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台柴油机启动困难的检修(论文文献综述)
孙鑫海[1](2021)在《内燃机车柴油机主轴承失效机理及预防研究》文中提出国产主型内燃机车柴油机的主轴承均采用液体动压滑动式轴承结构,其具有承载能力大、抗冲击能力强和摩擦损耗小、寿命长等特点。但是,随着内燃机车使用年限的增长,柴油机各机械组件逐渐老化,加之维修、运用不当,易导致主轴承工作失效。主轴承失效轻则造成轴瓦损伤影响机车正常使用,重则引发机体、曲轴报废导致严重机破,不仅会给铁路局机务段带来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会扰乱正常的运输和生产秩序,造成巨大间接经济损失。本论文通过分析滑动轴承机构和滑动轴承失效形式,结合内燃机车16V240ZJ、12V240ZJ、8240ZJ型柴油机主轴承失效典型故障案例,从影响柴油机主轴承工作状态最直接、重要的曲轴、机体、轴瓦三大部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主轴承检修、组装和运用过程中可能诱发主轴承失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精细选配主轴瓦、液氮冷却法更换曲轴油堵等技术改进措施,并设计制作了曲轴清洗试压装备,解决了曲轴内油道清洗不彻底和内油道无法做密封性试验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柴油机主轴承组件的检修水平,为遏止柴油机主轴承非正常失效惯性质量故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光谱分析技术和铁谱分析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以光谱分析为主、以铁谱分析为辅的光铁谱油液综合诊断应用方法,即通过运用光谱分析技术确定磨粒的元素类型和浓度,再对光谱分析显示异常磨粒的油液进行铁谱分析,确定出异常磨粒的可能来源,从而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检查提供依据,进而更快捷、准确地查找出异常磨损的部位。光铁谱油液综合诊断应用方法有助于提前预测主轴承的磨损状态,避免因主轴承过度磨损导致工作失效而引发柴油机大部件破损,保障机车运用安全可靠,为运输生产节约成本,达到节支降耗的目的。
贺旭琳[2](2021)在《基于FTA方法的DCL-32k捣固车供气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气系统作为DCL-32k连续式双枕捣固车气动系统的关键环节,为整车提供足够压力的空气动力源,保证车辆在运行、作业当中有充足的风源。供气系统工作可靠性的研究,对全面掌握设备故障类型,科学制定检修保养措施,进一步消除薄弱环节,提高上线运用安全性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供气系统的逻辑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各部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分析,结合现场运用数据进行系统、部件的故障机理分析,梳理、总结出各部件失效形式(10种)和供气系统主要故障(3种)。根据故障机理分析,采用FTA的分析方法,建立供气系统故障树,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导致供气系统故障的主要底事件(18个)及各底事件的重要度,找到了降低供气系统工作可靠性的薄弱环节。针对找到的薄弱环节,结合现行检查保养标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检查保养优化措施,并根据自我工作实践总结,提出供气系统技术改造方案。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可靠性预测,同时与测算所得的改造前系统可靠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系统从故障率及可靠性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改造方案可行、有效。根据改造方案实施供气系统改造,设计开发了一种DCL-32k连续式双枕捣固车用空气过滤器,并装车进行运用试验。通过收集现场运用数据,证明空气过滤器现场运用效果显着,达到了提高供气系统工作可靠性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文系统的分析了供气系统工作原理、故障机理,罗列了供气系统主要故障,为现场人员故障诊断提供参考,同时为供气系统检查保养提供标准。更重要的是,为提升供气系统工作可靠性提供技术改造方案并实施应用,为大型养路机械优化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聂珂[3](2021)在《不同海拔下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燃烧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具有油耗低、安全性高等特点,是航空活塞发动机行业的一项研究热点和趋势。我国对于通用航空的扶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航空活塞发动机作为通用航空的主要动力源,国内对其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鲜有研究报道公布,并且多项关键技术还未解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进行不同海拔下燃烧特性与性能的研究分析,可为我国航空活塞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提供参考。本文以一台国外生产的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安装有进气空调的航空活塞发动机试验台架,进气空调用于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的大气压力。开展了不同海拔高度下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通过试验获得了发动机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燃烧及排放特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采用AMESim软件搭建了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整机仿真模型并使用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运用仿真模型研究分析了高空环境下喷油参数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特性与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压缩比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性能的影响。基于仿真内容分析,提出了改善高空环境下航空活塞发动机性能的方法。在三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试验中,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在相同工况下,过量空气系数降低,进气质量流量减小,有效燃油消耗率上升,功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外特性试验中,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上升,发动机的转矩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是典型的航空活塞发动机螺旋桨特性曲线。