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您”的非敬称惯性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0)在《《成功之路》中的谦敬语研究》文中指出受到“礼”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讲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礼貌谦恭,有礼有节。古代祭祀等活动前的斋戒、接待贵宾时的虚左、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学生拜师时的束修,现今的尊老爱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是“礼”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礼”的重视在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也存在明显的体现,人们在人际间交往和表达中为表示尊敬,在合适的范围内对自己采用比较卑下谦虚的言辞,对别人则采取褒扬和赞誉的姿态,久而久之这种言语行为成为了汉语的特色之一,并且带有鲜明特征,由此便有了谦敬语。在交际和表达中,有些词、短语和句子本身就表示谦虚敬重的意思,例如“欢迎光临”、“老先生”、“您”、“一点小东西,不成敬意”,有些只在特定语境中才带有谦虚恭敬之意,如“没有,没有”(面对表扬)、“就是个家常便饭”(别人来自己家里吃饭)。关于谦敬语的界定问题,本文采用谦敬语的宽泛定义,把这些表谦表敬的内容都算作谦敬语之列。《成功之路》教材难易度层次分明,收录内容丰富,课文内容贴近社会生活,与一些热点时事、典型的社会现象相关,全套教材共22册。该教材面向的主体是留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薄弱,谦敬语内容不光涉及语言的使用,还与谦敬语所承载的“礼”文化的弘扬密不可分。《成功之路》中谦敬语出现了一千多处,在结构、功能、文化、收录情况上存在一定特点和倾向性。本文使用文献法、统计法、数据分析法,查阅相关资料对谦敬语做出界定,翻阅教材,收集、分类整理《成功之路》中谦敬语,得出各类谦敬语在教材中种类、数量、词频等收录情况,并进一步对教材中谦敬语的各个种类的结构、功能、文化特征做出分析总结。基于得到的结果对教材的编纂的问题与完善提出反思。本文通过搜集《成功之路》中的谦敬语,研究总结出教材中谦敬语的收录、倾向等情况,得出关于教材编排的反思,希望对日后的研究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有所助益。
吴京京[2](2020)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今异义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古今异义词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对文言文背后文化底蕴探究,因此古今异义词教学研究具有实用价值。本文着眼于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古今异义词,帮助教师全面系统地了解古今异义词,并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现从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基本情况,整理统计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六册书文言文篇目中的古今异义词。第二部分是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实际的古今异义词的教学现状及教学问题,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总结古今异义词的教学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教学建议,对不同类型的古今异义词分别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进行了梳理与统计,将词义系统与文言文字词教学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古今异义词的教学现状以及其中的教学问题,结合教材中古今异义词的梳理来分析教学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针对于古今异义词的教学建议,为学生学习古今异义词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具体的参考。
纪盛[3](2020)在《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主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经典文本中的女神形象进行解读,结合对考古材料和文物的分析,从不同时代(古风、古典、希腊化),不同方面(诗歌、犒祀、器物)对女神的形象做了比较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全文拟分五部:第一部分是引论,先介绍了阿芙洛蒂忒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并交待了研究路径和使用的材料。第二部分是诗歌,分第一和第二两章,研究了赫西俄德、荷马以及第五首荷马颂诗的作者如何在相同的主旨下共同塑造了阿芙洛蒂忒的形象。第三部分是犒祀,分第三和第四两章,第三章探索了斯巴达与雅典的阿芙洛蒂忒犒祀形象,第四章探讨了雅典人的阿多尼斯节中的阿芙洛蒂忒。第四部分是器物,分第五和第六两章,第五章从一件巫术道具看一项源自阿芙洛蒂忒的魅惑巫术,第六章以一枚希腊化时期的钱币为线索,论及其中阿芙洛蒂忒所象征的博爱精神。第五部分是总结,概括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DUONG NHU NGOC HIEU(杨如玉孝)[4](2019)在《汉越委婉语对比及对越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委婉语是一种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文化。在日常社会交际中,人们有时需要表达一些微妙之事或难言之隐,但这些话题不便直接表达,于是促成了大量委婉语的产生。委婉语可以清楚地反映社会群体成员对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事物体现的文化观与道德观。