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剂的变化

不同年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剂的变化

一、不同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1](2020)在《高龄妊娠对子代生长和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高龄妊娠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探讨高龄妊娠对子代一般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n=10)与12月龄(n=10)的雌性SD大鼠分别与3月龄雄鼠随机合笼,以孕鼠每胎所生子鼠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适龄子代组(Ct1)和高龄子代组(AMA)。记录不同年龄孕鼠受孕时间、孕鼠每胎的产子数量、子鼠性别比例、子鼠的死亡数目、子鼠体重、子鼠睁眼状态,并观察子鼠有无发育畸形的情况。结果:(1)与适龄孕鼠相比,高龄孕鼠受孕时间明显延长(30.63±1.558天vs 23.80±0.6464天,t=4.370,P=0.0005);(2)高龄孕鼠与适龄孕鼠相比,每胎产子数量分别为11.55±0.9664只和11.55±1.337只(t=0,P=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MA组雄性子鼠的数量较Ctl组有增多(5.909±0.8029只vs 4.636±0.7419只,t=1.164,P=0.25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AMA组子鼠死亡数量较 Ctl 组有增加(0.5455±0.3659 只 vs 0.3636±0.1521 只,t=0.4588,P=0.651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生后第4、5、6、7、14天,AMA组的体重明显高于Ctl组(t值在3.446-6.553,P值均小于0.001);(6)与Ctl组相比,AMA组睁眼状况延迟,在生后第14-15天最明显(睁眼状态评分分别为1.118±0.2369 分 vs 1.788±0.06908 分,t=3.601,P=0.0007;1.147±0.2339分 vs 1.988±0.0125 分,t=5.535,P<0.0001)。(7)2 只高龄子代鼠出现发育畸形,分别为肢体缺如、脑发育畸形。结论:除前期发现高龄妊娠影响子代的神经精神发育以外,高龄妊娠还导致雌鼠受孕时间明显延长,影响子鼠一般生长发育情况,包括生后早期子鼠体重增加,睁眼状况延迟。同时,可能出现子鼠发育畸形、死亡增加的风险。第二部分高龄妊娠对子代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目的:在前期发现高龄妊娠影响子代鼠神经精神发育的基础上,探讨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n=10)与12月龄(n=10)的雌性SD大鼠分别与3月龄雄鼠(n=20)合笼,以其子鼠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适龄子代组(Ctl)和高龄子代组(AMA)。两组均随机选取40只子代大鼠,分别在生后第7、14、28天分批处死动物,采集海马组织标本。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方法定位及定量检测海马Dcx、Nestin、PSA-NCAM、NeuN、GFAP蛋白表达水平,研究高龄妊娠子代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的变化。结果:(1)Western Blot发现生后7天AMA组海马Dcx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Ctl 组(0.79±0.09 vs 1.32±0.19,t=2.457,P=0.0276);免疫荧光显示,AMA 组海马 DG 区 Dcx 的表达明显低于Ctl 组(31.52±1.36 vs 37.74 ±0.91,t=3.806,P=0.0019),而在海马CA1区、CA3区的表达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 33.99±0.64 vs 35.01±0.54,t=1.219,P=0.2429;38.22±1.45 vs 38.35±1.84,t=0.05684,P=0.9555)。(2)Western Blot 检测两组子鼠生后 7 天海马Nestin蛋白的表达,高龄组子鼠海马Nestin的表达有减少(0.70±0.09 vs 0.87±0.15,t=0.9672,P=0.349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免疫荧光发现,在海马DG区AMA组Nestin的表达明显低于Ctl组(25.67±2.46 vs 34.89 ±2.59,t=2.581,P=0.0218)。(3)免疫荧光发现生后 14 天 AMA 组 DG 区 PSA-NCAM 的表达明显低于 Ctl 组(26.36±1.31vs 33.42±1.52,t=3.523,P=0.0034),而在CA1区和CA3区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7.26±1.36 vs 35.57±1.39,t=0.8688,P=0.3996;35.82±1.99 vs 35.34±2.73,t=0.1424,P=0.8888)。(4)Western Blot检测生后28天AMA组海马GFAP的表达有减少(1.03±0.14 vs 1.34±0.22,t=1.166,P=0.263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发现AMA组GFAP的表达在CA1区、CA3区、DG区均低于Ctl组(24.27±0.98 vs 27.71±0.85,t=2.643,P=0.0193;26.14±1.14vs29.5±0.79,t=2.446,P=0.0282;25.21±0.87 vs 28.82±0.84,t=2.985,P=0.0098);而 NeuN 的表达,通过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MA组海马NeuN的表达有所增加(1.31±0.21vs0.99±0.16,t=1.247,P=0.2329),但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发现AMA 组海马 CA1 区 NeuN 的表达增加(35.69±1.21 vs 15.03±1.17,t=12.27,P<0.001),但在CA3区和DG区Neu两组间NeuN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3.07±1.19vs23.64±2.47,t=0.2044,P=0.8410;31.40±1.73vs30.48±1.06,t=0.4546,P=0.6564)。结论:高龄妊娠可能通过抑制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并影响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导致子鼠海马神经细胞发育障碍。

徐阳[2](2016)在《哈蟆油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哈蟆油(Oviductus Ranae)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为长白山地区传统的道地药材,具有养阴润肺、补肾益精、健脾养胃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镇咳平喘、抗疲劳、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疗效。本文主要对哈蟆油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和药效成分药代动力学进行系统研究,对药材的评价控制和药效成分开发提供研究依据。1主要药效成分的分离利用柱层析色谱配合制备液相方法,对哈蟆油主要药效部位甾体类成分进行分离,结合光谱技术进行鉴定,共分离鉴定7种甾体类和5种脂肪酸酯类化合物,其中7-去氢胆固醇、胆甾-4,6-二烯-3-醇、豆甾醇、菜油甾醇、9-十八碳烯酸乙酯,9-十八碳烯酸甲酯,5,8,11,14-二十碳四烯酸甲酯,十八碳酸甲酯,十六碳酸甲酯,9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哈蟆油中分离得到。通过高速逆流色谱法,分别分离、制备了哈蟆油中胆固醇、7-羟基胆固醇和7-酮基胆固醇,其纯度分别为95.9%,96.5%和97.2%。2质量鉴别的研究2.1 TLC哈蟆油药材鉴别方法本文建立一种哈蟆油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比较原有的哈蟆油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胆固醇、7-羟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和LD-2作为对照物质,以254nm紫外灯光下和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检视,结果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具有良好的专属性,与原有方法相比更具优越性。此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廉等优势,可作为哈蟆油鉴别的参考方法,弥补药典中无薄层色谱鉴别项。2.2哈蟆油指纹图谱的建立通过HPLC-UV法对14批不同产地的哈蟆油样品进行分析,建立哈蟆油指纹图谱,与原有方法相比更具优越性,共有峰由原来的12个提升至33个,并指认了5种哈蟆油主要药效成分的色谱峰,分别为1-甲基海因、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7-去氢胆固醇和豆甾醇,优越性明显。此方法对哈蟆油药材的鉴别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更为完整的评价哈蟆油的质量,更具专属性和准确性。同时对哈蟆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3一测多评法测定哈蟆油中甾体类成分本实验以胆固醇为内参物,对哈蟆油中7-羟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胆甾4-烯-3酮、豆甾醇、7-去氢胆固醇与胆固醇之间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校正因子进行测定,建立了哈蟆油主要甾体类成分“一测多评”的测定方法。依照此法对哈蟆油中6种甾体类成分进行测定,并与外标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合方法学试验证明此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哈蟆油中7-羟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胆甾4-烯-3酮、豆甾醇、7-去氢胆固醇和胆固醇的含量测定,可省去除胆固醇外其它标准品的使用,简化实验、节约实验成本。此方法具有准确、高效、简便的优势,可应用于哈蟆油质量控制。3药代动力学研究3.1 1-甲基海因胃肠稳定性的研究本文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简便的测定方法,可以对1-甲基海因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进行测定。