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球化学

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球化学

一、城市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恩朴,蔡建明,郭华,林静,廖柳文,韩燕[1](2021)在《城市化背景下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及优先方向》文中提出受城市化、地域功能分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交通网络快速扩展等因素影响,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模式的网络化就要求地理学研究采取全程耦合范式,即将区域内部、区域与周边区域、以及非邻接区域之间的人地互动同时纳入考虑。食物系统作为衔接乡村与城市、以及产地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开展人地系统近远程耦合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论证理论研究内在依据及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将食物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远程耦合框架相结合,建立"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框架"并论述该理论框架的具体内涵。以拓展理论框架中的前沿领域为基本导向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问题和4个亟待突破的优先研究方向。其中,基本问题是食物域的格局特征、时空演化及其动力机制。4个优先方向则包括:耦合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人地互动研究;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策略研究;基于食物系统的城乡融合与长效脱贫机制研究;以及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食物系统跨区域、多层次治理研究。本文最后设计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一般技术路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案例实证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参考。

张鹏[2](2021)在《深圳市茅洲河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化学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十年来,我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在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挑战。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超过2000多条黑臭河流,而城市河流沉积物中的溶解性有机质在区域碳、营养物和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造成河流耗氧和河流发黑、发臭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对于不同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流域和不同深度溶解性有机质的化学特征却知之甚少。此外,城市流域中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河流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的浓度与性质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城市化对于区域河流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程度缺乏了解。基于此,为了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区河流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的化学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了经历40年快速城市化的典型污染河流——深圳市茅洲河,收集茅洲河干流和支流的表层沉积物,以及上、中、下游流域的柱状沉积物,综合利用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固体稳定碳同位素以及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技术手段,对快速城市化地区河流沉积物水提溶解性有机质(WEOM)的空间与深度分布、来源、组成结构和分子水平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了城市化人为影响对沉积物WEOM的最大影响,以期更好理解高度污染的城市流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通过以上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受到人口稠密区的土壤侵蚀与污染排放影响,茅洲河流域干流与支流的表层沉积物WEOM均呈现增加趋势。干流沉积物WEOM从上游到下游表现为高芳香性、高腐殖化程度的大分子量有机质贡献波动增加,中游和下游干流存在着较多陆源输入的有机质信号,受城市化影响而接受了大量人为污染输入,支流沉积物WEOM表现为较高芳香性的大分子腐殖质贡献。(2)茅洲河流域在经过城市人口稠密区时,接受了较多的例如工业排放、农业和城市的地表径流带来的人为污染影响,其表层沉积物主要以陆源有机质输入和色氨酸组分占据主导地位,极大改变了沉积物WEOM的组成特征,进而影响城市流域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3)与空间分布相同,柱状沉积物WEOM水平由上游向下游递增。所有沉积物WEOM中含硫表面活性剂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地表水DOM的相对丰度。表层沉积物中的WEOM具有较高的芳香度、分子大小和碳的标称氧化态,在上、中干流表层柱状沉积物中的WEOM比深层沉积物具有更强的人为输入信号。然而,下游干流受到地表水和孔隙水的强烈相互作用,这些特征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变化不大。与其他沉积物相比,中游干流0-40 cm处的沉积物WEOM显示出更大的人为特征,例如,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和溶解性黑炭贡献。(4)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几乎所有研究的沉积物中留下了表面活性剂指纹,我们证明了人类活动对城市流域沉积物的强烈影响(可达40 cm深)。同时,不同深度的柱状沉积物受到了土壤侵蚀、城市流域污染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共同调节,这些人为污染特征的WEOM可能较长时间保存在茅洲河沉积物中,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起着持久的作用。

