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结点温度在线检测系统及分布式实时数据查询系统的模型构架(论文文献综述)
徐宏力,李一峰[1](2004)在《四结点温度在线检测系统及分布式实时数据查询系统的模型构架》文中提出提出企业内部Intranet网络在实时数据采集监控的应用模型,结合在线温度检测的具体课题,运用全新的跨平台开发语言Java,完成具体的采集数据、顸警并利用Java的开放性中的JD-BC和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应用目前广为流行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成为基于Browser/Server模式的分布式实时数据查询系统。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方扬帆[4](2019)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检测平台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剖析,对单体电池进行了数学建模,完成了电池电量均衡化动态过程的仿真。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标准等研发了一套BMS电池管理系统检测平台。完成了BMS在线检测平台的机械结构设计、检测电控系统设计,基于LabVIEW开发了BMS检测平台配套的检测软件,可以完成风扇控制PWM信号输出功能、电池电压测试功能、电池温度测试功能、电池电量均衡功能、CAN通信功能等功能的检测,以及BMS静态电流的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分析了BMS在电池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建立了单体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并结合某厂家BMS产品,完成了BMS电池电量均衡化动态过程的仿真。(2)研究分析BMS系统的CAN通信功能、PWM信号输出功能、电池电量均衡功能、电池电压检测功能、电池温度检测功能等功能检测项目,以及BMS静态电流性能检测项目的检测需求及技术要求,对每一检测项进行了方案设计,并整合完成了检测平台整体的检测系统方案设计。(3)完成了检测工装夹具、检测系统台架等机械结构设计,完成了数字量输入电路、数字量输出电路、温度模拟板卡、模拟电池模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并对检测系统的电气元件进行了选型,完成了BMS检测平台的硬件设计。基于LabVIEW软件模块化G语言平台,开发了配套检测软件。(4)采用国内某知名厂家提供的20个BMS样品,在本检测系统上分别对20个样品进行性能及功能项目的检测,从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检测平台可满足BMS的在线检测。对检测平台的电流检测、电压输出、电阻输出等自身功能进行了评定,所有评定项目的Cg均大于1.33,检测平台满足《专用检测设备评定方法指南》的要求。
王哲[5](2019)在《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电力负荷需求,城乡电网建设中使用的电力电缆比例急剧增加,导致电力电缆检测和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增加。在大型冶金,化工,电厂,变电站等企业中,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力负荷,电缆使用量的增加,大量电缆铺设在长而复杂的电缆沟中。这些电缆长时间在高压和高电流环境下运行,可能导致温度升高和异常温度,导致电缆爆炸和火灾。本课题针对电缆的防火问题,研究一种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首先论述了电力电缆温度的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当前技术普遍存在测量精度不高、施工复杂、成本过高、集成度较差等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安全可靠、低成本、简单易行的新型测温技术,实现对电力电缆的温度准确实时监测,进而实时掌控电缆的载流量及负荷程度等信息。随着新兴的智能传感技术、芯片化技术可全方位提高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信息感知深度、广度以及密度,故本文设计的分布式电缆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嵌入式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温度监测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对电力电缆的进行在线温度监测,本系统由前端温度监测系统、终端控制器、上位机监视系统三部分组成,前端温度检测系统采用电子标签和温度传感集成芯片完成对电缆的温度采集,通过天线发送给终端控制器,各个终端控制器负责对接受来的温度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等操作,最后将温度信息上传给上位机监视系统,各部分协调工作为电缆的温度监测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最后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口供电公司所辖配电线路上完成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现场安装,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实时准确地对电缆温度进行测温,避免了电缆火灾故障的发生。该论文有图42幅,参考文献65篇。
