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维生素和预防冠心病

抗氧化维生素和预防冠心病

一、抗氧化维生素和冠心病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翟思羽[1](2021)在《鹿肚耳子实体成分测定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也称之为高血脂,是机体内脂代谢紊乱而导致的血脂水平异常现象。高血脂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能够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依靠他汀类、贝特类等药物,但这类药物容易引起头昏、恶心、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肝脏组织功能的衰竭,甚至死亡。因此,需要一种天然、安全、无副作用的产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鹿肚耳是一种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ADe)经驯化后获得的性状优良稳定的菌株,属于木耳属,因其外观形状与鹿肚极其相似,所以将其命名为“鹿肚耳”。鹿肚耳是一种可以食用的真菌,其子实体质地肥厚,口感清脆,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健康食材品种,而且价格非常经济实惠,同时也具备多种药用效果,对提升免疫力、调节抗氧化以及降低血脂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但是,目前对于鹿肚耳子实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课题主要是对鹿肚耳子实体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以及鹿肚耳子实体对于调节高脂血症活性进行进一步研究,为高血脂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些新思路,本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如下所述:根据滴定法、凯氏定氮以及索氏抽提等测定方法,对鹿肚耳子实体中还原糖、粗纤维、总灰分、粗蛋白以及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用分光光度法对鹿肚耳子实体中的总糖、总皂苷、总三萜、总甾醇、总生物碱、总黄酮进行测定,用液相色谱法对鹿肚耳子实体中甘露醇以及维生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子实体中所含的矿质元素进行成分以及含量测定。经过实验分析显示,鹿肚耳子实体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例如还原糖、粗纤维、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同时也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例如钙、铁、锌和镁等。采用C57BL/6小鼠和DIO小鼠模型进行降血脂活性的研究,用鹿肚耳进行灌胃给药,每周固定时间测量小鼠的体重以及血糖值,实验结果显示,鹿肚耳子实体可以显着地降低小鼠的食物摄入量和饮水摄入量,并减少小鼠的体重和血糖值。通过H&E染色、油红O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分析鹿肚耳子实体对高脂小鼠肝脏、脂肪以及胰腺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知道,鹿肚耳可以改善模型组小鼠的肝脏器官组织、脂肪组织和胰腺组织的病理情况。鹿肚耳子实体可以改善调节小鼠体内肝脏、脂肪以及胰腺的病理情况,有效地调节小鼠体内的血糖代谢,使血清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含量以及胰高血糖素(GC)的含量降低并且提高血清中的胰岛素(INS)水平。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鹿肚耳子实体也具有很好的作用,一方面,鹿肚耳子实体可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有所提高,达到调节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以及降低血清和脂肪中抵抗素(resistin)水平并提高血清和脂肪中脂联素(ADPN)水平和瘦素(LEP)的水平,进一步改善脂质代谢途径。鹿肚耳子实体可以调节炎症因子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缓解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炎症发生,也可以调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水平,有效地减轻肝脏器官的受损情况,从而保护肝脏。通过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分析,发现鹿肚耳子实体可以提高小鼠肠道内标志微生物的丰富度,并且与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调节小鼠体内氧化应激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肝脏组织中,鹿肚耳子实体可以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降低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水平;在蛋白水平上,鹿肚耳子实体可以增加CAT,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核因子相关因子(Nrf2)以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量,起到一定调节氧化应激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鹿肚耳子实体含有总糖、还原糖、粗蛋白、维生素、粗纤维和矿质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调节机体内血糖代谢、血脂代谢,还可以调节机体肠道里的微生物菌群丰富度以及组成情况,改善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对体内高脂血症起到调节作用,达到降血脂功效。

金丹[2](2020)在《朝医方麻黄定痛汤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朝医方麻黄定痛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结构破坏和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明确本方对引起AS的危险因素、相关血管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具有调控作用,阐明朝医方麻黄定痛汤具有抑制AS发生的机制。方法:将42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分正常组7只和AS模型组35只。正常组喂养正常饲料10周,AS模型组造模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 60万IU/kg,并造模开始后在第4周和第8周时追加注射维生素D3 10万IU/kg,分2天注射,并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0周。造模成功后将AS模型组大鼠以随机方式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麻黄定痛汤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7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阿托伐他汀组灌胃相应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片,麻黄定痛汤组灌胃相应剂量的麻黄定痛汤,共4周。经28天的治疗后,运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运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结果:1.大鼠主动脉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可见斑块形成,斑块内可见数量不等的薄膜细胞,且主动脉内膜增厚,伴有内皮细胞损伤及脱落,深层胶原纤维暴露,内弹力膜增厚不一。2.大鼠主动脉HE染色结果显示,朝医方麻黄定痛汤能够减轻大鼠造模后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损伤,且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l值)较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3.阿托伐他汀组及麻黄定痛汤各剂量组均能显着改善大鼠血脂指标,其中麻黄定痛汤中、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清TC、TG指标(P<0.05),且疗效与阿托伐他汀组相当。4.麻黄定痛汤能够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血清MDA活性及增加血清SOD、CAT、GSH-Px含量,降低血清ox-LDL水平,其中麻黄定痛汤低、中剂量组疗效为明显(P<0.05)。5.麻黄定痛汤能升高血清NO水平、降低血清ET-1释放,减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脂质黏附,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上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麻黄定痛汤中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结论:朝医麻黄定痛汤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促进大鼠血脂代谢,调节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提升血清NO含量,同时降低血清ET-I含量,更好恢复NO系统。

