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发性全面性癫癎转化为特发性部分性癫癎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简秀群[1](2020)在《43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临床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患儿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并诊断为BECT的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的监测资料,分析患儿的临床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认知功能、药物治疗疗效及治疗后脑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1.43例BECT患儿中男24例,女1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7.67±2.49)岁,81.4%的发病年龄为5~10岁。2.43例患儿的临床发作均与睡眠或觉醒程度降低有关,62.7%的患儿为入睡后1小时内发作;69.8%的患儿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33.3%泛化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67.44%的患儿发作持续时间为1~5分钟。发作频率1~12次/年,平均(2.32±1.85)次/年,发作频率主要集中在1~3次/年。3.43例患儿VEEG双侧放电10例(23.26%),单侧放电33例(76.74%)。单侧放电中,左侧Rolandic区放电17例(39.53%),右侧Rolandic区放电16例(37.21%)。4.认知功能:进行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试的10例患儿,FIQ不存在智力缺陷及低于正常的情况,但在言语智商、操作智商的子项上,该10例BECT患儿都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现象。5.随访时间3月~4年,40例口服单种AEDs,3例患儿AEDs联合治疗。LEV组,临床发作完全控制17例(50.0%),有效17例(50.0%);VPA组临床发作完全控制2例(40.0%),无效3例(60%)。LEV组34例患儿,脑电图好转31例,脑电图无明显改变3例;VPA组5例患儿,2例患儿脑电图好转,3例患儿服用该药后,临床发作控制不佳且脑电图无变化。CBZ组临床发作控制有效,脑电图好转。联合治疗组,3例临床发作完全控制,但脑电图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出现学习困难、反应变慢。[结论]1.BECT具有高度的年龄依赖性,发作与睡眠及觉醒程度下降密切相关,发作类型以部分运动性发作为主,脑电图可见Rolandic区放电。典型的BECT抗癫痫治疗疗效理想,预后良好。2.BECT患儿的治疗方案应个体化,进行AEDs的选择时应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治疗疗效等进行综合评估合理用药。3.BECT部分患儿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在积极控制其癫痫临床发作的同时,应运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方法,早期发现认知功能损害,分析导致其认知功能损害的因素,尽早干预和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提高其学习、生活质量。
秦洋洋[2](2020)在《222例初诊癫痫患儿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癫痫(Epilepsy,EP)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其文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1]。它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反复癫痫发作为特点的慢性脑部疾病,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在各个年龄、地区和种族均有发病。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对癫痫发作类型及癫痫进行重新修订[2],主要分为局灶性起源、全面性起源、未知起源三种类型。而对癫痫的诊断尽可能从癫痫发作类型、癫痫类型、癫痫综合征、病因、共患病等进行[3]。研究表明,全世界共约有7000万癫痫患者,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4]。在我国,癫痫患者超过900万,其中活动性癫痫650万[5]。癫痫在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儿童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6],随着人口老龄化,癫痫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约60%的癫痫起源于儿童时期,而儿童作为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一旦患病,不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医疗水平及医疗条件不尽相同,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及人口大省,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癫痫作为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其诊疗水平相对北京等一线城市存在差距。目前国内外缺少对癫痫患者的诊疗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否合理等相关问题的大样本研究。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癫痫患儿的年门诊就诊量大,病人来自全省各地,有很强代表性及客观研究条件。因此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初诊癫痫患儿的分析,以管窥河南省儿童癫痫整体诊疗状况,了解目前各级医院对癫痫的诊疗能力。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省级以下级别医院转诊至我院、我院初诊的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行分析,探索河南省各级医院对儿童癫痫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分析影响治疗及治疗效果的高危因素,为癫痫患儿的规范性治疗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月首次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门诊或病房住院的诊断为癫痫的0~14岁患儿222例,填写癫痫病例调查表,收集患儿的性别、就诊年龄、起病年龄、病因、发作类型、出生史、头颅影像学检查、脑电图及治疗等资料。