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理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卢静[1](2021)在《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网络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当理性并且全面地看待会计电算化在实行中的好与坏。会计电算化的实行不仅能够提高会计相关数据的精准度,而且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准,与此同时,会计电算化也会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威胁。
袁昕曈[2](2019)在《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 ——以某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S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开始从一味追求经济增幅的粗放模式向高质量的精细化模式转变,从速度型效益转向质量型效益,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传统的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常态的经济形势,各行各业为在激烈竞争中存活并谋求发展,对成本的精细化控制管理迫在眉睫,建筑行业同样如此。但我国大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造价成本体系与会计成本体系脱节,各行其是,管理模式粗放,主要以工程项目为单位展开经营活动,故而控制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应从控制建筑施工项目成本入手,优化成本管理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成本,提高项目收益以及企业效益。基于以上问题,立足于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特点,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式的类型,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同时以精细化成本管理理念方法为基础,对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即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层面成本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组织因素对建筑施工项目成本影响程度最高,因此选择从组织层面入手研究具体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项目,从组织、技术等层面分析其问题及原因,进而融合组织结构等理论,依靠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创新性的提出基于组织扁平化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框架,优化组织管理结构,健全员工激励机制,贯彻员工项目合伙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工程造价费用与财务会计成本的有效对接,达到精细化成本管控的目标,得以进一步追求建筑施工企业的业财融合。基于此,本文最终以组织层面、财务管理层面为主,加之从技术、资源、合同等层面提出具体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建议,为中小型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郑荣荣[3](2019)在《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微观经济学领域中,完全竞争市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市场,其竞争主体是大量的中小企业。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说中小企业不仅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效率,也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会计制度建设的情况来看,大多管理者都将自己视为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使会计制度在设计与执行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无法发挥会计应有的管理职能,这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开展优化设计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企业转型过渡的需要,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现行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经济业务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求,推进会计制度优化设计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对会计制度设计的框架展开研究,首先整理和分析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制度及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对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状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并查找原因;最后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案与保障措施,使得公司会计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有序可依。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该公司现行会计制度存在内容不完整、设计不规范两大类问题,且主要为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所导致;(2)该公司目前需要优化设计的部分包括会计组织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报表体系以及会计电算化制度,具体优化设计的方法是建立健全和修改规范;(3)为确保会计制度能够有效落实,应从规范会计基础核算、加强“三流统一”、提高人员素质和升级改造会计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着手实施保障。本文虽然只是针对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但是不仅能够帮助该公司解决现有问题,建立健全高效严密的会计制度,对于今后类似问题的中小企业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区婉雯[4](2019)在《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加重,并持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从2000年到2018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多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对学生开展学业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对实行学业评价工作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但至今仍未出台一套标准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和山东省教育厅对中职学校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工作较为重视,且都纷纷出台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广东省对此也仍是欠缺。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展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下并针对会计专业对此方面研究仍处于空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清晰界定相关概念,深入分析发展性评价视角,结合现行国家中职教育的政策法规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聚焦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性质特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层次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层次分析,对标准体系作进一步验证、筛选以及优化。本文构建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职业思想素质、学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学习7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及72项三级指标与评价指标内涵。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在发展性评价的视角下构建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可明确和完善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评价制度,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提供可操作化的具体参考依据,引导鼓励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向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中小企业用人要求的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
刘忠全[5](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彤彤[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是会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长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许多优秀的会计行业精英,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光辉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本科会计专业培养计划在本科会计教育中的作用是基础性、核心性的,它对高校会计本科会计教育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本论文选题因此具有了较为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导论部分概述了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正文部分,首先,界定了会计本科教育以及培养计划等基本概念,阐述了基础理论。其次回顾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变化历程,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市场深化发展时期以及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的不同特征。从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会计理论、全球化浪潮及社会供求等五个角度总结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规律。再次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定位高且同质化明显、强调技术忽略职业导向及职业道德、培养“现成的”而非“未来的”会计人才以及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等问题;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任意选修课的设置比例过低,“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课程的滞后,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课程设置缺陷,以及会计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实践课程与职业道德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与职业需要等问题。最后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提供政策指导性参考建议。针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提出五大原则:突出自身特点与层次性的差异化目标定位、强化社会主义职业导向与道德观念、塑造“互联网+”时代“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全球化时代国际视野与“本位主义”结合以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瞻性原则。针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出了重塑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整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构建信息化课程体系,结合高校特色融入国际化课程,基于社会需求与职业导向性开展实践教学等建议。最后一个部分是论文的总结,阐述研究创新,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本文采用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文献中本科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系统性不突出的这一不足。
乔梦亭,马涵蕾[7](2018)在《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与策略探讨》文中提出作为主要提供财务信息的一种信息系统,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会计电算化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速度和精准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竞争能力全面提升。现阶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步入广泛推广阶段,这将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将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结合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本文阐述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会计电算化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电算化行业的发展。