王敏[3](2020)在《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女性从卵巢功能出现减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特殊生理变更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后会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神经精神等症状,此阶段也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发时期,而合理的膳食则有助于延缓和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植物化学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雌激素样等作用,它们以多靶点的方式调节着人体新陈代谢,对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异常是否与膳食中植物化学物的摄入量有关却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拟以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文献整合现有植物化学物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膳食频率问卷调查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等)的摄入量,探讨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和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从而为指导围绝经期女性合理摄入植物化学物,获得最大健康益处提供支持。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情况,分析各种营养素及膳食摄入量,探讨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合理饮食提供一定的指导。实验方法1.收集2017-2018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共504例围绝经期女性,其中247例合并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例组),257例无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对照组)。2.参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膳食调查模式,并通过预调查以及咨询专家等方式制定食物频率调查问卷。3.收集其个人相关资料,内容包括:(1)年龄、教育背景、是否吸烟、饮酒等基本特征;(2)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的测量;(3)血糖、血压、血脂的测量;(4)采用24 h回顾法和调整的膳食频率问卷进行统计,患者参照《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食物图谱》回顾过往一年的饮食摄入情况,调查员根据膳食频率调查问卷量表统计日平均饮食摄入量,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和已收集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换算出患者日平均膳食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2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以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由低到高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以摄入量低组作为参数组,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总能量后,获得不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于血压、血脂的相对危险度(odd ration,OR),检验水准选择?=0.05。实验结果1、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我国发表的食物中植物化学物含量的文献以及参考USDA、EFSA相应的食物数据库,整理建立适用于本次调查计算用的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数据库,本次数据库中我们建立了常见谷类、豆类、蔬菜、坚果、水果、油类中植物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和菜油甾烷醇)、花色苷、叶黄素、番茄红素和大豆异黄酮含量。通过建立好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为后期膳食调查中植物化学物摄入量计算提供依据。2、基本资料:参与膳食调查的围绝经期女性共有504人,其中病例组247例,对照组257例。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55±4.93岁和53.41±4.67岁,其中年龄在≤50岁分别占23.5%和28.0%,年龄在51-59岁之间分别占60.3%和50.5%,年龄在≥60岁分别占16.2%和12.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教育背景普遍不高,在小学教育及以下分别为55.9%和56.8%,初中教育背景分别占31.2%和28.8%,大学教育背景分别占13.0%和14.4%;研究对象吸烟和饮酒现象较为少见,大多数都不吸烟和不饮酒,病例组和对照组不吸烟和不饮酒分别占98.4%和99.6%;研究对象膳食补充剂摄入情况也相对较少,其病例组和对照组不摄入膳食补充剂分别占96.8%和95.7%;研究对象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BMI分别为24.76±3.26kg/m2和23.56±2.92 kg/m2,病例组和对照组中BMI≥24分别占57.2%和43.2%,BMI在18.5-23.9之间分别占39.3%和54.9%,BMI<18.5分别占2.8%和1.9%。通过对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教育背景、吸烟、饮酒以及膳食补充剂摄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01)。3、各类食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蔬菜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169.99g和204.43g,病例组、对照组蔬菜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300-500g),且对照组高于病例组(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豆制品类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4.26g和4.79g,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35g),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03);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水果、肉制品类、奶制品类、蛋制品类、鱼虾类、谷物类以及食用油、盐类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1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g),病例组患者膳食纤维的每日平均摄入量(11.04±4.79g)低于对照组(12.76±5.6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胆固醇的平均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维生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800?g RAE),病例组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中位数(567.41?g RAE)高于对照组(490.59g RA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100mg),病例组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中位数(82.37mg)低于对照组(91.2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以及维生素E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矿物质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851.27mg,低于推荐摄入量(2000mg),而对照组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2133.82高于推荐摄入量(2000mg),且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矿物质中钙、磷、钠、镁、铁、锌、硒、铜、锰元素等元素的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花色苷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0.39mg)低于对照组(0.9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大豆异黄酮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6.10mg)低于对照组(7.89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例组叶黄素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085.19g),低于对照组(1546.6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植物甾醇和番茄红素每日平均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5.1能量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中能量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肉制品类、豆类、鱼虾类以及其他,其中病例组能量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41.7%,26.6%,10.4%,8.3%和13%,对照组中构成比分别为40.3%、19.7%、12.5%、13.4%和14.1%。