系结构的MIS分析 |
1.3.1 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下MIS开发存在的问题 |
1.3.2 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提出 |
1.4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分析 |
2.1 传统的Client/Server二层体系结构 |
2.2 新型的Browser/Server三层体系结构 |
2.3 两种体系结构的比较分析 |
2.4 基于Browser/Server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SP.NET技术概述 |
3.1 网站发展历史概述 |
3.1.1 从静态网页发展到动态网页 |
3.1.2 动态网站发展的几个阶段 |
3.2 ASP.NET技术的特点 |
3.3 ASP.NET与ASP的差别 |
3.4 ASP.NET的数据库访问 |
3.5 ASP.NET中的数据库实现要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S模式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
4.2 系统的建设原则 |
4.3 系统结构设计 |
4.4 系统的运行环境 |
4.5 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6 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的系统功能的设计 |
4.7 实现各个功能模块的主要技术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和实现中关键技术研究 |
5.1 基于Web平台访问数据库的实现技术 |
5.2 系统的安全性策略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葛洲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工程背景及任务的提出 |
1.1.1 国内情况 |
1.1.2 国外情况 |
1.2 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开发 |
2.1 数据库的发展 |
2.2 数据库内容和原则 |
2.3 数据库的管理平台 |
2.4 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 Client/Server 模式的监测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
3.1 Client/Server 模式的运行方式 |
3.2 Client/Server 模式的软件开发方式 |
3.2.1 软件开发的特点 |
3.2.2 软件开发的任务 |
3.2.3 软件开发的注意事项 |
3.2.4 软件开发的要求 |
3.3 Client/Server 系统的开发 |
3.3.1 数据库的建立 |
3.3.2 开发工具的选取 |
3.3.3 人机界面 |
3.3.4 开发步骤 |
3.3.5 帮助系统 |
3.3.6 软件的系统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 Browse/Server 模式的监测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
4.1 B/S 系统的框架 |
4.2 B/S 系统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
4.3 B/S 结构监测系统的开发 |
4.3.1 数据库系统的选取 |
4.3.2 开发工具的选取 |
4.4 本章小结 |
5 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开发技术的发展 |
5.1 C/S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5.2 Web技术(即 B/S 技术)和 Intranet在大坝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5.3 C/S 和B/S 混合模式的应用和开发 |
5.4 葛洲坝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6 葛洲坝水利枢纽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 |
6.1 工程和监测概况 |
6.2 监测系统开发的背景和目的 |
6.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6.4 系统的流程 |
6.5 系统功能设计 |
6.5.1 系统管理功能 |
6.5.2 数据录入 |
6.5.3 数据管理功能 |
6.5.4 报表功能 |
6.5.5 定性分析功能 |
6.5.6 水工专业网站 |
6.6 系统的研制开发过程 |
6.6.1 数据库的选取 |
6.6.2 开发工具的选取 |
6.6.3 开发步骤 |
6.6.4 主要技术路线 |
6.6.5 系统的测试和试运行 |
6.7 部分程序样例及程序运行界面截图 |
6.7.1 数据库的数据文件清单 |
6.7.2 部分程序样例 |
6.7.3 程序运行界面截图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多层分布式储运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引言 |
第1章 分布式数据库及WEB技术简介 |
1.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
1.1.1 分布式数据库的定义 |
1.1.2 分布式数据库的特点 |
1.1.3 分布式数据库的优点 |
1.1.4 分布式数据库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 WEB技术简介 |
1.2.1 Web的相关概念 |
1.2.2 Web数据库技术 |
1.2.3 由WWW访问远程数据库的几种技术 |
1.3 结语 |
第2章 基于MIDAS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分析与实现 |
