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空器着陆时间动态分配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洪铭[1](2021)在《基于点融合系统的进场航班排序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民航运输需求的增长,不断增加的航班流量和有限空域容量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愈发突出,导致机场终端区产生交通拥堵、航班延误等现象。就高效有序的空域管理而言,为缓解终端区空域的容纳航班的压力,改善航班进场结构和优化航班排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点融合系统进场程序结构为基础研究进场航班排序优化。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介绍点融合系统,并总结点融合系统的基础和衍生结构构型。综合航线布局、进场方向和盛行航班轨迹设计长沙黄花国际机场36R跑道的点融合系统进场程序结构,并分析其运行指标和环境指标。综合管制员、航空公司及机场的期望描述进场排序问题,根据不同流量密度条件确定两种排序模型,基于通过总时间最小排序优化模型(高峰进场航班流量条件)和基于到达预期性最高优化模型(非高峰进场航班流量条件)。结合滚动时域控制的理念,改进得到适合点融合系统进场程序运行模式的航班排序触发机制和更新规则,与动态规划结合,形成RHC-DP排序算法。最后根据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进场航班数据仿真验证模型算法,并与基于先到先服务规则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峰进场航班流量条件下,可通过重新排序减少不同机型间的尾流影响,平均为每架航班减少约30秒的进场时间;而在非高峰进场航班流量条件下,能充分利用点融合系统的路径拉伸功能,降低延误均值,减少对离场航班计划的影响。
杨爱文,曾维理,丁聪,羊钊,刘继新[2](2021)在《机场终端区航空器进离港排序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场终端区具有飞行流量大、航空器密度高、空域结构复杂的特点,对进出机场终端区的航空器进行合理排序,有助于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缓解空域拥挤,减少航班延误。对机场终端区航空器进离港排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航空器进离港排序的相关概念,从模型建立和求解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基于混合整数规划、图论法、Petri网的排序模型,进一步对精确式和启发式两类求解算法进行介绍。描述了进离港排序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及来源,并提炼了未来研究方向。
郭九霞[3](2021)在《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空中交通的持续高速增长,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作为一个高分布、软件密集型、安全性为关键的社会技术系统,其复杂性和耦合性日益增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航行业深化应用,尤其是空中交通控制系统,需要利用这些新技术解决复杂运行环境下安全、高效的保障服务难题。新技术的引入可能给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带来新的事故致因,以组件故障模式为主导的传统安全分析方法在分析复杂的人为决策、软件错误、系统事故以及组织风险等因素时有很大局限性。运用安全韧性的系统思维方法解决复杂系统安全性问题,对提高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复杂运行环境下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问题,构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体系概念框架,利用安全韧性事前分析方法对空中交通控制系统面对故障和/或中断时的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的韧性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实现对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危险源自动分类,最后,利用安全韧性事后分析方法对大规模突发事件下民航运输网络的承受、吸收和优化能力的韧性功能度量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针对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理论,首先对韧性、韧性工程和安全韧性评估方法以及系统性事故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接着在公共安全三角形模型和系统安全体系塑造框架基础上,结合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的特点,提出了民航运输系统的安全韧性定义、系统安全韧性体系概念模型以及安全韧性评估方法。最后,本文构建了空中交通控制系统的安全韧性分析框架。2.针对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安全韧性分析框架中新型的危险源识别及控制问题。首先,构建了空中交通控制系统运行控制过程中的不同管制席位的Petri网模型,采用形式化方法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其次,结合CPN模型,采用STPA危险分析方法,进行实例验证,通过识别系统级危险以及安全约束,使用状态空间可达图追踪系统的不安全控制原因,从而提高了STPA方法的适用性。3.针对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安全韧性分析框架中危险源自动分类问题。