数据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治疗效果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我院癫痫患儿治疗效果及外院治疗情况的因素。检验标准为α=0.05,以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调查癫痫患儿222例,男132例,女90例,男女比例:1.47:1。起病年龄:~1岁114例,>1~2岁32例,>2~3岁18例,>3~4岁10例,>4~5岁8例,>5~6岁9例,>6~7岁9例,>7~8岁7例,>8~9岁5例,>9~10岁5例,>10~11 岁 2 例,>11~12 岁 1 例,>12 岁 2 例。2.外院共就诊263例,51例误诊,212例诊断为癫痫。212例癫痫中进行发作类型诊断53例,全面性发作28例,局灶性发作22例,起始不明发作3例。病因诊断:结构性20例,遗传性3例,代谢性2例。诊断癫痫综合征9例。共患病13例。经我院诊断后,共诊断癫痫246例,24例失访,共收集有效病例222例并进行详细的分层诊断。按发作类型诊断:局灶性发作114例(51.35%),全面性发作97例(43.69%),起始不明发作11例(4.96%)。按病因诊断:结构性49例,遗传性19例,代谢性11例,感染性7例,免疫性2例,病因不明134例。诊断癫痫综合征62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23例(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包括 2 例 BECT 变异型),婴儿痉挛症17例(Infantile spasms,IS),非综合征型早发癫痫性脑病7例,Dravet综合征 3 例,Doose 综合征 2 例,Landau-Kleffner 综合征 2 例(Landau-Kleffner syndrome,LKS),大田原综合征2例,良性家族性婴儿型癫痫(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epilepsy,BFNE)2 例,Lennox-Gastaut 综合征 1 例(Lennox-Gastaut syndrome,LGS),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tic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1例,癫痫性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1例(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continuous spike and waves during slow wave sleep,CSWS),儿童失神癫痫1例。诊断共患病73例:认知障碍55例,抽动障碍7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4例,孤独症谱系障碍3例,情绪障碍3例,睡眠障碍1例。3.外院诊断为癫痫的212例患儿中,117例未治疗,95例药物治疗。影响外院患儿治疗与未治疗的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提示:癫痫发作类型、初诊医院级别、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我院222例癫痫患儿中控制113例,有效52例,无效57例。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中单因素卡方分析结果提示院外治疗经过、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痫综合征、遗传代谢性病因、病因明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痫综合征是影响癫痫治疗效果的高危因素。5.合并癫痫共患病的患儿中,19例认知障碍患儿规律进行家庭教育,2例抽动障碍患儿口服药物治疗,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规律进行心理治疗。结论省级以下医院中存在癫痫误诊误治现象。癫痫发作类型、初诊医院级别、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癫痫的治疗。发作间期脑电图、癫痫综合征是影响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的高危因素。规范化、分层次诊断与癫痫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王菲菲[3](2020)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治疗结束后停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并对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进行分析,为以后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撤药停药的临床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专科门诊确诊的96例诊断IG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AEDs治疗并给予停药,其中停药后1年内癫痫复发(复发组)40例,未复发(对照组)56例,未复发者至少随访1年,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年龄、热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史、癫痫家族(family history of epilepsy)史、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史、AEDs治疗至最后一次发作的之间每年发作次数(发作频率)、开始撤药至完全停药时间(撤药时间)、首次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停药后脑电图表现、AEDS服药种数等相关因素以及有无饮用咖啡、茶叶、可乐、饮酒、睡眠不足、熬夜、口服抗生素、感染、看电视、手机、电脑、学习压力、疲劳、月经、妊娠等诱发因素。对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96例患者中1年内癫痫复发40例(41.7%),未复发56例(58.3%),结果显示女性(P<0.05)、首次脑电图异常(P<0.05)、停药后脑电图异常(P<0.05)、发作频率>5次/年(P<0.05)、撤药时间≤6个月(P<0.05)、联合用药(P<0.05)与IGE停药后复发风险较高有关,而起病年龄、热惊厥史、癫痫持续状态史、癫痫家族史与IGE停药后复发无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550,P=0.024)、首次脑电图异常(OR=4.532,P=0.015)、停药后脑电图异常(OR=4.233,P=0.012)、发作频率>5次/年(OR=5.431,P=0.007)、撤药时间≤6个月(OR=7.378,P=0.001)、联合用药(OR=4.966,P=0.007)为IGE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40例复发者中,其中有诱因者25例(62.5%),无诱因者15例(37.5%)。