委婉语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包含在一举一动中的文化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讲究文明礼貌,也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委婉语,委婉语正逐步发展成为日常交际用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随着中越两国的合作日益深入,加强汉语与越南语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中越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汉越委婉语中可待挖掘的研究素材十分丰富,本文主要利用比较分析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深入比较汉越委婉语的异同,阐发汉越委婉语产生的文化影响因素,进而讨论在越南对汉语委婉语的教学实践,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于汉越委婉语的构成手段对比分析,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四个角度深入剖析汉越委婉语构成手段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关于语音方面,汉语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谐音的形式实现婉指;而越南语既可通过非完全式语音形式实现婉指,也可通过省略音节(Tinh luoc am)和重叠音节(Diep am)实现婉指。关于词汇方面,汉越委婉语中大多都会选用相对褒义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或直接选用外来词来代替所要婉称的事物。与此同时,汉语会使用反义词和对义词来避讳所要表达之意,如用“走水”代替“失火”之义;而越南语则会用汉越词来代替所要避讳的词,如“Quytich”(归寂)、“Hi sinh”(牺牲)等词表示死亡。汉语与越南语都会通过使用否定副词“不”或借助“家”“师”等类语素构成委婉语等。最后,针对委婉语修辞构成方法进行比对。汉越委婉语均使用隐喻、模糊化、借代等修辞手段。此外,汉语还使用拆字法和歇后语,而越南语还使用倒读法(Noilai)。第二章是对委婉语的语义类型进行细致划分。汉语中关于委婉语的语义类型的划分可以细致至十三大类三十六小类,纷繁复杂,转之汉语,越南语语义类型比较少。本章根据汉越可以对应的委婉语的常用频率与数量进行归类,可以从主要语义类型与次要语义类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语义类型包括“死亡与殡葬”、“疾病与伤残”、“性爱与生育”三大类。由于这三类语义类型中包含了大量辞例,进而本文将利用相关语言学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说明,例如词语搭配、语义借代等。而次要语义类型部分主要包括“分泌与排泄”、“怀孕和生理变化”、“有关职业的委婉语”三种相对辞例较少的委婉语。本章主要通过分析语义结构归纳语义类型,辨析异同。第三章围绕汉越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委婉语的构造都要遵循距离、相关、动听三原则。距离原则指委婉语在构造上通过变换能指即语言符号,使能指与所指不直接对等,在心理上增加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距离;相关原则要求委婉语与原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能提供人们理解其所指的线索;动听原则要求委婉语具有好的伴随意义,能给人以好的联想。在委婉语构成的语用原则的影响下,汉越委婉语都拥有避讳、礼貌、掩饰、求雅这四种语用功能。避讳是为了表示禁忌而产生,礼貌是为了体现文明而衍化,掩饰是为了维护尊严而选用,求雅是为了规避低俗而使用,汉语与越南语之间在这四种语用功能中都有不一样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汉语委婉语还是越南委婉语,四种语用功能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由两种与两种以上语用功能互动而产生实际交际效果。第四章论及汉越委婉的文化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比较。本章从儒家思想、宗教思想、其它思想观念、风俗制度以及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等角度深入剖析。其中,对于儒家思想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主要从儒家“礼乐”、“仁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宗教思想,主要分道教神仙思想以及佛教思想进行分析。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阴阳观念与丧葬风俗对汉越委婉语中体现的,并对从“道家”和“佛家”两大宗教信仰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会通过诗歌、社会制度和习俗等各方面来对综合分析,展示汉越两者之间的民族文化特点。最后,从中越两国反映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提取两者所共同存在的典型的文学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说明各自形象塑造缘由,揭示社会文化对委婉语的影响。第五章将在对汉越委婉语深入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尝试。首先,本文对在越南各大高校汉语专业中开设委婉语课程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在越南,汉语学习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很多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以获取前往中国留学的机会,但由于汉语与越南语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对于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学习难度较高。而委婉语教学需在学生习得一定的汉语的语法、语义、语用基础上展开,并对委婉语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汉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其次,本文将对汉语委婉语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出应对预案策略。委婉语长期受到思想观念、风俗制度、文学典故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委婉语的学习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有较为深入的涉猎,还需对于汉越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作更加深入的探索。同时,委婉语的教学需要与一定的语境教学相结合。最后,形成具体的汉语委婉语的课程设计,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总结进行较为具体的说明,并以“职业委婉语”为例进行教学实例内容的展示。长期以来,委婉语研究都是语言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总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分析,但是鲜有涉及全面地、系统地对比汉越两种语言之间的委婉语的研究。本文不仅花大力气尽可能搜集更多的材料,例如网络语言材料,力求完整性,还从语言学的各个角度对汉越委婉语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并对汉越委婉语对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概念、定义进行仔细斟酌,提出一些新看法,进行更为科学的界定。此外,本文对越南汉语委婉语的教学设计也是一次新的实践尝试。
