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喆[1](2021)在《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文中认为建设以电气化重载铁路为标志的现代铁路运输系统,是丰富一带一路内涵和早日实现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大幅度提高既有货运铁路的实际运能必须对其供电系统实施扩能改造工程,但“边运输边改造”的实施方案无疑极大增加了供电系统维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难免引起非技术性人为事故。为确保运输与改造两项工作并举、协调和有序,有必要设计并开发一套重载货运铁路供电设备的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系统,以确保其供电系统运行安全。论文首先简述了铁路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并理论分析了电气试验的工作原理和继电保护定值的计算原则。其次,根据站所布局、用户需求和管理痛点,并结合电气试验和保护定值整定的工艺流程,确定出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结构和模块功能,以及主程序和各子流程的具体实现方法。再次,软件系统采取顶层设计、分模块实施的设计思想,各模块之间功能相互独立,但数据资源共享;客户端与服务器采用C/S模式,通过Internet相互通信。接着,在开发环境和数据存储模式上,开发工具选用Visual Studio 2017、数据库选用My SQL数据库、数据存储采用阿里云(Web)服务器,并利用C#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Socket网络通信技术、云(Web)服务器技术和.NET Framework等关键技术编写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最后根据既有的电气试验数据、整定计算参数对软件系统的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实验测试。大量测试实验表明,研制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不仅具有功能丰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特点,而且有助于供电设备的维护工作由人工管理向自动化管理转变、数据处理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魏琳洹[2](2021)在《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新型一体化整定计算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三道防线”的第一道防线,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装置提出的灵敏性、选择性以及速动性要求,设置准确合理的继电保护定值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减轻故障设备损坏程度的必要条件。目前,随着电力系统网络的不断扩张,系统整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特高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复杂互联的跨区域电网格局,这种大电网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涉及大量的故障运算与定值配合计算,但是当前的整定计算软件计算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一体化、智能化整定计算的需求,因此使用云计算将成为新一代整定计算软件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与云计算的结合为研究方向,将云计算引入到电力系统整定计算中来,统筹电力系统内网服务器,设计了B/S结构、私有云模式的一体化整定计算系统的平台构架,研究出云整定计算的实现方法,通过计算任务拆分技术,将大规模整定计算任务拆分至最小颗粒,通过任务代理服务器合理分配计算任务、接收回执,调用云服务器计算池进行故障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整定计算业务的智能化功能,建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新型一体化整定计算云平台。本平台在辽宁电网省地一体化整定平台上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整定计算速度提高显着,开发的智能化功能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整定错误,而且具有硬件集约、维护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一体化整定计算的发展前景。
王忆南[3](2020)在《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对用户供电的安全性以及电能质量。配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装置作为配电网运行设备安全保障的屏障,它的正确、可靠动作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拒动或误动会严重威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随着配电网规模增大以及层级增多,运行管理难度加大,使得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复杂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在配电网中渗透率的提高,传统的配电网整定软件已不再能满足现代配电网的要求。因此研究开发一套全新的、开放的、配置灵活的整定计算软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中、高压配电网保护配置进行了总结。在对整定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平台架构与各功能组件功能,并重点对系统中的故障计算组件和整定计算组件进行分析。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整定系统进行了建模。考虑到配电网为辐射状的特点,在端口补偿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机组型和逆变型两类分布式电源故障特性的研究,结合含DG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给出了一种适用于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给出了方法的具体流程与步骤。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利用C++语言编制了故障计算程序,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所设计故障计算组件的正确性。根据配电网保护配置,对整定方法进行了总结。考虑现有CIM模型对保护设备描述的不足对CIM保护包进行了扩展,实现了保护方法的扩充。结合分区保护的整定思想,通过UML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整定计算组件进行了设计,并利用C++语言编制了整定计算程序。最后利用实际配电系统对所设计的继电保护整定系统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系统性能良好、计算结果准确。