罗钦文[6](2019)在《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当前重要的光源产品,其光组件测试装置信息化、溯源化改造已成为产业链升级的重要一环。本文聚焦LED标准光组件经典检测方法不足,研究光组件检测数字化溯源信息集成技术,以“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开发”为题,重点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的光组件试验数据采集技术、基于二维码的光组件身份标签技术,设计基于PROV-DM的光组件检测数据全溯源模型,开发基于Android的光组件可靠性实验数据采集应用程序、基于LabVIEW的线缆性能采集软件、基于WEB的光特性参数采集软件、基于RBAC权限管理策略的光组件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等功能,对提高LED标准光组件检测信息化、集成化、数据溯源化水平,推进LED照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B010113001)资助。论文研究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从LED光组件检测方法、检测数据全溯源信息集成、检测过程数据信息化集成等3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工作包括:⑴分析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需求,涵盖数据全溯源、检测数据采集、光组件信息管理、测试报告生成等类别。研究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功能框架,设计样品入库、统一管理、RBAC认证、数据收集、测试报告生成模块,完成光组件信息登记、生成身份识别二维码标签、检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等工作。⑵设计光组件检测全过程溯源流程,基于Distributed-Snowflake唯一序列号生成算法以满足大批量光组件序列号信息化录入需求,并在WEB端生成打印光组件二维码。分析光组件可靠性试验数据采集需求,开发相应Android采集程序进行二维码识别采集。设计一种光组件溯源数据传递结构及溯源信息区块验证方法,使用MD5+slat算法加密传递溯源数据。最后通过建立光组件检测信息PROV-DM溯源模型,分析光组件溯源数据桑基图、蜂窝图,实现光组件检测流程追溯、数据关联分析。⑶面向不同检测项目检测现状与需求特征,在原有检测平台上对相应工位针对性地信息化改造,提升检测效率。设计基于LabWindows的光组件电特性参数采集软件,开发软件读取电参数检测数据,并通过云端数据服务器认证上传。开发基于WEB的光性能参数采集软件自动读取dat文件,计算SDCM等关键光色度参数。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引线绝缘层厚度快速测量方法,提出轮廓线比对法检测绝缘层厚度,使得绝缘层厚度可视化,提高了检测效率。采用ActiveX读取拉力计测试数据,与标准数据比对智能判断引线质量并输出检测报告,减少检测人员工作量。⑷研究光组件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光组件信息管理系统5层架构模型,分析操作系统与数据库选型,设计单机系统结构、集群拓扑结构、基于MySQL的光组件样品相关数据库字段表。设计基于RBAC权限管理技术权限管理系统架构,在权限管理系统WEB端中维护RBAC数据表,保证光组件检测数据安全性。⑸设计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软件测试步骤,对平台检测功能、数据管理功能测试验证。在检测机构内开展平台实际应用,对比分析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应用前后效果,数据表明平台在信息化、自动化、集成化、全溯源化取得较好效果,节约近87.5%员工时间成本,为检测机构节省大量开销。论文研究的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开发,已开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达到预期功能,验证了本论文研究内容的可行性、有效性,结论的正确性。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四结点温度在线检测系统及分布式实时数据查询系统的模型构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结点温度在线检测系统及分布式实时数据查询系统的模型构架(论文提纲范文)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检测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发展现状 |
1.2.1 BMS系统及其检测国外现状 |
1.2.2 BMS系统及其检测国内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建模仿真 |
2.1 电池管理系统结构及原理 |
2.1.1 电池管理系统架构 |
2.1.2 电池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
2.1.3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 |
2.2 动力电池建模与仿真 |
2.2.1 常见电池模型介绍 |
2.2.2 电池单体建模与仿真 |
2.3 本章小结 |
3 电池管理系统检测平台检测方案设计 |
3.1 检测项目功能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3.1.1 静态电流检测需求分析与检测方案设计 |
3.1.2 电池温度测试功能检测需求分析及检测方案设计 |
3.1.3 PWM信号输出功能检测需求分析及检测方案设计 |
3.1.4 电池电压测试功能检测需求分析及检测方案设计 |
3.1.5 电池电量均衡功能检测需求分析及检测方案设计 |
3.1.6 CAN通信功能检测需求分析及检测方案设计 |
3.2 平台检测总体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电池管理系统检测平台硬件设计 |
4.1 BMS检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4.1.1 检测工装夹具设计 |
4.1.2 检测台架设计 |
4.2 检测电控系统设计 |
4.2.1 数字量输入调理电路设计 |
4.2.2 数字量输出调理电路设计 |
4.2.3 电池模拟模块设计 |
4.2.4 温度模拟板卡设计 |
4.2.5 关键电气元件选型 |
4.3 本章小结 |
5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检测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5.2 软件总体设计 |
5.3 软件功能模块实现 |
5.3.1 检测程序主界面模块 |
5.3.2 检测序列配置模块 |
5.3.4 数据采集模块 |
5.3.5 BMS功能检测能模块 |
5.3.6 程控电源控制模块 |
5.3.7 数据存储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检测实验及系统评定 |
6.1 BMS性能及功能检测实验 |
6.1.1 静态电流检测 |
6.1.2 CAN通信功能检测 |
6.1.3 BMS电压测试功能检测 |
6.1.4 BMS电量均衡功能检测 |
6.1.5 温度测试功能检测 |
6.1.6 PWM信号输出功能检测 |
6.2 检测系统评定 |
6.2.1 检测设备评定方法 |
6.2.2 电流检测评定 |
6.2.3 电压输出功能评定 |
