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艺晚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乐中[1](2021)在《探析互联网时代电视文艺晚会导演的创新策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具中国特色和意识形态色彩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视文艺晚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导演的创新策划在互联网时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本文分析电视文艺晚会发展现状,结合观察探析当前电视文艺晚会缺乏创新的原因和不足,并从内容推陈出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把握细节等方面分析电视文艺晚会导演创新的方式和渠道,以期为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肖赛玥[2](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王乐中[3](2021)在《电视节目短片在文艺晚会中的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对文艺晚会的要求日益增加,电视台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希望能够增强文艺晚会的效果。本文分析在文艺晚会中加入电视节目短片的必然性,认为短片让文艺晚会现场时空实现了跨越和转换,并对其作用作出探讨。笔者认为,以短片形式讲中国故事可以升华文艺晚会主题;重视前期策划,通过短片可以展现晚会的内涵和主题;短片可以拓展晚会空间,提升晚会质量和水平;短片的纪实作用得以发挥,能够很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等。将电视节目短片应用于文艺晚会中是近些年电视台的一大创举,未来还应该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全方位地呈现文艺晚会,给予广播电视事业新的生命力。
贡布顿珠[4](2021)在《关于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少儿文艺晚会是少年儿童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让少年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民族特色的西藏少儿文艺晚会,具有弘扬和宣传西藏民族文化的职责。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创新,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开讨论,分析举办少儿文艺晚会的重要意义,结合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总结问题所在,探索西藏少儿文艺晚会发展的新方向。
刘雅楠[5](2021)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认为
王璐[6](2021)在《《人民日报》国庆头版话语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949—2019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党报政治话语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尝试为新闻话语的分析提供参考,为重大政治仪式报道策略和宣传策略的改进提供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梳理学者对国庆头版文本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版面的策划排版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报道方式的转变上,对头版文本的整体性话语研究并不饱满,基于此,结合对话语理论的研读筛选,研究确定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维向度为路径,来对《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进行系统化剖析。第二章从文字新闻和报纸图片两个维度出发,展现70年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总体概况。文字新闻从题材、稿件数量以及体裁三个角度考量;报纸图片则细化为对领袖肖像、图片新闻和文字配图三大种类的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概括出《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的历时性发展特征。第三章进入文本分析层面。借助词频分析工具,对70年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文本进行总的词频统计,具体分为动词、名词、情态词三类高频词性的统计分析。借鉴第一章对国史的划分,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所有国庆头版文本划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从历时性的视角对国庆文本中的词频进行阶段性分析,发掘高频词背后的时代内涵。第四章进入话语实践层面的分析,从两条路线出发对国庆头版文本话语实践的互文性展开研究:一是分析作为“明确的互文性”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二是分析作为“建构的互文性”表现出对话语秩序的构建和认同。根据研究样本特点,发现互文性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读者对报道内容的认同,其中包括在国家意识形态、公共文化价值以及政治秩序的仪式化展示中的认同。第五章进入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从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个角度探析,发现新闻话语与社会各领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新闻话语反映社会变迁,这是新闻话语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记录;同时社会发展也需要新闻话语的助力,这是社会发展对新闻话语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
邓有福[7](2021)在《怒江州“阔时节”对傈僳族射弩项目传承与发展的促进研究》文中指出传统节日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纽带,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传统节日中得以展现、传承。傈僳族是一支有着灿烂文明、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独具特色的“阔时节”为射弩活动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州内有着深厚的群众射弩基础,基本是家家备弩用弩,且蕴含着丰富的背景文化。本文以怒江州“阔时节”对傈僳族射弩项目传承与发展的促进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认真分析了怒江州傈僳族射弩活动的特征与价值,阔时节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射弩活动的推广现状,阔时节对射弩活动的影响以及新模式等。本文对阔时节射弩活动传承和发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阔时节对怒江州射弩活动传承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怒江州在传承推广射弩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技艺传承人、学校射弩培训、大众参与、民间射弩组织、竞技和节日展演等多方面多层次联合发展,推动射弩活动的传承和发展。2.阔时节怒江州射弩活动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一直以来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推动,相关政策制度建设不完善,傈僳族弩文化的建立不够健全,射弩活动场地设施不完善,射弩活动产业化推进滞后,学校体育传承体系不够健全以及理论研究不足,相关历史文献缺失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射弩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3.阔时节怒江州射弩活动缺乏更为完善的宣传策略和方式推动。