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旅游巧妙打出“黄河文化”牌

三门峡旅游巧妙打出“黄河文化”牌

一、三门峡旅游业巧打“黄河文化”牌(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红[1](2020)在《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经验探讨》文中提出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南阳市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保护为核心,开展了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防洪排涝和供水安全、各行业节水减污建设和现代水文化培育,形成了以自然文明、用水文明、管理文明和意识文明为支撑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特色模式。本文高度凝炼了南阳市在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的主要做法、经验与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黄渊基[2](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杨志敏[3](2017)在《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清初已有剧种形成,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舞台的剧种统称。据统计有八仙戏、蓝关戏、渔鼓戏、太康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等20种,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道情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典型范式,至今仍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文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系统搜集资料,结合重点剧种的田野调查,深入考察道情戏现状。打破以往以单一剧种或剧团为主的研究局面,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并从文化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综合概括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同时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热潮,寻求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生存之道,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吴昉[4](2016)在《“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海派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从溯源与传承、都市非遗保护机制、表现形式与风格特色、都市特征与海派文化,以及传承困境与策略等方面,论述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环境中,“海派剪纸艺术”作为传统民俗文化及非遗名录项目的传承、保护、发展特色。论文将上海都市非遗名录项目“海派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间阶段。前创始阶段——1930-1950年,介绍早期“海派剪纸艺术”形成的渊源与发展环境;创始阶段——1950-1980年,描述“海派剪纸艺术”在两位创始人王子淦与林曦明各自的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具地方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发展阶段——1980-2007年,论述“海派剪纸艺术”经由传承人群体的共同努力,奠定其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艺术地位;非遗阶段——2007-2016年,分析“海派剪纸艺术”入选非遗名录项目后的保护与发展情况,包括绘制传承谱系、整理各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大事记、介绍代表性传承基地等。从海派文化的角度分析“海派剪纸艺术”的独特性。论文归纳“海派剪纸艺术”体现在保护形式、保护组织、传承方式三方面的都市非遗保护机制。分别介绍各传承人及传承区域的剪纸艺术特色,比较其异同,概括“海派剪纸艺术”体现在表现形式与风格特色上的多元风貌。分析“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上海都市特有文化环境的关联性。从上海都市民俗文化的乡土与民间特征、都市记忆与传承意义方面,总结“海派剪纸艺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体现的都市特征。论文论述了“海派剪纸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探索基于都市发展模式、非遗“文化空间”、都市多样化创新形式、非遗文化记忆系统四方面的未来发展策略。从而为“海派剪纸艺术”下一个十年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有据可依的参考价值与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

伍昱丰[5](2016)在《生态旅游发展与厦门城市森林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厦门市作为旅游重要城市,生态旅游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当前厦门城市森林建设也进入了新时期,城市森林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对生态旅游能否长效、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就是探讨厦门城市森林建设对生态旅游的关系,来剖析城市森林对生态旅游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探寻城市森林下一步发展路径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全文从城市森林的对生态旅游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形象提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来阐述城市森林在当前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分析厦门城市森林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发展布局不合理、树种配置不当、经营和管理不健全、要素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及对生态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引入消费者满意度评价方法,从游客角度分析厦门城市森林建设各环节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初步建设意见,即:在森林资源的调查与监测方面要加强投入,合理的规划好城市森林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探索城市森林经营与管理机制,凸显城市森林的生态旅游具有厦门文化价值,完善城市森林建设保障措施。

