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动电视欲打破彩电业僵局(论文文献综述)
师悦[1](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设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改革开放至今为主要研究的时间段,以中国广告设计发展为核心,结合此间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消费模式、审美风格、行业发展的变化等因素,对广告设计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希望能藉此探寻中国广告设计的发展方向。第一章论述了社会变革影响广告设计的变化与兴衰。为了探寻改革开放以来广告设计高速发展的“前因”,本文开头回顾了20世纪初期“五四运动”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广告设计发展基本状况。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社会变革也反映在广告设计中,广告设计经受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全面恢复的发展历程,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传播载体也随之产生变化。第二章研究了传统媒介发展推动广告设计的进步与提升。改革开放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四大传统媒介广告得以繁荣发展。广告作品中艺术形式的地位得到提升,高于对商品功能及特点的表述,广告设计也更加注重创意、表现、形态等方面的审美需求。除四大传统媒介广告之外,户外广告、直邮广告、POP广告、电影广告的设计也充分发挥了其媒介特色。第三章是关于新媒介兴起促进广告设计的变革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媒介广告快速崛起,与传统媒介广告相比,在传播机制以及设计理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种类繁多的新媒介广告也让广告的创意与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情境体验是新媒体广告独有的优势与特色,也是新媒介广告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传统媒介广告由于近年来受到新媒介广告的强烈冲击也积极求变,发挥自身具备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介技术相结合,推出了新型电视媒介、电子报刊杂志等全新广告媒介。虽然这些媒介上的广告设计与其他新媒介广告相比,并没有太多特色,但是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共生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广告设计的提升创造了条件。第四章综述观念更新带来广告设计的繁荣与多元,剖析了广告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产生的一系列广告现象。改革开放带来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也引发了社会文化、消费结构、审美风格的变迁。从整体上看,广告设计朝着繁荣、多元的方向发展。广告设计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处于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广告设计也在不断调整、提升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设计活动的梳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广告设计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环境紧密相连:商品经济的繁荣让广告活动日益频繁,并实现广告设计水平的提升;同样广告设计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强其购买力,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设计发展状况,广告设计创意诉求点从最初站在企业推销角度的直陈式到如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体现出社会文化、居民消费模式以及审美风格的变更;广告设计从文字到图像,再到立体形态以及动态化、超链接等表现形式,是广告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再到多维空间的拓展;传统媒介在改革开放后的广告设计发展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媒介的强势兴起对其造成一定冲击,但是两者的共生与融合是广告设计与传播发展的未来趋势。
孙林记[2](2011)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电视》文中提出本文探讨了网络电视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网络电视市场发展进展,指出了网络电视的发展瓶颈,最后着重指出了促进网络电视发展的措施。
孙林记[3](2011)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电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了网络电视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网络电视市场发展进展,指出了网络电视的发展瓶颈,最后着重指出了促进网络电视发展的措施。
时报记者 叶媛媛见习记者 庄潇婷[4](2008)在《业界众评超前互动》文中研究表明继07年TCL推出了仅有7.8毫米世界最薄的液晶电视之后,在08年9月TCL又有惊人之举,推出了全球首台高清互动电视X9,再次引起业界各人士的讨论。双向互动理念 看亲情留言、记录感动瞬间、打造精美简洁空间……这些本需要多个机器才能实现的功能将随着TCL全球首台
朱钢[5](2006)在《有线数字电视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技术在历经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革命性转变后,也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进行“数字化”这一更深刻的第二次革命。数字电视淘汰模拟电视,如同数字移动电话淘汰模拟移动电话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为有效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网的普及和组建,2003年我国开始普遍提倡整体转换的运营模式。目前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虽然在一些业务上已进入了竞争领域,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正是由于处在这种不彻底的市场竞争中,使我们缺少了自觉改变传统经营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推动力。