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数据的Granger非因果检验(论文文献综述)
郑玉雯[1](2020)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改良世界经济体系的诉求,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更是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在全球生产分工格局的内在矛盾激化下应运而生,并快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一些发达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了技术创新、生产效率升级以及环保技术的进步等,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提高。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参与国际分工中陷入“低端锁定”困境,被束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生产环节,加剧了生态环境负担,进而对其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反向约束作用。这一困境制约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丝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以及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现协同发展。那么,破解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胁迫与约束关系,探索二者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有序演进规律,不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国内外关于一国或区域参与国际分工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讨论,已有研究多基于环境三效应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展开,集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环境污染、生态足迹、碳排放等单一层面问题,存在单向性假定的局限,二者的交互关系研究正处于逐步被重视的阶段。一些研究以一国或区域参与国际分工中的环境污染要素与其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定量关系展开,但也仅以数量关系笼统地揭示二者交互影响所呈现出的表象,并未打开二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实现过程“黑箱”,缺乏机理研究。本文基于国际分工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环境三效应理论、EKC理论、系统论以及协同理论,引入复杂性科学视角及研究范式,在厘清演化格局→破解关系结构→揭示演进规律的逻辑框架下,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构建复杂性科学视角引领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研究框架。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智能革命的兴起等,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在空间上的远程影响、时间上的错位与滞后反馈、作用主体的多样性等协调发展问题更多出现,传统研究框架面对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复杂耦合关系力所不及。复杂性科学视角及其研究范式不仅深化了形态和过程研究,而且重视机理研究。一方面,从系统交互耦合的动态关联关系促使多种因素往复作用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论点出发,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研究的理论模型;另一方面,结合复杂系统研究所涵盖的理念认知、运行机制和系统体系三维理论框架,构建“协同目标→协同形态→耦合关系→协同驱动机制→协同规律”逐步递进的协同机理解释体系。最终建立包括“格局—结构—规律”三个层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分析框架,有助于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在竞争中求合作”的演化规律。第二,运用哈肯模型识别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同的序参量并验证了序参量对系统协同的控制机制。针对已有研究忽略从系统整体视角对协同驱动机制关注的不足,本文基于序参量决定着复杂系统的演化结构并控制系统演化进程这一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构建哈肯模型分阶段识别了 2010-2017年间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同的序参量,验证了序参量对系统协同状态的支配作用。通过识别2010-2013年和2014-2017年两阶段驱动复合系统协同的序参量,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序参量由比较优势转变为经济联系和制度环境。进一步地,通过分析模型中参数符号发生的转变,得到倡议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国家间经济联系得以加强,制度环境不断优化这一结论。本文通过哈肯模型实证分析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具有协同机制,但协同度不高,不断优化沿线国家分工合作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提高生产网络的经济联系、生产效率,促进生态效率优化,继而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第三,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分析序参量役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演进呈现的临界相变表现并揭示系统的涨落规律。区别于既有研究对系统协同演进规律关注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围绕系统协同状态的多维度剖析,通过系统要素的联动关系归纳演化路径这一分析逻辑。本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界定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同状态下系统各要素的基本参数,仿真模拟系统不同协同状态的基本表现,分情景探讨了自然状态演进型、生产网络加速演进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同演进规律,揭示了序参量对复合系统协同演进的控制作用,力图准确刻画出系统未来偏离平衡状态的变化趋势,进而揭示系统的涨落规律。本文的研究阐释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本质,即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在发展演进中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继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在序参量的支配下,由无序向有序、由低级向高级的循环往复演进,研究从系统动态发展的视角剖析了复合系统协同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胡婉婷[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十年风雨沧桑,四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崛起,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迅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激起我国对外扩张的浪潮。因此探究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其提供策略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研究上,本文以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支撑,结合先进经验和案例,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六大影响机理。在实证分析中,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概念,使用纵向拉开档次的综合测度方法衡量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以2003年-2018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经过一系列检验和分析后,探究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虽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较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无显着影响。我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虽当期产生负向影响,但长期来看依然存在正向效应。据此,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期有所裨益。
