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鸡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鸡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鸡群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诗[1](2021)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virus,ILT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流行趋势。目前,市场上用于防控ILT的最主要疫苗仍然是基于改良的ILT弱毒活疫苗,但它普遍存在毒力返强或在混合感染过程中可作为发病诱因等问题,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疫苗用于防控ILT,其中构建鸡痘病毒(Fowlpoxvirus,FPV)活载体疫苗是一个理想的替代选择。基于此,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构建了表达ILTV优势流行株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LTVgB),并初步测定了其对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gB基因的供体毒株攻击后,该疫苗对SPF鸡的保护率为100%,高于商品化疫苗(cr-FPV)组,免疫效果良好,可作为疫苗候选株开发使用。因此,本研究以rFPV-ILT VgB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为该疫苗的市场化应用奠定基础。1.rFPV-ILTVgB的理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将rFPV-ILTVgB与wt-FPV282E4分别经不同理化条件处理后,接种到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cell,CEF)中,通过测定细胞半数感染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50,TCID50)的变化探究gB基因的插入是否会影响FPV的理化特性;将rFPV在CEF上连续培养30代,进行序列测定,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assay,IFA)鉴定gB蛋白的表达,评价rFPV在体外的遗传稳定性;将rFPV在SPF鸡体中进行连续传代,评价rFPV在体内的传代致病性。结果表明,rFPV-ILTVgB和wt-FPV282E4均对高温、胰酶和氯仿敏感,在pH 3.0~9.0的范围内或经24 h的乙醚作用,病毒滴度变化不明显;rFPV-ILTVgB经CEF连续传代后,gB基因序列未发生任何突变,gB蛋白表达稳定;经SPF鸡连续传代后,gB基因的阳性检出率逐渐降低,表明rFPV难以在鸡体内连续传代,不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2.rFPV-ILTVgB对SPF鸡的免疫效力试验将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4组,于翅部无血管区刺种免疫rFPV-ILTVgB,并设置cr-FPV、wt-FPV282E4和PBS组作为对照,每组免疫后7、14、21 d采血分离血清,利用ELISA方法检测针对FPV和ILTV的抗体水平;免疫后7、14、21 d分别处死3只鸡,采集脾脏样本,利用qRT-PCR检测IL-2、IL-6、IL-18和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后21 d,分别用FPV 1370株、102株及ILTVI19株、WG株进行攻毒,评价疫苗对SPF鸡的免疫效力,并采集ILTV攻毒后3、5、7 d的喉头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测定排毒情况。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 d,针对FPV的血清抗体达到高峰,平均可达0.86±0.11,免疫后21 d,针对ILTV的血清抗体达到较高水平,平均可达为0.77±0.09;免疫后7、14、21d,采集脾脏对代表性细胞因子检测发现,与PBS组相比,其余各组均可以显着诱导IL-2、IL-18、IFN-γ和IL-6的转录表达水平。用FPV 1370株和 102 株攻击时,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 和 PBS 组对 SPF 鸡的保护指数分别为90、60、90、0和90、80、90、0;用ILTVI19株和WG株攻击时,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 和 PBS 组对 SPF 鸡的保护指数分别为 70、60、20、0和100、100、16.7、0。ILTV的排毒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试验组均可排毒,差异不显着(P>0.05)。3.rFPV-ILTVgB对靶动物及非靶动物的安全评价将21日龄SPF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免疫rFPV-ILTVgB、10倍剂量rFPV-ILTVgB、cr-FPV、wt-FPV282E4和PBS。通过称重、血液理化指标检测、病毒体内分布、组织病理学观察、环境传播及同居感染能力的测定,系统评价rFPV对SPF鸡的安全性;通过ELISA方法监测免疫后分别针对FPV及ILTV的抗体,评价免疫后抗体的产生及持续时间。结果显示,rFPV-ILTVgB免疫后对SPF鸡血液的个别指标稍有影响,对增重无影响;组织病理学观察及体内分布结果显示,除接种部位皮肤有轻微病变外,其他器官均未发现任何病变,且未分离到病毒;同居感染结果显示,rFPV不会通过接触传播;饲料、饮水、粪便拭子中也均未分离到病毒,对周围环境安全;抗体监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28 d针对FPV及ILTV的抗体均达到高峰,免疫后63 d仍能检测到一定水平的抗体。将48只麻鸭随机分成3组,分别免疫rFPV-ILTVgB、10倍剂量rFPV-ILTVgB和PBS。免疫后通过称重、血液理化指标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rFPV对麻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rFPV-ILTVgB免疫后对麻鸭血液的个别指标稍有影响;各组增重无差异,组织脏器均未发现任何可见病变。综上所述,rFPV-ILTVgB表达稳定,免疫效力良好,针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均是安全的,具有同时开发成防控鸡痘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潜力。

陈绍俊,邹明[2](2020)在《浅谈养鸡场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文中提出目前,传染病仍是我国养鸡业的主要威胁,而免疫接种是当前养鸡场预防鸡只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鸡群某些传染病经济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安玉莲[3](2020)在《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肉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是人们喜爱的佳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伴随着鸡肉需求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鸡肉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影响着肉鸡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鸡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规范,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不能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是关键。