王瑞芳[6](2014)在《撤拉族水库移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以M新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库移民是一种非自愿性的工程移民,这一人口迁移过程不具有市场选择性,又因移民从原居住地搬迁进入安置地往往是一个突变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必然导致移民居住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引起移民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本文主要以社会文化变迁理论和场域——惯习理论为支撑,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M村水库移民为研究对象,探讨水库建设使M村移民异地安置,传统生计生活方式被迫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调适和重构。撒拉族水库移民受地理位置、社会习俗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其生活方式变迁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以搬迁前后的撒拉族M村水库移民生活为研究主题,以实地调查为主,结合文献研究,通过对移民生计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的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考察其生活方式中变迁的内容和原因,兼论其不变之处,透视其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老问题、新情况新问题。最终通过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就地安置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建构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思路。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田野点介绍等方面加以概述。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通过考察M村移民搬迁前的准备、搬迁中的纠结、搬迁后的问题,得知移民在建设新家园的过程中,生活中诸多问题凸显,亟待解决;深描场域变迁后,老村和新村形成强烈对比的生计模式,探讨空间位移下,国家权力和居住环境对生计模式的影响;探讨多种力量交织下移民消费生活方式的重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消费生活方式变迁导致村庄的社会分层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论述了迁移促使移民择偶观念、家庭结构和规模、家庭关系等发生的变化,但长期存在的宗教习俗和父系权力等传统惯习仍强烈地影响着婚姻家庭生活;围绕清真寺修建过程中的一波三折,探讨场域变迁下移民宗教信仰的强化以及信仰的代际差异;通过搬迁前后移民闲暇生活的比较,认为搬迁后移民闲暇生活呈现出闲暇时间增多、闲暇生活内容逐渐褪去民族特色、闲暇时光的文化生活反而变得更加贫乏等特点。第三部分是余论。认为水库移民生活方式的建构,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既要考虑其物质生活的可持续性,又要兼顾其内在的精神生活,做到“生计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统合。

雷丽彩[7](2012)在《有限理性假设下的大型工程群体决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工程活动中,决策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决策活动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型工程复杂决策问题不但非结构化程度高,覆盖领域广、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持续性影响;而且涉及众多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且常常处于动态多变的开放的决策环境中,从而引发决策主体应对经验与决策能力的不足。尤其大型工程决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集大成智慧的活动,需要政府主体、跨行业和部门的专家群体、科研单位、咨询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决策。可以说,大型工程决策管理在新形势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要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正视其复杂性因素,运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进行组织和管理,并基于行为决策理论深入认识和充分了解工程决策者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虽然工程决策需要以理性为基石,以试验数据作为决策判断的依据。然而,任何决策的制定都是由决策者完成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因素如情感、态度和行为特征等在工程决策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行为决策理论,分析了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复杂性并构建了群体决策管理的理论框架,在决策者有限理性的视角下探讨大型工程群体决策实践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提高大型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详细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首先,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我国新形势下的大型工程决策管理实践,从决策主体、决策准则、决策过程、决策方法和制度建设这五个对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决策客体复杂性、决策主体复杂性和决策过程复杂性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性影响因素给大型工程决策管理带来的挑战和问题,进而构建了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管理的理论框架。然后,在决策者有限理性的假设下,综合运用多种决策理论和方法探讨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主体复杂性问题。将大型工程群体决策主体复杂性分为主体认知复杂性、主体行为复杂性和群体结构的复杂性这三个方面,相应的,主要从认知不完备、有限理性行为和群体的关系结构这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利用证据理论、前景理论和基于冲突演化的图模型(GMCR)理论研究大型工程不确定环境下的群体决策问题、考虑主体有限理性行为(损失规避、参考点依赖和高估小概率事件)的群体决策问题和决策群体的偏好冲突关系协调问题等科学问题进行研究。随后,研究大型工程群体决策过程的复杂性问题。分别利用交互式的多属性群决策的协商模型和优化原理研究大型工程交互式群体决策过程;进而在西蒙提出的"满意"准则下探讨大型工程交互式群体决策的最优"停时"问题,基于相对熵集结模型将不同决策者的偏好集结为群体一致的偏好,并以群体偏好的一致性程度作为大型工程群体交互式群体决策过程的收敛准则。最后,基于有限理性的视角系统研究了大型工程多阶段多轮的动态群体决策过程的整个流程,在此基础上,重点基于观点动力学探讨大型工程动态群体决策的个体观点交互的自主博弈行为,考虑决策者不同的个性特征对个体策略选择行为和群体交互进程的影响,进而引入决策主体的"学习"机制,使得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管理方法更加贴近和符合项目决策者实际的决策心理和行为特征。

陈炜[8](2011)在《河南打造文化旅游新经济》文中研究表明近日,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三大国际旅游品牌及12个旅游目的地体系中,河南多个旅游带及旅游区现身其中。然而,业内专家表示,河南是旅游大省,而并非旅游强省。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还有差距。因此,河南应通过旅游和文化的交融,真正打造出文化旅游新经济、时尚新生活,让旅游?

