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感觉真好

《信使》感觉真好

一、“使者”的感觉真好(论文文献综述)

杨巍,右然[1](2021)在《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文中提出2万多年前,如果没有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今天台湾及澎湖地区也许就不会漂浮在海中,而是与福建连成一片,镶嵌在亚欧大陆的东南端。但,闽台并没有因为一道海峡而割裂分离,气候、地形地貌、风土都像孪生兄弟一样,难分彼此,并因福建先民渡海登岛而将两地的血脉与文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语言、习俗……还有一叶香茗。尽管台湾也有野生茶树,但茶真正参与书写历史则要到300多年前,而对岸的福建,见诸文字记载的茶史已泱泱千余年。于是,当福建先民来台时,

蔡文玲[2](2021)在《《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文中研究说明

张雷[3](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袁丽娜[4](2020)在《“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上美术留学生将中国的文化符号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交流使者,同时美术生留学归国之后,为国内美术类学科的建设与完善、推动美术工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0年左右,艺术留学热潮催生出专业化的艺术留学这一新兴行业,随着艺术留学的快速发展,艺术留学传播受到日益关注。艺术留学传播不仅关乎留学申请或海外生活指导,也是中外艺术交流和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本研究旨在思考如何将艺术留学传播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本文以“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并选取该微信公众号自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3月15日期间发布的498篇推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该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特点和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具体研究问题是:(1)叙事主体是谁并试图构建怎样的媒介形象?(2)传播内容包括哪些?(3)通过怎样的叙事视角传递信息?(4)叙事符号呈现出哪些特点?经研究发现,作为给学生艺术留学申请或海外生活提供信息指导的专业人士,导师、优秀毕业生、驻校记者等,亦或国外教授,他们热爱艺术、有着较高的审美志趣和艺术素养,善于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创作灵感,并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表达思考。通过全知视角主导,内视角为辅助,外视角作为点缀的叙事视角讲述了艺术留学申请、艺术周边话题及海外生活等方面的讯息。从叙事符号角度来看,综合使用文字、图片、表格和表情包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呈现,以吸引受众关注。研究结果还显示,微信公众号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从而影响预期的传播效果。叙事者的艺术专长展示不足、对受众感兴趣的栏目推送较少、叙事视角偏居高临下、叙事符号吸引力不强,导致推文的阅读量较低。基于此,本研究从叙事者的主体群像提升、叙事内容的趣味性、叙事视角的变换以及叙事符号的表达力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并推及到国际传播角度,为涉外社交媒体的叙事策略提出建议。

林杉[5](2020)在《有家的感觉真好》文中指出三年前的2016年4月成立了黑龙江金融作家协会,金融系统的文学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我有幸被吸收为第一批会员,后来又被晋升为骨干作家,从此我感到有家的感觉真好。一好是活动多多,觉得非常充实。成立金融作协,加入金融作协。不再羡慕别人的活动,我们金融作协也有了自己的活动且活动多多。每年都有培训、征文和采风等活动,我大概统

郭发财[6](2018)在《所有相》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活着:世界为我们呼吸,为我倾听,有节律地将心跳、视力、惊奇与恐惧的寒战,睡与醒传导给我们。躯体是一座有使我们活下去的机器之坟墓。——盖伊.戴文坡《赫拉克利特》第一章1窗口的鸽子和雪他目光坚定地将自己从堆满空调部件的书桌上连根拔起,接着抬头,然后望了一眼窗外的蓝鸽子。蓝鸽子一只两只地在天空里飞行,很大的