NOx排放、HC排放、CO排放均是随着海拔的上升而略有增加的。碳烟排放也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的,并且在低速和高速外特性工况下的碳烟排放是所有转速中最高的。在三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试验中,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进气质量流量和过量空气系数减小,有效燃油消耗率上升,有效热效率下降。海拔越高,各负荷工况下的最大燃烧压力下降,滞燃期延长,燃烧始点推迟,缸内最高平均燃烧温度增大。随着海拔的增高,最大巡航转速的小中负荷工况下,燃烧持续期延长,大负荷工况下,燃烧持续期缩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各个工况点NOx排放趋势是增加的,CO排放在小负荷和大负荷时增加较为明显,中负荷附近没有显着的变化。HC排放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减小,小负荷运转状态下的增幅比大中负荷更大。碳烟排放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显着增加,并且随着负荷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性能的仿真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喷油器的喷孔数增多、孔径减小,燃烧始点提前,滞燃期缩短,燃烧持续期缩短,燃烧重心更靠近上止点,燃烧更为充分,循环热效率提高。高空环境下多喷孔、小孔径的喷油嘴能有效缓解航空煤油自身雾化质量差的问题,有助于恢复发动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率,提升航空飞行器的动力性能和续航性能,但会增加NOx的生成量。在实际应用中应合理调整喷孔数和孔径。(2)高空环境下,压燃式航空煤油活塞发动机以最大巡航工况运行时,随着喷油提前角的增大,缸压峰值升高,且峰值点出现的时间点前移,压力升高率增高,造成发动机运转粗暴等问题。喷油提前角越大,瞬时放热率的峰值越高,其对应的曲轴转角提前,滞燃期缩短,燃烧始点和燃烧重心提前,燃烧持续期缩短,有效热效率越高。提前喷油能有效提升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但会增加NOx排放。(3)高空环境下,压燃式航空煤油活塞发动机以最大巡航工况运行时,缸内最高压力随着喷油压力的提高而明显增大,最高燃烧爆发压力出现的时刻基本不变,压力升高率越高,同时有助于改善高海拔环境下航空煤油的雾化质量,加快燃烧进程。喷油压力越大,燃烧始点和燃烧重心越靠近上止点,燃烧持续期越短,有效热效率越高,放热率峰值越高,发动机的做功能力得到提升,燃油经济性也有所改善,但会使缸内最高温度升高,NOx的生成量增多。(4)在最大巡航工况和起飞工况下,随着压缩比的增大,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最高爆发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均增大,但会造成发动机运转粗暴。压缩比的增大,两个工况下发动机的功率、转矩均上升,有效燃油消耗率均下降,同时使得发动机排气温度降低,指示热效率提高,经济性提升,改善压燃式发动机的热负荷。
熊锐[4](2020)在《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电力市场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操作能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契机。本文将主要针对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展开研究,从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的实现进行设计,具体包含主接线系统、厂用电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本文首先根据火电厂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结合规划要求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从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厂用电系统、、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直流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择最经济、最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紧贴实际,实现系统的高效、可靠运作。其次,围绕设计方案对软件系统开展设计工作并就如何实现软件系统功能进行了具体阐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含软件功能、数据库、监控系统等三项内容,旨在实现对设备定期维护、检修、试验,强化对设备的监督、缺陷管理,实时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监控,保障设备在机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前该电气控制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新昌电厂,提升了火电厂运营效益,保证了电能生产的安全性,借助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系统的故障,为新昌电厂的运行提供了便利,在降低运维人工投入的同时,提升了电厂的运营效率,还可以实现对电厂运营故障的及时反馈,排除各种设备隐患,大大提升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水平。
彭海潇[5](2020)在《铁路机务段机车检修及运用中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安全风险管理国内外的现状,在铁路机车运用和检修作业管理中引入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产生,避免或减轻人身伤害及企业财产的损失,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效益。本文参考HAZOP方法对机务段机车运用、检修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每一个节点风险进行识别,机车运用方面10个环节共有25项主要风险,机车检修方面分机车修程、临修、碎修共有18项主要风险,逐一分析导致产生的原因,识别可能导致危害事件发生作业风险点,经过分类合并后得到31项风险点,并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和研判,通过对风险的评估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再通过列出现有安全卡控措施,结合识别出的原因,经过分析提出建议措施。结合安全风险的动态变化的特点,提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防控机制,并通过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安全风险防控预警、预警问题复核销号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机务段现阶段安全管理现状掌控力度,及时了解当前防控重要项点并采取不同强度的防控措施进行管控,达到降低安全风险等级的目的,确保各项安全风险项点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的目的。通过对机车检修和运用中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铁路机务系统对安全风险的防控,达到预防和减少铁路机务行车方面事故、降低事故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的根本目的。
