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课题通过技术鉴定

“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课题通过技术鉴定

一、“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研究”课题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宗懋[1](2022)在《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总结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治从传统防治到化学防治,再到绿色防控和生态调控理念引入的发展历程,解析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内涵,介绍物理防治、化学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及农业防治各项技术,提出应合理选用和精准使用农药,进而提出目前我国茶园绿色防控存在的问题。

蔡晓明,罗宗秀,边磊,李兆群,修春丽,付楠霞,陈宗懋[2](2021)在《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分析了"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为将来我国的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田帅[3](2021)在《沃柑在柑橘锈螨胁迫下的品质变化及其响应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柑橘锈螨是柑橘的主要虫害之一,其个体微小,繁殖速率快,容易爆发成灾。迄今为止,仅有极少部分关于柑橘锈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而在危害机理方面的研究极少。沃柑是广西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柑橘品种,受到柑橘锈螨危害后会产生黑皮果,严重影响沃柑商品价值和生产效益。植物在害虫胁迫下会激活自身复杂的防御体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沃柑在柑橘锈螨危害条件下的生理指标响应和基因表达差异,并进一步筛选出与抗虫性相关的基因,为沃柑抗虫新品种的选育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调查了柑橘锈螨的种群发生动态;鉴定了沃柑的抗螨性等级;测定了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果皮结构、成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初步探究了柑橘锈螨危害与沃柑生理指标响应之间的关系,并对柑橘锈螨危害沃柑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相关抗性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调查得出沃柑的害螨指数为70.25%,介于62.6%-87.5%之间,根据抗性鉴定评级标准确定沃柑抗性级别为S级,表现为感虫品种。(2)柑橘锈螨危害破坏了沃柑果皮结构的完整性,致使果皮最外侧角质层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角质层遭到破坏。(3)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的果实品质造成了影响,导致单果重量、纵径、横径和果皮厚度分别下降了约38%、15%、18%和4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了约16%。(4)柑橘锈螨危害后引起果皮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发生改变,黑皮果中检测出来9大类共79种成分,其中54种成分与沃柑正常果相同,其余25种为特有成分,分别为香叶醇、柏木脑、油醇、萜品油烯、(R)-氧化柠檬烯、顺式-1,3,5,8-十一烯、榄香烯、2-异丙基-5-甲基-9-亚甲基双环[4.4.0]癸-1-烯、氧化石竹烯、反式角鲨烯、(Z)-十六烯酸甲酯、十五酸乙酯、油酸甲酯、11,14,17-顺-二十碳三烯酸甲酯、2-己烯醛、百里香酚、十七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十八烷、十六烷、二十烷、二十一烷、正十五酸、亚麻酸、十八烷基乙烯基醚。(5)柑橘锈螨危害引起沃柑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在螨害条件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在3 d和5 d时高于对照组,7 d和9 d时含量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3 d、5 d、7 d和9 d时均高于对照组,且在一定螨害天数里差异显着。(6)柑橘锈螨危害引起基因差异表达,危害3 d、5 d、7 d和9 d时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分别达到了5800、3199、6567和5125个,其中118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柑橘锈螨危害的各个时间段均差异显着。GO功能富集可以对基因的功能进行限定和描述,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的柑橘锈螨危害时间里,主要集中在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中。将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功能富集在主要的分子代谢和信息传导途径上,有利于进一步对基因进行功能鉴定和研究,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二苯乙烯、二芳基庚烷和姜辣素的生物合成、核糖体、磷酸戊糖、光合作用、碳代谢等途径。(7)植物受到虫害时,茉莉酸结构域蛋白可以对生物分子合成途径进行调控,用来合成抗虫次生代谢物,柑橘锈螨危害3 d、5 d、7 d和9 d后,与其相关的基因全部上调。植物体内的活性氧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诱导抗性基因的表达,而氧化酶同源酶则是作为必要的催化酶催化活性氧的产生,除7 d时有一个基因下调,其余危害时段与其相关的基因表达均上调。植物体内的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螨功效,苯丙氨酸脱氨酶则是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必须酶,柑橘锈螨危害3 d、5 d、7 d和9 d后,与其相关的基因全部上调。戊糖磷酸途径参与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合成,同时又在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磷酸葡萄糖作为戊糖磷酸途径的中间产物提高了植物抗病虫害能力,柑橘锈螨危害3 d、5 d、7 d和9 d后,与其合成相关的基因全部上调。谷胱甘肽是一种含有巯基的三肽化合物,其在减缓植物细胞氧化损伤,提高植物抗性方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谷胱甘肽还原酶是谷胱甘肽代谢过程中重要的酶物质,其基因上调表达可作为植物对生物胁迫的响应指标之一,柑橘锈螨危害3 d、5 d、7 d和9 d后,与其合成相关的基因全部上调。结果表明柑橘锈螨危害会诱导沃柑复杂的抗性通路和基因调控机制,激活以抗虫次级代谢物合成为主的防御反应。抗虫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植物病原互作通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苯丙氨酸代谢途径、萜类物质合成途径、戊糖磷酸途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7条相关的通路中,其中5 d时差异表达基因在抗性通路中富集总量最少,7 d时富集总量最多。