唐正大[5](2019)在《社会性直指与人称范畴的同盟性和威权性——以关中方言为例》文中认为直指性成分需要语境才可以获得解读,常见的人称代词和人称范畴、指示代词、时态标记等属于指称性直指成分。非指称性直指成分主要编码社会性含义,如亚洲语言中常见的敬语谦语系统以及欧洲语言的T-V二分。现代汉语及其方言则显示出"轻尊卑重亲疏"的类型特征。本研究以中原官话关中方言为主要对象,设立两个与社会性直指相关的指标/参项,即同盟性指标(solidarity index)和威权性指标(entitlement index)。包括式代词"咱"及其衍生品在指称性和社会性直指方面呈现出一系列功能与限制,这与其正向同盟性有关,可以说,正向同盟性才是"咱"使用的必要条件。正向同盟性可以通过事件的谓词语义等特征表现出来。具有负向同盟性取值的两个第三人称指称形式分别为:人称代词"他"和不定代词"伢(人家)"。使二者呈现二分对立的则是威权性指标。具体讲,二者在话语中形成了以言者或言听双方为参照的威权性等级:"伢>你/我/咱>他"。该等级在事件语义层面、认识情态层面和道德评价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文章在这两个社会性直指指标下审视了谓词层面的人称范畴,尤其是位移祈使句在编码人称范畴(包括性和同盟性)时的方式与互补格局,以及禁止祈使句否定词的使用如何编码正向和负向的同盟性。本文从社会性直指的角度,梳理和讨论了一系列在以往研究中散见的不同结构、范畴,揭示出关中方言直指性范畴显赫、尤其是社会性直指范畴显赫的类型特征。
邢怒海[6](2018)在《《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衡是元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元朝一人”“朱子後一人”。许衡以强烈的自觉精神开创了白话直解写作方式,将经典着作与口俗白话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典的传播与普及,顺应了语言文白转型的时代要求。许衡遗着先後冠以《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名称刊行(现统一称作《许衡集》),内中《语录》《直解》等作品对研究近代汉语的文白发展、转变具有弥足珍贵的语料和文献价值。近五十年来,海内外众多学者着力於许衡及其着述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论文、专着、会议等各种研究形式迭出不断。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以四库本为底本,以万历本等为参校,梳理了《许衡集》中《语录》《直解》等作品文本,并分离、整理出其中的全部词语。本文以这些语料和词语为研究基础和切入点,试图展现元初文人的实际口语状况,以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元初汉语词汇的面貌、特点、来源、构成方式、应用范围等,描写元初白话词语系统,既重视共时特徵,又关注历时变化。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来海内外对许衡和《许衡集》进行研究的成果,从研究形式、研究类别来观照海内外许衡研究的总体情况,重点回顾以语言学视角对《许衡集》的分析与探讨。同时交待本文的研究缘由、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一章对许衡和他的遗着——《许衡集》进行总体介绍。第一节对许衡的家世、生平、籍贯、墓葬以及交游、贡献等情况进行汇总、简介,展现许衡真实而又鲜活的亲切面貌,使得我们不再陌生於这位古代光辉河南人的生前身後事。第二节考察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情况,按照单行本、合集、当代标点本三个部分分门别类进行了讨论,对其合集的元、明、清三个版本组群构建了发展脉络,直观展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第二章是《许衡集》词汇概貌,主要分析探讨《许衡集》词汇的构成、来源、状貌,以及词汇的特点和成因问题。词语的构成按照名、动、形等分类进行分析。《许衡集》词汇主要来自承继前代和当代新生,就承继而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许衡的影响比较明显。《许衡集》词汇呈现出历时多源和发展多元的总体面貌,具有鲜明的白话特色、文白杂糅、体现历时变迁、展现语言个性等四个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三章是《许衡集》中词语的同义与反义现象。对於同义词的分析,本章首先确定同义词的判定标准和确定方法,统计了《许衡集》同义词组数频,构成类型,然後按照四库本和其他版本异文两大部分分别探讨,反义词则根据名、动、形不同词性来探讨。第四章是《许衡集》词语的个案考察。第一节对“鉴视”一词的最初来源和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并探析该词在现代汉语体系中消失的原因。第二节对具有“欺骗”义的俗语词“哄”的语义来源与功能演变进行梳理,并展现《许衡集》中具有“欺骗”义词语的基本面貌。第三节对《许衡集》中量词“件”的句法功能及兴于宋元之际的“一件件”格式的发展进行细致考察。第五章对《许衡集》中的引文进行了全面考证,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许衡在写作中,常常引用他人话语,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後人往往将其与他的原创文字混淆在一起,难分难解。以往研究者对《许衡集》文本中的引文没有充分重视,将这些来自於不同文献的材料当作《许衡集》内在组成部分看待,导致异时异质的语料混杂在一起,影响了《许衡集》文献的真实性。本文借助现代检索工具,对《许衡集》语录、直解等部分进行了全面梳理、考证,共检出上百条近万字的引文引语,同时还对当代三部标点本进行比照,在梳理过程中对异文(许衡引文与所引原文比照)词语进行考释。第六章对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释。诗词是《许衡集》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语言研究则是文献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往少有研究者注意到许衡诗词语言的重要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对因版本不同而产生的诗词异文现象进行了考释,主要有文字异文、词语异文等,考释的价值在於厘清许衡诗词的真实历史面貌。第七章探讨许衡诗词语言的直白之风,认为其语言特点在於字词俗白质朴、叙事方式平民化以及重言叠字的使用,并从语言、思想、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原因。第八章将许衡的《大学直解》与张居正的《四书集注直解》(大学)、朱熹《四书集注》(大学)进行比较。这些着作都是对《大学》进行讲解,在对《大学》同一条目的解读中,三书许多语句、词语都相同、相仿。这些相仿的语句之间产生了异文词语,通过对比这些异文词语借以考量词汇发展的时代差异,进而观照南宋、元、明三代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