李世杰[9](2009)在《基于城市特色的兰州城市旅游区开发研究》文中指出继工业化之后,城市商品化和旅游化成为城市发展与扩张的主要动力,这使得城市旅游区的范围在空间上大大扩展。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更加广泛的、大众化的城市旅游需求。城市旅游的迅速发展,使其对城市经济的支持率和贡献率不断提升,并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城市特色是城市的垄断性资本,是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与传统风景旅游区相比,城市旅游区的“可塑性”较强,结合城市特色塑造风格独特的旅游区是城市旅游走向可持续的战略抉择,能够实现城市特色、城市旅游和城市建设的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整体的、全面的发展,从本质上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兰州城市特色塑造和城市旅游发展双重滞后。在讨论城市特色和城市旅游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兰州城市空间特色和城市旅游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景观要素构成与整合开发、城市旅游经济体系与组织管理、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视觉形象塑造等方面为切入点,提出了推进兰州城市旅游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模式与主要原则,以及能够有效融入城市特色的开发途径和具体措施。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正文部分,其中第二章为城市旅游区开发的基本理论研究,简要阐述了城市旅游区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演化机制以及城市特色与城市旅游区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实证研究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第三章对城市旅游区的范围如何界定做了说明,并对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深入探讨了兰州城市空间特色以及构建城市旅游区的必要性。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分析兰州城市旅游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开发模式,并以兰州为实证研究进行开发模式的对比分析,所做的相关评价为开发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给出了决策依据;第五章提出了兰州城市旅游区开发的基本途径,从景观塑造、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和形象推广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获取相应效果的主要措施和手段。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全文相关研究做了必要的分析归纳,提出本文研究结论,并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吴恩锋[10](2008)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三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三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三门峡旅游业巧打“黄河文化”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门峡旅游业巧打“黄河文化”牌(论文提纲范文)

(1)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主要做法
    2.1 注重组织引领,规范文明建设
    2.2 坚持项目推进,建设提质增效
    2.3 推进内河治理,构建一城活水
    2.4 推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
    2.5 围绕中线源头,探索双赢之路
3 主要经验
    3.1 体系化推进成熟技术,引领与支撑绿色可持续发展
    3.2 瞄准保水与发展双赢,打造“水清民富”乡村振兴样板
    3.3 深度融合“信息化+制度化”,形成治水管水新格局
    3.4 以水为媒绘就宛城芳华,汲古创新传承移民精神
4 主要成效
    4.1 生态效益
    4.2 社会效益
    4.3 经济效益
5 结语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3.1 引言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3.3 模型构建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5 相关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5.1 引言
    5.2 案例区概况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6 本章小结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3)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期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兴盛期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衰落期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复兴期
第二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班社剧团活动
    第一节 “胶东半岛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二节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上)
    第四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下)
    第五节 “陇东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剧目
    第一节 道情戏的剧目概况
    第二节 宗教神话剧
    第三节 孝贤劝善剧
    第四节 家庭生活剧
    第五节 社会历史剧
    第六节 现代戏
第四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音乐体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唱词衬字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帮腔艺术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上)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下)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舞台艺术
第五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品格及功用
    第一节 宗教品格
    第二节 民俗品格
    第三节 乡土品格
    第四节 艺术功用
第六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现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困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及保护
结语
附录: 道情戏大事记
附表一: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统计表(清末—1956年左右)
附表二: 太康县道情剧团演职人员表
附表三: 太康道情戏脚色行当表