有诱因者包括饮酒2例(在复发的诱因占8.0%),咖啡因(包括咖啡、茶叶、可乐)4例(16.0%),睡眠紊乱(包括失眠、睡眠不足、熬夜)4例(16.0%),口服抗生素(头孢类、青霉素、喹诺酮类)3例(12.0%),感染3例(12.0%),看电视、手机、电脑5例(20%),学习压力大1例(4%),疲劳1例(4%),月经1例(4%),妊娠1例(4%)。结论IGE患者停药后复发与女性、首次脑电图异常、停药后脑电图异常、发作频率>5次/年、撤药时间≤6个月、联合用药等因素与IGE停药后复发相关,其中女性、首次脑电图异常、停药后脑电图异常、发作频率>5次/年、撤药时间≤6个月、联合用药为IGE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饮用咖啡、茶叶、可乐、饮酒、睡眠不足、熬夜、口服抗生素、感染、看电视、手机、电脑、学习压力、疲劳、月经、妊娠等可诱发患者复发,因此应早期识别并干预IGE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从而降低IGE患者停药后的复发率。
李华琼[4](2019)在《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5月1日-2018年11月30日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诊断为肝郁痰火型痫病、发作类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脑电图、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疗效的变化情况,评估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的临床疗效。结果:(1)癫痫发作频率比较:两组的周发作频次均较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的周发作频次更低(P<0.05);同时对比两组降低发作频次的总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比较:两组发作持续时间均较前缩短(P<0.05),但治疗组的发作持续时间更短(P<0.05)。(3)癫痫发作严重程度评分(NHS3)比较:两组治疗后的NHS3分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的评分更低(P<0.05)。(4)脑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的脑电图改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在综合生活质量、发作担忧、情绪、精力/疲劳、认知功能、药物影响、社会功能/活动、总体健康感的各项总分均较前提高(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总分更高(P<0.05)。(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具有降低癫痫的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改善脑电图异常情况、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李陶乐[5](2019)在《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及与事件相关电位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研究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的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CF),并分析颞叶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因素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组成成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60例成人颞叶癫痫患者,随机选择60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入组成人颞叶癫痫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并完善头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24h 视频或动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以及ERPs;正常对照组60例成人均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通过运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分析颞叶癫痫患者组和正常成人对照组之间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的差异,进一步根据检测结果将颞叶癫痫患者分为正常认知功能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探讨颜叶癫痫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dysfunction,CD)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成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成年颞叶癫痫患者组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81.67%)明显高于正常成人对照组(p<0.05),在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上主要表现为N1波、N2波和P3波潜伏期的延长以及P3波波幅的下降(p<0.05)。2.对于成人颞叶癫痫,病程长的患者较病程短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表现为N2波和P3波的潜伏期延长(p<0.05);全面性发作或同时有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较只有部分性发作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表现为P3波的波幅降低(p<0.05);颞叶癫痫频繁发作的患者较不频繁发作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表现为P3波的潜伏期延长(p<0.05);联合用药的患者较单药治疗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表现为N2波的潜伏期延长(p<0.05);头颅MRI存在责任病灶的患者较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表现为N1波、N2波和P3波潜伏期延长(p<0.05);24h视频或动态EEG检查发现痫样放电或阵发性慢波发放及背景波异常的患者均较无异常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表现为P3波的潜伏期延长(p<0.05)。