孙锴[6](2020)在《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情况通报的通知》国能安全[2014]304号中描述:50%以上的重要用户供电电源配置不满足要求,其中50%以上的重要用户未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由此可见对于国家强制要求的重要电力用户,其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置率均不达到要求,民用普通电力用户则更不能满足配置率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经济、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依靠却越来越高。零停电是人们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也是电力行业自身的目标。对于城市区域配电网方面存在着接线不合理,用户受检修连累停电的情况较多的情况,如何从用户端进行低成本与简易性的改造,设计出符合规范要求,性价比高、操作简便、易于维修的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显得尤为的必要。本论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托,为满足不同用户对用电质量的需求提出了以柴油发电机与电力UPS交直流供电系统相结合的不间断供电方案。运用了需要系数法和功率面积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总负荷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柴油发电机容量、变压器容量、框式断路器容量进行确定。并根据设计需要和容量大小进行设备选型并确定了进线断路器的保护定值。本论文设计了两进线一柴油发电机备用的三母分段式供电方式和三级配电级数的放射式配电方式。为达到柴油发电机自动投入的目的,自动投入装置选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两进线一备用供电系统进行自动切换,满足两进线其任意一条进线或两进线均停电时,运行方式能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源的原则,保证了系统的供电稳定性。该控制系统同时具备带电显示功能,运行、报警、复归、闭锁指示功能和过负荷减载功能等。该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控制装置操作简便、宜维护、可靠性高,对未配备自备式应急电源的中小型电力用户的配电系统改造工程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杜永强[7](2020)在《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HXN3B型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根据原铁道部科技研究计划而研制的新一代调车内燃机车,填补了我国在大功率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领域的空白。机车装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EM2000微机控制系统,具有自动黏着控制、自动切除故障部件等先进功能,广泛应用于HXN3系列客、货运内燃机车。目前,第一批次HXN3B型内燃机车已投入运用近6年时间,按铁路总公司检修技术规程规定需要进入高级修程。本课题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深入研究微机控制系统的特性,结合现场调研收集到的机车运用需求,探索机车在进行高级修程时的微机控制系统功能和控制策略的优化升级方案,以求在高级修程中对微机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提升,本课题主要研究的优化项点如下:(1)通过修改机车FIRE显示屏控制软件以及加装以太网通讯线缆,增加机车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LDP主机的通信功能,进而实现机车用户通过CMD系统地面客户端可以实时接收机车微机控制系统数据的需求。(2)通过修改机车FIRE显示屏和电喷控制系统的控制软件,实现CAN通信网络数据的自动修正。在保留原有牵引工况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用于小型编组场的编组场牵引模式功能,提升机车多环境运用适用性。(3)通过重新选取微机控制系统的开关量输出信号、变更控制信号线缆接线位置和增加少量部件,优化机车电子燃油泵、除尘风机以及空调机组的控制策略,提升部件可靠性和乘务员舒适度。在完成HXN3B型机车微机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后,通过地面测试与装车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确实优化了HXN3B型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控制策略,实现机车微机控制系统性能的技术提升目标。同时,该优化设计方案也可为其它HXN3系列内燃机车在高级修程中的技术提升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陈鲲[8](2020)在《基于自编码器深度特征提取的柴油发动机异常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柴油发动机能够为多种机械装备提供运行动力,在工业、船舶、电力、军工等多个领域都被普遍配备并使用。但是由于柴油发动机具有工作条件恶劣,机械结构复杂、振源多、转速高等特点,使其很容易发生零部件磨损,甚至是机械故障,对机组的健康造成威胁。由于振动信号传递路径复杂且具有强耦合性,传统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案很难在实际工业现场中取得令人满意的在线诊断结果。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通过大量数据自动学习出故障特征并进行在线故障诊断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针对如何将深度学习引入到柴油发动机的异常检测和故障诊断领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1)针对实际中故障样本缺乏,难以训练故障诊断模型的现状,本文从异常检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卷积自编码器的柴油发动机异常检测算法。通过一维卷积自编码器来输出状态模型与观测模型间的误差,并通过箱线图法对误差进行评估,并确定异常检测的阈值。最后通过实验台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在柴油发动机异常检测上的有效性。(2)深入研究了栈式自编码器的特征提取性能,从多个评价指标上对各种特征提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通过栈式自编码器自动提取的深度特征性能上的优越性。在Dropout技巧的帮助下搭建了基于栈式自编码器的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故障诊断方法具有比其他传统方法更高的准确率。(3)针对自编码器网络超参数的选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变分自编码器,通过在变分自编码器中引入和声搜索算法实现了模型超参数的自动优化。并将改进变分自编码器用于变工况下柴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中,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改进方法相比于原始栈式自编码器在非稳定工况下有更好的表现,正确率也高于其他多种典型的故障诊断算法。(4)通过搭建柴油发动机故障模拟实验台采集了气门间隙故障数据,并通过分析振动数据得出了气门故障在振动信号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研究了其他柴油发动机典型故障的故障特征与相应的诊断方法。
