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判断在春季人工林日期选择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判断在春季人工林日期选择中的应用

一、应用Fuzzy综合评判对春季人工造林日期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苏[1](202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持续变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剧烈,导致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发生一定变化,因此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文循环规律,对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优化调度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洺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分析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时变参数”的流域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结合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法、弹性系数法及水文模拟法等方法定量分离评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基于此,设置相应情景进一步研究径流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响应,并采用时间序列法和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ellular Automata-Markov,CA-Markov)模型进行气候和土地利用预测,驱动SWAT水文模型,预测2030年临洺关水文站天然径流过程,根据2030年各水库天然来水量和取用水继而进行水库调节得到考虑人类活动的临洺关水文站实际径流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线性回归检验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有序聚类法和非参数Pettitt检验法,探讨了洺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水文气象要素的趋势性、周期性和突变性变化规律。(2)构建了基于“时变参数”的洺河流域SWAT模型,采用SWAT-CUP对不同时段的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临洺关水文站各时段实测月径流过程与模拟月径流过程均拟合较好,满足相关评判标准,可用于定量分离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3)采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法、弹性系数法及水文模拟法等方法定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四种方法原理不同、所需数据不同,但从归因结果来看,相比基准期(1960~1977年),人类活动期各时段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均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次之。基于SWAT模型定量分离了水库调蓄、取用水、土地利用及其他人类活动要素对径流影响,结果表明取用水为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因素,水库调蓄对径流减少影响程度次之;土地利用对径流的减少起负作用;同时径流量的变化仍受到水土保持、其他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4)通过设置不同气候情景,分析了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径流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且径流对降水的敏感程度比径流对气温的敏感程度高。设置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情景产流量大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5)采用时间序列法和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SWAT模型模拟了2030年洺河流域主要控制断面天然径流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考虑人类活动情况下临洺关站实际径流过程。结果表明,2030年临洺关水文站天然径流受气温变暖和建设用地的增加,相比同样降水条件的2011典型年天然径流有所增加。根据2030年各水库天然来水过程,对水库进行调节计算,得到2030年临洺关站实际径流量为770.8万m3,且主要集中在汛期,相比典型年实测径流变化不大。因此为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挖掘农业、工业、生活节水潜力和加强水源、供水设施的优化配置是必要的。

王乃豪[2](2019)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壤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过程之一,在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环境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土壤生态问题。而土壤作为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重要资源,为人类提供着多种服务,即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然而目前城市发展对于土壤生态造成的影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也较少,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对于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壤生态服务功能角度对城市化中的土壤生态进行评价,以期从整体层面分析城市化对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并在保证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提出了保护城市区域土壤生态安全的政策建议,以减小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城市化和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文献,并基于PSR评价模型将压力、状态和响应作为要素层初步建立指标体系。之后以代表性和相似性为原则对初选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筛选,得到23个评价指标,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2)收集汇总大连市相关指标数据,计算大连市评价指标权重值,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土壤生态进行评价,得出大连市土壤生态服务功能中等偏差。通过各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以及IPA分析图,分析得到大连市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植被覆盖率、土壤重金属吸附量、土壤保持量、土地可利用率、城市化水平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重点改善因素为城市化水平、建设用地比例、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土地可利用率、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碳储存量。(3)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改善措施:(1)调整城市发展速度,完善土壤管理体制。(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保护城市土壤资源(耕地和绿地),完善保护和补偿机制,加强绿地建设。