张松[3](2020)在《黑臭河流中溶解性有机质的特征及其与重金属相关性研究 ——以深圳市茅洲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城市化进程,然而剧烈的人为活动和外来干扰导致了水生环境的水质下降。截止目前,我国城市地区新增了2000多条黑臭河流,面临严重的水质污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广泛存在于自然和人工水体,参与水生态中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也对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城市河流中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外源性DOM大量输入,DOM的浓度和性质变得更为复杂,此外,各种点源和面源污染输入造成重金属浓度和分布特征复杂化,并改变水生环境中DOM-金属的平衡,然而DOM与重金属的相关联系仍缺乏了解。基于此,为了探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DOM含量和性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珠三角黑臭河流的典型代表--深圳市茅洲河,综合利用光谱学、傅里叶离子回旋质谱、碳稳定同位素等技术手段,对城市河流DOM性质、来源、组成结构和分子水平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城市水生环境中DOM与无机污染物(重金属)之间的相关联系,以期得到城市河流DOM性质和环境效应的认识。通过以上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化进程显着改变受干扰水体的DOM浓度和特征。该地区受干扰水体(主流、支流和池塘)的水质参数变化、DOC和TDN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水库(背景值参考),茅洲河主流M1-M21的DOC从2.8 mg/L增加至5.9 mg/L和TDN从13.6 mg/L增加至18.5 mg/L。受干扰水体有着较低的SUVA254和HIX,较高的E2/E3和BIX,FI值大于1.9,表明人为源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更低,更多低分子量的微生物源DOM生成。同时,茅洲河主流沿程的DOM逐渐增加,但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相应降低,低分子量的微生物源DOM不断增加。2)三维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结果显示,FDOM主要成分为C1和C2的类腐殖质,C3类酪氨酸,C4类色氨酸,在受干扰水体中以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为主,呈现出较高比例的类蛋白质组分,表明这些人为活动的输入(例如,污水排出和地表径流)极大程度地影响和改变了FDOM组成,且茅洲河主流沿程以类蛋白质组分占据主导地位。综上研究结果,城市化过程显着改变了DOM的来源和组成结构。3)基于FT-ICR MS得到DOM分子水平特征的认识,结果显示受干扰水体DOM芳香性和平均分子量较低,但分子不稳定性更高。通过不同生化分组划分,表明城市河流DOM有来自于植物和土壤的陆地(例如,类木质素)来源,但人为输入也相应增加,表现为类稠合芳烃、类氨基糖以及类蛋白质等增加。此外,随着人类活动和干扰加剧,主流上CHOS化合物相对丰度增加,表明更多含硫化合物的输入(例如,表面活性剂)。因而,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河流DOM不再被视为“天然有机质”,其性质和环境生态功能(例如,包括温室气体CO2排放和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已经发生重要改变。4)城市化进程显着影响了该地区的水生环境中重金属浓度,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茅洲河主流和支流的污染程度远高于池塘和水库,主要表现为Cu和Zn重金属污染,而点源输入(即污水厂废水)是造成城市河流DOM浓度、性质以及重金属浓度改变的主要原因,导致下游接纳点位类蛋白质组分(C3、C4)和微生物贡献的增加,但芳香性、腐殖化程度、分子量降低,以Cu和Zn为主要污染的重金属浓度升高。因此,关注城市河流沿岸的点源排放将作为今后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5)自然环境中溶解态重金属与DOC浓度存在较强的相关联系,但城市化影响会削弱溶解态重金属与DOM之间的相关性。本次的相关性研究中,城市河流中溶解态重金属浓度与DOM的类蛋白组分显着相关,但与DOM总量(以DOC浓度表征)或者CDOM(UV254)并无相关联系,但Zn/DOC、Cu/DOC与DOM的荧光光谱参数(如,BIX和Fmax/DOC比值)有更显着的相关性。以往文献报道的Zn/DOC、Cu/DOC与表征DOM芳香性的参数SUVA254显着正相关,在本次研究中未有体现。因此,有别于以往研究,本次研究发现高分子量和微生物衍生DOM与溶解态金属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并且城市河流中重金属结合配体可能从自然来源FDOM中类腐殖质转变为人为来源的类蛋白质,表明城市河流DOM性质和组成结构的改变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显着影响,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于城市DOM的环境效应变化。