通过比较3μg/ml、10μg/ml、15μg/ml高、中、低浓度样品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24h稳定性的测定,表明1-甲基海因只有极少量会降解,24h降解量不大于3%,具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推测其口服给药后,在胃液和肠液的p H下保持稳定,不会因降解受到影响,对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依据。3.2 1-甲基海因血药浓度的研究首次对1-甲基海因的药代动力学实验进行研究,建立一种对1-甲基海因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准确度、回收率结果均符合要求。通过测定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20mg/kg、50mg/kg、100mg/kg和尾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3mg/kg的血药浓度,利用DAS 2.0软件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发现口服1-甲基海因在体内吸收较快,20mg/kg、50mg/kg和100mg/kg的Tmax分别为2.0±0.55h、1.5±0.63h和1.292±0.459h,且消除也较快,T1/2约0.64h、0.75h和0.797h。并对其生物利用度进行计算,测定结果为18.84±2.21%。本文首次对1-甲基海因大鼠体内的血药关系进行研究,对1-甲基海因的临床使用和对药物研发奠定基础。3.3 1-甲基海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首次对1-甲基海因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研究,建立一种对1-甲基海因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的方法,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准确度、回收率结果均符合要求。对0.2μg/ml、5μg/ml和50μg/ml药物浓度下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测定,其蛋白结合率约为24.36±0.93%、23.93±0.68%、.25.29±0.84%,属于较低蛋白结合率的物质,与半衰期较短的结果相符。比较0.2μg/ml、5μg/ml和50μg/ml浓度下血浆蛋白率结果,确定在测定范围内1-甲基海因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具有浓度依赖性。3.4 1-甲基海因药物组织分布的研究首次对1-甲基海因药物组织分布进行研究,建立一种高效、快捷、准确的测定方法,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准确度、回收率结果均符合要求。灌胃给药,剂量为50mg/kg,测定给药后0.5h、1h、2h、4h、6h、12h时药物在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脏器中的含量。结果1-甲基海因能够快速的分布于大鼠的各脏器中,约1h时各器官具有较高的浓度,达到顶峰;约3h时,各脏器药物浓度基本减少1/2以上;约6h时,各脏器药物浓度只剩下少微量,大部分已经被消除;12h时,各脏器中已经检测不到药物,已经完全消除,说明1-甲基海因在各组织中不易造成蓄积现象。3.5 1-甲基海因体内排泄的研究首次对1-甲基海因的排泄量进行研究,建立一种高效、快捷、准确的测定方法,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准确度、回收率结果均符合要求。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灌胃给予1-甲基海因,剂量为50mg/kg,96h内通过尿液和粪便总的排泄量约占总剂量的约为19.22%,其中尿液排出约15.58±4.48%,粪便排出约3.37±0.71%,说明药物主要通过尿液的方式排出。原药排出的总量只占给药剂量的少部分,说明1-甲基海因在复杂的体内环境,可能存在生物转化,发生结构的变化。

蒋文丽[3](2014)在《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儿童重症肺炎起病急、重、变化快且复杂,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因。常规治疗方法存在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阴影恢复慢,病原检测阳性率低等不足。电子支气管镜术通过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有效提高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更为精确的用药依据。同时,通过直接观察气管以及支气管粘膜的形态,准确掌握支气管畸形、支气管异物及分泌物阻塞情况,并可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清除炎性分泌物,解除管腔堵塞,减轻局部水肿,缩短病程。本研究旨在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术在儿童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作用,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今后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收集了2011年12月2014年2月来自长春市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收治并确诊为重症儿童肺炎的患儿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所有重症儿童肺炎的患儿均伴有咳嗽、体温持续较高、痰多、气喘等症状,多数重症肺炎的患儿晚间睡眠状况不佳。观察组100例重症儿童肺炎患儿给予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用电子支气管镜治疗,对照组100例患儿仅给予与观察组相同的传统方法治疗,分析两组相关指标恢复情况,如发热时间、咳嗽时间、X线胸片、白细胞总数。对行电子支气管镜术的观察组100例分析行支气管镜术各个时间段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比较常规标本和肺泡灌洗液两种不同标本的病原体检出率异同情况,比较常规胸部X线片和电子支气管镜两种方法的支气管畸形和支气管异物的检出率异同情况。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基本情况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①两组热程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位数为7天,小于对照组的中位数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64,P <0.001)。②两组咳嗽转归时间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中位数为9天,小于对照组的中位数10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14,P <0.001)。3.观察组与对照组辅助检查恢复情况比较①两组影像学恢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于住院治疗1周、12周、24周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和对照组影像学恢复率有明显差异(χ2=11.396,P=0.003)。1周和12周观察组影像学恢复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②两组重症肺炎患者中选择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超过10.0×109/L)者于住院治疗一周时监测其白细胞总数。结果显示,两组患儿1周内白细胞总数恢复率观察组为60.00%(33/55),高于对照组的26.00%(12/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P<0.01)。4.电子支气管镜术过程中患儿SpO2、HR的变化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三天内行电子支气管镜术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即过声门、目标部位和检查结束时患者的心率与检查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t=0.848,P=0.398;t=1.540,P=0.127;t=1.888,P=0.061),而在过声门、目标部位和检查结束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与检查前比较均有明显变化(Signed Rank秩和检验:S=-1234.5,P<0.001;S=-829.5,P<0.001;S=1295.5,P<0.001),在过声门和目标部位时有一过性乏氧,但在检查结束即恢复,且较检查前血氧饱和度有所升高。5.观察组不同标本病原检出率比较观察组100例利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为标本和利用常规(咽拭子和静脉血)为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了解不同标本病原检出率的不同。①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灌洗液做标本为39.00%(39/100),常规标本为20.00%(20/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6,P<0.001)。②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灌洗液做标本为41.00%(41/100),常规标本为22.00%(22/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6,P<0.001。③两种不同标本对腺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χ2=1.000,P=0.317;χ2=1.000,P=0.317;χ2=3.000,P=0.083)。6.观察组不同检查方法的先天性支气管畸形诊断率比较对观察组100例比较利用常规胸部X线片和电子支气管镜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支气管畸形诊断率。结果显示,先天性支气管畸形率支气管镜方法为15.00%(15/100),常规方法为5.00%(5/1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0.0039)。7.观察组不同检查方法的支气管异物检出率比较对观察组100例比较利用常规胸部X线片和电子支气管镜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支气管异物诊断率。结果显示,支气管镜方法支气管异物诊断率为11.00%(11/100),而常规法未发现支气管异物患者(0.00%)。结论:1.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可以缩短咳嗽及发热病程。2.电子支气管镜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可以促进病程早期(2周内)胸部X线阴影吸收及白细胞总数的恢复。3.电子支气管镜对肺炎链球菌和支原体病原感染、先天性支气管畸形以及气管异物等儿童重症肺炎病因的检测敏感性较高。4.电子支气管镜治疗儿童重症肺炎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无影响,但可以改善血氧饱和度。