2.1 MIDAS简介 |
2.1.1 MIDAS概念 |
2.1.2 MIDAS的构件种类 |
2.2 MIDAS体系结构模型及数据处理流程 |
2.2.1 客户端 |
2.2.2 应用服务器 |
2.2.3 数据库服务器 |
2.2.4 MIDAS数据处理流程 |
2.3 MIDAS实现步骤 |
2.3.1 构建应用服务器 |
2.3.2 构建客户端 |
2.4 MIDAS分布式体系中的效率问题 |
2.5 结语 |
第3章 DELPHI实现多层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技术 |
3.1 两层C/S应用程序系统结构 |
3.2 三层C/S应用程序系统结构 |
3.3 N层结构 |
3.4 三层C/S与B/S混合结构 |
3.5 DELPHI环境下三层C/S应用程序实现原理 |
3.6 应用程序涉及到的组件 |
3.7 自定义应用服务器 |
3.8 服务器接口的调用 |
3.9 结语 |
第4章 储运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 引言 |
4.2 各基层单位的业务流程与需求分析 |
4.3 计划经营管理部业务流程与需求分析 |
4.4 业务流程的综合特征和需求的综合分析 |
4.4.1 业务流程的综合特征 |
4.4.2 需求的综合分析 |
4.5 结语 |
第5章 储运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选择 |
5.2.2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及设计 |
5.3 数据库系统 |
5.4 应用程序服务器 |
5.5 客户端应用程序 |
5.5.1 建立数据模块系统 |
5.5.2 创建用户界面 |
5.6 数据及数据库系统安全的设计 |
5.7 结语 |
第6章 系统实现技术的讨论 |
6.1 系统的容错技术和网络负载平衡技术 |
6.2 系统优化技术 |
6.3 数据分布技术 |
6.4 系统安全性技术 |
6.4.1 身份识别的实现 |
6.4.2 访问控制的实现 |
6.5 大批量数据的处理 |
6.6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基于CSCW的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概述 |
1.1.2 国内外辅助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
1.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研究现状 |
1.1.4 工作流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 |
2.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理论的研究及分析 |
2.1.1 CSCW 的概念 |
2.1.2 CSCW 的基本特征 |
2.2 CSCW 系统模型和体系结构的分析 |
2.2.1 CSCW 系统模型 |
2.2.2 CSCW 的体系结构的分析 |
2.3 CSCW 实现技术的探讨 |
2.3.1 群件的基本概念 |
2.3.2 群件的常用技术 |
2.3.3 典型的群件系统 |
2.4 CSCW 的分类 |
2.5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研究 |
2.5.1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 |
2.5.2 工作流系统参考模型 |
2.5.3 工作流系统主要研究对象 |
2.6 基于协同工作的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 |
2.6.1 网络安全策略分析 |
2.6.2 网络安全措施的探讨 |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
3.2.1 系统需求分析 |
3.2.2 技术需求分析 |
3.2.3 系统总体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
3.2.4 系统软件平台的组建 |
3.3 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的高层应用功能模块设计 |
3.3.1 系统维护模块 |
3.3.2 辅助排课子系统 |
3.3.3 辅助教案制作子系统 |
3.3.4 辅助课件制作子系统 |
3.3.5 电子白版子系统 |
3.3.6 即时通信子系统 |
3.4 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的底层通信功能设计 |
3.4.1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交互设计 |
3.4.2 辅助教学系统中面向连接方式通信的应用与设计 |
3.4.3 辅助教学系统中无连接方式通信的应用与设计 |
第四章 系统协作控制机制的分析与探讨 |
4.1 协作模式 |
4.2 并发控制的策略探讨 |
4.2.1 协同系统中并发控制的目标 |
4.2.2 协同系统中的并发控制方法 |
4.2.3 协同系统中并发冲突检测方法 |
4.2.4 协同系统中并发控制方法选择 |
4.3 协同控制机制的探讨 |
4.4 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中的并发控制设计的研究 |
4.5 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中的协同管理机制设计的研究 |
第五章 排课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子系统设计概述 |
5.2 CSCW 技术在排课子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
5.3 排课子系统的需求分析 |
5.3.1 用户需求分析 |
5.3.2 系统功能目标分析 |
5.4 排课子系统的概要设计 |
5.4.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5.4.2 排课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
5.4.3 排课子系统的逻辑模型 |