颞叶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和EEG结果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又以发作频率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大(B>0,OR>1,p<0.05)。3.颞叶癫痫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组成成分参数的相关性:N1波的潜伏期与发病年龄相关(p<0.05);P2波的潜伏期与发病年龄、脑电图检查结果及病程相关(p<0.05);N2波的潜伏期与脑电图检查结果、发病年龄及用药情况相关(p<0.05);P3波的潜伏期与脑电图检查结果相关(p<0.05);P3波的波幅与发作类型及脑电图检查结果相关(p<0.05)。[结论]1.事件相关电位(ERPs)是评价认知功能障碍的客观依据,颞叶癫痫患者较正常成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在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结果中表现为N1、N2、P3波的潜伏期延长和P3波的波幅下降。2.颞叶癫痫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颞叶癫痫的病程、发作类型、发作频率、患者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情况、患者头颅MRI和EEG检查结果,其中以发作频率及脑电图异常结果为其独立危险因素。3.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组成成分参数的结果反映了颞叶癫痫患者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其影响因素包括:发病年龄、病程、发作类型、用药情况以及脑电图检查结果。其中:发病年龄主要影响N1波和P2波的潜伏期,反映了认知早期阶段患者对刺激注意力的障碍;脑电图异常结果主要影响N2波和P3波的潜伏期,反映患者认知晚期阶段对刺激反应识别及加工能力的障碍;发作类型(患者存在全面性发作)主要影响P3波的波幅,反映患者对刺激信息的记忆能力障碍。
杜雅坤,赵顺锋,付跃勇[6](2018)在《脑电图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脑电图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项重要检查工具,是协助癫癎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其他影像学(MRA、PET等)检查不可取代的监测技术。本文主要综述脑电图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徐丙超[7](2017)在《视频脑电图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核磁共振成像阴性癫痫的定位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临床上部分癫痫患者如原发全面性癫痫、难治性癫痫等,进行脑部常规核磁共振(MRI)检测结果难以发现病灶,因此有必要采用更高精度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诊断。目的:对常规核磁共振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癫痫患者,采用视频脑电图联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进行定位诊断,探讨其对癫痫定位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常规核磁共振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癫痫患者126例作为癫痫组,126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联合视频脑电图(VEEG)与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DTI)对入组的所有患者进行检测,通过VEEG监测癫痫的异常放电的情况,并且对致痫灶进行定位。通过DTI测定癫痫病灶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观察致痫灶的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VEEG与DTI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1)视频脑电图对126例MRI阴性患者的检出率为77.78%(98/126);定位结果致痫灶在左侧的有39例,右侧的有43例,双侧的有16例,未检测出来的患者有28例。(2)弥散张量成像对癫痫患者的检出率96.03%(121/126);定位结果病灶在左侧有43例,右侧59例,双侧有19例。患者的异常FA值均低于正常值;异常的ADC值均高于正常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者综合分析,有90例患者的DTI定侧和视频脑电图的定侧结果一致,两者的相合率71.43%(90/126)。结论:(1)在常规MRI阴性的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诊断中,VEEG阳性检测率较高达77.78%。(2)综合分析VEEG结果和发作症状,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致痫灶的定位信息。(3)DTI检查显示所有病例的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向及空间结构。(4)DTI检测出96.0%患者的病理灶,定位更加准确,而且通过参数指标直观表明癫痫患者的异常情况。(5)VEEG联合DTI技术对MRI阴性癫痫患者脑组织病变进行定位诊断,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对癫痫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位坤坤[8](2014)在《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临床及ELP4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癫痫综合症,属于特发性局灶性癫痫,具有特定的发病年龄、发作形式及脑电图特征,而神经发育及神经影像学一般正常,通常预后良好。本病的发病年龄在3~13岁之间,75%的痫性发作出现于NREM(非快速眼动)期,主要是在入睡期或觉醒前,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形式主要为感觉性或局灶性运动性发作,主要影响面部和口咽部,有时累及一侧肢体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其脑电图特征表现为中央颞区棘波,可从一侧扩展至对侧,而背景节律正常。