应加强傈僳族弩文化构建和丰富对不同人群参与射弩活动的宣传策略,从内外两个方面促进怒江州阔时节对于傈僳族射弩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王纲[8](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李嘉薇[9](2021)在《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基于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敖伦胡日呼”系蒙古语,表示很多的人或物聚集起来,本文特指乌审旗每年一度的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它是集文艺表演及竞赛、传统制作技艺展示及竞赛、传统那达慕和物资交流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民族节庆活动。它自1997年举办首届至今,经过2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深受当地民众欢迎、节庆活动内容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具有广泛社会文化影响力的现代民族节日。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在2009年被列入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获得“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奖”和“一旗一品”文化品牌等称号,被当地农牧民称为“草原上的奥林匹克”,是乌审旗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乌审旗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为研究个案,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建构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理论,对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理念与实践进行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深描”与阐释。本文首先介绍了乌审旗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由来发展、组织方式、竞赛项目和规则设置等情况,并对节日过程及节日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其次,对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节日化建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尝试探讨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实践的理念与途径。最后,对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是:首先,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举办和发展得益于乌审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的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已发展成为组织有序、竞赛规则明确、竞赛激励机制完善、项目内容丰富、节日过程完整、节日特征鲜明的大型综合性民族节庆活动。其次,政府、学界和民众在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节日化建构过程中秉持着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内涵至上、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彰显文化主体性等建构理念;第三,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是乌审旗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扩大民族文化的展演和表述、丰富民间文化生活,以及增进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最后,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敖伦胡日呼的节日化建构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在建构民族文化节日时应遵循的逻辑和践行的理念。同时,对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调查研究,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以及农牧区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节日化建构的成功实践,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
张进[10](2021)在《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文艺晚会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艺晚会导演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与素质才能保证节目质量。
二、文艺晚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艺晚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探析互联网时代电视文艺晚会导演的创新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电视文艺晚会发展现状 |
(一)电视文艺晚会必备要素 |
(二)当前电视文艺晚会的不足 |
1. 内容泛娱乐化、同质化、情感泛滥。 |
2. 受综艺节目的影响,明星堆砌。 |
3. 晚会主持人缺乏创新性。 |
三、互联网时代电视文艺晚会导演的创新策划 |
(一)内容的推陈出新 |
(二)现代化技术的综合运用 |
(三)协调各方关系,充分把握细节 |
四、结语 |
(2)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3)电视节目短片在文艺晚会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短视频元素在文艺晚会中的运用策略——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
三、让晚会现场时空实现了跨越和转换 |
四、是对节目内容的补充,丰富了节目形式 |
五、电视节目短片在文艺晚会中如何发挥作用 |
(一)以短片形式讲中国故事,升华文艺晚会主题 |
(二)重视前期策划,通过短片展现晚会的内涵和主题 |
(三)用电视节目短片拓展晚会空间,提升晚会质量和水平 |
(四)短片的纪实作用得以发挥 |
六、结语 |
(4)关于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举办少儿文艺晚会的重要意义 |
二、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 |
(一)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二)缺少投资 |
(三)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四)晚会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
三、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策略 |
(一)建立专业化的策划、编导团队 |
(二)加大宣传力度 |
(三)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
(四)少儿文艺晚会节目的创新 |
四、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前景 |
五、结语 |
(6)《人民日报》国庆头版话语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研究 |
1.3.2 国庆报道研究 |
1.3.3 话语理论研究 |
1.3.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阶段划分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话语分析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2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概览 |
2.1 文字新闻 |
2.1.1 题材分布:以政治类新闻为主 |
2.1.2 数量分布:与基本国情发展密不可分 |
2.1.3 体裁分布:消息为主评论为辅 |
2.2 报纸图片 |
2.2.1 领袖肖像:走向消失的政治符号 |
2.2.2 图片新闻:总体使用频率较低 |
2.2.3 文字配图:在不同时期呈阶段性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文本分析 |
3.1 高频词总体概况 |
3.2 高频词分类 |
3.2.1 动词:“建设”向“发展”过渡 |
3.2.2 名词:国庆活动的仪式象征 |
3.2.3 情态词:话语生产者对议题投入程度变高 |
3.3 高频词蕴含的时代特征 |
3.3.1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
3.3.3 文革十年及徘徊时期 |
3.3.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 |
3.3.5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时期 |