杨应增[4](2019)在《岩溶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过程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岩溶地下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资源,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改变,岩溶地下水位、水化学在时空分布上均受到影响。因此,针对贵阳市城市化发展特点,深入理解和认识岩溶地下水演变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及格局的响应特点,有利于为城市区域岩溶地下水环境保护及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贵阳市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6年26年跨度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和1990-2017年的地下水长期观测数据。运用GIS技术以及利用RDA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等方法,探析了贵阳市土地利用及格局,地下水质、水位演变特征以及地下水质、水位对土地利用及格局的演变响应关系。论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化进程中,贵阳市建设用地面积受新城区建设影响呈现出阶段性,从以农业用地之间的互相转移演变到农业用地流向建设用地的特点。景观格局在土地利用改变影响下发生改变,其中景观斑块数量、斑块边缘密度与景观多样性在长时序表现出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因城市的快速扩张体现在最大斑块指数在不断则增加,林地的斑块结合度在长时序中出现增长趋势,说明贵阳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坚持的生态发展理念,使林地面积多年内变化平稳。(2)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在0.00-15.90m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TDS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后浓度>500mg/L范围有由在研究区中部地区向周围扩散的特点。TH单元间变化差异明显。地下河监测点的TDS浓度变化与观山湖区建设时段表现出一致性。COD浓度在0.00-10.4mg/L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3)HCO3-空间变化差异较大,Mg2+与Ca2+浓度高值区有向北部和西北部扩张趋。SO42-、K+、Na+、Cl-、NO3-和F-在长时序上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异性。城市地下河水化学类型由单一的枯水期HCO3·SO4-Ca·Mg型和丰水期HCO3-Ca·Mg型向HCO3·Cl-Ca型、HCO3·SO4-Ca型、HCO3-Ca和HCO3·SO4-Ca·Mg型等多类型演化。(4)城市建设增加地面硬化改变了地下水补给路径和补给量,林地等水源涵养较好的地类作为潜在的水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城镇建设用地对地下水中TDS、K+、Na+、Cl-、NO3-和SO42-等水质指标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城市快速扩张会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威胁之一。林地和草/灌有重要的水土涵养和污染截留功能,作对污染物起到“汇”的效应。(5)建设用地为主的水文地质单元内的最大斑块指数增加阻隔了地下水的补给,但是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地的聚集度指数和连接度指数在增加时给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可能。地下水化学指标在由于单元内优势景观的差异和景观演变差异,表现出对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结合度、聚集度和景观最大斑块的变化响应明显。(6)受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性影响,地下河水化学响应呈现出响应迅速,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建设用地促进多数地下河水化学指标增长,而林地与草/灌则抑制了部分水化学指标的增长。岩溶地下河系统与外界密切联系、高度相关,易受外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地下河蕴藏着丰富水化学记录信息。

谢天,侯鹰,陈卫平,王美娥,吕斯丹,李勖之[5](2019)在《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全球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土壤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土壤退化与污染日益加重。城市土壤退化导致土壤动物生态特征与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城市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强烈影响了土壤动物的栖息地,为土壤动物的生存与生物多样性带来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城市化直接影响了城市土壤维持植物生长、土壤自然消减能力以及碳储存功能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城市化过程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城市土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6](2018)在《长三角典型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碳氮响应》文中认为城市化在改变城市周边土地利用及其空间布局的同时,也改变了城郊土壤的碳氮循环等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明确城郊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可有效揭示城郊地区土壤肥力提供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特征。以长三角典型城郊宁波樟溪流域为例,分析了1974年至2015年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DNDC模型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研究表明该流域内农地和林地面积均在不断减小,而园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不断增加。模拟表明农地单位面积有机碳、总氮含量逐年降低,而林地则不断增加,园地呈波动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对温度和降雨的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响应。随着城郊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流域内农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储量逐年降低,园地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储量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决定了流域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储量变化特征。