本文依据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借鉴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课题组(1)前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数据模拟仿真等方法,在论证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质量协同控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现状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形成与实现机制、实现条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依据鸡肉的生产工艺流程,阐明了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标准与关键特性,提出并论证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标志、层次与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供应链是一种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鸡肉具有产品整体属性,其质量标准除具有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外,还有品类指标、营销指标、诚信指标和服务指标;为保障鸡肉质量,必须开展覆盖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协同控制;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内容涉及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利用来自于9省的836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质量控制水平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认知协同水平较高,对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协同状况较差;屠宰加工企业的在环境维护等6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总体上优于肉鸡养殖场(户),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状况较差。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水平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和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显着的正向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的标准认知特征、经营特征、决策者特征及环境特征对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经营特征和决策者特征对标准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运用因果分析、图析分析和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剖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信息流和价格发挥传导作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消费理念、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主的行业协会发挥促进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的信息共享、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构成主导机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辅助机制;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效应的根本途径。借鉴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考虑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的动态性,运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数据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验证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双方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明确了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鸡肉供应链的最优值函数均大于分散博弈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最优值函数;当且仅当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实现质量协同控制。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从肉鸡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肉鸡养殖场(户)应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升经营特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屠宰加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惩罚机制和协同度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行业支持政策,尽快完善鸡肉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行业协会应出台协会质量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消费者应该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王银[4](2020)在《宜宾市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A类疫病,也被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它不仅会给禽类带来灾难性损害(鸡群死亡率可高达100%),而且会引发国际贸易限制和封锁,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对新城疫实行了全面免疫的策略,通过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我国局部地区仍有持续性的地方流行或散发。宜宾市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新城疫防控形势一直较为严峻。一是紧邻的云南省,连续多年不断发生新城疫疫情,专业机构的病原监测也表明隐性带毒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所在的川南地区位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线路的中亚——印度迁徙线上,每年候鸟的南北迁徙都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三是部分新建规模场和养殖户防疫意识、防疫知识和技术较弱,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防疫设施建设和防疫工作不到位等,都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隐患。四是养殖规模化程度总体还比较低,散养畜禽普遍存在免疫不到位或未免疫现象。翠屏区作为宜宾市的主要畜牧养殖区域,近年来养鸡业发展快速。为了解该区域鸡新城疫防控总体情况,探明影响其免疫效果因素,本文采用囯家检测标准方法(HI试验)检测并分析了2017年2019年间翠屏区17个乡镇(街道)1808份鸡血清样品中新城疫免疫抗体滴度及合格率。