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刘尧[1](2022)在《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文中研究指明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李佳和团队一起,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巷道开展了“火灾和爆炸环境下受限空间一氧化碳主动同步处置技术”实验。“实验结果非常好,可以1分钟将独头巷道内的一氧化碳从1700百万分比浓度消减至345百万分比浓度。”国家矿山应急救?
王鑫[2](2021)在《《俄罗经济基本特征》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张志君[3](2021)在《A煤炭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于淮钰[4](2021)在《大型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佳敏[5](2021)在《证券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晓乐[6](2020)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对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石油危机时代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时代相叠加的现今,新能源凭借可持续、环保性、广泛分布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寻找化石能源替代能源进程中备受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日本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立足我国能源经济现实国情,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发展好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打赢“三大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理清日本政府不同阶段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与对象范围演变的基础上,考察了新能源在日本一次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利用形式,并结合新能源的特征,概观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从日本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剖析了日本促进新能源普及扩大的战略目标规划、以及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包括RPS制度、FIT制度、补贴政策、优惠税制、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技术对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及民间支援举措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并总结了相关政策的推进机制。运用实证手法探讨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日本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日本RPS制度与FIT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对比了中日两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日本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成功之处。主要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起步时期十分重视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均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政策工具多样,且政策之间衔接与协调性较好,不同时期政策重点鲜明,目标规划清晰,重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发挥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做出政策调整。尽管我国与日本在资源能源禀赋、能源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推进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本文认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结合日本经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贾海涛[7](2020)在《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12月中央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在经济工作中要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抓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201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2016年以来我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任务。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巨大成效,表明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我国煤炭工业并未摆脱“大而不强”的局面,煤炭企业转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煤炭产业结构高级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继续深入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学术论证、理论借鉴和政策参考。论文综合运用产业组织学、结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等理论与模型,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等方法,对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的评价与优化进行研究。论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证研究问题—规范研究问题—总结问题”的问题主线,追踪“锁定问题—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回答是什么—回答应该是什么—政策启示”的目的主线,遵循“导论—理论—史论—评价—优化—结论”的逻辑主线,顺序开展各组成部分的研究:阐述背景与意义,界定核心概念、综述理论文献,描述供给结构演变历程,评价供给结构状态和升级潜力,优化供给结构理论模型与实施模式,得出全文结论并提出对政策导向、政策取向和政策指向的启示。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核心论据有:(1)我国煤炭供给结构处于接近良好的中级水平,整体呈现向好趋势。通过评价模型构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进行评价。在界定煤炭供给结构概念的基础上,从布局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一级指标(目标)1个,二级指标(准则)3个,三级指标(子准则)7个,四级指标26个;在26个指标中,定性指标5个,定量指标21个;定性指标主要反映布局结构状况,定量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状况。对各指标含义进行详细说明,给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各定量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层次指标的一致性检验均通过;通过专家调查确定了各定性指标的隶属度;通过隶属度函数计算了各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评价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整体状态,综合得分为“十一五”时期65.44和“十二五”时期71.27。评价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状态均处于中级水平,但“十二五”时期的煤炭供给结构状态优于“十一五”时期,并逐步接近良级水平,反映了我国煤炭供给结构呈逐步向好趋势。(2)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总体状态提升,但升级潜力变弱创新动力不足。通过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测评煤炭供给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将资源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索洛余值模型,计算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投入要素中,资本的贡献率最大,在各计算周期基本都高于60%,表明资本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8.82%,“十二五”前四年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2.12%。“十二五”期间的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十一五”期间的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结果揭示:在煤炭供给结构整体状态提升的情况下,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技术进步动力反而变弱,说明煤炭供给结构转型升级的潜力降低。