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日、俄三国能源博弈:花落谁家(论文文献综述)
许永发[1](2014)在《对深化东北亚天然气交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化东北亚天然气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北亚天然气市场需求旺盛,增长快、缺口大,而且各国天然气进口来源高度重合,但区内天然气交流合作受政治关系影响较大,且缺乏有效的竞合机制,导致该地区天然气供应价格偏高。因此,有必要倡导互利共赢理念,协同运作多维推进,积极推进和构建区域性天然气一体化保障体系。但基于现实和战略考虑,建议:强化政府间的天然气交流合作机制;规划建设东北亚地区互连互通的天然气管网;联手开展亚洲天然气定价机制创新研究,加快在我国建立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平台。以此作为深化东北亚天然气交流合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构建东北亚地区天然气一体化保障体系。
娄炜利[2](2013)在《人物访谈电视节目互动修辞研究》文中提出“人物访谈互动活动”是主宾双方展现自我风采和传情达意的言语交际活动。电视传媒全息化背景下的互动活动,受复杂多变情态语境的综合影响,不但主体双方在遣词、造句等各个细节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应的个性特征,而且整个访谈活动还时常体现出一定的美学趣味,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独到的应用价值。基于人物访谈互动活动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视角进行切入,综合采用了题旨情境适应性分析法、言语交际全过程分析法、话语轮次结构性分析法和统计归纳综合性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言”,通过对于电视访谈、互动、修辞、节奏和修辞策略等概念内涵的梳理,试图构建起本课题研究专属的框架支撑点。同时又引入互动度概念,进一步在宏观层面上对所搜集语料完成二元划分。第二章“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在秉承由一般到特殊研究原则的前提下,又将“电视传媒语境顺应”和“调控适配协调化”两大理论各自拆分为上下两节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实现理论内涵的深入掘进。第三章与第四章是一个独立区块。在“调控适配协调化”理论指导下,主要涉及的是语料分析纵向操作方面的问题。在这两章中,我们会分别明确高、低互动度访谈活动的诸种典型形态,其中低互动度层面主要涉及的是单方主导的低维互动,而高互动度层面则主要涉及的是单方主导的高维互动和多方主导的高维互动。按照互动活动整体发展的时间顺序,整个言语交际过程还可被进一步划分为起始、展开、高潮和结束等四个阶段。除却高潮阶段只涉及具象形态的探讨外,对于其余三个阶段均会完成相关类型与方式的界定和探讨。此外,亦可遵循话语分析为主干框架,语言学诸要素分析为重要突破点的研究思路,分别再对相关典型语料进行专题性分析。第五章则又是一个独立区块。主要以“电视传媒语境顺应理论”为理论支撑点,再从特定主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特定对象和特定文化等五个角度,以语言学诸要素与互动子话题流设置相结合的研讨方式进行切入,力求在横向语料专题分析层面能够有所收获。第六章“结语”,在完成相关结论梳理的基础上,再对本课题的后续研究进行美好展望。
蒋玉山[3](2012)在《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以中、美、越三个国际关系的民族国家行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美、越三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梳理出三边关系发展脉络。就中越双边关系论,从中越关系近年来发展历程来看,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由于在安全上缺乏互信、核心利益争端和其他结构性矛盾,中越关系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三边关系上,越南以“双面下注”应对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或“以美制华”或“以华制美”形成越南较为稳定的策略,而在中越南海争端升级的语境下,越美联合虽未固化但趋势日益凸显。随着南海问题持续升温,越南显然无力“单独叫板”中国,因此其试图命名区域外大国卷入南海争端,正成为越南近期的重点,而作为全球霸权美国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华又实行合作加遏制的双重战略,这样越美各取所需。在中美越三边关系中,形成了一种越美区域性和阶段性地合作对华的两方博弈。无政府社会的国家利益博弈造成的互信缺失,越美冷战式“零和”思维,成了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缺乏的局面,这种局面表面上看每一方都有机可乘并可获得相对收益但实际上对三方都不利,这正是本文选题基本语境。中国政府宣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未来十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合作求谋发展是中国和一项长期对外政策。在如何管理好这种三边关系?我认为通过三方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而非零和博弈关系就是最好的答案,通过建立起良好对中美关系和中越关系,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坚持睦邻外交政策思想,保证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环境以及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三个个双边关系及一个三边关系来分析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至于中美这个双边关系,因为中美关系既非本人之研究范围,又因中美关系太广、太大、太重要,因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只是在三边互动关系中论及中中美关系的利益一些基本原则和问题及利益的趋同与趋异。本文是运用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基础来对探讨现实国际关系问题,因此从文章的架构上,不过多的去对理论问题进行纠缠,而只是以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部分及其他五章,重点为第五章。本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越南的地缘及其对外政策,并分析了越南与几个重要的区域大国互动关系,从越南与这些大国的互动关系之中变化中,我以为越南与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是其与大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双边关系,这也是本论题的一个立论依据。