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式电能表的原理及故障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贺然[1](2020)在《智能电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我国电力系统中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外智能电表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已经逐渐被智能电表所替代,智能电表不断增加的市场占有率带来的是智能电表检定工作的巨大需求,传统的人工检定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误差率高的弊端,已经难以支撑我国电力系统智能电表上线的速度。故而在电力行业发展的进程中,智能电表自动化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是必然的趋势。自此背景下,如果想要对检定系统的效率进行更深层次的提升,就需要以全新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推进智能电表计量检定系统的产业升级,本课题立足于电力系统中智能电表计量功能及信息采集终端检定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智能电表检定系统的检定内容、装置、方法进行分类和选择,设计实现了检定系统的结构、功能、软件、硬件以及系统通讯方式等模块的设计及对应功能,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将智能电表计量检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对智能电表检定系统设计、开发工程中关键节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针对过去旧的系统中存在的鉴定错误多、检定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改进,应用自动化检定技术提高系统检定效率并开发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实现智能电表检定自动化,具体包括对电表主体、集中器和GPRS采集终端的检定。(2)传统的智能电表在存放中存在损耗率高、查找难度大等问题,本系统采用了立体库的方式对智能电表进行储存,同时采用了自动上下料的技术保障了自动化检定线的对接问题实现了上下料与检定系统的流程交互。(3)对智能电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际应用,完成了检定系统外观、检定方案、全自动操作应用的设计,这一套功能的设计将人工操作弱化。针对自动化检定过程进行监控,采用系统软件、通信软件的设计,实现智能电能计量装置的检定功能全流程的传输和监控。(4)对检定系统进行实际操作,并基于检定系统现场应用情况进行包括自动分拣系统和误差控制系统的扩展应用研究及验证。
曾亚敏[2](2020)在《全数字电能计量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指出
方昊[3](2019)在《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智能电能表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电能计量器具,具有计量准确度高、数据采集自动化、远程控制和分时段分费率计量功能。但智能电能表一般适用于户外环境,计量性能易受到负荷、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场等因素影响,对智能电能表可靠、准确、稳定运行构成威胁。智能电能表电能计量的准确性、稳定性备受电力企业和用户广泛关注,涉及用户切身利益。因此,掌握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性能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实时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文本研究设计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对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参量控制和在线监测。本文分析关于智能电能表相关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及数据处理准则,对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信号源、功率源、智能电能表、误差处理器等组成模块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智能电能表、系统硬件设计及系统软件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包括多路升压器、脉冲时钟电路、信号源、功率源部分,系统软件设计包括按键中断程序、串行中断服务程序部分。搭建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对试验样表计量情况进行远程采集、实时控制。本文提出保障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运维准确的技术措施,包括对智能电能表进行检定、对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校准和不确定度评定。对采集到的样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负荷下低温环境和智能电能表计量误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得到以环境温度为自变量,以智能电能表计量误差为因变量的多项式函数。最后通过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数据分析表明,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误差在-0.5%~+0.5%之间;相比于小负荷工况,大负荷工况下的智能电能表受环境温度影响的程度降低。
张春龙[4](2019)在《电气设备多功能电能仪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电能,随着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逐渐加剧,人们对电能的消耗越来越多,这也导致电能计量仪表的使用越来越多。当前各类电气设备层出不穷,电能仪表的应用场合更加广泛,因此对电能仪表提出了各种新的使用要求。本文主要研究针对电气设备使用的三相多功能电能仪表,要求仪表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具有较低的成本,具备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使用要求。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分析了当前电气设备电能仪表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其次讨论了电能仪表设计所需的关键技术,包括ADC模拟数字转化技术和电气参数测量的基本算法,对比分析了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以及其适用场景。在对新型电能仪表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电能仪表的总体设计。