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总体状态提升,综合指标近于良好,基本面看好,但结构升级潜力变弱,核心指标降低,创新动力不足。评价结论告诉我们,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进步还有提升空间,煤炭供给结构还有继续优化的必要。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力的提升。(3)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路径设计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按照“建模目的—建模假设—系统边界及变量设定—因果关系图设计—方程式构造—模型总流图设计—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完整流程,构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将因果关系图的设计划分为煤炭产能调控子系统和煤炭结构优化子系统两个子系统进行设计,体现了对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煤炭结构优化中应用的创新设计。通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政策调控三个总变量设计,对优化煤炭供给结构的路径和情景进行选择和模拟。阐述了总变量影响煤炭供给和需求的传导机制,模拟了各种对比情景下设定变量对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利用评价煤炭供给结构的指标体系,选择各种路径体系(集合)对煤炭供给结构衡量指标体系(集合)产生各种作用,得出对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模拟仿真结果(集合)。优化模型揭示:实现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创新和精准。科技创新变量是选择优化路径的核心,绿色发展变量是决定优化质量的关键,政策调控变量的精准是优化供需平衡的保障。(4)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协作协调和政策精准。按照“遵循原则—明确目标—主体协同—动力保障”的实施路径,设计“在目标引导下市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实施主体协作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源合力驱动”的优化实施运行机制。提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供需均衡模式,指出均衡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无法达到的目标,非均衡是常态可以通过调整变量实现趋向均衡;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过程,就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求得煤炭供给结构最优模式的过程,其结果是供需长期趋向均衡。提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持重点,设计出结构状态指标体系、政府政策文件集、政策传导路径集;其中政策文件集包括2016至2020年约五年时间的共68份有关政策文件。通过政策文件集对供给结构衡量指标的直线单向或交叉多向作用的排列组合,形成优化煤炭供给结构的政策支持重点指向表。优化模式揭示:实现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协作、协调和精准。达成供给结构优化实施模式的关键是协作,表现在各实施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实施主体与实施动力之间的配合;达成供给结构优化均衡模式的关键是协调,表现在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以及供给结构对各环境约束条件的适应;达成结构优化政策支持模式的关键是精准,表现在产业政策内容精准、结构衡量指标精准和政策传导路径指向精准。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意义。政策启示归纳如下:(1)政策导向要体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煤炭产业结构升级难题、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培养产业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煤炭产业政策要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创新、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2)政策取向要突出调控重点。在市场失灵时发挥政策强大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为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炭去产能成为产业政策调控的重点,其中促进煤炭供需均衡就是煤炭产业政策调控的重点目标。(3)政策指向要精准支持到位。产业政策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策的精细了解和准确把握,“大水漫灌”式的政策支持不能精准到位,无法取得实际效果。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近五年与煤炭产业结构相关的大部分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了精准落实要求。
张晴[8](2019)在《“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文中研究表明“煤老板”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暴利、粗犷发展以及单一模式,“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但“煤老板”作为煤炭资源的开采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将大众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大众媒介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受众所接触到的“拟态世界”,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塑造着受众的认知图景和价值体系,对“煤老板”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塑造立体、全面的媒介形象,不仅有利于消解大众对“煤老板”的歪曲认知,也有利于国家煤炭转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话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及其动因。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2018)“煤老板”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对象以及报道倾向等五个方面探析《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的宏观构建过程,并从具体文本中的主题结构、语句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人民日报》构建“煤老板”媒介形象的话语使用策略。从总体上说,“煤老板”媒介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煤炭“黄金十年”时期负面形象集中爆发;煤炭转型期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同时,笔者还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不同时期“煤老板”的形象进行全面考察。形象的生成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煤老板”自身变化(形象主体)、媒介版面改革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变化(认知主体)、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分析“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动因。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是党的“喉舌耳目”,因此,政治权力和政党意志成为“煤老板”形象变迁的根本动因。“煤老板”的经济属性又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成为其媒介形象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民日报》自身的版面改革、受众信息需求以及“煤老板”自身的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老板”的形象构建。从1983年到2018年,“煤老板”媒介形象的变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