能量的食物来源构成比之间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6,P=0.041)。5.2蛋白质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蛋白质食物主要来源于豆类、谷物类、动物性食物类及其他,病例组的蛋白质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20.3%、3.6%、51.8%和24.3%,对照组构成比分别为25.7%、4.7%、40.6%和29%。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76,P=0.032)。5.3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病例组脂肪食物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构成比分别为58.7%和41.3%,对照组的构成比分别为46.3%和53.7%。病例组中脂肪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对照组脂肪性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来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87,P=0.015)。5.4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薯类、蔬菜类以及其他。病例组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64.4%、21.3%、8.6%和5.7%,对照组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构成比分别为56.2%、23.5%、13.5%和6.8%。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67,P=0.681)。6、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6.1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在调整了研究人群基本信息因素(年龄、BMI、吸烟、饮酒等)和总能量对各项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混杂因素干扰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能量(OR=2.81,CI0.46-17.08)、蛋白质(OR=0.67,CI 0.07-6.58)、脂肪(OR=0.9,CI 0.24-3.29)、碳水化合物(OR=0.64,CI 0.14-3.02)、膳食纤维(OR=0.74,CI 0.13-4.41)以及胆固醇(OR=0.9,CI 0.27-2.97)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2维生素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A的第四分位(OR=3.8,CI 3.53-15.8)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而维生素B1(OR=2.95,CI 0.7-12.5)、维生素B2(OR=1.36,CI 0.29-6.52)、烟酸(OR=0.45,CI 0.08-2.43)、维生素C(OR=0.73,CI 0.19-2.77)以及维生素E(OR=0.6,CI 0.15-2.4)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3矿物质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膳食中矿物质摄入量如钙(OR=0.69,CI0.20-2.34)、磷(OR=0.51,CI0.06-4.16)、钾(OR=0.23,CI 0.03-1.67)、钠(OR=1.46,CI 0.70-3.02)、镁(OR=2.16,CI 0.39-12.04)、锌(OR=3.98,CI 0.45-34.9)、硒(OR=0.91,CI0.16-5.32)、铜(OR=0.35,CI 0.07-1.83)和锰(OR=1.00,CI 0.2-4.93)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甾醇和花色苷的第四分位分别为(OR=1.56,CI 3.53-15.8)和(OR=0.22,CI 0.10-0.51),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大豆异黄酮(OR=0.52,CI 0.24-1.12)、叶黄素(OR=0.57,CI 0.23-1.41)以及番茄红素(OR=0.63,CI 0.27-1.47)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围绝经期女性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血压和血脂影响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病例组中的围绝经期妇女在蔬菜、豆制品类等膳食摄入量低于对照组,而肉制品摄入量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可能与膳食中上述食物摄入量有关,适当提高蔬菜的摄入,减少肉制品的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两组围绝经期妇女在能量来源构成比、脂肪来源构成比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的能量、脂肪主要来源于肉类,而对照组能量、脂肪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可见血压血脂异常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结构不均衡,应保持合理饮食。2、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膳食纤维摄入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低于对照组,膳食纤维在饮食中主要来源于全谷类、杂豆、薯类以及蔬菜等,说明围绝经期女性适当增加上述食物对降低血压血脂具有一定的意义。3、植物甾醇与花色苷的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膳食中保持上述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张玉琪[4](2020)在《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骨代谢疾病是全身性骨骼代谢疾病,是老年人高骨折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给世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当其人体空腹血浆浓度>15μmol/L时即可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骨代谢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显示HHcy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本综述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为其后期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Hcy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Hcy主要通过破坏血管内皮中促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引起内膜损伤及促进氧化应激状态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破坏弹性蛋白纤维、增加胶原蛋白的产生和/或刺激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增加动脉硬度而诱导心脑血管疾病;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等诱发阿尔兹海默症;促进肿瘤细胞快速增殖进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Hcy诱导以上慢性疾病的发生会增加骨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防治。由于骨质疏松症是患者群体更广且发病率更高的骨代谢疾病,因此对Hcy诱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Hcy通过以下几方面作用诱发骨代谢疾病:一方面,Hcy能够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并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介导线粒体途径及内质网应激诱导成骨细胞凋亡而抑制骨生成,另一方面,Hcy可以通过MAPK信号通路增加RANKL/OPG比例以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从而促进骨吸收,两方面结合使得骨重建过程向骨吸收方向偏移。