首先,搭建基于改进HFACS模型的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危险源分类指标体系,并构建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安全领域专业词库。其次,提出改进TFIDF-Text Rank关键词提取的文本分类方法,解决了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危险源文本数据少标签、小样本以及样本不均衡问题。然后,使用基于模型的文本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面向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基于关键词提取的半监督学习文本分类方法效果优于基于模型的有监督学习文本分类方法。4.针对大规模突发事件下民航运输网络的安全韧性定量分析问题。首先,构建中国机场的复杂网络,并分析机场网络的基本结构特征。接着,构建机场网络韧性度量模型,基于拓扑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对机场网络韧性进行评估。最后,对中国和欧洲机场网络节点强度进行韧性评估,结果表明,实施不同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网络恢复的情况差异显着,机场网络的安全韧性能力也有很大区别。
张军峰,游录宝,杨春苇,胡荣[4](2021)在《基于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的进场排序与调度》文中研究表明为兼顾空管、机场、航司以及民众的不同诉求,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的进场排序与调度方法,达到平衡交通需求与进场管理的目的。首先,借鉴机器调度领域研究成果,梳理与精简进场排序与调度的评价指标,并结合运行约束构建多目标进场排序与调度模型。接着,引入非支配排序,设计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给出衡量帕累托解集优劣的评价指标。最后,采用通用数据集与长沙黄花机场实际运行数据实施案例进行仿真与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相对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以及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而言,解集更占支配地位、分布更均匀、收敛性更好,求解的效率也更高;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实现进场排序与调度,即便以标准间隔的1.8倍实施仿真,总延误时间、总飞行时间和最大飞行时间,相对于实际运行分别降低了41.2%、11.4%和8.6%。
侯宇杰[5](2020)在《基于配对进近模式的航空器进场排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型枢纽机场的起降架次显着提高,都通过建设多条跑道和第二机场等措施来保障日益增长的民航运输量。近距平行跑道因其占用土地少,建设费用经济等特点逐渐成为机场建设的主流,配对进近模式是针对近距平行跑道的在仪表气象条件下实施的类似于相关仪表进近模式的一种高效进近程序。本文针对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运行模式下配对两机的安全区范围进行研究,利用计算得到的间隔考虑配对进近模式下航空器的进场排序问题。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实施配对进近模式的优势,总结了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近距平行跑道的跑道构型、运行模式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典型近距平行跑道机场的运行现状。通过介绍配对进近模式的概念,从具体的实施要求角度介绍了配对进近模式的完整流程。然后,针对配对进近中配对前机错误闯入配对后机航迹的情况,根据两机的相对运动关系设置速度、距离、角度等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配对进近避让程序模型来计算配对进近安全前界。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为算例,利用蒙特卡洛算法对避让程序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了不同机型配对在多种闯入角度和避让角度组合下,不同跑道间距下的安全前界;通过对前机产生的尾流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计算得到两机所需保持的安全后界。这样就得到了完整的安全区范围。最后,以航空器总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进场航空器排序模型,采用改进的先到先服务算法,计算各航空器的延误时间。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为算例,航空器的延误时间为对比指标,将配对进近模式与现有运行模式—“类隔离”平行运行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距平行跑道实施配对进近模式较“类隔离”平行运行模式能显着缩短航空器的进场时间。最终给管制员、飞行员提出配对进近航空器安全间隔及进场排序等相关建议。
