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朵饮料发酵后去除余味的研究

金耳朵饮料发酵后去除余味的研究

一、去除金耳饮料发酵后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1](2021)在《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肉干营养美味方便,但传统工艺产生的牛肉干普遍存在质地坚硬、质量不稳定等缺陷,且我国发酵肉制品行业起步较晚,发酵牛肉干的开发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市面产品较少。本研究以牛臀肉为原料,通过筛选发酵剂、优化发酵工艺与调味料配方等拟开发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安全健康的发酵牛肉干产品,并对其发酵特性、品质、风味物质进行了探索研究,为发酵牛肉干新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菌种的基本发酵特性研究表明,乳酸片球菌、清酒乳杆菌及木糖葡萄球菌均可用于制备发酵牛肉干;通过不同菌种组合对发酵牛肉干理化特性和感官品质影响的对比研究,从产酸快、有利于风味物质形成及降组胺的角度综合考虑,确定本研究中制备发酵牛肉干的发酵剂为木糖葡萄球菌和清酒乳杆菌。2.发酵牛肉干发酵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牛肉的pH值、水分活度、亚硝酸盐残留量显着降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组胺含量与硫代巴比妥酸值缓慢增加,大分子蛋白质得到降解,牛肉质构与色泽得到改善;当菌种配比(木糖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为1:3、2:1、3:1,接种量为106-107CFU/g,发酵时间为16-32 h,发酵温度为32-42℃时,发酵牛肉的品质较好。3.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结合响应面法对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微生物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发酵牛肉干的pH值(Y1)、综合评分(Y2)及牛肉发酵后的乳酸菌数(Y3)、葡萄球菌数(Y4)、菌落总数(Y5)与菌种配比(X1)、接种量(X2)、发酵温度(X3)、发酵时间(X4)之间关系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分别为:Y1=4.4-0.029X1-0.034X2-0.16X3-0.025X4-0.018X1X2+0.026X1X3+0.066X1X4+0.00325X2X3-0.05X2X4-0.018X3X4+0.023X12-0.038X22+0.19X32-0.086X42Y2=77.17+0.3X1+0.72X2-0.14X3+0.31X4-0.61X1X2-1.44X1X3-0.52X1X4-0.83X2X3-1.94X2X4+0.34X3X4+0.33X12+1.09X22-0.23X32+1.15X42Y3=12.19-0.00173X1+0.061X2-0.012X3-0.092X4+0.018X1X2+0.083X1X3+0.073X1X4+0.16X2X3+0.039X2X4-0.2X3X4-0.37X12-0.052X22-1.22X32+0.079X42Y4=10.1-0.091X1+0.047X2+0.1X3-0.092X4-0.0098X1X2-0.22X1X3-0.1X1X4-0.014X2X3-0.13X2X4+0.054X3X4-0.22X12-0.16X22-0.98X32-0.2X42Y5=12.14-0.034X1+0.09X2-0.024X3-0.12X4+0.021X1X2+0.23X1X3+0.087X1X4+0.032X2X3+0.039X2X4-0.16X3X4-0.32X12-0.055X22-1.22X32+0.072X42发酵牛肉干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木糖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1:3、接种量为107CFU/g、发酵时间为16 h、发酵温度为32℃,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发酵牛肉干综合感官评分为85.21。4.发酵牛肉干调味料配方优化研究表明,在食盐1-2%、葡萄糖0.5-1.5%、亚硝酸钠0.009-0.012%、白砂糖2-3%、酱油1-5%、料酒1-3%、辣椒粉0.5-1.5%、十三香0.5-1%范围内时,发酵牛肉干品质较好;调味料配方正交最优组合为食盐1%、葡萄糖0.5%、酱油3%,此时发酵牛肉干综合感官评分为85.63。5.发酵牛肉干不同加工阶段品质特性研究表明,与发酵前相比,牛肉发酵后pH值、水分活度、亚硝酸盐残留量、硬度、咀嚼性均显着降低;乳酸菌与葡萄球菌成为优势菌种,肠杆菌的生长受到一定抑制;红度值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且鲜味氨基酸占比最高;游离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为主,其中油酸占比最大;发酵后检出47种挥发性化合物,高于发酵前42种,提高了牛肉干中醛、醇、酚、酯、酸、含氮及其他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

吴晨燕[2](2019)在《不同菌种制备的发酵牛肉调味基料抑菌性和风味研究》文中提出发酵牛肉调味基料(Fermented Beef Flavorings,FBF)以牛骨肉末为原料,经高压浸提、酶解、发酵、美拉德反应等环节加工而成。为提高其抑菌能力和风味,试验通过考察不同发酵剂制备的FBF抑菌性和风味特征,筛选具有强抑菌性和独特风味的发酵剂制作FBF,并考察发酵牛肉调味基料在牛肉肠中的应用效果,为发酵牛肉调味基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数据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发酵剂和工艺环节对FBF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高压浸提-酶解-发酵16 h-美拉德反应)效果优于处理1(高压浸提-酶解-发酵16 h)以及CK(高压浸提-酶解-美拉德反应)。在处理2组中,有3个发酵组抑菌效果突出,清酒乳杆菌(LS)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率达85%以上,对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达到53%;WBL-45组对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达到100%,对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抑菌能力85%;VHI-41组的综合抑菌能力较好。(2)研究发酵时间对FBF抑菌性的影响。试验以WBL-45、VHI-41和LS为发酵剂,分别发酵12 h和16 h制作FBF,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指示菌,添加10%调味料于指示菌液中培养12?h(37?℃),测定其与指示菌菌悬液处理12 h后的光密度值来计算抑菌率。结果发现,发酵时间由12 h延长至16 h,FBF的抑菌性增加,WBL-45的增幅最明显,VHI-41抑菌率始终最高。(3)研究WBL-45、VHI-41和LS组FBF的抑菌作用。试验结果:WBL-45组对大肠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IC50浓度依次为3.75%、7.5%、3.75%,VHI-41组和LS组FBF对三株指示菌IC50浓度依次为3.75%、3.75%、1.88%。FBF能够抑制三株指示菌的正常生长和增殖,延长其延滞期,降低致病菌最大比生长速率以及稳定期的菌量,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使菌体表面出现褶皱、孔洞,从而抑制指示菌生长。(4)研究发酵时间和发酵剂种类对FBF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LS组和VHI-41组的FBF风味具有特殊性。含硫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是FBF中的关键风味物质,醇、酮类化合物对样品的总体风味有重要的修饰作用。构成9组样品风味差异贡献最大的是2-甲基-3-呋喃硫醇和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及壬醛的相对含量。VHI-41发酵12 h制作的FBF更受人们喜爱。(5)考察具有强抑菌性和独特风味的VHI-41组FBF在牛肉肠中的实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NC组品质最差,感官评分也远低于其它处理组。PC组在所有处理组中品质最好。3个试验组与NC组相比,牛肉肠品质有明显的改善。其中,2%FBF+SN组与PC组的品质最接近,且亚硝酸盐残留量低于PC组,N-亚硝胺含量与PC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对贮藏7 d的牛肉肠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NC组微生物群落种类最丰富,芽孢杆菌属和厌氧芽孢杆菌属是NC组的优势微生物,亚硝酸盐和FBF可以影响牛肉肠微生物群落构成和相对含量,可以很好地抑制厌氧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

