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临床观察

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临床观察

一、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孟甜甜,解小龙,李婷婷,杨芩瑜,魏大为,高颖[1](2021)在《口服中成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调脂类口服中成药联合他汀类药物(statines,TT)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国外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由NoteExpress文献管理系统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自动查重,查重后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研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的评价,最后采用Stata16和GeMTC14.3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2项研究,涉及血脂康胶囊(Xuezhikang Capsule,XZK)、蒲参胶囊(Pushen Capsule,PS)、荷丹片(Hedan Tablet,HD)、丹田降脂丸(Dantian Jiangzhi Pills,DTJZ)、脂必妥胶囊(Zhibituo Capsule,ZBTUO)、脂必泰胶囊(Zhibitai Capsule,ZBTAI)、松龄血脉康胶囊(Songling Xuemaikang Capsule,SLXMK)7种调脂类口服中成药,3718例样本量。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降低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方面,疗效排序为ZBTUO+TT(72.1%)>DTJZ+TT(68.4%)>HD+TT(68.1%)>ZBTAI+TT(66.9%)>XZK+TT(51.0%)>SLXMK+TT(45.1%)>PS+TT(26.4%)>TT(1.9%);在降低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方面,疗效排序为HD+TT(98.6%)>SLXMK+TT(70.7%)>PS+TT(63.1%)>ZBTAI+TT(52.4%)>ZBTUO+TT(49.5%)>XZK+TT(34.5%)>DTJZ+TT(27.4%)>TT(1.9%);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方面,疗效排序为HD+TT(89.8%)>ZBTUO+TT(76.4%)>ZBTAI+TT(65.6%)>XZK+TT(54.3%)>DTJZ+TT(46.1%)>PS+TT(33.2%)>SLXMK+TT(24.3%)>TT(10.4%);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方面,疗效排序为HD+TT(82.8%)>PS+TT(76.8%)>ZBTUO+TT(61.4%)>DTJZ+TT(48.3%)>XZK+TT(43.9%)>SLXMK+TT(39.5%)>ZBTAI+TT(36.5%)>TT(10.8%);定性分析显示口服中成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口服中成药联合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优于单用他汀类药物,在降低TC方面,ZBTUO联合他汀疗效最优,在降低TG、LDL-C和升高HDL-C方面,HD联合他汀疗效最优,且口服中成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安全性较好。但纳入文献整体质量偏低,因此尚需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调脂类口服中成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

包丹丹,宋宗良,赵峰,覃歌,闵星,程雅靖[2](2020)在《中成药联合他汀类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基于贝叶斯模型框架下市面上几种降脂中成药联合他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同时手工检索相关灰色文献、会议资料,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9年3月,收集他汀类联合降脂中成药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管理、gemtc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5种常用降脂中成药。脂康颗粒、丹田降脂丸、降脂灵片联合他汀类降脂药能显着降低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康颗粒、丹田降脂丸、荷丹片联合他汀类降脂药均能显着降低三酰甘油(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丹田降脂丸显着高于血脂康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脂灵片、丹田降脂丸、荷丹片联合他汀类降脂药均能显着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康颗粒、荷丹片、降脂灵片、血脂康胶囊联合他汀类降脂药均能显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田降脂丸降低TC、TG以及提高HDL-C疗效最显着;脂康颗粒降低LDL-C疗效最佳的概率最大。