6.2.4 电阻输出功能评定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缆温度在线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电缆测温理论及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
2.1 电缆测温基础理论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前端温度检测模块研究 |
3.1 系统整体设计 |
3.2 射频前端电路 |
3.3 模拟前端电路 |
3.4 数字基带电路 |
3.5 温度传感器设计 |
3.6 系统应用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温度终端控制系统研究 |
4.1 控制系统设计 |
4.2 主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
4.3 射频收发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软件设计 |
5.2 前端温度检测系统标签的程序设计 |
5.3 底层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现场应用研究 |
6.1 应用现场情况 |
6.2 现场应用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LED光组件检测标准概述 |
1.3 论文相关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LED光组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2 检测数据全溯源信息集成研究进展 |
1.3.3 检测过程数据信息化集成研究进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需求分析 |
2.2.1 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架构框图 |
2.2.2 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工作流程 |
2.3 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关键技术 |
2.3.1 光组件检测信息全溯源技术 |
2.3.2 基于移动互联的光组件检测信息采集技术 |
2.3.3 光组件检测信息访问控制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移动互联的光组件试验数据全溯源关键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二维码的光组件身份标签技术 |
3.2.1 用于光组件检测的改进Snowflake序列号生成算法 |
3.2.2 Distributed- Snowflake序列号分配系统架构 |
3.2.3 光组件身份标识二维码生成技术 |
3.3 基于移动互联的光组件可靠性试验数据采集技术 |
3.3.1 光组件可靠性试验数据采集程序需求分析 |
3.3.2 光组件可靠性试验数据采集程序框架设计 |
3.3.3 组件可靠性试验数据采集程序流程设计 |
3.3.4 光组件可靠性试验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
3.4 光组件检测信息全溯源技术 |
3.4.1 光组件检测信息溯源数据结构 |
3.4.2 光组件检测溯源信息区块验证方法 |
3.4.3 光组件检测信息溯源的PROV-DM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组件性能参数采集技术 |
4.1 引言 |
4.2 基于LabWindows的光组件电特性参数采集软件 |
4.2.1 光组件电特性参数采集软件数据结构与流程设计 |
4.2.2 光组件电特性参数采集软件实现 |
4.3 基于WEB的光性能参数采集软件 |
4.3.1 光组件光性能参数采集软件需求分析 |
4.3.2 光组件光性能参数采集软件流程设计 |
4.3.3 基于WEB的光性能参数采集软件实现 |
4.4 基于LabVIEW的光组件引线性能参数采集软件 |
4.4.1 光组件引线性能参数采集软件需求分析 |
4.4.2 基于机器视觉的绝缘层测量方法 |
4.4.3 光组件引线性能参数采集软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组件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LED标准光组件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5.2.1 标准光组件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架构 |
5.2.2 光组件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基础设施设计 |
5.3 LED光组件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1 光组件检测相关信息数据库设计 |
5.3.2 光组件权限数据库设计 |
5.4 光组件信息权限管理系统设计 |
5.4.1 权限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
5.4.2 权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5.4.3 权限管理系统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与装置应用验证 |
6.1 引言 |
6.2 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检测功能测试 |
6.3 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
6.4 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应用效果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
1.1.2存在的问题 |
1.1.3研究发展趋势 |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热点研究方向 |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2存在的问题 |
1.2.2.3总结与展望 |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1.3.1.1车身结构 |
1.3.1.2声学包装 |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
1.3.2.1制动抖动 |
1.3.2.2制动颤振 |
1.3.2.3制动尖叫 |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
1.3.3.4降噪方法 |