霍鹏雄[4](2020)在《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配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会严重威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提高配电网保护定值的正确性、准确性是减少继电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的主要措施。此外,分布式电源(DG)在配电网中的渗透率显着增大,使得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软件不能满足现代配电网的要求。因此,研究开发一套新的准确性高、通用性强、可扩展性高的继电保护整定软件,对提高整定效率,减轻整定工作者的负担,满足现代配电网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根据用户对整定软件的需求,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对整定软件进行分析与设计,以用例图来描述整定软件的功能需求,以活动图、时序图来描述整定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动态行为,并重点对整定软件中的数据库信息管理、故障计算以及整定计算的功能进行设计。根据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数据构成及其特点,在进行了数据库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数据库结构,并对数据库中配电网的设备连接存储表、拓扑存储表和保护定值存储表进行了设计。针对DG接入对传统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带来的问题,在端口补偿法计算故障的基础上,通过对DG的故障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了故障计算组件,给出了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通过辐射状配电网对故障计算组件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证明了故障计算组件的正确性。根据配电网的保护配置,总结了保护整定方法。针对公共信息模型(CIM)中保护包对二次保护设备描述的不足,利用面向对象中多态性的特点对CIM中保护包进行扩展,实现了保护整定方法的扩充。基于面向对象和保护分区的整定计算思想设计了整定计算组件,给出了整定计算组件的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通过实际配电网对整定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整定系统计算结果准确,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通用性。
杨磊[5](2020)在《发电厂继电保护在线自动整定计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继电保护装置的准确动作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其动作可靠性与保护定值计算的准确性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发电厂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已有的发电厂继电保护整定系统主要采用离线方式进行整定,整定计算数据难以实时共享,并且在通用性、灵活性以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对发电厂继电保护在线自动整定计算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综合考虑系统通用性、实用性以及可扩展性开发了整定计算软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整定过程数据繁杂且难以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整定计算一体化数据结构的构建方法。通过分析整定过程全部业务功能所涉及的数据,将其划分为图形建模、故障计算、整定计算、保护配置、定值单的管理以及用户信息6个板块,根据各部分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建立了一体化数据结构并定义了全过程数据,实现了数据的灵活配置与管理,为自动整定计算提供了基础。2.针对已有发电厂整定系统不能进行在线故障计算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线的图形化自动故障计算方法。基于B/S结构建立了vg图形系统、数据库以及网页界面之间的交互,为用户提供了在线的可视化图形建模界面,实现了图形文件的自主绘制与自动拓扑分析。通过分析短路故障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包括对称短路与非对称短路的计算流程,采用数据匹配的方法实现了在线的自动故障计算,为后续的整定计算提供了短路电流信息,并通过图形界面显示计算结果。3.针对整定过程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灵活配置整定过程的自动整定计算方法。通过对整定规则进行分层归类处理,建立了具有多层结构的整定计算知识库,以及面向具体设备的通用整定计算模板,实现了整定规则的灵活配置与管理;并采用“数据—模板—实例”的模式实现整定过程的灵活编辑和保护定值的自动输出,提升了整定计算的通用性与灵活性。4.开发了在线整定计算软件,能够在线完成图形建模、故障分析与计算、保护定值分析与计算以及定值单的管理。实例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实用性与灵活性,具有良好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刘晓瑞[6](2020)在《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部分,对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起着支撑作用[1]。为保证智能电网可靠、安全、智能、经济、环保运行,本文对智能变电站各系统及总体布置进行设计,并对其监控系统进行研究。本文以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基本工程数据,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进行设计,同时结合新能源发电及智能电器设备发展,进一步提升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进行设计,建立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平台,并结合专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变电站监控后台进行开发增加五防功能结合,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开发、设计、调试、应用,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监控水平。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设计部分。