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股市怪事

2002年的股市怪事

一、2002年股市之怪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宾[1](2019)在《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对企业价值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该问题的内部治理机制中,有制衡能力第二大股东的作用逐渐得到实务界的重视,例如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制衡大股东的引入被赋予重要地位,而学术界的研究目前也逐渐增多,普遍认为以第二大股东为关键要素的股权制衡,即“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对私利行为的治理重要甚至关键的制度安排。同时,媒体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也时常发挥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作用,是改善投资者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公司治理领域重点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因此,对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如何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该问题所涉及的制度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本研究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以多角度全面、深入分析媒体对样本公司监督水平,收集了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15879个样本数据,提出并验证了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包括:(1)总体而言,第二大股东制衡,即因第二大股东存在而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能够通过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产生治理作用,促进企业价值提升,而媒体监督虽然对私利行为并无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但是能够通过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影响。(2)强监管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倾向于优先通过关联担保尤其是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等形式上合法的交易方式获取私利,其次才会考虑通过资金占用或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方式,不再普遍选择通过关联产品和劳务交易方式获取私利。(3)对强监管背景下已经发生变化的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第二大股东以监督和制衡为主,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这种治理作用会传导到企业价值,对私利行为的治理是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产权安排对企业价值发挥正面影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外部制度环境或者内部公司治理质量较差时,市场应对私利行为问题所内生出的产权层面的重要制度安排。(4)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具有正面作用,对私利行为则不具有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并不通过直接事后治理私利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改善企业价值。这种改善企业价值的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5)媒体监督能够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从而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影响。媒体监督是制度环境较差时市场内生的外部治理机制,其治理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受国有产权性质、政治关联背后政府力量的负面影响,也受分析师跟踪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从企业价值出发,检验强监管下控股股东私利行为方式选择,有助于加深对私利行为决策逻辑的理解,提高私利行为研究的可靠性。国内现有私利行为研究多直接沿用文献指标,忽视了2005年以来私利行为强监管政策的影响,缺乏指标适用性检验,本研究克服这一不足,从细分类型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出发,推测私利行为的方式选择,发现与之前研究相比,在强监管政策影响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2)通过研究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丰富了中国情境下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私利行为治理机制的研究多将第二至第五(或第十)股东视为整体考察股权制衡,对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考虑不足,本研究深入分析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发现强监管背景下,在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上,第二大股东更倾向于选择制衡而非合谋,由其存在所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对私利行为具有治理作用,因此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作用,表明第二大股东制衡通过治理私利行为这一路径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重要作用,丰富了科斯第二定理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3)将媒体因素纳入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框架,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视角研究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拓展了媒体公司治理路径的研究,丰富了媒体治理理论以及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媒体视角私利行为治理的研究主要考察媒体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忽视了媒体监督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潜在重要治理机制的治理作用,从而发挥间接治理作用的重要路径,并且对私利行为和媒体监督的考察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较大改进,在深层次考察媒体监督与私利行为的基础上,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角度研究媒体监督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作用,发现了媒体监督能够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产权执行影响其治理作用,实现间接治理,同时发现第二大股东的行为选择和治理作用会因交易费用而发生变化。(4)对现有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为媒体治理研究深入分析媒体监督水平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一致性和复现性:对目前财务和会计领域权威的、基于中文语境的专业领域情感词典进行拓展,提出研究所忽略的、从公司层面进行媒体报道情感分析的方法,对从语句层面衡量语境影响的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同时增加了研究所忽略的、从篇章层面对语境影响的考虑。

汪建君[2](2016)在《财经脱口秀节目《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网络脱口秀节目发展迅速,从最早搜狐视频制作的《大鹏嘚吧嘚》,到后来优酷的《晓说》、《罗辑思维》再到今年土豆的《看理想》等,网络脱口秀因其在内容供给、渠道接收等方面为受众提供了个性化、便利化服务,满足了多样化需求,成为火热的节目类型。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财富观念在不断改变,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和需求也在加强,财经类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脱口秀节目的激烈混战,促使财经类专业节目顺势而出,《吴晓波频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4年5月8日,《吴晓波频道》在视频网站爱奇艺上线,并同步推出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发展成视频节目单期点击率在百万左右,微信公号粉丝量突破160万的品牌节目。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罗子明教授《品牌传播研究》一书的写作框架,从品牌传播策划研究、品牌传播媒介研究、品牌传播价值研究以及品牌传播发展研究四个维度,综合分析国内首档财经脱口秀节目《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运营之道并得出结论:新的媒介生态下,受众圈层化、细分化现象已成为不可扭转之势,精准定位、专业制作,提供优质内容已然是打造品牌节目的前提,而把握技术,开拓渠道,全方位建构平台也是进行品牌传播的必然要求。