付寿康[9](2018)在《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发展的矛盾也在于资源。以生态与资源为中心,“富饶的贫困”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对“富饶的贫困”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富饶”的类型与层次多样。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将“富饶”的对象具体化为“碳”。从“碳”视角研究民族地区“碳资源富集”与贫困之间的关联,探索“碳”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问题,思考碳交易在民族地区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资源禀赋理论、“两山”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外部性理论、“两个共同”理论为指导。围绕碳贫困这个中心,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展开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负外部性,生态保护正外部性与贫困问题之间关联的研究。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介绍碳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与方法,把握其中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已有研究与调研,对新概念“碳贫困”进行界定。以贫困发生率高与贫困程度深的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碳资源禀赋,发展的差距与不平等,以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实现为目标,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从地区以及人的发展权利与能力角度,探讨“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情况下的致贫原因、致贫机理。提出碳贫困是一种间接贫困,并指出碳贫困的特点、类型与应用,思考碳交易减贫的新方式。以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和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为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案例。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六盘水市灰碳贫困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排放的测算,量化碳源,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负外部性影响具体化,提出六盘水市应对灰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中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的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储量的估算,量化碳汇量及其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正外部效应具体化,提出恩施州应对绿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以这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思考看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的灰碳贫困与绿碳贫困问题,即通过碳交易破解碳贫困。将碳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制度设计,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脱贫攻坚中政府难以解决,解决不好的资源环境外部性问题。进而对碳交易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总体上介绍世界碳排放市场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论证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必要性,探讨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思路。最后,提出破解民族地区碳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王鉴雪[10](2012)在《中国煤炭消费及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煤炭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和评价煤炭在中国的消费状况,对认识并改变中国能源效率现状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国煤炭市场的供求现状出发,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煤炭价格、技术创新、环境状况等影响因素与煤炭消费的关系,并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煤炭消费与各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以及各影响因素波动对煤炭消费的影响研究。在煤炭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与各地区煤炭消费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工业行业煤炭消费效率评价结果及工业行业煤炭消费状况,进行重点耗煤行业煤炭消费效率优化研究。根据前述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中国煤炭消费效率的对策及建议。
二、2000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6)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既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框架安排 |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 |
一、日本的新能源概念界定、范围及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
二、新能源的优势与课题、普及必要性 |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四、外部经济性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演变 |
第一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第二节 发展历程演变 |
一、石油危机后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阶段 |
二、促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初步阶段 |
三、推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加速深化阶段 |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现状 |
一、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
二、发展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 |
第一节 新能源政策推进体制 |
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 |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
三、内阁府能源环境会议 |
四、民间新能源政策促进框架 |
第二节 新能源利用普及扩大促进政策 |
一、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RPS) |
二、固定电价制(Feed-in Tariff,FIT) |
第三节 新能源设备投资支援政策 |
一、补贴制度 |
二、优惠税制措施 |
三、优惠融资制度——环境能源对策资金 |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制约相关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
一、送电系统接入制约问题的出现背景 |
二、电网接入制约问题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 |
一、清洁能源汽车补贴制度 |
二、环保汽车减税制度 |
三、充电设施补贴 |
第六节 民间推进新能源普及扩大支援举措——绿色电力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日本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内涵与体系构成 |
二、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动态交互关系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DL模型估计 |
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政策有效性评价——基于RPS制度、FIT制度的对比分析 |
一、RPS制度——自行开展新能源发电业务 |
二、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 |
三、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相当量(TGC) |
四、RPS制度与FIT制度并存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现状 |
一、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进程 |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三、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演变、优势与发展课题 |
第二节 中日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比及政策建议 |
一、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对比 |
二、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概要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贡献、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贡献 |
1.4.2 创新点 |
1.4.3 不足与改进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结构 |
2.1.2 经济结构 |
2.1.3 煤炭供给结构 |
2.2 核心基础理论评述 |
2.2.1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
2.2.2 我国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文献 |
2.3.2 国内研究文献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特征性事实描述 |
3.1 布局结构的演变 |
