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卢汉[2](2020)在《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政党类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也就是具有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自此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以其独特的纲领和旗帜塑造着人类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为此,一大批新型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诞生,有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鲜明、成就巨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仔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其自身性质和党性锤炼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反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阶级性、组织性、纪律性等内在规定,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纲领目标、路线方针、组织原则、作风传统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及其锤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综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史,能够始终坚持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的政党往往都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带领该国的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民族振兴事业的新胜利。相反,有一些政党由于放松了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往往褪化变质、贪污腐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历史告诫和启迪人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旧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的结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在20世纪上半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及时顺应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从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中站立起来,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又及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对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而使中国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加强党性锤炼。中国共产党将党性锤炼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牢固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坚持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围绕着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如何进行党性锤炼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党性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思想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建党,坚持党的意识和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树立优良的作风,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六个方面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立场和理念,坚持党的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学习性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来论述党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方案和智慧。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指导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加强党性锤炼的实践。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呈现出由运动式整风整党到活动式集中教育再到综合性集中教育的发展变化。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不尽相同,方式方法也有差别。但综观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党内集中教育实践的成功探索,它们呈现出了自觉性、时代性、指向性和长期性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在接近百年的实践历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要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要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综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要求,是褪变政党的历史镜鉴要求。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容要点来看,具体包括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政治立场(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传统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规矩纪律(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神风貌(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通过党性教育与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结合来锤炼党性;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锤炼党性;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淬炼来锤炼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遵循着上述逻辑,实际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中国共产党坚持做到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做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锤炼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成效,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此同时,基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性锤炼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并且极大地弱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思想纯洁性问题、政治纯洁性问题、组织纯洁性问题、作风纯洁性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坚持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构建完备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刘洋[3](2020)在《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七种协商民主渠道之首,政党协商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参与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政党协商的理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深刻理解政党协商理论发展脉络的关键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对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进行阐述。绪论主要介绍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基本的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主要探究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形成。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和多党合作理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的政党协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最后十几年的国内外时代环境而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第二章主要梳理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主要内容。江泽民首次实现了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载入宪法,并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为政党协商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前提;科学界定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明确了政党协商各主体的定位;探索实践了政党协商的多种形式,并以党内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后,在政党协商的长期运作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了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办法,成为新时期政党协商的重要指导。第三章主要评价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多党合作理论和民主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构建起新时期政党协商的理论体系,也是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辅助材料。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在世界社会主义转向低潮的时代环境下扞卫并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关于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推进政党协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内容,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坚持的。
董聪慧[4](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人民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观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步探索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辗转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人民观,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新时代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阐述,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全人类利益的思考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具体结合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起步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深化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和维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引社会前进的直接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无疑是思想先驱,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性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基调,经过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以邓小平人民观、江泽民人民观和胡锦涛人民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立足以民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奋斗目标。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念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人民观;江泽民将人民利益思想纳入改革开放具体过程中,形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人民观;胡锦涛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和满足落实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形成了胡锦涛“以人为本”人民观。习近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光辉起点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向前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注重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获得和满足,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遵循,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人民观包含民为邦本的主体观,精准扶贫的民生观,知民情、解民意的爱民观等丰富的内容,将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标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崭新成果,进一步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的奋斗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现实,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准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立足人民现实保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根本。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百年实践成果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思想引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精神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各时期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而伟大的历史选择。