陈浩[7](2017)在《城市化对碳循环过程影响的模拟与预测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化过程引发的大面积土壤封闭,导致土壤功能退化,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未来全球的城市规模及人口将持续增大,城市非渗透地表面积将不断增加,城市碳循环过程将会发生深刻地改变,其变化趋势以及与城市扩张方式之间的联系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当前对于城市地区碳循环过程的模拟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碳通量的模拟,对城非渗透地表下有机碳的分解过程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城市尺度开放土壤与封闭土壤的碳循环过程的时空模拟研究对协调城市经济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在实地采样的基础上,基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构建了城市封闭土壤碳循环模型,并与开放土壤碳循环模型耦合,对南京市1980年至2015年间城市中各个碳库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模拟。利用CA模型模拟南京市在四种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城市扩张方式,并结合城市碳循环模型模拟了不同城市扩张方式下的碳循环变化过程,分析彼此间的差异,为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规划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基于对城市封闭土壤中有机碳分解过程的研究,在充分考虑温度、水分、惰性有机碳含量限制等因素的情况下,构建了城市封闭土壤碳循环模型,并将其与开放土壤碳循环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城市碳循环模型对城市区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发现非渗透地表的覆盖会造成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土壤碳库显着降低,并且深刻影响相邻开放土壤的碳循环过程。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城市区域的碳循环过程。(2)对南京市1980年至2015年的城市碳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发现南京市城市碳循环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表现出强烈的时空异质性。在时间上,南京市的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30年间分别下降了 27.1%、6.3%与5.8%。从空间上看,南京市主城区以及周边地区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低;远离主城区的地区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高,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四周递增的趋势。南京市的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变化与城市非渗透地表的扩张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非渗透地表面积多的地区,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低;非渗透地表比例高的地区,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低,城市碳循环过程受到城市非渗透地表扩张的显着影响。(3)利用CA模型,在充分考虑研究区目前城市发展速率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诸多促进与限制因子的情况下,计算了研究区在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城市扩张适应性指数,并通过适应性指数计算模拟了研究区2015年至2025年间城市的扩张过程。在未来的10年间,研究区在聚集模式下非渗透地表主要在主城区扩张;在分散模式下非渗透地表除了在主城区中扩张外,江宁区、六合区与浦口区也有大量的非渗透地表面积的增加,形成多核化的城市扩张模式。在优先保护耕地资源的条件下,城市扩张以占用非耕地类用地为主,非渗透地表扩张速度受到限制;在优先保护生态用地的条件下,城市扩张以占用耕地为主,非渗透地表面积显着增加,研究区内产生大量的封闭土壤。(4)在城市集聚与耕地优先保护协同情景、城市分散与耕地优先保护权衡情景、城市集聚与生态用地优先保护权衡情景以及城市分散与生态用地优先保护协同情景中,研究区的主城区的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均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在分散模式中,除主城区外的各区的年均NPP、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降低程度均高于聚集模式。在生态用地优先保护的情景中,研究区各区的碳循环变化程度均高于优先保护耕地的情景。结合研究区未来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提出南京市未来10年的城市发展应该选择城市集聚与耕地优先保护协同的模式,尽量避免以城市分散与生态用地优先保护协同的模式发展的建议。