刘亚男[4](2021)在《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作为江北茶区的新型代表,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茶叶生产成为一项特色产业,但相对于条件优越的南方茶区,基础性的调查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泰安九曲白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通过系统调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进行了害虫和天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明确了其时间格局,为更好地制定茶园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经过对茶园28次的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包括害螨)和天敌共42种,隶属于2纲、9目、32科。其中有害虫(包括害螨)2纲、5目、25科,共31种,占总种数的73.81%;天敌有2纲、5目、7科,共11种,占总种数的26.19%。茶园害虫(包括害螨)主要有黑刺粉虱、小贯小绿叶蝉、绿盲蝽、茶蚜、茶黄蓟马、茶细蛾、茶橙瘿螨以及茶叶瘿螨。调查发现茶园的主要天敌有桨角蚜小蜂、中华通草蛉、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异色瓢虫以及圆蛛、跳蛛等。2.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对多度。结果表明,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群落中的植食性类群占总个体数的93.55%,主要为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分别占总个体数的75.59%和15.97%。刺吸式口器害虫中黑刺粉虱占总数的48.16%,捕食性天敌中的草蛉类、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类分别占0.45%、0.59%、0.64%、0.84%,寄生性天敌中桨角蚜小蜂占寄生天敌总数的3.9%。3.根据优势度指数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在整个茶园生长期内,主要害虫为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从6月至10月初,黑刺粉虱是茶园优势害虫,保持最明显的优势度;从6月9日调查开始到调查结束,除10月17日至11月5日三次调查中茶黄蓟马发生量达到高峰,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一直都较为严重,是危害茶树的优势种害虫。从6月至8月,桨角蚜小蜂和黑带食蚜蝇是天敌优势种,其次是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9月份,异色瓢虫保持较高的优势度,9月底至11月,中华通草蛉在天敌类群中保持优势度,11月至12月,圆蛛成为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从12月到调查结束,温度骤降,天敌种类急剧减少,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为黑带食蚜蝇。4.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标。采用时间序列最优分割法,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时间格局分为4个时段(6月9日-7月17日、7月25日-9月12日、9月20日-10月17日、10月27日-12月23日)。结合茶树生长期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了茶园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陈泽军[5](2021)在《丁香罗勒挥发物对山东茶园绿盲蝽和天敌的种群调控评价》文中认为近几年山东省茶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山东地区的特色经济产业。随着山东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园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绿盲蝽为主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对茶园的危害尤为严重。绿盲蝽为杂食性昆虫,因其寄主范围广泛,迁徙能力强等行为习性使其防治难度增大。目前针对绿盲蝽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长期依赖施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害虫抗药性发展,天敌种类减少,茶园自身生态调控能力减弱。因此,探寻和研发一种生态、环保、高效的绿盲蝽生态防治策略是目前茶园绿盲蝽防治的重要研究方向。诱集植物是一种生物防治类植物,通过引诱害虫来保护主栽作物避免遭受危害的一种植物。近年来通过诱集植物再辅以化学、物理措施防治害虫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将七种罗勒品种在茶园进行间作经过调查发现,丁香罗勒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最为显着。因此,选择丁香罗勒作为茶园间作的诱集植物,试验设计了高密度和低密度两种种植模式,调查两种种植模式对茶园绿盲蝽的调控效果;对丁香罗勒的叶和花的挥发物进行收集、鉴定、分析,明确丁香罗勒挥发物中化合物种类和含量以及丁香罗勒挥发物中主要组分的释放动态;田间调控试验和室内趋性试验验证绿盲蝽对丁香罗勒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筛选出对绿盲蝽具有调控效果的化合物组分。主要结果如下:1、茶园中间作的七个罗勒品种,丁香罗勒花序上引诱到的绿盲蝽数量最多,对绿盲蝽的引诱效力最强。电子鼻分析比较了七个罗勒品种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发现丁香罗勒与其它罗勒品种挥发物存在不同,且丁香罗勒挥发物释放量最高。因此,选择丁香罗勒作为茶园绿盲蝽的诱集植物进行调控效果评价。2、高密度间作种植模式下的丁香罗勒在秋季开花后对茶园绿盲蝽产生了显着的调控效果,低密度种植模式下的丁香罗勒对绿盲蝽调控不明显,未来茶园绿盲蝽防治中,推荐高密度的丁香罗勒茶园间作模式。此外,花期的丁香罗勒对绿盲蝽的调控效果显着,推断是丁香罗勒花的挥发性化合物对绿盲蝽的寄主定位行为有调控功能。3、丁香罗勒花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远高于丁香罗勒叶。通过GC-MS对丁香罗勒花的挥发物进行鉴定和分析,花的挥发物含有58种化合物,分为醇、醛、苯、酯、烃、酮、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桉叶油醇、柠檬烯是花中释放量较高的化合物,结合前人的研究的结果以及对丁香罗勒花的挥发物动态分析,筛选出十二种化合物:桉叶油醇、罗勒烯、芳樟醇、十二烷、肉桂酸甲酯、1-十四烯、柠檬烯、正壬醛、1-辛稀-3醇、月桂烯、松油醇、樟脑。4、田间化合物调控试验结果表明:柠檬烯在田间对绿盲蝽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桉叶油醇、月桂烯对绿盲蝽具有引诱作用,但没达到显着性差异。松油醇在田间对绿盲蝽具有趋避作用,但也没达到显着性差异。在天敌调控方面,柠檬烯对食蚜蝇和寄生蜂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同时室内趋性试验表明:十二烷、桉叶油醇对绿盲蝽具有显着的正趋向作用。柠檬烯、正壬醛对绿盲蝽正趋向大于负趋向,但没达到显着性差异。而松油醇对绿盲蝽产生了极显着性的负趋向作用。综上所述,初步明确了挥发物种的柠檬烯、桉叶油醇对绿盲蝽具有引诱作用。