祁科豪[3](2014)在《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资本市场监管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在一国的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市场失灵和资本市场效率低下常常使其不能正常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是避免出现市场失灵,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有效方式。但是,在各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效率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不适当的政府监管不仅会阻碍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而且会干扰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导致市场混乱。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晚,发展阶段低,虽然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规范。我国过去的资本市场监管行为是否对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有效以及如何改进监管来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资本市场的监管和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发展着手,系统地综述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监管理论归纳为需求理论和效应理论两大类;将资本市场效率划分为信息效率、分配效率与运行效率,并重点阐述了信息效率的核心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然后从资本市场的监管与效率关系入手,理论方面从必要性、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分析了监管对于市场效率的影响;实证方面,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利用随机游走模型,以上证指数为样本,检验了我国监管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得出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有助于揭示资本市场效率的结论。最后,基于资本市场效率给出了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高光远,陈金胜[4](2013)在《近十年中国股市走势的分析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提及中国股市,尤其是近十年的股市行情,股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为其和经济发展不相称的变化趋势而痛心。从2002年到2012年,股市虽经过起伏跌宕,但总体一直挣扎在低谷中。为此国家及政府也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疏导和挽救,尤其是"两会"中对股市问题的探讨,仿佛又让长久郁闷的股民们对未来十年的股市抱有一些希望。本文分析了近十年中国股市具体情况,并对其导致原因进行了反思,分别从悲观和乐观的角度,对未来十年的股市情况进行预测。

张文娟[5](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股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利政策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而且还关系到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有效地分配资源,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财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高度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规范性研究。在叙述股利政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我国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股利政策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我国上市公司能够意识到股利政策与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周期,抓住利益相关者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股利政策,加快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张梁[6](2012)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表明创业板市场启动两年来,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涌现不少问题,其中高管辞职套现这一现象广受人们批判。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的动机何在?辞职套现的深层次原因又在哪里?辞职套现应该受到法律约束吗?现行法律对这一行为的规制达到了什么程度?《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如何完善才能让高管辞职套现回归正常?本文从现实出发,结合法学理论及相关法律规定,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这一行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思考,重点研究了《公司法》第142条关于高管离职股份转让规定的缺陷,并结合实践对其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提出完善高管离职股份转让规则等相关制度的建议,以从根本上解决为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问题。全文的结构和内容做了如下安排:第一部分是关于全球创业板市场发展历史及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现状的简要介绍。对创业板市场的特点,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归纳,从而引出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二部分是关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动机及思想根源的分析。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原因复杂多样,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实语境下,高管辞职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合理途径减持套现从而谋取不合理高额收入。辞职的套现动机通过托宾Q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对于我国来说,创业板市场市盈率过高及股权激励制度的根本缺陷是高管辞职套现的根源。这部分内容重点论述了高管辞职的动机是套现及辞职套现的根源。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国创业板市场高管辞职套现现状及根源的揭示以及对于辞职套现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规制必要性的论述。通过对我国创业板市场高管辞职套现根源的揭示,表明法律完善是目前解决高管辞职套现问题的直接和关键途径。第四部分是对现行法律制度在规制高管辞职套现行为中出现的法律漏洞的分析。分别对《公司法》和创业板市场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剖析,揭示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制度缺陷。第五部分是关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规制高管辞职套现行为对我国相关制度完善的借鉴。通过比较研究这一方法,对国外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能够更加明晰我国目前创业板市场制度建设的焦点所在,为相关法律完善提供参考依据。第六部分是我国规制创业板市场高管辞职套现行为的法律完善,在前五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建议对《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作出修订,分别从完善高管离职股份转让规则,约束离职后再任职,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制定高管行为准则,对辞职套现高管征收资本利得税等方面进行完善。