结果表明,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滴度平均为5.82±2.64 log2,合格率为81.89%,符合农业部关于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要求。其中免疫抗体合格率2019年(95.51%)>2018年(81.66%)>2017(75.96%),但2019年抗体滴度显着低于2018年和2017年;17个乡镇(街道)中,永兴镇免疫合格率最高,为97.67%,高店镇最低,为43.66%;三种养殖模式中养殖企业(92.38%)>专业合作社(89.77%)>个体散养户(65.08%),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新城疫抗体合格率及抗体滴度较高,显着高于散养户;不同养殖类型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蛋鸡(93.01%)>肉鸡(89.13%),蛋鸡抗体滴度极显着高于肉鸡。根据上述检测结果,经卡方分析与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检测结果(Y)为因变量,年份(X1)、养殖模式(X3)、养鸡类型(X4)为协变量,进入预测模型最优方程。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预测模型为(?)。经对该模型的-2对数似然值、模型预测正确率、ROC曲线图的情况进行检验,本预测模型拟合效果一般。利用模型试测2020年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查合格的概率发现模型组合共5种,概率范围在0.7230.785,经与设定概率条件相比较P2020>0.70。故在2020年的鸡新城疫防控工作中,应在翠屏区继续贯彻全面免疫的策略,做好防疫工作,对散养户着重关注,适度保持合作社检查力度,企业养殖可有必要再抽检,以确保对ND的防疫效果,保证养鸡业的安全发展。本研究为翠屏区科学实施鸡新城疫免疫防控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支撑。

朱悦[5](2019)在《基于肠炎沙门菌CZ14-1的减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文中认为肠炎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宿主谱广泛且具有侵害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利用抗生素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极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及肉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因此,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畜禽肠炎沙门菌病的有效措施。随着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沙门菌的重要毒力基因敲除,构建沙门菌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减毒活疫苗具有使用方便、免疫原性好、毒力弱等优点,即使在“免疫空白期”也能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力。此外,通过基因敲除可获得血清学上的阴性标记,建立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动物的(Differentiating Infected and Vaccinated Animals,DIVA)检测方法,从而为养殖与生产过程区分疫苗接种动物和野生型细菌感染动物提供依据。本研究联合应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和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分别将肠炎沙门菌CZ14-1的毒力相关基因spiC和外膜蛋白相关基因nmpC以及脂多糖O-抗原链合成相关基因rfaL敲除,在构建CZ14-1AspiC单缺失株的基础上构建了两株双基因缺失株CZ14-1ΔspiCΔnmpC与CZ14-1ΔspiCΔrfaL,并评价了两株双基因缺失株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对不同品种雏鸡的致病性,同时对双缺失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进行了初步探究,为肠炎沙门菌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1.减毒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AnmpC与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以肠炎沙门菌CZ14-1为模板,通过重组自杀质粒pGMB152-ΔspiC/Cm介导的同源重组系统,敲除肠炎沙门菌CZ14-1的spiC基因,成功构建CZ14-1ΔspiC缺失株。随后利用PCR技术扩增出两端与肠炎沙门菌基因nmpC上、下游序列同源且中间为氯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和两端与肠炎沙门菌基因rfaL上、下游序列同源且中间为氯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电击转化入含有质粒pKD46的CZ14-1ΔspiC中,分别获得替换nmpC和rfaL的阳性克隆(CZ14-1ΔspiCΔnmpC::cat和CZ14-1ΔspiCΔrfaL::cat),再电转入温度敏感性型质粒pCP20以消除氯霉素抗性基因,通过PCR以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双基因缺失株 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对野生株CZ14-1和缺失株CZ14-1ΔspiCΔnmpC、CZ14-1ΔspiCΔrfaL的体外生长特性、生化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spiC和nmpC基因的缺失对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显着影响,但是rfaL基因的缺失会使细菌的生长速度减缓,并且对甘露醇的代谢能力发生了变化。2.减毒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免疫保护效力的初步研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在3日龄海兰白蛋鸡上的LD50为1.58 X 107CFU,细菌CZ14-1ΔspiCΔrfaL在3日龄海兰白蛋鸡上的LD50为7.76 ×106CFU。与野生株CZ14-1的LD50相比(约为2.24× 104CFU),毒力约下降了 705倍和346倍。细菌CZ14-1ΔspiCΔnmpC在3日龄SPF雏鸡上的LD50为2.57 × 107CFU,细菌CZ14-1ΔspiCΔrfaL在3日龄海SPF雏鸡上的LD50为4.07× 106CFU。与野生株CZ14-1的LD50相比(约为1.26× 104CFU),毒力分别约下降了 2030倍和323倍。与野生株相比,在不同品种的雏鸡上,两株双缺失株的毒力均明显下降。将缺失株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Z分别以肌肉注射的途径免疫7日龄的海兰白雏鸡,在14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10天后以肌肉注射的方式人工感染野生型菌株 CZ14-1,剂量为 2.0 X 109CFU/只。结果显示,CZ14-1ΔspiCΔnmpC 和 CZ14-1ΔspiCΔrfaL能够对野生株的大剂量攻毒分别产生80%和75%的保护力,未免疫组的存活率仅有5%;且免疫组体重净增量也较未免疫组有明显提高。在体内分布与定植试验中,将野生株和2株双缺失株以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3日龄的海兰白雏鸡,在肝脏和回肠内,两株缺失株在接种后21天被机体清除。利用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显示,两株缺失株在免疫后1周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G抗体,抗体水平在随后的数周逐渐上升并在免疫后第5周达到高峰。