将电能仪表分为强电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和显示通信单元,分析了模块化设计的优势。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控制器的优缺点,选定ADSP-BF531作为核心控制器,选定AD73360芯片作为ADC转换芯片。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能仪表硬件单元的设计。介绍了BF531控制器部分的时钟系统设计,详细分析了系统时钟分频设计方案。研究人机接口单元部分设计,选择LCD12864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单元,采用SPI接口与DSP控制器进行通信。详细讨论了电源管理单元的设计。仪表提供交流和直流两种供电方式,电源缺相时仪表正常工作,交流断电时仪表可以继续运行。重点介绍了通信接口电路设计,研究了各个接口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电路实现方式。分析了电能信息采样处理电路设计和DSP最小系统电路设计,给出了详细的电路设计方案。分析了电能仪表的软件系统设计,并对电能仪表进行性能测试。将电能仪表按照不同的功能单元设计不同的子程序,并重点分析了ADC采样子程序的设计。最后从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两个角度验证电能仪表的功能和性能。本设计中电能仪表具备常规的RS-232、RS-485和红外通信,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可以选配CAN总线通信和4G无线通信方式。该三相电能表满足0.2S级的精度要求,工作稳定可靠。
曾崇立[5](2019)在《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与电量退补的工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重要环节。电能计量装置的正常工作、准确计量直接关系到购售电双方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电能计量的准确性要求进一步提高,电能计量装置异常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有的电能计量监测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变电站电能计量关系到电量结算、线损分析、用电考核等工作。变电站电能计量主要承担着关口计量、专线用户计量及考核计量,具有供用电量大的特点,传统的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年来计量自动化系统得到大力发展和应用为在线监测电能计量装置提供了可能。当前计量自动化系统还处于建设阶段,还不具备变电站电能计量自动监测能力,监测完全依靠人工进行。监测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人监测分析能力,并且监测人员大多不了解计量现场实际情况,在监测过程中存在错漏,同时也难以为计量故障或差错的现场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论文讨论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分析方法,退补电量计算方法及退补电量准确性评估方法。计量自动化系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电子式电能表数据,电能计量装置发生计量故障或差错大都会引起数据异常。数据分析是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的基础,本论文将针对常见故障或差错类型总结出相应的数据特点,并将数据特点与计量现场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计量故障或差错。计量故障或差错发生后需对差错电量进行退补,退补电量的准确性及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供用电双方的切身利益。本论文讨论了电量退补的相关规定、退补电量计算方法合理性及退补电量准确性评估。
孙伟山[6](2019)在《数字化电能计量装置多功能试验平台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在数字化变电站信息数字化的要求下,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在变电站得到广泛的部署建设,数字化电能计量设备实验室检测与实际运行误差差异较大,现场故障频发,为了保证其计量准确度及可靠性,本文开展了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及检测装置研究。首先,从数字化电能表与传统电能表组成差异及通信链路误差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与传统计量系统的本质区别;研究了点积和算法下丢包误差及补偿方法。其次,针对现有的数字化电能计量设备实验室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单一的问题,在参照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整体性能检测、模拟实负荷检测及通讯性能检测的数字化电能计量装置多功能试验平台整体方案。然后针对试验平台软件设计的三个难点,展开相应的研究:(1)针对试验平台软件功能多,测试模块之间耦合度高及并行任务流程复杂造成主体框架设计不易的难点,在研究LabVIEW多线程技术及同步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队列-用户界面事件的程序主框架,提高了程序流程控制的灵活性及执行效率;(2)LabVIEW本身时序控制只能达到ms级别,难以满足解包程序判断丢包并进行补偿时时序控制需要达到的us级别要求,针对这一难点研究了LabVIEW跨语言编程技术,采用了DLL(动态链接库)与winpcap底层抓包技术实现了解包程序的精准时序控制;(3)针对复杂软件调试时故障定位分析困难及自愈性要求,研究了LabVIEW错误处理机制并编写了专用的错误处理子程序达到了错误处理与报告的预期目标;接着针对试验平台软件数据保存及检测算法的具体要求,研究了LabVIEW数据库技术、FFT插值算法及实负荷电能算法这三个要点,采取四项三阶Nutall窗及双谱线插值的FFT插值算法保证了信号特征值的提取精度,采用三次样条插值与数值积分相结合的电能算法提高了暂态条件下标准电能计算准确度;最终采用LabVIEW2014、MySQL及VC6.0完成了试验平台上位机软件的编程工作。对开发的数字化电能计量装置多功能试验平台软件与硬件进行了联机测试,总结了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减小内存占用及程序框图复杂度两方面优化了上位机软件。该试验平台中的电子式互感器与模拟量输入合并单元的标准信号变换采集装置、数字功率源、上位机标准电能表等核心测试装置,性能通过了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应用该多功能试验平台进行了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整体性能、模拟实负荷性能及网络通讯性能等相关的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平台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李恺[7](2019)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电动汽车是全球目前最热门的绿色能源发展领域之一,从美国的特斯拉到中国的比亚迪、北汽、奇瑞等品牌系列车型均已推入市场,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根据国家工信部推出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达到1500万辆以上。