应铭[9](2020)在《基于DSP的柴油机监测系统研发》文中认为柴油机由于其较高的热效率、较低的燃油消耗率、较好的适应性、宽广的功率范围,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建设事业。因其特有的优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其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系统阐述了柴油机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结合实际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柴油机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为实现柴油机监测系统功能,选用DSP56F807作为柴油机监测系统主控芯片,完成了主控制器原理图和PCB图设计,分析了蓄电池电压、蓄电池电流、蓄电池内阻、喷油压力、缸盖振动与瞬时转速的信号特点并选择了合适的检测方法,设计了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在所设计的硬件基础上,给出了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了DSP模拟信号和转速信号的采集,并设计了串口通讯协议解决了大量数据的传输问题。最后使用Lab VIEW完成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实现了柴油机状态监测功能。针对柴油机缸盖振动信号含有大量非平稳噪声影响故障诊断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小波降噪实时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原位提升小波相较于其他小波算法不具有实时性优势,给出了实时小波降噪系统构建要点。选择了多工况下缸盖振动小波降噪较优参数,并设计了快速小波降噪C程序。同时,针对变转速工况下单一振动信号故障诊断准确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振动与转速相融合的RBF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系统,并使用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整合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上,通过搭建系统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柴油机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和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对后续柴油机监测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一台柴油机启动困难的检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台柴油机启动困难的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内燃机车柴油机主轴承失效机理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动轴承润滑研究现状 |
1.2.2 曲轴动力学分析研究 |
1.2.3 轴承合金层应力分析研究 |
1.2.4 润滑油性能分析研究 |
1.2.5 柴油机主轴承故障监测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 |
2.2.1 液体动压油膜的形成原理 |
2.2.2 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 |
2.2.3 油楔承载机理 |
2.3 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基本原理 |
2.4 滑动轴承失效形式及产生原因 |
2.4.1 磨粒磨损 |
2.4.2 疲劳破坏 |
2.4.3 咬粘(胶合) |
2.4.4 擦伤 |
2.4.5 过度磨损 |
2.4.6 腐蚀 |
2.4.7 其他失效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3 主轴承失效分析 |
3.1 引言 |
3.2 制造和装配质量不达标 |
3.2.1 曲轴 |
3.2.2 机体 |
3.2.3 轴瓦 |
3.3 使用维护方法不当 |
3.3.1 柴油机飞车 |
3.3.2 滑油压力异常 |
3.3.3 司机操纵不当 |
3.3.4 配件检修质量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轴承失效控制措施 |
4.1 引言 |
4.2 主轴承相关配件清洁度控制 |
4.2.1 清洁度标准制定 |
4.2.2 曲轴清洗试压设备的设计制作 |
4.3 曲轴检测组装质量控制 |
4.3.1 曲轴修复 |
4.3.2 曲轴油堵更换方法 |
4.3.3 曲轴检测 |
4.4 机体检测组装质量控制 |
4.4.1 机体修复 |
4.4.2 机体检测 |
4.4.3 机体组装 |
4.5 轴瓦质量控制 |
4.5.1 轴承游隙值的确定 |
4.5.2 轴瓦检验与装配 |
4.6 使用维护要求 |
4.6.1 滑油压力监测 |
4.6.2 日常操作注意事项 |
4.7 本章小结 |
5 主轴承失效预防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铁谱、光谱分析和油品理化指标分析的原理和特点 |
5.2.1 铁谱分析 |
5.2.2 光谱分析 |
5.2.3 油品理化指标分析 |
5.3 光铁谱综合诊断技术研究 |
5.3.1 确定分析对象 |
5.3.2 光铁谱诊断标准 |
5.4 综合检测分析技术的应用 |
5.4.1 光谱分析 |
5.4.2 铁谱分析 |
5.4.3 分析结果的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FTA方法的DCL-32k捣固车供气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可靠性及故障树理论基础 |
2.1 可靠性概述 |
2.1.1 可靠性基本概念 |
2.1.2 可靠性分类 |
2.1.3 可靠性主要指标 |
2.1.4 可靠性模型 |
2.1.5 建立可靠性模型一般程序 |
2.2 可靠性预测 |
2.2.1 可靠性预测基本概念 |
2.2.2 可靠性预测分类 |
2.2.3 可靠性预测方法 |
2.2.4 可靠性预测步骤 |
2.2.5 可靠性预测目的意义 |
2.3 故障树概述 |
2.3.1 故障树分析法基本概念 |
2.3.2 故障树分析法常用图形及符号 |
2.3.3 故障树分析法分析步骤 |