许阳阳[3](2020)在《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特朗普的授权下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2018年3月22日,根据“301调查”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了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关税的总统备忘录,同时美国政府宣布对我国的部分产品征收额外关税,并对我国对该国的投资进行限制。同日,我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本轮中美贸易战的正式开始,且此后几个月以来,中美两国的在贸易领域相继皆出台了针对彼此的极为严苛的关税政策使得贸易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出现近几年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从2017年8月美国启动新一轮对中国的“301调查”开始到2018年3月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期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从6.6736连续下降到6.322,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急速升值,升值幅度达5.26%。而随着中国对贸易战反制措施的实施和中美贸易战的进展,从2018年4月开始到2019年7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从6.2975急速升到6.8752,期间在2018年10月达到最高点6.9264,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急速贬值,贬值幅度达9.17%,人民币汇率持续处于高位剧烈波动。而长期作为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水平,同时也会对中国的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战略方针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然后在结合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和日美贸易战对日元汇率的影响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关税、中美利差、中美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和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等因素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并且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利差等因素对汇率产生的作用更为显着。我国可以通过稳定外汇储备规模、调节中美利差、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等措施来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带来的波动。
程若南[4](2020)在《广东省服务业FDI的就业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已经呈现出“服务化”趋势,劳动力也开始逐渐向服务业流动。各国的经验已经证明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明显,引入服务业FDI不仅可以利用其就业创造效应吸纳一部分就业,而且还可以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引入服务业FDI。在市场需求和政府的引导下,服务业FDI的比重逐步提升,这也使得服务业越发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广东省也是劳动力集聚的主要省份之一,因此研究广东省服务业FDI的就业效应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FDI的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回顾了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层面分析了服务业FDI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本研究对广东省服务业FDI和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其中服务业FDI的现状部分主要从FDI的投资规模、行业分布、地区分布、投资形式以及来源地五个层面展开,而服务业的就业现状部分则通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就业数量方面的分析内容包括服务业总体就业情况以及内部具有代表性的细分行业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方面主要包括职工工资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两个部分的现状。之后选取广东省1998-2018年2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广东省服务业FDI既能够促进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又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就业质量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对广东省服务业在发挥就业效应方面如何更高效地利用FDI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在吸收外资方面应注重FDI的行业及地区的引流工作,同时拓宽外资吸收渠道;第二,在政策法规方面应加快市场法规及制度建设,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则需要推动教育基础设施的建立及各项福利政策的完善。
郭金瑶[5](2020)在《深圳市吸收FDI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以来,深圳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窗口,展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因此可以预见,深圳将又一次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8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坚定了继续扩大开放的决心,随之新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发布了,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外商投资进入中国的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了新的要求。在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深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了迅速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地深入,深圳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弊端也显现出来,例如质量有待提高、地区发展不均衡、土地优势和政策优势淡化等等。在新的历史机遇前,研究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为下一步更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做好准备有着现实的必要性。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定量联合定性、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选用1979年-2017年的数据,对深圳4个发展阶段进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深圳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增长有着显着地积极作用,对外贸出口有促进作用,但对产业结构升级有负面影响。选用深圳第4阶段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和建立非线性加权模型分析吸收FDI对经济的增长、外贸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得分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分数最低,外贸次之,产业结构得分最高。最后对深圳进一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于淞楠[6](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美国是重要的大豆贸易伙伴。2017年,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30%以上。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计划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截至2019年12月初,美国对源自中国累计约375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了进口关税。中美贸易摩擦形势错综复杂,中国对美方实施的反制措施中,大豆成为了举重若轻的谈判筹码。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中国对美国第一批实施对等征税措施约340亿美元的商品中,大豆占额140亿美元。由此,本文旨在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影响,全面分析美国大豆进口替代市场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优化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路径。本文首先对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先从进口贸易量、进口依存度两个方面叙述中国大豆进口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演变,并对中国与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其他主要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的贸易现状进行了论述。然后实证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从定性的视角,在梳理中美贸易摩擦事实基础上,分析了其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大豆现货价格、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得到中国大豆产业存在进口依存度过高、缺乏竞争优势的问题。从定量的视角,定义“美国大豆出口政策干预指数”测度“中美贸易摩擦”,定义“进口美国大豆比率”测度“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对变量进行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中美贸易摩擦会对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且降低中国大豆进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可以某种程度上削弱美国大豆出口保护政策效用的结论。最后提出优化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对策。先分析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中可替代美国大豆的进口来源,选定“大豆出口贸易潜力”、“大豆生产者价格”和“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水平”三个指标对巴西、阿根廷、印度和俄罗斯市场分别进行可行性评估并综合排序。而后提出优化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路径:一是从进口端建立多元化大豆进口空间结构,二是从生产端提升中国大豆品质与比较优势,三是以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为鉴,防范中国大豆产业潜在贸易摩擦风险。