雷蓉[4](2014)在《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干细胞移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 BMSCs)。但是,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移植后干细胞在梗死区的生存问题,90%以上的BMSCs在移植后数天内就会死亡。因此,如何提高移植后BMSCs的存活率,是提高缺血性心脏病干细胞治疗的关键,也是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 RAAS)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心肌梗死后机体可产生大量的AngⅡ,AngⅡ对移植后BMSCs存活的影响如何有待于进一步阐明。目的:通过该研究探讨血管紧张素Ⅱ预处理对缺血缺氧条件下BMSCs的Bcl-2和Bax的表达的影响,从而寻求减少BMSCs在缺血缺氧环境中凋亡的更好机制。方法:以缺氧无血清条件模拟心肌梗死后的缺血缺氧微环境。提取SD大鼠的BMSCs进行传原代培养,传代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BMSCs进行缺血缺氧处理,细胞活力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培养24小时,提取BMSCs的总RNA进行RT-PCR检测Bcl-2及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缺氧组BMSCs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与单纯缺血缺氧组比较,加入血管紧张素Ⅱ组的BMSCs Bcl-2的表达上调(P<0.01),Bax的表达下调(P<0.01),Bcl-2/Bax比值增大(P<0.01),0.1μm/L的血管紧张素Ⅱ对Bcl-2和Bax的表达影响较0.01μm/L显着(P<0.05),而与1μm/L血管紧张素Ⅱ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以缺氧无血清条件模拟细胞缺血缺氧条件下BMSCs的增殖和细胞活力明显下降;正常条件下培养的BMSCs不表达或低表达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血管紧张素Ⅱ可增强缺血缺氧条件下BMSCs的抗凋亡能力,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升高Bcl-2/Bax比值来实现的。

崔俊[5](2013)在《羟基马桑毒素结构改造及其对昆虫的毒杀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桑内酯是马桑植物中的倍半萜内酯类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苦毒素骨架,具有显着的神经毒性,被认为是昆虫行为的干扰剂、拒食剂和胃毒剂。羟基马桑毒素是马桑内酯类化合物的主要代表和活性最强的化合物,分析其构效关系、致毒机理,并对其进行结构改造是马桑内酯研究的热点。粘虫具有很强的迁飞性,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本研究优化了羟基马桑毒素的提取方法,并对羟基马桑毒素及其结构类似物进行了化学结构改造,通过活性测定筛选出了最优结构化合物。并以粘虫幼虫为试虫,初步分析了羟基马桑毒素引起粘虫麻痹和生长阻断的毒性机理。最后还分析了天敌昆虫花绒寄甲围心细胞的扫描电镜超微结构以及羟基马桑毒素对围心细胞形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羟基马桑毒素的提取分离技术。本研究首次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从12.45Kg干燥马桑种籽中提取到6.60g羟基马桑毒素,提取率达到0.53‰。正交分析结果表明,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提取时间120min,提取温度50°C,其中提取温度是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羟基马桑毒素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2、对羟基马桑毒素进行了结构改造研究。采用酰化加成反应以羟基马桑毒素羟基为母体合成了7个2位羟基酰化衍生物,经过SicFinder Scholar查新可知所得7个化合物均为新物质。采用非限制性叶碟法测定了所得酰化产物及羟基马桑毒素对3龄粘虫的拒食和杀虫活性。结果表明2,4-二氯苯甲酰化羟基马桑毒素(2-(2,4-dichlorobenzoyloxy)-tutin,T7)的杀虫活性最强,是本研究中的最优化合物。构效分析表明,不同基团对羟基马桑毒素杀虫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二氯苯甲酰基>氯烟酰基>甲氧苯甲酰基>氯苯甲酰基>对硝基苯甲酰基>磺酰基>二硝基苯甲酰基。3、对羟基马桑毒素结构类似物进行了结构改造。采用脱氧、加成和酰化等反应制备了23个具有羟基马桑毒素类似内酯环结构的衍生物。其中有9个穿心莲内酯衍生物、7个7-羟基香豆素衍生物和7个高丝氨酸内酯衍生物,经过SicFinder Scholar查新可知所得化合物中有9个新物质,另有5个化合物仅有CAS登录号,未见文献报道。活性分析结果表明15-氟代苯亚甲基-14-脱氧-11,12-烯穿心莲内酯衍生物(15-fluorobenzylidene-14-Deoxy-11,12-didehydroandrographolide,A4d)和15-溴代苯亚甲基-14-脱氧-11,12-烯穿心莲内酯衍生物(15-Bromoacylbenzylidene-14-deoxy-11,12-didehydroandrographolide,A4e)是穿心莲内酯衍生物中的最优化合物;7-甲烷磺酰基-香豆素和4-三甲基乙酰-香豆素(7-methane-sulfonyloxy-coumarine,C4)是香豆素衍生物中的最优化合物; N-4-硝基甲苯-高丝氨酸内酯(N-(4-nitrobenzoyl)-homoserinelactone,H1)是高丝氨酸内酯衍生物中的最优化合物。4、对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的生长阻断活性、麻痹活性和拒食、毒杀活性进行了分析和致毒机理初探。结果表明,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具有显着的拒食、麻痹和毒杀活性,并能降低试虫生长量,其生长阻断活性与毒素浓度呈正相关。羟基马桑毒素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也能够显着影响浆细胞的伸展活性,诱导试虫产生细胞免疫响应。试虫GBP蛋白表达量增高可能是试虫产生麻痹活性和细胞免疫响应的原因之一。5、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马桑内酯化合物对粘虫围食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致死浓度下羟基马桑毒素及其结构类似物对粘虫围食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不同化合物对围食膜的破坏具有显着差异。SDS-PAGE法分析试虫围食膜的蛋白组成结果表明,羟基马桑毒素进入试虫肠道约12h就能导致44.3kD以上的围食膜蛋白被完全降解,而T7和A4d进入试虫肠道后均不同程度引起了一些特异性蛋白条带的增加,与几丁质竞争结合释放围食膜蛋白。通过ABI4800串联质谱(MALDI-TOF-TOF-MS)对所得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分析,结果成功鉴定出6个蛋白条带,分别为1个羧肽酶前体,1个肌钙蛋白,2个原肌球蛋白和2个肌动蛋白。6、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了不同虫态花绒寄甲围心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花绒寄甲的背血管属于直管型,没有明显的膨大部分和分枝,并在胚胎期就完成了所有的分化和发育,具备了完整的功能。

徐雷,陈蕾,王冲,曲政海[6](2012)在《儿童重症肺炎105例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儿童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以提高重症肺炎救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105例儿童重症肺炎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个月、先天性心脏病及营养不良等是儿童易患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χ2=9.51~41.86,P<0.05)。结论 <3个月并发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的小婴儿更易患重症肺炎,因此对年龄<3个月、先天性心脏病及营养不良的重症肺炎病儿应加强监护,积极防治,以降低病儿病死率。

张晓裕[7](2011)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是从卡介菌中经热酚法提取的多糖、核酸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感冒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且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是BCG-PSN在兽医临床应用上则鲜有报道,尤其是BCG-PSN深层次作用机理的研究更是少见;同时,作为一种多糖与核酸的混合物,BCG-PSN中多糖、核酸的确切成分、两种组份单独的药效情况以及多糖、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均知之甚少,从而严重制约了BCG-PSN在兽医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BCG-PSN提取、组份分离试验,并利用提取的BCG-PSN对体外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及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发的凋亡作用了进行了相关研究。