胡远东[8](2015)在《大庆城市异质景观形成对湖泊湿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湖泊湿地作为湿地类型之一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改变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并引发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更好地探索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湖泊湿地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大庆市区为研究靶区,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大庆湖泊湿地景观格局的变迁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了景观空间格局分异与城市湖泊湿地水环境的响应关系,阐明了生境破碎化对城市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影响。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城市异质景观的形成对大庆湖泊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显着。1979-2009年间,大庆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着: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及转移规律可以看出,作为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的湖泊湿地、自然植被、沼泽等土地覆被类型遭受侵占和破坏,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与湖泊湿地和农田之间的转化,表明大庆的城市化扩张是通过大面积侵占湖泊湿地和农田来实现的,与众多城市的扩展规律基本类似。与此同时,大庆湖泊湿地景观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79-1989年间,受南引和北引等水利工程建设等政策因素影响,湖泊湿地面积剧增2.70万hm2;1989-2009年间,湖泊湿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裸地大量转化,湖泊湿地面积减少1.48万hm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剧增6.83万hm2,城市化扩张对湖泊湿地的大规模侵占是导致湖泊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政策因素在1979-1989年间对湖泊湿地格局演化起到了关键作用。2)从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两方面诊断了大庆典型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环境质量评估包括水质和表层沉积物两个方面,结果表明:在调查的9个典型湖泊湿地中,水质评价指数(WQI)介于24.71%-63.53%,平均值为42.21%,表明湖泊湿地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水质测定值变异系数偏大,可能与湖泊湿地面积、岸线长度、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污染源等因素有关。湖泊湿地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r和Ni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2.71、2.10、3.31、1.48和1.62倍,呈现明显的污染和富集现象;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介于0.85-1.98之间,平均值为1.53,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轻微污染状态;湖泊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与Pb、Cu与Ni元素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说明Cu、Pb和Ni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生物多样性评估包括维管束植物和鸟类两大类群,结果表明:在9个湖泊湿地中,湿地维管束植物共记录到305种,隶属于60科170属,占黑龙江省维管束植物种类数的12.19%。9个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数量介于31-112种之间,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介于4.170-11.020之间,Simpson指数介于2.490-3.850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0.860-0.970之间;不同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水平差异明显,但整体水平较低;植物多样性与湖泊湿地面积无关,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不再适用,决定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转变为生境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春季鸟类调查共记录到春季鸟类71种,隶属于10目27科,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0.501-1.012之间,鸟类种类数量与湖泊湿地面积大小呈正相关,符合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不同生境斑块类型内鸟类种类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沼泽湿地>草甸>开阔水面>农田居民区,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栖息地生境条件对鸟类物种和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较大。3)湖泊湿地的缓冲区土地利用组成与其水环境质量存在多尺度响应关系。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对湖泊湿地水质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显着,且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1000m尺度上,草地、城市公共建筑及设施用地、居住区、林地和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在500m尺度上,城市公共建筑及设施用地、不透水场地、草地和裸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在100m尺度上,沼泽、草地、城市公共建筑及设施用地和居住区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与湖泊湿地水质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在1000m尺度上,草地面积比重与水体中NH4、TN、 CODMn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城市公共建筑及设施用地面积比重与沉积物中Ni元素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居住用地和水域的面积比重与沉积物中Pb元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林地面积比重与沉积物中Cu、Zn、Pb、Cr、Ni五种元素的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在500m尺度上,草地面积比重与水体中NH4、TN、COD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城市公共建筑及设施用地面积比重与沉积物中Pb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不透水场地的面积比重与沉积物中Pb、Cr、Ni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裸地面积比重与沉积物中Pb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在l00m空间尺度上,草地面积比重与水体中NH4、TN、COD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沼泽面积比重与T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城市公共建筑及设施用地和居住区用地面积比重与沉积物中Cu、Pb含量呈显着正相关。4)湖滨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湖泊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差异显着。明湖的影响指数最大,为77.27,影响最严重;乘风湖和三永湖次之,影响指数分别达到65.30、62.18,影响较大;月亮泡、东卡梁泡、陈家大院泡、兰德湖、董家泡等5个湖泊湿地的影响指数均介于35.00~55.00之间,属于中度影响;东湖的影响指数最小,为32.28,影响较小。评价指标权重和赋值结果表明,湖滨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指数差异明显,且与植物多样性指数H’显着相关,城市建设用地对其影响最为强烈,成为影响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农田和裸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5)湖泊湿地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组成决定了其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常见种的分布。鸟类多样性指数H’与500m缓冲区样带内的草地面积比重呈显着正相关(p<0.01),鸟类种类数量与草地面积比重呈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草地(甸)是鸟类主要的栖息或觅食场所。常见种与10项栖息地环境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鸟类分布的栖息地参数存在种间差异,这与鸟类对不同栖息地适应性存在差异有关。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栖息地环境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鸟类多样性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以及人为干扰活动的增加而降低。综上所述,大庆近30年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土地利用类型剧变是引发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驱动力。大庆城市湖泊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植物以及鸟类多样性均与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密切联系。大庆城市湖泊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在不同尺度上调整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增加恢复草地(甸)等土地利用比例是需要首先实施的步骤。

吴绍华,虞燕娜,朱江,李保杰,周生路[9](2015)在《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量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文中认为土壤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全球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发生了部分不可逆转的变化。本文归纳了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定量化表征方法以及GUMBO、In VEST等几种常用的评价模型,并从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几个方面阐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响应。针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建模、空间表达以及其对人为活动的响应等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方向:建立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与标准,构建基于生态过程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模型,开展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制图与权衡研究,加强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动态响应机制与过程研究。期望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土壤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政府决策。