黄志敏[7](2020)在《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老挝位于中南半岛北部,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枢纽。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老挝经济关系的重视程度,中老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老挝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的关系,对促进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首先,详细阐述中国和老挝之间的贸易概况,分析中老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投资促进中老贸易深化发展的思路。然后结合投资和贸易的变化情况比较,初步判断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和两国贸易的关系。其次,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详细地分析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作用机理。然后,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贸易规模方面,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对进口和出口都有显着的拉动作用,且对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更显着;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带动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促进了中国对老挝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总体而言,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促进了中老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本文分析目前发挥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贸易效应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扩大中国对老挝贸易规模,优化中老贸易结构,促进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和贸易良性互动发展。
肖瑞[8](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当今世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日益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相对落后的内陆沿边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充足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对外贸易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内陆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通联蒙俄及欧洲国家的重要枢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在推动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总结了内蒙古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并对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对内蒙古整体对外贸易额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其次分别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对外贸易效应,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蒙古进出口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构建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对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地区出口贸易的反向出口效应大于出口替代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贸易,对进口贸易的进口替代效应大于进口引致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替代了进口。综合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的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使得内蒙古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下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出口贸易结构起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作用,对进口贸易结构的作用则不明显。最后,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的互补效应以及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提出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促进出口贸易增长、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流向等建议,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
魏天磊[9](2020)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放经济条件下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对内部经济的效果发生变化,同时不可避免的对外部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在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程度也发生变化,中国货币政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效果也随之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对内效果的变化体现在对外开放影响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国际资本流动等,从而使得部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生作用的机制产生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对外效果的变化体现在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增多,中国货币政策开始通过部分渠道对经贸往来、投资往来密切的经济体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并越来越明显。在深度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必须关注中国货币政策对内及对外效果的变化。本文梳理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溢出效应。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一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对外开放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对外开放度进行测度并进行分析。建立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模型,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实证检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对外开放度变化对中国产出、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的影响。(2)建立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模型,使用修正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3)分别建立中美之间、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模型,使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检验中美之间、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建立中国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溢出效应的模型,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并对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特征进行分析。相比于既有研究,本文设计独特的方法度量对外开放度并验证开放的整体效果。