(4)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以及完善排放管理制度。(5)提高人们对于土壤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土壤生态保护的认知和重视。本研究可为量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未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陈琼[3](2014)在《基于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护坡措施,相关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的应用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并对后续的大范围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调查监测,研究探讨了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的工程适用性,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现场调查取样的方法,研究了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市场调查,进行了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的效益分析,并通过乌海千里山公路完工两年后的实地调查,对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于乌海千里山公路边坡后进行了效果评价。结果如下:(1)工程适用性方面:整体均一网格模板的设计、锚杆锚固形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和植物根系固土共同保证了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的工程稳定性。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的稳定性不会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针对不同边坡沉降情况,现浇网格生态护坡适用于均匀沉降的边坡。(2)生态适应性方面:与裸露边坡相比,网格内植物的生长情况较好,植物生长量较裸露边坡增长10-15%;胡枝子、马莲、柽柳、金叶莸、杨柴5种植物在竞争力、抗逆性和生长势等方面优势不同,可根据不同工程需求进行选择。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措施能起到坡面截流的作用,优化坡面生境。(3)效益分析: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后期管理养护上,通过鱼鳞坑网格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蓄水保土,减少养护时间,节约养护成本。(4)实例分析:乌海千里山公路工程完工两年后,马莲枝叶繁茂;土壤改良效果显着;新增狗尾草、黄花蒿、蒲公英等多种草本植物,提高坡面植物多样性,并有效改善坡面生境。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验证,表明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中鱼鳞坑原理的应用,使网格保水能力加强,网格内形成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土壤改良效果显着,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而且工程实例进一步证明,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很好的结合了工程和生态特性,能够在保证工程稳定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坡面绿化,达到护坡工程和生态需求。

许亮[4](2012)在《山口红树林区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对滨海生境的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外调查工作时间选择一年为一个调查周期,分四个季节进行调查工作,分别于2011年3-4月、7-8月、10-11月和2012年的1-3月在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不同生境的固定样带内对四个季节的鸟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及其活动情况等方面做仔细的监测。主要研究繁殖期鸟类群落、越冬季节鸟类群落的组成结构情况以及比较分析鸟类在利用桉树人工林和混交林方面的异同。采用样带法对山口红树林区海陆交错带的5种生境夏季的鸟类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以及冬季鸟类群落的生境分布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其中,夏季共记录到鸟类31种,隶属于9目20科。在5种生境的鸟类群落中,红树林生境的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农田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农田生境和红树林生境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759,桉树林生境和农田生境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240。同时还对海陆交错带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相似性方面的问题和多样性指数的应用局限性方面进行了一些讨论。冬季,共记录到鸟类58种,隶属于9目24科。从种类组成上看,雀形目种类居多,有14科32种,占该季节鸟类种数的55.2%。非雀形目共有10科26种,占该季节鸟类种数的44.8%。对14个生态影响因子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针对四个季节鸟类群落各自的特点,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同时还对滨海地带鸟类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赵菲菲[5](2012)在《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利用结构复杂性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水、用地结构的合理确定与科学预测是制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驱动因素又是异常的活跃。本文以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为研究平台,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诊断出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驱动力以及综合驱动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利用信息熵的方法对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农业用水占主导关键作用,工业及生活用水比例所占份额很小。用水结构信息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用水结构演变复杂性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过滤,分析了用水结构变化复杂性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演变复杂性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并运用ArcGIS软件将1995、2009年的驱动力指数可视化,从而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出这两个时间段的驱动力变化情况。(3)采用Shannon熵函数探讨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建三江分局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很小,土地利用结构较单一,结构性强,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性高。(4)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995-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人口因素对信息熵变化驱动最为明显,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信息熵变化相对来说驱动最小。(5)分别运用驱动力指数公式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综合驱动力指数和综合驱动力等级,并运用ArcGIS软件将计算结果和评价结果可视化。