BCG-PSN对离体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试验采用超声波破碎、热酚处理、透析醇沉的优化方案,从卡介苗中提取得到了纯度较高的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并利用提取得到的BCG-PSN对离体培养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进行药物处理,采用MTT检测技术、显微检测技术、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法检测技术等,就BCG-PSN对离体培养CEF生长的细胞抑制效果、BCG-PSN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药物浓度下对离体培养CEF的细胞形态、凋亡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动态变化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BCG-PSN使用浓度的升高,CEF生长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说明BCG-PSN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适度浓度时可增强细胞活性,而当药物浓度过大时,反而会明显降低细胞活性;CEF活性明显降低的主要表现为CEF出现变形、变圆,细胞核出现深染、边聚等现象,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凋亡蛋白Caspase-3, Caspase-8, Caspase-9的浓度与对照组细胞相比也出现了显着差异,当BCG-PSN浓度过大时,CEF凋亡蛋白Caspase-3, Caspase-9的浓度反而出现下降,说明过高浓度的BCG-PSN可直接导致CEF的坏死而非以凋亡的方式发生死亡;随着与BCG-PSN作用时间的延长,CEF的活性明显下降,凋亡蛋白Caspase-3, Caspase-9的浓度也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说明可以通过控制BCG-PSN的浓度、增加药物作用的时间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BCG-PSN对离体培养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试验采用DEAE-纤维素阴离子柱层析法对自行提取的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进行组份分离,得到BCG-PSN、卡介菌多糖(BCG-PSA)与卡介菌核酸(BCG-NA)的粗分离组份,利用BCG-PSN、BCG-PSA及BCG-NA对离体培养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进行药物处理,通过Trypan blue检测技术、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法检测技术、显微检测技术等,就BCG-PSN、 BCG-PSA及BCG-NA对离体培养PBL的细胞生长抑制效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药物浓度对离体培养PBL的细胞凋亡数目及由此引发的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动态变化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BCG-PSN在低浓度时有增强细胞活性的功效,而当药物浓度过大时,则导致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当BCG-PSN的浓度达到1000μg/mL时,PBL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凋亡蛋白Caspase-3, Caspase-9的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相比也出现了显着差异。BCG-PSN浓度较低时,有抑制PBL凋亡和坏死的效应,但BCG-PSN浓度过大时,可能直接导致PBL的坏死而非以凋亡的方式发生死亡。单一组份(BCG-PSA、 BCG-NA)对凋亡蛋白的诱导效果不如BCG-PSN,两者在BCG-PSN中可能起到相互协同的效果,且BCG-PSA对凋亡蛋白Caspase的诱导效果略高于BCG-NA;而Caspase-9的变化与Caspase-3的变化较为相似,提示BCG-PSN引起的PBL凋亡现象可能与线粒体途径引起的凋亡相关途径有关。

赖添顺[8](201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SARS、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引起的重症肺部感染可导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由于ALI/ARDS病情危重、预后差,其救治已成为目前全世界的重点话题。目前对于ALI/ARDS在内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救治手段主要有机械通气、ECMO等。其中机械通气作为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使用不当即可导致呼吸机所致的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虽然目前对于VILI的发生机制不完全清楚,但在VILI模型上可发现其病理上以弥漫肺泡损伤、肺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并继发以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MN)肺部浸润显着增加并伴随以BALF及全身循环中PMN升高为主的炎症反应等特征。既往研究显示PMN的过度激活可加重肺损伤,在VILI模型中PMN的过度激活与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而针对PMN激活及其功能的各种干预手段[如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阻滞剂、PMN趋化因子MIP-2受体敲除等]可显着降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故对PMN激活及其功能的干预有望成为防治VILI的有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种多能分化的干细胞,其在特定环境下可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如软骨细胞、肌肉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在一些严重烧伤及损伤情况下使用MSCs时,MSCs可迅速趋向于损伤部位、获得一些损伤部位细胞的表型而发挥作用,且在肺损伤的研究中也显示其可获得肺部细胞表型、起到促进损伤修复等重要作用。此外,在脓毒症肺损伤的动物研究中显示MSCs使用可改善动物的预后,然而MSCs在VILI中使用是否也有类似作用目前仍缺乏相关报道。MSCs具有抑制免疫活性的功能,这可能是其促进损伤动物组织损伤修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MSCs与循环中的PMN、巨噬细胞、淋巴细胞、DC细胞及自然杀细胞等的相互作用在MSCs发挥其损伤修复作用时具有重要意义。新近研究表面MSCs-PMN的体外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结果均提示MSCs可抑制PMN的激活。然而,MSCs在VILI模型中是否也能抑制PMN的激活目前仍未知。本研究假设MSC的输注可以通过调节PMN功能的激活在内的炎症反应和(或)通过MSC移植入肺并获得肺部细胞表型、重建损伤肺的结构及功能的途径进而减轻甚至预防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导致的肺损伤,对VILI模型起到保护作用。为此,本研究采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来制备VILI模型,并在该模型中防治性使用MSCs以评价MSCs在VILI的作用。第一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表型特征及分化能力。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出雄性SD大鼠股骨、胫骨,用冰L-DMEM培养基冲洗骨髓腔,离心取有核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培养MSCs,去除非贴壁细胞。待细胞铺满瓶底面积约90%时,按1:2进行传代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率(Annexin-V/PI法),以明确体外培养目标细胞的生长特征;用MTT法通过描述细胞生长曲线以评价目标细胞的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培养的目标细胞表面CD分子CD34、CD45、CD29、CD44的表达,以鉴定目标细胞的纯度;用软骨细胞基础培养基加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目标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诱导的细胞表达Ⅱ型胶原的情况,以明确目标细胞的定向分化能力。结果从骨髓分离到的目标有核细胞大部分呈圆形,接种于培养基后72 h大部分细胞贴培养瓶壁、呈集落性生长,细胞形状变为梭形。培养10d-15d后,集落增多大部分融合成片并达到传代标准。细胞传代之后,细胞生长速度增快,约1周即可进行再次传代。在细胞传3代后,细胞形态仍为梭形、且形态较为均一。P3细胞中大部分细胞处于合成前期(G1期),其比例>80.0%;其次为处于DNA复制期(S期,约10.0%-12.0%)及DNA合成后期(G2期,约占6.0%-7.5%)的细胞,而静止期(G0期)及有丝分裂期(M期)的细胞占比例极少(G0+M期,约占0.0%-0.4%);Annexin V/PI法检测目标细胞凋亡率均<5.0%。细胞在传代后第3d进入指数生长期,到第5d达到高峰;之后进入生长平台期。培养P3细胞表面CD29阳性表达率均大于99.50%、CD44阳性表达率均大于99.90%、CD34阳性表达率小于2.50%、CD45阳性表达率小于2.00%。在软骨细胞基质培养基内培养14d后,细胞外形变为多角形,胞浆中出现Ⅱ型胶原表达的占50%。结论本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在体外分离、培养出SD大鼠来源的MSCs。用该方法培养出的MSC大部分处于增殖期,具有增殖活跃、存活率高、纯度高的特点,且其具有较高的分化能力。由于其生物学性状、表型稳定、分化能力较好,可用于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第二章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目的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制备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SD大鼠模型。方法将250~260g体重的成年雌性SD大鼠腹腔内注射苯巴比妥钠麻醉后行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导管,右颈内动脉留置头皮针。插管完毕后将动物分为三组: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VT20组,VT=20 ml/kg体重)、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组(VT8组,VT=8 ml/kg体重)、非机械通气对照组(不行机械通气,在插气管导管后大鼠自主呼吸)。各组n=12,以上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设置为:PEEP=2 cm H2O、RR=40次/分,吸呼比(I:E)均为1:2,吸入的气体均为空气,即吸入氧浓度(FiO2)均为21%。机械通气时间均为2h。机械通气组在导管置入完毕时(T0)、机械通气结束时(T2)、机械通气结束后2h时(T4)、机械通气结束后4h时(T6)等4个时间点分批取血标本后放血处死动物,而非机械通气对照组则在插管完毕时(T0)、插管完毕后2h(T2)、4h(T4)、6h(T6)分批取血标本后放血处死动物。各组各时点均取3只动物。观察并比较各组各时点动脉血气、肺干湿比、肺泡灌洗液内PMN数量、肺组织病理。结果1)各组大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pH值进行性下降,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29,P=0.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F=1.347,P=0.329)。VT20组在T2时动脉血PaO2/氧合指数(OI)较TO时显着下降(均P=0.016),但机械通气后组内各时间点前后动脉血PaO2/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比T4,P=0.775;T4比T6,P=0.338);其它各组组内PaO2/OI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0.603,P=0.531;VT8组F=2.901,P=0.206)。