丁杨明[3](2020)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用药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临床最常用的他汀类调脂药物,在调脂治疗应用中存在治疗强度变化大、针对性选择困难、主要药效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低及不当应用导致增加临床患者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问题。治疗药物监测为新兴临床用药监测手段,其以血药浓度监测为核心,结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为临床用药的个体化提供依据。对患者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可显着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建立同时测定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主要代谢物血药浓度的方法,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提供实验基础;采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法,建立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提供药代动力学基础。在建立并验证他汀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及PBPK模型的基础上,对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以期提高调脂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为个性化调脂治疗的开展提供基础。方法建立同时监测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主要代谢物血药浓度的方法。对阿托伐他汀PBPK模型的建立、验证、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对临床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的初步治疗药物监测研究。(1)采用UPLC-MS/MS技术,建立同时测定患者血浆样本中瑞舒伐他汀(RT)、阿托伐他汀(AT)及主要代谢物2-羟基阿托伐他汀(O-AT)、4-羟基阿托伐他汀(P-AT)、阿托伐他汀内酯(ATL)血药浓度的LC-MS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为后续对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提供实验基础。(2)采用GastroPlusTM软件,基于药物的理化参数及体外酶促动力学参数,采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法,自下而上建立阿托伐他汀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中的PBPK模型,预测阿托伐他汀在受试者体内的代谢过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建立并验证阿托伐他汀与典型CYP3A4抑制剂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模型,采用经验证的模型对中国人群中阿托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联合用药时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3)采用已建立并验证的他汀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对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收集临床患者采血时间点血药浓度信息。用已验证的阿托伐他汀PBPK模型,外推建立阿托伐他汀在老年临床患者中的PBPK模型。基于患者的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信息及给药剂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验证建立的PBPK模型预测值与不同基因多态性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值之间的差异,结合患者生理、病理及联合用药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对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结果(1)建立了同时测定患者血浆样本中瑞舒伐他汀(RT)、阿托伐他汀(AT)及主要代谢物2-羟基阿托伐他汀(O-AT)、4-羟基阿托伐他汀(P-AT)、阿托伐他汀内酯(ATL)血药浓度的UPLC-MS/MS方法,血浆样本中RT在0.1~5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7),AT、ATL、OAT、P-AT 在 0.05~50 ng/ml 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7、0.9988、0.9923、0.9995),RT 的定量下限为 0.1 ng/ml,AT、ATL、OAT、P-AT 定量下限为 0.05 ng/ml。5种待测物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在-10.0%~6.1%之间,五种待测物回收率在75%~108%之间,基质效应的变异系数RSD<15%,对待测物的不同条件下(25℃下24小时、4℃下24小时、反复冻融3次、-8℃下30天、进样器温度条件下24小时)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除室温下(25℃)保存24小时部分阿托伐他汀内酯发生水解外,其余待测物稳定性良好。(2)采用GastroPlusTM软件,建立阿托伐他汀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中的PBPK基础模型,建立阿托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的DDI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建立的阿托伐他汀基础PBPK模型可较好的预测健康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阿托伐他汀的Cmax、AUC(0-72h)、AUC(0-inf模型预测值在真实值的0.93~1.07倍之间。预测阿托伐他汀与依曲康唑联合给药情况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阿托伐他汀的Cmax、AUC(0-72h)、AUC((0-inf)模型预测值在真实值的0.67~1.87倍之间,采用DDI模型预测中国人群阿托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联合给药时阿托伐他汀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阿托伐他汀与依曲康唑联用后其Cmax、AUC(0-72h)、AUC(0-inf)增加1倍,与伏立康唑联用后其Cmax、AUC(0-72h)、AUC(0-inf)增加20%,但伏立康唑的非竞争性CYP3A4抑制将显着增加伏立康唑多剂量给药时对阿托伐他汀体内暴露量的影响。(3)采用已建立并验证的他汀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对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获得使用他汀类药物临床患者的血药浓度-时间信息。采用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外推建立老年临床患者人群中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结合患者生理、病理、联合用药信息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对18例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进行之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显示,建立的PBPK模型能较好预测采血时间点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15例患者的血药浓度在预测值0.5~2.0倍附近。3例患者血药浓度数据超过范围,病历信息显示可能与患者的SLCO1B1基因多态性及联合用药有关。对使用瑞舒伐他汀的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基因多态性为SLCO1B1 521TC患者的瑞舒伐他汀血药浓度是基因多态性为SLCO1B1 521TT患者的两倍,研究显示SLCO1B1 521T>C突变将显着增加患者体内瑞舒伐他汀的暴露量,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结论(1)本课题建立了同时测定临床患者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主要代谢物血药浓度的UPLC-MS/MS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五种他汀类待测物的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等均符合指导原则要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稳定、可靠,可用于对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2)建立并验证了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及DDI模型,对阿托伐他汀在中国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典型CYP4A4抑制剂(依曲康唑、伏立康唑)可显着增加中国人群中阿托伐他汀的体内暴露,增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当阿托伐他汀联用CYP4A4抑制剂时,需适当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调脂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3)采用建立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与PBPK模型对使用他汀的临床患者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PBPK模型可以较好预测使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的临床患者采血时间点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可对患者体内阿托伐他汀的暴露量进行预测。结合患者的基因多态性信息与联合用药信息,进行了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可为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调整提供依据。