贾海仓[7](2011)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当前的发展情况,私募股权基金是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力量,在欧美等发达的国家已有长足发展。在中国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和海外中国概念IPO的复兴,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也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本文首先介绍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基本知识,包括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参与主体,介绍了世界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初步描述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情况。此后,重点研究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状况,首先从政策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基础环境和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根据迈克尔·波特行业五力模型,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资金供应方、行业竞争状况、投资对象、退出渠道、潜在进入者和替代产品与服务六个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当前的状况。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针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当前发展情况的建议。

朱醒辰[8](2009)在《中国股市投机性泡沫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投资性泡沫问题是中国股市在2005~2007年间暴涨暴跌的最大原因之一。泡沫的产生主要归咎于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而股票指数、市盈率、换手率、流通市值、成交金额及开户人数的规模及变化能很好地体现市场过度投机性的强弱。此外,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及从众心理也对中国股市投机性泡沫的产生具有推动性影响。

佐藤孝弘[9](2007)在《论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文中指出世界上存在许多的公司治理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莱茵模式以及日本模式,那么为什么存在这些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呢?对此以前认为是由于交易成本的不同引起的:低的交易成本更易形成市场取向型公司治理模式,高的交易成本更易形成机构取向型公司治理模式。持有该观点的人认为公司本身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公司本质是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合同之束”,股东因拥有绝对所有权而拥有公司。按照该理论,公司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那么交易成本越低,所需的公司规模越小。但现实中市场交易成本越低,公司规模越大。可见成本大小与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与交易成本理论存在着矛盾。此外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公司治理的参与性不高,而在日本和德国却恰好相反。另外,美国的股份结构较分散,日本公司间互相持股的现象比较普遍,德国家族支配或银行支配模式较突出,该理论无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化和社会动态等方面考虑存在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问题,虽然对此早就存在这样的观点。那么文化和社会动态是以何种方式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呢?笔者认为文化和社会动态并不直接影响公司治理模式,而是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动态首先影响当地公众对公司的期待,如在存在激烈公害问题的社会中,社会公众往往要求公司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而其他社会中,公众可能更重视社会公正问题,对公司的要求更倾向于对社会平等的贡献。因此一定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和社会动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公司的期待。那么公司对社会期待如何做出回应呢?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公司除对利益的追求之外不存在其他的社会责任,该看法之下公司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最大目标,但现实中完全赞同该观点并据此行为的人很少,而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企业家具有社会性,他们需要从道德角度考虑社会需求。此外公司只考虑自身利益而采取行为容易产生问题,这种企业无法得到好的社会评价。因此公司要达到长期发展、提高利润,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对社会做出贡献,而这种贡献必须根据社会的期待而定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如果社会注重环境问题,而公司认为社会责任的承担是经营效率的提高,社会对该公司的评价不可能很高。因此公司的长期发展需要承担与社会期待相应的公司社会责任。而社会期待是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动态影响的,因此公司社会责任也是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动态的影响下产生的,这就是各国公司社会责任不同的根本原因。公司社会责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责任,即提高利润和社会财富,且公司实体的存在具有永久性的特点,该特点要求公司追求利润并追求长期发展。为了达到目标,公司应当承担与社会期待相应的公司社会责任,为此公司内外部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这就是公司治理。因此公司治理是公司为了更好的存在于社会中并取得长期发展的目的而形成的公司内外部机制。社会文化和社会动态形成了公众对公司的期待,这种期待影响了公司社会责任,从而影响了公司治理模式。该过程可以解释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原因。这就是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述观点,本文第二章、第三章以及第四章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上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动态对社会期待的影响,由此影响了公司社会责任,进而影响了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过程的假设是否准确,本文首先通过对各国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特点的探讨,然后探讨了不同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的特征,最后是社会文化和社会动态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些共同点,由此可以认为公司治理受到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的影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是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动态影响产生的。也可以认为根据社会责任的形态考虑公司治理模式的方法对根据国情考虑公司治理的法律设计来讲非常重要。以上述比较分析为基础,如何设置中国的公司治理,这是是本文的目标。该部分从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公司治理的法律设计,但中国现实的情况是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市场改革中涌现出很多问题,可以预测公司行为或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公众对公司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从社会期待尤其是宏观上的社会期待即所谓的社会总体利益提高的角度出发,考虑相应的公司社会责任,进而考虑公司治理问题。现在中国的总目标是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我们把该目标看作中国宏观的社会期待,从该目标和公司社会责任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公司治理设计问题。下文中公司治理模式设计中考虑了(1)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司可以有哪些方面的贡献;(2)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比较,探讨哪种公司治理模式与中国社会更有社会亲和性;(3)什么样的公司治理模式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更有帮助。根据这种分析,现在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治理应当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新的公司法规定的中国公司治理从如何增加投资的角度设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公司长期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从这一角度来看应当注重投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笔者认为在中国应当更注重职工利益的保护。现在的公司法也认可职工对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参与,但这种规定与从前公司法的规定实质上是一样的,不能认为它对职工利益的保护有所加强。根据国情,公司治理的设计中应当更加强化职工对公司经营和监督的参与。因此本文中以职工参与的治理模式为大的框架,同时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国际上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最后设计了法律上的公司治理模式。本文第一章介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产生的原因,从公司概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之后社会期待分为微观社会期待和宏观社会期待,与之对应的公司社会责任也有微观和宏观之分,通过对此的分析探讨了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关系。第二章、第三章以及第四章以第一章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比较了美国、德国和日本公司治理模式。其中分别从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对美国、德国和日本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美国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文化、社会动态、社会期待、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上都存在个人主义在的特点。在德国部分的探讨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美国不同,德国文化、社会动态、社会期待、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上都存在集体主义或共同体的色彩。在日本部分中我们知道与德国相类似,日本在文化、社会动态、社会期待、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也都存在集体主义或共同体的色彩。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的经营者和职工关系以及法律规定的公司治理模式与现实情况的不符,这也是日本公司治理模式中的一大特点。这与德国属于基督教文化,而日本属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该部分通过对各国的比较分析,提出公司治理法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方面。本文最后部分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以提出中国公司治理的修改方案为目标进行分析。其中第五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些列障碍等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当做出何种行为。第六章探讨了中国文化究竟更倾向于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问题,分析了各种公司治理模式对中国社会亲和性的问题。第七章讨论了中国目前较大的社会问题中,公司应当在如何做出贡献的问题。第八章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经营者意识和社会期待,从文化和社会动态的角度考虑社会期待公司承担何种社会责任的问题。最后,第九章以中国公司治理的具体问题和上文的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法律设计。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了公司治理问题,但本文只是初步探讨了公司治理模式问题,笔者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此方面的研究,同时希望该研究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所帮助。