5.4 排课子系统的详细设计 |
5.4.1 数据库设计 |
5.4.2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5.4.3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选择 |
5.5 排课子系统的算法设计 |
5.5.1 排课算法的理论—图论 |
5.5.2 排课系统算法设计的理论模型 |
5.5.3 排课算法的数据结构 |
5.5.4 排课核心算法流程 |
5.6 排课子系统的实现 |
5.6.1 排课核心算法的实现思路 |
5.6.2 排课算法的实现 |
第六章 电子白板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子系统设计概述 |
6.2 CSCW 技术在电子白板中的应用探讨 |
6.3 电子白板子系统的概要设计 |
6.3.1 电子白板子系统的功能要求 |
6.3.2 电子白板子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 |
6.4 电子白板子系统的详细设计 |
6.4.1 数据库的设计 |
6.4.2 电子白板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6.5 电子白板子系统的实现 |
6.5.1 白板元素的描述与存储 |
6.5.2 用于通信的白板消息 |
6.5.3 白板对象 |
6.6 电子白板子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6.6.1 IP 组播技术 |
6.6.2 可靠组播协议 |
第七章 其他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1 协同教案制作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1.1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7.1.2 主教案制作客户端的设计 |
7.1.3 协同教案制作客户端的设计 |
7.1.4 协同教案制作控制服务器的设计 |
7.1.5 协同教案制作的工作流引擎设计 |
7.1.6 数据库的分析 |
7.2 协同课件制作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2.1 协同课件制作子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7.2.2 系统的功能目标 |
7.2.3 协同课件制作子系统的协作模型 |
7.2.4 协同课件制作子系统的总体结构 |
7.2.5 协同课件制作子系统的协同服务器结构 |
7.2.6 客户机/服务器的连接 |
7.2.7 应用层消息转发及组播技术 |
7.3 协同制作中即时通信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7.3.1 即时通信系统的发展背景 |
7.3.2 即时通信系统的功能划分与体系结构 |
7.3.3 模块设计 |
第八章 总结与进一步开发的展望 |
8.1 本文总结 |
8.2 系统开发的意义 |
8.3 系统开发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基于Web的SCADA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SCADA 系统简介 |
2、发展现状 |
3、构建基于Web 的SCADA 系统的必要性 |
4、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lient/Server 和Browser/Server 结构对比 |
1、Client/Server 结构 |
2、Browser/Server 结构 |
3、Client/Server 与Browser/Server 比较 |
4、SCADA 系统B/S 结构解决方案 |
第三章 Web 及其相关技术 |
1、Web 的工作原理 |
2、Web 数据库技术 |
3、Web 的通讯协议——HTTP 协议 |
4、Web 开发技术 |
4.1、Java 技术 |
4.2、HTML 语言 |
4.3、XML 语言 |
4.4、ASP |
第四章 总体设计 |
1、系统的USE CASE 图 |
1.1 采用UML 设计系统 |
1.2 系统的USE CASE 图 |
2、系统的总体结构 |
2.1 系统框图 |
2.2 系统处理流程 |
2.3 系统平台的选择及开发工具 |
3、Web 应用服务器的设计 |
3.1 Web SCADA 的框架设计 |
3.2 数据读写模块设计 |
3.3 告警模块设计 |
3.4 控制模块设计 |
3.5 安全管理模块设计 |
3.6 HMI 模块设计 |
第五章 详细设计及实现 |
1、数据读写模块的详细设计 |
1.1 数据读写模块主要数据结构 |
1.2 数据读写模块类结构 |
2、HMI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2.1 HMI 模块的实现方式 |
2.2 HMI 模块的Java Applet 实现 |
3、应用实例 |
第六章 结束语 |
1、工作总结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9)基于Internet的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三峡库区水域概况 |
1.1.2 三峡水质现状 |
1.1.3 三峡水环境监测基本情况 |
1.2 国内外水质监测研究现状 |
1.3 基于Internet 的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的提出 |
1.4 论文所做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2 系统计算模式与数据传输相关理论 |
2.1 Client/Server 与Browser/Server 结构及特点 |
2.1.1 Client/Server 结构及特点 |
2.1.2 多层Client/Server 结构及特点 |
2.1.3 Browser/Server 体系结构及特点 |
2.1.4 B/S 与C/S 结构比较 |
2.2 现场总线技术 |
2.2.1 现场总线的定义及优点 |
2.2.2 现场总线通信协议模型与网络结构 |
2.3 组件技术 |
2.3.1 COM/DCOM 技术 |