分别从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角度检验货币政策对内效果的变化,其中研究金融开放通过资本流动即“热钱”的视角进行。区分中国货币政策对外部不同类型经济体(美国、欧元区、金砖国家)溢出效果的异质性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开放经济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整体上表现为使得产出和通货膨胀上升的效果,同时还将导致利率下降和汇率上升(本币贬值)。(2)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使得利率下降,汇率下降(本币升值),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对于增加产出和控制通货膨胀具有积极作用。(3)我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在滞后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在当期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我国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在滞后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对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影响并不显着。(4)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欧元区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和欧元区的产出和价格主要产生“火车头”效应,主要体现在长期,并表现出时变特征。(5)中国货币政策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贸易、汇率渠道产生溢出,短期对产出产生“以邻为壑”效应。但是中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长期使得其他金砖国家同中国的贸易显着增长,而贸易的增长对产出又产生显着提高的作用。基于上述结论的启示如下:(1)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仍然可以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提高产出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会使得通货膨胀率出现明显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价的变化。(2)国际经济新形式下的中国对外开放度应该不断提高并应关注汇率的波动,而对外开放政策与货币政策应该相互配合。同时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受到开放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不断开放的同时应注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3)我国金融开放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不如贸易开放度变化的影响显着,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有关。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资本账户存在管制,金融开放还在进行中。而金融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与全球贸易发展的同时,应适时推动金融开放,提高我国金融与外部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4)在重视以美国、欧元区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对我国产生溢出效应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中国货币政策对外的溢出效应,包括我国货币政策对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的溢出。同时考虑货币政策对内和对外的效果,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协调发展。
麦麦提穆萨·麦麦提艾力[10](2020)在《新疆FDI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参数,也一直被认为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促进剂,FDI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当今外贸环境和经济增长形势中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于为加深新疆与中亚以及周边沿线国之间贸易往来带来了极佳的机遇,FDI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在外向型经济迅速扩大,对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的形势下,FDI的引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保持稳定的外商投资、引入相关政策和各种优惠措施,来实现FDI和对外贸易当前阶段的缺口是追求的目标。FDI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运行方式,不仅能够增加资本积累、加快技术更新换代、给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也能优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方式,因此,研究新疆FDI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新疆对外贸易,促进新疆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论文在检索了国内外利用FDI、对外贸易以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相关的理论体系,阐述了我国新疆地区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和利用FDI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纵观新疆经济增长、利用FDI、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我国利用FDI的政策引导和政府的支持。首先根据新疆1990-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引入FDI、GDP以及进出口变量,构建VAR模型,分析FDI、经济增长及对外贸易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动态计量研究,分析利用FDI对新疆地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和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做出的贡献度以及新疆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相应检验,进一步实证检验FDI、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为理论框架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实证支撑。最后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的积极经验,结合新疆自身的特征,提升利用FDI的效率,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便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研究结果表明:FDI与新疆经济增长呈相互影响的态势,利用FDI的增加不仅能够带来对外贸易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科研、技术、竞争等方面的影响对新疆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十分关键。FDI、对外贸易可以创造新疆经济增长的新活力和新生命力,对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二、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数据的Granger非因果检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数据的Granger非因果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国际分工理论 |
2.1.2 经济增长理论 |
2.1.3 系统论 |
2.1.4 环境三效应理论 |
2.1.5 EKC理论 |
2.2 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 |
2.2.1 基于定性分析的归纳研究 |
2.2.2 基于经验模型的检验研究 |
2.2.3 基于计量模型的测算研究 |
2.3 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的驱动机制研究 |
2.3.1 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的驱动因素研究 |
2.3.2 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效应研究 |
2.4 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同规律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分析框架 |
3.1 研究概念界定 |
3.2 理论模型构建:复杂性科学视角 |
3.3 理论模型解析:论证部分的构成和关系 |
3.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的解释体系 |
3.4.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同目标 |
3.4.2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形态 |
3.4.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 |
3.4.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的驱动机制 |
3.4.5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同规律 |
3.5 论证方法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 |
