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高产中药材栽培技术

防风高产中药材栽培技术

一、名贵中药材防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香梅[1](2020)在《贵州平塘无患子智慧农业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患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树种,也是一种具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用价值的多功能树种。现阶段无患子产业已纳入国家扶贫战略,贵州平塘县作为无患子产业的重要基地,但目前该地区无患子种植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低,林间管理难度大,生产加工过程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且销售渠道局限,产业发展整体较为缓慢。本研究以贵州平塘县的无患子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方法,针对当前平塘无患子产业在种植、加工和销售过程的发展难题,提出了基于无患子产业的智慧循环发展模式、加强无患子产品项目的深加工及多路径优化产品营销模式的具体实施对策。根据平塘县无患子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构建了无患子智慧农业系统,包括种植管理子系统、智能采摘子系统、生产加工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并从无患子智慧农业系统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论证该系统设计的现实意义,该系统设计为平塘县传统无患子产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刘妮雅[2](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关俊威[3](2018)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林下经济是稳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重要渠道。林下中草药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符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格局,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持续完善、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重要选择。在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关键时期,林下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有林区接续替代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当前来看,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种植无序化、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地抑制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产业替代作用、极大地弱化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经济促进作用。如何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协同,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与空间链的多维支撑与融合发展;如何培育具有较高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推动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主体的多维联结、链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的网络构筑,这是提升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与运行效能,增强林下中草药产业主体的竞争优势与运行绩效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产业链类型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以及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整体发展态势;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的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和价值层次等核心思想;从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方面,全面阐释产业链上游-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中游-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产业链下游-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又从价值维度培育方面,系统描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空间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切实推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协同创新、空间合理分布;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确定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体系,以提升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增强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运行效能。

代玄烨[4](2017)在《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 ——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原地区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其中很多药材是道地药材。《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以历史时期——清代中原地区中药材的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了清代中原地区十五个州府及下属一百零三个县的中药材资料,并与本草文献记载相印证,确立了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和道地药材生长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黄河以南西部秦岭余脉的伏牛山区;淮河——桐柏山——大别山区。见于各类方志与本草文献中的中原地区的中药材有熊胆、麝香、鹿茸、虎骨、牛黄、紫石英、方解石、赤石脂、白石脂、自然铜、磁石、滑石、贾涧石、云母、五灵脂、人参、天门冬、麦门冬、黄精、枸杞子、柴胡、前胡、五味子、远志、甘草、益母草、石菖蒲、苍术、茺蔚子、菟丝子、龙胆草、薏苡仁、升麻、卷柏、细辛、防风、黄连、沙参、玄参、漏芦、蒲黄、蛇床子、茜草、当归、黄芩、芍药、藁本、葛根、知母、贝母、苦参、狗脊、萆薢、瞿麦、射干、紫苑、白薇、百合、仙灵脾、款冬花、牡丹皮、地榆、柳叶、重楼、恶实、艾叶、红蓝花、山莳萝、大黄、桔梗、大戟、芫花、旋覆花、葶苈子、藜芦、乌头、贯众、半夏、莨荡子、青箱子、白芨、白蔹、连翘、兰茹、夏枯草、虎杖、马勃、槐实、五加皮、楮实子、秦皮、合欢、郁李仁、牵牛子、狼毒、萹蓄、谷精草、马兜铃、青木香、威灵仙等479种。在此范围与种类中,笔者归纳、总结、统计出清代中原地区方志文献中记载的中原地区道地药材34种,即:白术(禹白术)、禹南星、禹白附、禹白芷、禹蜜二花、禹全蝎、黄精、何首乌、山萸肉、辛夷、桐桔梗、裕丹参、杜仲、唐半夏、唐栀子、天麻、车前子、柴胡、菊花、石斛、茯苓、半夏、木贼、黄柏(黄檗)、木瓜、枣、石榴、桑白皮、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怀地黄、天花粉、仙茅。中原地区道地药材的生长与空间分布、地理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地理条件是形成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生长的基本前提。本文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中原地区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形成的复杂原因,总结药材分布和道地药材时空变迁过程中的历史教训,并力图能为当今道地药材的人工培育与合理的道地药材区划提供依据。对历史上中原地区药材资源分布与道地药材的变迁研究还进一步告诫我们在利用和采集野生药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药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不能过度采挖,避免道地药材的资源枯竭。这项研究能为我们合理保护和利用中原地区中药资源提供借鉴和依据。