郭旺[6](2020)在《飞行区运行受限条件下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施工期间会造成部分设施设备运行条件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天津机场的运行秩序、效率和安全。而当前针对改扩建施工期间机场运行的研究较少,飞行区改扩建期间的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对于实现为天津机场管理人员提供优化建议和为国内其他机场改扩建施工期间的机场运行管理参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天津机场外部与内部因素,结合国内部分机场改扩建的案例,深刻理解改扩建对天津机场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改扩建施工期间会对机场的运行造成影响,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天津机场飞行区的改扩建项目内容,分析部分设施设备运行受限对天津机场运行产生的影响;然后从天津机场运行效率评估指标体系、飞行区运行主体、飞行区运行环境、飞行区运行影响因素、飞行区运行冲突及解脱策略五大方面研究天津机场的运行;同时基于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项目内容与天津机场的运行情况,运用仿真建模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受限条件下的仿真方案建立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模型;通过对天津机场航班正常性的分析、滑出效率量化值的计算、航班正常性与滑出效率量化值相关关系的分析证明评估指标的有效性;最后根据仿真输出的航班正常性等信息对天津机场2019年施工期间的航班正常性进行预测,给出改善天津机场运行的优化建议。
冯广洪[7](2020)在《多跑道机场的滑行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民航运输的不断发展,许多机场由于有限的场面资源的限制,其容量无法匹配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因此国内许多机场都选择修建多跑道来增加其容量。而机场滑行系统作为连接机场跑道与停机位的关键部分,其运行效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可以也决定机场容量上限。因此如何对航空器滑行路径进行优化,提高航空器的地面运行效率,减少地面地冲突,提高场面运行容量成为热门话题,基于此,展开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针对修建了绕行滑行道的多跑道机场进行研究,明确绕行滑行道的相关概念及航空器使用绕行滑行道的策略。对航空器在滑行过程中不同状态的燃油消耗进行分析,得到航空器使用绕行滑行道的方案;然后,以航空器滑行中需要消耗的燃油最少为优化目标,并结合航空器地面滑行规则,冲突避免以及跑道穿越作为约束条件建立航空器滑行路径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和验证。其次,考虑航空器在机场地面的滑行路径受到航空公司及机场等方面的关注,建立了航空器地面滑行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机场航空器地面滑行总时间最少和航空器滑行油耗最小最为优化目标,并采用多目标A*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验证。最后,针对前两章侧重于机场滑行系统的单资源系统优化,考虑近距平行跑道机场高峰时段内,航空器进离场序列对航空器滑行时间的影响。引入双层规划模型对航空器进离场排序和滑行路径联合优化进行建模;上层模型为航空器进行跑道调度,即为进离场航班进行时刻分配,下层模型为航空器滑行路径分配。并设计启发式算法,采用循环嵌套的迭代方式对模型进行求解。
李冬[8](2020)在《面向节油减排的机场离场过程排队网络建模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民用机场日益拥堵。高密度、高负荷的运行导致了大量航班场面运行等待延误的发生,进而产生额外的燃油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为提高机场场面运行效率,践行绿色机场环保理念,以节油减排为目标,以保障运行安全为原则,提出一种基于机场协同决策理念的离场航班排队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对机场场面运行过程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对航班场面运行中等待延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基于图模型建立了节点-链路场面运行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离场排队网络概念,将航班离场优化过程以排队网络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其次,分析了离场航空器场面活动的燃油和排放来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航空器场面活动燃油和排放计算模型,包括主发动机以及APU的计算模型;并设计了场面活动燃油和排放计算流程。然后,在机场协同决策理念下,以节油减排为目标,以A-CDM中极为关键的里程碑——CTOT与COBT为入手点,结合实际运行要求,建立了面向节油减排的离场排队网络模型,并设计了SWCPS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基于预排队角度对离场航空器场面运行进行优化调度,实现节油减排。最后,针对不正常航班导致的延误风险问题,基于运筹学中风险型决策分析的决策理论,应用期望值法建立了各预想自然状态下的起飞队列节油优化模型;设计了航班起飞时序锁定与数据更新循环机制,并通过改进滚动时域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基于决策分析对航班离场运行进行节油优化,具有较强的运行适用性及可操作性。综上所述,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本文提出了面向节油减排的离场航空器场面运行优化方法,可以为大型民用机场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持。