李春红[7](2017)在《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教科书语言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朝鲜半岛朝鲜时代(1392-1910)汉语教科书研究成果愈来愈多。日据时期(1910-1945)汉语教科书研究也在朴在渊、金雅瑛(2009、2011)《汉语会话书》及《汉语会话书续编》等文献基础上渐次展开。目前所见日据时期朝鲜半岛刊行的汉语会话教科书有30部之多,其中最特殊的一类是以“满洲语”命名的汉语会话教科书,分别为《满洲语速成会话讲义录》、《满洲语自通》、《满洲语大王》、《满洲语讲座》、《满洲语问答会话集》。这批“满洲语”会话教科书集中刊行于1934到1935年间,目前仅《满洲语自通》被整理校勘。本论文在全面厘清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教科书的基础上,以“满洲语”会话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数据及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教育政策及教育意识的嬗变,分析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汇、语法及其特殊语言现象的特征,从而为域外汉语教育史、早期现代汉语发展史以及东北亚地区语言接触史等提供了语料佐证。全文共分7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概况、研究意义及方法等。第二章为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教育的特征研究。首先以朝鲜总督府四次朝鲜教育令为断代,考察了朝鲜半岛不同时期汉语会话教科书的发展及其特征;其次借助相关史料,研究了此时期汉语教育机构、师资构成、汉语教育意识及方法等内容,明确了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教育的本质属性。第三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体例及内容。主要从“满洲语”的特殊命名入手,分析了五种“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出现背景,重点考察了其编纂体例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内容的“满洲”色彩,探讨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在日据朝鲜半岛汉语教育史中的地位及特殊性。第四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词汇特征。首先考察了会话教科书典型口语词的比重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口语中儿化词汇的特征。其次对方言词汇进行了定量及定性分析,认为其为东北官话方言和北京官话方言的杂糅。第三,考察了词汇的时代性,主要为满语旧词“话条子”等及敬语谦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汇的口语特性及方言本质,以及词汇的过渡性及时代特征。第五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语法特征。(1)词类特征。首先考察了“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类的命名、特征及成因,重点分析了词类名称及种类的不一致性;词类成员的不一致性;词类命名中“字”的多义性;其次分析了上述特征所受同时期中国语法着作、朝鲜半岛语法着作及日本汉语语法书的影响。(2)句法特征。“满洲语”会话书句法概念相对模糊,常以词带句。首先分析了各类疑问词及其疑问句特点;其次考察了处置式中“把字句”的分布与结构特征;最后考察了被动式的分布,重点研究了以“被”为标记和以“叫”为标记的被动句的历时发展。综上,“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类、句类及句式特征反映了早期现代汉语的过渡性,也呈现了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学界的语法观念及语法意识。第六章为“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特殊汉语现象研究。首先考察了日源外来词汇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及其本质;并以伪满时期“满语”为参照,揭示了日语对汉语的强势入侵。其次考察了语法及语音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及其成因。最后以语言政策、语言接触变异及二语习得等为理论基础,明确了上述特殊汉语现象的本质属性及语料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五点结论;同时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及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李建楠[8](2017)在《现代汉语第二人称祈使句主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从祈使句的主语人称系统出发(包括主语人称系统的标记性、主语人称的隐现、主语人称与祈使句助动词和否定词、语力和表情强度的关系等),以现代汉语中典型祈使句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语(包括其零形式)经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对前人时贤关于祈使句和祈使句主语研究进行了梳理,从中发掘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二章和第三章侧重于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研究第二人称代词充当祈使句主语时隐现的倾向性和强制性。本文从特殊的语境、特殊的语体和祈使句本身的功能、作用角度出发,结合大量优秀的文学戏剧作品,对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的隐去和强制出现现象,以及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和解释。第四章则主要考察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以及相应的表敬形式“您”在充当祈使句主语时,表现出的非常规用法。在我们考察实际言语交际时发现,人称代词会随着语境或其他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异”,人称代词指称的对象逐渐具有不确定性。第五章为结语,主要回顾前几章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刘金桥[9](2016)在《第三人称敬称初探——以钟祥方言“他您”为例》文中认为现代汉语共同语中有第二人称敬语"您",但没有第三人称的敬称表达形式,钟祥方言中不仅使用"您""您家",还用"他您""他您家"来敬称除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第三方,这为敬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材料。本文主要从结构特点、语用规律等角度对钟祥方言中"他您"进行探究和分析。