李茜云[3](2018)在《新型食用菌料酒的制备及功能性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料酒是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具有去腥、增香、提鲜的作用。当前市面上的料酒主要分为勾兑料酒和酿造料酒,其中勾兑料酒主要是以食用酒精为主体,添加配料而成;而酿造料酒则采用陈年原酿黄酒为主体配制而得,酿造料酒质量明显优于勾兑料酒,但是酿造料酒在其保健营养和提鲜功能上尚有提升的空间,故开发新型功能性产品十分有必要。本文将杏鲍菇、草菇、猴头菇、海鲜菇、香菇、茶树菇、平菇和灰树花8种食用菌通过共发酵的方法,制备新型食用菌功能料酒,检测理化指标,结合口感评价方法,优化配料比等参数获得最佳制备工艺,进而进行非挥发性成分的滋味评价和抗氧化性功能评价,获得功效提升性能结果。将制备的8种食用菌料酒进而开展挥发性成分的风味特性探究,建立食用菌料酒的风味指纹图谱并进行风味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8种食用菌料酒的制备工艺。将食用菌添加到料酒的后发酵中共同酿造的8种食用菌料酒均达到SB/T 10416—2007规定的酒精度、氨基酸态氮和总酸的行业标准要求;制备的食用菌料酒的总糖、非糖固形物和p H的理化指标基本达到GB/T13662-2008的国标要求范围。综合考虑食用菌料酒的色泽、口感和理化指标,选择杏鲍菇(7.5%添加量)、草菇(7.5%添加量)、猴头菇(10%添加量)、海鲜菇(5%添加量)、香菇(2.5%添加量)、茶树菇(5%添加量)、平菇(7.5%添加量)和灰树花(10%添加量)作为各料酒最佳的添加量。2.8种食用菌料酒非挥发性成分的滋味评价和抗氧化性能评价。制备的新型食用菌料酒功能性呈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有协同增鲜的效果,其主要的呈味氨基酸和核苷酸为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和鸟苷酸;其中,灰树花料酒和平菇料酒呈鲜尤为突出,其等鲜浓度EUC(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值达到1.33 g/100g和1.03 g/100g较高水平,其他6种食用菌料酒的EUC范围在0.37~0.82 g/100g。多糖和多酚的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表现了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多糖含量远远超过多酚含量的情况下,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相关性显着高于多糖含量与DPPH的相关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发酵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水解、异构化和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亦与抗氧化作用机理密切相关;8种新型食用菌料酒多糖和多酚均显现较优的DPPH清除率,其综合抗氧化性能较高的食用菌料酒:草菇料酒>香菇料酒>茶树菇料酒。3.8种食用菌料酒挥发性成分的风味评价和GC-MS特征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通过顶空进样的方法对酿制的8种料酒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的仪器分析,经NIST14.0谱库鉴定,8种食用菌料酒中共检测出89种化合物包括醇、酯、酸、醛、酮、烯、炔、醚、烷、胺、苯、硼、醛肟、吲哚和呋喃等风味成分,其中醇类18种(56.86%~71.58%),酯类12种(18.28%~30.82%),说明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是食用菌料酒主要的风味成分;经《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提取和谱库鉴定,发现13个共有峰信息可表征食用菌料酒的香气属性,且除草菇料酒和平菇料酒的相似度较小外,其他料酒的相似度均在0.99以上;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食用菌料酒的风味品质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建立其综合评价函数:F=0.363F1+0.338F2+0.160F3+0.139F4,其综合风味得分较高的食用菌料酒:猴头菇料酒>茶树菇料酒>杏鲍菇料酒;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该食用菌料酒可分为三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的三维得分散点图的趋势一致。

王宣东[4](2018)在《金耳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是一种食药兼具、疗效特殊的大型名贵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是“三耳”(金耳、银耳、黑木耳)中的佼佼者。金耳多糖是金耳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防治高脂血症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金耳多糖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和应用潜力。目前对于金耳产品的利用还处于低级粗放阶段,主要以传统的直接食用子实体为主。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金耳多糖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与其他真菌多糖相比,还不够深入。本研究以野生金耳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热水提取、超声提取、纤维素酶提取和微波提取四种方法,获得4种多糖(分别命名为H-TAP、U-TAP、E-TAP和M-TAP),以多糖得率及抗氧化活性作为筛选依据,优化出金耳多糖的最佳提取方式为酶辅助提取法。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出了对金耳多糖得率影响最大的酶为纤维素酶,然后采用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了纤维素酶提取金耳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并对四种提取方法所得金耳多糖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采取乙醇分级的方法对金耳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各组分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抗氧化活性测定,获得了最优活性部位。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如下:4种方法制备的4种多糖H-TAP、U-TAP、E-TAP和M-TAP的提取得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高低顺序相同,均为E-TAP>U-TAP>H-TAP>M-TAP。综合考虑多糖得率和抗氧化活性,酶辅助提取法均为最高,因此,酶提是金耳多糖的最优制备方法。采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L9(3)3对复合酶提取金耳多糖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和果胶酶中,3种酶对多糖得率影响顺序为: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由此看出,纤维素酶对多糖得率影响最为显着。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酶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得率顺序的影响为:酶解温度>反应pH>酶解时间>料液比。在上述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了纤维素酶提工艺条件。结果发现,最优工艺为:酶解温度50.93℃,酶解时间60 min,料液比1:80(g/mL),酶加量6.7%(w/w),pH 3.51。在此条件下,金耳多糖的提取得率为25.96%。采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HPAEC-PA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4种提取方法所得的多糖进行化学组成和结构表征的分析。4种多糖含有相似的单糖组分(主要组分含量高低顺序均为:D-甘露糖>D-木糖>D-葡萄糖,且均为含有D-葡萄糖醛酸的酸性多糖),但其摩尔比有明显不同。采用乙醇分级法对金耳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3种多糖TAP30、TAP60和TAP80,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及抗氧化活性测定。TAP和3种多糖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TAP30>TAP>TAP60>TAP80,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TAP30>TAP60>TAP>TAP80。因此,3种多糖,尤其是TAP30,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多糖组分。

