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大线电化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涛[1](2014)在《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是重要的煤炭、粮食主产区,更是连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口岸通道,其地位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制约,特别是大宗物资的运输受制于铁路通道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无法适应人们出行的需求,对哈牡铁路的优化势在必行。由于哈牡铁路现在存在的线路曲线半径、轨道轨枕质量、路基冻害、桥梁病害及隧道净空等问题,对哈牡铁路简单性、日常性的维修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充分论证电力机车与内燃机车对成本支出的影响以及作业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对远期区域经济的研判,在客流密度、货流密度上都无法满足运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哈尔滨枢纽、牡丹江枢纽整体的功能定位、哈牡间的区域规划,枢纽站间车辆走行特点等,对客运电气化改造、货运系统电气化改造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定改造方案,并对施工方案的整体设计进行比选,对线路设计速度的三种方案进行投资效益详细分析对比,最后对整体方案在目前铁路市场化运营的状态下,既要考虑国际民生,又要兼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通道的优化方案研究上要做到实事求是,最终达到优化路网结构、承担运输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最佳目标。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首先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意义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主要阐述了黑龙江省东部铁路大通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远期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再次针对哈牡铁路功能定位需求,对电化改造方案进行分析、比选。最后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分析。
张杰[2](2014)在《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站房改造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铁路枢纽工程成为铁路建设的重中之重。铁路枢纽客站成为全国铁路路网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城市的新地标。然而原有站房从其客运设施、空间规划布局、旅客进出站流线及旅客候车乘降、建筑智能和运用设备、立面造型等都与目前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地标性形象等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既有站房进行改造提升十分必要。大型铁路枢纽站的建设和改造,工程规模和投资巨大、工期长、风险多、多专业和结构复杂等特点对项目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型铁路枢纽站的建设和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获得良好的运营效益。长期以来,由于项目业主认识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决策失误,投资失控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如何有效克服项目前期工作的形式化,提高前期工作的深度和准度,统筹规划、主动预防,避免决策失误,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效率和可行性,为项目成功建设和系统高效运行,实实在在地发挥前期工作应有的决策作用,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建设的国家及区域发展背景出发,运用系统理论和思想,综合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因素对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项目的建设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综合国内外客站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经验,结合哈站实际情况,就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改造的技术方案优化、施工过渡、社会风险防范、环境保护、项目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为保障该项目顺利实施,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同类型的高铁枢纽站、交通枢纽站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高美洁[3](2009)在《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枢纽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枢纽运输对于保证网线与网点能力协调,搞好全路运输工作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组站作为铁路枢纽内重要的运输设备,其规划与布局是否合理、设备规模是否适应路网货物运输需求,对于保证实现全路合理的车流组织方案,保证路网车流顺利输送,适应各方向车流波动,并适应路网车流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的全面发展,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已全面展开,随着这些新线的投入运营,铁路运输组织方式、货物运输径路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我国机车牵引动力的提高,机车动力已全面实现了以电力为主、内燃为辅的格局,列车检查现代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牵引交路趋向长交路。