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其诊断基于特征性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是首选的一线药物。发作不频繁、轻度或夜间发作、发病年龄接近自然缓解年龄患儿无需抗癫痫药物治疗。研究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临床、脑电图及药物治疗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目前关于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遗传学的研究大多是欧洲人群,国人尚无大样本研究。考虑到种族差异,在国人中进行该病的遗传学研究,探求欧洲人群已知突变与国人发病的关系,有助于寻找国人的易感基因及研究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发病机制。本研究以95例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药物治疗反应的研究。为分析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患儿与ELP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并进一步研究其发病与ELP4基因多态性的关联,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方法,检测95例BECT患者和102例正常对照者基因分型,观察ELP4基因rs986527多态位点在BECT患者和对照间分布频率的差异。研究发现,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儿童期发病,以部分运动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癫痫样放电多局限或以中央、颞区为主,睡眠脑电图检查亦有异常放电。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神经系统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汉族人ELP4基因第9内含子rs9865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BECT无关联。目的: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特发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是儿童良性癫痫的主要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临床表现多为口面部症状,如一侧面部、口角抽动或口角歪斜,有时可波及肢体,或继发全面性发作。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多在刚入睡不久,部分在晨起欲醒时,其发作类类型为部分运动发作或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主要表现为简单部分运动发作,极少数可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如口咽部自动症(咂嘴、吞咽等)。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中央颞区棘波放电,可从一侧扩散至对侧,而背景节律正常,睡眠周期正常。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BECT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95例BECT患儿进行详细的临床、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总结其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及药物治疗反应。结果:BECT儿童期发病,以部分运动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癫痫样放电多局限或以中央、颞区为主,睡眠脑电图检查亦有异常放电。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神经系统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结论:BECT为儿童良性癫痫,具有特征临床及脑电图特点,药物反应良好。目的: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特发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约占小儿癫痫的15%-20%,发病年龄在3-13岁,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类型为局限性运动或感觉性发作,可以继发全身发作,常常在16岁后自发消失。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是儿童良性癫痫的主要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脑电图有特异的中央颞区棘波,具有遗传倾向,但具体的遗传部位及机制尚在研究中。目前关于BECT遗传学的研究大多是欧洲人群,汉族人中尚无大样本研究。考虑到种族差异,在国人中进行该病的遗传学研究,探求欧洲人群已知突变在国人发病的关系,有助于寻找国人的易感基因。方法: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95例BECT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方法,检测95例BECT患儿和102例健康对照者基因分型,观察ELP4基因rs986527多态位点在BECT患者和健康对照间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ELP4基因第9内含子rs986527位点基因频率在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29,OR=1.24,95%CI:0.83~1.84)。结论:汉族人ELP4基因第9内含子rs9865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BECT发病无关联。