动脉血PaCO2的变化上,分组、时间因素均无显着影响(时间因素:F=3.503,P=0.082;分组因素:F=0.874,P=0.464)。VT20组在T4时动脉血[HCO3-]浓度较T0、T2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22);之后维持在T4水平(T6比T4,P=0.497);而对照组及VT8组在实验过程中[HCO3-]浓度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4.200,P=0.064;VT8组F=4.659,P=0.149)。2)对照组及VT8组动物肺湿干比组内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0.336,P=0.658;VT8组F=2.017,P=0.272);而VT20组动物肺湿干比在机械通气后随时间增加而增加,T6时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3)对照组及VT8组动物肺组织病理随时间变化不大,但VT20组出现双上肺明显肿胀、包膜下血性渗出,弹性较前明显降低,肺间质水肿、PMN浸润,肺泡腔内出现大量血性液体渗出、且肺泡腔内出现以PMN为主的细胞渗出,部分肺组织实变及肺泡出血等损伤改变。且VT20组动物肺泡灌洗液内PMN数量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组内各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782,P=0.000)。结论用20ml/kg体重的潮气量对SD大鼠进行为期2h的机械通气可导致大鼠氧合障碍、肺部出现间质水肿、肺泡渗出及PMN浸润为主等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可见本研究采用20ml/kg潮气量对大鼠行机械通气2h可成功制备VILI大鼠模型。该研究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VILI动物模型。第三章MSC给予对于VILI模型肺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明确MSC对VILI模型肺组织损伤及局部、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体重为250~260g的成年雌性SD大鼠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右颈内动脉留置头皮针。插管完毕后将动物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MSC给予组(MSC组)、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VT20组)、MSCs预给予+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MSC+VT20组,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前给予MSCs)、大潮气量机械通气+MSCs后给予组(VT20+MSC组,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结束后立即给予MSCs)。各组n=6,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参数为:VT=20 ml/kg体重,PEEP=2 cm H2O, RR=40次/分,吸呼比(I:E)均为1:2,FiO2=21%。机械通气时间均为2h,机械通气结束后给予去除机械通气自主呼吸4h,之后处死动物。非机械通气组在插管完毕后6h处死动物。MSCs给予组均静脉给予每只大鼠数量为3×106/L的MSCs,而未给予MSC组在插管2h后给予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0.5ml)。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血气变化、肺组织病理、对肺组织损伤进行评分(Smith评分)、肺组织内PMN浸润数量、BALF中PMN数量、BALF及循环中促炎因子(TNF-α、IL-6、MIP-2)及抗炎因子(IL-10)的变化情况,并将以上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机械通气各组(包括VT20组、MSC+VT20组及VT20+MSC组)在机械通气后动脉血PaO2较T0时下降,组内差异只有VT20组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359、0.147);机械通气后MSC+VT20组各时点Pa02均较VT20组增高,但只有T2时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T2、T4及T6,P分别为0.035、0.050、0.053)。2)给予MSC对正常大鼠肺部病理组织无显着影响,而VT20可导致大鼠肺部出现肺间质水肿、PMN浸润,肺泡腔内出现大量的血性液体渗出、且肺泡腔内出现以PMN为主的细胞渗出,部分肺组织实变及肺泡出血等损伤改变。而MSC+VT20组肺组织病理仅见部分肺间质稍增厚及较少量PMN浸润,而VT20+MSC组部分肺间质进一步增厚、PMN浸润明显减少等改变。肺损伤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31,P=0.000)。而肺组织病理高倍视野下PMN数量、BALF中PMN计数量组间差异同样也有统计学意义(肺组织:F=43.039,P=0.000:BALF:F=134.171,P=0.000)。3)各组动物BALF中TNF-α、IL-6、MIP-2及IL-10的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α:F=69.706, P=0.000; IL-6:F=155.816,P=0.000;MIP-2:F=120.529,P=0.000;IL-10:F=42.154,P=0.000),其中VT20组BALF中TNF-α、IL-6、MIP-2及IL-10的浓度均较对照组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MSC+VT20组BALF中TNF-α、H-6、MIP-2浓度较VT20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25、0.009);而VT20+MSC组与VT20组比较时,BALF的TNF-α、MIP-2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1、0.012),但组间BALF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此外,MSC+VT20组、VT20+MSC组的IL-10水平分别与VT20组IL-10比较时,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17、0.556)。4)机械通气损伤后(包括T2、T4、T6)大鼠血浆TNF-α、IL-6、MIP-2及IL-10的浓度均较T0时升高,且各指标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MSC+VT20组机械通气后(T4、T6)血浆TNF-α、IL-6、MIP-2的浓度较VT20组的低(TNF-α:P分别为0.000、0.003;IL-6:P分别为0.003、0.011;MIP-2:P分别为0.997、0.002);VT20+MSC组机械通气后与VT20组比较时,T6时组间血浆TNF-α、MIP-2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9、0.033),而IL-6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1.000、0.469、0.978)。而MSC+VT20组、VT20+MSC组在机械通气后血浆IL-10水平与同一时点的VT20组血浆工L-10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804、0.995、1.000,0.557、1.000、0.966)。结论MSCs给予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所致的肺部组织损伤、氧合恶化、肺部PMN浸润、局部及全身与PMN有关的炎症介质的释放量,且MSCs给予时间越早,这些作用就越明显;但MSCs给予但对VILI模型抗炎介质IL-10的释放量无显着影响。MSCs使用在降低肺损伤程度的同时也伴随着肺部浸润PMN数量的降低。这提示MSCs输注可为VILI模型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这有助于提高动物对不当机械通气的耐受程度及防治VILI后继的以PMN为主的炎症及其所致的肺部进一步损伤。第四章MSC处理对VILI大鼠PMN功能的影响目的明确MSC对VILI模型SD大鼠PMN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对照组(control组)、MSC给予组(MSC组)、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VT20组)、MSCs预给予+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MSC+VT20组,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前给予MSCs)、大潮气量机械通气+MSCs后给予组(VT20+MSC组,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结束后立即给予MSCs)大鼠在机械通气后4h后取的血标本及处死后取BALF的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PMN的细胞内ROS含量及表面分子CDllb的表达;分离血标本、BALF标本中的PMN,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凋亡率检测;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浆、BALF中NE活性定量检测;用Fenton反应检测血浆及BALF中的ROS (·OH含量),以确定细胞外ROS含量;并将NE活性、细胞表面CD11b表大量、细胞内ROS含量、细胞外ROS含量、PMN细胞凋亡率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血及BALF中PMN细胞表面CDllb表达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F=1.008,P=0.442;BALF:F=0.328,P=0.856)。2)血及BALF中NE活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9.813、31.061,均P=0.000)。其中VT20组血及BALF中NE活性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MSC+VT20组血及BALF中NE活性均较VT20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且VT20+MSC组与VT20组组间血及BALF中的NE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P=0.035,BALF:P=0.040);但MSC+VT20组与VT20+MSC组组血浆及BALF的NE活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P=0.927,BALF:P=1.000)。3)血及BALF中PMN内ROS含量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86.470、118.612,均P=0.000)。