4.1 研究设计与变量构建 |
4.1.1 研究设计 |
4.1.2 变量构建说明 |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VAR模型建立及检验 |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过程及趋势 |
4.3.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资源要素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
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要素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
4.3.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压力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
4.3.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响应的影响过程及趋势 |
4.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 |
4.4.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资源要素的相互影响程度 |
4.4.2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要素的相互影响程度 |
4.4.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压力的相互影响程度 |
4.4.4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响应的相互影响程度 |
4.5 主要结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的序参量 |
5.1 协同学及序参量 |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的序参量识别模型 |
5.2.1 哈肯模型 |
5.2.2 模型分析步骤 |
5.2.3 模型的变量选取及依据 |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的序参量识别 |
5.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2 序参量识别 |
5.3.3 分阶段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进规律 |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同作用的SD模型构建 |
6.1.1 建模目的及模型假设 |
6.1.2 系统边界确定 |
6.1.3 系统分析 |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6.2.1 仿真系统因果关系图的建立 |
6.2.2 仿真系统流图的建立 |
6.2.3 系统动力学方程及参数的确定 |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仿真模型检验 |
6.3.1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6.3.2 模型的敏感性检验 |
6.4 不同协同模式下的模拟与演进规律解析 |
6.4.1 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下复合系统协同演进规律 |
6.4.2 生产网络加速型发展模式下复合系统协同演进规律 |
6.4.3 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下复合系统协同演进规律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结构 |
1.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2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一带一路”倡议 |
2.1.2 对外直接投资 |
2.1.3 产业结构升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2.4 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
2.3.2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 |
2.3.3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
3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创造了历史性契机 |
3.1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新形势下拓展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物质基础 |
3.2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优化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条件 |
3.3 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发展为拓展对外投资创造了雄厚实力 |
3.4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
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现状研究 |
4.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阶段与进程 |
4.2 商务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主导产业 |
4.3 亚洲地区是我国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区域 |
4.4 香港地区高居榜首地位 |
4.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地区 |
4.6 对外投资主体结构以国有企业为主,但非国特别是民营企业增长迅速 |
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 |
5.1 机理一,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研发等方式,引进东道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
5.2 机理二,转移国内产能,为国内高端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
5.3 机理三,进行资源导向型投资,在源头上解决国内资源短缺困局 |
5.4 机理四,实现竞争示范效应和关联效应,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
5.5 机理五,突破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开发和占领市场空间 |
5.6 机理六,以获取品牌优势、营销技巧和分销渠道为目的,进行战略资产配置型投资 |
6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
6.1 指标选取 |
6.1.1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 |
6.1.2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 |
6.1.3 对外直接投资 |
6.2 数据说明 |
6.3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综合测度 |
6.4 实证模型及检验 |
6.4.1 VAR模型 |
6.4.2 平稳性检验 |
6.4.3 最优滞后期确定 |
6.4.4 模型稳定性确定 |
6.4.5 Granger因果检验 |
6.4.6 脉冲响应分析 |
7 结论与策略建议 |
7.1 结论 |
7.2 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建议 |
7.2.1 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引导企业“走出去” |
7.2.2 提供“一带一路”跨国投资资金支持,解决企业融资约束 |
7.2.3 加快企业创新改革,培养专业型人才 |
7.2.4 加强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创新主体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2 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
2.3 简要评述 |
3 汇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和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
3.1 汇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1 国际收支理论 |
3.1.2 利率平价理论 |
3.1.3 购买力平价理论 |
3.1.4 资本市场理论 |
3.2 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
3.2.1 关税机制 |
3.2.2 贸易收支机制 |
3.2.3 直接投资机制 |
3.2.4 外汇储备机制 |
4 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经验分析 |
4.1 加征关税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4.2 缩小中美贸易收支顺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4.3 减少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4.4 稳定外汇储备规模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4.5 缩小中美利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5 贸易战对汇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日美贸易战对日元汇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ADF检验 |
5.1.2 协整检验 |
5.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1.4 误差修正模型 |
5.2 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ADF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4 误差修正模型 |