燕银芳[6](2021)在《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真菌病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最普遍、危害性最强的病害之一,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导致病原真菌产生了抗性、造成了药剂残留,引起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天然源杀菌剂与环境相容性好,低毒且易降解,故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我国植物资源丰富,这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选取传统中草药厚朴与啤酒花,采用生长速率法,结合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评价了所选中草药中的活性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核盘菌、灰葡萄孢、禾谷镰孢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并初步探究了两者的抗菌机理。最后评价了厚朴中的活性化合物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现将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本章采用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从厚朴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因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可达2.18μg/m L,明显优于商业化杀菌剂戊唑醇(EC50=3.07μg/m L),故探究了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抗菌机制。形态学研究表明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和线粒体。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造成了线粒体及相关功能基因的上下调,特别是影响了ATP的合成。最后,用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和厚朴酚通过促进活性氧的大量产生,破坏了细胞膜电位,进而破坏线粒体的功能。这一过程影响了菌丝细胞的呼吸作用,并破坏了TCA循环,最终抑制ATP的生成。此外,和厚朴酚还会损坏菌丝细胞膜,从而加速菌丝体的死亡。2.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机制研究本章评价了药食两用植物啤酒花的80%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异戊烯基黄酮异黄腐酚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评价了异黄腐酚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体内抗菌活性。因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均很强,其对菌丝生长的EC50可达4.32μg/m L,故探究了其对灰葡萄孢的抗菌机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通过破坏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来发挥抗菌作用。最后,用RT-qPCR、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异黄腐酚可能存在多种作用方式,其通过影响呼吸作用,破坏了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导致ATP合成受阻,影响菌丝的生长。另外,其通过产生氧化胁迫,造成了膜脂过氧化伤害,进而破坏细胞膜,加速了菌丝体的死亡。3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本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在质量比为1:1时对五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用Wadley(1967)公式评价了复配效果,结果表明,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对立枯丝核菌的复配效果较差,但对其他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特别是对灰葡萄孢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另外,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的复配效果优于厚朴酚的复配,其中,和厚朴酚与萜烯的复配效果最好,这为抗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瑜,疏再发,邵静娜,何卫中[7](2021)在《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茶园间作作为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对农药减量使用与茶叶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合理间作可改善茶园小气候、优化天敌生存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使物种间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降低其暴发风险。此外,部分植物可干扰昆虫种群活动,选择性间作可达到吸引天敌及毒杀、驱避或诱集害虫等目的。本文综述了茶园间作对茶树病虫害防控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利用间作生态治理茶园病虫害的研究方向。

张海燕[8](2020)在《基于DNA条形码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叶蝉科昆虫种类丰富,部分叶蝉是小麦兰矮病、枣疯病、玉米鼠耳病、水稻条纹花叶病毒等植物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严重影响农林业发展,有效防治较为困难,准确鉴定是有效防治的基础。由于该科昆虫体型小,种间形态相似,难以鉴定;传统分类方法对叶蝉卵、若虫及残缺标本,很难做到快速、准确鉴定,便捷高效的DNA条形码技术应运而生,可提高叶蝉鉴定的速率,为叶蝉有效防治奠定基础。帕米尔高原地处中亚东南部,在中国位于新疆西南部,喀什及克州部分地区位于帕米尔高原南麓,与8国接壤或毗邻,随着一带一路发展,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口岸区域内有害生物传入传出风险日益增加,农林有害生物防控风险加大。但区域内对昆虫研究较少,叶蝉条形码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开展叶蝉快速鉴定,为有效检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通过形态特征分类法,初步确定叶蝉种类,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选择mtDNA COI、Cytb及ITS2基因,运用通用PCR扩增技术,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比分析目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结合Genbank数据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遗传距离、获取叶蝉DNA条形码,实现不同种类叶蝉的快速鉴定,以弥补形态学分类的不足,丰富边境地区叶蝉基因数据库,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28个样本进行形态特征鉴定,得出28个样本属7个亚科、14个属、15种叶蝉。2.本研究获得了66条叶蝉mtDNA基因序列,其中COI基因26条、Cytb基因24条、ITS2基因16条。本研究26个样本COI基因A+T碱基含量平均比例为68.9%,12个样本Cytb基因A+T碱基含量平均比例为71.4%,COI、Cytb基因的A+T含量平均比例高于G+C,存在A/T碱基偏倚,与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构成一致,结果表明,所得COI、Cytb基因序列均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分析,可作为叶蝉的DNA条形码。3.本研究获得39条新序列,获得Cytb、ITS2基因新序列较多,COI基因新序列较少,其中8条COI新序列,16条Cytb和15条ITS2序列为本区域首次报道。