3.1.1 生产布局 |
3.1.2 大型煤炭基地与企业兼并重组 |
3.2 生产结构的演变 |
3.2.1 产能利用 |
3.2.2 生产技术 |
3.3 产品结构的演变 |
3.3.1 产品纵向深加工 |
3.3.2 循环经济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状态与升级潜力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4.1.2 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4.1.4 评价指标说明 |
4.2 评价方法选择 |
4.2.1 指标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 |
4.2.2 评价方法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 煤炭供给结构状态评价 |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炭供给结构评价 |
4.4 煤炭供给结构升级潜力评价: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4.4.1 修正模型的确定 |
4.4.2 指标值的确定 |
4.4.3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理论模型 |
5.1 构建系统动力学优化模型 |
5.1.1 模型适用性与建模步骤 |
5.1.2 系统边界与变量设定 |
5.1.3 因果关系与反馈回路图 |
5.1.4 方程式的构造与总流图 |
5.1.5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2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路径选择与情景模拟 |
5.2.1 科技创新优化路径与情景 |
5.2.2 绿色发展优化路径与情景 |
5.2.3 政策调控优化路径与情景 |
5.3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仿真模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模型的实施 |
6.1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运行机制 |
6.1.1 供给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 |
6.1.2 供给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 |
6.1.3 供给结构优化的运行实施主体 |
6.1.4 供给结构优化的动力保障 |
6.2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供需均衡 |
6.2.1 经济结构的均衡与非均衡 |
6.2.2 煤炭产业结构的非均衡表现 |
6.2.3 煤炭供给结构趋向均衡的优化过程 |
6.3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持重点 |
6.3.1 产业政策在供给结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
6.3.2 优化供给结构的产业政策支持重点指向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2.1 学术价值 |
2.2 现实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媒介形象的研究 |
3.2 “煤老板”相关研究 |
4. 研究方法 |
4.1 内容分析法 |
4.2 文献研究法 |
4.3 话语分析法 |
5. 创新之处 |
第1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 |
1.1 样本选择 |
1.2 类目构建 |
1.3 报道数量 |
1.4 报道体裁 |
1.5 报道倾向 |
1.6 报道主题 |
1.6.1 1983-2001 年:鼓励开办集体煤矿和个人煤矿 |
1.6.2 2002-2011年:批判安全事故与煤炭整顿 |
1.6.3 2012-2018年:推动”煤老板“转型 |
1.7 报道对象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人民日报》“煤老板”相关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
2.1 样本选择 |
2.2 宏观结构 |
2.2.1 宏观语义分析 |
2.2.2 新闻图示分析 |
2.3 微观结构分析 |
2.3.1 句式 |
2.3.2 词语 |
2.4 话语修辞分析 |
2.4.1 新闻引语——谁在说话 |
2.4.2 隐喻修辞——如何说话 |
2.4.3 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 |
2.4.4 数字的大量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日报》中的“煤老板”形象分析 |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3-2001):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 |
3.1.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的拥护者和国家能源的提供者 |
3.1.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的开拓者和掘金者 |
3.1.3 社会形象:正负面交替的立体形象 |
3.2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2002-2011):负面形象的集中爆发 |
3.2.1 政治形象:钱权勾结得利者 |
3.2.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整顿转型的“拦路虎”与“带路人” |
3.2.3 社会形象:社会公共财产安全的威胁者 |
3.3 煤炭行业寒冬期与转型期(2012-2018):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 |
3.3.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扶持的受益者 |
3.3.2 经济形象:转型产业的投资者与收获者 |
3.3.3 社会形象:生活铺张者与违法犯罪者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变迁的原因探寻 |
4.1 形象主体——“煤老板”自身的变化 |
4.2 认知主体——媒体版面改革与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2.1 媒体版面改革 |
4.2.2 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3 环境因素——“煤老板”形象构建的外部机制 |
4.3.1 政治力量和政党意志 |
4.3.2 能源结构转型——煤炭资源的兴起与衰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民族地区 |
(二)碳贫困 |
(三)碳交易 |
(四)绿色发展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有关水贫困的研究 |
(二)从资源开发中人的权利能力视角解释贫困原因的研究 |
(三)有关碳源、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
(四)有关碳汇、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
五、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两山”理论 |
(三)自然资源禀赋论 |
(四)可行能力理论 |
(五)“两个共同”理论 |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碳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
(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况 |
(二)民族地区传统能源资源禀赋 |
(三)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禀赋 |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
(一)自然资源富集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
(二)生态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碳源: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 |
一、贵州六盘水市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
二、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影响 |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碳源分析 |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 |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外部性影响 |
三、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测算 |
(一)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
(二)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的测算 |
(三)六盘水市煤层气抽采与碳减排 |
四、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
五、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 |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应对策略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 |
一、湖北恩施州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
二、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效益 |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种类 |
(二)林业碳汇与恩施州碳汇林 |
(三)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的外部性分析 |
三、恩施州碳储量的估算与价值量化 |