蒋勇军,袁道先[10](2014)在《城市发展对岩溶地下水质影响的地球化学示踪——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系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岩溶地下水质。本文尝试利用重庆南山老龙洞流域2012年每月地下水、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水化学数据与环境同位素87Sr/86Sr、δ34S-SO42-和δ13CDIC来研究城市发展对岩溶地下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硫酸改变了岩溶地质过程,不同月份碳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地下水中(Ca2++Mg2+)和HCO3-的贡献率分别变化于38%68%(平均贡献率为53%)和55%81%(平均贡献率为68%),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地下水(Ca2++Mg2+)和HCO3-的贡献率分别变化于32%62%(平均贡献率为47%)和19%45%(平均贡献率为32%);2)生活废水的输入改变了流域地下水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87Sr/86Sr变化于0.708000.70900,明显高于雨水和石灰岩溶解来源的87Sr/86Sr值,而低于生活废水的87Sr/86Sr值,表明流域地下水质受水-岩作用和污水输入的共同影响;3)地下水δ34S-SO42-变化于7.8‰12.0‰之间,SO42-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雨水的输入与石膏的溶解;4)地下水δ13CDIC变化于-11.2‰-7.3‰之间,且地下水(Ca2++Mg2+)/HCO3-摩尔比率介于0.600.71,流域地下水质一方面受控于CO2对碳酸盐岩溶解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则受城市化过程产生的硫酸对碳酸盐岩溶解的控制。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化背景下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及优先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理论的科学基础
    2.1 多向度联系特质是食物系统融入远程耦合框架的内在依据
    2.2 全球化与城市化是食物系统融入远程耦合框架的外在条件
3 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框架
    3.1 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理论框架的建立
    3.2 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内涵
    3.3 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理论框架的合理简化
4 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优先方向和技术路径
    4.1 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优先方向
        4.1.1 耦合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人地互动研究
        4.1.2 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策略研究
        4.1.3 基于食物系统的城乡融合与长效脱贫机制研究
        4.1.4 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食物系统跨区域、多层次治理研究
    4.2 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技术路径
5 结语

(2)深圳市茅洲河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化学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河流沉积物DOM的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2 河流沉积物DOM的生态环境作用
    1.3 河流沉积物DOM的研究方法进展
        1.3.1 河流沉积物DOM提取
        1.3.2 光谱分析方法
        1.3.3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3 有机碳浓度和稳定同位素测定
    2.4 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测定
    2.5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测定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茅洲河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茅洲河沉积物WEOM总量空间分布特征
        3.2.2 茅洲河沉积物WEOM光学空间分布特征
        3.2.3 影响不同河段沉积物WEOM化学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茅洲河柱状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化学多样性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茅洲河柱状沉积物WEOM的变化特征
        4.2.2 柱状沉积物WEOM随深度变化的光谱特征
        4.2.3 柱状沉积物WEOM人为污染分子特征
        4.2.4 SPE WEOM随深度变化的分子特征
        4.2.5 基于分子公式的Bray-Curtis相似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黑臭河流中溶解性有机质的特征及其与重金属相关性研究 ——以深圳市茅洲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2.1 溶解性有机质(DOM)概述
        1.2.2 DOM的环境效应
        1.2.3 DOM与溶解态金属的联系
        1.2.4 DOM的光谱特性
        1.2.5 不同来源中DOM的研究进展
        1.2.6 DOM表征技术的研究发展
    1.3 目前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3 实验分析
        2.3.1 水体基本参数
        2.3.2 溶解性有机质化学性质
        2.3.3 溶解态重金属
    2.4 数据分析
        2.4.1 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
        2.4.2 FT-ICR MS数据处理
        2.4.3 污染指数评价
        2.4.4 统计分析及图表绘制
3 城市黑臭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性质及分子水平特征
    3.1 城市化影响下水体的水质参数
        3.1.1 四种水体的水质参数差异
        3.1.2 茅洲河沿程水质参数变化
    3.2 城市化影响下不同水环境的DOM光谱特征
        3.2.1 四种水环境的光谱指纹指数
        3.2.2 茅洲河主流沿程光谱指纹指数变化
        3.2.3 四种水环境来源的荧光DOM组分
        3.2.4 茅洲河主流沿程荧光DOM组分变化
        3.2.5 DOM的荧光组分与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3 茅洲河的点源污染及其对河流DOM影响
        3.3.1 点源污染对DOM荧光组分及荧光指纹参数影响
        3.3.2 通过碳同位素研究点源污染影响
    3.4 DOM分子水平特征研究
        3.4.1 基于FT-ICR MS分析DOM不饱和度、芳香性以及稳定性指标
        3.4.2 DOM分子水平化合物的相对丰度
    3.5 本章小结
4 溶解性有机质与溶解态重金属的相关性研究
    4.1 不同水环境中溶解态重金属浓度及污染情况
        4.1.1 四种水环境的溶解态重金属浓度水平
        4.1.2 四种水环境中溶解态重金属的污染指数评价
    4.2 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PCA分析
        4.2.1 茅洲河流域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特征
        4.2.2 茅洲河主流和支流溶解态重金属PCA分析
    4.3 溶解态重金属与DOM丰度的相关联系
    4.4 溶解态重金属/DOC的比值与DOM光谱特征的相关联系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附录