3.3.6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话语实践分析 |
4.1 国庆头版的互文性 |
4.1.1 明确的互文性:多重话语的交织 |
4.1.2 互为话语性:互动与情感认同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社会实践分析 |
5.1 新闻话语反映社会变迁 |
5.1.1 话语传递国家意识形态 |
5.1.2 话语记录经济体制发展 |
5.1.3 话语凝聚社会主流思想 |
5.2 社会发展需要新闻话语助力 |
5.2.1 话语提供权益以便政治民主互动 |
5.2.2 话语打造舆论以便国家政策实行 |
5.2.3 话语提供窗口以便社会规范统一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怒江州“阔时节”对傈僳族射弩项目传承与发展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
1.1.2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
1.1.3 怒江州区域民族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历史研究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案例分析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怒江州傈僳族射弩活动的特征与价值 |
3.1 怒江州傈僳族射弩活动的文化特征 |
3.1.1 怒江州傈僳族射弩活动的传统性 |
3.1.2 怒江州傈僳族弩的地域性 |
3.1.3 怒江州傈僳族弩的普遍性 |
3.1.4 怒江州傈僳族弩的民族性 |
3.1.5 怒江州傈僳族弩的差异性 |
3.2 怒江州傈僳族射弩活动的价值 |
3.2.1 历史价值 |
3.2.2 民族文化认同 |
3.2.3 娱乐价值 |
3.2.4 健身价值 |
第4章 怒江州“阔时节”傈僳族射弩活动的发展状况 |
4.1 怒江州“阔时节”的发展现状 |
4.1.1 发展历程 |
4.1.2 节日内容 |
4.1.3 组织运作 |
4.1.4 参与人数变化 |
4.2 怒江州“阔时节”对傈僳族射弩活动的推广现状 |
4.2.1 阔时节中增加射弩活动时间 |
4.2.2 阔时节中展示射弩技艺 |
4.2.3 阔时节中进行民族射弩文化包装 |
4.3 怒江州“阔时节”促进傈僳族射弩活动的传承方式分析 |
4.3.1 为民间传承人提供平台 |
4.3.2 吸引学校教育加入 |
4.3.3 融入全民健身活动 |
4.3.4 吸引社会组织加入 |
4.3.5 提升竞赛与展演活动水平 |
4.4 怒江州“阔时节”促进傈僳族射弩活动的发展方式分析 |
4.4.1 射弩活动的传统沿承 |
4.4.2 政府的导向作用 |
4.4.3 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 |
4.5 怒江州“阔时节”对傈僳族射弩活动传承与发展带来的机遇 |
4.5.1 对于射弩活动传承与发展的商业价值和大平台推广 |
4.5.2 使射弩活动的传承和发展有可循的支撑理论 |
4.5.3 提升射弩活动传承方式效用 |
4.5.4 制弩技艺的发展新方向 |
4.5.5 现代艺术、科技元素融入射弩活动 |
4.6 小结 |
第5章 怒江州“阔时节”射弩活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5.1 相关政策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
5.2 对于傈僳族弩文化的建立不够健全 |
5.3 射弩活动场地设施不完善 |
5.4 射弩活动产业化推进滞后 |
5.5 学校体育传承体系不够健全 |
5.6 理论研究不足,相关历史文献缺失 |
第6章 怒江州“阔时节”傈僳族射弩活动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 |
6.1 怒江州“阔时节”弩文化构建 |
6.1.1 竞技文化 |
6.1.2 产业文化 |
6.1.3 群众文化 |
6.2 怒江州“阔时节”弩文化传播 |
6.2.1 挖掘核心民族文化 |
6.2.2 打造高水平赛事 |
6.2.3 担当文化推广者 |
6.2.4 构建传播组织体系 |
6.2.5 实现体育文化认同的契合点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基于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1.田野调查法 |
2.文献研究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节日化建构 |
2.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 |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
(一)乌审旗概况 |
1.历史沿革 |
2.生存环境 |
3.人文环境 |
(二)乌审旗的民族文化资源 |
1.传统技艺 |
2.歌舞器乐 |
3.祝赞词等民间文学传统 |
二、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由来发展、组织形式和节日过程 |
(一)敖伦胡日呼的由来与发展 |
1.敖伦胡日呼的由来 |
2.敖伦胡日呼的发展 |
(二)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组织形式和项目设置 |
1.组织形式 |
2.竞赛项目和规则设置 |
(三)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节日过程与节日内容 |
1.节日前的准备 |
2.节日过程 |
三、敖伦胡日呼的节日化建构 |
(一)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角色与途径 |
1.借助国家和学术话语赋能 |
2.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汇集社会和文化精英的力量 |
(二)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理念与内容 |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2.文化内涵至上 |
3.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 |
4.彰显文化主体性 |
四、敖伦胡日呼节日化建构的社会文化功能 |
(一)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1.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
2.有效整合地区民族文化资源 |
(二)扩大民族文化的展演和表述功能 |
1.扩大民族文化展演与展示功能 |
2.扩大民族文化表述功能 |
(三)丰富民间文化生活,助力新牧区建设 |
1.丰富民间文化生活 |
2.助力新牧区建设 |
(四)增进文化交流与互动 |
1.场域内的人际交流与互动 |
2.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 |
二、文艺晚会导演的具体职责 |
三、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
(一)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人文素质 |
(二)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心理素质 |
(三)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专业素质 |
(四)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执行能力 |
四、文艺晚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探析互联网时代电视文艺晚会导演的创新策划[J]. 王乐中.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7)
- [2]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3]电视节目短片在文艺晚会中的作用探讨[J]. 王乐中.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5)
- [4]关于西藏少儿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 贡布顿珠.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4)
- [5]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D]. 刘雅楠. 西藏大学, 2021
- [6]《人民日报》国庆头版话语研究(1949-2019)[D]. 王璐.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怒江州“阔时节”对傈僳族射弩项目传承与发展的促进研究[D]. 邓有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 ——基于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田野调查[D]. 李嘉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10]文艺晚会导演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J]. 张进. 新闻传播,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