赵辉[6](2012)在《福建三明2000~2009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福建省三明地区2000-2009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森林资源分布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了该区林火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主要从火因构成、森林燃烧性和气象因素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对三明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进行区划。林火时空分布研究表明:三明地区林火发生年际间波动较大,2007年以来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林火发生次数占到10年林火发生总次数的35.08%。三明地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春季1-3月份,在此期间发生的林火次数占林火总量的65.4%,其中以3月份最多,占月统计总量的32.88%;就三明林火发生的季节变化来看,冬季和春季是林火高发期,夏季林火发生并不明显,秋季林火发生较少。三明地区林火发生日变化明显,绝大部分森林火灾发生在上午9时至下午18时,在此期间林火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92.42%,特别是在下午14时发生的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都为最大值,分别为161起和2271.1hm2,分别占林火总发生次数和总过火面积的19.68%和18.85%。三明地区林火发生的空间分布广泛,但以东南方向较为集中。大田县和尤溪县发生林火次数最多,分别发生林火147、144起,过火面积分别为3535.6hm2、2385.6hm2。林火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火因构成上分析,在已查明火因的森林火灾中,人为火源占99.91%,其中生产性火源占71.047%,非生产性用火占27.047%,生产性火源的所占比重最高的是烧荒烧炭烧杂(64.97%),生活用火的重点火源是吸烟(9.41%)和痴呆小儿弄火(3.47%)。上述火因大多发生在居民点附近的浅山区的农林交错带,因此对林火的时空分布有直接影响。从该区主要树种不同林型的森林燃烧性上研究,可将该区的主要树种按可燃、易燃、难燃、经济林难燃、竹林难燃分为5个分类等级、其中80%的火源大多分布在易燃林分上,15%的火源分布在可燃林分上,其余分布在难燃林分上,可燃、易燃林分上的火源百分比约为95%。从气候变化与林火时空分布的相关性分析可得:在春季林火高发季节的1-3月份当中,随着月平均最高气温和风速的逐年升高增大,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在逐年减少,此时的气象条件利于森林火灾的发生。根据福建三明地区主要树种不同林型森林燃烧性的等级划分和林火时空分布情况,结合SPSS统计软件用聚类分析对该区进行火险区划。区划结果为:东南部的尤溪县和大田县为Ⅰ级火险区;西南方向的沙县、永安市、清流县、宁化县4县为Ⅱ级火险区;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明溪县、三明市市辖区、为Ⅲ级火险区。研究成果可为当地的林火管理和森林防火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唐丽霞[7](2009)在《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文中提出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等关键的生态问题,在气候变化和黄土高原以植被恢复、保持水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实施的背景下,黄土高原区河川径流和输沙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黄土高原区典型中尺度流域清水河流域(面积436km2)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Kendall)秩检验方法结合滑动T检验和跃变参数分析法对流域内径流、输沙及气候因素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点检验;同时基于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分析土地利用和气候因素变异对径流和输沙变化的贡献率;最后结合SWAT模型和情景模拟的手段分析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植被变化下流域径流和输沙的变化,旨在为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建设高效水资源利用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植被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对航片和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清水河流域1959-2007年间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为乔木林面积增加,灌木林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农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居民区面积迅速增加。流域内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布在高海拔、204~0°的阴坡和沟谷;农地和园地分布于低海拔、缓坡的阳坡;灌木林和草地分布在海拔850~1550m的范围内。结合Fragstats软件分析,整个清水河流域景观斑块数目减少,斑块平均面积扩大,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减小,反映出景观的破碎度降低,景观连接性增强,景观异质性减弱;景观多样性方面,原有的优势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各种类型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向着均匀化方向演变。MK趋势性分析和突变点检验表明:降雨量及极端降雨指数均无趋势性变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有显着的上升趋势,突变点位于1997年、1994年和1998年;潜在蒸发散有极显着的上升趋势,突变点在1997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有极显着的下降趋势,突变点同在1980年。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气候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48.17%。而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51.83%。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分析,降雨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9.89%。而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90.11%。土地利用变化中主要是林地的变化,可见,清水河流域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导致径流和输沙减少的原因之一。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平均径流、输沙在校准期与验证期的模型效率系数Ens都在0.5以上,相对误差小于20%,R2达到0.7以上,表明模型在模拟清水河流域的径流和输沙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降雨、径流深和输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降雨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影响表现在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另外地形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坡度大的子流域,其径流和输沙都高于其它子流域。