闻广益[10](2014)在《浅谈中日两国类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及日本留学生常见偏误》文中提出语言与社会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社会的语言反映了与其相对应的文化。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更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征。称呼语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背景、传统、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在社会交际中,人们使用称谓是一种惯常的现象。非亲属关系的人们在交际中使用亲属称谓语是其中之一。这种语言现象有人把它称为类亲属称谓或者拟亲属称谓、泛亲属称谓等。汉语和日语中类亲属称谓语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例如,两国都重视人的社会地位、等级尊卑等,对他人、长辈、上级要尊敬,对自己要采用自谦的称呼。但现代日语中的类亲属称谓无论在种类数量上、使用频率上还是使用范围、使用对象等方面,都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两国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或者用汉语进行交际时,时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主要是受母语和本国的社会文化及语言习惯影响造成的。
二、“您”的非敬称惯性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您”的非敬称惯性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成功之路》中的谦敬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内容 |
0.5 理论依据 |
第一章 谦敬语概述 |
1.1 谦敬语的界定 |
1.2 谦敬语的特点 |
1.3 谦敬语的分类 |
第二章 《成功之路》谦敬语分析 |
2.1 《成功之路》教材简介 |
2.2 《成功之路》中谦敬语的收录情况 |
2.3 教材中的谦敬语特征分析 |
2.4 教材中谦敬语的等级 |
第三章 《成功之路》教材谦敬语编排分析 |
3.1 谦敬语编排情况介绍 |
3.2 谦敬语编排的优点 |
3.3 谦敬语编排的不足 |
3.4 关于教材的编排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古今异义词概念界定 |
四 研究综述 |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
六 创新点 |
第一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基本情况 |
第一节 古今异义词统计与分析 |
一 从分布上分析 |
二 从音节上分析 |
三 从语义差异上分析 |
第二节 古今异义词词义变化的类型 |
一 词义扩大类 |
二 词义缩小类 |
三 词义转移类 |
第二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今异义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一 问卷概况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访谈调查与分析 |
一 访谈设计 |
二 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教学问题总结 |
一 学生学的问题 |
二 教师教的问题 |
第四节 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一 学生原因 |
二 教师原因 |
第三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词义“微殊”的古今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
一 比较古今词义 |
二 归纳区分义项 |
第二节 词义“迥别”的古今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
一 联系成语法 |
二 因形求义法 |
三 追本溯源,建立词义网络 |
第三节 复音古今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
一 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
二 语音辨析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概念、方法与材料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范畴 |
一 解题 |
二 阿芙洛蒂忒是谁?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
一 重新认识一位神:有关阿芙洛蒂忒研究的近况 |
1.研究的趋势与转变 |
2.对犒祀活动的研究 |
3.对形象职能的把握 |
4.对观念象征的理解 |
二 如何研究一位神:本文研究阿芙洛蒂忒形象的写作思路 |
第三节 文章结构与资料来源 |
一 篇章布局 |
二 材料筛选 |
三 体例说明 |
上编:诗歌 |
第一章 赫西俄德与荷马对阿芙洛蒂忒形象的艺术处理 |
引言:赫西俄德与荷马的竞赛 |
第一节 《神谱》与《劳作与时日》中的阿芙洛蒂忒 |
一 一场离奇的缺席 |
二 乌拉诺斯之女 |
三 被区别对待的阿芙洛蒂忒 |
第二节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的阿芙洛蒂忒 |
一 奥林波斯的名分 |
二 无所事事的阿芙洛蒂忒 |
三 一次遭拒的请愿 |
小结 |
第一章 附录:澄清柏拉图《会饮》中的“两位阿芙洛蒂忒”之说 |
第二章 《致阿芙洛蒂忒的荷马颂诗》的情节主题及其创作意图 |
引言:坠入爱河的爱神 |
第一节 HH5的剧情与文本 |
一 HH5叙事梗概 |
二 HH5形成时间和创作地点 |
三 HH5的抄本传统及其首刊本 |
第二节 第一首《致阿芙洛蒂忒的荷马颂诗》中译 |
第三节 掌控阿芙洛蒂忒(操持之事) |
一 诗篇中的各种角色,以及诗篇的布局 |
二 诗篇中各角色的象征意义,及其对应关系 |
1.山泽女仙 |
2.伽倪墨德斯和提托诺斯,以及安奇塞斯 |
3.埃涅阿斯,或与宙斯 |
4.野兽 |
5.三女神(雅典娜、阿尔特弥斯、赫斯提娅) |
三 从语义方阵看诗篇的叙事逻辑 |