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越自从关系正常化以来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互动关系,对双方全面合作的机制、领域和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影响双方互动关系的变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分析了越美之间互动模式变迁-从对抗到合作是其主要特征,其间论及越美两国之间历史和现实的挑战,超越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考量,包括其中国因素的考虑。第四章以南海问题为视角,以南海局势持续升级为背景,分析中、美、越围绕南海问题的博弈与互动,分述中、美、越对南海问题的原则立场及采取的策略。第五章重点探讨中、越、美三边互动模式,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为基点探讨三边互动关系,在对非对称性分析中,既用了经济、军事和地理等相关的“硬权力”变量来进行不完全量化对比分析,也采用“软权力”对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进行进一步的比对阐述。本文认为“刺激-反应”式互动是三方皆输的结果,最好的一种模式应是三边良性互动。如何构建良性互动?本文就一些理论先异和现实基础、互动的必要性和前提、规范和机制、互动的范围等一些发表了一些个人愚见,最后作者以为良性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条件下“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
王亚男[4](2013)在《东北亚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可行性与路径》文中指出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东亚是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其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区域合作相比,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东亚经济一体化如此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东亚地区大国主导权的缺失。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东盟通过“10+3”机制、三个“10+1”机制,以及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等形式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东盟整体实力弱小的特点决定了东盟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是不稳定的,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是暂时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合作的成功经验向世人表明,一个或者多个核心大国的领导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顺利发展的关键。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实力雄厚的大国,理应顺应发展潮流,在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在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主导权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原因和弊端;进而深入分析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并最终对东北亚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路径进行探索。整篇论文共五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分析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介绍区域合作主导权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理论基础,区域合作主导权的相关理论即霸权稳定论,分析说明大国主导权对一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第二节介绍现实中关于大国主导的两个成功的一体化组织,即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是在法德主导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而美国则主导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从而可知大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章阐述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现状以及历史沿革,即当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盟发挥着主导作用,以及这种现状形成的历史原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分析东北亚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首先分析当前东盟机制存在的缺陷,其次分析东北亚间的国家关系以及东北亚地区理应获得主导权的自身条件,主要是指综合国力。这些条件包括:其一是硬实力方面,即将东北亚与东盟的经济实力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人口、国土面积、GDP、货物贸易总额以及FDI的流入量等进行对比。其二是软实力方面,即将文化活力和政府的政治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对比。最后得出从长期来看,东北亚能够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结论。第五章提出东北亚地区获得主导权的路径,即中日韩三国应加强沟通,摒弃相互间的猜忌,搁置争议,增强政治互信,为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淡化矛盾,做出适当让步。最后是文章结论。