王军[10](2006)在《中国民企面对上市为何说“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企业成功的上市,无形之中将预示着该企业未来发展资金的充裕,管理制度的规范及利润的源源不断,是企业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更简洁的说“上市”就是一种无穷资产。就在众多企业趋之若鹜,迎追“时代潮流”之时,我国的民营企业却表现出了异常的“冷静”,冷眼面对上市,甚者断然拒绝,一改往日求“财”若渴的姿态,着实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究竟是其真冷静,还是在其背后有何难言之隐?本文从民营企业家、企业本身及企业外部政策体制等多角度进行剥析,揭示其真相,并结合真相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二、2002年股市之怪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股市之怪状(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概念界定
        1.3.1 企业价值
        1.3.2 控股股东
        1.3.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
        1.3.4 第二大股东制衡
        1.3.5 媒体监督
        1.3.6 情感分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
        2.1.2 媒体治理理论
    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文献回顾
        2.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本质和动机
        2.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识别和衡量方法
        2.2.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
        2.2.4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经济后果
    2.3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文献回顾
        2.3.1 其他股东整体的治理作用
        2.3.2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
    2.4 媒体治理的文献回顾
        2.4.1 媒体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监督作用
        2.4.2 媒体对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作用
        2.4.3 媒体发挥治理作用的机制
    2.5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新闻报道情感观点分析方法的研究
        2.5.1 情感分析方法的研究
        2.5.2 情感分析法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的应用
    2.6 文献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概念模型
    3.1 制度背景
        3.1.1 股权分置改革
        3.1.2 监管政策变革
        3.1.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3.1.4 媒体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3.2 概念模型
        3.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机制
        3.2.2 私利行为的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2.3 总概念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改进——基于语境的财经新闻情感分析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情感词典的拓展
        4.2.1 基于LM词典的财经新闻领域中文情感词典拓展
        4.2.2 情感词强度确定
        4.2.3 小结
    4.3 评价对象的识别
        4.3.1 段落的评价对象提取
        4.3.2 语句的评价对象提取
        4.3.3 小结
    4.4 语句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4.1 语句的主客观性判断
        4.4.2 主观语句的语境影响分析和情感强度计算
        4.4.3 质疑语句的判断和处理
        4.4.4 小结
    4.5 篇章整体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5.1 相关度判断
        4.5.2 转折关系考虑
        4.5.3 题材的影响
        4.5.4 小结
    4.6 方法的实现与测评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中介作用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2.1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5.2.2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5.2.3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5.3.3 计量模型设定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5.4.4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5.4.5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2.1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6.2.2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6.3.3 计量模型设定
    6.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6.4.4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6.4.5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与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关系的影响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2.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2.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度量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7.4.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4.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启示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词典
附录2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程序算法和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财经脱口秀节目《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写作框架与创新之处
        1.写作框架
        2.创新之处
一、《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相关概念介绍
    (一)财经脱口秀节目的概念分析
        1.脱口秀的内涵
        2.中国的脱口秀
        3.财经脱口秀出现
    (二)《吴晓波频道》的简要介绍
    (三)品牌传播的基本释义
        1.品牌的内涵
        2.品牌传播理念
        3.品牌传播流程
二、《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策划研究
    (一)品牌形象策划
        1.品牌研发过程
        2.品牌的命名
        3.品牌传播者的形象策划
        4.品牌的包装
    (二)品牌传播内容策划
        1.话题的广泛性
        2.鲜明的时代感
        3.强烈的个人化
    (三)品牌传播对象策划
        1.《吴晓波频道》定位中产阶层
        2.目标受众认可的同一价值观
        3.社群经济圈
三、《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媒介研究
    (一)依托视频网站
        1.爱奇艺财经频道
        2.融媒体矩阵“大头频道”
    (二)开通微信公众号
        1.署名专栏
        2.财经日日谈
        3.理财话题
        4.M周刊
        5.福利日
    (三)线下活动推广
        1.开办书友会
        2.开讲商业转型课
        3.热卖“吴酒”
        4.纪录片《我的诗篇》
        5.吴晓波频道年终秀
    (四)借助其他媒体
        1.纸媒:《南方人物周刊》专访吴晓波
        2.电视:做客《锵锵三人行》畅谈中国经济
        3.电视:参加《吴小莉专访》畅聊转型体会
        4.网络自制节目:《醇享人生》分享吴晓波的多样生活
四、《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价值研究
    (一)节目产生的社会价值
    (二)节目产生的商业价值
    (三)节目对吴晓波个人产生的价值
    (四)节目对行业产生的价值
五、《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发展研究
    (一) 制约《吴晓波频道》持续发展的因素
        1.节目质量严重依赖个人能力
        2.节目可复制,核心竞争力易丧失
        3.专业内容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矛盾
    (二)确保《吴晓波频道》持续发展的措施
        1.朝团队联盟方式发展,避免“江郎才尽”
        2.明确节目价值观,保持选题风格一致性
        3.确保优质内容,维系核心竞争力
        4.构建产业化盈利体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吴晓波频道》节目话题一览表
致谢