5.3 实证分析小结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4)广东省服务业FDI的就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2.1 本研究研究内容 |
1.2.2 本研究框架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1.4.2 FDI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
1.4.3 服务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
1.4.4 已有文献的不足 |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第三产业与服务业 |
2.1.2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
2.1.3 FDI |
2.2 FDI影响就业的理论及研究 |
2.2.1 凯恩斯的就业乘数理论 |
2.2.2 库兹涅兹的产业结构论 |
2.2.3 坎普贝尔的研究 |
2.3 第2章小结 |
第3章 服务业FDI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 |
3.1 服务业FDI就业数量效应的作用机理 |
3.1.1 直接影响就业数量 |
3.1.2 间接影响就业数量 |
3.2 服务业FDI就业质量效应的作用机理 |
3.2.1 关联效应影响就业质量 |
3.2.2 劳动力流动效应影响就业质量 |
3.2.3 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就业质量 |
3.2.4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质量 |
3.2.5 预期效应影响就业质量 |
3.3 第3章小结 |
第4章 广东省服务业FDI及就业状况分析 |
4.1 广东省服务业实际利用FDI概况 |
4.1.1 投资规模 |
4.1.2 行业分布 |
4.1.3 地区分布 |
4.1.4 投资形式 |
4.1.5 投资来源 |
4.2 广东省服务业就业特征分析 |
4.2.1 广东省服务业就业数量方面 |
4.2.2 广东省服务业就业质量方面 |
4.3 第4章小结 |
第5章 广东省服务业FDI就业数量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方法 |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3 实证过程及结果 |
5.3.1 单位根检验 |
5.3.2 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
5.3.3 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 |
5.4 第5章小结 |
第6章 广东省服务业FDI就业质量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广东服务业FDI对服务业职工工资水平的影响 |
6.1.1 实证方法 |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1.3 实证过程及结果 |
6.2 广东服务业FDI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6.2.1 实证方法 |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2.3 实证过程及结果 |
6.3 第6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7.2.1 吸引外资方面 |
7.2.2 政策法规方面 |
7.2.3 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5)深圳市吸收FDI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FDI及吸收FDI的定义 |
1.3.1 FDI的定义 |
1.3.2 吸收FDI的概念 |
1.4 文献综述 |
1.4.1 吸收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1.4.2 吸收FDI对东道国贸易的影响 |
1.4.3 吸收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1.5 论文研究结构与方法 |
1.5.1 研究结构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吸收FDI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 |
2.2 更新东道国技术、升级产业结构 |
2.3 提高东道国的就业水平 |
2.4 刺激内资企业技术和商业经营能力 |
第三章 深圳市吸收FDI的发展历程及概况 |
3.1 深圳市吸收FDI的发展历程 |
3.2 深圳市吸收FDI的发展概况 |
3.2.1 深圳市吸收FDI与 GDP增长 |
3.2.2 深圳市吸收FDI与固定投资总额增长 |
3.2.3 深圳市吸收FDI与国民经济行业 |
3.2.4 深圳市吸收FDI与 FDI来源地 |
第四章 深圳市吸收FDI的影响的统计分析 |
4.1 深圳市吸收FDI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分析 |
4.1.1 深圳市外商投资率变化分析 |
4.1.2 深圳市吸收FDI与工业总产值的效应分析 |
4.1.3 深圳市吸收FDI与资产配置的分析 |
4.2 深圳市吸收FDI对贸易的影响 |
4.2.1 深圳市的贸易情况分析 |
4.2.2 深圳市吸收FDI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 |
4.2.3 深圳市吸收FDI对进口增长的影响分析 |
4.3 深圳市吸收FDI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4.3.1 深圳市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
4.3.2 深圳市FDI在三大产业中的项目 |
4.3.3 深圳市FDI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实际外资金额 |
第五章 深圳市吸收FDI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深圳市吸收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5.1.2 ADF检验 |
5.1.3 Granger因果检验 |
5.1.4 建立模型 |
5.2 深圳市吸收FDI对外贸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5.2.2 ADF检验 |
5.2.3 Granger因果检验 |
5.2.4 建立模型 |
5.3 深圳市吸收FDI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5.3.2 ADF检验 |
5.3.3 Granger因果检验 |
5.3.4 建立模型 |
5.4 FDI对深圳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 |
5.4.1 指标和数据说明 |
5.4.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5.4.3 非线性加权模型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存在的问题 |
6.2 政策建议 |
6.2.1 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科学发展 |
6.2.2 统筹区域投资,实现全面发展 |
6.2.3 培养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 |
6.2.4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高端人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大豆进口相关研究 |
1.2.2 中美大豆贸易相关研究 |
1.2.3 中美贸易摩擦与大豆产业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1.4 理论基础 |
1.4.1 比较优势理论 |
1.4.2 要素禀赋理论 |
1.4.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章 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及现状 |
2.1 中国大豆进口发展历程 |
2.1.1 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量的变化 |
2.1.2 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的变化 |
2.2 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演变 |
2.3 中国与其主要大豆进口国贸易现状 |
2.3.1 中美大豆贸易现状 |
2.3.2 中巴、中阿大豆贸易现状 |
2.3.3 中国与其他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国贸易现状 |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影响 |
3.1 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回顾 |
3.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 |
3.2.1 对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 |
3.2.2 对大豆现货价格的影响 |
3.2.3 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 |
3.3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大豆进口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1 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 |
3.3.2 中国大豆缺乏竞争优势 |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大豆进口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4.1.1 中美贸易摩擦的测度变量 |
4.1.2 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测度变量 |
4.2 数据来源 |
4.3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
4.3.1 ADF单位根检验 |
4.3.2 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和VECM误差修正模型 |
4.3.3 短期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大豆进口替代市场可行性分析 |
5.1 进口替代市场可行性评估指标 |