荧光定量PCR检测CZ14-1Δsp/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在免疫过程中脾脏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FN-γ和IL-6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表明两株双缺失株都能引起强烈的Th1倾向的免疫应答,有助于胞内沙门菌的清除。以SpiC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ISA检测,可以明显的区分出野生株感染和两株双缺失株接种的鸡。通过玻板凝集试验(SPA)可以明显区分野生株感染和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接种的鸡,说明两株双缺失株都具有DIVA能力,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区分出疫苗接种动物和野毒感染动物。以上结果显示,两株双缺失株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能针对野生型毒株的高剂量攻毒提供较好的保护和DIVA能力,为将其开发成为肠炎沙门菌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奠定了基础。

刘有庆[6](2017)在《景泰县蛋鸡场疫病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文中提出免疫是预防鸡群疾病的主要手段,在实际生产中常会遇到抗体水平不合格甚至免疫失败的情况。笔者从多方面分析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就这些原因提出预防对策。

冯建峰[7](2017)在《温湿度和免疫剂量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寄生在鸡的十二指肠,在集约化养鸡场中流行率最高,可引起亚临床型球虫病,导致鸡增重受阻和产蛋量下降。目前所采用的早熟株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后,鸡群免疫力建立主要依赖首免接种及其疫苗虫株在鸡体发育后排出的后代卵囊数量及其在环境中的孢子发育情况,以及鸡实际摄入环境中孢子化卵囊的数量。而球虫疫苗株后代卵囊的数量、孢子发育情况主要是受首免剂量和环境温度湿度等的影响。为了探讨在调整疫苗首免剂量时温湿度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根据当地气象部门温度湿度数据,统计平均温度和湿度。并选择其中的四个月(1、4、7和10月)接种1羽份/鸡或2羽份/鸡的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后,分别观察和测定鸡只的精神状态、临床症状、增重、病变记分和卵囊产量等指标,来探讨温度湿度和免疫剂量对堆型艾美耳球虫免疫力建立情况的影响。并在免疫力建立后,用5×104个的堆型艾美耳球虫强毒株进行攻虫以评价免疫保护效果。温度湿度测定结果表明:4月和7月,温度在24.5729.45℃之间,相对湿度在67.51%69.45%之间,比较适合球虫卵囊孢子发育。而10月份平均温度为23.33℃,相对湿度为54.29%;1月份温度和相对湿度都较低,分别17.68℃和28.93%,不利于球虫卵囊孢子发育。疫苗反应观察结果表明,4月和7月,采用1羽份/鸡免疫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鸡群临床症状和肠道损伤情况较免疫高剂量(2羽份/鸡)好,免疫安全性较高;1月和10月,使用高剂量(2羽份/鸡)免疫堆型艾美耳球虫后,免疫安全性与使用低剂量(1羽份/鸡)堆型艾美耳球虫免疫无明显差异,但第一次和第二次排卵高峰期的OPG值明显高于使用低剂量(1羽份/鸡)免疫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组;疫苗免疫后攻虫保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月和10月份,采用高剂量(2羽份/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鸡群临床症状和肠道损伤情况较免疫低剂量(1羽份/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好,并且鸡群卵囊OPG值较免疫低剂量(1羽份/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低。综上所述,使用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温度湿度和免疫剂量都会对鸡群体内免疫力建立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对影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在1月和10月,低温干燥,不适合球虫卵囊孢子化,首免低剂量(1羽份/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不能促进鸡群体内产生成坚强的免疫力,从而导致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不好,因此建议可采用高剂量(2羽份/鸡)的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以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在4和10月份,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合球虫卵囊孢子化,高(2羽份/鸡)或低剂量(1羽份/鸡)的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均能达到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考虑到免疫力建立期间高剂量(2羽份/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产生的副作用较大并且疫苗成本也高。因此,建议4和7月采用低剂量(1羽份/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鸡群即可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于新友,李天芝,张颖,苗立中[8](2017)在《鸡群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正确的方式接种疫苗,是预防鸡群传染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措施。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原因众多,鸡群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分析了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养殖场(户)有效地进行鸡群免疫提供参考。

张平[9](2016)在《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浅议》文中研究说明畜禽养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畜禽养殖中,养鸡业占半壁江山,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升高,鸡群的疫病防治是大规模养鸡成败的关键,鸡群免疫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很多养殖户在鸡群免疫工作中出现了失败,导致疫病发生,自身经济利益严重受损,更可能造成疫病扩散。笔者将在本文对鸡群免疫工作失败的原因进行浅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刘建忠[10](2016)在《规模化蛋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文中指出免疫失败是指鸡群在免疫期内仍然发病的现象。造成规模化蛋鸡场免疫失败的因素主要有:疫苗因素、免疫操作因素、鸡群自身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免疫失败往往会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实际养鸡生产实践中,为了确保免疫效果,除要做到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采用正确的免疫接种途径和疫苗使用操作方法外,还要实行综合的防制措施等来预防规模化蛋鸡场免疫失败的发生。