2.3.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2.3.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气系统各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
3.1 供气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3.2 供气系统各部件工作原理分析[35] |
3.2.1 空压机工作原理分析 |
3.2.2 调压阀工作原理分析 |
3.2.3 气控阀工作原理分析 |
3.2.4 集尘器工作原理分析 |
3.2.5 高压安全阀工作原理分析 |
3.2.6 散热器工作原理 |
3.2.7 消音器工作原理 |
3.2.8 干燥器工作原理 |
3.3 供气系统各部件失效形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供气系统故障机理分析 |
4.1 供气系统典型故障案例 |
4.2 建立供气系统故障树 |
4.3 定性与定量分析 |
4.3.1 定性分析 |
4.3.2 定量分析 |
4.4 供气系统检修保养对策建议 |
4.4.1 供气系统检修保养现状 |
4.4.2 供气系统检修保养优化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供气系统改进及可靠性预测 |
5.1 供气系统改进措施 |
5.1.1 气控阀连接通路改造措施 |
5.1.2 调压阀结构改造措施 |
5.2 建立可靠性框图 |
5.2.1 供气系统改进前可靠性框图 |
5.2.2 供气系统改进后可靠性框图 |
5.3 供气系统改进后可靠性预测 |
5.4 空气滤清器现场运用效果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不同海拔下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燃烧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技术特点 |
1.3 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仿真模型 |
2.1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建模理论基础 |
2.1.1 工质特性模型 |
2.1.2 气缸工作容积模型 |
2.1.3 气缸内热力过程方程 |
2.1.4 进排气系统模型 |
2.1.5 曲轴连杆动力学模型 |
2.2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2.2.1 仿真软件简介 |
2.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仿真模型的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试验设备与方法 |
3.1 航空活塞发动机大气压力模拟系统 |
3.2 所用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机型简介 |
3.3 活塞发动机的燃烧测试设备简介 |
3.4 活塞发动机的排放测试设备简介 |
3.5 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总体布局简介 |
3.6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试验方法简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海拔下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燃烧与性能试验 |
4.1 不同海拔下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性能分析 |
4.1.1 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上的过量空气系数 |
4.1.2 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上的进气质量流量 |
4.1.3 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上的功率与转矩 |
4.1.4 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上的有效燃油消耗率 |
4.1.5 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上的NOx和HC排放 |
4.1.6 航空活塞发动机外特性上的CO和碳烟排放 |
4.2 不同海拔下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性能分析 |
4.2.1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有效燃油消耗率 |
4.2.2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进气质量流量 |
4.2.3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过量空气系数 |
4.2.4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有效热效率 |
4.3 不同海拔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燃烧特性分析 |
4.3.1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最大燃烧压力 |
4.3.2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燃烧始点 |
4.3.3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燃烧持续期 |
4.3.4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最高平均燃烧温度 |
4.4 不同海拔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排放特性分析 |
4.4.1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NOx排放 |
4.4.2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CO排放 |
4.4.3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HC排放 |
4.4.4 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上的碳烟排放 |
4.5 不同海拔下航空活塞发动机负荷特性燃烧噪声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空环境下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燃烧与性能仿真 |
5.1 高空环境下喷孔直径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性能的影响 |
5.1.1 喷孔直径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 |
5.1.2 喷孔直径对航空活塞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影响分析 |
5.1.3 喷孔直径对航空活塞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
5.1.4 瞬态变海拔下喷孔直径对航空活塞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