4.本研究通过序列相似性比对、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分析,对28个样本进行鉴定。mtDNA COI、Cytb及ITS2基因在Gen Bank中最高相似度分别为:100%、99.78%、99.81%,均和叶蝉相关序列的相似性最高。用NJ、ME两种方法构建的COI、Cytb基因分子系统树结构基本一致,本研究的7个亚科、14个属、15种叶蝉在系统发育树上的位置清晰,分类明确,各亚科间、各属、各种在各分类阶元间形成各自独立的单系。15种叶蝉COI基因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1,Cytb基因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05,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1,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均大于2%,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1%,多态位点和遗传距离显示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基于COI、Cytb基因分析的遗传距离结果一致,且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将15种叶蝉区分开来,表明帕米尔高原南麓存在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confini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弯茎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recurvatis、多态广头叶蝉Macropsis notate、铲头叶蝉Hecalus sp等15种叶蝉。5.本研究基于mtDNACOI、Cytb及ITS2基因序列,对条沙叶蝉、大青叶蝉、铲头叶蝉若虫进行PCR实验,获得这3种叶蝉若虫COI、Cytb及ITS2基因序列,成功对条沙叶蝉、大青叶蝉、铲头叶蝉若虫进行鉴定。前人对叶蝉若虫研究较少,3种叶蝉若虫DNA条形码在文献中尚无记录。6.样本L由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属条背叶蝉属Tiaobeinia sp.,其与现存额垠叶蝉族Mukariini条背叶蝉属各种类特征均不相同,且与数据库中已知叶蝉Zygina ordinaria的COI序列最高相似度为94.06%,未达到鉴定标准,在数据库中未找到条背叶蝉属的条形码,无法对比,该样本鉴定为一新种。

陆娅婷[9](2020)在《茶树鲜叶和红茶中多肽及其对DPP-Ⅳ和ACE活性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活性肽是植物的一类内源信号物质,在植物生长发育、抵抗病原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茶树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内源活性肽的研究并未起步,对茶树内源多肽组的研究能够更好的解释茶树中蛋白质的变化,并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活性肽是具有生理功能的特殊蛋白片段,其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抗癌等功能被证实,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保健品或功能性食品潜力的重要化合物之一。茶叶作为除水外流行最广的饮品,含有丰富的功能物质,但是很少将活性肽作为其功能成分来研究。二肽基肽酶 Ⅳ(Dipeptidyl peptidase Ⅳ,DPP-Ⅳ)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1-converting enzyme,ACE)分别为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关键酶,在本研究中被当作活性肽的抑制靶点,来评价多肽的降血糖和降血压能力。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用多肽组学方法从“黄金芽”和“龙井43”中鉴定出708条内源肽。COG(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和 Pathway 注释结果表明,茶树内源多肽的前体蛋白功能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上,说明多肽前体蛋白能够参与茶树重要生理功能。对“黄金芽”和“龙井43”多肽组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8条差异多肽,“黄金芽”相对“龙井43”多肽组有25条多肽下调表达,13条多肽上调表达,差异多肽对应的前体蛋白的功能与两种茶树样本的理化成分差异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上调表达量最大的两条多肽(IHRAMHAVIDRQKNHGMHFRVLA 和 AVIDRQKNHGMHFR)的前体蛋白均是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与光合作用中的碳循环和光呼吸相关,下调表达量最大的两条多肽(TVTPNISVSDGNLVVQGKTILK和MESQIKHAIVV)分别与棉子糖合成酶和核糖体蛋白相关。2、随后以“黄金芽”和“龙井43”的多肽组作为数据库,用虚拟筛选的方法从中筛选出87条具有ACE抑制潜力的多肽,挑选打分前十的多肽来验证其体外ACE抑制能力,结果表明十条多肽都具有ACE抑制能力,其中三条多肽(P1-3)的 IC50(the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半抑制浓度)显着低于其余七条,抑制类型都属于反竞争性抑制。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三条多肽都能与ACE活性口袋上的残基相结合,结合的稳定性P3>P2>P1,对ACE结构的影响P1>P3>P2。进一步预测三条多肽的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它们都可能被人类肠道吸收,代谢能力P1和P3优于P2,P3在人体消化道环境中稳定性最强。综上所述,P3是从茶树多肽组中筛选出的最具体内ACE抑制潜力的多肽。3、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红茶多肽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具有体外DPP-Ⅳ抑制作用多肽的活体试验。试验多肽其序列为AGFAGDDAPR,分子量为976 Da。通过注射链脲霉素(STZ)构建高血糖小鼠模型,在灌胃AGFAGDDAPR(纯度超过95%,400 mg/kg)57天后,小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与模型组相比从9.85±1.96 pM升高到19.22±6.79 pM,血液胰岛素水平上升4.3倍。用荧光免疫法观察多肽处理组和模型组小鼠的胰岛形态,发现多肽处理组胰岛alpha细胞增殖被抑制,胰岛beta细胞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该红茶多肽具有保护胰岛beta细胞功能的作用,作为食物来源的DPP-Ⅳ抑制剂,具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应用价值。4、最后本论文探究了红茶中鉴定到的四条多肽peptide Ⅰ,Ⅱ,Ⅲ,Ⅳ的ACE抑制能力。体外ACE抑制实验结果显示它们的IC50分别为210.03±18.29,178.91±5.18,196.31±2.87 和 121.11±3.38 μM,peptide Ⅲ 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其余三条为反竞争性抑制。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四条多肽都对接在远离ACE的活性口袋,说明它们都属于变构抑制剂。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四条多肽与ACE结合的稳定性和对ACE结构的影响,多肽在模拟过程中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22.65,-78.36,-52.10 和-86.66 kcal/mol,peptide Ⅳ 的结合自由能和 IC50 值最低,与ACE之间形成的氢键个数最多,对ACE的展开度和自由度影响最大。说明红茶多肽尤其是peptide Ⅳ具有较高的降血压潜能。