张泽[5](2012)在《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以外空安全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天权论”由来、定义和内涵,以及归纳外空安全主要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提出“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综合运用不同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结合对影响各国外空安全战略决策正向、负向要素的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三种相对稳定、且最具现实可能的前景,并针对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提出设想和决策思考。本文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介绍选题目的与理论和现实意义,简要综述国内外与本文选题相关研究的现状,针对本文涉及的包括外空、外空武器、外空军事化等重要概念进行讨论与界定。然后,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研究思路,分析可行性并提出研究方法。绪论部分还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撰写难点,并介绍本文框架和章节设计思路,为展开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建构部分。第一章在回顾战略和地缘政治理论演进基础上,系统介绍“天权论”的由来、定义和内涵,尝试着归纳性地介绍国际关系理论有关外空安全的四个主要理论流派,并定性探讨外空安全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外空安全威胁。这一章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理论创新重点,对外空武器战略价值、影响外空战略的正向、负向因素做了深入、系统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外空安全前景做了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即:在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取向共同作用下,外空安全将呈现出在“全面毁灭性战争”与“确保外空永久和平法律秩序”两极之间的安全区间分布状态。从第三章起本文进入实证推理部分。第三章探讨外空大国的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涉及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及新兴空间国家等。第四章全面介绍外空多边安全论坛相关情况,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联合国、裁谈会等外空安全多边论坛。第三、四章进一步印证第二章提出的“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第五章论述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选择,重点围绕外空安全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分析论证。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天权论”在人类进入外空时代后正成为主流的战略思想。外空安全受制于诸多因素,外空安全前景将是动态的区间体系。中国必须做好外空安全顶层设计,以维护本国“天权”和全球安全为总目标,相应地在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方面做好设计。
汪毅刚[6](2011)在《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苏联解体,国际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也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俄罗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地区国家的纷纷西靠,使俄罗斯丧失了在苏联时代与西方的广阔战略缓冲区,导致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的边界几乎与俄罗斯领土边界重合,俄罗斯国家安全面临新的环境和挑战。由于对新生俄罗斯本质上的不信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加速东扩,把原苏联、东欧、东南欧地区国家逐步纳入大西洋集体安全体系,从政治和军事上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同时,欧盟作为西欧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集团,从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出发不断东扩,从政治经济上把原苏联欧洲加盟共和国逐步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和发展空间。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相辅相成,不断向俄罗斯边境挺进,挤占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这使得刚刚从与西方虚假的蜜月期清醒过来的俄罗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安全威胁。西部,也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心和主要战略方向。黑海,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北靠乌克兰、俄罗斯,南接土耳其,西濒巴尔干半岛、通地中海,东遏外高加索、里海,是俄罗斯帝国通过数百年的经营夺得的南部出海口,也是俄罗斯同西方抗衡的海上安全屏障,地缘战略地位极其突出,对于俄罗斯尤为重要。苏联解体后,黑海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主权国家,黑海海域和海权为沿岸国家所分割。西方的北约和欧盟东扩以及黑海地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西靠,使黑海成为俄罗斯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关键。而黑海海权的掌控也就成为俄罗斯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俄罗斯黑海舰队是俄罗斯掌控黑海海权,进而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但是,俄乌黑海舰队问题一直困扰和威胁着俄罗斯。因而,俄罗斯最终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对待乌克兰以求根本上解决俄乌黑海问题,成为俄罗斯掌控黑海海权、维护西部国家安全的核心与焦点。