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规定,车辆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充电设施的建设正处于井喷期。与电动汽车及充电领域磅礴发展不对称的是,充电电能计量方案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计量装置的配置五花八门,计量性能参差不齐。这给充电运营商和用户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充电领域的有序发展。本文以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性评价为目的,提出基于模糊数学和专家系统的多源多层次评价体系,涵盖4个评价面,包含14个基本评价要素。14个评价要素中按照评价策略分为经验性评价要素和量化性评价要素。在经验性评价过程中,采用专家系统结合模糊评价的方法,设计语义规则库,将专家们的语义评价信息转化为相应的模糊状态集。在量化性评价过程中,设计针对每个因素的模糊隶属函数,将已有量化指标转化为模糊映射集。将经验性评价状态集和量化性评价状态集进行融合,设计语势语义加权规则,将专家们的评价通过加权系数体现,完成14个基本评价要素的融合,综合考虑每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为了获取量化性评价要素的基本数据,采用市场调查、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实验室检测、现场检测等多种方式得到计量装置配置成本、标定准确度、周期校验成本、周期轮换成本、充电损耗成本、多因素影响下计量准确度偏移等8类基本数据。归纳总结出7种计量方案、5种计量装置配置模式,适用于市场上现有的充电运营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计量方案经济性量化评价,得到最适性计量方案。本文的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从多源分析出发,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影响计量运营经济性的诸多要素,为充电站设计、设备采购、建设、运维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范军华[8](2018)在《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设计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表是主要的电能计量仪表,主要用于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贸易结算,其量值的准确可靠直接关乎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国家规定电能表作为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用于贸易结算的电能表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后,才能安装使用。随着电能表生产技术的发展,电能表检定装置也随之不断改良更新。传统的电能表检定装置,工作时全程需要人员操作,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已经不能满足计量机构现阶段电能表检定工作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设计一套适用于计量实验室的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包含挂表、接线、拆线、外观检查、电能数据计量、出错报警等功能,通过计算机主机对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判断每一步检定步骤是否合格,从而对下一步操作做出相应指示。装置采用模块单元式设计,在流水线上使用了机器视觉、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根据电能表的各项技术指标,依据规程规定,选配了相关的标准设备,符合检定的技术要求,实现了检定过程全程自动化,减少了在检定过程中由于人员参与而造成的操作失误,保证了检定工作质量,提高了检定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本装置通过与实验室现有电能表检定装置比对,得出的试验结果证明,装置检定的结果准确可信。
赵婧[9](2018)在《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表校验周期研究》文中指出电能表的周期性校验是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电能表的校验周期沿用近二十年前的标准。随着电能表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相关管理标准显得比较落后,而且随着电能表数量的不断增加,周期性校验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对其校验周期进行优化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电能表的典型结构及其性能进行分析,在了解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电能表的现场校验工作进行详细研究。采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电能表的故障模式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中故障指标的参考。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能表状态评价方法,构建了电能表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采用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主观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客观权重由熵权法确定。通过建立的电能表状态评价层次分析模型,以6组电能表为研究对象,基于各组电能表的状态评价结果对其校验周期进行优化计算,分别得出各组电能表的新校验周期。本文所提出的校验周期优化方法基于电能表的实际运行状态合理地调整电能表的校验周期,能够在确保校验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电能表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高向[10](2017)在《三相四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常见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三相四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三相四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常见故障,本文分析了常见故障的类型、发生原因,并针对各种故障提出了解决办法。