韩永光[5](2012)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沙漠绿洲,其垦殖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在绿洲面积仍在大幅度增长。关于乌兰布和沙漠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绿洲建设、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少,这些研究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的发展起到了现实的指导作用。但是近几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必要把绿洲沙产业的思想、科学理论和实践系统地进行梳理和总结。作者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工作20多年,对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源环境问题有深刻的了解,结合攻读博士期间学习的科学理论,本着联系实际对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进行阐述,运用发展绿洲沙产业的理论分析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总结切实可行的开发技术,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论文分7章:前言;乌兰布和沙漠(基本情况介绍);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结论与讨论。沙漠绿洲沙产业的概念是:利用沙漠绿洲自然及生物资源,采用高新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延伸产业链,对接市场,实现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效益最大、高科技支持、光能利用最大化、资源开发的双项目标、资源开发适度利用、产业间多项互补等原则。乌兰布和沙漠的主要风险是自然灾害,优势条件是水、土地和光能。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定量评价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面临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个层次的风险。该地区沙产业发展风险评级等级为良,也就是说在该地区发展沙产业风险较低。与自然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相比,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的评价等级为差,因此该地区发展沙产业是要特别重视对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重点应该放在技术和管理上。用回归模型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结构,结果表明轻工业、养殖业和旅游业都对当地的经济有正向影响。其中对地方经济贡献最大的是轻工业(相关系数0.632),其次是养殖业(相关系数0.383),贡献最小的是旅游业(相关系数0.176)。利用Eviews软件建立非季节的Holt模型来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沙产业今后经济增长趋势,2011—2015年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中草药和旅游业的产值(收入)都呈增加的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趋势明显高于其他3种产业类型。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基本模式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沙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沙产业发展模式;林草种植结合的发展模式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主要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以肉苁蓉、甘草、苦豆子等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以果——粮模式、果一菜模式和果——草模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以奶牛和肉羊养殖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自然人文兼具,科技生态并重,历史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六大产业。

王军霞[6](2010)在《秦岭山区山茱萸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山茱萸是我国特有名贵中药材树种,其果实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在秦巴山区各市县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耐瘠薄,寿命长,不仅是群众的"铁杆庄稼",而且还是荒山绿化造林和实施退耕还林的先锋树种。

刘宁[7](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董会梅[8](2009)在《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沙化作为土地退化的一种类型,是困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林业建设是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综合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达到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果。经济林作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结合的树种,在沙荒地利用和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北省南部平原地处黄河故道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荒地,可作为发展林、果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基本地域。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实现河北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健康发展,实现沙荒地综合治理,达到改善沙荒区生态环境、促进沙荒区经济发展,增加沙荒区人民收入、实现沙荒区经济林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沙化土地及经济林发展的总体状况,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概况,分析了河北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和主要问题,指出河北省平原沙荒区发展经济林具有可行性,受自然、人为、技术、政策、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存在经济林木选择盲目、管理方式粗放、技术水平低、市场不健全、组织形式落后、后续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并以河北省巨鹿县平原沙荒区的经济林发展为典型个案,对其成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平原沙荒区域发展经济林的基本模式及对策建议。其经济林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林种植经营发展模式、经济林产业化发展模式、经济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文章对三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平原沙荒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标准化果园”、“树上调结构”、“设施果树”、农林复合经营的种植发展模式;构建了经济林产业化发展的综合模式,强调了该模式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合理的林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制定和规范市场规则以及做好政府协调工作;指出平原沙荒区处于生态脆弱区,经济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要做好规划和保障。提出的对策建议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发展的经济林,做好经济林发展的政策保障,做好经济林发展的技术保障,强化经济林的管理,推进产业化发展,做好经济林发展的市场工作五个方面。