赵鹏力[9](2020)在《基于元启发式算法的多目标进场航空器排序与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民航运输市场增速迅猛,大型机场吞吐量屡创新高。但受制于有限的终端空域容量,持续增长的航班流量给终端区运行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尽管局方投入先进管制设备,持续优化进离场航路,终端区空域拥堵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管制员工作负荷加重,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欧美航空发达国家已将进场管理系统用于管制员辅助决策,以期降低航班延误并减轻管制员工作负荷。该系统可按照一定目标对进场航班排序并给出相应管制建议。通常选取最小化航班延误损失,最大化跑道容量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选择合理的目标进行排序,使得排序结果对各个利益相关方均产生较好影响,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如何选择高效算法以满足排序结果实时性计算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航空器排序与调度问题和机器调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梳理进场排序与调度问题中所选目标间的关系,将目标按照最小化最大值(min-max),最小化平均值(min-sum),完成时间相关,截止时间相关四种角度进行分类,通过理论推导对目标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进场航空器排序与调度模型,并利用公共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对目标推导关系合理。其次,在介绍多目标优化的一般方法基础上,结合航班排序与调度问题的特征对帝国竞争算法进行改进,得到一种高效的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随后,利用该算法对所提出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并利用公共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近似优解。最后,基于Qt平台,使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基于连续下降运行的进场航空器排序与调度系统,与模拟机互联互通,实现在线排序,轨迹预测和轨迹生成等功能,并利用真实运行数据构建的样例进行仿真验证,对比系统给出的排序结果与实际运行结果。
冯思旭[10](2020)在《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民航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如何提升机场运行效率,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民航运输需求。尽管基础设施的扩建对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增大机场容量十分有效,但通常成本昂贵且周期较长。因此,如何在不改变物理构型的前提下,革新场面运行管理技术和规则,挖掘容量潜力与实现机场场面资源优化配置已是机场场面运行增效的关注焦点和主流手段。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技术。首先在既定的航班计划和场面网络结构下,考虑航空器的滑行特点建立K-最短路径模型,在跑道和停机位之间建立K条可用的滑行路径集;在此基础上,考虑机坪区域运行规则、航空器性能、安全间隔、计划推出/到达机位时间和计划起飞/着陆时间等约束,以时间窗内整个场面滑行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基于路径集的滑行路径动态优化模型,并设计改进的遗传-禁忌搜索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确定设定时间窗内每架航空器的最优滑行路径;其次,探讨路径数量与滑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确定滑行路径优选集;接着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编码器开展滑行路径编码研究,找出滑行路径简单合理的表达方式,并与实际运行相对应,同时能够提高后续算法学习性能;再次分析影响滑行路径分配的因素,提取机场场面交通量、滑行航空器关键点计划时间、进离场比例,机位使用分布等机场场面交通状态特征量,并分析路径使用情况与场面交通需求特征之间的关系;从次设计场面运行随机环境,包括航班计划、机位分配计划、滑行速度等,应用滑行路径动态优化模型进行大量实验,获得随机场景下的航空器优化滑行路径,作为输入数据;然后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抽象构建交通状态与优化路径选择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的编码路径分配决策推理机制。最后,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两阶段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模型的可靠性和优越性,针对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开展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滑行路径优化、编码和智能分配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航空器场面滑行效率,并且能够为管制员在分配航空器的滑行路径时提供有效的决策指导和依据。
二、航空器着陆时间动态分配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空器着陆时间动态分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点融合系统的进场航班排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点融合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2 进场航班排序问题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和工作安排 |
第2章 点融合系统概述 |
2.1 点融合系统介绍 |
2.1.1 点融合系统组成 |
2.1.2 点融合系统运行方式 |