(3)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资本市场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2章 资本市场的监管及资本市场效率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资本市场监管的理论概述
    2.2 资本市场效率理论概述
第3章 资本市场监管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分析
    3.1 资本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3.2 资本市场监管对资本市场效率的正面影响
    3.3 资本市场监管对资本市场效率的负面影响
第4章 资本市场监管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重大监管政策出台前后上海股票市场变动情况的统计分析
    4.2 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对上海股票市场效率总体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5章 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
    5.2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5.3 基于资本市场效率的资本市场监管对策建议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近十年中国股市走势的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中国股市近十年走势的分析与反思
    1. 对中国股市近十年走势的分析
    2. 对中国股市近十年走势的反思
二、对中国股市未来的展望
结语

(5)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股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 论文的基本框架
1 国内外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1.2 国内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1.3 国内外股利政策研究文献评述
2 股利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1 股利政策相关概念
        2.1.1 股利政策的定义
        2.1.2 股利政策的类型
        2.1.3 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
    2.2 股利政策相关理论
        2.2.1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
        2.2.2 现代股利政策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概念
        2.3.2 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4 股利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4.1 股利政策与财务管理目标
        2.4.2 财务管理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2.4.3 可持续发展与股利政策
3 我国与发达国家股利政策的现状
    3.1 我国股利政策现状
        3.1.1 零股利、低股利现象普遍
        3.1.2 股利发放形式多样化
        3.1.3 股利政策呈现波动性
    3.2 美国股利政策现状
        3.2.1 坚持高比例支付率
        3.2.2 以现金股票分配形式为主
        3.2.3 股利政策较稳定
        3.2.4 支付次数多
    3.3 日本股利政策现状
        3.3.1 股利支付率低
        3.3.2 重视现金股利
        3.3.3 股利政策稳定
    3.4 经验借鉴
        3.4.1 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3.4.2 博弈方的共同努力
4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剖析
    4.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4.1.1 股利支付意识不强,水平偏低
        4.1.2 区别对待异域股东
        4.1.3 多样形式,铸就圈钱工具
        4.1.4 存在“以大欺小”的情况
        4.1.5 整体忽视可持续发展
    4.2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问题的剖析
        4.2.1 市场环境的问题剖析
        4.2.2 上市公司的问题剖析
        4.2.3 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剖析
5 实现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股利政策建议
    5.1 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
        5.1.1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深入完善股权结构
        5.1.2 强化立法工作,营造良好法律环境
        5.1.3 加强监管教育,培育理性市场参与者
        5.1.4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速发展步伐
        5.1.5 发展机构投资者,培养股市中坚力量
    5.2 上市公司进行科学财务管理
        5.2.1 注重意识,树立科学理念
        5.2.2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引导公司规范运作
        5.2.3 践行科学财务管理,制定合理股利政策
    5.3 投资者彰显理性行为
        5.3.1 树立理性投资理念
        5.3.2 加强专业修养,提高决策水平
        5.3.3 重视自我保护,维护合法利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创业板发展历程及我国的实践
    (一) 创业板发展历史
    (二) 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三) 我国推出创业板的背景、意义及发展状况
二、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的动机
    (一) 高管的界定
    (二)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的不同情形
    (三) 高管辞职的主要动机
三、 创业板高管辞职套现的根源、评价及法律规制必要性
    (一) 高管辞职套现的根源