变电站设计基于IEC61850规约进行,首先,根据南石地区供电现状和未来用电规划确定建设110/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其次,根据南石地区电力数据和用电用户情况对变电站一次系统进行设计,确定变电站容量和电气主接线方式,通过短路电流计算选择主要电气设备,选用智能设备和“设备本体+智能组件”形式的智能一次设备并进行校验,绘制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再次,对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进行设计,结合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和南石地区电力网布局及电力设备配置情况,确定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并进行整定计算,同时完成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设计;最后,对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部分,在变电站屋顶设计安装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并对变电站建设布局、抗震防雷措施、站用电进行设计,绘制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图、变电站电气总布置图、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及监控设备研究部分。根据变电站一次系统、二次系统设计以及变电站监控要求,对变电站监控系统总体架构、监控目标、网络结构进行设计,搭建带有“五防”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完成监控系统设备配置;监控设备研究是引入物联网概念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调试、模拟实验,首先,根据设计构想使用成品电子器件对短信报警系统设计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对变电站报警系统软件、硬件进行设计开发,使用STM32芯片、GSM芯片等实现短信报警功能,最后,在南石变电站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上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实现设计功能。本次智能变电站详细设计满足了南石地区未来发展用电需求。本次设计中,各种形式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使用、带有“五防”功能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的搭建、变电站屋顶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铺设以及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的开发,使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相较于传统变电站在智能化水平、操作灵活性、运行环保性等方面有了提高。
李浩[7](2019)在《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地铁由于其运载量大,通行效率高,为处理城市拥堵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地铁的运行过程中,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必不可少。而继电保护为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近几年,地铁的发展更为迅速,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相关设计人员的工作量。为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度,开发一套适用于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地铁交流和直流供电系统结构,其中详细说明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的整流变压器和整流电路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其次,介绍了各供电设备应配备的典型继电保护种类,以及各类继电保护的原理及整定计算原则。其中交流供电系统的保护对象包括变压器、母联和中压环网输电电缆。配置的保护种类有电流速断、定时限过电流保护、零序保护和纵联差动保护等。直流供电系统中,在直流进线柜、馈线柜和负极柜设置直流系统的各类保护,保护种类有大电流脱扣保护、DDL保护、定时限过流、框架泄漏保护。本文讲解了交流变压器额定电流的计算、交流供电和直流供电系统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案例说明短路电流计算和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过程。最后,在分析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整定计算软件。对比分析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Delphi软件具有开发周期短,且代码的可读性强等优点,选择Delphi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在软件编写完成后,通过对某地铁供电系统进行保护整定计算验证软件功能。
薛超[8](2018)在《朝阳电网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也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可或缺,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可靠保障。继电保护能否满足电力系统“四性”要求,关键取决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由于电网结构的复杂性、运行方式的灵活性,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工作日趋复杂繁琐,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正是在此方面进行的积极研究探索。本文介绍了一套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方案,该系统的建立是基于继电保护和整定计算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在整定数据方面,将旧的交互方式更新为智能化的数据交互,解决了之前的一系列问题,数据传递范围更加广泛、准确、一致;在获取电网信息方面,运用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的设想,完善并且优化各个项目,以实现更快速的电网运行;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面,运用Active X Scripting技术使用户能根据自身所需的要求自行更改保护装置中的整定计算原则,进一步改进了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在定值通知单方面,该系统使用的是以Excel表格为主要依据,然后再通过一些自我需要的设置后,得到所需的定值单内容;且在整定计算过程中使用了全过程自动化。该系统能使朝阳电网工作效率更高,已经在朝阳电网投入运行。