(一)恩施州碳储量估算 |
(二)恩施州碳储总量及其总价值的分析 |
(三)恩施州户用沼气碳汇效应与碳交易 |
四、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
五、恩施州绿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绿色发展困境 |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减贫应对策略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碳贫困的民族地区碳交易参与研究 |
一、世界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及发展概况 |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 |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 |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可行性 |
三、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与困境 |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困境 |
四、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作用与意义 |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优化的要求 |
(二)民族地区挖掘生态正外部效益,碳汇资源变扶贫效益的需求. |
(三)民族地区减小碳排放负外部效应,共享资源开发利益的要求. |
五、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与案例 |
(一)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探索 |
(二)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成功案例 |
六、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基于湖北恩施州的调研 |
七、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族地区碳交易破解碳贫困的基本路径 |
一、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 |
二、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三、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
四、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 |
五、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
六、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
附录B:生物量和蓄积量转换模型参数表 |
附录C:农作物根冠比、含碳量、水分系数和经济系数 |
附录D:碳排放系数及折标煤系数 |
附录E:六盘水精准扶贫背景下碳贫困破解路径研究的调研提纲 |
附录F:碳汇林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
附录G:户用沼气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
致谢 |
(10)中国煤炭消费及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源消费研究综述 |
1.2.2 煤炭消费研究综述 |
1.2.3 能源效率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2 中国煤炭市场现状分析 |
2.1 中国煤炭消费现状分析 |
2.1.1 煤炭消费总量分析 |
2.1.2 按行业分煤炭消费状况分析 |
2.2 中国煤炭生产现状分析 |
2.2.1 中国煤炭资源特点 |
2.2.2 能源生产现状分析 |
2.2.3 煤炭生产现状分析 |
2.3 中国煤炭进出口分析 |
2.3.1 煤炭进口情况分析 |
2.3.2 煤炭出口情况分析 |
2.4 煤炭供求平衡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炭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 |
3.1.1 研究方法及理论介绍 |
3.1.2 中国经济增长特征 |
3.1.3 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3.1.4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3.2 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煤炭消费的关系分析 |
3.2.1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
3.2.2 不同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 |
3.2.3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
3.3 中国煤炭消费与煤炭价格的关系分析 |
3.3.1 中国煤炭价格现状 |
3.3.2 煤炭价格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
3.4 中国煤炭消费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 |
3.4.1 政府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煤炭消费效率 |
3.4.2 企业技术创新地位增强,致力于降低煤炭消费 |
3.5 环境因素与煤炭消费的关系分析 |
3.6 中国煤炭消费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分析 |
3.6.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
3.6.2 煤炭消费与各影响因素的协整检验 |
3.6.3 煤炭消费长期影响因素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
3.7 中国煤炭消费与其影响因素动态关系分析 |
3.7.1 研究方法及模型介绍 |
3.7.2 煤炭消费与其影响因素脉冲响应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消费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
4.1 能源效率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
4.1.1 能源生产率 |
4.1.2 能源效率 |
4.1.3 能源效率测量方法 |
4.2 基于DEA的工业行业煤炭消费效率评价 |
4.2.1 研究变量选择与说明 |
4.2.2 基于时间序列的工业煤炭消费效率 |
4.2.3 基于面板数据的工业行业的煤炭消费效率实证分析 |
4.3 基于DEA的各地区煤炭消费效率评价 |
4.3.1 煤炭消费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变化趋势分析 |
4.3.2 煤炭消费效率的区域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耗煤行业的煤炭消费效率优化研究 |
5.1 工业行业煤炭消费效率与消费结构的对比分析 |
5.2 基于TOBIT模型的煤炭消费效率优化研究 |
5.2.1 基本理论与模型设定 |
5.2.2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提高煤炭消费效率的对策及建议 |
6.1 提高能源研发投入,推广洁净煤技术 |
6.2 加大替代能源的开发力度 |
6.2.1 加大石油天然气开发力度 |
6.2.2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
6.3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
6.4 积极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 |
6.5 建立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
6.6 加强政府节能管理和完善环境政策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对煤炭消费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7.2.2 进行了煤炭消费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
7.2.3 进行了主要耗煤行业煤炭消费效率优化的研究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四、2000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N]. 李秀,刘尧. 中国煤炭报, 2022
- [2]《俄罗经济基本特征》翻译实践报告[D]. 王鑫. 延边大学, 2021
- [3]A煤炭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张志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大型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 于淮钰.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5]证券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陈佳敏. 江南大学, 2021
- [6]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 李晓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D]. 贾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8]“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D]. 张晴. 广西大学, 2019(01)
- [9]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D]. 付寿康.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10]中国煤炭消费及效率评价研究[D]. 王鉴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