二、电子式电能表的原理及故障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式电能表的原理及故障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电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电表检定的原理及检定方法 |
2.1 智能电表工作原理和分类 |
2.1.1 智能电表的工作原理 |
2.1.2 智能电表分类 |
2.1.3 用电信息采集装置的分类及原理 |
2.1.4 用电信息采集装置信息传输原理 |
2.2 智能电表计量检定装置 |
2.2.1 电能表检定规程 |
2.2.2 智能电表检测方法 |
2.3 用电信息采集装置的检测 |
2.3.1 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检测方法 |
2.3.2 用电信息采集装置的检定项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电表检定系统设计 |
3.1 智能电表检定系统的设计框架 |
3.1.1 智能电表自动化检定系统与传统检定系统对比 |
3.1.2 三相智能电表检查判定系统设计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仓库存储接驳单元 |
3.2.2 智能上下料单元 |
3.2.3 外观检测单元 |
3.2.4 自动耐压单元 |
3.2.5 多功能检查判定单元 |
3.2.6 检查判定后工作单元 |
3.2.7 检查判定系统运输线路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3.3.1 电能表检查判定软件系统结构 |
3.3.2 软件功能 |
3.3.3 控制系统软件的整体设计 |
3.3.4 主控单元程序设计 |
3.3.5 检定执行单元程序设计 |
3.3.6 工控端软件设计 |
3.4 系统通讯方式 |
3.4.1 本地RS-232通讯方式 |
3.4.2 GPRS/CDMA通讯方式 |
3.4.3 以太网通信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电表检定系统工程应用 |
4.1 智能电表检定系统的实现 |
4.1.1 存储及输送单元 |
4.1.2 外观检测单元 |
4.1.3 多功能检定单元 |
4.1.4 检定后处理单元 |
4.2 系统实际应用情况 |
4.3 系统拓展应用 |
4.3.1 拆卸智能电表自动分拣的需求剖析 |
4.3.2 自动分拣系统设计 |
4.3.3 自动分拣系统测试 |
4.4 检定系统误差控制技术拓展研究 |
4.4.1 误差控制的需求剖析 |
4.4.2 误差控制模块工作原理 |
4.5 误差试验控制模块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能表与相关标准现状 |
1.3.2 电能计量在线监测系统现状 |
1.4 设计指标要求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温度对智能电能表影响关键技术分析 |
2.1 智能电能表技术分析 |
2.1.1 计量技术 |
2.1.2 显示技术 |
2.1.3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2.1.4 RS-485总线通信技术 |
2.1.5 芯片技术 |
2.2 温度对智能电能表计量精度影响分析 |
2.3 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
2.3.1 智能电能表标准 |
2.3.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
2.3.3 格拉布斯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3.1 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
3.1.1 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2 信号源模块 |
3.1.3 功率源模块 |
3.1.4 智能电能表模块 |
3.1.5 误差处理模块 |
3.2 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设计 |
3.2.1 计量芯片 |
3.2.2 火线电流采样设计 |
3.2.3 零线电流采样设计 |
3.2.4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
3.2.5 信号传输 |
3.3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3.1 多路升压器 |
3.3.2 脉冲时钟电路 |
3.3.3 信号源设计 |
3.3.4 功率源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按键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3.4.2 串行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3.4.3 误差补偿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搭建与运行 |
4.1 在线监测系统搭建 |
4.1.1 试验基地 |
4.1.2 样本方案 |
4.1.3 试验方案 |
4.1.4 显示单元 |
4.2 在线监测系统运行 |
4.2.1 实时监测功能 |
4.2.2 远程控制功能 |
4.2.3 数据存储与调用功能 |
4.3 运行故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措施与试验结果分析 |
5.1 运维保障措施 |
5.1.1 电能表准确度保障措施 |
5.1.2 检定装置准确度控制措施 |
5.2 参数评定 |
5.2.1 检定装置不确定度评定 |
5.2.2 检定装置的稳定性评定 |
5.2.3 检定装置的多路一致性评定 |
5.3 检定装置压降处理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试验数据结果 |
5.4.2 低温环境对计量误差影响分析 |
5.4.3 计量误差拟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电气设备多功能电能仪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气设备仪表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电能表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外电能计量芯片的研究状况 |
1.3 目前电气设备仪表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电气设备多功能电能仪表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
2.1 电气设备多功能电能仪表总体结构 |
2.2 模拟信息采样技术 |
2.3 通信技术 |
2.3.1 有线通信方式分析 |
2.3.2 无线通信方式分析 |
2.4 电气参数测量基本算法 |
2.4.1 电压和电流有效值测量 |
2.4.2 有功功率测量 |
2.4.3 频率测量 |
2.4.4 准同步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多功能电能仪表的总体设计 |
3.1 多功能电能仪表的需求分析 |
3.2 多功能电能仪表的总体设计 |
3.2.1 强电单元 |
3.2.2 信号处理单元 |
3.2.3 显示通信接口单元 |
3.2.4 三个单元分开设计的优势分析 |