VT20组血及BALF中PMN内ROS含量较对照组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MSCs使用组(包括MSC+VT20组、VT20+MSC组)细胞内ROS产量均较VT20组低,与VT2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BALF中MSC+VT20组与VT20组比较P=0.001外,其它均P=0.000);且MSC+VT20组、VT20+MSC组比较时,组间BALF来源的PMN内ROS含量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4)血浆及BALF中ROS含量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9.597、198.991,均P=0.000)。其中VT20组血浆及BALF中ROS含量均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MSC+VT20组血浆及BALF中的ROS含量较VT20组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VT20+MSC组只有BALF中ROS含量较VT20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MSC+VT20组、VT20+MSC组比较时,血浆、BALF中ROS含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21)。5)血及BALF来源的PMN细胞凋亡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1.869、89.661,均P=0.000)。其中VT20组血及BALF来源的PMN凋亡率均较对照组降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MSC给予组中只有MSC+VT20组血中PMN的凋亡率较VT20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所致的肺损伤大鼠模型中存在PMN的过度激活,其主要表现在NE活性增高、细胞内外ROS产量增加、细胞凋亡减少及延迟等。而MSCs的给予在不同程度上降低NE活性及ROS的产生量,尤其是损伤前给予MSCs时PMN功能激活相关指标降低量更为明显。这表面MSCs有调节PMN功能的能力,且MSC给予时间越早则对PMN功能调节作用越明显。第五章MSC静脉输注对于VILI模型预后的影响及MSCs输注后在肺部转化情况观察目的明确MSCs静脉内注射能否改善VILI模型的预后与及其是否能迁移到VILI大鼠的肺部、替代损伤组织细胞、甚至获得肺部损伤细胞的表型及发挥相应功能。方法取45只体重为250~260g的成年雌性SD大鼠麻醉、气管切开插管后随机分为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b(VT20组b)、MSCs预给予+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MSC+VT20组b,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前给予MSCs)、大潮气量机械通气+MSCs后给予组(VT20+MSC组b,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结束后立即给予MSCs),各组n=15,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参数为:VT=20ml/kg体重,PEEP= 2 cm H20,RR=40次/分,吸呼比(I:E)为1:2,吸入气氧浓度(FiO2)为21%,机械通气时间为2h。机械通气结束后拔除呼吸机接头、缝合颈部切口后放置回实验笼中,让动物自主呼吸空气。在随后的14d内每24h观察并记录一次动物的存亡情况。取6只体重相近的成年雌性SD大鼠作MSC长期观察组(MSC组b)经尾静脉注射MSCs,之后放回养殖笼中继续养殖14d。MSCs均为雄性大鼠来源的,数量均为3×106/L每只大鼠。取MSC组、MSC+VT20组、VT20+MSC组、MSC组b、MSC+VT20组b及VT20+MSC组b动物各6只处死后取肺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抗SRY抗体阳性的细胞、PCR检测肺组织中大鼠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片段以明确静脉注射雄性大鼠来源的MSCs后是否能滞留在肺部、较长时期后肺部是否有雄性大鼠来源的细胞存在及其存在的部位。结果MSC+VT20组b、VT20+MSC组b及VT20组b动物致伤后48h内生存率分别为73.33%、73.33%、66.67%,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897);14d内生存率分别为53.33.00%、40.00%、40.00%,各组动物14d内死亡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720,P=0.698)。免疫组化、PCR结果提示MSCs输注后短期实验结束时各组动物均有MSCs滞留在肺部,其中在MSC组MSCs较均匀分布在肺毛细血管床内;而MSC+VT20组MSCs分布较MSC组较为局限,量较MSC组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VT20+MSC组MSCs则分布在肺间质明显增厚的毛细血管床内,分布成片带状,量较MSC+VT20组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在MSC输注后14d后MSC组b、MSC+VT20组b及VT20+MSC组b三组动物的肺组织中均未检出抗Y染色体特异性结合蛋白抗体阳性细胞及Y染色体Sry片段。结论MSCs静脉内输注短期内可出现在VILI动物肺部,而组织损伤可减少MSCs在肺部的滞留数量,而MSCs并未移植到肺部、也未分化为肺部细胞并取代损伤细胞的功能。MSC细胞静脉内输注虽可将VILI大鼠14d生存率从40%提高到53.33%,但由于例数较少,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方可确认MSCs干预能否改善VILI模型14d内生存率。全文总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离心法可分离、体外培养出增殖能力强、纯度高、分化能力强、性状稳定的MSCs.而大潮气量短期机械通气可制备VILI模型,该模型病理上以PMN肺部浸润增加为主要特征,同时伴随与PMN相关的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在VILI大鼠模型中进行静脉内输注MSCs可减轻VILI大鼠继发的以PMN肺部浸润及PMN功能激活在内的炎症反应及肺损伤,而使用时机越早其保护作用越明显。而MSC在VILI动物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并非通过MSCs移植入肺、获得肺部细胞表型、重建损伤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是通过调节PMN的功能激活在内的炎症反应。这提示临床有望使用MSCs来调节PMN功能激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模式为有发生VILI风险的机械通气者提供稳定的内环境及提高其对不当机械通气的耐受能力,以达到防治VILI的目的。

张廷威[9](2007)在《糖尿病肺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改变及AGEs、SP-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可以影响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目前,人们对DM引起的心、脑、肾、视网膜、神经等系统的慢性并发症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DM引起的慢性肺损害的认识尚不深入。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肺损害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糖尿病性肺损害是指由糖尿病本身所引起的肺脏(包括胸膜)机能和病理改变。病理改变包括肺实质和肺间质。国内外学者对糖尿病患者肺功能的改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糖尿病肺功能损害的病理及机制研究较少。在长期高血糖毒性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增高与DM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始动及发展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引起DM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肺组织的超微病理结构的观察,以及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观察糖尿病大鼠肺组织AGEs、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A(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A,SP-A)表达的变化,探索糖毒性引起肺组织损伤的病理改变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1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远离癌肿组织周围的肺组织活检标本。2、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第4周、12周、20周末,杀检取肺组织,10%(体积分数)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GEs、SP-A在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用HMIAS型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学染色切片进行图像测量、修正和分析,测定平均灰度值,并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糖尿病患者的肺组织超微病理显示:肺泡Ⅱ型细胞变圆变小,表面光滑、微绒毛减少乃至消失;嗜锇性板层小体萎缩,失去板层状结构,形成一高密度核心团块;细胞质内有长杆状空隙,可见线粒体基质及嵴大部溶解,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均呈囊性扩张为圆形或梭形,呈现透明均质状结构;细胞核扭曲变形,有多个核内陷,偶尔核内可见不规则空白透亮区;可见次级溶酶体增多。肺泡Ⅰ型细胞萎缩,细胞质可见透明区。微血管狭窄闭塞,其内皮细胞内可观察到较大的自噬泡,泡内含高电子密度的自噬残渣颗粒。肺泡上皮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基膜弥漫性增厚,呈洋葱皮样改变,基膜周围蛋白质沉着。在肺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间可见电子透明无定形沉积物及纤维状细丝。肺泡上皮与毛细血管间胶原原纤维增生处可见到大小不一的透亮区,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型并与基膜混合在一起。2、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出现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体重明显下降,活动减弱,一般状态差。杀检时,糖尿病组体重低于对照组,血糖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肺组织的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结果表明,AGEs、SP-A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这些因子的表达也增强。