    (二) 高管辞职套现影响及评价
    (三) 对高管辞职套现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四、 现行法律规制高管辞职套现行为的缺陷分析
    (一) 现行相关法律规定
    (二) 法律缺陷归纳
五、 纳斯达克规制高管辞职套现行为的制度
    (一) 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典范
    (二) 规制高管辞职套现行为的主要制度
六、 我国规制高管辞职套现行为的法律完善
    (一) 法律完善是监管的基础
    (二) 《公司法》立法完善思路
    (三) 其他法律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私募股权基金概述
    2.1 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
    2.2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2.3 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主体
        2.3.1 资金需求者
        2.3.2 资金供给者
        2.3.3 相关中间机构
第3章 私募股权发展现状
    3.1 世界私募股权发展概况
        3.1.1 二战后到20 世纪60 年的起步阶段
        3.1.2 二十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初的第一次周期
        3.1.3 1992 年到2003 年的第二次周期
        3.1.4 2003 年到现在的第三个周期
    3.2 私募股权发展趋势
        3.2.1 私募股权投资运作日益全球化
        3.2.2 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来源机构化
    3.3 中国私募股权发展概况
第4章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宏观环境分析
    4.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4.1.1 国家政策鼓励私募股权行业发展
        4.1.2 相关法律不断颁布,有利于行业发展
        4.1.3 有关法律仍有不足
    4.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2.1 经济步入“内生增长”轨道
        4.2.2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宏观经济未来有调整的可能
    4.3 市场基础环境分析
        4.3.1 机构投资者管理着庞大的资本
        4.3.2 富裕阶层的多样化投资理财需要
        4.3.3 创业板的推出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效应
    4.4 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4.4.1 新兴技术发展为私募股权投资提供广阔空间
        4.4.2 私募股权基金促进产业升级
        4.4.3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
第5章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5.1 资金供应方分析
        5.1.1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来源
        5.1.2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2010 年资金募集情况
        5.1.3 中国私募股权资金供应方议价能力分析
    5.2 行业现有竞争状况分析
        5.2.1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情况
        5.2.2 2010 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成立情况
        5.2.3 2010 年私募股权基金募集的竞争状况
    5.3 投资对象分析
        5.3.1 私募股权投资对象
        5.3.2 2010 年创业投资情况
        5.3.3 2010 年非VC 类私募股权投资情况
        5.3.4 私募股权投资被投资对象议价能力
    5.4 退出渠道分析
        5.4.1 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渠道
        5.4.2 2010 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退出情况
    5.5 潜在进入者分析
        5.5.1 券商
        5.5.2 保险机构
        5.5.3 商业银行
        5.5.4 进入壁垒
    5.6 替代产品和服务分析
        5.6.1 银行贷款
        5.6.2 新三板
第6章 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建议
    6.1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机遇
        6.1.1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6.1.2 创业板和未来扩容的新三板开拓了良好的退出渠道
        6.1.3 中国金融结构给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6.2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问题
        6.2.1 成熟的机构投资者的缺乏
        6.2.2 行业火爆下风险控制的弱化
        6.2.3 缺乏全国性的行业协会
    6.3 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建议
        6.3.1 加强风险管理和后期服务
        6.3.2 关注早期投资和中西部地区
        6.3.3 创业板应改革发审制度
        6.3.4 创业板应完善退市机制
        6.3.5 完善投资环境,培养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6.3.6 加快新三板的扩容,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股市投机性泡沫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过度投机性的表现形式及生成机理
    1. 区分投资与投机
    2. 盲目投机的体现及弊端
        (1) 股指的大起大落
        (2) 夸张的换手率
        (3) 非理性的市盈率
        (4) 暴涨的流通市值、成交额及新增开户数
    3. 心理因素的影响
        (1) 投资者过高的信心
        (2) 从众行为
三、结论