3.3 关键器件的对比选择 |
3.3.1 主控制器的对比选择 |
3.3.2 ADC芯片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功能电能仪表各个功能单元详细设计 |
4.1 BF531 控制器系统时钟设计 |
4.2 人机接口单元设计 |
4.3 电源管理单元设计 |
4.3.1 供电单元的需求分析 |
4.3.2 供电单元的具体设计 |
4.4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4.1 红外通信接口电路 |
4.4.2 RS-232 通信接口设计 |
4.4.3 RS-485 通信接口设计 |
4.4.4 4G无线通信接口设计 |
4.4.5 CAN总线电路设计 |
4.5 电能信息采样处理电路设计 |
4.6 DSP工作最小系统电路 |
4.7 本章小结 |
5 多功能电能仪表软件设计与性能测试 |
5.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5.2 ADC采样子程序设计 |
5.3 多功能仪表的测试 |
5.3.1 多功能仪表的功能测试 |
5.3.2 多功能仪表的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与电量退补的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变电站电能计量可靠性分析 |
1.3 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现状及差错电量退补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计量自动化系统及变电站电能计量概况 |
2.1 计量自动化系统 |
2.2 电能计量监测主要使用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功能模块 |
2.2.1 抄表数据功能模块 |
2.2.2 基础资料功能模块 |
2.2.3 报文查询功能模块 |
2.2.4 数据召测功能模块 |
2.2.5 电表电量查询功能模块 |
2.2.6 线损分析功能模块 |
2.3 变电站电能计量装置 |
2.3.1 电子式电能表 |
2.3.2 互感器 |
2.4 变电站电能计量二次回路 |
2.4.1 二次电压回路 |
2.4.2 二次电流回路 |
2.4.3 计量二次回路接入非计量设备 |
第三章 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电能计量监测方法 |
3.1 线损监测分析 |
3.1.1 非计量故障或差错引起的线损异常 |
3.1.2 电能计量故障或差错引起的线损异常 |
3.1.3 线损监测过程及分析方法 |
3.2 负荷数据监测分析 |
3.2.1 电压数据监测 |
3.2.2 电流数据监测 |
3.2.3 功率及功率因数监测 |
3.3 变电站电能计量故障及差错分析 |
3.4 提高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效率的途径 |
第四章 退补电量计算方法 |
4.1 电量退补的相关管理规定介绍 |
4.2 电量退补相关管理规定在退补中存在的问题 |
4.3 退补电量计算方法 |
4.3.1 功率计算法 |
4.3.2 电量平衡法 |
4.3.3 更正系数法 |
4.4 退补电量计算方法合理性及退补电量准确性评估 |
4.4.1 退补电量计算方法合理性评估 |
4.4.2 退补电量准确性评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数字化电能计量装置多功能试验平台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数字化计量系统与传统计量系统的差异性研究 |
2.1 数字化计量系统结构分析 |
2.2 数字化计量系统差异性研究 |
2.3 数字化计量系统误差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试验平台的总体方案设计 |
3.1 数字化电能计量设备检测技术要求 |
3.2 数字化计量设备常规性能检测方案设计 |
3.3 数字化计量设备性能提升检测方案设计 |
3.4 平台的总体构成方案设计 |
3.5 装置试验平台的实现及展示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平台的软件设计 |
4.1 LabVIEW软件平台介绍 |
4.2 软件需求分析 |
4.3 软件实现的具体模块划分 |
4.4 软件实现的要点与难点分析 |
4.5 软件的整体框架设计 |
4.6 LabVIEW跨语言编程技术 |
4.7 LabVIEW的错误处理机制 |
4.8 LabVIEW数据库开发技术 |
4.9 主要算法实现 |
4.10 软件界面 |
4.11 本章总结 |
5 平台测试及应用 |
5.1 整机测试 |
5.2 试验平台应用及测试数据分析 |
5.3 测试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检测装置标准通道校准证书 |
附录2 LabVIEW界面及部分源程序 |
(7)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充电运营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充电设施计量装置适用性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状态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分析 |
2.1 充电站典型业务场景 |
2.1.1 充电时长划分的典型业务场景 |
2.1.2 充电原理划分的典型业务场景 |
2.1.3 本研究针对的典型业务场景 |
2.2 典型充电业务场景下的计量方案研究 |
2.2.1 典型业务场景下计量模式研究 |
2.2.2 典型业务下的计量方案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充电场景下计量装置运行准确度评价 |
3.1 典型充电场景下电能质量建模分析及实测 |
3.1.1 非正弦电路的谐波与功率因数分析 |
3.1.2 充电机谐波理论分析 |
3.1.3 充电站仿真模型搭建和谐波计算 |
3.1.4 电动汽车充电站电能质量现场检测 |
3.2 直流分量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2.1 直流分量对电流互感器影响 |
3.2.2 直流分量对交流电能表影响 |
3.3 谐波、纹波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3.1 谐波对电流互感器输出的影响分析和测试 |
3.3.2 电阻分压器的频谱特征分析 |
3.3.3 分流器的频谱特性分析 |
3.3.4 电子式电能表的频谱特征分析 |
3.4 环境温度对电能计量装置影响的建模分析及实测 |
3.4.1 温度对电流互感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2 温度对电流分流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3 温度对电阻分压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4.4 温度对电子式电能表计量准确性影响分析及实测 |
3.5 计量装置损耗对计量准确性的影响 |
3.5.1 通用交流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受损耗影响分析 |
3.5.2 通用直流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受损耗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电场景下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 |