糖尿病组比正常对照组表达增多,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糖尿病可以导致肺损害,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糖尿病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包括肺实质和肺间质。2、尾静脉一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可以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3、糖尿病组大鼠肺组织AGEs较正常对照组增高,提示可能为高糖毒性引起非酶糖化等作用增强,导致肺组织超微结构上的改变;同时,糖尿病组大鼠肺组织SP-A较正常对照组增高,提示肺泡Ⅱ型细胞的损伤,与透射电镜的观察一致,可能是糖尿病肺损害及其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卫伟[10](2007)在《抑制活化素受体样激酶5对炎性肺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课题应用LPS气道滴入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用腹腔注射SB431542抑制活化素受体样激酶5的方法干预Smads通路,研究炎性肺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变化,探讨其对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发现:在LPS诱导的炎性肺损伤急性期,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为主要特征,细胞外基质代谢处于低水平,此时抑制ALK5会进一步增高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重LPS诱导的急性炎性肺损伤;而在急性期过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呈低水平,细胞外基质代谢开始活跃,此时抑制ALK5对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影响不大,却有利于抑制肺间质内胶原过度沉积,减轻肺纤维化。因此,Smads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LPS诱导的炎性肺损伤过程,但只有在炎症反应的急性期过后抑制该通路,才能起到减轻肺纤维化的作用。

二、不同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龄妊娠对子代生长和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高龄妊娠对子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高龄妊娠对子代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龄妊娠及其并发症对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哈蟆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篇 前言
第2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哈蟆油的成分研究
    第2章 哈蟆油药理学研究现状
    第3章 高速逆流色谱法
    第4章 一测多评
    第5章 1-甲基海因研究进展
第3篇 实验研究与结果
    第1章 有效成分分离
        第1节 哈蟆油化学成分研究
        第2节 高速逆流法(HSCCC)分离哈蟆油中胆甾醇、7-羟基胆甾醇和 7-酮基胆甾醇
    第2章 质量控制的研究
        第1节 哈蟆油药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
        第2节 一测多评法测定哈蟆油中六种甾类成分的含量
        第3节 哈蟆油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第3章 1-甲基海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和排泄率的研究
        第1节 1-甲基海因口服稳定性研究
        第2节 1-甲基海因血药动力学的研究
        第3节 1-甲基海因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第4节 1-甲基海因组织分布的研究
        第5节 1-甲基海因排泄的研究
第4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治
        1.1.1 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断
        1.1.2 儿童重症肺炎的治疗
    1.2 电子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
        1.2.1 电子支气管镜在国外的应用
        1.2.2 电子支气管镜在国内的应用
    1.3 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优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纳入标准
        2.1.2 病例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电子支气管镜术
        2.2.3 观察指标
        2.2.4 评价标准
        2.2.5 检测方法
        2.2.6 实验设备
    2.3 质量控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两组年龄构成
        3.1.2 两组性别构成
    3.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
        3.2.1 两组热程比较
        3.2.2 两组咳嗽转归时间比较
    3.3 观察组与对照组辅助检查恢复情况比较
        3.3.1 两组影像学恢复情况比较
        3.3.2 两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恢复情况比较
    3.4 电子支气管镜术过程中患儿 HR、SpO2的变化
    3.5 观察组不同标本病原检出率比较
        3.5.1 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比较
        3.5.2 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比较
        3.5.3 其他病原检出率比较
    3.6 观察组不同检查方法先天性支气管畸形诊断率比较
    3.7 观察组不同检查方法支气管异物检出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
        4.1.1 两组热程比较
        4.1.2 两组咳嗽转归时间比较
    4.2 观察组与对照组辅助检查恢复情况比较
        4.2.1 两组影像学恢复情况比较
        4.2.2 两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情况比较
    4.3 电子支气管镜术过程中患儿 HR、SpO2的变化情况
    4.4 观察组不同标本病原检出率的比较
    4.5 观察组不同检查方法先天性支气管畸形诊断率的比较
    4.6 观察组不同检查方法支气管异物检出率比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前景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心脏后存活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羟基马桑毒素结构改造及其对昆虫的毒杀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羟基马桑毒素研究概况
        1.1.1 羟基马桑毒素的发现、分离提取和结构鉴定
        1.1.2 羟基马桑毒素的合成与改造
        1.1.3 羟基马桑毒素对脊椎动物的神经活性研究现状
        1.1.4 羟基马桑毒素杀虫活性研究现状
    1.2 昆虫免疫响应研究概况
        1.2.1 昆虫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
        1.2.2 昆虫免疫系统的类型
        1.2.3 昆虫血细胞研究进展
        1.2.4 昆虫 GBP 和 Nrg 蛋白在细胞免疫响应中的作用
    1.3 围食膜研究概况
        1.3.1 围食膜的发现和种类
        1.3.2 围食膜的结构和功能
        1.3.3 围食膜蛋白研究进展
        1.3.4 围食膜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1.4 围心细胞研究概况
        1.4.1 围心细胞的发现和种类
        1.4.2 围心细胞的结构和组成
        1.4.3 围心细胞的功能及研究意义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马桑内酯提取工艺的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单因素对马桑内酯提取率的影响
        2.3.2 马桑内酯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2.3.3 羟基马桑毒素的分离和纯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羟基马桑毒素的结构改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羟基马桑毒素衍生物的合成
        3.3.2 羟基马桑毒素衍生物的的结构鉴定
        3.3.3 羟基马桑毒素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羟基马桑毒素类似物的结构改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穿心莲内酯改造物结构鉴定
        4.3.2 香豆素衍生物的结构鉴定
        4.3.3 高丝氨酸内酯衍生物的结构鉴定
        4.3.4 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4.3.5 7-羟基香豆素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4.3.6 高丝氨酸内酯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4.3.7 不同取代基团对拒食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麻痹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的杀虫剂活性
        5.3.2 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的生长阻断影响
        5.3.3 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浆细胞伸展活性的影响
        5.3.4 GBP 和 Nrg 两基因在粘虫幼虫中的组织定位
        5.3.5 粘虫幼虫总 RNA 的检测