徐辰瑶[9](2017)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继电保护装置简称继保装置是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的保障环节。要确保继保装置的四性(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所提出的要求,就要求快速、精准的计算出保护装置相关参数数据。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继保整定系统研究、开发、使用等环节的基础上,结合电力系统调度工作实际对目前整个电网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计算、整定计算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开发出了基于图形化继保整定计算的软件系统。论文阐述了系统开发所用的计算机语言Microsoft Visual C#.NET和Access数据库工具的相关理论知识,确定了基于定值的颗粒化存储为一定基础的继保整定计算系统需求分析以及相关需求模型的设计,针对系统数据建模、模型各级数据拼接、故障计算、整定计算以及计算数据管理等多个相关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通过对图元及图元功能和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生成等相关方面的设计,构建了一个与其他模块相对独立的数据、图形建模体系。利用分块计算的办法对故障量计算部分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相关故障数据的公式,提高故障计算、整定计算数据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计算出故障数据的速度大大提升,节约计算时间与成本。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系统遵循继保装置运行的整定规程,提供常用的整定原则,通过对当地实际的地区电网系统的建模,将计算结果与人工整定手稿进行验证校核,结果均正确无偏差,并更加快速和全面,充分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及运算结果的准确性,在保证电网结构安全可靠的运行、提升整定工作效率、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高效的实用价值。
韩玉生[10](2017)在《刍议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结合我国近年来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使用经验可知,该软件常常会产生误差问题,进而影响整定操作的实效性。基于组件技术的设计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种问题。本文从组件技术的概念入手,对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试验及其软件方面 |
1.2.2 继电保护及其整定计算软件方面 |
1.3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铁路供电设备试验和保护整定理论基础 |
2.1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
2.2 铁路供电设备预防性试验理论 |
2.2.1 预防性试验必要性 |
2.2.2 绝缘性能试验 |
2.2.3 绝缘耐压试验 |
2.2.4 供电系统绝缘配合 |
2.3 关键供电设备的保护配置与整定原则 |
2.3.1 牵引变压器保护 |
2.3.2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 |
2.3.3 自耦变压器保护 |
2.3.4 电力变压器保护 |
2.3.5 并联补偿电容器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需求性分析与开发的关键技术 |
3.1 软件的功能性需求 |
3.2 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 |
3.2.1 软件的硬件需求 |
3.2.2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 |
3.2.3 软件安全性需求 |
3.3 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 |
3.3.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
3.3.2 Client/Server结构 |
3.3.3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
3.3.4 云(Web)服务器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
4.1 软件的设计思路 |
4.2 软件的总体结构 |
4.3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4.3.2 试验数据管理 |
4.3.3 试验数据分析 |
4.3.4 试验报表管理 |
4.4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4.4.2 定值单生成 |
4.5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6 软件数据库的设计 |
4.6.1 数据库的选择 |
4.6.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6.3 本软件数据库的数据构成 |
4.6.4 本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功能的实现 |
5.1 软件的开发工具 |
5.2 用户登录和注册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3 软件主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5.4.2 试验数据管理 |
5.4.3 试验数据分析 |
5.4.4 试验报表管理 |
5.5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5.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5.5.2 定值单生成 |
5.6 系统管理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管理平台的实验与分析 |
6.1 实验与分析的流程 |
6.2 实验与分析的环境 |
6.3 软件功能的实验与分析 |
6.4 软件性能的实验与分析 |
6.5 软件安全性的实验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新型一体化整定计算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研究现状 |
1.2.2 云计算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电力云 |
2.1 电力云的建立及结构 |
2.1.1 结构综述 |
2.1.2 B/S结构 |
2.2 电力云平台架构 |
2.2.1 电力云平台架构概述 |
2.2.2 私有云架构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整定计算 |
3.1 云计算技术 |
3.2 云整定计算架构 |
3.3 计算任务拆分技术 |
3.3.1 计算任务拆分技术综述 |
3.3.2 计算任务拆分的理论依据 |
3.3.3 计算任务拆分规则的确定 |
3.4 云整定计算流程 |
3.4.1 电网数据预处理 |
3.4.2 自动完成云组件装配 |
3.4.3 整定配合云计算 |
3.5 云整定计算流程说明图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的实现及与传统平台对比 |
4.1 工作模式 |
4.1.1 配合计算模式 |
4.1.2 电网参数管理模式 |
4.1.3 个人工作台模式 |
4.2 操作流程 |
4.2.1 参数建模 |
4.2.2 故障计算 |
4.2.3 整定配合 |
4.3 新型一体化整定计算平台的主要功能优势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摘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保护整定现状 |
1.2.1 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研究现状 |
1.2.2 整定系统研究现状 |
1.3 UML在整定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1.3.1 UML发展历程 |
1.3.2 UML的组成 |