2.2 点融合系统的构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点融合系统设计 |
3.1 设计参数范围确定 |
3.1.1 长沙终端管制区 |
3.1.2 排序边高度限制 |
3.1.3 排序边长度限制 |
3.1.4 速度限制 |
3.2 点融合系统设计 |
3.2.1 进场方向 |
3.2.2 进场航班平面轨迹 |
3.2.3 下降梯度与排序边高度 |
3.3 点融合系统指标分析 |
3.3.1 运行指标 |
3.3.2 环境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进场航班排序模型与算法 |
4.1 进场航班排序概述 |
4.2 排序模型的建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2.4 基于不同航班流量条件下的排序模型 |
4.3 进场航班动态排序方法 |
4.3.1 进场航班排序更新规则 |
4.3.2 基于FCFS的航班排序流程 |
4.3.3 基于优化目标的航班排序流程 |
4.4 排序算法 |
4.4.1 动态规划算法介绍 |
4.4.2 动态规划方法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仿真及结果分析 |
5.1 数据采集和参数设置 |
5.2 实例验证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机场终端区航空器进离港排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航空器进离港排序的相关概念 |
2 进离港排序模型 |
2.1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2.2 图论法 |
2.3 Petri网模型 |
3 进离港排序模型求解方法 |
3.1 精确算法 |
3.1.1 分支定界法 |
3.1.2 动态规划算法 |
3.2 启发式算法 |
3.2.1 遗传算法 |
3.2.2 模拟退火算法 |
3.2.3 群体智能算法 |
3.2.4 搜索算法 |
4 数据资源 |
5 结束语 |
1)模型求解方法 |
2)构建鲁棒性模型 |
3)进离场协同排序研究 |
(3)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安全韧性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理论研究 |
2.1 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模型 |
2.1.1 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的特点 |
2.1.2 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定义 |
2.1.3 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模型 |
2.2 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评估 |
2.2.1 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评估方法 |
2.2.2 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评估原则 |
2.2.3 安全韧性的相关事故致因模型 |
2.3 新一代空管系统安全韧性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PN-STPA的空管系统危险分析方法研究 |
3.1 研究现状及问题形成 |
3.2 空中交通运行控制过程基本网络模型 |
3.2.1 空中交通运行控制过程建模要求 |
3.2.2 基本网模型定义与生成规则 |
3.2.3 扩展着色Petri网模型 |
3.2.4 管制席位Petri网建模 |
3.2.5 基本网络模型的替代规则 |
3.2.6 管制席位的离散化规则 |
3.3 空中交通运行控制过程PETRI网建模 |
3.3.1 空中交通运行控制过程 |
3.3.2 空中交通运行控制过程的顶层网络建模 |
3.3.3 实例验证 |
3.3.4 建模仿真与分析 |
3.4 基于CPN-STPA的空管系统危险分析方法 |
3.4.1 空管系统CPN控制结构模型 |
3.4.2 空管系统危险分析方法 |
3.4.3 验证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空管系统危险源自动分类方法研究 |
4.1 研究现状及问题形成 |
4.2 基于改进的HFACS模型空管系统危险因素分类指标体系 |
4.2.1 空管系统危险源分类指标体系 |
4.2.2 空管系统危险源语料库 |
4.2.3 空管系统危险源初始关键词库 |
4.3 面向空管系统危险源的文本分类方法 |
4.3.1 基于改进的TFIDF-Text Rank关键词提取的文本分类方法 |
4.3.2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文本分类方法 |
4.3.3 空管系统危险源的文本分类方法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数据集 |
4.4.2 评估指标 |
4.4.3 基于关键词提取的文本分类方法验证与分析 |
4.4.4 基于CNN模型的文本分类方法验证与分析 |
4.4.5 基于BERT模型的文本分类方法验证与分析 |
4.4.6 三种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下机场网络韧性评估方法研究 |
5.1 研究现状及问题形成 |
5.2 机场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5.2.1 机场网络基本定义 |
5.2.2 机场网络的基本特征参数 |
5.2.3 机场网络结构特征 |
5.3 机场网络韧性评估方法 |
5.3.1 机场网络韧性概念 |
5.3.2 机场网络韧性度量方法 |
5.3.3 机场网络韧性评估流程 |
5.4 突发事件下机场网络韧性评估方法的验证与分析 |
5.4.1 预防与控制策略 |
5.4.2 数据集 |
5.4.3 韧性评估方法验证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离场管制和进场管制运行控制过程示意图 |
附录2 基于改进HFACS模型的空管系统危险源分类指标体系 |