张红峰[7](2010)在《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 ——利益、选择与均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组织作为一个复杂、多维的系统在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活动中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等特征。古典组织模型在构建完美结构形式的同时,往往将人或者群体当作分离的、甚至孤立的对象,从而导致关系型思维的缺失。本研究从方法论意义上的利益“关系”切入,运用博弈的理论和分析范式,沿着价值、结构、权力政治三个视角中的动态路径,对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把握价值选择层面、组织内部各利益实体、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采取的策略选择,利用理论推演或模型分析求得博弈的均衡所在,并在期望“纳什均衡”的引导下,调整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策略和行动规则,从而为重构大学组织秩序形成思路,也开拓了用博弈理论研究大学组织的崭新领域。大学组织中利益的生成与表达存在着不确定性、被导向性、比较性以及互动性等特征要素,大学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利益本身存在着“超越经济理性”的一面。大学组织的利益结构中既有着冲突性和一致性特征,还表现为不同得益之间的共存,所以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组织变革中的问题,需要从利益关系、主体策略选择以及均衡出发,形成完整的博弈分析范式。博弈理论思维下的大学组织是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的。在价值视角中,围绕着大学组织的价值关系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下,而其中历史和文化是大学组织价值选择过程形成博弈“聚点”时赖以说明选择行为动机的一种方式。虽然在历史进程中大学组织体现出“依附”的价值倾向,但是这一倾向必须建立在对学术内涵最大的包容和尊重上、必须要能体现出大学学术人员“心灵的良知”;组织发展中追求卓越的真实内涵应该是建立在对长远公平基础之上的卓越,管理文化中的效率思想也应是对自由和创造性探索充分思考以后的价值选择。大学组织需要对传统的理性观点作重新的思考,在结构视角中,工作权利的分配随着大学组织底层厚重的特质变得更加值得探讨。权利下放是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之间的权衡,同时权利转移的博弈数学模型分析应以基层院系“努力”作为一个协调期望策略,通过模型的数学求解洞察博弈的过程与根源所在。在结构视角的协作环节,论文还分析了院系之间围绕资源配置的“囚徒困境”博弈以及围绕“优异经验学习”的主题构成有限理性的进化博弈,通过协调博弈矩阵和构造动态微分方程,揭示了学科组织学习中的困境;论文也指出科际联合的矩阵结构中许多学术利益和资源利益冲突的成因。组织政治中的利益是分析任何组织情境政治维度的出发点,通过组织中的身份来表达,而权力则是组织政治中的一个工具性维度。从对大学组织中权力的语义辨析中,认为当前权力研究话语的批判者借助于自我建构的权力体系试图充实、完善大学组织中的权力理论,但消解以后的重构依然是建立在语义不清的基础之上,所以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主语”式的大学组织权力所形成的结构。权力的体现与联盟的形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大学教授评议会中夏普利值的测定,看出联盟投票权分配方式导致了参与式民主和授权的幻觉。从大学组织中的各种谈判现象可以发现,无论是价值创造还是价值索取,都可以通过类似于“标杆”或者“可信承诺”的策略,找到彼与此之间的解决办法。论文最后通过个案——P学院组织变革实践中的博弈现象分析,揭示了三个视角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并且在自然情境下验证了前面所阐述的理论分析。用博弈论对大学组织变革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求解,可以通过:第一,期望均衡下博弈聚点的不断调整;第二,遵循制度化的回应以及合作理性走出“困境”;第三,亦“此”亦“彼”,利用大学组织变革中协调策略找出彼与此之间相互的关联。最后依据博弈的机理构建一个合乎逻辑的大学组织秩序。
杨文兰[8](2010)在《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潜在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并时刻影响着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此,本文在立足于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上,展现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现状,剖析其中隐含的问题,并为进一步提升中俄能源合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杨文兰[9](2009)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能源博弈的新突破》文中研究表明中俄能源管道建设从1994年提出倡议,2009年2月17日签署协议,到目前的开工建设,历尽波折。期间既是中俄双方的一场博弈,也是中、日、俄三方的一场较量。本文分三个阶段对中俄双方能源合作中的利益博弈就行探讨,并认为金融危机为中俄能源博弈最终取得突破提供了契机。
胡忠林[10](2008)在《基于石油安全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石油安全问题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是世界各国优先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进口逐年增加,对外依赖性不断加大,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各方面发展大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货膨胀程度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小至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石油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在传统的节能、能源替代等措施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方法来维护石油安全,对于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发达的信用经济运行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和市场投机的作用,其发展历程就是人们不断的规避各种商品风险的历程。石油期货有利于保证石油供给来源、规避石油价格风险,是维护石油安全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建立和发展中国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争取石油定价权,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应对石油价格风险的能力,增加国家对石油的调控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商品期货在经历了二十世纪末的曲折无序发展后逐步步入正轨。2004年8月25日,我国石油期货首个品种:燃料油期货终于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正在一步一步的规范发展。但是石油行业基本上处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集团的垄断之下,石油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企业进入石油期货市场也存在制度上、观念上的障碍,2004年出现的“中航油事件”曾给我国国有资产带来巨大损失,中国要建立和发展石油期货发展必须有一个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本文对石油期货的市场功能和安全维护作用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分析,指出了当前石油期货市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个发展的整体框架,包括石油期货市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石油市场化改革、石油期货交易所的选择、石油期货合约推出的顺序设计、石油期货的风险管理以及石油期货市场配套法规建设。