5.2 美国大豆进口替代市场 |
5.2.1 美国大豆进口替代——巴西市场 |
5.2.2 美国大豆进口替代——阿根廷市场 |
5.2.3 美国大豆进口替代——印度市场 |
5.2.4 美国大豆进口替代——俄罗斯市场 |
5.3 美国大豆进口替代市场可行性综合评估 |
第6章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优化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的路径 |
6.1 建立多元化大豆进口空间结构 |
6.1.1 寻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合作 |
6.1.2 完善大豆进口替代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6.2 提升中国大豆品质与比较优势 |
6.2.1 创新核心技术提升中国大豆差异化优势 |
6.2.2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打造智慧、绿色农业 |
6.3 防范中国大豆产业潜在贸易摩擦风险 |
6.3.1 建立健全农业贸易政策体系 |
6.3.2 加强国家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直接投资对贸易规模影响的研究综述 |
1.2.2 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影响的研究综述 |
1.2.3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和贸易研究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对外直接投资 |
2.1.2 国际贸易 |
2.1.3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蒙代尔的投资与贸易替代模型 |
2.2.2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4 雁行模式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对老挝贸易与投资的特征化事实 |
3.1 中国与老挝贸易的概况 |
3.1.1 中老贸易发展历程 |
3.1.2 中老贸易规模 |
3.1.3 中老贸易结构 |
3.2 中老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2.1 贸易增速快但规模小 |
3.2.2 贸易结构不平衡 |
3.2.3 运输成本较高 |
3.3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概况 |
3.3.1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3.2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规模 |
3.3.3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结构 |
3.3.4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特点 |
3.4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与中老贸易的动态比较 |
3.4.1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与中老贸易规模的动态比较 |
3.4.2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与中老贸易结构的动态比较 |
第四章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机理分析 |
4.1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短期贸易效应机理分析 |
4.1.1 中国对老挝资源类行业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机理分析 |
4.1.2 中国对老挝加工制造业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机理分析 |
4.1.3 中国对老挝服务业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机理分析 |
4.2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长期贸易效应机理分析 |
4.2.1 直接投资—经济增长—贸易规模 |
4.2.2 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 |
第五章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
5.1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对中老贸易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模型选择和变量选取 |
5.1.2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
5.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1.4 误差修正模型 |
5.1.5 实证结果 |
5.2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5.2.2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4 误差修正模型 |
5.2.5 实证结果 |
第六章 发挥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贸易效应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
6.1 发挥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贸易效应存在问题 |
6.1.1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规模不足,对中老贸易带动能力有限 |
6.1.2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行业不均衡,影响投资的贸易效应发挥 |
6.1.3 老挝国内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和贸易发展 |
6.1.4 老挝营商环境不完善给我国企业直接投资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
6.2 发挥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对策建议 |
6.2.1 以中老铁路为依托,打造中老互联互通新格局 |
6.2.2 加强政府对投资产业引导,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投资领域 |
6.2.3 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工作,为投资贸易提供良好环境 |
6.2.4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积极拓展老挝市场 |
6.2.5 加强投资管理,积极培养人才,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内蒙古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点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投资与贸易替代论 |
2.2.2 投资与贸易互补论 |
2.2.3 投资与贸易的新型关系论 |
2.3 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规模效应机制 |
2.3.1 投资国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规模效应 |
2.3.2 东道国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规模效应 |
2.4 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结构效应机制 |
2.4.1 外商直接投资、资本积累与东道国对外贸易结构 |
2.4.2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与东道国对外贸易结构 |
2.4.3 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提升与东道国对外贸易结构 |
三、文献综述 |
3.1 文献综述 |
3.1.1 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规模效应研究现状 |
3.1.2 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研究现状 |
3.2 文献评述 |
四、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
4.1 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对外贸易总量特点 |
4.1.2 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4.1.3 进口贸易发展现状 |
4.1.4 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动态发展趋势 |
4.2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
4.2.1 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特点 |
4.2.2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
4.2.3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析 |
4.2.4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方向分析 |
4.3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贸易贡献度分析 |
4.3.1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贸易与贸易总量分析 |
4.3.2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贸易贡献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五、内蒙古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
5.1 外商直接投资贸易规模效应实证分析 |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1.2 平稳性检验 |
5.1.3 协整检验 |
5.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1.5 误差修正模型 |