李国辉[5](2017)在《细菌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纤维素(BC)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纳米高分子多糖,具有高纯度、高结晶度、高机械强度、高水结合能力、高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能力等优点,同时,微生物产细菌纤维素还具有合成效率高且过程易调控等特性。然而,由于其生产菌种较少、合成周期较长、产量较低、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课题利用筛选获得的产纤维素和类纤维素结构菌种,制备细菌纤维素基复合材料,降低其使用成本,在此基础上固载微生物(冬虫夏草/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并对其脱色等性能进行实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从自然界中筛选能够产纤维素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同时优化纤维素合成中的关键因素(碳源种类、碳源含量、氮源种类、氮源含量、温度、pH)提高纤维素产量;并利用多种手段研究纤维膜的基本性质。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共获得六种BC产量较高的菌株,经分子鉴定分别将其命名为Komagataeibacter rhaeticus ZL-1、K.rhaeticus ZL-2、K.xylinus ZL-3、K.rhaeticus ZL-4、K.rhaeticus ZL-5和K.intermedius ZL-6;六株菌产纤维素所需的最佳碳源、碳源浓度、氮源、氮源浓度和pH多不相同,经优化其产纤维素量最高可达12 g/L;红外和XRD结果证实六种膜均为纤维素,并能够被纤维素酶完全分解,同时均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筛选能够产类细菌纤维素真菌膜的菌株,并对其产膜结构与特点、化学组成、可溶解性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多种因素(培养时间、氧含量、装液量)对产膜的影响,并将其与BC复合研究。结果表明:冬虫夏草可产类细菌纤维素无色凝胶膜(CS),其纤维可能由特化的菌丝构成,氧含量对CS合成影响较大;FTIR、TGA、液相色谱和元素组成分析证实CS中含有多糖等多种组分,并能够被Li CL-DMac完全溶解;同时细菌纤维素/冬虫夏草纤维复合材料(BC/CS)还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与生物相容性。利用细菌纤维素原位固定微生物(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脱色,研究菌种等多种因素对二者复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测定复合物的最适脱色条件和应用性能。结果表明:产纤维素菌种的最适生长pH对二者的复合影响较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证实复合物中两种微生物均被BC网络所包裹;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与BC的最适复合条件多相似,且复合物均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操作稳定好和存储稳定性。利用细菌纤维素原位静态复合棉纤维等多种纺织材料,研究复合过程和复合机理,并从结构与性能的角度评价复合效果。结果表明K.intermedius ZL-6可附着棉纤维产生纤维素最终将其完全包裹,并自上而下形成细菌纤维素/棉(BC/CF)梯度复合材料;二者的最优复合工艺为棉纤维0.1 g,接种量10 mL,菌龄5 d,培养时间6 d,培养温度30°C,此时其杨氏模量可达4.32 GPa;BC可与多种纺织纤维复合,但复合效果会因纺织材料的性质而产生差异。最后,将细菌纤维素/纺织纤维复合物用于微生物(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的固定和染料脱色,探讨不同的复合条件对脱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测定复合物的最适脱色条件和应用性能,并进行二次复合研究。结果表明:胶红酵母和庆笙红球菌均可完全被BC/CF固定,并被限制在其梯度网络结构中;两种复合物均可悬浮在反应液中,呈现较好的脱色效率;复合物均可较长时间的保持活性从而实现有效脱色,且可应用于多种脱色体系;二次复合可用于胶红酵母的脱色。

梁媛[6](2017)在《枸杞发酵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枸杞子从古至今一直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人们食疗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食药两用的枸杞的深加工产品也逐渐增多,故枸杞的深加工产业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保健食品需求和实现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本研究以枸杞为原料,对枸杞发酵饮料制备过程中的工艺进行优化,研制出两款乳酸菌结合酵母菌发酵的高品质保健饮品。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枸杞汁制备的工艺优化:比较了直接浸泡、打浆处理、打浆结合果胶酶处理三种工艺。得到最佳工艺为打浆处理,其总糖和还原糖利用率分别为23.26%和39.61%。制备后需添加Na2S03或NaHSO3进行杀菌。2.发酵条件的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进行优化,通过考察pH值、感官分数、总糖利用率、还原糖利用率、酒精度等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实验结果如下:(1)乳酸菌结合德国S189啤酒酵母发酵饮品:枸杞汁固液比1:6、装液量65%;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杆菌=2:1)接种量2%(v/v),在37℃下发酵18h-24h;德国S189啤酒酵母接种量1%(v/v),在28℃下发酵72h-84h。在此最佳条件下做验证实验,得到总糖利用率为98.67%,干物质百分浓度为7.8°BX,黄酮含量为0.218mg/mL,酒精度为1.6%(v/v),蛋白质浓度为1.26mg/mL,感官分数8.6,细菌总数为8CFU/mL,大肠杆菌未检出。根据电子鼻的PCA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96.95%,第二主成分贡献率达1.05%,总贡献率为98%。根据电子鼻的LA分析可知发酵过程中主要产生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以及乙醇等。(2)乳酸菌结合安琪葡萄酒酵母发酵饮品:枸杞汁固液比1:6、装液量65%;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杆菌=2:1)接种量2%(v/v),在37℃下发酵18h-24h;安琪葡萄酒酵母接种量1%(v/v),在22℃下发酵112h-126h。在此最佳条件下做验证实验,得到总糖利用率为99.32%,干物质百分浓度为8.1°BX,黄酮含量为0.274mg/mL,酒精度为1.8%(v/v),蛋白质浓度为1.37mg/mL,感官分数8.4,细菌总数为3CFU/mL,大肠杆菌未检出。根据电子鼻的PCA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94.97%,第二主成分贡献率达0.07%,总贡献率为95.04%。根据电子鼻的LA分析可知,与德国S189啤酒酵母发酵饮品发酵过程产生的芳香成分组成相同,不同成分作用大小有所差别。利用以上优化后的工艺制备产品,对其采用低速离心法结合膜过滤的方法进行过滤杀菌,得到了两款均具有酒精和乳酸醇香,香气和谐,酒体呈棕黄色,透明度良好,酸度适宜,富含营养的枸杞发酵饮品。德国S189啤酒酵母发酵得产品具有啤酒的醇香,有一定的煞口感,而安琪葡萄酒酵母的酒香较浓郁一些,无煞口感。