Hcy还可以通过影响Lox的表达及活性抑制酶促胶原蛋白交联并增加非酶促有害交联如戊糖苷等的产生而诱发骨代谢疾病。目前对于Hcy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及酶促胶原交联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从动物水平及细胞水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后期针对性逆转其负面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药物防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常规药物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没有效果(钙剂、替勃龙、锶盐、特立帕肽)或无报道(维生素D、降钙素、Abaloparatide、Romosozumab、DKK1单克隆抗体),或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有明显的副作用(双膦酸盐)或者应用限制于性别(SERMs),其他物质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安全性无法保证(六味地黄、他汀类及Na HS),因此营养学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可以有效防治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且安全低毒的植物化学物。叶酸、维生素B6及B12的联用是临床上防治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常用措施,但其并无较好效果且长期使用会诱导患者骨折率和患癌率升高。白藜芦醇、姜黄素、大蒜素能够有效维持正常骨代谢并预防Hcy诱导的血管毒性及神经毒性,然而其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效果尚无报道。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T3)对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预防及改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高蛋氨酸饮食诱导的HHcy并有效逆转氧化应激。本课题组研究表明3μmol/Lγ-T3可以有效降低100μmol/L Hcy单独作用诱导升高的MC3T3-E1细胞活性至对照水平,与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结合推测γ-T3可以有效改善Hcy对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而有关α-、β-及δ-T3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T3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其对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强抗氧化性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T3改善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作用机制对于开发其为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防治的功能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刘志伟[5](2020)在《血尿酸水平与男性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的男性7677例。依据尿酸水平分为正常尿酸组(A组,尿酸≤420mmol/L,5933例)和高尿酸组(B组,尿酸>420mmol/L,1744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尿酸、腰椎骨密度、髋关节骨密度以及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的比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校正了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等因素后血尿酸每增加1umol/L,腰椎骨密度增加0.027个单位,髋部骨密度增加0.037个单位,血尿酸水平与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尿酸血症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值为0.704(95%CI 0.594~0.83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是预防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图0幅;表3个;参31篇。

程梦蝶[6](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是一种以血管内皮结构功能紊乱、血管壁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泡沫细胞的形成和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合成增加为特征的渐进性病理过程。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往往因为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而被忽视,一旦发展至严重阶段,可能会危及生命,故识别危险因素和尽早干预是预防冠心病不良事件的重要措施。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一个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程度的参数,传统上常与实验室其他血液学指标一起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人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水溶性蛋白质,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机体营养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周血RDW水平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是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和不良结局的预测因子。另有报告称,RDW 与 ALB 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albumin ratio,RAR)作为一项联合的新型指标,可预测乙肝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而且比RDW和白蛋白更准确。然而RAR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尚未得到评价。目的本研究将探讨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RAR)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长期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患者333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547例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791例),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根据RAR值将患者分为两组:低值组RAR<0.33(n=1782)和高值组RAR≥0.33(n=1556)。本研究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All-cause mortality,ACM)和心源性死亡(Cardiac mortality,CM),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截止随访日期为 2019 年 6 月。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7.59±22.24个月。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 ACM(HR=3.021,95%CI:2.047-4.459,P<0.001)、CM(HR=3.392,95%CI:2.042-5.632,P<0.001)及 MACE(HR=1.238,95%CI:1.011-1.515,P=0.039)等长期结局显着不同。采用多因素分析的Cox模型,对性别、年龄、尿素氮、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结果显示:在全部患者中,入院时RAR值与ACM(HR=2.111,95%CI:1.397-3.190,P<0.001)、CM(HR=2.317,95%CI:1.360-3.950,P=0.002)及 MACE(HR=1.257,95%CI:1.012-1.562,P=0.039)等长期不良结局相关,与调整之前变化不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ACM(HR=2.005,95%CI:1.251-3.214,P=0.004)和 CM(HR=1.993,95%CI:1.097-3.622,P=0.024)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仍具有显着差异。而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调整混杂因素后RAR与PCI术后长期不良结局无相关性。结论入院时RAR水平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长期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长期预后无相关性。