张文泉[9](2008)在《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区系及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盐生植物分布范围很广,覆盖了热带和寒温带、滨海和内陆、低地和高原地区。西北地区是我国盐渍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盐渍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区内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据统计,全国约有502种盐生植物[1],而西北地区就占70%以上,盐生植物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但是关于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区系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对西北地区的盐生植物区系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本区盐生植物的资源利用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有37科,129属,354种,分别占中国盐生植物科属种的52.1%、58.9%和70.5%。有国家二级濒危植物3种,分别是盐桦(Betula halophila Ching ex P.C.Li)、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瓣鳞花(Frankenia pulverulenta L.),渐危和稀有三级保护植物7种:梭梭(Haloxyon ammodendron (C.A.Mey)Bge)、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灰胡杨(P .pruinosa Schrenk)、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 M)、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C.A.Mey)G Beck)、深裂肉苁蓉(C. fissa (C.A.Mey)G.Beck.)、管花肉苁蓉(C.tubulosa Wight)。2、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科的分布有4个类型,其中世界分布的23科,占总科数的62.2%,热带性质的3科,占总科数的8.1%,温带性质的10科,占总科数的27.0%,地中海植物1科,占2.7%。西北地区盐生植物以世界分布的科为主,这反映出西北盐生植物区系生境的严酷性和脆弱性,只有广布性的大科凭借其庞大的种系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如此恶劣环境的地域取得优势。属的分布有11个类型;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区系温带性质明显,并且与古地中海成分有密切关系。3、这些盐生植物可广泛用于医药、绿化观赏、食品加工、畜牧饲草及纤维制作等行业,其中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补血草(Limonium spp.)、枸杞(Lycium chinense spp.)、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10余种盐生植物目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陈大明[10](2008)在《龙岩市金银花产业化开发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金银花是具有保健、药用、观赏及生态等多种功能的药食同源的经济植物,为我国重要的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金银花的新产品不断开发上市,开发前景看好。本文介绍了金银花的特征特性,阐述了金银花的开发利用前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分析了龙岩市金银花产业化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提出了金银花产业化开发思路及发展重点。

二、名贵中药材防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贵中药材防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平塘无患子智慧农业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无患子简介
        1.1.2 国内外无患子产业现状
        1.1.3 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相关扶持政策
    1.6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平塘无患子基地概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2.1 平塘无患子产业现状
        2.1.1 平塘无患子基地种植概况
        2.1.2 平塘无患子产品的生产加工
        2.1.3 平塘无患子产品的销售现状
    2.2 平塘无患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2.2.1 无患子种植智慧化
        2.2.2 无患子产品项目深加工
        2.2.2.1 优化无患子洗护用品及化妆品
        2.2.2.2 开发无患子高附加值产品
        2.2.2.3 开发无患子生物质能源
        2.2.3 无患子营销模式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塘无患子基地智慧农业系统综合设计
    3.1 平塘无患子基地系统需求分析
    3.2 平塘无患子基地智慧农业总系统
    3.3 平塘无患子基地种植管理子系统
        3.3.1 平塘无患子基地信息管理子系统
        3.3.1.1 平塘无患子基地信息管理子系统框架设计
        3.3.1.2 平塘无患子基地信息管理子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3.3.2 平塘无患子种植风险预警子系统
        3.3.2.1 平塘无患子种植风险预警子系统框架设计
        3.3.2.2 平塘无患子种植风险预警无线传感器工作流程示意图
        3.3.3 平塘无患子基地种植循环子系统
    3.4 平塘无患子基地智能采摘子系统
    3.5 平塘无患子基地生产加工子系统
    3.6 平塘无患子基地市场营销子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塘无患子智慧农业系统效益分析
    4.1 平塘无患子智慧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4.2 平塘无患子智慧农业生态效益分析
    4.3 平塘无患子智慧农业社会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3)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相关研究
        1.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研究
        1.3.3 林药结合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中草药产业相关研究
        1.3.5 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林下中草药
        2.1.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链类型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整体态势
    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分布与特点
        3.1.1 黑龙江省林区的自然环境
        3.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
        3.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特点
    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3.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现状与问题
        3.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3.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整体SWOT分析
        3.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3.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3.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
        3.3.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框架设计
    4.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
        4.1.1 关联性-吸引力均衡原则
        4.1.2 相关差异性原则
    4.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战略层次
        4.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O战略
        4.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T战略
        4.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O战略
        4.2.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T战略
        4.2.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结构层次
        4.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4.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结构属性
    4.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价值层次
        4.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维度
        4.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4.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总体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
    5.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环节培育
        5.1.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
        5.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5.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企业GAP生产品种的选择