5.1.6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5.2 外商直接投资贸易结构效应实证分析 |
5.2.1 回归模型的建立 |
5.2.2 平稳性检验 |
5.2.3 协整检验 |
5.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2.5 误差修正模型 |
5.2.6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5.3 本章小结 |
六、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 |
6.2.2 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导产业流向 |
6.2.3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扩大引资规模 |
6.2.4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
6.2.5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创造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9)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创新及不足 |
1.3.1 本文创新点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
2.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2.1.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 |
2.2 对外开放度的文献综述 |
2.2.1 对外开放度的度量方法 |
2.2.2 对外开放度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2.3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
2.3.1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
2.3.2 美国量化宽松对外部的溢出效应 |
2.3.3 新兴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的回溢及溢出效应 |
2.3.4 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
2.4 文献综述评述 |
第3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
3.1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3.1.1 货币政策框架与传导机制 |
3.1.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
3.1.3 经济开放理论 |
3.1.4 对外开放度测度 |
3.1.5 对外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3.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
3.2.1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起源及理论基础 |
3.2.2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溢出渠道 |
3.2.3 新兴经济体的回溢及溢出 |
3.2.4 以邻为壑效应和火车头效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
4.1 对外开放度的设计及测度 |
4.1.1 主成分分析法 |
4.1.2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及分析 |
4.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模型 |
4.3 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4.3.1 数据选取 |
4.3.2 SVAR模型短期约束条件 |
4.3.3 实证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贸易金融开放度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检验 |
5.1 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 |
5.1.1 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的基础 |
5.1.2 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模型 |
5.2 修正的贸易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模型 |
5.3 贸易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数据选取 |
5.3.2 实证分析结果 |
5.3.3 自相关检验及稳健回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检验 |
6.1 中国与美欧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模型 |
6.1.1 时变参数模型的理论基础 |
6.1.2 时变参数模型的构建 |
6.2 中美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6.2.1 数据选取 |
6.2.2 实证分析结果 |
6.3 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6.3.1 数据选取 |
6.3.2 实证分析结果 |
6.4 中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溢出效应模型 |
6.4.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的理论基础 |
6.4.2 PVAR模型的构建 |
6.5 中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6.5.1 数据选取 |
6.5.2 实证分析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研究结论 |
7.1.2 对外开放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结论 |
7.1.3 我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并关注开放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
7.2.2 逆周期调节中关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 |
7.2.3 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实现内外部经济协调发展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新疆FDI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五节 文章创新点 |
第六节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新疆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发展历程和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疆FDI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二节 新疆利用FDI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四节 新疆对外贸易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新疆的经济增长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三章 新疆利用FDI、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效应评价 |
第一节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
第二节 新疆利用FDI、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和效应评价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推动新疆FDI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推动新疆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
第二节 提高新疆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
第四节 总结 |
第五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数据的Granger非因果检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协同机理研究[D]. 郑玉雯.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胡婉婷. 暨南大学, 2020(04)
- [3]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研究[D]. 许阳阳. 浙江大学, 2020(02)
- [4]广东省服务业FDI的就业效应研究[D]. 程若南.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6)
- [5]深圳市吸收FDI的影响分析[D]. 郭金瑶. 广西大学, 2020(08)
- [6]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进口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于淞楠.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6)
- [7]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D]. 黄志敏. 广西大学, 2020(07)
- [8]内蒙古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 肖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D]. 魏天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新疆FDI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麦麦提穆萨·麦麦提艾力.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