两款发酵产品掩盖了枸杞无悦人风味的缺点,实现了对枸杞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枸杞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陈茂晴[7](2016)在《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耳是一种具有悠久食药用历史的的菌种,金耳多糖具有降血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耳菌丝体开始大规模培养。金耳深层发酵过程异常复杂,而现有的过程监测技术难以满足全面了解菌体代谢特性的需要,随着金耳深层发酵工业化生产程度的加深,对发酵过程进行全面监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是最近快速发展的智能检测技术,本课题拟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进行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的监测方法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金耳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关键理化指标变化情况检测分析。菌体干重、还原糖和总糖含量与菌体增殖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菌体干重反映了菌体生物量的变化情况,金耳菌体经过短暂的适应后,进入了对数生长期,菌体干重增加迅速,进入稳定期后变化趋于平缓。还原糖作为供能物质之一,随着金耳菌体生物量的增加,其含量不断降低。金耳发酵的第四天,由于金耳多糖的大量释放,导致发酵液中总糖含量的变化由降转增。(2)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构建电子鼻系统,优选了7根气敏传感器组成电子鼻传感器阵列。将金耳发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菌体增殖的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CA)提取特征,构建K最近邻(KNN)发酵阶段预测模型。两种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14%和100.00%。根据天数的不同将发酵过程分为七个阶段,所建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8.57%和97.14%。以电子鼻响应的PCA和ICA特征作为输入,金耳发酵液关键理化指标作为输出,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两种算法构建定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ICA的SVM模型对总糖预测效果最好,相关系数(Rp)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38和3.500g/L。基于ICA的BPNN模型对还原糖的预测效果最好,Rp和RMSEP分别为0.953和2.156g/L。对菌体干重ICA联合BPNN所建模型预测效果最好,Rp和RMSEP分别为0.958和3.044g/L。(3)基于电子舌技术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可以依据三维主成分图分析结果将金耳发酵分为三个阶段。而后分别建立基于PCA和ICA的KNN发酵阶段预测模型。两种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均达到100%。将金耳发酵分为七个阶段时,两种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14%和100.00%。分别提取电子舌响应的PCA和ICA特征,采用SVM和BPNN算法构建金耳发酵液关键理化指标定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均可以很好的预测发酵液中的总糖、还原糖和菌体干重。基于ICA建立的SVM模型对总糖和还原糖的预测效果最好,Rp分别为0.908和0.975,RMSEP分别为4.350g/L,4.579g/L。基于ICA建立的BPNN菌体干重预测模型效果最优,Rp和RMSEP分别为0.953和3.179g/L。(4)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融合的金耳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提出采用主成分特征融合和独立分量特征融合两种融合方法,结合BPNN和SVM算法构建总糖、还原糖和菌体干重定量预测模型。其中,基于ICA建立的SVM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对预测集样本中总糖、还原糖含量和菌体干重的的预测结果如下所示:Rp分别为0.960,0.987,0.970,RMSECV分别为2.574/L,2.293/L,2.527g/L。与采用单一技术建立的模型相比,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融合方法建立的定量模型的预测能力有所提升。研究表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在金耳发酵监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所建立的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融合的定量预测模型达到更高的精度,在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胡玉净[8](2016)在《榆黄蘑、红平菇和双孢菇子实体中α-半乳糖苷酶理化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α-半乳糖苷酶(a-galactosidase, EC 3.2.1.22)是一种催化移除低聚糖或多糖末端非还原性D-半乳糖的外切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在食品和饲料工业、血型转换、治疗法布里氏病及器官移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饲料工业中,α-半乳糖苷酶是去除豆粕中α-半乳糖苷寡糖类抗营养因子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从榆黄蘑、红平菇、双孢菇子实体中纯化分离该酶,并对其理化性质以及对棉籽糖家族的降解效果做了较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新鲜的榆黄蘑子实体为材料,结合使用阴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出—种酸性α-半乳糖苷酶PCGI,纯化倍数为264倍,纯化后酶的比活为7.92 U/mg。该酶是一种双亚基蛋白,分子量为57 kDa,大亚基分子量为34 kDa,小亚基分子量为26 kDa。以pNPG为底物,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5.0和500℃。PCGI对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a-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具有显着的抗性。SDS, Cd2+, Cu2+, Hg2+, Al3+, Fe3+和Ag+对其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NBS显着抑制该酶活性表明色氨酸残基是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DEPC显着提高该酶的活性表明组氨酸是该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底物多样性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PCGI能够高效并完全降解棉籽糖和水苏糖。以新鲜的红平菇子实体为材料,分离纯化出一种酸性α-半乳糖苷酶PDGI,纯化倍数为290倍,纯化后酶的比活为52.18 U/mg。该酶是一种单亚基蛋白,分子量为60 kDa。以pNPG为底物,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5.0和500℃。该酶具有较宽的pH稳定性和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此外,该酶对酸性蛋白酶具有一定抗性。PDGI受K+,Cd2+,Cu2+,Hg2+,Al3+,Fe3+和Ag+的强烈抑制。化学修饰剂DEPC.丁二酮(DIC)和TNBS对该酶具有显着的激活作用,表明组氨酸残基,赖氨酸残基和精氨酸残基参与了该酶的催化反应。NBS和PCMB对酶活性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表明色氨酸残基和巯基是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底物多样性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酶能够有效并完全降解棉籽糖和水苏糖。以新鲜双孢菇子实体为材料,分离纯化出一种酸性α-半乳糖苷酶ABGI,纯化倍数为3079倍,纯化后的酶的比活为193.12 U/mg。该酶为单亚基蛋白,属于GH27家族,分子量为43 kDa。以pNPG为底物,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4.0和60℃。该酶具有较宽范围的pH稳定性,并对中性蛋白酶和α-糜蛋白酶具有抗性。SDS, Cu2+, Hg2+, Fe3+和Ag+强烈抑制ABGI的活力。化学修饰剂DEPC、DIC、TNBS对ABGI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NBS、DTT(二硫苏糖醇)和PCMB(对氯汞苯甲酸)则强烈抑制ABGI的活力。双孢菇a-半乳糖苷酶能够高效降解pNPG、棉籽糖、水苏糖、瓜尔豆胶、槐树豆胶和蜜二糖,降解率分别为100%、148.3%、41.5%、30.1%、20.0%和4.4%。以上结果表明,榆黄蘑、红平菇、双孢菇α-半乳糖苷酶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和蛋白酶抗性,进一步拓宽了优良α-半乳糖苷酶的来源,同时对降解豆科植物中的容易引起胀气和消化不良的棉籽糖家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还可以利用双孢菇α-半乳糖苷酶有效降解瓜尔豆胶的活性,改良瓜尔豆胶的结构和特性,提高其商业价值。