        5.1.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组织模式
    5.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中游环节培育
        5.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
        5.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的关键技术
        5.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优化
    5.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下游环节培育
        5.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
        5.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的关键环节
        5.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企业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价值维度培育
    6.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
        6.1.1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原则、目标与标准
        6.1.2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1.3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
        6.2.1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思路
        6.2.2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2.3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
        6.3.1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思路
        6.3.2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3.3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7.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博弈机制
        7.2.1 产业链上游与中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2.2 产业链中游与下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7.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比例确定
    7.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应用的关键问题
        7.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决定因素筛选
        7.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
        7.4.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持体系
    8.1 完善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8.1.1 优惠扶持政策支持
        8.1.2 产业外向型发展支持
        8.1.3 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8.2 健全林下中草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8.2.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8.2.2 引导创业基金注资
    8.3 构建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8.3.1 建立林下中草药“研产”一体化技术平台
        8.3.2 建立林下中草药科研创新基地
        8.3.3 突破中草药制品的国际技术壁垒
    8.4 搭筑林下中草药产业的中介支持体系
        8.4.1 培育林下中草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8.4.2 充分发挥林下中草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8.4.3 加强林下中草药行业的技术中介服务
    8.5 本章小结
9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资源基本概况
        9.1.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野生情况
        9.1.2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种植情况
    9.2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存在问题
        9.2.1 上游种植产业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
        9.2.2 中游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少
        9.2.3 下游营销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9.3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9.3.1 五味子产业链的SWOT分析
        9.3.2 五味子产业链培育的战略选择
    9.4 基于S-O发展战略的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4.1 五味子产业链的结构维度培育
        9.4.2 五味子产业链的价值维度培育
    9.5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体系
        9.5.1 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9.5.2 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
    附录二: 黑龙江省中药产品生产企业
    附录三: 通过GAP认证的中药企业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 ——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现状
    第二节 历史药物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道地药材为中心
        一 历史药物地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 历史药物地理学的理论依据
        三 历史药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第一节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的区域环境
    第二节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的药材种类和空间特征
        一 开封府、汝州、许州三州府县志中所记载的药材种类
        二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清代开封府境内的道地药材
        一 开封府西部禹州境内丰富的药材资源
        二 开封府西部禹州境内的道地药材
    第四节 开封府道地药材资源枯竭——以麻黄为中心
        一 唐代《新修本草》所载中牟县的道地药材
        二 唐宋元明时期道地麻黄产地在中牟县圃田泽周边
        三 清代以后道地麻黄产地的变迁
        四 清代中牟圃田泽周边地区道地麻黄消失的原因
第二章 清代河南府、陕州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第一节 清代河南府、陕州的区域环境
    第二节 清代陕州药材资源分布特征
    第三节 清代河南府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一 河南府药材种类
        二 河南府药材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节 清代河南府的道地药材
第三章 清代南阳府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第一节 清代南阳府的区域环境
    第二节 清代南阳府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一 南阳府县志中所记载的药材种类
        二 南阳府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清代南阳府的道地药材
        一 八大宛药
        二 南阳府志中收录的道地药材
第四章 清代汝宁府、光州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第一节 清代汝宁府、光州的区域环境
    第二节 清代汝宁府、光州的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一 苎麻与驻马店市的由来
        二 汝宁、光州府县志中记载的药材种类
        三 汝宁府、光州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清代汝宁府、光州的道地药材