二、中、日、俄三国能源博弈:花落谁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日、俄三国能源博弈:花落谁家(论文提纲范文)
(1)对深化东北亚天然气交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亚天然气市场的特点与深化交流合作的战略意义 |
1.天然气需求旺盛 |
2.天然气进口来源高度重合 |
3.天然气供应价格偏高 |
4.天然气交流合作受区内政治关系影响大 |
5.天然气竞合机制薄弱 |
二、深化东北亚天然气交流合作的思路与目标 |
1.倡导互利共赢理念 |
2.协同运作,多维推进 |
3.积极推进和构建区域性天然气一体化保障体系 |
三、深化东北亚天然气交流合作的路径建议 |
1.强化政府间的天然气交流合作机制 |
2.规划建设东北亚地区互连互通的天然气管网 |
3.联手开展亚洲天然气定价机制创新研究,加快在我国建立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平台 |
(2)人物访谈电视节目互动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中相关概念的阐释 |
(一) 主要概念 |
1、电视访谈 |
2、互动活动 |
3、修辞 |
(二) 研究展开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一些概念 |
1、节奏 |
2、修辞策略 |
第三节 本课题基本语料库构建 |
(一) 语料选取的标准 |
(二) 语料的宏观分类 |
1、低互动度语料 |
2、高互动度语料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梳理 |
(一) 国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相关基本面探讨 |
(一)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
(二)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1、题旨情境适应性分析法 |
2、言语交际全过程分析法 |
3、话语轮次结构性分析法 |
4、统计归纳综合性分析法 |
第六节 本课题试图有所突破的几个点 |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电视传媒语境顺应理论(上) |
第二节 电视传媒语境顺应理论(下) |
第三节 调控适配协调化理论(上) |
第四节 调控适配协调化理论(下) |
第三章 低互动度访谈活动纵向修辞学分析 |
第一节 互动典型形态划分 |
(一) 单方主导的低维互动 |
第二节 互动阶段话语分析 |
(一) 起始阶段阐析 |
1、起始类型 |
2、起始方式 |
(二) 展开阶段阐析 |
1、展开类型 |
2、展开方式 |
(三) 高潮阶段阐析 |
1、高潮表现形态 |
(四) 结束阶段阐析 |
1、结束类型 |
2、结束方式 |
第三节 个案语料话轮结构专题分析 |
第四章 高互动度访谈活动纵向修辞学分析 |
第一节 互动典型形态划分 |
(一) 单方主导的高维互动 |
(二) 多方主导的高维互动 |
第二节 互动阶段话语分析 |
(一) 起始阶段阐析 |
1、起始类型 |
2、起始方式 |
(二) 展开阶段阐析 |
1、展开类型 |
2、展开方式 |
(三) 高潮阶段阐析 |
1、高潮表现形态 |
(四) 结束阶段阐析 |
1、结束类型 |
2、结束方式 |
第三节 个案语料话轮结构专题分析 |
第五章 语境理论统辖下低高互动活动横向修辞学分析 |
第一节 特定主旨角度分析 |
(一) 低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二) 高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第二节 特定时期角度分析 |
(一) 低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二) 高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第三节 特定场合角度分析 |
(一) 低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二) 高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第四节 特定对象角度分析 |
(一) 低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二) 高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第五节 特定文化角度分析 |
(一) 低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二) 高互动度访谈活动层面探索 |
第六节 相关后续问题研讨 |
(一) 生理性差对角色扮演的影响 |
(二) 节目定位对角色扮演的影响 |
(三) 现场因素对角色扮演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难点 |
五、 概念释义与章节内容提要 |
第一章 越南与区域内大国互动关系 |
第一节 越南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对外战略 |
一、 越南的地缘战略地位 |
二、 越南在亚太及东盟地区的作用 |
三、 越南地缘优势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格局变迁下之越南对外政策转型 |
一、 冷战后越南对外政策的变迁 |
二、 越南对外政策执行的主要绩效 |
三、 越共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大国平衡战略:从东盟到越南 |
一、 大国平衡战略及其在东盟的源起 |
二、 大国平衡战略在越南的源起与实践 |
三、 两刀论下的理性选择:“龙”与“鹰”的平衡 |
第四节 越南与区域内主要大国互动关系 |
一、 越南与东进的印度:海上邻国? |
二、 越南-日本之交:鱼水情深? |
三、 越南-俄罗斯:旧梦难园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新时期中越互动关系:从正常化到全面战略伙伴 |
第一节 共有利益驱使下的中越全方位合作 |
一、 中越互动模式的变迁过程 |
二、 新时期中越全面合作:原则、机制与收益 |
第二节 中越合作中的利益竞争:基于多维变量的分析 |
一、 领土主权争端:影响双边合作最大的结构性矛盾 |
二、 历史情结与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的信任缺失 |
三、 国内政治发展对双边合作的进程的影响 |
四、 双边经贸互动中的贸易失衡 |
五、 台湾:渐行渐远的变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斗争到合作:越美互动模式变迁 |
第一节 美越互动模式变迁之:从夙敌到战略伙伴 |
一、 越美互动的起源 |
二、 冷战时期的越美关系:对立贯穿始终 |
三、 后冷战时期越美双边互动:从破冰、接触到建交 |