尚红梅[9](2015)在《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的分析及降脂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小刺猴头菌[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是猴头菌属(Hericium)食药用真菌,其发酵浸膏对治疗胃肠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有良好功效,其发挥功效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多糖。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抑菌等功效。本试验对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进行分级,得到5个分子量的多糖组分,分子量范围分别为:小于5000道尔顿(D)、500010000D、1000020000D、2000050000D、大于50000D。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HFCP及其各分子量组分的总糖含量。结果表明,HFCP中总糖含量(占风干重)为77.5%;各分子量组分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分子量小于5000D的组分总糖含量最高,占总糖总量的97.7%,总糖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子量组分顺序为:小于5000D>500010000D>大于50000D>1000020000D>20000D50000D。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Elson-Morgan法、硫酸-间羟联苯法和氯化钡-明胶比浊法对HFCP及其各分子量组分的可溶性蛋白、氨基糖、糖醛酸和硫酸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FCP的可溶性蛋白、氨基糖和糖醛酸含量较低,分别为0.31%、0.61%、0.64%,HFCP的硫酸基含量较高,为7.20%。对于各分子量组分,分子量大于50000D的组分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氨基糖、糖醛酸和硫酸基的最高含量均出现在分子量小于5000D的组分,与总糖含量最高的组分相一致。本试验测定了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中的部分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和黄酮等的含量(风干基础),分别为18.0%、5.43 mg/g和2.05 mg/g,这些测定可为其应用研究打下基础。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试验选择肉鸡作为实验动物,并且严格按照肉鸡试验操作规程进行相关研究。数十年来,高生产性能和高饲料转化率是商品肉鸡生产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肉品质的下降和体脂肪沉积过多。肉鸡体脂肪沉积过多,会增加消费者患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废弃的腹部脂肪和内脏脂肪会带来废物处理问题。目前,通过添加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减少肉鸡脂肪沉积、改善肉鸡胴体品质已成为家禽营养学研究的热点。本试验研究了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fermentation concentrate of 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HFCP)对AA肉鸡脂肪和胆固醇沉积的影响;另外,从节省饲料添加成本考虑,不提取多糖,按多糖添加剂量直接以浸膏的形式添加到肉鸡日粮中,研究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fermentation concentrate of Hericium caput-medusae(Bull.:Fr.)Pers.,HFC)对肉鸡脂类代谢的影响,同时测定肉鸡抗氧化和肉品质等指标,为低脂肉鸡的生产和开发菌类作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提供依据。hfcp饲养试验动物分组情况如下:选用1日龄aa肉鸡48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4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3个水平的hfcp添加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3%和0.5%的hfcp),试验期42d。于试验的第21天和42天分别采样测定各项指标。通过研究hfcp对肉鸡血清脂类指标、腹脂沉积、盲肠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fattyacids,scfa)含量以及肝脏、肌肉、粪便中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0.3%和0.5%水平的hfcp可显着降低21和42日龄肉鸡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p<0.05),0.5%水平的hfcp添加组可显着降低肉鸡肝脏脂肪含量(p<0.05);2)0.3%和0.5%水平的hfcp添加组肉鸡的腹脂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3)日粮中添加hfcp对肉鸡腿肌脂肪含量、胸肌脂肪含量、粪便脂肪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4)添加hfcp可显着增加肉鸡盲肠丙酸含量(p<0.05),显着降低盲肠乙酸和丙酸的比例(p<0.05);5)回归分析发现,肉鸡血清tg水平、肝脏脂肪含量、腹脂率均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5);6)变量间相关性分析表明,21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与腹脂率显着负相关(r=-0.988,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分别与血清tg含量(r=0.973)、腹脂率(r=0.977)显着正相关(p<0.05);42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与腹脂率显着负相关(r=-0.995,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与腹脂率显着正相关(r=0.977,p<0.05)。以上结果提示,在肉鸡日粮中添加hfcp可以显着降低血液tg含量,降低腹脂沉积,可能是通过调节肉鸡盲肠scfa的含量和比例而促进机体脂类代谢。