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综合诸多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并结合相关实证数据,从发展规模、网络整合、用户消费及收费电视发展现状等几方面综合考察中国有线电视发展和普及现状,从媒介内容运作、产业运营、规模建构以及盈利产业链的建构等几方面分别探讨中国有线电视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有线电视的整体良性运营和发展在政策环境、行业运作、盈利渠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途径;结合大连目前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及盈利分析、发展趋势,试图为国内其他未实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构的城市提供更具借鉴意义的推广思路。 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走得比较艰难。但强大的信息量、互动功能以及1.5万亿的预期产值彰显了有线数字电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除了以一种宽容从容的态度去面对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网应积极进行网络整合,建立现代企业运营体制,选择合理的盈利模式,提升有线电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快三网融合,这是中国有线电视目前应该努力探索的关键路径。
杨璇[6](2005)在《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以电视媒介的数字化这一迅速而又充满危机的进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数字电视的竞争市场环境、消费市场环境,数字电视的需求与供给及数字电视的经营模式的梳理与论述,试图厘清我国数字电视产品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经营与模式之困、产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的发展态势。该文的主要观点有:1.我国数字电视面临我国其他新媒体的成长和国外数字电视的发展双方面挑战。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收入差距却逐年拉大,我国数字电视所处市场环境态势严峻; 2.我国数字电视需求不足、供给困难,“整体平移”措施作为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行经营模式,具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容瓶颈、资金来源、网络分裂、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培养等系列问题; 3. 在我国国情下,作为新时代信息产业的我国数字电视业面临着市场力量与行政力量之间的平衡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数字电视发展提出策略。建议我国数字电视在内容制作、价格定位、销售经营系列经济活动中要实现内容小众化、价格层次化,产业链一体化、模式扩展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经济条件的改变,及时调整产品战略; 另外,政府抓紧管制与放松管制相结合,在鼓励数字多媒体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和吸收外资、民营资本上,要有原则地放松管制,为其扩展空间; 在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制定、技术研究、网络整合、经济发展等方面,要抓紧管制,达到产业力量与政府管制相互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二、互动电视欲打破彩电业僵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动电视欲打破彩电业僵局(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设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六、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社会变革影响广告设计的变化与兴衰 |
第一节“五四运动”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告设计的概况 |
一、“五四运动”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环境 |
二、广告媒介与载体发展扩充 |
三、形式多样的广告设计 |
第二节“文革”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设计的转变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的社会环境 |
二、广告发展一波三折 |
三、朴实直白的广告设计 |
四、颇具特色的宣传画创作 |
第三节“文革”期间广告设计的阻滞 |
一、“文革”期间的社会环境 |
二、商业广告极为稀少 |
三、时代特征鲜明的宣传画创作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初期广告设计的恢复 |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环境 |
二、各大媒介活动相继恢复 |
三、广告设计日益丰富 |
第五节 20世纪初期与改革开放以来广告兴盛的差别比较 |
一、经济基础的差异 |
二、国际环境的变化 |
三、文化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传统媒介发展推动广告设计的进步与提升 |
第一节 电视广告迅速崛起 |
一、电视广告发展概况 |
二、电视广告传播特点 |
三、改革开放后的电视广告设计 |
第二节 广播广告渐入佳境 |
一、广播广告的发展历程 |
二、广播广告传播特点 |
三、改革开放后的广播广告设计 |
第三节 报纸广告持续发展 |
一、报纸广告发展革新 |
二、报纸广告传播特点 |
三、改革开放后的报纸广告设计 |
第四节 杂志广告发挥优势 |
一、杂志广告曲线发展 |
二、杂志广告传播特点 |
三、改革开放后的杂志广告设计 |
第五节 其他传统媒介广告设计 |
一、不断更新的户外广告设计 |
二、针对性较强的直邮广告设计 |
三、形态各异的POP广告设计设计 |
四、趋于流行的电影与微电影广告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媒介兴起促进广告设计的变革与创新 |
第一节 新媒介广告与传统媒介广告设计比较 |
一、传播机制的差异 |
二、设计理念的区别 |
三、新媒介广告的传播特色 |
第二节 网络新媒介广告设计走向成熟 |
一、中国网络广告逐步迈入成熟期 |
二、借助网页传播的网络广告设计 |
三、“寓教于乐”的互动游戏广告设计 |
四、提升品牌形象的企业网站设计 |
第三节 移动新媒介广告设计日渐兴起 |
一、手机媒介普及与技术更新 |
二、手机媒介特有的短信广告设计 |
三、移动终端上的WAP网络广告设计 |
四、种类繁多的应用程序广告设计 |
五、简单便捷的二维码广告设计 |
第四节 新媒介广告营销中的“情境体验” |
一、现代营销理论中的品牌塑造 |
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产生与核心 |
三、情境体验设计顺势而生 |
第五节 传统媒介在新媒介领域的整合与发展 |
一、整合互动传播功能的交互网络电视 |
二、兼具户外媒介特点的新型电视媒介 |
三、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的报纸与杂志广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观念更新带来广告设计的繁荣与多元 |
第一节 广告设计在改革发展中产生多种现象 |
一、引发争议的名人广告 |
二、良莠不齐的电视直销广告 |
三、蔚然兴起的CI设计热潮 |
四、轰动一时的标王效应 |
五、争战不休的保健品广告 |
第二节 广告设计在社会文化与消费结构变更中实现转变 |