1.3.3 UML在整定系统中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思路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整定软件系统需求和构架 |
2.1 配电网保护配置 |
2.1.1 变电站保护配置 |
2.1.2 开闭所保护配置 |
2.2 整定软件架构与功能组件分析 |
2.2.1 系统架构 |
2.2.2 系统功能组件分析 |
2.3 系统UML模型 |
2.3.1 系统用例图 |
2.3.2 系统活动图 |
2.3.3 系统时序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
3.1 端口补偿法计算原理 |
3.1.1 故障的模拟 |
3.1.2 故障端口开路电压的计算 |
3.1.3 故障端口等效阻抗矩阵的计算 |
3.1.4 故障电流计算 |
3.2 分布式电源类型及其故障特性 |
3.2.1 机组型DG短路电流特性 |
3.2.2 逆变型DG短路电流特性 |
3.3 含DG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
3.4 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
3.4.1 机组型DG的故障处理 |
3.4.2 仅含机组型DG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
3.4.3 逆变型DG的故障处理 |
3.4.4 含逆变型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
3.5 故障计算组件的设计 |
3.5.1 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分析 |
3.5.2 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模型 |
3.5.3 故障计算组件的动态模型 |
3.6 算例验证 |
3.6.1 程序计算结果 |
3.6.2 程序结果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整定与整定计算组件的设计 |
4.1 整定计算原则 |
4.1.1 线路阶段式电流保护整定方法 |
4.1.2 开闭所超短进出线整定方法 |
4.1.3 变压器整定方法 |
4.2 配电网保护分区整定计算 |
4.2.1 配电网保护分区划分 |
4.2.2 分区间的配合整定 |
4.3 整定计算组件的设计 |
4.3.1 CIM连接模型 |
4.3.2 CIM保护包的扩展 |
4.3.3 整定计算组件的静态模型 |
4.3.4 整定计算组件的动态模型 |
4.4 算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研究现状 |
1.2.2 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UML在整定计算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继电保护整定系统功能与架构 |
2.1 配电网结构及特点 |
2.2 配电网保护配置 |
2.2.1 变电站保护配置 |
2.2.2 开闭所保护配置 |
2.3 用户的需求 |
2.4 系统分析与设计 |
2.4.1 系统用例分析 |
2.4.2 系统动态行为分析 |
2.4.3 系统架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信息存储管理组件设计 |
3.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3.2 数据库的设计 |
3.2.1 设备连接存储设计 |
3.2.2 配电网拓扑存储设计 |
3.2.3 保护定值存储设计 |
3.3 数据库的访问 |
3.4 本章小结 |
4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计算及组件设计 |
4.1 传统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
4.1.1 故障的模拟 |
4.1.2 故障端口开路电压的计算 |
4.1.3 故障端口等效阻抗的计算 |
4.1.4 故障电流计算 |
4.2 分布式电源类型及其故障特性 |
4.2.1 电机型DG故障电流特性 |
4.2.2 逆变型DG故障电流特性 |
4.3 含DG的配电网故障计算方法 |
4.3.1 DG的处理方法 |
4.3.2 电机型DG并网故障计算 |
4.3.3 逆变型DG并网故障计算 |
4.4 故障计算组件的设计 |
4.4.1 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分析 |
4.4.2 故障计算组件的对象模型 |
4.4.3 故障计算组件的动态模型 |
4.5 算例验证 |
4.5.1 程序计算结果 |
4.5.2 程序结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配电网保护整定及整定组件设计 |
5.1 整定计算方式 |
5.2 整定计算原理 |
5.2.1 变压器保护整定方法 |
5.2.2 线路电流保护整定方法 |
5.2.3 开闭所超短线整定方法改进 |
5.3 基于保护分区的配电网整定计算 |
5.3.1 保护分区 |
5.3.2 保护分区的保护配合 |
5.4 保护整定组件的设计 |
5.4.1 配电网的模型 |
5.4.2 CIM保护包的扩展 |
5.4.3 整定组件的对象分析 |
5.4.4 整定组件的对象模型 |
5.4.5 整定组件的动态模型 |
5.5 算例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发电厂继电保护在线自动整定计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一体化数据结构 |
2.1 数据库基本理论 |
2.2 整定计算一体化数据构建思路 |
2.3 一体化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发电厂在线短路故障计算方法研究 |
3.1 在线短路计算需解决的问题 |
3.2 基于vg的可视化在线图形建模 |
3.3 电力网络在线拓扑分析 |
3.4 电力网络故障计算数学模型 |
3.5 基于数据匹配的在线故障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可灵活配置整定过程的整定计算方法研究 |
4.1 灵活配置整定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
4.2 整定计算知识库的设计与实现 |
4.3 整定计算过程的灵活配置 |
4.4 基于模板匹配的自动整定计算 |
4.5 本章小节 |
5 发电厂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5.2 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功能模块 |
5.3 系统开发工具及编程语言 |
5.4 整定计算系统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6)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研究背景 |
1.2 枣庄地区用电发展背景 |
1.3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1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
1.3.2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3 五防装置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基本方案设计及设备选择 |
2.1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必要性 |
2.1.1 本地区电网现状 |
2.1.2 本地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1.3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优势 |