二、影响鸡群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鸡群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物安全研究进展
    1 ILTV的理化性质及培养方法
    2 ILTV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3 ILTV疫苗的研究
    4 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评价
    5 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rFPV-ILTVgB的理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FPV-ILTVgB对SPF鸡的免疫效力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FPV-ILTVgB对靶动物及非靶动物的安全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浅谈养鸡场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分析
    1.1 疫苗质量存在问题
    1.2 平时疫苗贮藏与运输不当
    1.3 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1.4 忽视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的重要性
    1.5 免疫接种剂量不足
    1.6 消毒意识淡薄
    1.7 免疫接种时机把握不准
    1.8 饲养管理不当
2 应对策略
    2.1 正确选购疫苗
    2.2 疫苗贮藏运输要得当
    2.3 用前检查
    2.4 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2.5 免疫接种时务必注意的若干事项
    2.6 重视环境消毒
    2.7 鸡群健康状况良好时进行免疫接种
    2.8 强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2.9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
3 结语

(3)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2 食品(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3 鸡肉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4 已有观点与主要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鸡肉供应链
        2.1.1 鸡肉整体产品概念
        2.1.2 鸡肉的质量标准与关键质量特性
        2.1.3 鸡肉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2.1 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
        2.2.2 鸡肉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在鸡肉质量形成中的作用
        2.3.1 肉鸡养殖场(户)的作用
        2.3.2 屠宰加工企业的作用
    2.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4.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2.4.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内容
        2.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4.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分析思路与判断依据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2.2 质量协同控制活动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比较
        3.3.2 质量控制标准了解程度的比较
    3.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
        3.4.1 采用质量标准的比较
        3.4.2 环境维护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3 投入品来源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4 检疫检验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5 动物福利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6 档案管理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7 设施配置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说
        4.1.3 变量说明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分析
    5.1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机制
        5.2.2 传导机制
    5.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辅助机制
        5.3.1 保障机制
        5.3.2 促进机制
    5.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5.4.2 熵变模型构建
        5.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过程分析
        5.4.4 减少系统内部正熵,逐步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目标
        5.4.5 增加负熵流,实现促进机制
        5.4.6 减少正熵流,实现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分析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模型
        6.2.1 Nash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2 屠宰加工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主从微分博弈模型
        6.2.3 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4 比较分析
    6.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与模拟仿真
        6.3.1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拟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7.1 肉鸡养殖场(户)自身的对策建议
        7.1.1 提高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7.1.2 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经营特征
        7.1.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质量行为
        7.1.4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交流沟通
    7.2 屠宰加工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协同
        7.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7.2.3 制定质量协同控制评估体系