第五章 清代归德府、陈州府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第一节 清代归德府、陈州府的区域环境
    第二节 清代归德、陈州府的药材种类与空间特征
        一 归德、陈州府县志中记载的药材种类
        二 归德、陈州两府中药材种类分布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清代归德、陈州府的道地药材
第六章 清代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药材分布与道地药材
    第一节 清代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区域环境
    第二节 清代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药材资源分布特征
        一 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及下属县志中所记载的药材种类
        二 怀庆、卫辉、彰德三府药材分布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彰德、卫辉、怀庆三府的道地药材
        一 彰德府道地药材——天花粉
        二 卫辉府道地药材——仙茅
        三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四 怀庆府的地理条件与道地药材产区的形成
结语
附录
    一 清代中原地区濒绝药材一览表
    二 清代中原地区道地药材一览表
    三 清代开封府、汝州、许州药材种类表
    四 清代河南府、陕州药材种类表
    五 清代南阳府药材种类表
    六 清代汝宁府、光州药类种类表
    七 清代归德府、陈州药材种类表
    八 清代卫辉府、怀庆府、彰德府药材种类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对绿洲和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绿洲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沙产业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乌兰布和沙漠的基本情况
    2.1 乌兰布和沙漠现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水资源状况
        2.1.7 社会经济条件
    2.2 乌兰布和沙漠的危害及治理
        2.2.1 乌兰布和沙漠危害
        2.2.2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
    2.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历史
        2.3.1 古绿洲历史与乌兰布和沙漠成因
        2.3.2 旧绿洲发展过程
        2.3.3 新绿洲的现代发展过程
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
    3.1 沙漠绿洲沙产业概念
    3.2 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
        3.4.1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3.4.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建设
        3.4.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
        4.1.1 自然地理特征及区位优势
        4.1.2 光热资源优势
        4.1.3 水资源优势
        4.1.4 土地资源优势
        4.1.5 植被资源优势
        4.1.6 农业基础优势
    4.2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风沙灾害
        4.2.2 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
        4.2.3 灌溉设施滞后,运行不合理
        4.2.4 自然灾害频繁
        4.2.5 人口压力过大
        4.2.6 农业结构不合理
        4.2.7 科技相对落后
        4.2.8 产业结构不合理
    4.3 沙产业发展态势
        4.3.1 沙漠绿洲沙产业开发的自然及社会条件具备
        4.3.2 沙区开发的技术条件成熟
    4.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
        4.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分析
        4.4.2 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4.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绿洲沙产业风险定量评价模型
        4.4.4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发展风险程度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5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
    5.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5.1.1 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5.1.2 沙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
        5.1.3 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5.1.4 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5.1.5 林草种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5.1.6 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
    5.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的发展
        5.2.1 绿洲沙产业适合发展类型
        5.2.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现状
    5.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5.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预测模型
6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
    6.1 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农业技术
        6.1.1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承载潜力
        6.1.2 节水农业的具体措施
    6.2 增加林草植被,完善防护林体系
        6.2.1 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6.2.2 营造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
        6.2.3 完善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建设
        6.2.4 严禁乱砍滥伐,合理利用沙区野生植物资源
    6.3 合理开发光热土地资源
        6.3.1 光热资源生产潜力分析
        6.3.2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6.3.3 提高农产品转化效益
    6.4 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
    6.5 发展循环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体系
    6.6 制定优惠的政策
        6.6.1 制定优惠政策,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机制进行完善
        6.6.2 制定沙产业发展政策及配套相关政策
        6.6.3 形成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机制
    6.7 资金与法律政策支持
        6.7.1 法律支持
        6.7.2 资金支持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秦岭山区山茱萸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规范化建园
    1.1 园址的选择
    1.2 选择优良品种
    1.3 定植
        1.3.1 整地方式:
        1.3.2 栽植时期:
        1.3.3 栽植方法:
        1.3.4 定植密度:
2 合理整形修剪
3 严格土肥管理
4 提高坐果率
5 加强病虫害防治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严峻
        1.1.2 林业建设与防沙治沙联系密切
        1.1.3 经济林发展前景广阔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外经济林发展与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防沙造林政策措施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我国沙化土地及经济林发展总体状况
    2.1 我国沙化土地现状及治理
        2.1.1 我国沙化土地现状