陈苗苗,孙敬雯,洪军,王骁腾,贾佳[4](2019)在《化痰脉通片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肝功能、脂肪肝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沈宝藩临床运用三十余年的化痰脉通片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肪肝、肝功能的干预效果,了解其改善肝功能,治疗脂肪肝作用疗效。方法:选取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伐他汀组、化痰脉通中剂量组、化痰脉通高剂量组,每组15只,观察对比各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肝功能的变化,并通过病理切片,对比各组脂肪肝疗效。结果:正常组、氟伐他汀组、化痰脉通中剂量组、化痰脉通高剂量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正常组及化痰脉通高剂量组TC、TG、LDL-C均显着低于化痰脉通中剂量组及氟伐他汀组(P<0.05),而HDL-C显着高于化痰脉通中剂量组及氟伐他汀组(P<0.05),且化痰脉通中剂量组及氟伐他汀组血脂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组TC、TG、LDL-C[(1.28±0.38)mmol/L,(0.40±0.16)mmol/L,(0.39±0.07)mmol/L]显着低于化痰脉通高剂量组[(5.18±1.42)mmol/L,(0.51±0.24)mmol/L,(2.07±0.46)mmol/L](P <0.05),而HDL-C[(3.78±0.34)mmol/L]显着高于化痰脉通高剂量组[(2.89±0.78)mmol/L](P<0.05)。正常组、氟伐他汀组、化痰脉通中剂量组、化痰脉通高剂量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正常组[(10.38±1.46)mmol/L,(10.85±1.24)mmol/L]、化痰脉通中剂量组[(15.97±3.64)mmol/L,(16.52±1.18)mmol/L]、化痰脉通高剂量组[(10.54±1.01)mmol/L,(10.62±1.67)mmol/L]AST、ALT均显着低于较氟伐他汀组[(25.47±2.38)mmol/L,(21.34±2.39)mmol/L](P<0.05),而组间AST、ALT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脏病理切片的对比中,随着化痰脉通片剂量的增加,脂肪肝的程度减轻。结论:化痰脉通片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且与剂量有关,其对肝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对脂肪肝具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脂作用有关。

毕君霞[5](2018)在《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糖及FGF21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别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高胆固醇血症的非糖尿病患者用药前后血脂、肝功、肾功、肌酸激酶、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水平变化。比较不同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空腹血糖及血清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胆固醇血症的非糖尿病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n=34):每晚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瑞舒伐他汀组(n=34):每晚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入选患者血脂、肝功、肾功、肌酸激酶、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水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最终完成60例(共68人入选),2人因用药前查肝功异常出组,4人因用药前查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诊断临界值出组,2人失访。(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胰岛素(FIN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HDL)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肌酸激酶(CK)、HOMA-IR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TG、TC、LDL、FGF21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HbA1c、FBG、FINS、HOMA-IR、HDL、Scr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ALT、AST、BUN、CK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较瑞舒伐他汀组在FBG、HbA1c升高方面更显着(P<0.05)。FGF21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较阿托伐他汀组在TC、LDL下降方面更显着(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TG(r=0.420,P<0.05)、FINS(r=0.311,p<0.05)与FGF21水平呈正相关,HDL-C(r=-0.396,P<0.05)与FGF21水平呈负相关。进一步以FGF-21的变化为因变量,以TG、FINS、HDL-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G(P<0.05)变化与FGF-21显着相关。结论: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均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好的降低LDL和TC的作用,同时两者均能够升高空腹血糖和HbA1c,阿托伐他汀对血糖和HbA1c影响更明显。阿托伐他汀减少胰岛素分泌,瑞舒伐他汀增加胰岛素抵抗。TG、FINS与FGF-21水平呈正相关,HDL-C与FGF-21水平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G的变化与FGF21显着相关。意义:本临床观察采用前瞻性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通过减少胰岛素分泌和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空腹血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的同时,需定期监测血糖,相比阿托伐他汀,可优先考虑应用对血糖影响相对小的瑞舒伐他汀治疗。本临床观察他汀对血糖影响的同时,发现血FGF21水平降低,且TG水平的变化与FGF21正相关。