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径流和输沙对DEM的分辨率响应显着,两者都表现出随DEM分辨率的增大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潜在蒸发散计算径流量高低次序为Priestley-Taylor>Penman-Monteith>Hargreaves。极端土地利用情景下,径流的高低次序依次为灌木林地>草地>阔叶林地>园地>针叶林,与原地类相比灌木林地和草地均使模拟径流增加,其余的情景都使模拟径流减少。不同情景的输沙量依次为草地>灌木林地>阔叶林地>园地>针叶林地,与原地类比较草地使模拟输沙量增加,其余的情景都使模拟输沙量减少;不同森林覆盖率情景下年均径流和输沙量都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大呈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在40-70%之间的输沙量下降速率最大。根据极端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结果和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异特点,为高效利用水资源同时减少土壤侵蚀,设计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的最优情景,并模拟径流和输沙,结果表明:最优情景下径流深增加16.34%,输沙模数减小94.71%,可见,最优情景的植被配置起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同时,最优情景下径流的空间分布与原地类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输沙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值区由集中到分散的变化趋势,说明在地类发生改变的同时,影响输沙因素的敏感性也发生了变化,植被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径流和降雨的敏感性增加,同时地形因素依然是最敏感的因素。

杨文文[8](2006)在《晋西黄土区刺槐抗旱造林适宜水分密度及水分代谢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黄土高原正在实施以林草植被恢复重建为核心的“山川秀美”生态工程,这种宏大工程中林草建设的实施方式、布局、以及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都取决于该区水分环境的支撑能力,同时也必然对其水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水分基础的研究变得十分迫切。 本文首先研究了选定的8块样地的土壤水分数量和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坡面土壤水资源时空变异规律,进而从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角度出发,建立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NF=sum from i=1 to n Wi×xi/xia,选择定位角度为坡向,即选择阴坡和阳坡两个坡向水分条件优越的林分,为土壤水分因子最适值的标准立地,其他各样地各土层的水分条件以这两个标准立地的土层水分条件为参照,计算每个样地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值,为该区域最适土壤水资源承载力提供水分生态学依据;并对刺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植物体自身生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进行追踪定位研究,得出刺槐幼苗在春季干旱时节蒸腾耗水和光合作用的一些一般规律,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重建提供植物生理学上的理论依据;并结合近自然林学理论,通过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刺槐耗水的一般规律,得出研究区域小地形上的最适刺槐水分密度。通过一年多的理念开发、系统推理、适地考察、综合分析、比较检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张国兴,王素云[9](2000)在《应用Fuzzy综合评判对春季人工造林日期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松山区春季人工造林 ,大都在早春进行。但它归属于定性范畴 ,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使其从定性提高到定量研究水平 ,本文采用Fuzzy综合评判的方法 ,对春季人工造林日期进行了选择 ,为适时开展人工造林 ,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应用Fuzzy综合评判对春季人工造林日期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Fuzzy综合评判对春季人工造林日期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河流水系
        2.1.3 水文气象
        2.1.4 土壤植被
        2.1.5 水利工程
    2.2 数据来源
        2.2.1 水文气象数据
        2.2.2 土壤数据
        2.2.3 土地利用数据
        2.2.4 DEM数据
第3章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3.1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识别方法
        3.1.1 趋势性分析方法
        3.1.2 周期性分析方法
        3.1.3 突变性分析方法
    3.2 水文气象要素趋势性分析
        3.2.1 降水变化趋势
        3.2.2 气温变化趋势
        3.2.3 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
        3.2.4 径流变化趋势
    3.3 水文气象要素周期性分析
        3.3.1 降水周期性分析
        3.3.2 气温周期性分析
        3.3.3 潜在蒸散发周期性分析
        3.3.4 径流周期性分析
    3.4 水文气候要素突变性分析
        3.4.1 降水突变点分析
        3.4.2 气温突变点分析
        3.4.3 潜在蒸散发突变点分析
        3.4.4 径流突变点分析
        3.4.5 突变点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WAT水文模型构建
    4.1 SWAT模型概述
    4.2 SWAT模型结构与原理
        4.2.1 SWAT模型结构
        4.2.2 SWAT模型原理
    4.3 SWAT模型数据库构建
        4.3.1 DEM图
        4.3.2 土地利用数据库
        4.3.3 土壤数据库
        4.3.4 气象数据库
        4.3.5 水库
        4.3.6 生活及工业取用水
        4.3.7 灌溉用水
    4.4 SWAT模型流域特征提取
        4.4.1 流域水系提取及子流域的划分
        4.4.2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4.5 SWAT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4.5.1 模拟时段选取
        4.5.2 SWAT模型的建立
        4.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4.5.4 参数率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
        5.1.2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法
        5.1.3 弹性系数法
        5.1.4 水文模拟法
    5.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径流响应估算