5.2 高空环境下喷油提前角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性能的影响 |
5.2.1 喷油提前角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 |
5.2.2 喷油提前角对航空活塞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影响分析 |
5.2.3 喷油提前角对航空活塞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
5.3 高空环境下喷油压力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性能的影响 |
5.3.1 喷油压力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 |
5.3.2 喷油压力对航空活塞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
5.3.3 喷油压力对航空活塞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分析 |
5.4 压缩比对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与性能的影响 |
5.4.1 压缩比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 |
5.4.2 压缩比对航空活塞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参与项目情况 |
(4)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工程概况与研究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
2.1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现状分析 |
2.2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构成 |
2.3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
第3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3 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 |
3.3.1 导体选择 |
3.3.2 设备选择 |
3.4 厂用电系统接线设计 |
3.4.1 6KV厂用电系统 |
3.4.2 380/220V厂用电系统 |
3.5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设计 |
3.5.1 单元机组UPS |
3.5.2 500kV网络及辅助车间交流不停电电源 |
3.6 直流系统设计 |
3.6.1 直流系统方案 |
3.6.2 蓄电池型式及容量选择 |
3.6.3 充电器配置及容量选择 |
3.6.4 直流系统接线 |
3.7 二次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3.7.1 控制、信号和测量 |
3.7.2 辅助车间电气控制系统 |
3.8 元件继电保护 |
3.8.1 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
3.8.2 起备变保护配置优化 |
3.8.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3.8.4 保护装置的布置 |
3.9 自动装置 |
3.9.1 同期装置 |
3.9.2 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
3.9.3 故障录波装置 |
3.9.4 自动装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接口 |
3.9.5 GPS时钟系统 |
第4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 |
4.1.1 定期管理 |
4.1.2 台账管理 |
4.1.3 设备管理 |
4.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
4.3 监控系统的详细设计 |
4.3.1 各层级功能的设计 |
4.3.2 硬件功能要求 |
4.4 软件系统的实现 |
4.4.1 系统配置的实现 |
4.4.2 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4.4.3 监控系统的实现 |
第5章 电气控制系统在新昌电厂的应用 |
5.1 电气主接线 |
5.2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1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2 厂用电系统接地方式 |
5.2.3 厂用母线起动电压水平验算 |
5.2.4 厂用电负荷计算 |
5.3 电气控制管理系统 |
5.3.1 站控层 |
5.3.2 通信层 |
5.3.3 间隔层 |
5.4 元件继电保护 |
5.4.1 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的配置 |
5.4.2 起动/备用变压器的保护配置 |
5.4.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铁路机务段机车检修及运用中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1.3 国内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2 铁路机务安全风险管理 |
2.1 风险管理基础概念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可接受水平 |
2.2 安全风险管理 |
2.2.1 安全风险管理概念 |
2.2.2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3 风险源常用识别方法 |
2.2.4 风险控制及预防 |
2.3 机务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2.4 机车检修及运用安全风险研究方法 |
3 铁路机务检修及运用安全风险识别 |
3.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3.1.1 HAZOP概述 |
3.1.2 HAZOP方法实施 |
3.2 作业环节分析 |
3.2.1 机车运用 |
3.2.2 机车检修 |
3.3 参考HAZOP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 |
3.3.1 机车运用安全风险识别 |
3.3.2 机车检修安全风险识别 |
3.4 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及风险控制重点 |
3.4.1 某机务段机车运用及检修安全问题统计及分析 |
3.4.2 风险等级矩阵 |
3.4.3 不同风险等级评估 |
3.4.4 风险等级计算 |
4 安全风险重点项目防控措施 |
4.1 安全风险重点项目防控措施分析 |
4.1.1 列车超速运行 |
4.1.2 断钩、脱钩、列车分离 |
4.1.3 列车冒进信号和调车误闯蓝灯 |
4.1.4 列车冲突 |
4.1.5 道路交通伤害 |
4.1.6 抱闸运行 |
4.1.7 列车(机车)脱轨 |
4.1.8 列车(机车)溜逸、列车放飏 |
4.1.9 机车火灾 |
4.1.10 挤坏道岔 |
4.1.11 列车尾部压标 |
4.1.12 弓网损坏 |
4.1.13 机车、车辆伤害 |
4.1.14 机车走行部部件裂损脱落 |
4.1.15 路外伤亡事故 |
4.2 建立风险管理预警防控机制 |
4.2.1 建立安全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