通过研究hfcp对肉鸡血清、肝脏、肌肉、粪便胆固醇含量以及粪便胆汁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日龄阶段(21、42日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3%和0.5%水平的hfcp可显着降低肉鸡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显着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2)0.3%和0.5%水平hfcp添加组肉鸡的胸肌、腿肌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hfcp能够显着增加肉鸡粪便中胆汁酸的排泄(p<0.05);4)回归分析发现,肉鸡血清tc水平、肝脏、胸肌和腿肌胆固醇含量均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5)胆固醇沉积指标和胆汁酸间相关性分析表明,21日龄时,肉鸡粪便胆汁酸含量与肝脏胆固醇(r=-0.993)、腿肌胆固醇(r=-0.994)含量均显着负相关(p<0.05);42日龄时,肉鸡粪便胆汁酸含量与血清tc(r=-0.992)、肝脏胆固醇(r=-0.980)、腿肌胆固醇(r=-0.981)、胸肌胆固醇(r=-0.993)含量均显着负相关(p<0.05);提示肉鸡日粮中添加hfcp可能通过增加肉鸡粪便中胆汁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肉鸡血液、肝脏和肌肉中的胆固醇含量;6)胆固醇沉积指标和scfa相关性分析表明,21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分别与肝脏胆固醇(r=-0.971)、腿肌胆固醇(r=-0.991)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分别与血清tc(r=0.968)、肝脏胆固醇(r=0.999)、腿肌胆固醇(r=0.966)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42日龄时,肉鸡盲肠丙酸含量分别与血清tc(r=-0.951)、肝脏胆固醇(r=-0.966)、胸肌胆固醇(r=-0.995)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分别与血清tc(r=0.990)、肝脏胆固醇(r=0.996)、腿肌胆固醇(r=0.965)、胸肌胆固醇(r=0.994)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推测hfcp的降胆固醇作用可能与其在盲肠发酵后scfa生成量和比例有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hfcp的降脂机理,本试验研究了hfcp对肉鸡肝脏脂肪合成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以及胆固醇合成关键酶—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1日龄时,肉鸡日粮添加hfcp对肉鸡肝脏accmrna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42日龄时,各hfcp添加组肉鸡肝脏acc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且表达水平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01);2)在21和42日龄,0.3%和0.5%的hfcp添加组肉鸡肝脏fasmrna表达水平,以及0.3%的hfcp添加组肉鸡肝脏hmgr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表达水平均随hfcp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以上结果提示,在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hfcp具有降低肉鸡肝脏脂肪和胆固醇合成关键酶acc、fas和hmgr基因表达的作用,进而可能降低了肉鸡肝脏脂肪和胆固醇合成,从而起到降低机体脂肪沉积,减少鸡肉胆固醇含量的作用。从节省饲料添加成本考虑,不提取多糖,按照多糖剂量直接以浸膏的形式添加到肉鸡日粮中,研究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对肉鸡脂类代谢、生长性能、抗氧化状态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动物分组情况如下:选用1日龄aa肉鸡60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中添加5mg/kg黄霉素)、3个剂量的hfc添加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6%、1.67%和2.78%的hfc),试验期42d。于试验的第21天和42天时测定脂类代谢和生长性能指标,42天时测定其它指标。通过研究hfc对肉鸡脂类代谢、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肉鸡日粮添加hfc能够显着降低肉鸡血脂以及鸡肉脂肪和胆固醇含量(p<0.05);2)在肉鸡日粮中添加hfc不影响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相比,hfc添加组显着提高了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且平均日增重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3)小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数量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01),乳酸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数量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4)饲料粗蛋白消化率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5)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以上结果提示,不提取多糖,直接将hfc添加到饲料中,同样可以降低肉鸡脂肪和胆固醇沉积;同时,肉鸡日粮添加hfc能够提高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改善肠道绒毛结构,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进而提高了肉鸡的生长性能。通过研究HFC对肉鸡抗氧化状态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肉鸡血清、肝脏和胸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5),丙二醛(MDA)水平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01);2)肉鸡屠宰24 h时鸡肉pH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01),滴水损失和烹饪损失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3)肉鸡日粮添加HFC对鸡肉剪切力无显着影响(P>0.05);4)肉色分析表明,鸡肉亮度(L*)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降低(P<0.01),而红度(a*)和黄度(b*)随HFC添加水平的增加二次升高(P<0.01)。以上结果说明,肉鸡日粮添加HFC能够提高肉鸡机体抗氧化水平和肉品质。综上所述,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各分子量组分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分子量小于5000D的组分总糖含量最高。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在肉鸡盲肠发酵后,发酵产物SCFA的含量和比例发生变化,肉鸡肝脏脂肪和胆固醇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下降,从而起到降低肉鸡脂肪沉积,减少鸡肉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中含有多糖、多酚等活性物质,添加到肉鸡饲料中具有改善脂类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营养物质消化率、提高抗氧化状态、提高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作用。

李志平[10](2014)在《巢湖蓝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绿微囊藻是巢湖水华蓝藻主要组成藻类,其含量能够达到98%以上。铜绿微囊藻在腐殖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对巢湖水体及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直接打捞水华蓝藻仍是治理巢湖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打捞上来的水华蓝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本文从水华蓝藻中提取多糖这一生理活性物质,这为水华蓝藻处理提供了一条变废为宝、提高综合治理效益的有效新途径。本论文以直接打捞的巢湖水华蓝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复冻融3次破壁,并通过饱和度为100的硫酸铵溶液去除蛋白质,粗多糖经过DEAE-52和SephadexG150分离纯化其中的水溶性酸性多糖。通过响应面曲线法确定蓝藻多糖的最佳提取优化条件;对纯化过后的蓝藻多糖进行相关性质和结构方面的鉴定和体外抗氧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比较了反复冻融法和溶菌酶法对蓝藻细胞壁的破除效果,结果表明反复冻融法的破除效果强于溶菌酶法。