    7.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加大行业政策支持,改善外部环境
        7.3.2 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
        7.3.3 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7.3.4 完善鸡肉质量可追溯制度
    7.4 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制定协会质量标准
        7.4.2 加强协会信息披露的职能
        7.4.3 加强监督和行业内部惩罚制度
    7.5 消费者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和安全购买能力
        7.5.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7.5.3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养殖场(户)
附录二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屠宰加工企业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宜宾市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当前新城疫的发生状况
    1.2 新城疫病原
    1.3 病症分型
    1.4 临床症状
    1.5 病理剖检变化
    1.6 实验室检测
    1.7 鸡新城疫的防治
    1.8 小结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主要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翠屏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分析讨论
第4章 翠屏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分析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5)基于肠炎沙门菌CZ14-1的减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沙门菌疫苗研究进展
    1. 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
    2. 沙门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2.1 常见的沙门菌疫苗种类
        2.1.1 传统灭活疫苗
        2.1.2 亚单位疫苗
        2.1.3 基因缺失疫苗
        2.2 减毒沙门菌疫苗的构建方法
        2.2.1 化学诱变减毒
        2.2.2 基因工程减毒
        2.3 减毒沙门菌常见的突变基因
        2.3.1 芳香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
        2.3.2 htrA
        2.3.3 phoP/phoQ调控基因
        2.3.4 腺苷酸环化酶和环AMP受体蛋白编码基因
        2.3.5 hilA
        2.3.6 其他减毒基因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与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质粒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突变株的筛选与验证
        1.2.3 用于同源重组的PCR片段的扩增与纯化
        1.2.4 λ-Red同源重组系统的诱导表达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5 目的基因nmpC的替换和鉴定
        1.2.6 目的基因rfaL的替换和鉴定
        1.2.7 氯霉素抗性基因的敲除与验证
        1.2.8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1.2.9 缺失株对雏鸡的LD_(50)测定
    2 结果
        2.1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的筛选和验证
        2.2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的筛选和验证
        2.2.1 用于同源重组的PCR片段的获得与纯化
        2.2.2 目的基因nmpC的缺失与鉴定
        2.3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rfaL的筛选和验证
        2.3.1 用于同源重组的PCR片段的获得与纯化
        2.3.2 目的基因rfaL的缺失与鉴定
        2.3.3 氯霉素抗性基因的消除
        2.4 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突变株的生化特性鉴定
        2.5 CZ14-1ΔspiCΔnmpC和CZ14-1ΔspiCΔrfaL突变株的生长曲线
        2.6 肠炎沙门菌缺失株对3日龄雏鸡的LD_(50)测定
        2.6.1 三株细菌对3日龄SPF雏鸡的LD_(50)测定
        2.6.2 三株细菌对3日龄海兰白雏鸡的LD_(50)测定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肠炎沙门菌CZ14-1ΔspiCΔnmpC与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免疫保护力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质粒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突变株对鸡群的免疫保护试验
        1.2.2 细菌在鸡体内的分布与定植变化规律测定
        1.2.3 缺失株免疫后血清抗体IgG的动态消长变化
        1.2.4 缺失株所诱导的鸡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分析
        1.2.5 缺失株的DIVA能力评价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缺失株对鸡群的免疫保护力评价
        2.1.1 野生株攻毒后鸡群的存活情况
        2.1.2 缺失株免疫后鸡体重的变化
        2.1.3 攻毒后细菌在脏器内的定植情况
        2.2 细菌在鸡体内的分布与定植变化规律
        2.2.1 细菌在鸡肝脏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2.2 细菌在鸡脾脏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2.3 细菌在鸡回肠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2.4 细菌在鸡盲肠内的分布与定植规律
        2.3 缺失株免疫后血清抗体IgG的动态消长变化
        2.4 RT-PCR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
        2.5 缺失株的DIVA能力评价
        2.5.1 CZ14-1ΔspiCΔrfaL缺失株免疫后血清的鉴别诊断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6)景泰县蛋鸡场疫病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鸡群自身的影响
    1.2 疫苗的影响
    1.3 饲养管理的影响
        1.3.1应激因素的影响
        1.3.2卫生因素的影响
        1.3.3饲料污染的影响
2 免疫失败的对策
    2.1 对疫苗严格筛选
    2.2 正确储存和运输疫苗
    2.3 饮水免疫应注意的事项
    2.4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7)温湿度和免疫剂量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或符号表