郝梓秀[8](2018)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致使各个领域开始新的变革及发展。“互联网+”作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与各经济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会计”应运而生。“互联网+会计”在给会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核算人员职责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建设等均产生巨大冲击。本文仅以高校为研究对象,探寻“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旨在改进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完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体系,规范各岗位人员职责及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高校会计信息化、“互联网+”高校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业务再造流程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对手工会计核算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内容、优点及缺点进行探析,进而探析“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其次,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调查问卷设计目的与设计原则、内容设计、数据搜集、信度、效度及现状分析,进而从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管理现状、技术水平、会计核算人员自身发展意愿、会计核算人员业务水平、流程共5个方面来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针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建立“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主要包括软件及硬件建设、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岗位员工设置、流程设计、流程模块设计4个方面。其中,流程模块主要包括个人报销模块、报销审批模块、财务收单模块、财务审核(包括财务稽核与财务复核两个模块)、无现金支付共5个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单独针对电子发票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应用作补充说明。最后,以S高校为具体研究对象作案例分析,既可检验构建的“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也可优化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建设。
徐玉德,韩彬[9](2017)在《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或因于澎湃的时代浪潮与国内外形势,但更有赖于心系会计发展、胸怀家国情怀的会计改革家和学者们的上下求索与不懈耕耘。"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以杨纪琬教授为代表的会计学家们勇立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潮头,他们基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实践,提出有别于西方的会计思想和理念,为我国会计发展史描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特色,彰显出二十世纪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凝炼出的不朽真知。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历久弥新,通过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力图从源头活水中汲取养分,滋养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工作的蓬勃发展。
王旭辉[10](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二、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理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基础 |
1.1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
1.2 会计电算化具有的能力 |
1.2.1 核算能力 |
1.2.2 解析能力 |
1.2.3 调动和控制能力 |
1.3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 |
2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
2.1 内部环境问题 |
2.1.1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应用认识不充分 |
2.1.2 中小企业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供应不足 |
2.2 外部环境问题 |
3 会计电算化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
3.1 内部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
3.1.1 提高中小企业成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接受度 |
3.1.2 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相关操作及管理制度 |
3.1.3 加大中小企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力度 |
3.2 外部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
4 结语 |
(2)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 ——以某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S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成本与项目成本 |
2.1.2 项目成本管理 |
2.1.3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精细化成本管理理论 |
2.2.2 组织结构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 总结评析 |
3.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1 我国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
3.1.2 成本管理意识不足,管理执行力欠缺 |
3.1.3 成本核算流于形式,成本控制方法精细化程度不足 |
3.1.4 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权责利关系不明 |
3.2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必要性 |
3.2.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筑施工项目成本影响因素识别以及分析 |
4.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实例研究 |
4.1 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实例研究——以Y公司S项目为例 |
4.1.1 S项目基本情况 |
4.1.2 信息化工具应用 |
4.1.3 成本数据对比分析 |
4.2 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实例研究问题和原因分析 |
4.2.1 实例研究问题 |
4.2.2 原因分析 |
4.2.3 小结 |
5.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
5.1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法对比分析 |
5.1.1 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法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区别 |
5.1.2 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势 |
5.2 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
5.2.1 组织扁平化的必要性 |
5.2.2 建筑施工项目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优化 |
5.2.3 基于组织扁平化的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
5.2.4 扁平化组织下的员工激励机制 |
6.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建议 |
6.1 组织层面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
6.2 财务管理层面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
6.3 技术层面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
6.4 资源层面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
6.5 合同层面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
7.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调查法 |
1.3.3 经验总结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相关理论基础 |
3.1 会计制度的相关界定 |
3.1.1 会计制度的概念 |
3.1.2 会计制度的分类 |
3.2 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界定 |
3.2.1 会计制度设计的概念及依据 |
3.2.2 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
3.2.3 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
3.2.4 会计制度设计的程序 |
3.2.5 会计制度设计的方法 |
3.3 会计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
3.3.1 机制设计理论 |
3.3.2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
4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状诊断 |
4.1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简介 |
4.1.1 基本情况简述 |
4.1.2 企业组织架构 |
4.2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现行会计制度概况 |
4.3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存在问题 |
4.3.1 从内容的完整性来看 |
4.3.2 从设计的规范性来看 |
4.4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客观原因 |
4.4.2 主观原因 |
5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 |
5.1 会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优化设计 |
5.1.1 财务经理 |
5.1.2 会计 |
5.1.3 出纳 |
5.2 会计科目优化设计 |
5.2.1 调整一级会计科目 |
5.2.2 启用辅助核算 |
5.2.3 补充科目使用说明 |
5.3 原始凭证优化设计 |
5.3.1 借款申请单 |
5.3.2 差旅费报销单 |
5.4 会计账簿与账务处理程序优化设计 |
5.4.1 会计账簿 |
5.4.2 账务处理程序 |
5.5 会计报表体系优化设计 |
5.5.1 营业收入明细表 |
5.5.2 主要项目现金流量明细表 |
5.5.3 往来款项明细表 |
5.6 会计电算化制度优化设计 |
5.6.1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
5.6.2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
5.6.3 规范操作管理制度 |
6 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的保障措施 |
6.1 规范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
6.1.1 强化管理层的监督与指导作用 |
6.1.2 严格凭证的审核与管理工作 |
6.2 加强“三流统一” |
6.2.1 业务流 |
6.2.2 信息流 |
6.2.3 资金流 |
6.3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
6.3.1 对管理层进行会计相关培训 |
6.3.2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
6.4 升级改造会计信息系统 |
7 结论与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一、选题研究具有独创性 |
二、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
三、研究方法具有突破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一、学业评价的相关研究 |
二、不同视角下学业评价的研究 |
三、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
第三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念界定与视角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校 |
二、学业评价 |
第二节 发展性评价视角分析 |
一、发展性评价的历史发展 |
二、发展性评价的界定 |
三、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四、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五、视角总结 |