乔仁桂[5](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和优良传统,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为加强全党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针对当时形势、具体任务和自身状况,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利用一段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系统研究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及其成功经验,对增强党内集中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一章,介绍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思想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创先争优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党内民主教育等内容,具有开展的阶段性、时机的关键性、目的的针对性、过程的实践性等显着特征。党内集中教育通过不断深化理论教育、端正思想路线,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发挥长效功能,不断巩固惩防体系、筑牢拒腐防线。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及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党内集中教育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在不断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的教育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文的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教育工作,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解决部分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论文的第三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自身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先后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一是全面整党活动,主要解决了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地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二是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四是以构建和完善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的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五是以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是以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为目的的创先争优活动;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九是为了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通过这些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明显增强。论文的第四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开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党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构成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在组织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作风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端正思想作风,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工作作风,优化领导作风,纯洁干部生活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清气正;在制度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党内法规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体系化。论文的第五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党内实际;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尊重首创精神,实现上下良性互动;三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敞开大门相信群众;四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目标,实现知行合一,坚持从严从实,推行建章立制。论文的第六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开展过程、问题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开展不平衡、教育过程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整改不彻底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问题。论文的第七章,对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就某次党内集中教育来说,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成效、促进教育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从党内集中教育顶层设计来看,要实现党内集中教育集成效应最大化,需要建立长效化的党内集中教育开展体系,从组织动员、过程执行、教育考评、问题整改落实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在领导管理、运作预警、保障激励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在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要准确把握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认识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是把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二是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要突出“关键少数”,也要面向全体党员,并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引领全体党员;三是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要始终不渝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要持之以恒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全面、长效。
冯旭霞[6](2013)在《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适应新环境,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一系列新发展。这些新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纲,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灵魂,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目标,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是新世纪治党治国的伟大纲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在此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其理论结晶,其中既凝结了全党智慧,也凝结了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考,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人们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包括问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阐释了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厘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笔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经历了四个时期:理论的酝酿和萌芽阶段、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阶段、理论的深化和丰富阶段以及理论的成熟和确立阶段。对理论产生进行阶段划分,有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学习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第三部分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两个方面梳理了这一理论的结构。论文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第四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论述了江泽民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出的具体贡献,分别从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人民发展维度以及党的建设维度等层面,分层次、系统地总结了江泽民同志所做出的的重要贡献。第五部分就江泽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启示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是结语,是对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概述性总结。
杨延帝[7](2013)在《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研究(1989-2002年)》文中认为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是江泽民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的伟大创新,为我国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江泽民的思想建党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基本维度,阐述了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发展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发展状况。从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程看,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即江泽民强调坚持用马列理论武装全党,这是思想建党的灵魂;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这是思想建党的方向;坚持有效的教育形式(如“三讲教育”),这是思想建党的途径;坚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思想建党的目标。并理清了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内容关系,探析了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逻辑构成,分析了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主要特征。从对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内容构成与理论特征来看,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具有重大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动了当代中国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建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李国财[8](2013)在《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相关历史学、教育学研究、比较研究法、系统论方法,本着“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开展”的总体观,着力从理论渊源、历史背景、理论体系、主要理论特色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以期在理论上对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对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历史背景,分别阐述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等问题,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三部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体系(上、下)。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内容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力图构建起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第四部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鲜明特色。从五个方面论述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鲜明特色,即系统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科学的创新性、典型的务实性、真实的群众性,凸显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色。第五部分: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大意义。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即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与
任福全,刘慧思[9](2013)在《江泽民党的先进性教育思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对江泽民党的先进性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显着。但研究角度还比较单一,对江泽民党建思想的研究较少,对江泽民的先进性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少,在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
辛洁[10](2011)在《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逐步成为第一生产力以及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较大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强国富民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的理论论述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科学技术思想和科技理论,研究他们的科技思想以及内涵的科技理论,寻求其科技思想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既是学习继承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探索其对于我国科技事业重要启示的关键途径。本论文分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及论文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部分是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概述,包括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继承性研究,此部分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尖端科技和人才、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以及重视制度优势以促进科技发展。第三部分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发展性研究,涉及对科技价值观的发展、对科技发展战略侧重点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认识的发展和科技思想可操作性的发展的具体研究。第四部分是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启示,主要涉及发挥政治优势,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
1.5.1 人 |
1.5.2 人民 |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状况 |
三、研究的整体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 |
第一节 现代政党的产生与类别分化 |
一、现代政党的历史生成 |
二、现代政党的类别分化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性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与曲折发展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党性锤炼 |
一、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二、党性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内涵 |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三重逻辑 |
四、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思想 |
二、列宁的党性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三、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四、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重要意义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科学指南 |
二、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的积极借鉴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党性锤炼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与整体性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 |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整体性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 |
二、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 |
三、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 |
四、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与实际成效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 |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要点 |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实际成效 |
一、党内关系上:坚持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
二、党政关系上:突出党的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
三、党群关系上:坚持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方法取向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思想纯洁性问题 |
二、政治纯洁性问题 |
三、组织纯洁性问题 |
四、作风纯洁性问题 |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增进党性锤炼的方法取向 |