1.X型语义方阵 |
2.O型语义方阵 |
四 神也会痛苦:阿芙洛蒂忒的“埃涅阿斯” |
第四节 在赫西俄德与荷马之间 |
小结 |
第二章 附录: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非罗马人的维纳斯 |
上编合论:驯服最后的提坦 |
中编:犒祀 |
第三章 城邦犒祀中的阿芙洛蒂忒 |
引言 |
第一节 斯巴达戎装的阿芙洛蒂忒神像 |
一 两尊武装的爱神像 |
二 被缚的神像 |
三 可怖的神像 |
四 立像的规律 |
五 失踪的神像 |
六 斯巴达人二元对应的阿芙洛蒂忒 |
第二节 阿提卡海边的阿芙洛蒂忒神庙 |
一 比雷埃夫斯港的阿芙洛蒂忒 |
二 阿芙洛蒂忒的圣所 |
三 海港与海神 |
四 阿芙洛蒂忒与大海 |
五 雅典人的阿芙洛蒂忒 |
六 雅典人一脉相承的阿芙洛蒂忒之链 |
小结:“媾兵”与“引航”之神 |
第三章 附录:犒祀(cult)中译小议,略说引纳(initiation)与酹奠(libation) |
第四章 雅典阿多尼斯节中的“阿芙洛蒂忒” |
引言 |
第一节 雅典的阿多尼斯节 |
一 屋顶和梯子,还有夏季的盆栽 |
1.夏季的阿多尼斯节 |
2.屋顶和梯子 |
3.盆栽 |
二 观察雅典阿多尼斯节的三种视角 |
第二节 爱神的伴侣 |
一 另一种“引纳礼仪” |
二 女神与少年 |
第三节 哀悼的意义 |
一 葬礼哀悼与雅典妇女 |
二 阿芙洛蒂忒与哀悼中的女性 |
第四节 阿多尼斯节妇女 |
一 女神、娼妓、妻子与少年 |
二 阿芙洛蒂忒(哀悼的女性)v.s.雅典娜(雅典城邦) |
三 集体之声,或女性歌队 |
小结:活着的“女神” |
第四章 附录:庇昂的《祭阿多尼斯文》中译 |
中编合论:女神侧身像 |
下编:器物 |
第五章 阿芙洛蒂忒与古希腊的魅惑巫术 |
引言 |
第一节 小鸟与轮子:一架激发情欲的装置 |
一 神 |
二 道具 |
三 人 |
第二节 欲火与折磨:魅惑巫术的仪式和咒语 |
一 和相似咒语的比较 |
二 与同类法器的对比 |
三 施咒:言与行 |
第三节 魅惑巫术的倒转使用与阿芙洛蒂忒形象的转落 |
一 以彼之道:伊克西翁的受罚与魅惑巫术道具运用的反转思维 |
二 生存之技:古希腊妓女对魅惑巫术的反转使用 |
三 阿芙洛蒂忒“消失” |
小结:性爱女神 |
第六章 阿芙洛蒂忒与希腊化时期的理想城邦实践 |
引言:博爱女神 |
第一节 月之背面:钱币上端坐的阿芙洛蒂忒与一座理想城 |
一 失落的天空城 |
二 真实的理想城 |
第二节 太阳王:创建天空城的动因 |
一 自诩为神 |
二 狂心之城 |
三 语言大同 |
四 效法君王 |
五 阿芙洛蒂忒的统治 |
第三节 星星之火:亚历克萨尔科斯的继业者? |
一 哲学思想 |
二 神话思维 |
三 君王观念 |
四 小亚余晖 |
五 东方回响? |
小结 |
下编合论:私情与博爱 |
总结 |
图表目录 |
古史分期 |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索引 |
专名索引 |
后记 |
(4)汉越委婉语对比及对越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委婉语的定义与辨析 |
二、委婉语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法 |
第一章 汉越委婉语构成手段比较 |
第一节 汉越委婉语的语音构成手段比较 |
一、汉语委婉语的主要语音构成手段 |
二、越南语委婉语的主要语音构成手段 |
第二节 汉越委婉语的词汇构成手段比较 |
一、汉越委婉语的相同词汇构成手段 |
二、汉越委婉语的不同词汇构成手段 |
第三节 汉越委婉语语法构成手段比较 |
一、借助否定副词“不”构造委婉语 |
二、借助“家”“师”等类语素构造委婉语 |
第四节 汉越委婉语的修辞构成手段比较 |
一、汉越委婉语的相同修辞构成手段 |
二、汉越委婉语的不同修辞构成手段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汉越委婉语的语义类型比较 |
第一节 汉越委婉语的主要语义类型比较 |
一、汉越“死亡与殡葬”委婉语语义比较 |
二、汉越“疾病与伤残”类委婉语语义比较 |
三、汉越“性爱”及与“性”有关的身体器官、部位委婉语语义比较 |
第二节 汉越委婉语的次要语义类型比较 |
一、汉越分泌与排泄委婉语语义比较 |
二、汉越怀孕和生理变化委婉语语义比较 |
三、汉越职业委婉语语义比较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汉越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比较 |
第一节 汉越委婉语的避讳功能对比 |
一、汉语委婉语的避讳功能 |
二、越南委婉语的避讳功能 |
第二节 汉越委婉语的礼貌功能对比 |
一、汉语委婉语的礼貌功能 |
二、越南委婉语的礼貌功能 |
第三节 汉越委婉语的掩饰功能对比 |
一、汉语委婉语的掩饰功能 |
二、越南委婉语的掩饰功能 |
第四节 汉越委婉语的求雅功能对比 |
一、汉语委婉语的求雅功能 |
二、越南委婉语的求雅功能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汉越委婉语的文化影响因素比较 |
第一节 汉越委婉语的儒家思想影响比较 |
一、“礼乐”观念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二、“仁义”观念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第二节 宗教思想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一、道教神仙思想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二、佛教思想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第三节 其它思想观念和风俗制度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一、“阴阳”观念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二、丧葬风俗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第四节 典型文学形象对汉越委婉语的影响比较 |
一、负心汉形象:陈世美与“So Khanh”(楚卿) |
二、吝啬鬼形象:严监生与“Nghi (?)”(仪桂)、“(?)”(霸建) |
三、好色者形象:登徒子与“Bui Kiem”(棐约)、“Yeu rau xanh”(蓝须妖)四、背叛者形象:中山狼与“Ly Thong”(李通)、Va-ren、“Ho Ton Hien"(胡孙献) |
四、背叛者形象:中山狼与“(?)”(李通)、Va-ren、"(?)"(胡孙献)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对越汉语教学中的汉语委婉语教学 |
第一节 汉语委婉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教学对象 |
第二节 越南语母语者在汉语委婉语学习中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
第三节 汉语委婉语课程设计与教学示例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5)社会性直指与人称范畴的同盟性和威权性——以关中方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直指和社会性直指 |