2.2 站址选择及介绍 |
2.2.1 站址地理位置 |
2.2.2 站址概况 |
2.2.3 站外交通运输及进出线走廊条件 |
2.3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4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 |
2.4.1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原则 |
2.4.2 智能主变压器容量选择 |
2.4.3 智能主变压器台数选择 |
2.4.4 智能主变压器类型选择 |
2.4.5 智能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短路电流计算 |
2.5.1 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
2.5.2 不同情况下的短路电流计算 |
2.6 电气设备选择 |
2.6.1 设备环境运行参数 |
2.6.2 110kV侧设备选择及校验 |
2.6.3 10kV侧设备选择 |
2.6.4 变电站电气设备智能化 |
第三章 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设计 |
3.1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及整定计算 |
3.1.1 南石变电站一次电力系统现状 |
3.1.2 枣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 |
3.1.3 继电保护设计及整定计算 |
3.2 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1 枣庄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3.2.2 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3 调度远动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4 电能计量系统设计及配置 |
3.3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 |
3.3.1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现状 |
3.3.2 电力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3.3.3 南石变电站站内通信方案 |
第四章 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及研究 |
4.1 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4.1.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4.2 监控目标设计 |
4.2.1 电网运行数据 |
4.2.2 电网故障信号 |
4.2.3 电气设备监控数据 |
4.3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
4.4.1 站控层设备 |
4.4.2 间隔层设备配置 |
4.4.3 过程层设备配置 |
4.5 变电站五防一体化监控系统平台设计 |
4.5.1 监控平台建立及数据采集 |
4.5.2 监控平台界面设计及功能数据关联 |
4.5.3 监控平台规约及通信通道配置 |
4.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研究 |
4.6.1 短信报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6.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硬件搭建 |
4.6.3 系统软件设计 |
4.6.4 系统可行性研究模拟测试 |
4.6.5 系统硬件设计 |
4.6.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实验测试 |
第五章 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 |
5.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5.2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设计 |
5.2.1 南石地区太阳能资源分析 |
5.2.2 主要器件选型 |
5.2.3 项目总体设计 |
5.2.4 效益分析 |
5.3 抗震设计 |
5.4 站用电及照明设计 |
5.4.1 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
5.4.2 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
5.4.3 站用配电系统配置 |
5.4.4 照明系统设计 |
5.5 防雷接地设计 |
5.5.1 防直击雷保护方式设计 |
5.5.2 接地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STM32F103RBT6 单片机主程序 |
附件2:枣庄市高新区电网地理接线示意图 |
附件3: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图 |
附件4: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布置设计图 |
附件5:南石110kV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
附件6:南石110kV变电站平面布置设计图 |
(7)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发展现状 |
1.3.1 地铁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
1.3.2 继电保护现状 |
1.3.3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地铁供电系统 |
2.1 交流供电系统 |
2.2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
2.2.1 移相变压器 |
2.2.2 等效24 脉波整流电路 |
2.2.3 直流牵引网结构 |
2.3 动力照明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整定原则 |
3.1 继电保护基本要求 |
3.2 交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3.2.1 变压器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2.2 母联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2.3 交流输电电缆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3 直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3.3.1 直流进线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3.2 直流馈线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3.3 负极柜及钢轨电位限制装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与保护整定 |
4.1 中压环网交流供电系统电流计算 |
4.2 中压环网继电保护整定 |
4.3 直流供电系统整流机组等效电路 |
4.3.1 牵引变压器等值参数计算 |
4.3.2 整流机组外特性 |
4.3.3 整流机组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
4.4 直流供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4.4.1 整流机组工作区间的确定方法 |