所有这些新的发展对铁路枢纽的规划与布局,编组站的合理布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铁路最新的发展、探明铁路进一步的发展需求,提前规划铁路枢纽及路网性、区域性编组站,对搞好铁路今后车流组织、实现优化运输,保证网线协调、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货物运输送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是基于张超老师的铁道部科技司立项科研项目《铁路枢纽规划及能力配置研究——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规划研究》,以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枢纽、编组站、客运站、货运站等能力、分工、布局等方面的论文和论着为基础,对北京、沈阳、南京、郑州、兰州、武汉、哈尔滨、上海、成都、重庆等多个枢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向有关规划、设计、研究和使用单位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咨询,通过研究铁路枢纽与铁路运输网络的协调配合问题,研究铁路枢纽各组成车站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路网建设、运输需求、车流组织等因素,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对编组站进行区域性的划分和定位,并对大型铁路枢纽在路网中的功能作用进行定位、提出其合理的规划布局。
张鲲[4](2007)在《青岛铁路枢纽规划》文中指出青岛铁路枢纽是全国的重要铁路枢纽之一,石家庄~太原~青岛客运专线、胶济铁路、蓝烟铁路、胶新铁路、青岛~荣成城际铁路和港湾内的胶黄线在此交汇。胶济铁路是青岛市对外联系的大动脉,与邯济、石太、石德、京沪和京九铁路相连,沟通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进而通达全国。与胶济线相连的蓝烟线、胶新线是东北至长江三角洲路网铁路通道的组成部分。规划年度,随着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胶东半岛的城市联系将更加密切,而随着烟大轮渡的建成通车,枢纽还将承担东北部分地区与胶东半岛、新长线长江以北地区车流的始发终到和中转任务。青岛枢纽将形成包括既有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衔接五条铁路四个方向的现代化综合铁路网络,青岛铁路枢纽将作为东西、南北两条陆海通道的交汇点,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加强。由于胶济四线、青荣城际及太青客运专线引入青岛枢纽,研究年度枢纽内客运量将大幅增长,既有客运系统不能满足运输需要,需对枢纽的客运系统布局进行规划研究。根据胶济四线、青荣城际引入青岛枢纽方案及枢纽车流特点,结合青岛城市规划和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布局以及青岛市、济南铁路局有关部门意见,在总图方案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青岛二客站站位方案及按不同行车组织方式进入青岛二客站方案。
张心磊[5](2006)在《沈山线电气化改造相关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秦沈客运专线的运营,沈山线从客货混跑,逐步转变为以货为主、兼顾客车进出关的主要通道之一。区段通过能力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的加强,是沈山线电气化改造的关键。
张志成[6](2001)在《建设电气化铁路 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文中认为
王德纯[7](2000)在《哈大线电化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尽量减少施工对既有线运输的干扰,给施工单位创造了较好的施工环境的设计思路
二、哈大线电化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大线电化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哈牡铁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区域路网情况现状 |
2.2 线路情况及存在问题 |
2.3 区域经济对铁路运量的需求 |
第3章 电气化改造方案研究比选 |
3.1 哈牡铁路的功能定位 |
3.2 电气化改造方案研究 |
第4章 电气化改造评估分析 |
4.1 财务评价 |
4.2 国民经济评价 |
4.3 综合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站房改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框架 |
第2章 哈尔滨铁路枢纽项目现状分析 |
2.1 哈尔滨铁路枢纽概况 |
2.1.1 哈尔滨铁路枢纽改造背景 |
2.1.2 哈尔滨铁路枢纽站历史沿革 |
2.1.3 哈尔滨铁路枢纽及客站概况 |
2.2 哈尔滨站房及周边现状 |
2.2.1 站房功能布局及空间组织 |
2.2.2 站房建筑安全性鉴定 |
2.2.3 哈站周边广场现状 |
2.3 哈尔滨铁路枢纽交通需求分析 |
2.3.1 哈尔滨站旅客发送量及客流分析 |
2.3.2 哈尔滨站旅客列车对数分析 |
2.3.3 哈尔滨铁路枢纽站存在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站房改造方案研究 |
3.1 哈尔滨客站项目方案规划设计阶段的管理 |
3.2 哈尔滨客站站房工程设计理念 |
3.2.1 注重历史文化底蕴、突显城市精神的设计规划理念 |
3.2.2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一体化设计 |
3.2.3 保持技术先进、实现全寿命经济合理 |
3.3 哈尔滨客站站房工程总平面设计管理 |
3.3.1 哈尔滨站南北广场功能布局 |
3.3.2 哈尔滨客站站房与市政轨道交通衔接 |
3.4 哈尔滨客站站房工程建筑方案设计分析 |
3.4.1 新建主站房建筑方案设计 |
3.4.2 既有主站房改造方案设计 |
3.5 哈尔滨客站站房工程结构方案分析 |
3.5.1 新建主站房结构方案设计 |
3.5.2 既有主站房改造方案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站房改造项目实施对策 |
4.1 施工过渡期旅客运输组织对策 |
4.1.1 哈尔滨枢纽内相关既有线能力现状 |
4.1.2 施工过渡期旅客运输组织方案比较 |
4.1.3 施工过渡其旅客运输组织建议 |
4.2 社会稳定风险管理对策 |
4.2.1 风险因素分析 |
4.2.2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
4.3 环境保护对策 |
4.3.1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3.2 环境保护对策 |
4.4 项目组织与管理对策 |
4.4.1 推行建运一体化模式、加强项目前期管理 |
4.4.2 实施项目集成化管理、组建项目管理团队 |
4.4.3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 |
4.4.4 完善项目工期计划、加强项目安全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作用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编组站的发展情况 |