第二节 超越国家关系建构:美越朝向战略伙伴 |
一、 铸剑为犁:认知转换下的越美双边经贸高潮 |
二、 从建设性伙伴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转变 |
三、权力平衡下越美军事与安全合作 |
第三节 金兰湾:天然良港 花落谁家? |
一、金兰湾与 “越美同盟”? |
二、 越南对越美同盟猜测及金兰湾去向的回应 |
第四节 历史纠葛与现实羁绊:影响美越关系变量分析 |
一、 美越行动的根源:利益趋同还是相互倚重? |
二、 结构性矛盾对越美关系的羁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越三边博弈与互动-以南海争端为视角 |
第一节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争端迭起 |
一、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主权争端尖锐化 |
二、 中越美三边互动,南海回归和平解决轨道 |
第二节 越南对华博弈战略:内外兼修 |
一、 越南南海争夺的国内战略 |
二、 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博弈的外交战略 |
三、 越南南海博弈:三个关键词 |
四、 越南认可的南海争端解决的规范 |
第三节 中国的政策底线与策略 |
一、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政策底线 |
二、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策略 |
三、中越两种博弈模式的困境 |
第四节 美国对南海的介入及利益诉求 |
一、 从置身事外到高调介入 |
二、 美对中越南海争端策略 |
三、 美国的利益界定与诉求 |
四、 中美越三边:能否超越刺激反应的恶性竞争?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缺失与建构 |
第一节 中、美、越三边权力结构非对称政治学 |
一、 中美越三边非对称的政治学 |
二、 中美在越南的影响力初步比较 |
第二节 权力博弈与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关系缺失 |
一、 美越对中国战略互信的缺失及其区域联合显性化 |
二、 中越战略互信缺失越南防范中国 |
三、 越美区域战略上的联合制华 |
四、 中越意识形态共性及其对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疑惧 |
五、 中美两个大国对越南作用忽视的可能性 |
六、 “零和”博弈思维的危害性 |
第三节 利益冲折与中、美、越良性互动关系建构 |
一、 良性互动要求中、美、越三方以合作求共赢 |
二、 建立互信措施是良性互动的前提 |
三、 互动规范、机制构建是良性互动保证 |
四、 建立互信加强区域合作是互动建构的必经之路 |
本章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鸣谢 |
后记 |
(4)东北亚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可行性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2.1 东亚 |
1.2.2 东北亚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1.5.1 理论创新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章 区域合作主导权的相关理论与现实经验 |
2.1 区域合作主导权的理论基础 |
2.1.1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
2.1.2 区域合作主导权理论 |
2.2 区域合作主导权的现实经验 |
2.2.1 欧盟 |
2.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
第3章 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主导权问题的现状和历史沿革 |
3.1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
3.2 东盟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沿革 |
3.2.1 东盟主要概况 |
3.2.2 东盟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表现 |
3.2.3 东盟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成因 |
第4章 东北亚主导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可行性 |
4.1 东盟主导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弊端:“小马拉大车” |
4.2 东北亚共同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国家关系视角 |
4.2.1 中日关系方面 |
4.2.2 中韩关系方面 |
4.2.3 日韩关系方面 |
4.2.4 中日韩三国关系方面 |
4.3 东北亚获得主导权的自身条件——综合实力视角 |
4.3.1 硬实力方面 |
4.3.2 软实力方面 |
第5章 东北亚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
5.1 加快中日韩 FTA 的建设步伐,构建东北亚经济圈 |
5.2 妥善处理三国关系,并协调好地区小国及外部国家的利益 |
5.2.1 淡化矛盾,搁置争议,增强政治互信 |
5.2.2 协调好东盟小国及美国等地区外部力量的利益 |
5.3 促进文化交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选题研究现状综述 |
三、 论文涉及的重要定义与概念界定 |
四、 论文设计思路、可行性分析与研究方法 |
五、 论文创新之处和难点 |
六、 论文框架和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外空安全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外空安全战略研究——“天权论”的提出 |
第二节 外空安全理论研究——四个主要流派 |
第三节 外空安全定性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
第一节 外空武器的战略作战价值 |
第二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正向要素 |
第三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负向要素 |
第四节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空大国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一节 美国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二节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三节 欧盟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四节 新兴空间国家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空多边安全论坛及现状 |
第一节 联合国系统与外空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地区性空间合作组织 |