附表四: 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1月25—5月5日)演出统计表
附表五: 太康道情剧团2010—2011年演出总收入表
附表六: 太康道情剧团2011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七: 太康道情剧团2010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八: 太康道情剧团演员代际表
附表九: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活动表(清——1950年左右)
附表十: “山陕中心”班社剧团表(1950-至今)
附表十一: 临县道情剧团演职情况表
附表十二: 陇剧脚色行当表
附表十三: 胡家营业余渔鼓戏剧团的脚色行当
附表十四: 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员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2.1 对社会的意义
        0.1.2.2 对经济的意义
        0.1.2.3 学术上的意义
    0.2 当前研究概况
        0.2.1 目前研究的问题、局限与不足
        0.2.2 造成当前研究局限的原因
    0.3 研究方法
    0.4 基本框架
    0.5 研究难点
    注释
第一章 从上海民间剪纸到“海派剪纸艺术”
    1.1 上海民间剪纸的发展
        1.1.1 前创始阶段(1930-1950)
        1.1.2 创始阶段(1950-1980)
        1.1.3 发展阶段(1980-2007)
        1.1.4 非遗阶段(2007-2016)
    1.2 “海派剪纸艺术”的海派特征
        1.2.1 海派文化的影响力
        1.2.2 海派剪纸的独特性
    第一章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作为非遗名录项目的“海派剪纸艺术”
    2.1 “海派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情况
        2.1.1 传承谱系与传承形式
        2.1.2 代表性传承人
        2.1.3 代表性传承基地
    2.2 “海派剪纸艺术”的非遗保护机制
        2.2.1 多元保护形式
        2.2.2 民间保护组织
        2.2.3 都市传承方式
    第二章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海派剪纸艺术”的艺术特色
    3.1 传统视野的拓展
        3.1.1 王氏“海派剪纸艺术”
        3.1.2 程式与创新
        3.1.3 生活与创意
        3.1.4 剪纸艺术的局限性
    3.2 摩登立意的表现
        3.2.1 新剪纸艺术风貌
        3.2.2 时代的叙述性
        3.2.3 实用美术功能
    3.3 民间意趣的追求
        3.3.1 松江剪纸:天真随性、即兴想象
        3.3.2 颛桥剪纸:百姓生活、时代风貌
    第三章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海派剪纸艺术”的都市特征
    4.1 都市民俗文化的乡土与民间
        4.1.1 民俗文化形态比较
        4.1.2 传统民间和当代民间
    4.2 都市记忆与海派剪纸
        4.2.1 “乡痛”——上海的都市记忆
        4.2.2 “月海”——持续的民间摹拟
    第四章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策略
    5.1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困境
        5.1.1 迷失“后乡土”
        5.1.2 传承人保护
        5.1.3 “表演性”缺失
        5.1.4 维权与原创
    5.2 “海派剪纸艺术”发展策略
        5.2.1 中心与边郊城区双重发展模式
        5.2.2 打造都市非遗“文化空间”
        5.2.3 开发都市多样化创新形式
        5.2.4 创建都市非遗文化记忆系统
    第五章 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教材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生态旅游发展与厦门城市森林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1.4.3 文献评述
2 厦门市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
    2.1 厦门市发展现状及旅游占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厦门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生态旅游所占的地位
    2.3 厦门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3 城市森林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关系分析
    3.1 城市森林规划影响生态旅游布局发展
    3.2 城市森林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3 城市森林建设提升厦门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形象
    3.4 厦门城市森林建设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
4 厦门城市森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4.1 城市森林布局不够科学
    4.2 城市森林树种配置不完善
    4.3 城市森林经营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4.3.1 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
        4.3.2 城市森林资源本底不清
        4.3.3 岛内外分治管理
        4.3.4 城市森林与文化契合度不高
    4.4 城市森林建设的保障要素薄弱
        4.4.1 管理制度缺位
        4.4.2 资金来源单一
        4.4.3 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匮乏
5 基于厦门市城市森林建设情况满意度的调查的分析
    5.1 满意度与满意度评价
        5.1.1 满意度概念
        5.1.2 满意度评价的作用
    5.2 满意度评价方法及评价
        5.2.1 评价方法
        5.2.2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5.3 调查结果及分析
        5.3.1 调查结果
        5.3.2 描述性分析
6 完善城市森林建设,促进厦门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6.1 强化森林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6.2 统筹协调森林与生态旅游的规划
        6.2.1 统筹全市森林平面布局
        6.2.2 发展空间立体布局
        6.2.3 注重树种配置布局
    6.3 健全城市森林经营与管理机制
        6.3.1 按分类经营划分城市森林经营类型
        6.3.2 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6.3.3 建立城市森林健康维护体系
    6.4 凸显城市森林的生态旅游文化价值
        6.4.1 城市森林建设融入厦门特色文化
        6.4.2 构建森林文化教育园区
    6.5 完善城市森林建设保障措施
        6.5.1 完善城市森林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和投入机制
        6.5.2 推进“民间增汇减排公益实践”为主的林业碳汇行动