1.2.2 当今我国铁路编组站和枢纽面临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2 铁路枢纽与铁路运输网络的协调配合 |
2.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概述 |
2.1.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内涵 |
2.1.2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目标和功能 |
2.1.3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影响因素 |
2.2 我国铁路生产力布局现状及趋势 |
2.2.1 路网布局及趋势 |
2.2.2 站段布局 |
2.2.3 近年我国铁路站段布局的调整 |
2.3 铁路枢纽与路网布局的协调关系 |
2.3.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内涵 |
2.3.2 机务、车辆、运检设施布局与路网布局的协调 |
3 铁路货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编组站的影响分析 |
3.1 我国近年铁路货物运输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
3.2 铁路货运市场前景分析 |
3.3 铁路货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编组站的影响 |
4 铁路客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的影响分析 |
4.1 客运专线概述 |
4.2 我国客运专线线网与规划 |
4.3 客运专线引入枢纽概况 |
4.4 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 |
4.5 客运专线对枢纽布局的影响分析 |
5 区域编组站布局分析 |
5.1 区域编组站的选定条件 |
5.2 区域编组站影响因素分析 |
5.3 区域编组站聚类分析 |
5.4 区域编组站布局分析 |
5.5 区域编组站分析结论 |
6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
6.1 大型铁路枢纽的内涵及设置条件 |
6.2 路网客运中心布局分析 |
6.2.1 路网客运中心的聚类分析 |
6.2.2 大型铁路枢纽路网客运中心布局分析 |
6.3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
6.3.1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
6.3.2 对大型铁路枢纽布局点设置的评价 |
6.4 选定枢纽概述 |
6.4.1 路网性编组站和路网性客运中心枢纽 |
6.4.2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客运中心枢纽 |
6.4.3 区域性编组站和路网性客运中心枢纽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青岛铁路枢纽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要解决的问题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研究工作概述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枢纽及该地区概况 |
2.1 枢纽概况 |
2.1.1 历史沿革 |
2.1.2 枢纽主要设备及运用情况 |
2.2 经济特征、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 |
2.2.1 经济特征 |
2.2.2 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 |
2.3 交通运输 |
2.3.1 城市道路 |
2.3.2 轨道交通 |
2.3.3 公路 |
2.3.4 港口 |
2.3.5 航空 |
2.4 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质、气象特征及水文特征 |
2.4.1 地形地貌 |
2.4.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4.3 气象特征 |
2.4.4 水文特征 |
第3章 枢纽运量预测 |
3.1 研究年度货运量预测 |
3.1.1 地方运量 |
3.1.2 通过运量 |
3.1.3 枢纽总运量 |
3.2 研究年度客运量预测 |
3.2.1 运量预测的方法及依据 |
3.2.2 枢纽现状客流分析 |
3.2.3 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 |
3.2.4 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 |
3.3 枢纽远景客货总运量发展趋势展望 |
第4章 枢纽规划 |
4.1 主要规划原则 |
4.1.1 枢纽规划范围 |
4.1.2 设计年度 |
4.1.3 研究年度路网构成 |
4.1.4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
4.2 运输组织 |
4.2.1 旅客运输组织 |
4.2.2 货物运输组织 |
4.2.3 枢纽内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 |
4.3 枢纽总图与站场 |
4.3.1 枢纽总图规划 |
4.3.2 客运站站位方案比选 |
4.3.3 进出站线路的布置与疏解 |
4.3.4 枢纽内一般车站的性质、类型与数目 |
4.4 枢纽内线路方案 |
4.4.1 线路引入方案比较概述 |
4.4.2 方案评价及推荐意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7)哈大线电化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过渡方案 |
2 过渡方案比较 |
2.1 技术比较 |
2.2 经济比较 |
2.3 工期比较 |
3 过渡方案的确定及实施 |
四、哈大线电化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哈牡铁路电气化改造方案研究[D]. 孙涛. 吉林大学, 2014(09)
- [2]哈尔滨铁路枢纽客站站房改造问题研究[D].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6)
- [3]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D]. 高美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4]青岛铁路枢纽规划[D]. 张鲲.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5]沈山线电气化改造相关问题探讨[J]. 张心磊. 铁道建筑, 2006(04)
- [6]建设电气化铁路 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J]. 张志成. 辽宁经济, 2001(09)
- [7]哈大线电化金州编组站施工过渡方案的优化[J]. 王德纯.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