第三节 外空安全领域重要非政府组织 |
第四节 多边外空安全进程回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 |
第一节 中国外空安全能力 |
第二节 中国外空安全环境 |
第三节 中国外空安全“区间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西部——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战略重心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安全 |
一、国家安全 |
二、俄罗斯国家安全问题 |
第二节 西部——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战略重心 |
一、决定西部作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重心的地理因素 |
二、影响西部作为俄罗斯国家安全重心的军事因素 |
三、俄罗斯面向西方的欧亚主义 |
第二章 黑海——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的关键 |
第一节 海洋——国家领土与安全的重要构成 |
一、海洋巨大的资源空间 |
二、海洋的政治价值 |
三、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军事作用 |
第二节 黑海——对抗西方战略挤压的海洋屏障 |
一、欧盟东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驱逐 |
二、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 |
三、东扩止于黑海 |
第三节 黑海——掌控能源安全的战场 |
一、能源安全:俄罗斯经济安全的核心 |
二、管道:掌控能源的经络 |
三、里海—中亚能源:俄罗斯与世界能源新的希望 |
四、黑海:能源经络交汇的命穴 |
第四节 黑海——“由海向陆”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的阵地 |
一、乌克兰 |
二、格鲁吉亚 |
三、土耳其 |
第三章 黑海海权与黑海舰队——俄罗斯西部安全之盾 |
第一节 黑海海权与黑海舰队 |
一、海权与俄罗斯黑海海权 |
二、海军与俄罗斯黑海舰队 |
第二节 俄黑海海权的获得和黑海舰队的发展 |
一、帝俄时代:夺取黑海出海口 |
二、苏联时代:艰难的黑海称霸 |
第三节 苏联解体对俄黑海海权和西部国家安全的影响 |
一、群龙闹海:黑海主权分割 |
二、俄乌反目:黑海舰队分家 |
三、危机四伏:西部安全堪忧 |
第四章 何去何从——俄罗斯黑海舰队和黑海海权 |
第一节 本土安家:本土重建基地 |
第二节 拖字当头:无限期延长租期 |
一、纠缠克里米亚主权问题 |
二、支持反“橙色革命” |
第三节 化整为零:在周边寻找替代基地 |
一、塔尔图斯:移师叙利亚 |
二、阿布哈兹:趁火打劫 |
第四节 横刀相向:肢解乌克兰 |
一、乌克兰的地理“裂痕” |
二、依附和支离破碎的乌克兰历史 |
三、分裂的乌克兰政治 |
四、乌克兰被肢解的可能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 ——利益、选择与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视角、切入点的方法论阐释及选择 |
第三节 作为理论工具和分析范式的博弈论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博弈论视野下的大学组织 |
第一节 大学功能的历史寻根:一种博弈的分析 |
第二节 大学组织中的利益界说 |
一、需要与利益 |
二、利益的生成与表达 |
三、大学组织中的利益:超越"经济理性" |
第三节 大学组织的利益结构及利益行为主体 |
第四节 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范式 |
一、变革模型的神话 |
二、大学组织变革中利益关系的思考 |
三、利益的博弈 |
四、三个视角的解读与关联 |
第二章 大学组织价值选择的博弈 |
第一节 基于利益存在的价值 |
一、价值与大学组织的价值 |
二、利益:组织中的价值关系 |
第二节 大学组织价值选择:博弈中的矛盾性 |
第三节 大学组织价值选择的博弈聚点 |
一、历史进程中大学组织的功用利益倾向 |
二、文化之对于大学组织价值的意蕴 |
第四节 价值取向:追求期望的均衡 |
一、生存的价值取向—自为与依附 |
二、变革中的价值取向 |
第三章 大学组织结构视角:博弈中的思考 |
第一节 大学组织结构的解读 |
一、结构视角:理性的呈现 |
二、组织历史渊源中的理性和利益 |
三、组织架构中的纳什均衡 |
第二节 大学组织权利转移中的成本权衡与博弈 |
一、大学组织中的权利转移 |
二、组织权利:成本的权衡 |
三、权利转移中的博弈分析模型 |
第三节 协调重组:利益边界的跨越 |
一、院系和院系之间的利益博弈 |
二、学科组织协作中的利益冲突 |
第四章 大学组织权力政治中的博弈 |
第一节 大学组织中的政治场景 |
一、"游离""交换"中的政治活动 |
二、关于政治视角的假设 |
三、权力作为视角的核心 |
第二节 重审大学组织权力:辨析与结构 |
一、权力的可能性 |
二、大学组织中的权力:语义成分的辨析 |
三、大学组织中的权力结构 |
第三节 利益联盟与权力的博弈—决策中的均衡 |
一、大学组织中的利益联盟 |
二、花落谁家:大学组织联盟中的权力分配 |
三、"困境"中的迷惘:利益主体的重复博弈 |
第四节 大学组织中的谈判:创造与索取 |
一、谈判中的价值创造 |
二、谈判中的价值索取 |
第五章 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组织重构 |
第一节 循序渐进的视野:P学院组织变革实践中的博弈解析 |
第二节 期望均衡下的大学组织秩序重构 |
一、聚点均衡:大学组织中的动态博弈过程 |
二、走出困境: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制度化回应与合作理性 |
三、亦此亦彼:大学组织秩序建构的协调策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及现状分析 |
(一) 合作的基础 |
(二) 合作的现状 |
1.中俄能源贸易额不断扩大 |
2.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及原油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
(1) 一波三折的输油管道建设。 |
(2) 中俄能源合作的新契机。 |
(3) 管道建设的新进展。 |
3.中俄双方能源领域的勘探与冶炼方面的合作也初见成效 |
4.天然气领域的合作进展缓慢 |
二、中俄能源合作中隐含的问题 |
(一) 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差 |
(二) 价格问题 |
(三) 管道问题 |
(四) 中俄能源合作领域过分关注油、气, 忽略了能源领域中其他方面的合作 |
三、提升中俄双方能源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 |
(一) 加强与俄罗斯全方位的能源合作 |
(二) 拓展中俄能源合作的方式方法, 把能源合作延伸到其上游部门和下游部门 |
(三) 以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应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 |
(四) 继续采取能源外交策略, 使能源供应国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 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