        6.5.3 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机制
        6.5.4 建立完善城市林业法规执法体系
        6.5.5 重视城市森林土壤保育
        6.5.6 加强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撤拉族水库移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以M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五、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移民搬迁与遗留问题
    第一节 移民背景
        一、积石峡水电站建设
        二、搬迁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移民搬迁:从M老村搬迁到M新村
        一、移民的态度:不想搬
        二、地方政府的软硬兼施
        三、是“欺骗”,还是“漫天要价”?
        四、村民的抗争
    第三节 遗留问题与移民生活
        一、移民后“生计家园”的资源配置问题
        二、移民后“精神家园”的纽带问题
        三、移民后新生代的“学校教育”问题
第三章 生计方式变迁
    第一节 记忆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种地养殖搞园艺
        二、经商
        三、拉着骡子和马搞旅游
        四、打工
    第二节 现实中的无土地无依靠
        一、爱恨交织的现实生活
        二、挣扎在失地边缘
        三、离土离乡谋生计
    第三节 空间位移与生计方式变迁探讨
        一、国家权力与生计方式变迁
        二、居住环境与生计模式
第四章 消费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消费结构变迁
        一、吃喝花销加大
        二、新家的装备
        三、搬迁补偿基本用来盖新房
        四、天平两端的教育投资
    第二节 消费观念变迁
        一、乡村场域改变:农民消费观念变迁的硬约束因素
        二、乡村惯习:农民消费观念变迁的软约束因素
    第三节 多种力量交织下消费生活方式变迁
        一、消费生活方式变迁动力探析
        二、消费生活方式变迁对移民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婚姻生活变迁
        一、择偶观念的变迁
        二、婚姻的缔结与变动
    第二节 家庭生活变迁
        一、传统家族组织
        二、家庭
    第三节 惯习作用下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变迁的探讨
        一、宗教习俗制约着婚姻家庭生活
        二、父系权力维系着婚姻家庭生活
第六章 宗教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传统社区的文化记忆:清真寺
        一、古老的清真寺及其功能
        二、老村人们的宗教生活
    第二节 一波三折的清真寺修建
        一、如何安置老清真寺:政府与村庄之间的较量
        二、村委与寺管会之间的纷争
        三、村民们之间的争议:简单地修还是正式地修
        四、向政府要资金
        五、村民自筹剩余资金
    第三节 场域变迁下宗教信仰的强化
        一、宗教信仰的强化
        二、信仰的代际差异
第七章 闲暇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记忆中的闲暇生活:有限的时间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一、闲散有余、闲暇不足
        二、充满民族特色的闲暇活动
    第二节 新村富裕的闲暇与贫乏的文化生活
        一、以电视为中心的闲暇生活
        二、手机:实用与娱乐并存
        三、互联网:年轻人闲暇的新途径
        四、闲暇生活的新场域:篮球场和村文化室
结论
    一、可持续发展与水库生活方式的建构
    二、另类安置模式:水库移民“生计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统合
附录
    一、积石峡黄河电站库区M村四十六户移民要求提高核桃树的补偿标准
    二、M村待解决事项
    三、M村村民家中保存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四、M村村民户主代表名单
    五、主要访谈人物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有限理性假设下的大型工程群体决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工程项目决策研究
        1.2.2 不确定条件下的群决策方法研究
        1.2.3 基于有限理性的群体决策问题研究
        1.2.4 动态群决策方法及仿真研究
        1.2.5 文献分析与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总体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概念界定
    2.1 引言
    2.2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决策主体
    2.3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决策方法
    2.4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决策准则
    2.5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决策过程
        2.5.1 决策知识构建阶段
        2.5.2 决策问题论证阶段
        2.5.3 方案制定与优化阶段
        2.5.4 群体共识形成阶段
    2.6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制度建设
    2.7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构成要素的关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复杂性分析
    3.1 引言
    3.2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复杂性分析
        3.2.1 大型工程决策客体的复杂性分析
        3.2.2 大型工程决策主体的复杂性分析
        3.2.3 大型工程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分析
    3.3 复杂性给大型工程决策管理带来的挑战
        3.3.1 决策的不确定性问题
        3.3.2 决策的多主体和多目标问题
        3.3.3 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行为问题
        3.3.4 决策过程的多阶段动态演化问题
    3.4 基于有限理性的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管理的研究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证据理论的大型工程不确定多属性群体决策问题研究
    4.1 引言
    4.2 大型工程决策中信息的重要性
    4.3 大型工程不确定多属性群决策的问题概述
        4.3.1 符号定义和假设条件说明
        4.3.2 具有置信结构的偏序关系
        4.3.3 不确定条件下的多属性群体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
    4.4 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多属性偏好集结方法
        4.4.1 证据理论简介
        4.4.2 基于证据理论的置信偏好关系的集结算法
    4.5 基于偏序公理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算法