1.3.3.5问题与展望 |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1.1主动悬架技术 |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2.1主动悬置技术 |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
2.1.1.2高效内燃机 |
2.1.1.3新型传动方式 |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3重点研究方向 |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存在的问题 |
2.2.3重点研究方向 |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
2.3.1.1动力电池 |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2存在的问题 |
2.3.2.3热点研究方向 |
2.3.2.4研究发展趋势 |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2重点研究方向 |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
3.1.3研究发展趋势 |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
3.2.1.3研究发展趋势 |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
3.2.2.3研究发展趋势 |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
3.2.3.1转向角传动比 |
3.2.3.2转向路感模拟 |
3.2.3.3诊断容错技术 |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
3.3.1.4电动汽车研究 |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
3.3.1.6参数测量 |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
3.3.1.8其他方面 |
3.3.2存在的问题 |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4存在的问题 |
4.1.2.5展望 |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
4.2.1.1点云聚类 |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
4.2.1.3障碍物识别 |
4.2.1.4障碍物跟踪 |
4.2.1.5小结 |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
4.2.2.1交通标志识别 |
4.2.2.2车道线检测 |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
4.2.2.4行人检测 |
4.2.2.5车辆检测 |
4.2.2.6总结与展望 |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2当前研究热点 |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
4.3.3存在的问题 |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
4.4.5.1路线图法 |
4.4.5.2网格分解法 |
4.4.5.3 Dijistra算法 |
4.4.5.4 A*算法 |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5面临的挑战 |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
4.5.2.3纵向速度控制 |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
4.5.2.5节油驾驶控制 |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7.3.2存在的问题 |
4.7.3.3热点研究方向 |
4.7.3.4研究发展趋势 |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2存在的问题 |
5.1.1.3重点研究方向 |
5.1.1.4展望 |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2.2存在的问题 |
5.1.2.3重点研究方向 |
5.1.2.4展望 |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3.2存在的问题 |
5.1.3.3重点研究方向 |
5.1.3.4展望 |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重点研究方向 |
5.2.3展望 |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
5.3.1概述 |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2.1被动安全技术 |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
5.3.3研究热点 |
5.3.3.1事故研究趋势 |
5.3.3.2技术发展趋势 |
5.3.4存在的问题 |
5.3.5小结 |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
5.4.2存在的问题 |
5.4.3重点研究方向 |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5.5.2热点研究方向 |
5.5.3存在的问题 |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
6结语 |
四、四结点温度在线检测系统及分布式实时数据查询系统的模型构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结点温度在线检测系统及分布式实时数据查询系统的模型构架[J]. 徐宏力,李一峰.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06)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检测平台研究[D]. 方扬帆.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5]分布式电缆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D]. 王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LED标准光组件检测全溯源信息集成平台开发[D]. 罗钦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