一、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 |
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三、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
四、构建完备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表现形式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加强党性锤炼 |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性锤炼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党性锤炼的综合举措 |
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无产阶级应联合其他阶级并争取领导权 |
二、共产党要与其他政党进行有原则的合作 |
三、“商量政府”是人民政府的鲜明性格 |
四、多党派的合作与协商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
第二节 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苏东剧变以及其后的国际风险与挑战 |
二、政治风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创 |
第二章 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政党协商的制度前提 |
一、明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
二、提出“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概念 |
三、论述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显着特征 |
四、提出衡量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标准 |
第二节 政党协商的主体定位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
二、揭示民主党派的友党性质和参政党地位 |
三、明确民主党派进步性和广泛性的内涵 |
四、重视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
第三节 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 |
一、各种形式的会议协商 |
二、约谈协商和书面协商 |
第四节 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二、坚持“三不主义”原则 |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 |
第五节 政党协商的一般办法 |
一、“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的办法 |
二、“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 |
三、“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办法 |
第三章 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一节 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 |
二、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 |
三、构建了新时期政党协商的理论体系 |
四、充实和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二节 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的现实意义 |
一、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
二、有利于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协商的能力 |
三、有利于继续推进政党协商向法制化、制度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四、人民观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变迁 |
(一)人民与群众的概念关联 |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演变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注释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源起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 |
(一)从现实社会角度对人民观进行初步探索 |
(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人民观进行深入探索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 |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
(一)维护基本人权 |
(二)人民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解放 |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争取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情怀 |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视 |
(三)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关注 |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传承发展 |
(一)通过民族自决保障人民权利 |
(二)通过土地革命维护人民权益 |
(三)坚持人民民主的基本保障 |
注释 |
第三章 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创立 |
(一)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
(二)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阶级条件 |
(三)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主体条件 |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
(一)在革命形势下深化对人民的认知 |
(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
(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力量的体现形式 |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人民有了更强大的依靠力量 |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
(三)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方式 |
(四)人民当家作主及各种权利纳入宪法保障 |
注释 |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创立 |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起点 |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发展历程 |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时代进步性 |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
(一)邓小平人民富裕观 |
(二)江泽民人民利益观 |
(三)胡锦涛人民本位观 |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打牢发展根基 |
(二)为实现人民全面小康开拓发展路径 |
(三)为实现人民民主奠定政治保障 |
注释 |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创立 |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需求 |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探索 |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
(一)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核心观 |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主体思想 |
(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民关系 |
(四)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的“中国梦”愿景 |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引领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多彩的现实世界 |
(三)率领人民铸就更显赫的时代辉煌 |
(四)统领人民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形象 |
注释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时代意蕴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征程 |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 |
(三)习近平人民观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强起来” |
(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百年奋斗目标 |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
(二)始终秉承人民至上原则 |
(三)始终尊重人民的道路选择 |
(四)始终为了人民的复兴梦想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科学实践指南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一)文献阅读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一)论文结构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一般理论 |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定义 |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指导要求 |
(三)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内容 |
(四)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特征 |
(五)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功能 |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需要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
(一)党内集中教育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
(二)改革开放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成效显着 |
(三)改革开放之后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回应时代诉求的客观需要 |
(一)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应对“四个考验”的能力 |
(二)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化解“四个危险”的能力 |
(三)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所必需的“四自能力” |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途径 |
(一)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二)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 |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
(一)全面整党活动 |
(二)“三讲”教育活动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六)创先争优活动 |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 |
(二)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 |
(三)党内集中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员队伍建设 |
三、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端正党的思想作风 |
(二)党内集中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
(三)党内集中教育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
(四)党内集中教育优化党的领导作风 |
(五)党内集中教育纯洁干部生活作风 |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 |
(二)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府清廉 |
(三)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清气正 |
五、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
(一)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二)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结合党内实际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上下良性互动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敞开大门相信群众 |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 |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 |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从严从实 |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推行建章立制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开展不平衡现象 |
(二)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
(三)党内集中教育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现象 |
二、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是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党内集中教育动员机制不完善 |
(二)党内集中教育执行机制不到位 |
(三)党内集中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 |
(四)党内集中教育整改落实机制不完备 |
(五)对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认识不充分 |
第七章 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
(一)建立长效机制可以固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根本 |
(二)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保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长久 |
(三)建立长效机制可以解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症结 |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 |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政治基础 |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要求 |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逻辑前提 |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领导管理机制 |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运作预警机制 |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保障激励机制 |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 |
(二)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 |
(三)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方面 |
1.3.2 国外研究方面 |
1.4 研究方法 |
2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
2.1 1989.6——2000.1 酝酿和萌芽阶段 |
2.2 2000.2——2001.7 产生和形成阶段 |
2.3 2001.7——2002.11 深化和丰富阶段 |
2.4 2002.12——2004 成熟和确立阶段 |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 |
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 |
3.1.1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理论内涵 |
3.1.2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理论内涵 |
3.1.3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理论内涵 |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部分的逻辑结构 |
3.2.1 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
3.2.2 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驱动力 |
3.2.3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关系 |
4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4.1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贡献 |
4.1.1 实践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1.2 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