方又昕[9](2013)在《癫痫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癫痫类型、癫痫发作特点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及抗癫痫药物对患者睡眠的可能影响。对象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月就诊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询问患者基本信息及病史,明确其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起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用药情况、既往史与个人史、睡眠习惯,并按照1981年ILAE分类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分类进行发作形式的分类,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进一步进行睡眠相关量表评定,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癫痫患者癫痫发作特点、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与睡眠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1.人口学资料:研究纳入明确诊断癫痫患者889人,其中男516人(58.04%),女373人(41.96%),男:女=1.383:1。患者年龄4-86岁,中位数为25岁(第25百分位数为18岁,第75百分位数为39岁)。明确患者中830人的职业,其中在校学生(包括幼儿园)249人,350人有稳定工作,164人无业,72人已退休。明确患者中851人学历,其中在校学生(包括幼儿园)249人,已完成学业的602人中,学历分布为:小学60人,初中184人,高中96人,中专39人,大专114人,本科98人,硕士11人。2.癫痫症状学特点:患者起病年龄为出生时-86岁,中位数为18岁(第25百分位数为11岁,第75百分位数为28岁)。明确881例患者病程,为1个月-61年,中位数为5年(第25百分位数为2年,第75百分位数为13年)。明确860例患者的发作形式,其中全面性发作241人,部分性发作619人。在部分性发作患者中,单纯部分性发作26人,复杂部分性发作98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495人。排除首次发作半年内就诊者后,明确851例患者的发作频率。其中≥1年未发作147人,每年发作1-11次315人,每月发作1-3次238人,每周发作1-6次78人,每天均有发作73人。每年至少发作一次的患者共704人,其中白天发作为主415人,夜间发作为主219人,白天或夜间发作规律不明显70人。明确发作频率的851例患者中,发作小于每月4次者701人,为非难治性癫痫,发作在每月4次以上的患者150人中,排除a.发作频繁但未治疗或未正规治疗者,及b.正规治疗下发作频繁,但病程不到两年者共43人后,难治性癫痫患者为107人。故难治性癫痫107人,非难治性癫痫701人。3.癫痫发作与睡眠的关系:(1)发作形式与睡眠:将患者分为全面性发作与部分性发作两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患者相比,全面性发作患者睡眠起始潜伏期较短(p=0.044),总睡眠时间较长(p=0.000),睡眠效率较高(p=0.000),睡眠质量较好(p=0.008),白天感觉精力不足者较少(p=0.022)。两组间上床时间、白天感觉困倦的比例及睡眠相关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显着差异。进一步将部分性发作的患者分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及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三组比较,未发现三组间睡眠特点及睡眠相关量表评分具有统计学显着差异。(2)发作频率与睡眠:根据患者发作频率分为五组(≥1年未发作、每年发作1-11次、每月发作1-3次、每周发作1-6次及每天均有发作)。上床时间:≥1年未发作患者较每月发作1-3次患者(p=0.002)及每天均有发作患者(p=0.013)迟,每年发作1-11次患者较每月发作1-3次患者迟(p=0.011)。总睡眠时间:每天均有发作患者较≥1年未发作患者(p=0.023)、每年发作1-11次患者(p=0.004)及每月发作1-3次患者(p=0.026)长。睡眠效率:≥1年未发作患者较每年发作1-11次患者(p=0.042)及每月发作1-3次患者(p=0.001)高。睡眠质量:≥1年未发作患者较每年发作1-11次患者(p=0.009)、每月发作1-3次患者(p=0.000)、每周发作1-6次患者(p=0.000)及每天均有发作患者(p=0.001)好,每年发作1-11次患者较每周发作1-6次患者好(p=0.019)。白天功能:各组白天感觉困倦患者比例无统计学显着差异(p=0.164)。≥1年未发作患者白天感觉精力不足比例较每月发作1-3次患者(p=0.000)及每周发作1-6次患者(p=0.000)低。与发作频率低的患者相比,发作频率高的患者:上床时间较早、总睡眠时间较长、睡眠效率较低、睡眠质量较差、白天更易感觉精力不足。(3)发作出现时间与睡眠:根据患者发作出现时间分为三组(清醒时发作为主、睡眠中发作为主及发作时间规律不明显)。未发现三组间睡眠特点及睡眠相关量表评分具有统计学显着差异。(4)难治性癫痫与睡眠:根据难治性癫痫定义将患者分为难治性癫痫组与非难治性癫痫组。与非难治性癫痫组患者相比,难治性癫痫患者总睡眠时间较长(p=0.001),睡眠质量较差(p=0.021),白天感觉精力不足者较多(p=0.004)。两组间上床时间、睡眠起始潜伏期、睡眠效率、白天感觉困倦比例及睡眠相关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显着差异。4.抗癫痫药物与睡眠的关系:(1)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与睡眠:889例患者中,160人未经药物治疗,23人不规则使用抗癫痫药物或使用中成药治疗,397人使用单个抗癫痫药物治疗,309人使用≥2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比较未经治疗、单药治疗及≥2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三组患者的睡眠特点:≥2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患者总睡眠时间较未用药(p=0.045)和单药治疗患者(p=0.006)长,单药治疗患者睡眠质量优于未经药物治疗患者(p=0.023)及≥2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患者(p=0.015)。≥2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患者精力不足比例较单药治疗患者高(p=0.001)。三组间上床时间、睡眠起始潜伏期、睡眠效率、白天感觉困倦比例及睡眠相关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显着差异。(2)不同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与睡眠:分析单药治疗组397例患者的用药情况,其中卡马西平治疗94人,氯硝西泮治疗1人,加巴喷丁治疗1人,左乙拉西坦治疗26人,拉莫三嗪治疗43人,奥卡西平治疗64人,苯巴比妥治疗6人,苯妥英治疗16人,托毗酯治疗22人,丙戊酸治疗124人(其中121例为丙戊酸钠,3例为丙戊酸镁)。分析治疗人数较多7个药物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奥卡西平、苯妥英、托吡酯及丙戊酸的睡眠特点:卡马西平单药治疗患者白天困倦比例较左乙拉西坦(p=0.006)、奥卡西平(p=0.038)及托吡酯(p=0.030)单药治疗患者高,苯妥英单药治疗患者白天精力不足比例较卡马西平(p=0.018)、左乙拉西坦(p=0.003)、拉莫三嗪(p=0.002)、奥卡西平(p=0.004)及丙戊酸(p=0.031)单药治疗患者高,托吡酯单药治疗患者白天精力不足比例较拉莫三嗪单药治疗患者高(p=0.049)。各药物间上床时间、睡眠起始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及睡眠相关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显着差异。