(9)论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关于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产生的学说
        一、交易成本对公司治理形成的影响
        二、关于公司概念和公司治理关系的学说
    第二节 关于公司概念的学说
        一、公司的两层结构和概念
        二、公司的三个特点
        三、公司概念和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之我见
    第三节 文化因素和社会动态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第四节 微观和宏观的公司社会责任
        一、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
        二、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三、微观和宏观的公司社会责任
    第五节 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基本看法
        一、文化思想和社会动态通过社会责任影响公司治理
        二、微观和宏观的公司治理
        (一) 微观的公司治理
        (二) 宏观的公司治理
        (三) 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二章 美国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美国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
        (一) 股东大会
        (二) 董事会
        1. 独立董事的形成
        2. 独立董事形成的社会背景
        (三) CEO
        二、美国公司的股份结构和外部环境
        (一) 股份结构
        (二) 银行等金融机构
        (三) 机构投资者
        (四) SEC
        (五) 其他利益相关者
        三、美国公司治理的特征
        (一) 个人主义
        (二) 股东主权
        1. 重视股东而轻视职工
        2. M&A
    第二节 美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
        一、美国社会责任的特征
        二、美国的社会期待
    第三节 美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动态
        一、美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 美国个人主义的渊源
        (二) 个人主义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三) 个人主义对法律的影响
        (四) 个人主义对所有权的影响
        二、美国的社会动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美国的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主义等产生的问题
        二、股东主权产生的问题
        (一) 股东对经营者的压力
        (二) 认股权的问题
        三、美国公司内部机关的监督问题
        (一) 独立董事的形式化
        (二) 董事会功能的不健全
        (三) CEO的权力过分集中
        四、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督功能不全
        (一) 媒体的监督功能
        (二) SEC 的监督功能
        (三) 证券分析家的监督功能
        (四) 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功能
        (五) 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功能
    第五节 美国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三章 德国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一节 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德国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
        (一) 股东大会
        (二) 监事会
        1. 德国监事会的权限
        2. 劳动者代表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模式
        (三) 董事会
        (四) 经营者
        二、德国公司股份结构和公司外部环境
        (一) 股份结构
        (二) 银行等金融机构
        三、德国公司治理的特征
        (一) 银行对公司的影响较大
        (二) 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监事会制度
    第二节 德国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
        一、德国社会责任的特征
        二、德国的社会期待
    第三节 德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动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德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 德国的学派
        (二) 德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二、德国社会动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德国公司治理的问题
        一、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足
        二、监事会决策方面的问题
        三、经营透明度不足
    第五节 德国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四章 日本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一节 日本公司治理模式
        一、《商法》规定的公司治理模式
        二、日本公司的内部机构设置
        (一) 股东大会
        (二) 董事会
        (三) 监事会
        (四) 社长
        (五) 常务会
        三、日本公司股份结构和公司外部环境
        (一) 日本公司的股份结构
        (二) 日本公司系列和公司集团
        (三) 主银行对公司的影响
        (四) 日本公司外部共同体对公司的影响
        四、日本公司治理的特征
        (一) 集体主义
        (二) 日本公司治理中的双重矛盾
    第二节 日本的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
        一、日本社会责任的特征
        二、日本的社会期待
    第三节 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动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日本传统文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 日本式管理的形成
        (二) 日本式管理的特点
        (三) 日本式管理的渊源
        (四) 日本式公司雇佣管理的优缺点
        1. 优点
        2. 缺点
        (五) 日本公司治理和儒家思想
        二、日本社会动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日本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者权威的绝对性
        二、公司外部市场监督能力的不足