        2.1.2 我国沙化土地的治理
        2.1.3 平原沙荒地治理
    2.2 我国经济林发展总体状况
        2.2.1 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
        2.2.2 我国经济林发展政策措施分析
3 河北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概况及总体分析
    3.1 河北省平原地区沙荒地现状
        3.1.1 河北省平原地区沙荒地分布及类型
        3.1.2 河北省沙荒地资源利用及治理现状
    3.2 河北省经济林发展概况
        3.2.1 河北省经济林发展现状
        3.2.2 河北省经济林发展模式及经验
    3.3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总体分析
        3.3.1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实践
        3.3.2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发展经济林的可行性分析
        3.3.3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发展经济林影响因素分析
        3.3.4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主要问题分析
4 河北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成功案例分析——河北省巨鹿县经济林发展
    4.1 巨鹿县基本概况
    4.2 巨鹿县经济林发展现状
        4.2.1 杏
        4.2.2 枸杞
        4.2.3 金银花
    4.3 巨鹿县经济林成功发展的主要经验
        4.3.1 立足实际,培育本县特产优势
        4.3.2 注重科研,引进人才和技术
        4.3.3 依托政策,注重投资和建设
        4.3.4 注重调整,发展中介组织
        4.3.5 重视品牌,促成市场环境
        4.3.6 发展龙头,提高产品竞争力
        4.3.7 注重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
5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模式选择与建议
    5.1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总体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发展原则
        5.1.3 发展目标
    5.2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模式选择
        5.2.1 经济林种植模式选择
        5.2.2 经济林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5.2.3 经济林生态旅游模式选择
    5.3 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对策建议
        5.3.1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发展的特色经济林
        5.3.2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做好政策扶持和引导
        5.3.3 引进培养技术人才,推广经济林技术
        5.3.4 强化经济林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产业化发展
        5.3.5 重视经济林果的营销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9)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区系及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世界盐生植物区系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我国盐生植物区系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1.4 西北盐生植物区系研究和利用现状
第二章 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3.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3.2 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
    3.3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3.4 西北地区盐渍土资源的类型
第四章 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区系分析
    4.1 西北地区盐生植物组成
    4.2 科的统计分析
        4.2.1 科大小的统计分析
        4.2.2 科的分布类型统计分析
    4.3 属的统计分析
        4.3.1 属大小的统计分析
        4.3.2 单种属的统计分析
        4.3.3 属分布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4.4 西北盐生植物生活型的多样性分析
    4.5 西北盐生植物中的濒危类型
    4.6 盐生植物的地理分布
    4.7 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盐生植物资源类型多样性及其利用
    5.1 盐生资源植物的概念和分类
    5.2 具有开发潜力的盐生植物资源
        5.2.1 药用盐生植物
        5.2.2 绿化观赏盐生植物
        5.2.3 食用盐生植物
        5.2.4 饲料牧草盐生植物
        5.2.5 纤维盐生植物
    5.3 西北几个主要资源植物分布及开发可能性
    5.4 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
        5.4.1 资源评价
        5.4.2 开发利用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龙岩市金银花产业化开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银花的特性与开发价值
    1.1 金银花特征特性
    1.2 金银花开发价值
        1.2.1 经济价值
        1.2.2 药用价值
        1.2.3 保健价值
        1.2.4 生态价值
        1.2.5 庭院绿化与旅游观光价值
2 金银花产业化开发优势和开发条件
    2.1 产业化开发机遇
    2.2 林业气候资源得天独厚, 种植区域广泛
    2.3 林地资源丰富, 土壤较肥沃, 适合规模发展金银花产业
    2.4 有可借鉴的现成经验, 群众造林积极性高
    2.5 病虫害危害程度轻微, 能够保证绿色生产
3 产业化开发思路
    3.1 发展思路
    3.2 产业区域布局
    3.3 产业化发展重点
        3.3.1 建设金银花种质资源基因库, 选育造林良种
        3.3.2 建立良种扩繁中心, 培育良种壮苗
        3.3.3 选择国优造林良种, 建设金银花丰产林基地
        3.3.4 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组建产业集团
        3.3.5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拓展市场流通渠道
4 产业发展技术
    4.1 种苗培育技术
    4.2 丰产栽培技术
    4.3 金银花产品加工技术
5 保障措施
    5.1 制定产业政策, 加快资源培育
    5.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建立科技服务网络
    5.3 培植“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5.4 加大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力度, 拓展产品应用领域
    5.5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四、名贵中药材防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平塘无患子智慧农业的设计研究[D]. 陈香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3]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D]. 关俊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4]清代中原地区药材空间分布与道地药材 ——以方志为中心的研究[D]. 代玄烨. 郑州大学, 2017(08)
  • [5]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韩永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6]秦岭山区山茱萸速生丰产栽培技术[J]. 王军霞. 现代园艺, 2010(08)
  •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8]河北省平原沙荒区经济林发展研究[D]. 董会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9]西北地区盐生植物区系及资源利用研究[D]. 张文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10]龙岩市金银花产业化开发探讨[J]. 陈大明.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8(01)

标签:;  ;  ;  ;  ;  

防风高产中药材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