结论:癫痫与睡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全身性发作患者睡眠优于部分性发作患者,表现为较易入睡,总睡眠时间长,睡眠质量及效率均较高,白天精力也更好。发作频率高的患者睡眠行为较发作频率低的患者好,表现为上床早,总睡眠时间长,但其睡眠效率及睡眠质量反而较差,白天也更易感觉精力不足。难治性癫痫患者总睡眠时间较非难治性癫痫患者长,但睡眠质量反而较差,白天也更易感觉精力不足。抗癫痫药物也对睡眠有一些影响。多药治疗患者总睡眠时间较未用药和单药治疗患者长,但反而白天容易感觉精力不足,单药治疗患者睡眠质量优于未经药物治疗及多药治疗患者。单药治疗时,卡马西平较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及托吡酯更易致患者白天困倦,苯妥英较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及丙戊酸更易致患者白天感觉精力不足,托吡酯较拉莫三嗪更易致患者白天感觉精力不足。
宋莉[10](2012)在《婴幼儿癫癎发作类型的视频脑电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来分析婴幼儿癫癎的发作类型。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7年来2岁以下小儿的VEEG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监测到发作性事件的1000例。结果:(1)全面性发作41例(6.5%)包括:①强直-阵挛发作4例,持续时间是(均值±标准差)59.75±58.93秒(s),中位数(median,M)=38.5s,其中强直相持续17.25+15.81s,M=12.5s,阵挛相持续35±29.54s,M=29s。发作期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全导脑波抑制、全导棘波或低幅快活动发放后转变为棘波频率变慢或多棘波与慢波交替出现;②肌阵挛31例,持续时间186.67±29.16毫秒(ms),M=200ms发作期脑电图多为多尖棘慢波全导同步发放;③强直发作6例,持续时间36.66±16.97s,M=34s,发作期脑电图为低中幅快节律持续发放。(2)痉挛发作302例,1岁以内219例,1~2岁83例。发作持续时间为1.35+0.67s,M=1s,发作间期背景脑电图为高峰节律紊乱现象,其中210例为非经典型高峰节律紊乱。临床表现屈肌型216例,伸肌型29例,混合型22例,眼球运动、轻微抖动等不典型发作35例。(3)局灶性发作232例,持续时间107.34±104.88s,M=70s,临床表现为强直抖动(阵挛)样发作和无动性凝视(肢体无明显动作,肌张力无改变),多数意识状态难以准确判断,发作间期脑电图为局灶性癫癎样放电,头皮脑电图表现发作起源于额区13例、中央区20例、颞区46例和枕区13例,其余为不能完全明确某一脑区起源,其中有17例发作间期和起源部位不一致。(4)癫癎持续状态10例,男5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1:1,多种发作形式(强直、痉挛伴局灶性)1例,局灶性发作癫癎持续状态9例(起源于额区1例,顶区1例,颞区1例,不能完全明确某一脑区起源6例,发作临床表现自动症或单侧肢体强直抖动为主,发作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或者反复发作,各次发作间意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脑电图为局灶性持续癫癎样放电。(5)多种形式的发作43例,VEEG主要表现在一次发作中现多种发作类型,发作组合:痉挛伴局灶性发作31例,痉挛伴肌阵挛发作11例,痉挛伴局灶性、肌阵挛发作1例。(6)非癫癎性发作372例,清醒时发作214例,持续时间1秒-1分钟之间;睡眠期发作111例,持续时间多在1-10余秒之间,清醒及睡眠期均有发作的47例。突出表现为非癫癎性强直现象,脑电图为动作伪差或与背景一致无明显异常。结论:缨幼儿癫癎发作的主要类型是痉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而痉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中,又以起源于局部的发作占多数,达75.5%。非癫癎性发作也常见,认识非癫癎性发作对癫癎临床鉴别诊断很重要。VEEG监测分析有助于对婴幼儿癫癎发作的准确观察与分类。
二、特发性全面性癫癎转化为特发性部分性癫癎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全面性癫癎转化为特发性部分性癫癎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43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临床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222例初诊癫痫患儿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癫痫病例调查表 |
综述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癫痫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癫痫的概述 |
2 癫痫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概述 |
2.1 癫痫与miRNA |
2.2 癫痫与mTOR(雷帕霉素靶蛋白) |
2.3 癫痫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 |
2.4 癫痫与HCN通道 |
3 西医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 |
3.1 抗癫痫西药治疗现状 |
3.2 手术治疗现状 |
4 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
5 中医治疗痫病的优势 |
5.1 辨证论治痫病的概述 |
5.2 柴胡疏肝汤加味的渊源 |
6 中医药发展的局限性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退出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情况 |
3.2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3.3 癫痫发作频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电图情况比较 |
3.7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情况 |
4 讨论 |
4.1 柴胡疏肝汤加味的立论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4.3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4.4 疗效分析 |
4.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及与事件相关电位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脑电图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脑电图检查在癫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1.癫癎的确诊和分型 |