附录3 2020 年中国和欧洲机场的航班起降架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基于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的进场排序与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目标进场调度模型构建 |
1.1 问题等效 |
1.2 目标选择 |
1.3 模型构建 |
2 多目标进场调度算法设计 |
2.1 帝国竞争算法 |
2.2 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 |
2.3 多目标优化解的评价 |
3 仿真验证 |
3.1 OR数据验证 |
3.1.1 运行场景 |
3.1.2 结果分析 |
3.2 实际数据优化分析 |
3.2.1 仿真场景构建 |
3.2.2 仿真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基于配对进近模式的航空器进场排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近距平行跑道的运行现状分析 |
2.1 国内外典型近距平行跑道机场运行现状分析 |
2.1.1 国内典型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现状 |
2.1.2 国外典型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现状 |
2.2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 |
2.2.1 国外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 |
2.2.2 国内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模式分析 |
3.1 配对进近运行模式 |
3.2 配对进近实施要求 |
3.2.1 尾流等级要求 |
3.2.2 机载设备要求 |
3.2.3 管制员和飞行员要求 |
3.3 配对进近的运行程序 |
3.3.1 初始阶段 |
3.3.2 中间阶段 |
3.3.3 最后进近阶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对进近安全区计算 |
4.1 配对进近避让程序介绍 |
4.2 配对进近避让程序模型的构建 |
4.2.1 建立坐标系和确定运动方程 |
4.2.2 计算方法的确定 |
4.2.3 基于蒙特卡洛算法的安全前界计算 |
4.2.4 算例分析 |
4.3 配对进近安全后界计算 |
4.3.1 安全后界的影响因素 |
4.3.2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对进近模式下航空器的进场排序计算 |
5.1 构建进场航空器排序模型 |
5.1.1 进场流约束 |
5.1.2 排序时刻约束 |
5.1.3 配对限制及前后机约束 |
5.1.4 排序先后约束 |
5.1.5 机型尾流等级约束 |
5.1.6 安全间隔约束 |
5.2 改进的先到先服务算法 |
5.3 算例分析 |
5.4 配对进近航空器安全间隔及进场排序等相关建议 |
5.4.1 给管制员的建议 |
5.4.2 给飞行员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飞行区运行受限条件下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天津机场改扩建的必要性 |
1.1.2 天津机场改扩建期间对机场的运行造成影响 |
1.1.3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机场建设方面的研究 |
1.2.2 机场运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天津机场改扩建工程简介 |
2.1 天津机场概况 |
2.2 天津机场改扩建概况 |
2.2.1 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一阶段概况 |
2.2.2 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二阶段概况 |
2.3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受限概况 |
2.3.1 天津机场机位区运行受限分析 |
2.3.2 天津机场跑滑区运行受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机场运行研究 |
3.1 天津机场运行效率评估 |
3.1.1 不同国家的机场运行状态评估指标 |
3.1.2 天津机场运行效率评估指标确定 |
3.2 天津机场飞行区活动主体 |
3.2.1 航空器 |
3.2.2 飞行区主要设施 |
3.3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环境 |
3.3.1 间隔标准 |
3.3.2 地面交通参数 |
3.4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影响因素 |
3.4.1 静态影响因素 |
3.4.2 动态影响因素 |
3.5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冲突及解脱策略 |
3.5.1 跑道使用冲突及解脱策略 |
3.5.2 滑行冲突及解脱策略 |
3.5.3 机位使用冲突及解脱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IMMOD仿真的天津机场运行模型创建 |
4.1 SIMMOD软件介绍 |
4.2 天津机场运行仿真模型创建目标 |
4.3 仿真方案设计 |
4.3.1 仿真方案假设 |
4.3.2 机位区运行受限仿真方案设计 |
4.3.3 跑滑区运行受限仿真方案设计 |
4.4 仿真基础数据收集 |
4.5 仿真模型搭建 |
4.5.1 跑滑系统模型搭建 |
4.5.2 停机位 |
4.5.3 飞行程序 |
4.5.4 航空公司 |
4.5.5 滑行路径 |
4.5.6 机型 |
4.5.7 航班数据 |
4.6 航班正常性分析 |
4.6.1 天津机场正常性影响因素分析 |
4.6.2 天津机场正常性时间分布特性分析 |