第四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步构建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依据 |
一、基于国家政策的要求 |
二、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三、根据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
四、立足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征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与修正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修正 |
第五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研基本情况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研组织方式 |
三、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问题分析 |
二、现状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调研分析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统计分析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结果总结 |
第六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单样本T检验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
一、KMO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二、因子分析 |
第三节 评价指标的层次分析 |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二、构造指标比较矩阵 |
三、矩阵核算与一致性检验 |
四、指标权重分析与层次总排序 |
第七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修正与确定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确定流程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与验证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内涵的解析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验证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件四 |
附录五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本科会计教育 |
二、培养计划 |
第二节 基础理论分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 |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 |
第二章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1978—1991 年) |
一、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相关背景 |
二、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 |
三、本阶段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二节 市场深化发展时期(1992—1999 年) |
一、市场深化发展时期相关背景 |
二、市场深化发展时期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 |
三、本阶段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三节 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2000-2018 年) |
一、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相关背景 |
二、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的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 |
三、本阶段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四节 三个历史时期会计本科培养计划的特点 |
一、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特点归纳 |
二、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归纳 |
第三章 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规律 |
第一节 国家经济政治的环境变化的总体影响 |
一、经济环境对培养计划的总体影响 |
二、政治环境对培养计划的总体影响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强化培养计划演变中的技术特性 |
一、科学技术对培养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科学技术对课程体系演变的影响 |
第三节 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提升培养计划演变中的专业属性 |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对培养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对课程体系演变的影响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扩展培养计划演变中的国际性 |
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对培养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对课程体系演变的影响 |
第五节 社会认知与职业需求改变培养计划的实务属性 |
一、社会认知与职业需求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
二、社会认知与职业需求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
第四章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现实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现实问题分析 |
一、定位过高且同质化明显 |
二、过于强调技术忽略职业导向与职业道德 |
三、培养“现成的”而非“未来的”会计人才 |
四、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不足 |
五、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
第二节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实问题分析 |
一、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及任意选修课设置问题 |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不足且滞后 |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设置缺陷日渐突出 |
四、会计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
五、实践课程及职业道德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职业需要 |
第五章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国外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分析 |
一、国外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分析 |
二、国外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优化建议 |
一、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优化建议 |
二、我国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7)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与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相关概念 |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 |
(一) 优化了企事业单位数据存储与处理方式 |
(二) 促使会计职能由服务型转变为管理型 |
(三) 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
三、优化会计电算化发展策略 |
(一) 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 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
(二) 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财务数据的安全性 |
(8)“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4 方法及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变革 |
3.1 高校手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3.2 高校会计电算化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3.3 “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
4.2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数据搜集与分析 |
4.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构建 |
5.1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
5.2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目标 |
5.3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5.4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
5.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协调机理 |
本章小结 |
6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6.1 S高校概况 |
6.2 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 |
6.3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分析 |
6.4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改进建议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学习经历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9)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渊源 |
(一) 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深受新中国五十载会计制度发展与建设进程的巨大影响, 在制度演进的现实问题与理性思考的镜像关照里, 谋求学术思想上的突破与创见 |
(二) 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镌刻着新中国五十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印记, 在国企改革的丰富经验与自我审视的互动视角下, 实现学术思想上的凝练与升华 |
(三) 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映射着新中国五十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辉煌成就, 在国际交流的分歧争论与协调共荣的对立统一中, 促成学术思想上的融合与发展 |
三、业广惟勤, 功崇惟志: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研究理论贡献 |
(一) 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会计法律与制度规范研究 |
(二) 会计学属性的科学诠释:会计管理活动论研究 |
(三) 源自国企改革实践的理论创见:成本管理研究 |
(四) 会计崭新领域的开辟:会计电算化研究 |
(五) 会计全球视野的眺望:会计国际化研究 |
四、结语 |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回顾 |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
1.3.5 文献简评 |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变量说明 |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3 事实评估小结 |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
6.2.3 改进的思路 |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
后记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
四、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理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卢静.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1(04)
- [2]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 ——以某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S项目为例[D]. 袁昕曈. 云南大学, 2019(02)
- [3]重庆联科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D]. 郑荣荣. 重庆大学, 2019(01)
- [4]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区婉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D]. 李彤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与策略探讨[J]. 乔梦亭,马涵蕾. 纳税, 2018(32)
- [8]“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D]. 郝梓秀.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J]. 徐玉德,韩彬. 会计研究, 2017(09)
-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