一、多元社会文化下广告设计的大众化发展方向 |
二、消费型社会进程中广告设计的诉求点变化 |
第三节 广告设计在观念变化中审美风格蜕变 |
一、改革开放初期审美意识淡薄 |
二、广告飞速发展时期审美风格趋向多元化 |
三、审美风格大众化时期的“审美泛化”现象 |
第四节 广告设计在国际化潮流中彰显中国文化内涵 |
一、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广告设计 |
二、现代设计理念下的中国文化元素 |
三、国际交流频繁的中国广告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
附录一:相关学术期刊论文检索 |
附录二:图例分类索引 |
后记 |
(2)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电视(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电视前景广阔 |
1.1 市场需求急剧扩张 |
1.2 开创了家庭娱乐新体验 |
2 网络电视市场徐徐启动 |
2.1 三网融合展开布局 |
2.2 网络电视机产品发展加快 |
3 网络电视的发展瓶颈 |
3.1 利益博弈成为发展掣肘 |
3.2 节目资源贫乏 |
3.3 盈利模式不明 |
3.4 内容监管存在漏洞 |
4 促进网络电视的发展 |
4.1 加强新技术研发 |
4.2 积极建设下一代广电网 |
4.3 推广媒介融合 |
4.4 走内容取胜之路 |
4.5 创新多元化应用 |
(3)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电视(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电视前景广阔 |
2、网络电视市场徐徐启动 |
3、网络电视的发展瓶颈 |
4、促进网络电视的发展 |
(5)有线数字电视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特色、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特色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关键词解释 |
2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2.1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
2.1.1 启动阶段 |
2.1.2 突破阶段 |
2.2 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理性分析 |
2.2.1 数字化电视发展趋势 |
2.2.2 产业化竞争中的利益驱动 |
2.2.3 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传播优势驱动 |
2.3 有线数字电视网的发展现状 |
2.3.1 有线数字电视网整体发展规模现状 |
2.3.2 有线数字电视网网络整合现状 |
2.3.3 用户对有线数字电视网的消费现状 |
2.3.4 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现状 |
3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面临的困局及原因 |
3.1 有线数字电视发展面临的困局 |
3.1.1 有线数字电视网的用户数问题 |
3.1.2 有线数字电视网发展的内容瓶颈 |
3.1.3 整体转换模式的资金压力 |
3.2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网出现困局的原因 |
3.2.1 技术标准不统一 |
3.2.2 产业服务价格缺乏依据 |
3.2.3 产业链相对失衡 |
3.2.4 广电网络整合中的力量博弈 |
4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网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
4.1 尽决作好网络整合 |
4.1.1 增强网络垂直管理能力 |
4.1.2 开放融资渠道 |
4.2 加强内容生产能力 |
4.2.1 值得期待的三个内容生产角色 |
4.2.2 内容生产新理念 |
4.2.3 建立内容资产管理系统 |
4.3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机制的运营模式 |
4.3.1 注重联合 |
4.3.2 加强市场管理能力 |
4.4 建构合理盈利产业链 |
4.4.1 国外目前常见的盈利方式 |
4.4.2 我国的盈利产业链构建 |
4.5 “三网融合”战略 |
4.5.1 “三网融合”是有线数字电视的必然选择 |
4.5.2 “三网融合”所产生的行业效益分析 |
4.6 案例:大连有线数字电视网的发展及盈利分析 |
4.6.1 大连有线数字电视网的运营模式 |
4.6.2 大连有线数字电视的盈利方式 |
4.6.3 大连有线数字电视的收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6)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3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2 数字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
2.1 数字电视的概念 |
2.2 数字电视的经济意义 |
3 数字电视的宏观测度 |
3.1 数字电视市场环境 |
3.1.1 竞争市场环境 |
3.1.2 消费市场环境 |
3.2 数字电视政策环境 |
3.2.1 国外电视业的政府行为 |
3.2.2 我国数字电视的政府行为 |
4 数字电视的微观解析 |
4.1 数字电视的需求与供给之困 |
4.1.1 节目需求与供给 |
4.1.2 机顶盒需求与供给 |
4.2 数字电视的经营与模式之困 |
4.2.1 数字电视四种经营模式 |
4.2.2 数字电视四种经营模式解析——“整体平移”之我见 |
5 数字电视发展战略建议 |
5.1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原则 |
5.1.1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原则 |
5.1.2 面向大众与服务大众原则 |
5.1.3 个性化与差异化原则 |
5.1.4 品牌运营与品牌打造原则 |
5.2 我国数字电视节目突围 |
5.3 我国数字电视价格定位 |
5.4 我国数字电视经营模式 |
5.4.1 产业链打造 |
5.4.2 资金引进 |
5.5 我国数字电视政府管制 |
5.5.1 加快标准出台 |
5.5.2 加大研究力度 |
5.5.3 加快网络整合 |
5.5.4 协调经济发展 |
6 结语 |
注释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互动电视欲打破彩电业僵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设计发展研究[D]. 师悦. 苏州大学, 2014(12)
- [2]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电视[J]. 孙林记. 有线电视技术, 2011(12)
- [3]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电视[J]. 孙林记. 江西通信科技, 2011(02)
- [4]业界众评超前互动[N]. 时报记者 叶媛媛见习记者 庄潇婷. 福建工商时报, 2008
- [5]有线数字电视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D]. 朱钢.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3)
- [6]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研究[D]. 杨璇.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