        5.2.1 研究阶段的划分
        5.2.2 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
        5.2.3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法
        5.2.4 弹性系数法
        5.2.5 水文模拟法
        5.2.6 归因结果对比分析
    5.3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5.3.1 气候要素
        5.3.2 人类活动要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径流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响应
    6.1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1 气候情景的设计方法
        6.1.2 年均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3 年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2 径流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6.2.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6.2.2 土地利用情景的设计方法
        6.2.3 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响应
    6.3 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预测
        6.3.1 土地利用预测
        6.3.2 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预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城市化进程中土壤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模糊综合评判
        2.2.2 PSR模型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IPA分析
3 指标体系建立
    3.1 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1.3 初步选择指标层指标
    3.2 指标层指标优化筛选
        3.2.1 德尔菲法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相关性分析
        3.2.4 指标筛选过程
    3.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及指标解释说明
4 综合评价
    4.1 大连市区域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土壤生态状况
    4.2 前期准备工作
        4.2.1 大连市相关基础数据获取
        4.2.2 指标权重计算
    4.3 模糊综合评价
        4.3.1 子要素层模糊综合评价
        4.3.2 要素层模糊综合评价
        4.3.3 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
        4.3.4 各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4 评价指标分析
        4.4.1 指标IPA分析
        4.4.2 各级评价指标分析
    4.5 结果分析
    4.6 大连市土壤生态改善意见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评价指标重要性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B 大连市评价指标现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C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
    2.2 研究思路和内容
    2.3 研究材料
    2.4 研究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5 实验方法
        2.5.1 适用性分析
        2.5.2 植物调查
        2.5.3 土壤测定
        2.5.4 水土保持能力测定
        2.5.5 效益评价
    2.6 措施工艺
3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工程适用性
    3.1 稳定性设计介绍
        3.1.1 整体性网格模板
        3.1.2 三维立体结构
        3.1.3 植物根系固土
    3.2 适用性分析
        3.2.1 边坡稳定系数
        3.2.2 坡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3.2.3 边坡沉降与稳定性关系
        3.2.4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适用边坡范围
    3.3 小结
4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生态适应性分析
    4.1 植物生长情况
        4.1.1 株高
        4.1.2 基茎
        4.1.3 枝条生长量
        4.1.4 植物冠幅
        4.1.5 植物筛选配置
    4.2 土壤测定
        4.2.1 土壤含水量
        4.2.2 土壤比重、容重及孔隙度
        4.2.3 小结
    4.3 水保能力测定
5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5.1.1 绿化面积
        5.1.2 施工效率
        5.1.3 网格成本及养护管理
    5.2 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
6 乌海千里山公路边坡应用实例分析
    6.1 工程区概况
    6.2 调查内容
    6.3 调查结果分析
        6.3.1 植物情况
        6.3.2 土壤改良状况
        6.3.3 生态效应
    6.4 结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4)山口红树林区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对滨海生境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概况
    1.2 海陆交错带的概念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3 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建设过程及管理机构
    2.2 自然地理
    2.3 山口红树林的种类
    2.4 生物多样性
        2.4.1 植物多样性
        2.4.2 动物多样性
    2.5 保护区沿岸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鸟类统计方法
    3.2 生境的划分
    3.3 数据处理和运算
        3.3.1 群落多样性指数
        3.3.2 生境利用
第四章 迁徙季节鸟类对桉树林生境和混交林生境的利用
    4.1 春季鸟类对桉树林生境和混交林生境利用的研究
        4.1.1 春季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1.2 春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1.3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4.2 秋季鸟类对桉树林生境和混交林生境利用的研究
        4.2.1 秋季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2.2 秋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2.3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 繁殖季节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的研究
    5.1 鸟类的组成与分布
        5.1.1 鸟类群落组成