4.1 多维状态评价的基本理论 |
4.2 充电场景下计量方案的经济性量化评价建模 |
4.2.1 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因素及层次分析 |
4.2.2 充电网络运营经济性计量因素评价机制 |
4.3 基于典型充电场景的计量方案经济性量化评价 |
4.3.1 典型充电场景计量方案的基础性指标评价 |
4.3.2 典型充电场景计量方案经济性评价结果 |
4.4 实例运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专利 |
(8)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能表计量理论概述 |
2.1 电能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2.2 电能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
2.2.1 机电式电能表 |
2.2.2 电子式电能表 |
2.2.3 两种电能表的性能比较 |
2.3 电能表的检定项目介绍 |
2.4 检定装置的电能计量原理及使用的关键技术介绍 |
2.4.1 检定装置的电能计量原理 |
2.4.2 检定装置使用的关键技术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置的硬件结构设计与实现 |
3.1 装置的硬件部分总体设计 |
3.2 交流电压试验硬件单元 |
3.2.1 硬件设计 |
3.2.2 硬件选件 |
3.3 电能计量单元 |
3.3.1 硬件设计 |
3.3.2 硬件选件 |
3.4 传动装置 |
3.4.1 硬件设计 |
3.4.2 硬件选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置的软件结构设计与实现 |
4.1 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总体架构 |
4.2 交流电压试验部分 |
4.3 电能计量单元 |
4.4 接线检查 |
4.5 电能误差数据处理 |
4.6 超差数据处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 |
5.1 电能计量数据分析 |
5.1.1 测试方案与过程 |
5.1.2 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评定 |
5.1.3 高一级检定装置的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 |
5.1.4 电能计量能力验证 |
5.2 功率稳定度数据分析 |
5.2.1 测试方案与过程 |
5.2.2 功率稳定度的计算 |
5.3 日计时误差数据分析 |
5.3.1 测试方案与过程 |
5.3.2 误差数据分析 |
5.4 工作效率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脉冲常数对照表 |
附录2:CL1115 脉冲端口定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表校验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电能表典型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1 电能表典型结构 |
2.2 电能表结构性能分析 |
2.3 电子式电能表工作原理 |
2.4 电能表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能表现场校验及其校验周期 |
3.1 电能表现场校验的相关规定 |
3.2 电能表的现场校验 |
3.2.1 电能表现场校验方法 |
3.2.2 电能表校验的原理接线 |
3.2.3 电能表现场校验项目 |
3.3 电能表现场校验周期及其弊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方法研究 |
4.1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基本思路 |
4.2 电能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4.2.1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 |
4.2.2 电能表FMEA实施步骤 |
4.2.3 电能表数据挖掘及其故障模式分析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状态评价 |
4.3.1 层次分析法状态评价原理 |
4.3.2 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
4.3.3 影响电能表性能的因素 |
4.3.4 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
4.4 状态分级及校验周期优化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的实施 |
5.1 电能表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
5.1.1 评价指标的建立 |
5.1.2 评价指标的处理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实例 |
5.2.1 电能表的指标参数 |
5.2.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
5.2.3 评价结果及优化周期 |
5.3 校验周期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电子式电能表的原理及故障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电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张贺然.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全数字电能计量仿真系统研究[D]. 曾亚敏.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3]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方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4]电气设备多功能电能仪表设计[D]. 张春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变电站电能计量监测与电量退补的工程研究[D]. 曾崇立.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数字化电能计量装置多功能试验平台的软件设计与开发[D]. 孙伟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性评价研究[D]. 李恺. 湖南大学, 2019
- [8]电能表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设计和研究[D]. 范军华. 青岛大学, 2018(02)
- [9]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表校验周期研究[D]. 赵婧. 吉林大学, 2018(04)
- [10]三相四线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常见故障分析[J]. 高向. 电子制作,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