(4)岩溶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过程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2.2 城市化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
        1.2.3 研究区内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下水补、径、排特点
        2.2.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简介
    2.3 城市发展概况
        2.3.1 城市扩张特征
        2.3.2 人口变化特点
        2.3.3 产业结构变化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2.4.1 地下水数据
        2.4.2 土地利用数据
第三章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格局演变特征
    3.1 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
        3.1.1 分析方法
        3.1.2 土地利用结构及时序变化
        3.1.3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演变
    3.2 土地利用转移与强度变化
        3.2.1 分析方法
        3.2.2 土地利用转移变化
        3.2.3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
    3.3 城市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3.3.1 景观指数选择
        3.3.2 城市景观特征及时序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城市地下水环境时空特征
    4.1 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特征
        4.1.1 时间变化
        4.1.2 空间特征
    4.2 地下水环境及其演变特征
        4.2.1 物理指标
        4.2.2 主要离子
        4.2.3 次要离子
        4.2.4 有机组分
        4.2.5 地下水化学特征
    4.3 城市地下河水环境变化特征
        4.3.1 物理指标
        4.3.2 水化学指标及类型
    4.4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地下水对土地利用及格局的响应
    5.1 分析方法
        5.1.1 RDA冗余分析
        5.1.2 Pearson相关分析
    5.2 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差异
        5.2.1 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土地利用类型差异
        5.2.2 地下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5.2.3 不同水文地质单元景观格局指数差异
    5.3 地下水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5.3.1 水位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5.3.2 水质指标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5.4 地下水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响应
        5.4.1 水位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相关性
        5.4.2 土地利用格局与地下水化学的相关性
    5.5 城市地下河水化学响应
    5.6 小结
第六章 初步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化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1.1 城市化对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
    1.2 城市化对土壤化学特征的影响
2 城市化对土壤动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3 城市化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4 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4.1 城市化对土壤维持植物生长功能的影响
    4.2 城市化对土壤自然消减功能的影响
    4.3 城市化对土壤碳储存功能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6)长三角典型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碳氮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土地利用变化
    1.3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1.4 DNDC模型参数获取与校正
    1.5 DNDC模拟精度验证
    1.6 土壤碳、氮储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演变特征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
    2.3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氮储量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7)城市化对碳循环过程影响的模拟与预测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1.2.2 碳循环模型的研究
        1.2.3 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1.2.4 研究进展评述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1 遥感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2 地理基础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3 气象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4 验证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第三章 城市碳循环模型构建
    3.1 开放地区碳循环模型
        3.1.1 开放土壤碳循环过程
        3.1.2 开放土壤碳库划分
        3.1.3 开放土壤碳循环模拟
        3.1.4 开放土壤碳循环模型参数
    3.2 封闭地区碳循环模型
        3.2.1 封闭土壤碳循环过程与模拟
        3.2.2 封闭土壤碳库划分
        3.2.3 封闭土壤温度与水分模拟
    3.3 区域尺度碳循环模拟
        3.3.1 区域尺度开放与封闭碳循环模拟
        3.3.2 南京市土壤碳循环模拟
    3.4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3.4.1 开放地区碳循环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3.4.2 封闭地区碳循环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南京市碳循环过程模拟
    4.1 南京市土壤封闭过程
    4.2 南京市土壤碳循环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南京市NPP时空变化
        4.2.2 南京市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
        4.2.3 南京市土壤有机碳库时空变化
    4.3 模拟结果验证与不确定性分析
        4.3.1 模拟结果验证
        4.3.2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4.4 城市非渗透地表形态与碳循环的空间耦合关系
        4.4.1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4.4.2 城市非渗透地表形态与碳循环空间集聚度分析
        4.4.3 非渗透地表与碳循环过程的空间关系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城市碳循环过程预测与优化
    5.1 城市扩张模型构建
        5.1.1 元胞自动机原理
        5.1.2 城市扩张影响因子
        5.1.3 城市扩张情景设置
        5.1.4 城市扩张模拟
    5.2 城市扩张过程模拟结果
        5.2.1 城市扩张适宜性指数
        5.2.2 城市扩张模拟结果
    5.3 城市扩张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5.3.1 城市扩展对年均NPP的影响
        5.3.2 城市扩张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5.3.3 城市扩张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5.4 城市扩张情景优选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大庆城市异质景观形成对湖泊湿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湖泊湿地的定义、类型及基本特征
        1.2.2 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
        1.2.3 城市土地利用对湿地水环境的影响
        1.2.4 城市土地利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土地利用变迁与湖泊湿地格局的协同演化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生态环境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2.3 土地利用分类
        2.2.4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与精度评价
        2.2.5 景观格局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结果与精度评价
        2.3.2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转移特征
        2.3.3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
    2.4 讨论
        2.4.1 城市土地利用演变对湖泊湿地格局变迁的影响
        2.4.2 湖泊湿地景观格局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2.4.3 城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景观演化动态监测与预警
第3章 城市湖泊湿地缓冲区土地利用组成对水环境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湖泊湿地选取、缓冲区划分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1.2 水质监测与取样分析
        3.1.3 重金属样品采集、处理以及含量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
        3.2.2 湖泊湿地水质状况
        3.2.3 湖泊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3.2.4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与水质的关系
        3.2.5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土地利用方式对湖泊湿地水质的影响
        3.3.2 土地利用方式与湖泊湿地水质的多尺度响应
        3.3.3 城市湖泊湿地水环境保护与改善策略
第4章 城市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对湖滨带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1 研究方法
        4.1.1 植物调查方法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物种多样性组成及特征
        4.2.2 评价指标与权重赋值结果
        4.2.3 土地利用方式对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结果
    4.3 讨论
        4.3.1 土地利用对湖泊湿地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布的影响
        4.3.2 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体系构建
        4.3.3 城市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策略
第5章 城市湖泊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与周边栖息地组成的响应
    5.1 研究方法
        5.1.1 鸟类调查
        5.1.2 栖息地环境参数选取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鸟类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5.2.2 不同生境鸟类组成差异
        5.2.3 鸟类丰富度与湖泊湿地面积的关系
        5.2.4 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重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
        5.2.5 鸟类物种分布与栖息地环境参数的关系
    5.3 讨论
        5.3.1 栖息地环境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
        5.3.2 土地利用方式对湖泊湿地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5.3.3 城市湖泊湿地鸟类多样性保护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湖泊湿地缓冲区土地利用分类图
附录2 大庆市湖泊湿地植物名录
附录3 大庆市湖泊湿地鸟类名录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9)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量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分类
2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和评价模型
    2.1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与表征
    2.2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模型
3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响应
    3.1供给服务
    3.2水文调节服务
    3.3大气调节服务
    3.4文化服务
    3.5支持服务
4展望