RAR很可能成为一种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风险的有用的方法,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以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李晓[7](2020)在《沙棘提取物延缓糖尿病大鼠白内障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沙棘提取物(Sea buckthorn,SBT)对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1)正常组:(NC组,n=10只);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组共30只,分为:2)安慰剂组:(DM组,n=10)、3)低剂量SBT组:(低SBT组,n=10)、高剂量SBT组(高SBT组,n=10)。DM模型大鼠采用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造模,造模过程中剔除模型不成功的大鼠保证成功DM模型鼠为30只,低SBT组按正常人体剂量的2.0g/kg/d的剂量灌胃给药、高SBT组按20g/kg/d的剂量灌胃给药,NC组和D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4周散瞳拍照记录大鼠晶体情况同时检测大鼠血糖值。12周时猝死大鼠,取右眼行HE染色、取左眼检测晶状体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水平;同时取大鼠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水平。结果1.于1周、4周、8周、12周时监测大鼠血糖,各组大鼠血糖不具有时间上的差异性(F时间=1.37,P时间>0.05),DM组大鼠的血糖最高,NC组血糖最低、SBT干预组血糖介于DM组和NC组之间,DM组血糖与低SBT和高SBT组相比统计具有差异性(F分组=832.4、P分组<0.05)。2.12周时4组大鼠晶状体混浊情况,NC组无晶状体混浊,模型组全部出现III级及以上的晶状体混浊,而低SBT组和高SBT组晶状体混浊程度与DM组相比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2.57)。12周时对4组大鼠晶状体的NO、MDA结果,NC组的水平最低、DM组的水平最高,SBT治疗组介于两组之间,而低SBT组和高SBT组NO、MDA的水平与DM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4组大鼠晶状体中GSH-PX的结果,DM组水平最低、SBT治疗组水平居中、NC组水平最高,低SBT组和高SBT组与DM组晶状体中的GSH-PX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周时4组大鼠血清中LDL、TG情况,DM组LDL的水平最高、SBT治疗组居中、NC组最低,低SBT组和高SBT组与DM组晶状体中的LDL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4组大鼠血清中TC情况,DM组水平最高、SBT组和NC组大致相等,DM组与低SBT组、高SBT组相比及低SBT和高SBT组之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SBT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能延缓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进展,这(可能)与SBT降血脂、降血糖及发挥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有关。图18幅;表14个;参142篇。

张雪[8](2020)在《围手术期静脉泵入尼可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围术期内静脉泵入尼可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CIN的预防作用。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三科择期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尼可地尔组200例。尼可地尔组患者在水化治疗的基础上PCI术前1天和术后3天给予每日静脉泵入24 mg尼可地尔注射液(药物配置方法:12 mg尼可地尔注射液+50 ml生理盐水,以4mg/h连续泵入2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水化处理。在入院和造影剂使用后48h及72 h测定肾功能指标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肌酐清除率。入院和造影剂使用后24h测定炎性和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两组CIN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是CIN发生率,定义为造影剂给药后72h内血肌酐水平较原有基础升高25%或者绝对值升高≥44.2μmol/L。次要终点是血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肌酐清除率术后48h、72 h的变化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术后24h变化情况、住院期间及术后14d随访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尼可地尔组中200例病人发生CIN共7人,对照组中200例病人发生CIN共20人,结果显示尼可地尔组CI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10.0%,P=0.010)。2.PCI术前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的血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肌酐清除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尼可地尔组PCI术后48h及72h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肌酐清除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基线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尼可地尔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中,CIN的预测因素是术前LVEF、造影剂剂量、术前肌酐、糖尿病、尼可地尔治疗。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尼可地尔治疗是CIN的独立保护因子,CIN发展的预测因素还包括造影剂剂量、术前肌酐、糖尿病。5.亚组分析显示了尼可地尔在年龄<70岁、男性、基线LVEF>45%、无糖尿病,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基线e GFR为60-89ml/min/1.73m2的特定患者中CIN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之相反,在年龄≥70岁、女性、基线LVEF≤45%、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基线e GFR≥90ml/min/1.73m2和<60ml/min/1.73m2的患者中尼可地尔的影响减弱。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内静脉泵入尼可地尔可降低PCI术后的CIN发生率,其机制可能是尼可地尔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和血管炎症反应从而产生预防作用。

屈红蕾[9](2020)在《同型半胱氨酸与少肌症及冠心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少肌症重要表型之一的瘦体重的相关性,并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少肌症中发病的机制;分析瘦体重下降是否冠心病危险因素;经过以上研究最终为临床服务,为冠心病合并少肌症的防治及判断病情发展开拓新的临床思路,并寻找有效的方法预防少肌症及冠心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随机性采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老年医学中心及健康体检中心诊断为冠心病患者257例,随机选取同期在上述科属入院或体检的非冠心病患者257例,匹配冠心病患者的一般情况。所有入组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失能、失智、长期卧床者,排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重大疾病等,以及近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含有叶酸及维生素B12、维生素B6的药物及长期酗酒等。由专业人士指导所有入组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包含性别、年龄、身高、疾病史、用药史等。要求入组人员在冠状动脉检查前,需已完善两项检查,1.血液生化化验,包括空腹血糖(FS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2.瘦体重测定,利用DXA测量瘦体重,再用身高进行矫正得出骨骼肌质量指数(RSMI)。根据Hcy结果将入组人员分为HHcy组及非HHcy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分布及瘦体重等的差异。根据RSMI结果分为RSMI减少组及RSMI正常组,再按照性别、年龄进一步分亚组,比较各组间Hcy与瘦体重及瘦体重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最后经回归分析探讨瘦体重减少是否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4例参与者,HHcy组284例,非HHcy组230例。