2.癫癎病灶的皮层定位 |
3.鉴别诊断非癫癎性疾病 |
脑电图在诊断癫癎中应注意的事项 |
1.脑电图有癫癎样放电, 但未出现癫癎临床发作 |
2.有癫癎临床发作, 但脑电图无癫癎样放电 |
3.脑电图仅出现非特异性波 (非癫癎样放电波) |
4.儿童脑电图检查应注意年龄因素 |
5.脑电图检查各种伪差识别 |
6.药物对癫癎样放电波的影响 |
(7)视频脑电图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核磁共振成像阴性癫痫的定位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癫痫的发病情况及影响 |
2.癫痫的发病原因 |
3.癫痫的发病机制 |
4.癫痫的诊断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和分组 |
2.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2.视频脑电图(VEEG)的检测结果 |
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检测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1.癫痫的概况 |
2.视频脑电图对癫痫的定位诊断价值 |
3.弥散张量成像对癫痫的定位诊断价值 |
4.视频脑电图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核磁共振的诊断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结论 |
综述一 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癫痫发病概况 |
第二节 癫痫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
1.癫痫的病因 |
2.癫痫的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癫痫的定位诊断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癫痫的定位诊断价值 |
1.头皮脑电图 |
2.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cranial EEG,iEEG) |
3.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 |
第二节 影像学对癫痫定位诊断的价值研究 |
1.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
2.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rot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
4.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
5.张量成像磁共振(DTI)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8)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临床及ELP4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ELP4基因多态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癫痫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常用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癫痫发作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抗癫痫药物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综述:癫痫与睡眠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Ⅱ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Ⅲ 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 |
附录Ⅳ 睡眠相关量表 |
致谢 |
(10)婴幼儿癫癎发作类型的视频脑电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特发性全面性癫癎转化为特发性部分性癫癎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43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临床特点的研究[D]. 简秀群.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222例初诊癫痫患儿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D]. 秦洋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3]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菲菲.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柴胡疏肝汤加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肝郁痰火型痫病的临床观察[D]. 李华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5]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及与事件相关电位的相关性分析[D]. 李陶乐.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6]脑电图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杜雅坤,赵顺锋,付跃勇.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03)
- [7]视频脑电图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核磁共振成像阴性癫痫的定位诊断研究[D]. 徐丙超. 苏州大学, 2017(04)
- [8]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良性儿童癫痫临床及ELP4基因多态性研究[D]. 位坤坤. 山东大学, 2014(11)
- [9]癫痫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D]. 方又昕.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婴幼儿癫癎发作类型的视频脑电图研究[D]. 宋莉. 遵义医学院,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