1.2 社会性直指在汉语方言尤其关中方言中的跨范畴编码方式概述 |
1.2.1 汉语方言人称系统的“轻尊卑重亲疏”和“亲而敬之” |
1.2.2 关中方言涉及第三人称指称的威权性指标 |
2. 同盟性指标在关中方言中的表现 |
2.1 “咱”的“重社会 (同盟) 轻指称 (包括) ”特征 |
2.1.1 指称性 (包括性) 与社会性 (同盟性) 的统一 |
2.1.2 指称义游移 (非包括性) 与社会性突显 (威权性-同盟性) |
2.1.3 “你咱”“我咱”——从受益者到社会性直指 (虚拟同盟) |
2.2 谓词上的人称范畴——包括式谓词与排除式谓词 |
2.3 “和你在一起”——禁止祈使否定词与同盟性指标 |
2.3.1 “不V”与“嫑V”对立与言听双方正负向同盟性关系 |
2.3.2 “ (我) 不”“ (他) 不”与正向同盟性 |
2.3.3 “ (你) 不敢 (V) ”的祈使化与正向同盟 |
3. 威权性指标在关中方言中的表现 |
3.1 负向同盟性与第三人称指称形式 |
3.2 威权性指标及“他-伢”对立的多层面表征 |
3.2.1 道义情态上的责权对立 |
3.2.2 现实情态: 排斥“他”、 “伢”多见 |
3.2.3 非社会性直指的“他” |
3.3 “伢”分布的游移性和高频性以及虚拟高威权者指称 |
4. 余论: 汉语的“同盟性”显赫在其他 (非) 社会性直指中的表征 |
4.1 “你我都是自家人”——和复数相关的多数性与组合性语义 |
4.2 “-们”的“党同伐异”特征 |
4.3 亲属领属中作为虚拟同盟的复数人称代词 |
(6)《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许衡研究概况 |
二、许衡学术思想研究 |
三、许衡作品的文学研究 |
四、许衡作品的语言学研究 |
五、研究评价 |
第二节 研究缘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许衡与《许衡集》 |
第一节 许衡简介 |
一、许衡家世谱系 |
二、许衡生平与籍贯墓葬等 |
第二节 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
一、许衡着述概貌 |
二、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
第二章 《许衡集》词汇概貌 |
第一节 《许衡集》词汇构成 |
一、词 |
二、成语 |
第二节 《许衡集》词汇来源 |
一、承继词语 |
二、新生词语 |
三、《许衡集》词汇状貌 |
第三节 《许衡集》词汇特点与成因 |
一、《许衡集》词汇特点 |
二、《许衡集》词汇特点的成因 |
第三章 《许衡集》同义词与反义词 |
第一节 同义词与《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
一、同义词的概念 |
二、同义词的判定 |
三、《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
第二节 《许衡集》同义词分析 |
一、四库本同义词 |
二、版本异文同义词 |
第三节 反义词与《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
一、反义词的概念与判定 |
二、《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
第四节 《许衡集》反义词分析 |
一、名词性 |
二、动词性 |
三、形容词性 |
第四章 《许衡集》词汇个案考察 |
第一节 “鉴视”的来源、发展与语义演变 |
一、《许衡集》“鉴视”的意义 |
二、“鉴视”的出现和发展 |
三、“鉴视”的语义及演变 |
四、“鉴视”的同义词 |
五、小结 |
第二节 “欺骗”义“哄”的历史来源与功能演变 |
一、“哄”的“欺骗”义来源 |
二、“欺骗”义“哄”的功能演变 |
三、《许衡集》“欺骗”义词语 |
四、小结 |
第三节 量词“件”的结构形式及句法功能 |
一、“数词+件” |
二、“指示代词+件” |
三、“件件” |
四、“一件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许衡集》引文与异文词语考 |
第一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同 |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
第二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异 |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
第三节 《许衡集》引文词语分析 |
一、《许衡集》引文的词语变化 |
二、《许衡集》引文词语变化原因 |
三、鉴别引文引语的价值与作用 |
第六章 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 |
第一节 许衡诗歌版本 |
一、元刻 |
二、明刻 |
三、清刻 |
第二节 许衡诗歌异文 |
一、文字异文 |
二、词语异文 |
三、诗句、诗题异文 |
第七章 许衡诗词语言特点与成因 |
第一节 许衡诗词概貌 |
一、许衡的诗词创作 |
二、许衡诗词的收录 |
第二节 许衡诗词语言的特点 |
一、俗白质朴的字词 |
二、重言叠字的格式 |
三、平民化的叙事方式 |
第三节 许衡诗词直白之风的成因 |
一、语言因素 |
二、文学因素 |
三、思想因素 |
四、个人因素 |
第八章 《大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直解》词语比较 |
第一节 三书词语比较的基础 |
一、三书简介 |
二、作品的代表性 |
三、受众的相似性 |
四、创作时间的明确性 |
五、三书的承袭模仿 |
第二节 三书异文词语比较 |
一、不同音节词语替换 |
二、同素异序词语替换 |
三、白话词替换文言词 |
四、新词替换旧语 |
五、方言替换通语 |
六、三书异文词语比较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元许衡《鲁斋遗书》(部分) |
附录二《许衡集》词汇音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教科书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日据时期(1910-1945)朝鲜半岛汉语教育 |
2.1 汉语教育政策嬗变及新见汉语会话教科书 |
2.1.1 第一次朝鲜教育令及汉语会话教科书 |
2.1.2 第二次朝鲜教育令及汉语会话教科书 |
2.1.3 第三、四次朝鲜教育令及汉语会话教科书 |
2.2“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出版背景 |
2.2.1 汉语教育政策改订之因 |
2.2.2 汉语教育机构 |
2.2.3 汉语教育人员 |
2.2.4“满洲语”的歧义 |
第3章“满洲语”会话教科书体例及内容特征 |
3.1“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管窥 |
3.1.1 《满洲语速成会话讲义录》及《无师速修满洲语大王》 |
3.1.2 《速修满洲语自通》 |
3.1.3 《实用官话满洲语问答会话集》 |
3.1.4 《满洲语讲座》 |
3.2“满洲语”会话教科书体例特征 |
3.2.1 体例的继承性 |
3.2.2 体例的时代性 |
3.3“满洲语”会话教科书内容特征 |
3.3.1 社会、政治、军事内容 |
3.3.2 商贸经济内容 |
3.3.3 汉语教育内容 |
第4章“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汇特征 |