基线比较发现HHcy组年长于非HHcy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瘦体重性状时,全身、左腿、左手臂、右手臂的瘦体重在HHcy组中低于非H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Hcy水平在HHcy组显着高于非HHcy组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Hcy组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虽也高于非HHcy组,但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比较组间患病率时,发现在男性表型上RSMI减少组与RSMI正常组的HHcy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RSMI减少组的HHcy检出率高(61.2%vs 47.8%,χ2=2.75,P=0.013)。在冠心病患病率比较中发现,RSMI减少组的冠心病患病率较RSMI正常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P<0.001),可能与增龄及睾酮减少有关。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cy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瘦体重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95%CI=0.541-0.715,P<0.001)。结论1.Hcy浓度与年龄相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瘦体重与Hcy水平负相关,可能与HHcy导致氧化反应、促进炎症发生及增高血糖、血脂水平等方面有关。3.瘦体重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瘦体重减少对冠心病的危害与增龄及男性有关。

胡牵[10](2020)在《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与SOD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冠心病(CHD)密切相关;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最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能够清除体内氧自由基,保护细胞及组织免受氧化应激损伤,SOD过量表达可降低活性氧(ROS)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氧化损伤。本研究通过检测ox-LDL与SOD,旨在探讨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oxLDL/LDL、ox-LDL/HDL)在CHD中的诊断价值,同时了解CHD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9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2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 n=6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 n=61)、稳定性心绞痛组(SAP n=41)和对照组(n=60)。依据上述前三组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HT)或糖尿病(DM)重新分为4个亚组,即CHD组(n=60)、CHD+DM组(n=11)、CHD+HT组(n=61)、CHD+HT+DM组(n=33)。所有入组者均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集并收纳所有入选者的病史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既往史(吸烟史、DM、HT、脑梗死)等病史,血脂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WBC),并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血浆ox-LDL,并计算ox-LDL/LDL、ox-LDL/HDL;使用WST-1法检测外周血血浆SOD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差异性分析ox-LDL与相关脂质等标志物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了解相关血浆标志物辅助诊断CHD的能力,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HD的危险因素。结果:1.AMI组与对照组LDL-C、TC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在二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AMI组血浆ox-LDL水平显着高于UAP组、SAP组、对照组(p<0.001,p<0.001,p<0.001),UAP组ox-LDL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SAP组ox-LD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UAP组、SAP组ox-LDL/LDL比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01)。AMI组ox-LDL/HDL比值均显着高于其它三组(p<0.001),UAP组ox-LDL/HDL比值显着高于SAP组(p<0.001),SAP组ox-LDL/HDL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SOD水平在四组内经两两比较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亚组分析中,ox-LDL、ox-LDL/LDL、ox-LDL/HDL与SOD在CHD组、CHD+DM组、CHD+HT组、CHD+HT+DM组中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相关性分析中,ox-LDL与TG呈显着正相关性(r=0.186,p=0.005),与TC、HDL-C、LDL-C、N-HDL-C均无相关性。ox-LDL/LDL与TC呈显着负相关(r=-0.414,p=0.000),与HDL-C、TG无相关性。ox-LDL/HDL与TG呈显着正相关(r=0.298,p=0.000);与TC呈负相关(r=-0.140,p=0.036),与LDLC无相关性。ox-LDL、ox-LDL/LDL、ox-LDL/HDL与UA呈正相关(r=0.153,p=0.022;r=0.147,p=0.028),与SOD、吸烟、年龄、血压等均无相关性。5.ROC曲线分析中,ox-LDL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 95%CI:0.6080.804)大于0.7(P<0.001);ox-LDL/LDL、ox-LDL/HDL的AUC分别为(0.65595%CI:0.5580.753;0.668 95%CI:0.5680.768)大于0.50(P<0.001)。TC、HDL-C、LDL-C、N-HDL-C的AUC分别为(0.613 95%CI:0.5290.697;0.59895%CI:0.5160.680;0.599 95%CI:0.5150.684;0.607 95%CI:0.5220.692)大于0.5(P<0.05)。ox-LDL对CHD的诊断预测价值较大。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DL-C、LDL-C、ox-LDL是影响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为AUC(0.806 95%CI:0.7310.881),最佳截断值为0.710,该值对应的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66.7%。结论:1.血浆ox-LDL水平与CHD患者体内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对CHD的诊断价值优于传统脂质标志物(TC、LDL-C等),ox-LDL/LDL、ox-LDL/HDL可能反映了CHD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状态。2.在本研究中SOD尚不能发挥对抗CHD患者体内ox-LDL所致的氧化应激损伤作用。3.ox-LDL、LDL-C与HDL-C均是影响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三者联合分析可提高对CHD预测及诊断价值。

二、抗氧化维生素和冠心病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氧化维生素和冠心病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鹿肚耳子实体成分测定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高血脂研究进展
        1.1.1 高血脂简介
        1.1.2 高血脂危害
        1.1.3 高血脂发病原因及其机制
        1.1.4 高血脂治疗现状
    1.2 鹿肚耳研究进展
        1.2.1 鹿肚耳简介
        1.2.2 鹿肚耳的药理作用
    1.3 选题背景和立题意义
第2章 鹿肚耳子实体活性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鹿肚耳样品处理
        2.3.2 鹿肚耳子实体中主要成分测定
        2.3.3 维生素含量测定
        2.3.4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鹿肚耳子实体主要成分含量
        2.4.2 鹿肚耳子实体维生素含量
        2.4.3 鹿肚耳子实体矿质元素含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鹿肚耳子实体降血脂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试剂盒