陈义勇,黎健龙,周波,唐颢,刘嘉裕,唐劲驰[10](2020)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助推广东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研究”课题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研究”课题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发展
    1.1 传统防治阶段
    1.2 化学防治阶段
    1.3 绿色防控和生态调控理念引入
2 茶园绿色防控的技术内涵和实施
    2.1 物理防治
    2.2 化学生态防治
        2.2.1 信息素防治技术
        2.2.2 植物挥发物引诱剂的应用
    2.3 生物防治
        2.3.1 天敌昆虫的利用
        2.3.2 生物农药的利用
    2.4 农业防治
    2.5 合理选用和精准使用农药
3 茶园绿色防控存在的问题
    3.1 国家层面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3.2 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3.3 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标准化需加强管理

(2)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主要进展
    1.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命名变更与生物学研究进展
        (1)对茶树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2)茶园主要害虫生物学研究进展
        (3)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2. 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迅速
        (1)以性诱剂为代表的化学生态防控技术已成为茶园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组成
        (2)茶园物理诱杀技术越发精准、高效
        (3)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稳步发展
        (4)茶园绿色除草技术的发展
        (5)茶园化学农药选用体系得到完善,吡虫啉、啶虫脒等高水溶性农药使用明显减少
        (6)绿色防控的示范推广
二、“十四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1. 未来防治压力主要来自茶树小型害虫,相关基础研究需加强
    2. 防控技术创新将会开创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新途径
    3. 化学农药在未来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需更加安全合理高效使用

(3)沃柑在柑橘锈螨胁迫下的品质变化及其响应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沃柑的研究概况
        1.1.1 沃柑来源
        1.1.2 植物学特性
        1.1.3 物候期
        1.1.4 栽培技术
        1.1.5 病虫害防治
    1.2 柑橘锈螨的研究概况
        1.2.1 柑橘锈螨的危害特征
        1.2.2 柑橘锈螨的形态学特征
        1.2.3 柑橘锈螨的生物学特征
        1.2.4 不同柑橘品种对柑橘锈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植物的抗虫/抗螨性研究概况
        1.3.1 植物组织结构对抗虫/抗螨性的影响
        1.3.2 植物生理生化、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对抗虫/抗螨性的影响
    1.4 转录组技术在植物抗性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发生规律调查
        2.2.3 抗性等级评价
        2.2.4 沃柑果实品质的测定
        2.2.5 果皮生理指标的测定
        2.2.6 果皮转录组学的测定
        2.2.7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柑橘锈螨发生规律
    3.2 沃柑抗柑橘锈螨等级评价
    3.3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果实品质的影响
        3.3.1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果皮表面结构的影响
        3.3.2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纵横径、重量及果皮厚度的影响
        3.3.3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果皮成分的影响
    3.4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2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3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4.4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5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6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7 柑橘锈螨危害对沃柑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5 沃柑响应柑橘锈螨危害转录组分析
        3.5.1 RNA测序质量分析
        3.5.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3 差异表达基因韦恩图
        3.5.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5.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5.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鉴定
        3.5.7 Q-PCR验证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沃柑受柑橘锈螨危害品质分析
        4.1.2 沃柑受柑橘锈螨危害生理响应分析
        4.1.3 沃柑受柑橘锈螨危害转录组分析
    4.2 结论
    4.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我国茶树种植生产现状
    1.2 我国主要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1.3 山东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1.4 害虫及天敌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究
        1.4.1 害虫及天敌种群及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1.4.2 害虫及天敌群落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茶园概况
    2.2 调查方法
        2.2.1 震落调查及目测法
        2.2.2 扫网法
        2.2.3 黄板法
        2.2.4 室内观察法