4.6.3 重要延误原因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4.6.4 天津机场不同跑道运行模式正常性对比分析 |
4.7 滑出效率分析 |
4.7.1 畅通滑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
4.7.2 畅通滑行时间的计算 |
4.7.3 天津机场典型时间段的畅通滑行时间 |
4.7.4 天津机场滑出效率 |
4.7.5 滑出效率与航班正常性的关系 |
4.8 仿真结果分析 |
4.8.1 机位区运行受限仿真结果分析 |
4.8.2 跑滑区运行受限仿真结果分析 |
4.9 优化建议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多跑道机场的滑行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优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跑道机场场面资源运行分析 |
2.1 多跑道机场介绍 |
2.1.1 多跑道系统 |
2.1.2 滑行道系统 |
2.1.3 停机坪系统 |
2.2 机场场面网络 |
2.3 场面运行过程分析 |
2.4 场面运行限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燃油排放减少的绕行滑行道运行研究 |
3.1 绕行滑行道 |
3.1.1 绕行滑行道定义 |
3.1.2 绕行滑行道运行机制 |
3.2 模型建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定义符号与变量 |
3.2.3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3.3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模型求解算法 |
3.3.1 传统蚁群算法介绍 |
3.3.2 初始蚁群设置 |
3.3.3 转移策略 |
3.3.4 信息素更新 |
3.3.5 模型求解步骤 |
3.4 算例分析 |
3.4.1 背景描述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目标的航空器滑行路径优化 |
4.1 问题描述 |
4.1.1 滑行冲突分类 |
4.1.2 滑行冲突解脱策略 |
4.2 滑行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定义符号和变量 |
4.2.3 模型建立 |
4.3 滑行路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4.3.1 多目标A*算法简介 |
4.3.2 滑行路径优化的多目标A*算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背景描述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空器进离场序列与滑行路径联合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1.1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介绍 |
5.1.2 跑道允许穿越时间窗 |
5.2 航空器进离场序列和滑行路径联合优化模型 |
5.2.1 双层规划模型介绍 |
5.2.2 模型假设 |
5.2.3 符号定义 |
5.2.4 上层模型 |
5.2.5 下层模型 |
5.3 算法设计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背景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主要结论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面向节油减排的机场离场过程排队网络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民航运输节油减排研究现状 |
1.2.2 机场场面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3 风险型决策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场场面运行分析与离场排队网络 |
2.1 机场场面运行分析 |
2.2 场面运行等待延误 |
2.3 机场场面网络模型 |
2.3.1 机场场面网络拓扑图 |
2.3.2 有向图邻接矩阵表示法 |
2.4 离场排队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场面活动燃油和排放的计算与分析 |
3.1 场面活动燃油和排放 |
3.2 场面活动燃油和排放计算模型 |
3.2.1 主发动机场面活动燃油与排放计算模型 |
3.2.2 APU场面活动燃油与排放计算模型 |
3.3 场面活动燃油和排放计算流程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CDM运行理念下离场排队网络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1.1 A-CDM运行理念 |
4.1.2 离场排队优化程序 |
4.1.3 尾流安全间隔 |
4.1.4 离场滑行时间 |
4.2 离场排队网络模型 |
4.2.1 模型变量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3 SW_CPS算法设计 |
4.3.1 受限位移约束(CPS) |
4.3.2 算法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延误风险决策的起飞队列节油优化分析 |
5.1 问题描述 |
5.1.1 背景描述 |
5.1.2 风险型决策分析理论 |
5.1.3 起飞队列节油优化分析 |
5.2 模型建立 |
5.2.1 模型假设与参数定义 |
5.2.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5.3 基于混合驱动机制的滚动时域优化 |
5.3.1 滚动时域控制(RHC) |
5.3.2 优化流程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1.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元启发式算法的多目标进场航空器排序与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进场决策支持工具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目标进场排序与调度模型 |