        5.1.2 生境鸟种分布情况
        5.1.3 鸟类多样性分布格局和均匀性
        5.1.4 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相似性
    5.2 夏季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5.3 夏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4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5.5 结果分析
    5.6 讨论
        5.6.1 多样性指数的使用分析
        5.6.2 桉树人工林分析
第六章 越冬季节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的研究
    6.1 鸟类的组成与分布
        6.1.1 鸟类群落组成
        6.1.2 生境鸟种分布情况
        6.1.3 鸟类多样性分布格局和均匀性
    6.2 越冬季节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6.3 冬季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6.4 常见鸟类和因子相关性分析
    6.5 分析和讨论
第七章 滨海地带鸟类保护建议
    7.1 滨海地带各种生境的重要性
    7.2 桉树人工林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野外调查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利用结构复杂性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研究
        1.3.2 GIS在水土资源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1.3.3 信息熵在水土资源利用结构的应用研究
        1.3.4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驱动因子识别
        1.3.5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驱动机制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建三江分局自然资源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类型
        2.1.4 水资源状况
    2.2 建三江分局社会经济概况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信息熵理论及均衡度与优势度
        3.2.2 因子分析法
        3.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3.2.4 驱动力指数公式法
        3.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 本章小结
4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分析
    4.1 基于信息熵的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复杂性分析
        4.1.1 用水现状
        4.1.2 用水量的变化
        4.1.3 用水结构的变化
        4.1.4 用水结构信息熵的有序度分析
        4.1.5 用水结构信息熵的空间分布分析
    4.2 基于信息熵的建三江分局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性分析
        4.2.1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结构
        4.2.2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4.2.3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2.4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时序变化
        4.2.5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空间分异
    4.3 本章小结
5 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驱动机制
    5.1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驱动指标选取原则
    5.2 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驱动指标的选取
    5.3 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的用水结构复杂性驱动力
        5.3.1 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变化复杂性的驱动力指数
        5.3.2 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变化复杂性的驱动力空间分布
    5.4 建三江分局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驱动力分析
        5.4.1 定性分析
        5.4.2 定量分析
        5.4.3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复杂性驱动力的空间分布
    5.5 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综合驱动机制
        5.5.1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复杂性综合驱动力指标
        5.5.2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复杂性综合驱动力指数
        5.5.3 水土资源利用结构演变复杂性综合驱动力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6.1 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改变用水观念
    6.2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推广水田节水灌溉技术
    6.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6.4 完善土地法制建设,并加强国土观念教育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福建三明2000~2009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林火因子及林火的危害
        1.1.1 林火因子介绍
        1.1.2 林火的危害
    1.2 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意义
    1.3 林火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1 林火时空分布研究综述
        1.3.1.1 林火时间变化规律
        1.3.1.2 林火空间变化规律
        1.3.2 火因构成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综述
        1.3.3 基于可燃物类型划分的森林燃烧性研究综述
        1.3.3.1 森林燃烧性国内研究概述
        1.3.3.2 森林燃烧性国外研究概述
        1.3.4 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综述
        1.3.4.1 气候变化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1.3.4.2 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1.4 三明地区林火概况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气候条件
    2.3 水文
    2.4 森林植被资源
    2.5 林改前后森林火灾概况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数据来源
    3.2 林火等级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福建三明地区林火时空分布规律