    2.3 分类与鉴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统计
        2.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2.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群落特征分析
        2.4.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1.1 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动态
        3.1.2 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动态
        3.1.3 茶蚜的种群数量动态
        3.1.4 绿盲蝽的种群数量动态
        3.1.5 天敌类种群数量动态
    3.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3.2.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3.2.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3.3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3.3.1 茶园主要害虫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3.2 茶园主要天敌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3.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
        3.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
        3.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动态
    3.5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4 讨论
    4.1 茶园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
    4.2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4.3 影响茶园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4.4 茶园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及简单管理措施
5 结论
    5.1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以及优势种
    5.2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在时序上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时间格局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丁香罗勒挥发物对山东茶园绿盲蝽和天敌的种群调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绿盲蝽防治研究进展
        1.2.1 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
        1.2.2 山东茶园绿盲蝽的危害及其发生规律
        1.2.3 绿盲蝽的防治研究进展
    1.3 诱集植物的研究进展
        1.3.1 诱集植物的应用发展
        1.3.2 诱集植物的分类
        1.3.3 诱集植物的选择标准
        1.3.4 诱集植物对害虫的调控机理
        1.3.5 诱集植物在三类农田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6 诱集植物挥发物在植物精油生产中的应用
        1.3.7 诱集植物的优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化合物纯品
    2.2 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不同罗勒茶园种植及绿盲蝽调查方法
        2.3.2 不同罗勒花序香气电子鼻检测方法
        2.3.3 丁香罗勒在茶园间作方法和茶树害虫和天敌调查方法
        2.3.4 挥发物收集与提取的方法
        2.3.5 GC-MS鉴定
        2.3.6 12 种丁香罗勒花的挥发物组分田间试验
        2.3.7 绿盲蝽室内趋性行为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七种罗勒在茶园间作对绿盲蝽的调控效果
    3.2 基于电子鼻的七种罗勒挥发物差异分析
        3.2.1 PCA分析
        3.2.2 LDA分析
        3.2.3 Loding分析
    3.3 丁香罗勒在茶园间作对绿盲蝽、叶蝉及天敌的行为调控
        3.3.1 丁香罗勒对茶园绿盲蝽的行为调控
        3.3.2 丁香罗勒对茶园叶蝉的行为调控
        3.3.3 丁香罗勒对茶园天敌的行为调控
    3.4 丁香罗勒叶和丁香罗勒花的挥发物定性定量分析
    3.5 丁香罗勒挥发物中十二种主要组分释放动态
    3.6 十二种丁香罗勒花挥发物对绿盲蝽、叶蝉及天敌的田间调控效果
        3.6.1 十二种丁香罗勒花挥发物对绿盲蝽的田间调控效果
        3.6.2 十二种丁香罗勒花挥发物对叶蝉的田间调控效果
        3.6.3 十二种化合物对天敌的田间调控效果
    3.7 十二种化合物对绿盲蝽趋向行为反应
4.讨论
    4.1 罗勒及挥发物对绿盲蝽的行为调控
        4.1.1 七种罗勒对绿盲蝽的行为调控
        4.1.2 丁香罗勒挥发物对绿盲蝽的调控
        4.1.3 十二种化合物对绿盲蝽的调控
    4.2 丁香罗勒对天敌、叶蝉类害虫的调控
        4.2.1 丁香罗勒挥发物对天敌、叶蝉类害虫的调控
        4.2.2 十二种化合物对天敌、叶蝉类害虫的调控
5 结论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天然源活性物质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中草药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草药提取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2 中草药精油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3 中草药次生代谢产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3 天然源杀菌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
    1.4 天然产物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厚朴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筛选
        2.3.2 厚朴中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2.3.3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3.4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2.3.5 和厚朴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2.3.6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2.3.7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厚朴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2.4.2 厚朴提取物中抗菌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含量测定