        4.5.1 偏序的距离公理简介
        4.5.2 基于偏序距离公理的置信偏好关系的集结算法
    4.6 应用分析
        4.6.1 基于证据理论和净偏好强度的工程方案的置信偏好关系集结
        4.6.2 基于其他偏好集结算法的工程方案抉择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大型工程决策主体有限理性行为的群体决策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前景理论在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2.1 前景理论简介
        5.2.2 前景理论在大型工程决策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2.3 前景理论在大型工程决策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5.3 基于前景理论的大型工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5.3.1 大型工程的模糊随机多属性群体决策问题说明
        5.3.2 基于前景理论的模糊随机多属性群决策步骤
    5.4 应用分析
        5.4.1 港珠澳大桥桥位选择问题概述
        5.4.2 基于前景理论的桥位选择问题的计算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GMCR法的大型工程决策群体的偏好冲突协调问题研究
    6.1 引言
    6.2 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6.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进展
        6.2.2 大型工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6.3 大型工程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偏好冲突关系分析
    6.4 基于GMCR方法的大型工程决策群体的冲突协调的步骤
        6.4.1 定义决策者的方案集、可行状态集以及各自的偏好顺序
        6.4.2 构建可达状态列表
        6.4.3 定义决策者的态度
        6.4.4 考虑决策者态度的决策状态稳定性分析
    6.5 考虑决策者态度的大型工程群体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大型工程交互式群决策的最优停时问题研究
    7.1 引言
    7.2 相对熵理论在群体决策问题中的应用
        7.2.1 熵优化原理及相对熵集结模型简介
        7.2.2 群体决策问题中应用熵优化原理的必要性分析
    7.3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大型工程交互式群决策过程
        7.3.1 大型工程的交互式群体决策问题描述
        7.3.2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大型工程群体决策问题的交互式流程
    7.4 应用分析
        7.4.1 港珠澳大桥的"隧道东人工岛位置"选择的决策问题概述
        7.4.2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观点动力学的动态群体决策问题仿真研究
    8.1 引言
    8.2 大型工程动态群体决策的过程模型
    8.3 大型工程动态群体决策的满意度判断准则
    8.4 基于观点动力学的大型工程决策主体观点交互阶段
        8.4.1 个体观点交互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8.4.2 个体观点交互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8.4.3 引入"学习"机制后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8.5 基于主体交互的偏好调整准则
    8.6 大型工程动态群体决策多轮偏好信息的综合
        8.6.1 基于个体偏好波动的决策者权重修正
        8.6.2 基于群体一致度指标的各轮群体偏好的综合
    8.7 大型工程决策群体动态交互过程的仿真分析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研究结论
    9.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城市特色的兰州城市旅游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进展
        1.2.1 城市特色研究
        1.2.2 城市旅游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与启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城市旅游区的内涵、特征与演化机制
    2.1 基本内涵
    2.2 主要特征
    2.3 演化机制
        2.3.1 旅游“城市化”机制
        2.3.2 城市“商品化”机制
    2.4 城市特色与城市旅游区的相互作用
3、兰州城市旅游区开发的基本条件
    3.1 构建兰州城市旅游区的必要性
    3.2 兰州城市旅游区范围界定
    3.3 兰州城市旅游区发展现状(SWOT 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威胁
    3.4 兰州城市空间特色分析
        3.4.1 自然山水空间特色
        3.4.2 历史文化空间特色
        3.4.3 经济产业空间特色
4、兰州城市旅游区开发模式与原则
    4.1 开发模式
        4.1.1 “两区”模式
        4.1.2 “园区”模式
        4.1.3 “三要素”模式
        4.1.4 “五要素”模式
    4.2 开发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4.2.1 开发模式评价
        4.2.2 开发模式选择
    4.3 开发原则
        4.3.1 地域性与人文性
        4.3.2 整体性与层次性
        4.3.3 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原则
        4.3.4 政府主导性与公众参与性
5、兰州城市旅游区构建途径与措施
    5.1 融入地域文化,塑造特色景观
        5.1.1 主题性景观
        5.1.2 标志性景观
        5.1.3 控制性景观
    5.2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特色空间
        5.2.1 南北两山景区
        5.2.2 黄河风情线景区
        5.2.3 现代都市景区
    5.3 优化旅游功能,关联特色产业
        5.3.1 旅游功能升级
        5.3.2 特色商品挖掘
        5.3.3 特色产业配置
    5.4 注重管理经营,传播特色形象
        5.4.1 管理经营方式
        5.4.2 宣传推广策略
6、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节 隐喻定义探讨
        一、四部汉语词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二、六部英语词典对metaphor及simile的定义
        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
        四、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
    第三节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一、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
        二、隐喻认知观与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对比
        三、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