杨瑞芳[7](2015)在《《康熙字典》在朝鲜时代的传播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官修字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性作品,它在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辞书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惟如此,还於问世後不久传至朝鲜半岛,被不断地评价、使用、徵引和模仿,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汉字教育的普及。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法、综合法及比较法开展研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初传朝鲜半岛的《康熙字典》是1729年清廷赏赐给英祖的,其原因是他成功平叛了“李麟佐之乱”。其後,《康熙字典》渐渐爲当地君臣学者所熟悉,并多次利用燕行机会大量购入,留存版本多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上海民营书局刊刻。同时,与《康熙字典》关系最爲密切的《字贯》也於1792年传入并作爲《奎章全韵》的参考书来使用。但是由於受到长期以来“尊周”思想的影响,朝鲜时代学者的关注点集中在由此引发的文字狱上,对文本了解并不多,流传亦不广。另外,通过分析,我们得知,朝鲜时代学者对《康熙字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评价。与清朝同时期相比,他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编纂动机的深意,而且对学术价值也有诸多客观阐释;其二是使用。不管是官方档案还是个人文集,无论是取名字、谈避讳、书谥册或者字形、字羲、字音的探求皆把《康熙字典》作爲重要依据;其三是徵引。其突出特点是类型多、数量夥、时间跨度大、经常省略出处,并存在某些缺失;其四是模仿。通过对相关辞书与《康熙字典》的比较,我们发现,从整体来看,朝鲜时代学者对《康熙字典》的模仿不仅形式、内容皆有,而且直接、间接兼备。以上研究表明,《康熙字典》传入朝鲜半岛不仅时间早、流通范围广,而且影响深远。朝鲜时代学者对其的探讨既全面客观,又承袭较多,不够深入。通过对《康熙字典》在朝鲜时代的传播与研究状况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较爲清晰地勾勒出其流播轨迹,更加客观地评定它在“汉字文化圈”的地位,而且藉此能够窥探汉字在域外的传承与变异及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赵雁[8](2012)在《天梯神示——中国“神九”太空飞船成功发射的台前幕后》文中提出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后来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完美对接,威震世界。众所周知,为防止航天技术的扩散,保持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优势,美国一直拒绝中国参与其国际空间站计划的科研合作。然而,从"神一"到"神九",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险阻,硬是凭着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钻研与创新,成功开启了探索宇宙之路。"神九"飞船的三位航天员有怎样的成长轨迹?"中国玫瑰"刘洋有何过人之处?"太空穿针"的手控交会对接如何实现?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大量生动的细节,为我们揭开了"神九"发射的神秘内幕。

赵雁[9](2012)在《太空中的军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洋:太空绽放中国玫瑰作为第一位出征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她是中国7亿女性的优秀代表,展示了中国女性坚韧、勇敢,亲切、大方的美好形象。她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国人探索求真的热情,她和整个飞行乘组完美的任务表现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将自强、自立、自信的中国精神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王朋[10](2012)在《巡天使者踏云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12天15个小时的飞行后,6月29日10时03分,3名航天员乘坐的神舟九号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在他们长达13000千米的回家"路上",守候着成千上万的护卫者。本文作者就是多次在飞船着陆场迎接航天员归来的工程管理人员,请看他从回收现场发回的记实报道。

二、“使者”的感觉真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者”的感觉真好(论文提纲范文)

(3)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艺术留学研究
    2.2 留学微信公众号研究
    2.3 叙事学理论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传播主体及其群体形象
        4.1.1 传播主体-叙事者
        4.1.1.1 导师
        4.1.1.2 优秀毕业生
        4.1.1.3 驻校记者
        4.1.1.4 外籍艺术院校教授
        4.1.1.5 隐含作者-新媒体团队
        4.1.2 传播主体群体形象
    4.2 传播内容
    4.3 叙事视角
        4.3.1 零聚焦主导叙事
        4.3.2 内聚焦辅助叙事
        4.3.3 外聚焦点缀叙事
    4.4 叙事符号
        4.4.1 文字类叙事符号
        4.4.1.1 标题和摘要吸引力不足
        4.4.1.2 新闻敏感有待提升
        4.4.1.3 正文叙事深度略显浅显
        4.4.1.4 互动叙事匮乏
        4.4.2 非文字类叙事符号
        4.4.2.1 叙事图片-新闻背景有待完善
        4.4.2.2 表情包-叙述趣味化手段有待强化
        4.4.2.3 数据可视化手段-强化叙事张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斯芬克艺术教育”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5日发布的推文
附录2: 文中国外院校名称缩略语对应的中文名称及国家分布