        2.4.3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2.4.4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2.4.5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4.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2.4.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和厚朴酚抗菌机理验证
        2.4.8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2.4.9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及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3.3.2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3.3.3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3.3.4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3.3.5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3.3.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3.3.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及异黄腐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3.4.2 异黄腐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3.4.3 不同浓度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
        3.4.4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3.4.5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3.4.6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3.4.7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3.4.8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3.4.9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药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单剂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3.2 药剂混合后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4.2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核盘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4.3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作用确定
        4.4.4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4.5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稻瘟病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控效应
    1.1 间作植物对病虫害的防控效应
    1.2 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控效应
        1.2.1 间作比例
        1.2.2 间作布局
2 作用机制
    2.1 增强茶树的抗性
    2.2 改善天敌生存条件
    2.3 干扰昆虫寄主选择
    2.4 毒杀害虫降低虫口
    2.5 阻隔病原菌传播
3 展望

(8)基于DNA条形码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叶蝉概述
        1.1.1 叶蝉简介
        1.1.2 形态特征
        1.1.3 生活习性
        1.1.4 叶蝉危害
        1.1.5 防治方法
    1.2 叶蝉分类研究
        1.2.1 传统分类方法
        1.2.2 分子生物鉴定技术
        1.2.3 叶蝉分类研究进展
    1.3 DNA条形码在叶蝉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1.5.1 开展叶蝉DNA条形码研究的必要性
        1.5.2 经济意义
第二章 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的形态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采集与保存
        2.1.2 实验仪器、试剂及软件
        2.1.3 分类特征术语
    2.2 帕米尔高原南麓几种叶蝉形态分类结果
第三章 基于DNA条形码基因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
    3.1 研究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过程与方法
        3.2.1 DNA条形码技术操作步骤与过程
        3.2.2 叶蝉基因组提取
        3.2.3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
        3.2.4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3.2.5 序列处理
        3.2.6 新序列获得
        3.2.7 遗传距离计算
        3.2.8 系统发育信号检测及分子系统树构建
        3.2.9 多样性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DNA的检测
        3.3.2 PCR产物的检测
        3.3.3 PCR产物序列测定
        3.3.4 叶蝉的Cytb、COI、ITS2 序列
        3.3.5 叶蝉分子鉴定
        3.3.6 系统发育分析
        3.3.8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9 遗传距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叶蝉形态特征和名称
    4.2 叶蝉鉴定方法
    4.3 叶蝉mtDNA碱基组成特征
    4.4 叶蝉mtDNA基因的遗传距离
    4.5 叶蝉mtDNA基因系统发育
    4.6 新种鉴定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9)茶树鲜叶和红茶中多肽及其对DPP-Ⅳ和ACE活性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来源的健康功能活性肽
        1.1.1 降血压功能活性肽
        1.1.2 降血糖功能活性肽
        1.1.3 抗氧化功能活性肽
        1.1.4 抗癌功能活性肽
        1.1.5 其他功能活性肽
        1.1.6 植物来源活性肽的获得
    1.2 植物内源活性肽
        1.2.1 植物内源活性肽的分类
        1.2.2 植物激素肽调节生长发育功能
        1.2.3 植物激素肽应对胁迫的功能
    1.3 植物多肽组学
        1.3.1 植物多肽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区别
        1.3.2 植物多肽组学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树内源多肽组学初步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茶树叶片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2.2.4 样品质控