1 前言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3 生活史
    1.4 致病性
    1.5 防治现状
    1.6 鸡球虫早熟株疫苗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堆型艾美耳球虫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温湿度测量
        2.2.2 免疫阶段实验方法
        2.2.3 免疫力建立阶段观察指标
        2.2.4 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2.2.5 疫苗免疫效果评价观察指标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温湿度记录结果
    3.2 疫苗反应观察结果
        3.2.1 临床观察结果
        3.2.2 肠道病变结果
        3.2.3 体重变化情况
        3.2.4 耗料情况
        3.2.5 卵囊排泄情况
    3.3 疫苗免疫效果结果
        3.3.1 临床观察结果
        3.3.2 肠道病变结果
        3.3.3 体重变化情况
        3.3.4 耗料情况
        3.3.5 卵囊排泄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温度湿度分析
    4.2 疫苗反应情况分析
        4.2.1 免疫鸡群临床情况分析
        4.2.2 免疫鸡群肠道病变分析
        4.2.3 免疫鸡群增重情况分析
        4.2.4 免疫鸡群耗料情况分析
        4.2.5 免疫鸡群卵囊排出情况分析
    4.3 攻虫保护效果分析
        4.3.1 攻虫试验鸡临床症状分析
        4.3.2 攻虫试验鸡肠道病变分析
        4.3.3 攻虫试验鸡增重情况分析
        4.3.4 攻虫试验鸡耗料情况分析
        4.3.5 攻虫试验鸡卵囊排出情况分析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鸡群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鸡群自身原因
        1.1.1 遗传因素
        1.1.2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1.1.3 应激因素
        1.1.4 营养因素
        1.1.5 野毒感染
    1.2 疫苗因素
    1.3 免疫程序不合理
    1.4 免疫操作不规范
    1.5 霉菌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药物的影响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保证鸡群健康
    2.2 严格控制疫苗质量
    2.3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2.4 改进操作技术
        2.4.1 滴鼻、点眼免疫
        2.4.2 饮水免疫
        2.4.3 喷雾免疫
        2.4.4 翼翅刺种法
        2.4.5 注射免疫
    2.5 加强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 规范药物的使用
3 小结

(9)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疫苗原因
        1.1.1 疫苗的管理
        1.1.2 疫苗的选择
    1.2 动物机体自身因素
        1.2.1 遗传
        1.2.2 营养因素影响
        1.2.3 病原体变异
        1.2.4 母源抗体因素
    1.3 接种因素
        1.3.1 接种途径不正确
        1.3.2 未做好消毒
        1.3.3 剂量不准确
2 对策与措施
    2.1 重视饲养管理
    2.2 选择正规疫苗
    2.3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4 加强消毒工作
3 结语

(10)规模化蛋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疫苗因素
        1.1.1 疫苗质量不过关
        1.1.2 疫苗选择不当
        1.1.3 疫苗运输和保存不当的影响
    1.2 免疫操作因素
        1.2.1 疫苗稀释不当
        1.2.2 疫苗使用不当
        1.2.3 免疫接种途径不正确
        1.2.4 免疫操作不当
    1.3 鸡群自身因素
        1.3.1 鸡群营养状况的影响
        1.3.2 鸡群的健康状况影响
        1.3.3 日龄的影响
        1.3.4 母源抗体的影响
        1.3.5 免疫麻痹的影响
        1.3.6 免疫抑制的影响
    1.4 饲养管理因素
        1.4.1 应激
        1.4.2 环境卫生
        1.4.3 饲料污染
        1.4.4 免疫程序
2 对策
    2.1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2.2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2.3 采取正确的免疫操作方法
    2.4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2.5 加强饲养管理
    2.6 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四、影响鸡群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免疫效力及生物安全评价[D]. 李诗. 扬州大学, 2021(02)
  • [2]浅谈养鸡场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与对策[J]. 陈绍俊,邹明.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0(12)
  • [3]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 安玉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4]宜宾市翠屏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D]. 王银. 西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肠炎沙门菌CZ14-1的减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D]. 朱悦. 扬州大学, 2019(02)
  • [6]景泰县蛋鸡场疫病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J]. 刘有庆.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7(09)
  • [7]温湿度和免疫剂量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 冯建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鸡群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于新友,李天芝,张颖,苗立中.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7(01)
  • [9]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浅议[J]. 张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11)
  • [10]规模化蛋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J]. 刘建忠. 甘肃畜牧兽医, 2016(15)

标签:;  ;  ;  ;  ;  

影响鸡免疫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