宋甜甜[6](2018)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Neuregulin4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应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非糖尿病患者用药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肌酸激酶、血清神经调节蛋白4(neuregulin4,Nrg4)水平,计算用药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变化。比较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胰岛素敏感性、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血清Nrg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非糖尿病患者76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n=38):每晚应用瑞舒伐他汀10mg;阿托伐他汀组(n=38):每晚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入选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肌酸激酶,血清Nrg4水平等指标的变化,计算每位患者用药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最终完成60例(共76人入选,1人因用药前查肝功异常出组,1人因观察期间应用激素类乳膏出组,5人因用药前查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诊断临界值出组,9人失访)。(1)瑞舒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HDL)、HOMA-IR、Nrg4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A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Scr)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HbA1c、FBG、HDL、HOMA-IR、Nrg4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TG、TC、LDL、A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INS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ALT、AST、Scr、BUN、CK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瑞舒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较阿托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在TG、TC、LDL、AI下降方面更显着(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较瑞舒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在FINS、HbA1c、HOMA-IR升高方面更显着(P<0.05)。Nrg4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TG(r=-0.27,P<0.05)、AI(r=-0.661,p<0.05)与血清中Nrg4水平相关。进一步以Nrg4的变化为因变量,以临床及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I是Nrg4的独立影响因子(β=-0.576,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降脂的同时,会升高血糖,增加胰岛素抵抗,且阿托伐他汀对血糖影响及胰岛素抵抗作用更明显。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增加胰岛素抵抗与血清中Nrg4因子无相关性。血清中Nrg4与甘油三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有关,且呈负相关。普通人群对两种药物的耐受性较好,但与瑞舒伐他汀(10mg)相比,阿托伐他汀(20mg)安全性更好。意义本临床观察采用前瞻性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时,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尤其是合并糖耐量异常的高低密度脂蛋白患者在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的同时,需监测血糖,相比阿托伐他汀,可考虑应用对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相对小的瑞舒伐他汀治疗。本临床观察在研究他汀类药物对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的同时,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作用,可降低动脉硬化指数。同时也证实动脉硬化指数与血清中Nrg4水平呈负相关。

王明毅,张宇静,徐键,杨新滨,冯丰[7](2015)在《血脂康与氟伐他汀对轻度肝功能异常老年心绞痛患者的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轻度肝功能异常的老年心绞痛患者应用血脂康及氟伐他汀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84例肝功功能ALT在4080 u/L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血脂康组应用血脂康(0.6 g,2次/d,口服),氟伐他汀组应用氟伐他汀(40 mg,1次/晚,口服),总疗程12周,治疗前后测定T℃、TG、LDL-C、HDL-C,24周测肝功能1次。如ALT升高>3倍,则停用氟伐他汀,改为血脂康口服,ALT升高>5倍,停药。结果血脂康组TC、LDL、T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t=14.06、21.12、14.94,均P<0.05)。氟伐他汀组TC、LDL、T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t=13.64、19.56、10.48,均P<0.05)。血脂康组ALT无升高至3倍病例,氟伐他汀组有6例患者ALT升高至3倍(x2=4.49,P=0.03),改服血脂康4周后无明显继续升高。结论老年心绞痛患者应用两种降脂药物均可显着降低血脂,但对于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例血脂康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更加安全。