4.4.2 稳态短路电流计算 |
4.4.3 暂态短路电流计算 |
4.5 直流供电系统保护整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护整定软件设计 |
5.1 软件需求分析 |
5.2 设计思路 |
5.3 软件开发工具 |
5.3.1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5.3.2 本次设计中用到的可视化组件 |
5.3.3 变量类型 |
5.4 软件功能实现和界面设计 |
5.4.1 软件启动 |
5.4.2 数据导入模块 |
5.4.3 查看修改数据模块 |
5.4.4 整定计算模块 |
5.4.5 查看修改定值模块 |
5.4.6 整定值导出模块 |
5.5 辅助功能的设计 |
5.5.1 整定计算原则提醒 |
5.5.2 系数和整定值超出范围提醒 |
5.5.3 定值保存提醒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朝阳电网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一体化智能继电保护系统 |
2.1 智能数据交互 |
2.1.1 数据交互模式 |
2.1.2 智能数据交互实现流程 |
2.1.3 数据交互标准 |
2.2 智能数据校核 |
2.2.1 数据校核模式 |
2.2.2 智能数据校核硬件结构 |
2.2.3 智能数据校核实现流程 |
2.3 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实现模式 |
2.3.1 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系统的结构 |
2.3.2 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流程 |
2.3.3 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置级自定义整定计算 |
3.1 Active Scripting技术及其实现 |
3.2 利用Active X Scripting技术自定义整定原则 |
3.3 装置级自定义整定计算的实现 |
3.3.1 自定义装置模板 |
3.3.2 自定义整定原则 |
3.3.3 自定义整定算稿 |
3.3.4 调整定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定义定值通知单 |
4.1 基于OWC Spreadsheet的定值单模板自定义 |
4.2 定值单的内容自定义 |
4.3 定值单的形式自定义 |
4.4 定值单模板的导入导出 |
4.5 定值单生成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化整定计算全过程 |
5.1 整定计算全过程自动化方案 |
5.2 故障计算模块 |
5.3 图形化支持平台 |
5.3.1 网络接线图的重要性 |
5.3.2 图形功能介绍 |
5.3.3 数据库平台 |
5.4 整定计算实例 |
5.4.1 整定流程 |
5.4.2 整定成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发展历史 |
1.2.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发展趋势 |
1.3 继电保护计算及相关软件的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技术支持及理论基础 |
2.1 软件的系统开发环境 |
2.1.1 软件的开发语言 |
2.1.2 数据库 |
2.2 整定计算的基本原理 |
2.2.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
2.2.2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 |
2.2.3 整定计算的方法 |
2.2.4 整定计算定值单 |
2.3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整定计算基础数据建模 |
3.1.2 可视化的故障分析计算 |
3.1.3 装置级和原理级整定计算 |
3.1.4 保护定值颗粒化存储及定值单的生成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技术可行性 |
3.2.2 经济可行性 |
3.2.3 关键技术解决的可行性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1 系统性能及可靠性需求 |
3.3.2 系统易用性需求 |
3.3.3 系统安全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架构 |
4.3 省地县三级统一建模 |
4.3.1 省地数据模型拼接方案 |
4.3.2 省地数据模型版本管理 |
4.4 故障分析计算设计 |
4.4.1 大规模电网的自动分区技术 |
4.4.2 节点阻抗阵快速修正技术 |
4.5 整定计算设计 |
4.5.1 基于专家系统知识的保护装置模型建立方法 |
4.6 定值单管理设计 |
4.7 数据的存储技术及数据库操作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实现环境 |
5.1.1 软件环境 |
5.1.2 硬件环境 |
5.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整定计算基础数据拼接模块实现 |
5.2.2 故障分析计算模块实现 |
5.2.3 整定计算模块实现 |
5.2.4 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刍议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组件技术 |
2 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 |
3 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实现 |
4 结论 |
四、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D]. 王喆.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新型一体化整定计算平台研究[D]. 魏琳洹. 沈阳工程学院, 2021
- [3]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研究[D]. 王忆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研究[D]. 霍鹏雄.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发电厂继电保护在线自动整定计算技术研究[D]. 杨磊. 三峡大学, 2020(06)
- [6]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D]. 刘晓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7]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软件设计[D]. 李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朝阳电网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薛超.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9]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辰瑶.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10]刍议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韩玉生. 山东工业技术, 2017(08)
标签:继电保护论文; 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