(五) 切实落实国务院颁布的新36条, ③增强能源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促进能源行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
(9)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能源博弈的新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方合作的起点———建立安大线的构想 |
(一) 经济高涨时, 俄罗斯石油待价而沽 |
(二) 俄罗斯博弈的基础 |
1. 俄罗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2. 进入2002年以来, 油价不断上扬及中东局势的不稳定为俄罗斯能源博弈增加了新的筹码。 |
(三) 鹬蚌相争, 渔翁获利 |
1.“安大线”搁浅, “安纳线”提到议事日程。 |
2.“安纳线”搁浅, “泰纳线”出炉。 |
二、国际金融危机——中俄能源合作的契机 |
(一) 俄罗斯2008年以来经济状况 |
(二) 中国政府的策略选择, 也促使俄罗斯尽早做出决断 |
(三) 中俄能源博弈取得突破 |
(10)基于石油安全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石油安全的文献综述 |
1.2.2 石油期货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文章结构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石油期货的市场功能及其对石油安全的维护作用 |
2.1 石油期货的市场功能 |
2.1.1 发现价格功能 |
2.1.2 套期保值功能 |
2.1.3 市场投机功能 |
2.2 石油期货对石油安全的维护作用 |
2.2.1 确保石油供给来源 |
2.2.2 降低石油价格风险 |
第3章 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及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我国的石油安全形势 |
3.1.1 供需矛盾日益显着 |
3.1.2 油价上涨制约经济的发展 |
3.1.3 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尚未成熟 |
3.2 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
3.2.1 争取石油定价权,形成符合我国利益的交易规则 |
3.2.2 规避国际油价波动风险,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
3.2.3 增强对石油供给的调控能力,推动石油仓储建设 |
3.2.4 与国际油价接轨,减缓WTO 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
3.3 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 |
3.3.1 我国发展石油期货的基本条件成熟 |
3.3.2 我国发展石油期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3.3.3 我国燃料油期货和现货价格实证分析 |
第4章 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面临的问题 |
4.1 我国石油市场结构不合理 |
4.1.1 三大石油集团垄断石油产业 |
4.1.2 石油市场缺乏真正的市场主体 |
4.2 油价新机制的不确定性 |
4.2.1 油价调整频率的不确定性 |
4.2.2 炼油企业的平均成本的不确定性 |
4.2.3 适当利润核算的不确定性 |
4.3 我国企业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存在障碍 |
4.3.1 我国企业参与石油期货市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
4.3.2 我国企业参与石油期货市场受财会制度的束缚 |
第5章 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议 |
5.1 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思路和原则 |
5.1.1 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思路 |
5.1.2 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原则 |
5.2 加快我国石油市场化改革进程 |
5.2.1 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 |
5.2.2 逐步开放石油进口权 |
5.2.3 实现石油金融一体化 |
5.2.4 完善我国石油定价机制 |
5.3 加强石油期货的风险管理 |
5.3.1 交易所的风险管理 |
5.3.2 经纪公司的风险管理 |
5.3.3 客户的风险管理 |
5.4 设计石油期货合约推出顺序和选择石油期货交易所 |
5.4.1 设计石油期货合约的推出顺序 |
5.4.2 选择石油期货交易所 |
5.5 完善石油期货市场配套法规 |
5.5.1 加快《期货法》立法进度 |
5.5.2 贯彻实施《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中、日、俄三国能源博弈:花落谁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深化东北亚天然气交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J]. 许永发. 国际石油经济, 2014(Z1)
- [2]人物访谈电视节目互动修辞研究[D]. 娄炜利. 复旦大学, 2013(03)
- [3]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D]. 蒋玉山. 暨南大学, 2012(05)
- [4]东北亚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可行性与路径[D]. 王亚男. 沈阳理工大学, 2013(S1)
- [5]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D]. 张泽. 外交学院, 2012(12)
- [6]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D]. 汪毅刚. 兰州大学, 2011(10)
- [7]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 ——利益、选择与均衡[D]. 张红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8)
- [8]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J]. 杨文兰.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04)
- [9]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能源博弈的新突破[J]. 杨文兰. 经济论坛, 2009(20)
- [10]基于石油安全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D]. 胡忠林. 湘潭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