        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第二章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
        一、“上/下”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上”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下”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
        一、“高/低”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高”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低”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高/低”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隐喻为例
        一、“财富是金”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财富是水”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财富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
        一、“房屋”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仓”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房屋”隐喻和“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
        一、以“身”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二、以“手”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三、以“下肢运动”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四、以“头”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五、以“其他身体部位”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六、以“生育”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七、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战争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战争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交通隐喻
        一、交通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交通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交通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天气隐喻
        一、天气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天气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天气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
        一、戏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戏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戏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五节 经济报道中的博弈隐喻
        一、博弈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博弈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博弈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六节 经济报道中的饮食隐喻
        一、饮食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饮食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七节 经济报道中的教育隐喻
        一、教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教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教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八节 经济报道中的体育隐喻
        一、体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体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体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九节 经济报道中的医药隐喻
        一、医药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医药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医药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节 经济报道中的婚恋隐喻
        一、婚恋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婚恋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婚恋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一、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规律
        二、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宏观认知规律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三门峡旅游业巧打“黄河文化”牌(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经验探讨[J]. 李金红.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11)
  •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3]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 杨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4]“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D]. 吴昉. 上海大学, 2016(04)
  • [5]生态旅游发展与厦门城市森林建设研究[D]. 伍昱丰.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6]撤拉族水库移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以M新村为例[D]. 王瑞芳. 兰州大学, 2014(08)
  • [7]有限理性假设下的大型工程群体决策问题研究[D]. 雷丽彩. 南京大学, 2012(07)
  • [8]河南打造文化旅游新经济[N]. 陈炜. 国际商报, 2011
  • [9]基于城市特色的兰州城市旅游区开发研究[D]. 李世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10]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三门峡旅游巧妙打出“黄河文化”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