        3.2.4 实验抗体
        3.2.5 实验动物
    3.3 试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3.3.2 样品收集
        3.3.3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血糖影响的研究
        3.3.4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血脂影响的研究
        3.3.5 鹿肚耳子实体对肝脏的影响研究
        3.3.6 鹿肚耳子实体对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
        3.3.7 鹿肚耳子实体对炎症的影响研究
        3.3.8 Western Blot
        3.3.9 组织病理学分析
        3.3.10 肠道菌群分析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摄食摄水、体重、血糖水平以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4.2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4.3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3.4.4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3.4.5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脂肪中ADPN、resistin和 LEP的影响
        3.4.6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肝脏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3.4.7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3.4.8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4.9 鹿肚耳子实体对小鼠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朝医方麻黄定痛汤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1.3 配置溶液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AS模型制备
        1.2.2 药物制备及给药
        1.2.3 实验取材
        1.2.4 病理组织学检查
        1.2.5 指标检测
        1.2.6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造模过程中大鼠一般状态观察及体重变化
    2.2 朝医方麻黄定痛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心脏指数影响
    2.3 朝医方麻黄定痛汤对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比较
        2.3.1 血脂比较
        2.3.2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比较
    2.4 朝医方麻黄定痛汤对AS大鼠血清NO、ET-1、Ox-LDL水平的影响
    2.5 朝医方麻黄定痛汤对大鼠血清MDA、SOD、CAT、GSH-Px含量的影响
    2.6 大鼠腹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朝)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
    1.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
    2. 传统医学对AS病机的认识
    3.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4. 朝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建立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三、研究内容
    四、质量控制
    五、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
结果
    一、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二、基本资料
    三、各类食物摄入量
    四、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
    五、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
    六、膳食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
讨论
    一、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二、能量、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对血脂、血压的影响
    三、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血压血脂的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叶黄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Hcy代谢及相关疾病简述
    1.1 .Hcy代谢及影响因素
    1.2 .Hcy代谢相关疾病
        1.2.1 .Hcy与心脑血管疾病
        1.2.2 .Hcy与阿尔兹海默症
        1.2.3 .Hcy与慢性肾病
        1.2.4 .Hcy与恶性肿瘤
        1.2.5 .Hcy与骨代谢疾病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诱发骨代谢疾病研究进展
    2.1 .骨代谢疾病
        2.1.1 .佝偻病
        2.1.2 .内分泌骨病
        2.1.3 .变形性骨炎
        2.1.4 .遗传性骨病
        2.1.5 .骨质疏松症
    2.2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
        2.2.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2.2.2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2.3 .Hcy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2.3.1 .Hcy与骨质变化及骨密度
        2.3.2 .Hcy与成骨细胞
        2.3.3 .Hcy与破骨细胞
        2.3.4 .Hcy与胶原交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进展
    3.1 .改善生活方式
    3.2 .正常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3.2.1 .钙剂
        3.2.2 .维生素D
    3.3 .骨吸收抑制剂
        3.3.1 .双膦酸盐类
        3.3.2 .降钙素
        3.3.3 .雌激素类
        3.3.4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3.3.5 .锶盐
    3.4 .骨形成促进剂
        3.4.1 .甲状旁腺激素
        3.4.2 .Abaloparatide
        3.4.3 .Romosozumab
        3.4.4 .DKK1单克隆抗体
    3.5 .植物化学物
        3.5.1 .维生素K类
        3.5.2 .生育三烯酚
        3.5.3叶酸、维生素B6及B12
        3.5.4 白藜芦醇
        3.5.5 姜黄素
        3.5.6 大蒜素
    3.6 其他
    3.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血尿酸水平与男性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相关定义及分组: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观察者一般特征
        1.2.2 血尿酸与骨密度的关系
        1.2.3 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
    1.3 讨论
        1.3.1 血尿酸与骨质疏松关系不同观点
        1.3.2 本研究结果一般资料比较
        1.3.3 血尿酸与骨密度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4 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3.5 本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关系研究进展
    2.1 骨质疏松症
        2.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1.2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2.1.3 骨密度测定
        2.1.4 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2.1.5 氧化应激与骨质疏松
    2.2 认识血尿酸
        2.2.1 尿酸的代谢
        2.2.2 尿酸生成和排泄的调节
        2.2.3 尿酸的作用
    2.3 认识高尿酸血症
        2.3.1 高尿酸血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3.2 尿酸与各种疾病