(10)城市发展对岩溶地下水质影响的地球化学示踪——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野外采样与现场测试分析
    3.2 实验室分析
4 结果
    4.1 水化学特征
    4.2 稳定同位素特征
5 讨论
    5.1 碳酸盐岩溶解的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5.2 87Sr/86Sr与地下水来源
    5.3 δ34S-与来源
    5.4地下水δ13CDIC值的季节变化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指示
6 结论

四、城市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化背景下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及优先方向[J]. 马恩朴,蔡建明,郭华,林静,廖柳文,韩燕. 地理学报, 2021(10)
  • [2]深圳市茅洲河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化学多样性研究[D]. 张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黑臭河流中溶解性有机质的特征及其与重金属相关性研究 ——以深圳市茅洲河为例[D]. 张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岩溶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过程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D]. 杨应增. 贵州大学, 2019(09)
  • [5]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 谢天,侯鹰,陈卫平,王美娥,吕斯丹,李勖之. 生态学报, 2019(04)
  • [6]长三角典型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碳氮响应[J]. 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 生态学报, 2018(20)
  • [7]城市化对碳循环过程影响的模拟与预测 ——以南京市为例[D]. 陈浩. 南京大学, 2017(01)
  • [8]大庆城市异质景观形成对湖泊湿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胡远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8)
  • [9]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量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J]. 吴绍华,虞燕娜,朱江,李保杰,周生路. 土壤学报, 2015(05)
  • [10]城市发展对岩溶地下水质影响的地球化学示踪——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系统为例[J]. 蒋勇军,袁道先. 第四纪研究, 2014(05)

标签:;  ;  ;  ;  ;  

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球化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