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打捞的巢湖水华蓝藻中的多糖,并通过提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三个单因素影响试验,确定中心组合实验影响因素和水平;最后通过中心组合试验并采用相应面分析的方法确定蓝藻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4.3h、提取料液比1:51。2.比较了硫酸铵除蛋白和Savage除蛋白效果。硫酸铵除蛋白效果明显强于Savage法,而且过程中不会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多糖粗提物经过硫酸铵除蛋白(饱和度为100),多糖粗提物中93%以上的蛋白质含量被去除得到粗多糖。3.蓝藻粗多糖通过DEAE-52纤维素柱交换层析,NaCl洗脱得到酸性蓝藻多糖,透析袋除盐后通过Sephadex G150葡聚糖凝胶柱纯化得到相对均一酸性蓝藻多糖CHAP。4.CHAP的紫外光谱表明CHAP不含蛋白质和核酸,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CHAP是吡喃糖并具有α-D-半乳吡喃糖的特征吸收峰。高效液相测定CHAP的分子量为2.209×105,其图谱同时也表明CHAP组分较均一。离子色谱表明CHAP由6.36%的阿拉伯糖、35.47%的葡萄糖、5.03%的木糖、17.09%的半乳糖、27.36%的甘露糖及一种未知单糖构成。通过高碘酸氧化有甲酸生成,说明含有1-4或1-6糖苷键,从其生成量来看说明CHAP结构中分支较多。甲酸生成量大约是高碘酸的消耗量的二分之一,可以推测此多糖为分支或1→6连接较多的结构,也可能存在不少只消耗高碘酸并不产生甲酸的1→2或1→4键型。5.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CHAP对DPPH和超氧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276μ g/mL和186.05μ g/mL。CHAP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清除率不到10%。

二、去除金耳饮料发酵后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除金耳饮料发酵后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牛肉干研究进展
    1.3 发酵肉制品研究进展
        1.3.1 发酵肉制品概述
        1.3.2 肉品发酵剂
        1.3.3 品质特性
        1.3.4 风味物质
        1.3.5 安全性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菌种的基本发酵特性及筛选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菌种发酵特性试验设计
        2.2.3 发酵剂筛选试验设计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种生长特性分析
        2.3.2 菌种产酸特性分析
        2.3.3 菌种耐盐性分析
        2.3.4 菌种耐硝性分析
        2.3.5 菌种耐热性分析
        2.3.6 菌种耐酸性分析
        2.3.7 菌种其他发酵特性分析
        2.3.8 菌种间拮抗性分析
        2.3.9 菌种筛选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酵牛肉干发酵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单因素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pH值的影响
        3.3.2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Aw值的影响
        3.3.3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4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TBARS值的影响
        3.3.5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3.3.6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组胺含量的影响
        3.3.7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蛋白质分子量的影响
        3.3.8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质构特性的影响
        3.3.9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色泽的影响
        3.3.10 各因素对牛肉发酵中感官评分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微生物预测模型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
        4.2.3 指标测定方法
        4.2.4 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模型的建立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
        4.3.2 响应面发酵工艺优化分析
        4.3.3 响应面微生物预测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酵牛肉干调味料配方优化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试验设计
        5.2.3 指标测定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食盐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2 葡萄糖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3 亚硝酸钠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4 白砂糖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5 酱油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6 料酒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7 辣椒粉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8 十三香对发酵牛肉干品质的影响
        5.3.9 调味料配方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酵牛肉干加工中理化特性与风味品质研究
    6.1 材料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制备
        6.2.2 试验设计
        6.2.3 指标测定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发酵牛肉干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6.3.2 发酵牛肉干质构特性分析
        6.3.3 发酵牛肉干色泽分析
        6.3.4 发酵牛肉干理化性质分析
        6.3.5 发酵牛肉干微生物指标分析
        6.3.6 发酵牛肉干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
        6.3.7 发酵牛肉干游离脂肪酸组成分析
        6.3.8 发酵牛肉干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不同菌种制备的发酵牛肉调味基料抑菌性和风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畜禽骨的开发和研究现状
    1.2 发酵剂对肉品风味和抑菌性的影响
        1.2.1 常用肉品发酵剂
        1.2.2 微生物发酵的风味改善作用
        1.2.3 微生物发酵的抑菌作用
    1.3 FBF的风味研究
    1.4 FBF的抑菌性研究
    1.5 食品风味评价常用的方法
        1.5.1 感官评定
        1.5.2 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
        1.5.3 GC-MS
        1.5.4 GC-IMS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发酵剂和工艺环节对FBF抑菌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发酵剂种类和环节对S.aureus的抑菌率影响
        2.2.2 发酵剂种类和环节对S.typhimurium的抑菌率影响
        2.2.3 发酵剂种类和环节对P.aeruginoosa的抑菌率影响
        2.2.4 发酵剂种类和环节对E.coli的抑菌率影响