4.1 词汇口语特征 |
4.1.1 会话教科书口语词、书面语词及方言词的关系 |
4.1.2 口语词汇特征分析 |
4.1.3 口语中的儿化词汇 |
4.2 词汇方言特征 |
4.2.1 方言词汇特征分析 |
4.2.2 方言词汇的性质 |
4.3 词汇的时代特征 |
4.3.1 满语旧词 |
4.3.2 谦词敬词 |
4.4 熟语 |
第5章“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语法特征 |
5.1“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类特征 |
5.1.1 词类名称及种类的不一致性 |
5.1.2 词类归属成员的不一致性 |
5.1.3 语法术语“字”的多义性 |
5.1.4 词类及其下位分类特征 |
5.2“满洲语”会话教科书词类特征的成因 |
5.2.1 中国语法着作的影响 |
5.2.2 朝鲜半岛语法着作的影响 |
5.2.3 日本汉语语法着作的影响 |
5.3“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句法特征 |
5.3.1“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句类特征 |
5.3.2“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的句式特征 |
第6章“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特殊汉语现象 |
6.1“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特殊词汇现象 |
6.1.1 会话教科书日源外来词汇 |
6.1.2 特殊日源外来词的表现 |
6.1.3 特殊日源外来词的性质 |
6.1.4 特殊日源外来词的流向 |
6.2“满洲语”会话教科书特殊语法现象 |
6.2.1 词类中的特殊现象 |
6.2.2 句法中的特殊现象 |
6.2.3 特殊语法现象的性质 |
第7章 结论 |
7.1 基本结论 |
7.2 创新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李春一《满洲语速成会话讲义录》封面书影 |
附录2 李春一《无师速修满洲语大王》封面书影 |
附录3 文世荣《速修满洲语自通》封面书影 |
附录4 金东淳《实用官话满洲语问答会话集》封面书影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现代汉语第二人称祈使句主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题旨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祈使句的性质和语气研究 |
1.2.2 祈使句的句法研究 |
1.2.3 祈使句的功能类型研究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语料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隐去和强制出现 |
2.1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隐去 |
2.1.1 特殊语境的影响 |
2.1.2 特殊语体的影响 |
2.1.3 祈使句功能、作用的影响 |
2.2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强制性出现 |
2.2.1 语义因素 |
2.2.2 语用因素 |
2.2.3 语篇因素 |
2.3 汉英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隐现对比 |
2.3.1 汉英祈使句第二人称代词主语隐现对比 |
2.3.2 影响汉英祈使句主语隐现的因素 |
第三章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出现的其他影响因素 |
3.1 语用因素 |
3.2 篇章因素 |
3.2.1 信息量与语境依赖度 |
3.2.2 祈使句主语选择出现的倾向性 |
3.3 句内因素 |
3.3.1 强调标记“给我” |
3.3.2 助动词与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的搭配 |
3.3.3 否定词与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的搭配 |
3.3.4 助动词与否定词搭配对第二人称主语选择的影响 |
第四章 祈使句主语“你/你们”及“您”选择性出现的特殊用法 |
4.1 祈使句主语“你、你们”的语用变异 |
4.1.1 前人时贤关于代词“你、你们”指称用法研究 |
4.1.2 祈使句主语“你、你们”的指称变化 |
4.2 祈使句表敬主语“您”的非敬称用法 |
4.2.1 与“您”表敬用法相关的概念 |
4.2.2 祈使句主语“您”的非敬称用法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语 |
5.2 余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第三人称敬称初探——以钟祥方言“他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他您”的结构特点 |
1、词语组合。 |
2、语音形式。 |
3、文字形式。 |
二、“他您”的对象指向 |
1、基础背称。 |
2、一般背称。 |
3、变异背称。 |
4、反敬背称。 |
三、语用规律 |
1、敬意视角。 |
2、情感认同。 |
3、认识观念。 |
四、“您”的非敬称惯性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功之路》中的谦敬语研究[D]. 王瑶.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2]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研究[D]. 吴京京.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D]. 纪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汉越委婉语对比及对越教学[D]. DUONG NHU NGOC HIEU(杨如玉孝). 扬州大学, 2019(02)
- [5]社会性直指与人称范畴的同盟性和威权性——以关中方言为例[J]. 唐正大. 当代语言学, 2019(02)
- [6]《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D]. 邢怒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教科书语言研究[D]. 李春红. 吉林大学, 2017(09)
- [8]现代汉语第二人称祈使句主语研究[D]. 李建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9]第三人称敬称初探——以钟祥方言“他您”为例[J]. 刘金桥. 文史博览(理论), 2016(11)
- [10]浅谈中日两国类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及日本留学生常见偏误[J]. 闻广益. 人文丛刊, 20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