2.3.2 OLE 技术 |
2.3.3 ActiveX 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3 系统水质评价平台 |
3.1 GIS 的构成与特征 |
3.1.1 GIS 基本概念 |
3.1.2 GIS 的特征 |
3.2 GIS 中的数据组织方案与数据存储 |
3.2.1 空间数据特征 |
3.2.2 空间数据类型 |
3.2.3 空间数据的抽象表示 |
3.2.4 空间数据的数据结构 |
3.2.5 空间数据的采集 |
3.3 GIS 技术体系的发展 |
3.4 WebGIS |
3.4.1 WebGIS 的特点 |
3.4.2 WebGIS 的设计与开发 |
3.4.3 WebGIS 结构模型 |
3.5 人工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3.5.1 人工神经网络与水质评价 |
3.5.2 BP 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 |
3.5.3 BP 神经网络算法改进 |
3.5.4 BP 神经网络应用举例 |
3.6 基于WebGIS 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水质评价平台 |
4 监测点布点优化与远程水质数据采集 |
4.1 监测区域布点优化探索 |
4.1.1 优化布点的原则 |
4.1.2 优化布点方法 |
4.1.3 优化布点的TOPSIS 法研究 |
4.1.4 布点优化举例 |
4.2 远程监控 |
4.3 Web 数据库访问技术 |
4.4 基于组件技术的远程数据访问 |
4.4.1 DDE |
4.4.2 利用DDE 和RSLINX 读写数据 |
4.4.3 OPC |
4.5 一种基于ActiveX 和OPC 的远程水质信息采集方案 |
5 系统方案与软件设计 |
5.1 方案比较选择 |
5.1.1 系统方案 |
5.1.2 方案比较 |
5.2 仿真模型 |
5.3 WEB 应用服务器的需求分析 |
5.3.1 用户管理 |
5.3.2 WebGIS 功能 |
5.3.3 水质信息查询 |
5.3.4 水质评价 |
5.3.5 设备监控 |
5.3.6 报警 |
5.3.7 通信管理 |
5.3.8 安全退出 |
5.4 数据库的设计 |
5.5 WEB 应用服务器软件的设计 |
6 全文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发展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银行客服系统数据库接口技术研究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目前银行客服中心和数据库接口现状分析 |
1.2 银行客服系统数据库接口技术研究 |
1.3 论文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
2 传统客服中心和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
2.1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客服系统 |
2.2 目前基于两层结构的呼叫中心瓶颈 |
2.3 本章小结 |
3 现代客户服务中心 |
3.1 现代客户服务中心 |
3.2 呼叫中心的发展和未来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中间件TUXEDO 的三层结构研究 |
4.1 三层结构基本理论 |
4.2 TUXEDO 简介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OCI 和DB-LIBRARY 的数据库接口的研究 |
5.1 SYBASE 数据库接口 |
5.2 ORACLE 数据库接口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的设计 |
6.2 系统中通讯模块的流程与实现 |
6.3 DB-LIBRARY 接口流程与实现 |
6.4 OCI 接口流程与实现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三层Client/Server结构分析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droid的书刊印刷企业业务信息管理APP设计[D]. 霍俞柯.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2]基于同源代码匹配的在线测试开发系统设计与实现[D]. 袁阳阳. 南京大学, 2020(04)
- [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分处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金晓倩.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4]基于B/S结构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展宗. 厦门大学, 2009(01)
- [5]葛洲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 刘佳. 重庆大学, 2008(06)
- [6]多层分布式储运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李莹.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4)
- [7]基于CSCW的徐工职院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祥章. 苏州大学, 2007(03)
- [8]基于Web的SCADA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玉泉. 吉林大学, 2006(05)
- [9]基于Internet的三峡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D]. 吴冠霖. 重庆大学, 2006(01)
- [10]银行客服系统数据库接口技术研究及其实现[D]. 张耀琦. 重庆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