姜铁超[8](2013)在《PCI术后常规剂量不同种他汀临床作用差异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脂异常,特别是LDL-C升高是AS的重要致病因素,这已经得到了公认。降脂或者调脂治疗是近代AS或者CHD重要的治疗手段。他汀类药物是降脂药物中最重要的一类,其不仅可以降脂,还可以在稳定和逆转斑块、抗炎、内皮保护、肾脏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他汀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着重于他汀最大耐受量的获益,而针对常规剂量、不同种类他汀的作用和副作用比较研究较少;在冠心病特别是心梗PCI术后的二级预防中他汀失访和漏服现象较为严重,但相关数据不多;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与同样经CYP3A4酶代谢的药物合用时,会因为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肌溶解风险,但是,探讨其内部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论文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对心梗PCI术后常规服用他汀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随访,比较不同种类常规剂量他汀的降脂疗效和副作用,并研究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记录国人不恰当停服他汀药物可能的主要原因及死亡、再梗、再次PCI等心血管事件。同时,利用精准、快速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研究不同种类他汀的空间结构入手,探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与CYP3A4酶相互作用时的差异,并对可能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为临床更合理和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试验研究117例患者PCI术后一个月常规剂量使用他汀降脂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术前随机给予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并分成三组:A组给予辛伐他汀20毫克/日;B组阿托伐他汀20毫克/日;C组瑞舒伐他汀10毫克/日,通过电话提醒服药和随访心脏事件,一个月后复查血脂、肝功、血糖、肾功、肌酶,评价不同他汀药物常规剂量下的降脂幅度、副作用及服药依从性。结果显示:A、B、C三组患者CHOL较服药前分别下降1.28±0.99mmol/L,1.08±0.80mmol/L,1.01±1.08mmol/L,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三组间CHOL的降低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LDL-C分别较服药前下降1.16±0.73mmol/L,1.06±0.71mmol/L,1.17±0.77mmol/L,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三组之间的LDL-C降低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ALT、GLU、CREA、TG、HDL-C与服药前均无明显变化。服药1个月内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再梗、再次PCI和肌痛,并且没有患者CK达到正常上限5倍。A、B、C三组患者依从性较好,漏服率分别为3.90%,3.59%,3.42%,三组患者对他汀治疗主要的担心问题是药费昂贵和毒副作用。本次试验证实PCI术后短期内使用常规剂量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是肯定和安全的。第二部分利用分子对接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别构建了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CYP3A4的复合物三维结构。研究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与CYP3A4相互作用能,并对在稳定复合物构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锚定氨基酸残基进行理论分析。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通过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稳定结合于CYP3A4的活性口袋;与辛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同CYP3A4的结合能力更大。这提示在合用其他经过CYP3A4介导的药物时,辛伐他汀比阿托伐他汀更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此实验结果为设计经CYP3A4代谢的药物时提供了参考,并为临床工作合理地联合用药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结论:1. PCI术后一个月内使用常规剂量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是肯定的,并且无副作用及心脏事件发生。2.辛伐他汀同CYP3A4的结合能力较阿托伐他汀与CYP3A4的结合能力弱,故辛伐他汀更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张楠[9](2013)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四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120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四种他汀类药物治疗,4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时分别测定血脂各项指标,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86.7%、86.7%及9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肌病及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 4种他汀类药物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均可明显降低血脂,不良反应少。

王庆军[10](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寻求老年高脂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观察氟伐他汀钠胶囊联合荷丹片的降脂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市滨海新区泰达医院普内科门诊老年高脂血症患者27 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单独应用氟伐他汀钠胶囊组(B组)以及单独应用荷丹片组(C组)三组,各9 0例。治疗组口服氟伐他汀钠胶囊,每次4 0 m g,1次/d,同时口服荷丹片,2片/次,3次/d。B组口服氟伐他汀钠胶囊,每次4 0 m g,1次/d。C组口服荷丹片,2片/次,3次/d。三组均观察半年,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A、B、C三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B组和C组在疗程结束后的各项血脂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A组和B组、C组在治疗后的各项血脂指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结论单独应用氟伐他汀钠胶囊和单独应用荷丹片降脂效果类似,但是,氟伐他汀钠胶囊和荷丹片联合应用的降脂效果则显着优于两药单独应用,可见,中西医结合是老年高脂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口服中成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估
3 结局指标
    3.1 TC
    3.2 TG
    3.3 LDL-C
    3.4 HDL-C
    3.5 不良反应
4 小样本效应评估
5 讨论

(2)中成药联合他汀类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质量评价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表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一致性分析与网状干预措施
    2.5 Meta分析结果
        2.5.1 TC
        2.5.2 TG
        2.5.3 HDL-C
        2.5.4 LDL-C
        2.5.5 不良反应方面
3 讨论