        5.3.6 羟基马桑毒素对 GBP 和 Nrg 基因时空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羟基马桑毒素及其类似物对粘虫围食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化合物对粘虫生长量的影响
        6.3.2 化合物对试虫围食膜的破坏
        6.3.3 化合物对围食膜分层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羟基马桑毒素及其类似物对粘虫围食膜蛋白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材料
        7.2.2 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正常围食膜蛋白随时间的变化
        7.3.2 羟基马桑毒素不同时间对围食膜蛋白的影响
        7.3.3 衍生物 T7 不同时间对围食膜蛋白的影响
        7.3.4 衍生物 A4d 不同时间对围食膜蛋白的影响
        7.3.5 不同化合物对围食膜蛋白影响的对比
        7.3.6 围食膜蛋白特异条带
        7.3.7 质谱鉴定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羟基马桑毒素对花绒寄甲围心细胞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材料
        8.2.2 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光学显微镜观察
        8.3.2 不同发育阶段围心细胞超微结构对比
        8.3.3 羟基马桑毒素注射处理前后超微结构对比
        8.3.4 羟基马桑毒素对围心细胞蛋白质 SDS-PAGE 分析
    8.4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儿童重症肺炎105例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高危因素分析
3 讨论

(7)卡介菌多糖核酸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卡介菌多糖核酸及细胞凋亡相关研究
    1 多糖核酸类药物概述
        1.1 多糖类药物概述
        1.2 核酸类药物概述
        1.3 卡介菌多糖核酸的概述
    2 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2.1 细胞凋亡概述
        2.2 细胞凋亡的主要调控基因
        2.3 细胞凋亡途径与信号转导
        2.4 细胞调亡的主要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BCG-PSN对离体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BCG-PSN的提取
        2.2 MTT检测法测定BCG-PSN对CEF抑制率的影响
        2.3 CEF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CEF凋亡结果
        2.5 CEF中激活态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变化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BCG-PSN对离体培养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多糖和核酸分离结果
        2.2 Trypan blue法测定BCG-PSN对PBL存活率的影响
        2.3 PBL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2.4 流式细胞检测PBL凋亡结果
        2.5 PBL中激活态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变化情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8)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
    1.1 目的及意义
    1.2 材料和方法
        1.2.1 动物及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目标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
        1.2.4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1.3.2 培养的目标细胞生物学特性测定
        1.3.3 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
        1.3.4 MSC以软骨细胞为目标的定向诱导培养
    1.4 讨论
        1.4.1 MSCs分离培养方法
        1.4.2 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4.3 细胞表面标志物
        1.4.4 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
    1.5 结论
第二章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血气结果
        2.3.2 肺湿干重比
        2.3.3 肺部病理组织
        2.3.4 肺泡灌洗液内PMN数量及比例
    2.4 讨论
        2.4.1 VILI及生物伤的关系
        2.4.2 VILI制作采用通气参数
        2.4.3 VILI模型病理变化
    2.5 结论
第三章 MSC使用对VILI模型肺损伤及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及目的
    3.2 材料及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MSC处理对大鼠血氧的影响
        3.3.2 肺损伤评分
        3.3.3 肺组织PMN浸润
        3.3.4 BALF中PMN计数
        3.3.5 BALF中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变化
        3.3.6 全身炎症反应
    3.4 讨论
        3.4.1 预给予MSC可减轻VILI程度
        3.4.2 局部及全身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变化
        3.4.3 促炎因子与PMN肺部浸润的关系
    3.5 结论
第四章 MSC处理对VILI大鼠PMN功能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及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PMN表面分子CD11b的表达
        4.3.2 PMN内NE的活性
        4.3.3 PMN细胞内ROS产量
        4.3.4 细胞外ROS
        4.3.5 PMN凋亡率变化
    4.4 讨论
        4.4.1 NE活性的调节
        4.4.2 CD11b
        4.4.3 ROS
        4.4.4 凋亡
    4.5 结论
第五章 MSCs处理对VILI大鼠预后影响及MSC输注后在肺部的变化观察
    5.1 背景及目的
    5.2 材料及方法
        5.2.1 主要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
        5.3.1 各组动物预后
        5.3.2 MSCs输注后在动物体内的变化观察
        5.3.3 PCR结果
    5.4 讨论
        5.4.1 动物预后
        5.4.2 MSC输注后的追踪
    5.5 结论
全文总结
附彩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糖尿病肺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改变及AGEs、SP-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肺组织超微病理结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AGEs、SP-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10)抑制活化素受体样激酶5对炎性肺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抑制活化素受体样激酶5 在炎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抑制活化素受体样激酶5 在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四、不同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龄妊娠对子代生长和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D]. 杨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
  • [2]哈蟆油化学成分的研究[D]. 徐阳. 吉林大学, 2016(08)
  • [3]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作用[D]. 蒋文丽. 吉林大学, 2014(03)
  • [4]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D]. 雷蓉. 川北医学院, 2014(08)
  • [5]羟基马桑毒素结构改造及其对昆虫的毒杀机理研究[D]. 崔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1)
  • [6]儿童重症肺炎105例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J]. 徐雷,陈蕾,王冲,曲政海. 齐鲁医学杂志, 2012(03)
  • [7]卡介菌多糖核酸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D]. 张晓裕.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8]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D]. 赖添顺.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9]糖尿病肺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改变及AGEs、SP-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分析[D]. 张廷威.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10]抑制活化素受体样激酶5对炎性肺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D]. 卫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标签:;  ;  ;  

不同年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剂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