4.2.2 建立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制度 |
4.2.3 建立机班出勤预警机制 |
4.2.4 做好隐患问题分析 |
4.2.5 建立预警问题复核销号制度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自备式应急电源的性能及工程应用 |
1.2.2 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负荷计算方法 |
1.2.3 电力UPS与柴油发电机装机容量的典型计算方法 |
1.2.4 现行常规工业控制系统的介绍 |
1.3 工程介绍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自备式应急电源供电系统设计 |
2.1 自备式应急电源方案的选定 |
2.2 站用交流配电网系统设计 |
2.3 电力UPS供电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负荷计算与短路电流计算 |
3.1 负荷计算与负荷分级 |
3.1.1 变电站电气设备、装置用电负荷计算 |
3.1.2 变电站民用、工业建筑物照明、工作、生活负荷计算 |
3.2 设备选型 |
3.2.1 柴油发电机的设备选型 |
3.2.2 站用变压器的设备选型 |
3.2.3 站用变压器低压侧断路器的设备选型与保护整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硬件设计 |
4.1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I/0 节点分配 |
4.2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输入设计 |
4.2.1 PLC模拟量输入设计 |
4.2.2 PLC开关量输入设计 |
4.3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输出设计 |
4.3.1 PLC开关量输出设计 |
4.3.2 PLC备自投装置的控制面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软件设计 |
5.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设计 |
5.1.1 程序中的闭锁与电压电流定值判断 |
5.1.2 备自投运行方式切换的逻辑设计 |
5.1.3 备自投过负荷减载功能的逻辑设计和定值计算 |
5.1.4 备自投报警功能的逻辑设计 |
5.2 基于梯形图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1 PLC程序模块配置 |
5.2.2 PLC程序结构与子程序设计 |
5.3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的仿真验证 |
5.3.1 仿真软件的介绍与创建 |
5.3.2 正常方式转方式一程序仿真测试 |
5.3.3 方式一减载程序仿真测试 |
5.4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投入装置经济性简述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
1.2.2 国内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场调研与系统特性研究 |
2.1 运用调研与用户需求 |
2.1.1 现场调研情况 |
2.1.2 用户需求 |
2.2 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 |
2.3 微机控制系统的构成 |
2.3.1 微机箱 |
2.3.2 FIRE显示屏 |
2.3.3 电源箱 |
2.3.4 控制回路 |
2.4 机车通信网络 |
2.4.1 CAN通信网络 |
2.4.2 以太网通信网络 |
2.5 牵引传动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机控制系统增加功能 |
3.1 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传输功能 |
3.1.1 设计背景 |
3.1.2 组网加装方案 |
3.1.3 通信数据的选择 |
3.1.4 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
3.1.5 软件编写 |
3.1.6 自动校时功能 |
3.2 编组场模式功能 |
3.2.1 加装方案的选择 |
3.2.2 控制逻辑的设计 |
3.2.3 可行性验证与数据采集 |
3.2.4 变更电喷控制系统软件 |
3.2.5 变更显示屏软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案 |
4.1 电子燃油泵控制优化 |
4.1.1 电子燃油泵现有控制策略 |
4.1.2 电子燃油泵优化控制方案 |
4.1.3 电子燃油泵优化电路设计 |
4.2 除尘风机控制优化 |
4.2.1 除尘风机现有控制策略 |
4.2.2 除尘风机优化控制方案 |
4.2.3 除尘风机优化电路设计 |
4.3 空调机组控制优化 |
4.3.1 空调机组开启控制的优化设计 |
4.3.2 空调机组供电控制的优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的试验与应用 |
5.1 FIRE显示屏测试试验 |
5.1.1 显示屏软硬件测试试验 |
5.1.2 显示屏CAN通信网络数据试验 |
5.1.3 显示屏以太网通信网络数据试验 |
5.1.4 显示屏功能试验 |
5.2 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通信试验 |
5.2.1 实时数据功能试验 |
5.2.2 显示屏数据信息功能试验 |
5.2.3 历史故障记录功能试验 |
5.2.4 时间自动校准试验 |
5.2.5 CMD系统数据测试 |
5.2.6 故障处置经验 |
5.3 编组场模式功能试验 |
5.3.1 切换工况模式菜单试验 |
5.3.2 柴油机功率试验 |
5.3.3 机车主发电机功率试验 |
5.3.4 机车超速提示测试 |
5.4 优化控制策略试验 |
5.4.1 电子燃油泵控制策略试验 |
5.4.2 除尘风机控制策略试验 |
5.4.3 空调机组控制策略试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自编码器深度特征提取的柴油发动机异常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 自编码器研究现状 |
1.4 自编码器在故障诊断上的应用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一维卷积自编码器的柴油发动机异常检测方法 |
2.1 引言 |
2.2 一维卷积自编码器原理 |
2.2.1 自编码器 |
2.2.2 一维卷积自编码器 |
2.3 基于一维卷积自编码器的异常检测模型 |
2.3.1 误差生成模型 |
2.3.2 异常检测模型 |
2.4 基于一维卷积自编码器的柴油发动机异常检测 |
2.4.1 1DCAE重构结果分析 |
2.4.2 异常检测性能分析 |
2.4.3 卷积核可视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栈式自编码器的柴油发动机特征提取与故障诊断 |
3.1 引言 |
3.2 栈式自编码器原理 |
3.3 SAE的特征提取性能分析 |
3.3.1 提取出的特征 |
3.3.2 特征性能评估指标 |
3.3.3 各特征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
3.4 栈式自编码器故障诊断模型 |
3.4.1 节点随机丢弃技巧 |
3.4.2 模型的搭建 |
3.5 基于栈式自编码器的故障诊断模型性能验证 |
3.5.1 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