        2.2.5 多肽提取
        2.2.6 质谱检测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茶树叶片化学物质含量
        2.3.2 茶树内源多肽组鉴定概况
        2.3.3 茶树内源多肽组功能分析
        2.3.4 “黄金芽”和“龙井43”多肽组差异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茶树多肽组学的ACE抑制肽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多肽功能预测
        3.2.3 ACE抑制试验
        3.2.4 分子对接
        3.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3.2.6 结合自由能计算计算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茶树多肽组功能预测
        3.3.2 茶树多肽体外ACE抑制能力
        3.3.3 多肽与ACE相互作用
        3.3.4 多肽与ACE结合稳定性
        3.3.5 多肽对ACE结构的影响
        3.3.6 多肽吸收、代谢、稳定性和毒性预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红茶活性多肽的DPP-Ⅳ抑制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化学试剂
        4.2.2 DPP-Ⅳ抑制动力学实验
        4.2.3 DPP-Ⅳ和peptide Ⅱ分子对接
        4.2.4 实验动物
        4.2.5 实验设计和处理
        4.2.6 生化指标测定
        4.2.7 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实验
        4.2.8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eptide Ⅱ对DPP-Ⅳ的抑制类型
        4.3.2 分子对接结果
        4.3.3 Peptide Ⅱ对糖化血红蛋白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4.3.4 Peptide Ⅱ对血液DPP-Ⅳ和GLP-1浓度的影响
        4.3.5 Peptide Ⅱ对胰岛alpha细胞和beta细胞的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红茶活性多肽的ACE抑制作用及其机理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ACE抑制试验
        5.2.3 分子对接
        5.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5.2.5 结合自由能计算和能量拆分计算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多肽的ACE抑制能力
        5.3.2 ACE抑制能力的动力学实验
        5.3.3 多肽和ACE的分子对接
        5.3.4 多肽与ACE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10)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助推广东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茶产业发展现状
2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建立与发展
    2.1 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
    2.2 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
        2.2.1 幼龄茶园间作磷高效利用大豆的技术
        2.2.2 成龄茶树间作景观树的技术
    2.3 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
    2.4 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
        2.4.1 茶园气象监测系统
        (1)实时气象。
        (2)气象预报。
        (3)历史气象。
        2.4.2 茶园土壤监测系统
        2.4.3 茶叶长势监测
    2.5 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
    2.6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
3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应用实例与推广效果
    3.1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提升粤北英红九号红茶品质
    3.2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提升粤东单丛茶品质
    3.3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提升粤西金萱茶品质
4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对广东茶产业的推动作用
    4.1 提升夏秋茶品质,增加经济收益
    4.2 病虫害生态防控,提高茶产品的安全性
    4.3 助力茶园机械化采摘,节约人力成本
    4.4 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5 展望

四、“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研究”课题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应用[J]. 陈宗懋. 中国茶叶, 2022(01)
  • [2]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J]. 蔡晓明,罗宗秀,边磊,李兆群,修春丽,付楠霞,陈宗懋. 中国茶叶, 2021(09)
  • [3]沃柑在柑橘锈螨胁迫下的品质变化及其响应转录组分析[D]. 田帅. 广西大学, 2021(12)
  • [4]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刘亚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丁香罗勒挥发物对山东茶园绿盲蝽和天敌的种群调控评价[D]. 陈泽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6]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D]. 燕银芳. 兰州大学, 2021
  • [7]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刘瑜,疏再发,邵静娜,何卫中. 茶叶通讯, 2021(01)
  • [8]基于DNA条形码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D]. 张海燕. 喀什大学, 2020(03)
  • [9]茶树鲜叶和红茶中多肽及其对DPP-Ⅳ和ACE活性的抑制作用[D]. 陆娅婷. 浙江大学, 2020(07)
  • [10]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助推广东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J]. 陈义勇,黎健龙,周波,唐颢,刘嘉裕,唐劲驰.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标签:;  ;  ;  ;  ;  

“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课题通过技术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