        4.1.1 林火时间分布规律
        4.1.1.1 林火年份的分布规律
        4.1.1.2 林火月份的分布规律
        4.1.1.3 林火时点的分布规律
        4.1.2 林火空间分布规律
        4.1.3 福建三明地区森林防火等级区划的研究
    4.2 火源与林火时空分布
        4.2.1 火因构成分析
        4.2.2 主要火源分析
    4.3 森林燃烧性研究
        4.3.1 主要树种抗火能力的综合评价
        4.3.2 森林燃烧性等级划分
    4.4 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4.4.1 气象要素与林火发生频次关系
        4.4.2 气象要素与林火发生频次相关性分析
        4.4.3 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及建议
        5.2.1 讨论
        5.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
        1.2.2 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
        1.2.3 气候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泥沙影响研究方法
        1.2.4 气候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泥沙影响的分割
        1.2.5 黄土高原区气候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1.3 水文模型模拟流域水文特征比较
        1.3.1 HEC-HMS
        1.3.2 TOPOMODEL
        1.3.3 MIKESHE
        1.3.4 MMS/PRMS
    1.4 SWAT模型的选择
        1.4.1 径流模拟研究
        1.4.2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土壤情况
    2.4 植被
    2.5 气候与水文
    2.6 水土流失情况
3.研究方法
    3.1 基础数据收集
        3.1.1 径流、泥沙和气象数据的收集
        3.1.2 图形影像资料的收集及预处理
    3.2 数据的观测与实验
        3.2.1 水文与气候数据的观测
        3.2.2 植被状况及结构调查
        3.2.3 土壤的采集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3.2.4 土地利用野外校正
    3.3 统计分析方法
        3.3.1 水文气候数据趋势性分析和突变点检验
        3.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3.3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异对径流量、泥沙影响分析
    3.4 模型模拟方法
        3.4.1 模型模块选择
        3.4.2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3.4.3 基于DEM的水文参数的提取
        3.4.4 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3.4.5 径流、泥沙的模拟与验证
        3.4.6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3.4.7 情景预测分析
4.清水河流域46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4.1.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4.1.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过程
        4.1.3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异特点
    4.2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动态分析
        4.2.1 流域景观特征指数的提取及其生态意义
        4.2.2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分析
        4.2.3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4.3 小结
5.清水河流域46年来气候变异分析
    5.1 分析方法
        5.1.1 Mann-Kendall秩统计检验方法
        5.1.2 滑动t检验法及跃变参数计算
        5.1.3 潜在蒸发散计算方法
    5.2 统计参数分析
    5.3 趋势性变化分析及突变点检验
        5.3.1 降水的变化
        5.3.2 气温的变化
        5.3.3 潜在蒸发散的变化
    5.4 气候因素的年内分布特征分析
        5.4.1 降水的年内分布
        5.4.2 气温的年内分布
        5.4.3 潜在蒸发散的年内分布
    5.5 小结
6.土地利用变化与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6.1 径流、泥沙变化分析
        6.1.1 径流变化
        6.1.2 输沙量变化
    6.2 突变点前后水文特征分析
        6.2.1 突变点前后水文基本特征
        6.2.2 变点前后日径流FDC曲线分析
        6.2.3 变点前后月输沙量SDC曲线分析
    6.3 径流泥沙突变点前后的气候因素变化分析
    6.4 径流泥沙突变点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5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的贡献率
        6.5.1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的贡献率分析方法
        6.5.2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的贡献率分析结果
    6.6 降雨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影响的贡献率
        6.6.1 降雨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影响的贡献率分析方法
        6.6.2 降雨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影响的贡献率分析结果
    6.7 小结与讨论
        6.7.1 小结
        6.7.2 讨论
7.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拟清水河流域径流与输沙
    7.1 SWAT模型的简介
    7.2 SWAT的主要模块原理
        7.2.1 水文模块(hydrology)
        7.2.2 气象模块(Weather)
        7.2.3 产沙模块(sedimentation)
    7.3 SWAT模型结构
    7.4 SWAT数据库的建立
        7.4.1 基于GIS建立流域DEM
        7.4.2 属性数据库
    7.5 基于DEM的水文参数的提取
        7.5.1 流域河网的生成
        7.5.2 子流域的划分
        7.5.3 水文响应单元
    7.6 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7.6.1 11LH-OAT灵敏度方法简介
        7.6.2 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
    7.7 流域径流泥沙模拟的参数率定与验证
        7.7.1 SUFI-2算法简介
        7.7.2 SUFI-2算法计算步骤
        7.7.3 SWAT模型的适用性评价标准
        7.7.4 流域径流泥沙模拟参数率定与验证结果
        7.7.5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7.8 小结
8.不同土地利用/植被变化情景的水文响应
    8.1 情景模拟设计
        8.1.1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情景
        8.1.2 不同森林覆盖率情景
    8.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变化情景模拟结果