    2.4 血尿酸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的关系
        2.4.1 青年人群血尿酸与骨密度的关系
        2.4.2 血尿酸与女性骨密度的关系
        2.4.3 血尿酸与男性骨密度的关系
    2.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结局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临床结局
    3.3 共线性分析
    3.4 生存分析
4 讨论
5 研究局限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白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1 红细胞分布宽度
        1.1 RDW与冠心病
        1.1.1 RDW与冠心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
        1.1.2 RDW与冠心病的预后
        1.1.3 RDW与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
        1.2 RDW与心力衰竭
        1.3 RDW与心房颤动
        1.4 RDW与高血压
        1.5 RDW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2 RDW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机制
        2.1 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
        2.2 炎症
        2.3 氧化应激
        2.4 贫血
        2.5 糖代谢紊乱
        2.6 维生素D缺乏
    3 白蛋白
        3.1 ALB与冠心病
        3.2 ALB与心力衰竭
        3.3 ALB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4 ALB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机制
        4.1 抗炎作用
        4.2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
        4.3 抗氧化作用
        4.4 其他可能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沙棘提取物延缓糖尿病大鼠白内障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分组
        1.1.3 模型建立
        1.1.4 实验试剂及设备
        1.1.5 数据的收集及标本采集
        1.1.6 12周时大鼠晶状体中NO、MDA、GSH-PX的测定
        1.1.7 12周时大鼠血清中TG、TC、LDL的测定
        1.1.8 HE标本制作步骤
        1.1.9 统计及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时期大鼠血糖值
        1.2.2 大鼠不同时期晶状体眼前节情况
        1.2.3 12周时不同组大鼠的晶状体混浊程度
        1.2.4 12周时晶状体HE染色
        1.2.5 12周时大鼠晶状体中NO、MDA、GSH-PX
        1.2.6 12周时大鼠血清中TG、TC、LDL
    1.3 讨论
        1.3.1 DC大鼠模型的建立
        1.3.2 SBT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的影响
        1.3.3 SBT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1.3.4 SBT对大鼠晶状体中NO、MDA、GSH-PX的影响
        1.3.5 SBT对大鼠血液中TG、TC、LDL的影响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氧化应激与 DC 的新进展
    2.1 DC形成的相关学说
    2.2 Nrf2-keap1与DC的关系
    2.3 抗氧化剂与DC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A 某地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B 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录C 流行病学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D 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过程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围手术期静脉泵入尼可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基线特征
    2.2 CIN发生率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尼可地尔在预先指定亚组中效用分析
    2.4 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CrCl水平变化
    2.5 氧化应激及炎性指标水平变化
    2.6 主要不良事件
3 讨论
    3.1 造影剂肾病的机制
    3.2 CIN发病风险评估—Mehran风险评分系统
    3.3 CIN的诊断指标
    3.4 尼可地尔与造影剂肾病
    3.5 研究局限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情况及预防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同型半胱氨酸与少肌症及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少肌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与SOD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内容
        2.2.1 相关疾病与指标的诊断标准与定义
        2.2.2 吸烟情况
        2.2.3 实验所需检测的血浆标志物
        2.2.4 实验所需的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患者血浆样本采集与各项指标检测
        2.3.2 相关血浆标志物的预实验
        2.3.2.1 人血浆ox-LDL的检测实验
        2.3.2.2 ELISA实验数据处理
        2.2.2.3 SOD的检测实验
        2.3.3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四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四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的比较
    3.3 四组患者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和SOD的比较
    3.4 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与SOD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亚组间比较
    3.5 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与相关脂质标记物的相关性分析
    3.6 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7 ROC曲线分析
    3.8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抗氧化维生素和冠心病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鹿肚耳子实体成分测定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D]. 翟思羽. 吉林大学, 2021(01)
  • [2]朝医方麻黄定痛汤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金丹. 延边大学, 2020(05)
  • [3]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D]. 王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D]. 张玉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血尿酸水平与男性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相关性[D]. 刘志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D]. 程梦蝶. 郑州大学, 2020(02)
  • [7]沙棘提取物延缓糖尿病大鼠白内障进展的研究[D]. 李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围手术期静脉泵入尼可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D]. 张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同型半胱氨酸与少肌症及冠心病相关性研究[D]. 屈红蕾.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及其不同氧化率与SOD的相关性研究[D]. 胡牵.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抗氧化维生素和预防冠心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