3.5.2 输入方式对比分析 |
3.5.3 与其他算法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变分自编码器的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改进变分自编码器的故障诊断模型 |
4.2.1 变分自编码器 |
4.2.2 和声搜索优化算法 |
4.2.3 提出的故障诊断模型 |
4.3 基于改进变分自编码器的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 |
4.3.1 模型超参数研究 |
4.3.2 超参数自动优化 |
4.3.3 特征提取可视化分析 |
4.3.4 非稳定工况下的故障诊断性能对比分析 |
4.3.5 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油发动机故障模拟实验与状态监测故障案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柴油发动机气门故障模拟实验 |
5.2.1 实验台搭建 |
5.2.2 实验目的与意义 |
5.2.3 实验过程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柴油发动机状态监测项目典型故障案例分析 |
5.3.1 缸内失火故障案例分析 |
5.3.2 气门弹簧断裂故障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9)基于DSP的柴油机监测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柴油机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柴油机监测参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1 热工参数 |
1.2.1.2 油液 |
1.2.1.3 瞬时转速 |
1.2.1.4 振动 |
1.2.1.5 噪声 |
1.2.2 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1 基于数学模型 |
1.2.2.2 人工神经网络 |
1.2.2.3 支持向量机 |
1.2.2.4 粗糙集和模糊理论 |
1.2.2.5 信息融合技术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柴油机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2.1 DSP56F807介绍 |
2.2 柴油机监测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3 DSP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2.3.1 电源电路设计 |
2.3.2 复位电路设计 |
2.3.3 时钟电路设计 |
2.3.4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2.3.5 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
2.3.6 DSP控制器PCB设计 |
2.4 柴油机监测系统信号测量及调理电路设计 |
2.4.1 蓄电池电压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2.4.2 蓄电池电流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2.4.3 蓄电池内阻测量电路设计 |
2.4.3.1 内阻检测方案设计 |
2.4.3.2 内阻测量电路设计 |
2.4.4 曲轴转速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2.4.5 缸盖振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2.4.6 喷油压力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柴油机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3.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3.1.1 Code Warrior介绍 |
3.1.2 Lab VIEW介绍 |
3.2 柴油机监测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3.3 信号采集与传输程序设计 |
3.3.1 模数转换程序 |
3.3.2 转速采集程序 |
3.3.3 串口通讯程序 |
3.4 振动信号降噪程序设计 |
3.4.1 小波变换概述 |
3.4.1.1 小波变换数学定义 |
3.4.1.2 阈值降噪理论 |
3.4.2 小波降噪实时性影响因素 |
3.4.2.1 小波指令周期模型 |
3.4.2.2 阈值函数 |
3.4.2.3 阈值 |
3.4.3 快速小波降噪参数选择 |
3.4.3.1 分解层数选择 |
3.4.3.2 最优小波基选择 |
3.4.4 快速小波降噪程序设计 |
3.5 Lab VIEW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
4.1 RBF神经网络概述 |
4.2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 |
4.2.1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
4.2.2 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实现 |
4.3 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油机监测系统测试 |
5.1 监测功能测试 |
5.1.1 蓄电池电压测试 |
5.1.2 蓄电池电流测试 |
5.1.3 蓄电池内阻测试 |
5.1.4 转速测试 |
5.1.5 缸盖振动测试 |
5.1.6 喷油压力测试 |
5.2 单缸失火故障诊断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一台柴油机启动困难的检修(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燃机车柴油机主轴承失效机理及预防研究[D]. 孙鑫海.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基于FTA方法的DCL-32k捣固车供气系统可靠性研究[D]. 贺旭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不同海拔下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燃烧与性能研究[D]. 聂珂.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熊锐. 南昌大学, 2020(04)
- [5]铁路机务段机车检修及运用中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彭海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D]. 孙锴.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杜永强.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8]基于自编码器深度特征提取的柴油发动机异常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陈鲲.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DSP的柴油机监测系统研发[D]. 应铭.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