(7)《康熙字典》在朝鲜时代的传播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和材料
    二、研究成果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汉籍东传朝鲜半岛概说
    第一节 三国之前汉籍的东传
        一、箕子传传与汉文化传入
        二、高句丽、百济、新罗汉籍及其特点
    第二节 高丽与中国典籍的交流
        一、高丽藏书与汉籍回流
        二、印刷术引进和汉籍翻刻
    第三节 中朝学者交游和西学汉籍东传
        一、朝鲜时代汉籍与中朝学者交游
        二、西学汉籍东传
第二章 《康熙字典》东传朝鲜半岛
    第一节 《康熙字典》初传朝鲜半岛考辨
        一、传入时间
        二、传入使节
        三、传入原因
    第二节 《康熙字典》东传朝鲜半岛的途径
        一、赏赐
        二、购买
        三、赠送
    第三节 《康熙字典》在朝鲜半岛的存藏
        一、影响《康熙字典》传入朝鲜半岛数量的要素
        二、《康熙字典》在朝鲜半岛存藏的情况
        三、《康熙字典》在朝鲜半岛存藏的版本特点
    第四节 《字贯》东传朝鲜半岛
        一、《字贯》初传朝鲜半岛推阐
        二、朝鲜时代学者对王锡侯及其《字贯》的认识与研究
第三章 朝鲜时代学者对《康熙字典》的评价
    第一节 朝鲜时代学者论《康熙字典》编纂动机
        一、中国文献对《康熙字典》编纂动机的记载
        二、朝鲜时代学者对《康熙字典》编纂动机的阐释
        三、对《康熙字典》编纂动机应有的态度
    第二节 朝鲜时代学者论《康熙字典》学术价值
        一、中国文献对《康熙字典》学术价值的计载
        二、朝鲜时代学者对《康熙字典》学术价值的阐释
    第三节 中、朝学者对《康熙字典》评价的差异及其原因
第四章 朝鲜时代学者对《康熙字典》的使用
    第一节 《承政院日记》载《康熙字典》研究
        一、取名字
        二、谈避讳
        三、书諡册
        四、赏赐大臣
        五、以《康熙字典》爲标准
    第二节 其他朝鲜时代文献载《康熙字典》研究
        一、提及《康熙字典》者
        二、参考《康熙字典》或以其爲据者
        三、查考或采信《康熙字典》者
    第三节 朝鲜时代学者使用《康熙字典》的特点
第五章 朝鲜时代文献对《康熙字典》的徵引
    第一节 《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徵引《康熙字典》研究
        一、李圭景及其《五洲衍文长笺散稿》
        二、《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徵引《康熙字典》分析
    第二节 其他朝鲜时代文献徵引《康熙字典》研究
        一、以《康熙字典》全称而徵引者
        二、以《字典》简称而徵引者
        三、不以《康熙字典》、《字典》名称而徵引者
    第三节 朝鲜时代文献徵引《康熙字典》的特点
        一、《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徵引《康熙字典》的独有特点
        二、朝鲜时代文献徵引《康熙字典》的共有特点
第六章 《康熙字典》对朝鲜时代学者自编辞书的影响
    第一节 《康熙字典》对《全韵玉篇》的影响
        一、体例方面
        二、字头方面
        三、释文方面
    第二节 《康熙字典》对其他朝鲜时代学者自编辞书的影响
    第三节 《康熙字典》对朝鲜时代学者自编辞书影响的特点
结语
    一、传播方面
    二、研究方面
附录
    一、《康熙字典》版本表
    二、1949年以前沪刊《康熙字典》版本表
    三、朝鲜时代文献载《康熙字典》部分书影
    四、文中所用中、朝年代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8)天梯神示——中国“神九”太空飞船成功发射的台前幕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九的前世今生
二、中国嫦娥不寻常
    幸运邻家女孩的平凡梦想
    天空到太空, 不是一步之差
    真情融入生命中的每个角色
三、刘洋:太空绽放中国玫瑰
    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消除大家的担心
    良好的状态就是女性应对太空挑战的最好证明
    坚持是应对挑战的制胜法宝
    家, 是我事业进步的推进剂
    温暖的力量是巨大的
四、景海鹏:重返太空, 不一样的担当
    三入出征大厅三次不一样的感受
    完美状态来自地面点滴磨合
    心儿和你一起飞
五、百分百刘旺
    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铁骨柔情真汉子
六、神九那些人那些事
    三年痴恋只为那一刻的自信
    50天, 8个月, 爸爸爱你在心口难开
    为了十年二十年的精品, “难缠”也无悔
    100%的满意率, 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晚8点, 航天城美丽风景线
    “火眼金睛”, 是为了航天员心中有数
    60个精准数据, 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我和航天员同游美丽“太空之家”

(9)太空中的军礼(论文提纲范文)

刘洋:太空绽放中国玫瑰
    良好的状态就是女性应对太空挑战的最好的证明
    被祖国需要,是我最大的幸福
    温暖的力量是巨大的
景海鹏:重返太空:不一样的担当
    三入出征大厅三次不一样的感受
    任务中的三次落泪
    感恩是我一辈子的做人原则
百分百刘旺
    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10)巡天使者踏云归(论文提纲范文)

天公作美
大庙出征
制动返回
穿越黑障
返回着陆
重力适应
健康出舱
英雄凯旋

四、“使者”的感觉真好(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J]. 杨巍,右然. 茶道, 2021(06)
  • [2]《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D]. 蔡文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4]“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研究[D]. 袁丽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有家的感觉真好[J]. 林杉. 青年文学家, 2020(13)
  • [6]所有相[J]. 郭发财. 青年作家, 2018(08)
  • [7]《康熙字典》在朝鲜时代的传播与研究[D]. 杨瑞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8]天梯神示——中国“神九”太空飞船成功发射的台前幕后[J]. 赵雁.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2(10)
  • [9]太空中的军礼[J]. 赵雁. 神剑, 2012(05)
  • [10]巡天使者踏云归[J]. 王朋. 太空探索, 2012(08)

标签:;  ;  ;  

《信使》感觉真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