        三、日本文化和西方法律的矛盾
    第五节 日本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六节 三国比较的结论
第五章 中国和谐社会目标和社会期待
    第一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一、贫富差距问题
        (一) 中国人眼里的社会问题
        (二) 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二、社会冲突
        (一) 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
        (二) 解决冲突的几个方案
        三、中层阶级的形成和社会保障
        (一) 和谐社会和中层阶级
        (二) 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三) 中层阶级的形成和社会保障
        (四) 和谐社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第二节 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第三节 和谐社会对中国公司的期待
第六章 中国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节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 劳动权保护和公司社会责任
    第一节 三农问题
        一、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
        (一) “三农问题”的本质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第二节 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一、“三农问题”和城市化
        二、“二元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
        三、城市化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节 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农民工的现状
        (一) 农民工平均工资低于城镇职工
        (二) 农民工就业受到歧视
        (三) 农民工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
        (四)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力较低
    第四节 劳动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一、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一) 实现城市化
        (二) 维持市场的稳定性
        (三) 实现社会正义
        (四) 实现社会稳定
        (五) 产业结构的更新和经济发展
        (六)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七) 避免非典和禽流感等突发事件
        (八) 建立更完善的公司文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二、保护其他职工劳动权利的必要性
第八章 中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第一节 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发展
    第二节 现行有关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
    第三节 中国公众的期待和企业家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认识
        一、公众对公司的期待
        二、中国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第四节 从中国文化思想的角度分析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模式
    第五节 从劳动问题的角度分析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模式
第九章 从社会责任角度设计中国公司治理
    第一节 中国现行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中国公司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
        二、公司内部治理环境
        (一) 股东大会
        (二) 董事会
        (三) 监事会
        (四) 经营者
        (五) 工会
        三、公司外部治理环境
        (一) 股份结构
        (二) 金融方面
        (三) 司法方面
        (四) 新闻和中介机构的监督方面
        (五) 并购市场
    第二节 中国公司治理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公司治理的设计
        一、基本原则
        (一) 恢复没有发挥作用的监督力量
        (二) 与中国国情和国际化潮流相符
        (三) 保持监督机关的独立性
        (四) 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
        (五) 加强职工的团结性
        (六) 增加对公司社会性的考虑
        二、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 学说介绍
        (二) 基本框架
        (三) 公司法的修改方案
        1. 修改部分
        2. 需要增加的条款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民企面对上市为何说“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市带给民企的好处
二、民企面对上市说“不”的真正原因
三、改变民企上市环境的建议

四、2002年股市之怪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王华宾.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财经脱口秀节目《吴晓波频道》品牌传播研究[D]. 汪建君. 新疆大学, 2016(02)
  • [3]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资本市场监管研究[D]. 祁科豪. 集美大学, 2014(02)
  • [4]近十年中国股市走势的分析与展望[J]. 高光远,陈金胜.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7)
  • [5]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股利政策研究[D]. 张文娟.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 [6]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的法律规制[D]. 张梁.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8)
  • [7]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研究[D]. 贾海仓.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8]中国股市投机性泡沫问题[J]. 朱醒辰. 企业导报, 2009(07)
  • [9]论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D]. 佐藤孝弘. 华东政法大学, 2007(06)
  • [10]中国民企面对上市为何说“不”[J]. 王军. 商场现代化, 2006(35)

标签:;  ;  ;  ;  ;  

2002年的股市怪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