4.1.3 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分配制度 |
4.1.4 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 |
4.1.5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4.1.6 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4.1.7 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开放水平 |
4.2 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 |
4.2.1 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
4.2.2 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4.2.3 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4.2.4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4.2.5 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
4.3 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 |
4.3.1 提出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
4.3.2 提出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4.3.3 倡导以创新精神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4.3.4 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4.4 在党的建设方面的贡献 |
4.4.1 提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4.4.2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进行先进性建设 |
4.4.3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
4.4.4 坚持反腐败斗争,始终从严治党 |
4.4.5 创造性地提出“三讲”教育 |
4.4.6 加强思想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4.5 在军队建设方面的贡献 |
4.5.1 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至关重要 |
4.5.2 强调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4.5.3 走中国特色的强军精兵之路,重视质量建设 |
4.6 在外交方面的贡献 |
4.6.1 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4.6.2 强调当今世界相互依存,同时充满矛盾 |
4.6.3 指出世界是多样的并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
4.6.4 要正确处理主权和人权的关系 |
4.6.5 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5 江泽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5.2 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抓好党的建设 |
5.3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先进生产力不动摇 |
5.4 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动先进文化建设 |
5.5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的利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研究(1989-200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国执政党面临新挑战 |
(一)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 |
(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挫折 |
(三) 国际政党政治变化剧烈,部分政党丧失执政地位 |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新变化,党的执政能力面临新考验 |
(一) 经济建设遇到新情况,要求党不断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
(二) 社会矛盾呈现多样性,对党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新要求 |
(三) 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要求党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水平 |
三、党内自身建设面临新问题,需要我们党的思想建设实现新突破 |
(一) 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对党内理想信念建设提出新要求 |
(二) 党的事业发展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
(三) 党内思想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要求强化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
第二章 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历程 |
一、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主要来源 |
(一) 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建党理论中 |
(二) 借鉴了列宁的思想建党理论及实践经验 |
(三) 汲取了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的丰富营养 |
(四) 是对邓小平思想建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二、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 |
(一) 1989~1995:江泽民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
(二) 1995~2000:通过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强化思想建党实践 |
(三) 2000~2002:探索并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 |
第三章 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内容构成与理论特征 |
一、江泽民关于“思想建党”的涵义 |
二、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内容构成 |
(一) 目标: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
(二) 灵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 |
(三) 方向: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
(四) 途径: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
三、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主要特征 |
(一) 注重思想建党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
(二) 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建党的重要意义 |
(三)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
第四章 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的价值探讨 |
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伟大创新 |
(一)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建党理论 |
(二) 回答了新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二、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
(一) 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二)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
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动力支持 |
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可资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 |
一、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
(二)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四)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第二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上)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战略目标与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
(二) 主要任务: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陶冶人的品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一)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 |
(二) 加强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
(三) 开展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
(四) 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
(五)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
(六)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
第三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下)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
(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原则 |
(三)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
(四)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
(五) 坚持思想教育与管理、法律相结合原则 |
(六) 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原则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一)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二) 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
(三)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
(四)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
(五) 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
(一) 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 重视队伍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保障 |
(三) 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
第四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鲜明特色 |
一、系统的科学性 |
(一)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 |
(二) 严密的逻辑结构 |
(三) 具有唯物辩证性 |
二、鲜明的时代性 |
(一) 对国际国内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进行 |
(三) 针对时代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
三、科学的创新性 |
(一) 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具体体现 |
四、典型的务实性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社会实际,实事求是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抓落实,讲求实效性 |
五、真实的群众性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 |
(二) 以人民群众的思想发展变化和需要为根本,不断解决人们思想意识领域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服务群众 |
(三) 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 |
(四) 充分依靠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五章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大意义 |
一、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大理论意义 |
(一)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二) 深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内涵 |
二、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
(一) 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
(二) 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
(三) 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思想基础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论文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论文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概述 |
第一节 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
二、毛泽东的科技思想 |
第二节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概述 |
一、发展历程 |
二、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概述 |
一、发展历程 |
二、基本特征 |
第二章 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继承性研究 |
第一节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
第二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三节 重视尖端科技和人才 |
第四节 实现国家现代化 |
第五节 重视制度优势以促进科技发展 |
第三章 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发展性研究 |
第一节 对科技价值观的发展 |
一、邓小平——拓展毛泽东兼具"致用与求真"的科技价值观 |
二、江泽民——发展邓小平的科技价值观 |
第二节 对科技发展战略侧重点的发展 |
一、邓小平——以"经济导向"为重心 |
二、江泽民——以"国家导向"为重心 |
第三节 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认识的发展 |
一、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江泽民——科技创新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根本动力 |
第四节 对科技思想可操作性的发展 |
一、邓小平——重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
二、江泽民——把党的科技思想明确转化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
第四章 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启示 |
第一节 发挥政治优势,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
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二、坚持稳定的科技政策 |
三、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
第二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 |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 |
三、发展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D]. 卢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江泽民政党协商思想研究[D]. 刘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D]. 董聪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D]. 乔仁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D]. 冯旭霞. 广东海洋大学, 2013(S1)
- [7]江泽民思想建党理论研究(1989-2002年)[D]. 杨延帝. 广西大学, 2013(03)
- [8]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 李国财. 西南大学, 2013(02)
- [9]江泽民党的先进性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 任福全,刘慧思.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 [10]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辛洁. 石河子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