(3)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用药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临床应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1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简介及临床应用
        2 他汀药物药效、代谢及基因多态性间的关系
        3 小结
    第二章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血药浓度监测及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监测研究进展
        2 他汀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3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代谢物临床样本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阿托伐他汀PBPK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他汀高风险患者初步用药监测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实习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化痰脉通片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肝功能、脂肪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造模成功评价
    1.2 分组及给药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情况观察
        1.3.2 血脂及肝功能水平检测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后血脂的比较
    2.2 各组治疗后肝功能比较
    2.3 各组肝脏病理切片比较
3 讨论

(5)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糖及FGF2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设计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受试者一般资料
    2 两组研究对象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3 两组研究对象用药前后肝肾功、肌酸激酶水平比较
    4 两组研究对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5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FINS、HOMA-IR、血清FGF21水平的比较
    6 两组研究对象各指标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降脂方面的比较
    2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安全性评价
    3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影响的比较
    4 他汀类药物对血清FGF21水平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Neuregulin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设计
    1.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受试者基线数据
        2.1.1 两组研究对象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2.1.2 两组研究对象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2.1.3 两组研究对象用药前后肝肾功、肌酸激酶水平比较
    2.2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HOMA-IR、AI、血清Nrg4 水平比较
    2.3 两组研究对象各指标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降脂方面的比较
    3.2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血糖、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比较
    3.3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安全性评价
    3.4 血清Nrg4 水平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3.5 血清Nrg4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
    3.6 他汀类药物对血清Nrg4 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8)PCI术后常规剂量不同种他汀临床作用差异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血脂
        1.1.1 血脂定义、组成、功能、分类
        1.1.2 血脂检测指标
        1.1.3 血脂异常的病因
        1.1.4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
    1.2 他汀
        1.2.1 他汀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1.2.2 药理作用
        1.2.3 他汀毒副作用
    1.3 他汀在 PCI 中的应用
        1.3.1 PCI 技术
        1.3.2 PCI 引起心肌损伤的机制
        1.3.3 他汀对 PCI 的保护作用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理论基础
        2.2.1 分子力场
        2.2.2 分子力学
        2.2.3 分子动力学
        2.2.4 分子对接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步骤
    2.4 他汀药物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第三章 PCI 术后常规剂量不同他汀降脂疗效及副作用随访研究
    3.1 研究方案
        3.1.1 病例选择
        3.1.2 研究方法
        3.1.3 试验药品
        3.1.4 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正常值范围
        3.1.5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病人一般资料结果
        3.2.2 降脂效果
        3.2.3 副作用
        3.2.4 依从性研究
        3.2.5 事件记录
    3.3 讨论
        3.3.1 有效性
        3.3.2 降脂药物药效比较分析
        3.3.3 药物安全性讨论
        3.3.4 依从性分析
第四章 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与 CYP3A4 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4.1 前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电子结构
        4.3.2 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4.3.3 辛伐他汀与 CYP3A4 复合物的研究
        4.3.4 阿托伐他汀与 CYP3A4 复合物的研究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实验室指标测定
    1.4 疗效评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4组患者血脂参数比较
    2.2 4组患者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项目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
    2.2 各组疗效的比较见表2。
    2.3 并发症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口服中成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网状Meta分析[J]. 孟甜甜,解小龙,李婷婷,杨芩瑜,魏大为,高颖. 中草药, 2021(04)
  • [2]中成药联合他汀类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J]. 包丹丹,宋宗良,赵峰,覃歌,闵星,程雅靖. 世界中医药, 2020(13)
  • [3]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用药监测研究[D]. 丁杨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化痰脉通片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肝功能、脂肪肝的影响[J]. 陈苗苗,孙敬雯,洪军,王骁腾,贾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13)
  • [5]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糖及FGF21水平的影响[D]. 毕君霞. 青岛大学, 2018(03)
  • [6]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Neuregulin4的影响[D]. 宋甜甜. 青岛大学, 2018(02)
  • [7]血脂康与氟伐他汀对轻度肝功能异常老年心绞痛患者的安全性比较[J]. 王明毅,张宇静,徐键,杨新滨,冯丰. 中国基层医药, 2015(06)
  • [8]PCI术后常规剂量不同种他汀临床作用差异及机制研究[D]. 姜铁超. 吉林大学, 2013(04)
  • [9]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J]. 张楠. 河北医药, 2013(17)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 王庆军.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3(03)

标签:;  ;  ;  ;  ;  

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