        8.2.1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结果
        8.2.2 不同森林覆盖率情景模拟结果
    8.3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技术研究
        8.3.1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情景设置
        8.3.2 流域优化空间配置结果分析
    8.4 小结
9.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致谢

(8)晋西黄土区刺槐抗旱造林适宜水分密度及水分代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植被建设概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进展与现状
        1.3.1 人工植被与土壤水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植被的抗旱性研究
        1.3.3 植物水分利用率与植物生理指标的关系
        1.3.4 近自然林业概念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1.4 展望及存在问题探讨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行政区域
        2.1.2 试验区所在流域的自然特点
        2.1.3 气候条件
        2.1.4 地貌特征
        2.1.5 土壤与母质
        2.1.6 植被区系特征
        2.1.7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2.1.8 水土流失状况
        2.1.9 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拟解决的问题
        2.3.3 技术路线
3. 土壤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样地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
    3.1 样地基本情况
        3.1.1 样地类型
        3.1.2 刺槐林地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析
    3.2 不同立地类型及同一立地不同土层深度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性研究
    3.3 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含水量分布比较
        3.3.1 不同土层的多重检验比较分析
        3.3.2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的变异
    3.4 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比较
    3.5 各样地春季土壤水分分布随时间变异性的分层分析
    3.6 不同样地的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3.6.1 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建立
        3.6.2 6块样地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比较分析
        3.6.3 坡向对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评价
        3.6.4 结论与建议
    3.7 小结
4. 不同水分梯度下刺槐幼苗水分生理生态指标研究
    4.1 刺槐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4.1.1 刺槐日蒸腾速率与饱和水气压差间的关系
        4.1.2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与光合有效辐射间的关系
        4.1.3 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间的关系
    4.2 刺槐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生理指标对比
        4.2.1 不同水分条件下刺槐蒸腾速率的对比
        4.2.2 不同水分条件下刺槐光合速率的对比
        4.2.3 不同水分条件下刺槐气孔导度的对比
        4.2.4 不同水分条件下刺槐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调节之间的关系
    4.3 影响刺槐蒸腾速率的环境因子与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4 水分胁迫去除后刺槐蒸腾、光合的恢复能力
        4.4.1 水分胁迫去除后刺槐的蒸腾速率的变化
        4.4.2 水分胁迫去除后刺槐的光合速率的变化
        4.4.3 刺槐幼苗对水分处理可塑性响分析
    4.5 小结
5. 刺槐蒸腾速率、光合速率与水分高效利用的试验研究
    5.1 叶片光合有效辐射与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
        5.1.1 叶片蒸腾与光合有效辐射
        5.1.2 叶片光合与光合有效辐射
    5.2 叶片光合与蒸腾的关系
    5.3 叶片光合、蒸腾与气孔导度
    5.4 结论
6. 低功能水土保持型植被恢复、经营与重建技术
    6.1 水土保持型植被恢复、经营与重建的基本构思
        6.1.1 水土保持型植被恢复、经营与重建的概念
        6.1.2 水土保持型植被恢复、经营与重建模式的基本内涵
    6.2 林草植被建设管理技术
        6.2.1 植被建设的土壤水分生态问题
        6.2.2 基于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刺槐林分结构调整
    6.3 稳定林分目标林相的确定
        6.3.1 阴坡半阴坡立地目标林分的确定
        6.3.2 阳坡半阳坡立地目标林分的确定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应用Fuzzy综合评判对春季人工造林日期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研究[D]. 李苏.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城市化进程中土壤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 王乃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基于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应用研究[D]. 陈琼.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4]山口红树林区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对滨海生境的利用[D]. 许亮. 广西大学, 2012(03)
  • [5]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利用结构复杂性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赵菲菲.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6]福建三明2000~2009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7]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D]. 唐丽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8]晋西黄土区刺槐抗旱造林适宜水分密度及水分代谢特征研究[D]. 杨文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 [9]应用Fuzzy综合评判对春季人工造林日期的选择[J]. 张国兴,王素云.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0(04)

标签:;  ;  ;  ;  ;  

模糊综合判断在春季人工林日期选择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