2.1 进场排序与调度问题 |
2.2 进场排序与调度目标 |
2.2.1 单机调度问题的目标 |
2.2.2 进场排序问题的目标 |
2.2.3 目标筛选 |
2.3 进场排序与调度模型 |
2.3.1 模型构建 |
2.3.2 复杂度分析 |
2.4 进场排序与调度仿真 |
2.4.1 仿真准备 |
2.4.2 复杂度指标验证 |
2.4.3 指标筛选验证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多目标进场排序与调度算法 |
3.1 多目标优化 |
3.1.1 多目标优化基本理论 |
3.1.2 多目标优化常用方法 |
3.1.3 进化多目标优化基本框架 |
3.2 帝国竞争算法 |
3.2.1 原理描述 |
3.2.2 算法流程 |
3.3 多目标进场排序与调度 |
3.3.1 模型构建 |
3.3.2 算法流程 |
3.4 多目标进场排序与调度仿真 |
3.4.1 仿真准备 |
3.4.2 仿真结果 |
3.4.3 实验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连续下降运行的排序与调度系统 |
4.1 系统开发 |
4.2.1 开发背景 |
4.2.2 系统构成 |
4.2 系统功能 |
4.2.1 动态预测与排序 |
4.2.2 轨迹监视和轨迹生成 |
4.2.3 复飞探测与重新调度 |
4.3 系统应用 |
4.3.1 仿真准备 |
4.3.2 数据准备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滑行路径优化研究现状 |
1.2.2 路径编码与分配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技术研究基础 |
2.1 机场场面运行基本概念 |
2.1.1 机场场面结构 |
2.1.2 机场场面网络的建立 |
2.2 机场滑行道运行分析 |
2.2.1 滑行结构 |
2.2.2 场面滑行过程 |
2.2.3 滑行运行冲突 |
2.2.4 滑行调度 |
2.3 滑行路径编码与分配问题 |
2.3.1 滑行路径的优化 |
2.3.2 滑行路径编码方式 |
2.3.3 滑行路径分配问题 |
2.4 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模型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阶段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模型 |
3.1 基于K-最短路的滑行路径集的建立 |
3.1.1 K-最短路问题概述 |
3.1.2 改进的A*算法 |
3.2 基于路径集的滑行路径动态优化模型 |
3.2.1 模型假设条件 |
3.2.2 符号说明 |
3.2.3 目标函数 |
3.2.4 约束条件 |
3.3 基于自编码器的滑行路径编码模型 |
3.3.1 输入特征提取 |
3.3.2 栈式自编码器模型 |
3.4 基于随机森林的滑行路径分配模型 |
3.4.1 滑行路径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
3.4.2 数据预处理 |
3.4.3 滑行路径分配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法设计及案例分析 |
4.1 南京禄口机场滑行路径集的建立 |
4.2 滑行路径动态优化 |
4.2.1 改进的遗传-禁忌搜索算法设计思想 |
4.2.2 初始领域生成 |
4.2.3 适应度函数设计 |
4.2.4 邻域构造与候选解集 |
4.2.5 禁忌表及其长度 |
4.2.6 藐视准则与终止条件 |
4.2.7 算法参数设定及分析 |
4.2.8 案例分析 |
4.3 优选滑行路径集编码 |
4.3.1 优选滑行路径集的确定 |
4.3.2 滑行路径编码 |
4.4 滑行路径分配实例分析 |
4.4.1 数据描述与特征确定 |
4.4.2 参数设置与评价标准 |
4.4.3 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成果 |
5.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航空器着陆时间动态分配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点融合系统的进场航班排序优化[D]. 洪铭.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2]机场终端区航空器进离港排序研究综述[J]. 杨爱文,曾维理,丁聪,羊钊,刘继新. 航空计算技术, 2021(03)
- [3]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安全韧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郭九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多目标帝国竞争算法的进场排序与调度[J]. 张军峰,游录宝,杨春苇,胡荣. 航空学报, 2021(06)
- [5]基于配对进近模式的航空器进场排序研究[D]. 侯宇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0)
- [6]飞行区运行受限条件下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D]. 郭旺.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7]多跑道机场的滑行系统优化研究[D]. 冯广洪.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8]面向节油减排的机场离场过程排队网络建模与优化[D]. 李冬.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9]基于元启发式算法的多目标进场航空器排序与调度研究[D]. 赵鹏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10]滑行路径编码与智能分配技术研究[D]. 冯思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