        2.2.5 发酵剂种类和环节对S.paratyphi B的抑菌率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工艺环节造成的抑菌率差异
        2.3.2 不同致病菌的抑菌率差异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发酵时间对FBF抑菌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BF制备过程中pH的动态变化
        3.2.2 发酵时间对E.coli抑菌率的影响
        3.2.3 发酵时间对S.typhimurium抑菌率的影响
        3.2.4 发酵时间对S.paratyphi B抑菌率的影响
        3.2.5 发酵时间对S.aureus抑菌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pH动态变化和各处理组FBF抑菌能力的相关性
        3.3.2 各处理组FBF的抑菌差异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FBF对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确定FBF对指示菌的IC50
        4.2.2 指示菌的生长曲线
        4.2.3 FBF对指示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4.2.4 FBF对指示菌膜通透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发酵剂种类和发酵时间对FBF风味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FBF的电子鼻分析结果
        5.2.2 电子舌分析
        5.2.3 GC-IMS分析
        5.2.4 GC-MS分析
        5.2.5 FBF关键风味物质的确定
        5.2.6 9组样品的感官评定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VHI-41组FBF在牛肉肠中的抑菌性应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仪器与设备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FBF对牛肉肠感官品质的影响
        6.2.2 FBF对牛肉肠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变化的影响
        6.2.3 5组牛肉肠贮藏期间pH值的变化
        6.2.4 5组牛肉肠贮藏期间色泽的变化
        6.2.5 5组牛肉肠贮藏期间TBARS值的变化
        6.2.6 5组牛肉肠贮藏期间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变化
        6.2.7 5组牛肉肠贮藏期间N-亚硝胺的变化
        6.2.8 FBF对牛肉肠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6.2.9 基于门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2.10 基于属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图表目录
附录Ⅱ 主要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型食用菌料酒的制备及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料酒的简介
        1.1.1 料酒的发展现状
        1.1.2 料酒的基础理化成分的研究现状
        1.1.2.1 酒精度
        1.1.2.2 氨基酸肽氮
        1.1.2.3 总酸
    1.2 食用菌的功能成分的研究现状
        1.2.1 食用菌的简介
        1.2.2 食用菌的开发利用现状
        1.2.3 食用菌的功能成分及检测方法
        1.2.3.1 氨基酸和核苷酸
        1.2.3.2 多糖和多酚
    1.3 多糖和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1.4 GC-MS技术在料酒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1.5 指纹图谱技术在料酒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1.6 模式识别的研究方法
        1.6.1 主成分分析法(PCA)
        1.6.2 聚类分析法(AHC)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创新点
2 食用菌料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8种食用菌料酒的制备工艺
        2.3.2 感官评定
        2.3.2.1 外观评价
        2.3.2.2 香气与口味评价
        2.3.2.3 风格评价
        2.3.3 理化指标测定
        2.3.3.1 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2.3.3.2 酒精度的测定
        2.3.3.3 总糖的测定
        2.3.3.4 非糖固形物的测定
        2.3.3.5 pH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8种食用菌料酒的制备工艺评价
        2.4.2 8种食用菌料酒的感官评价
        2.4.3 8种食用菌料酒的理化指标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食用菌料酒的滋味评价和抗氧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食用菌料酒多糖和多酚含量的测定以及抗氧化研究
        3.3.1.1 多糖和多酚的含量测定
        3.3.1.2 多糖与多酚的DPPH抗氧化性的研究
        3.3.2 食用菌料酒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的测定和呈味特性研究
        3.3.2.1 8种食用菌料酒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3.2.2 8种食用菌料酒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3.3.2.3 食用菌料酒滋味活性值(TAV)和味精当量(EUC)
    3.4 结果与分析
        3.4.1 8种食用菌料酒多糖和多酚的抗氧化性研究
        3.4.1.1 8种食用菌料酒多糖的含量
        3.4.1.2 8种食用菌料酒多酚的含量
        3.4.1.3 8种食用菌多糖和多酚的抗氧化性研究
        3.4.2 8种食用菌料酒滋味评价研究
        3.4.2.1 8种食用菌料酒的呈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3.4.2.2 8种食用菌料酒的呈味核苷酸的含量
    3.5 本章小结
4 食用菌料酒挥发性风味和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
        4.3.2 方法学考察
        4.3.3 数据处理
        4.3.3.1 GC-MS指纹图谱的构建
        4.3.3.2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
    4.4 结果与分析
        4.4.1 GC-MS对8种食用菌料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4.4.2 8种食用菌料酒指纹图谱的建立
        4.4.3 8种食用菌料酒的主成分分析
        4.4.4 8种食用菌料酒的聚类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金耳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金耳的研究概况
        1.1 金耳的生物学特性
        1.2 金耳的化学成分
        1.3 金耳的药用价值
        1.4 金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2 多糖研究概况
        2.1 多糖分布及来源
        2.2 多糖的药理作用
        2.3 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2.4 多糖的性质分析
        2.5 多糖结构解析技术
        2.6 多糖基本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
    3 金耳多糖的结构及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3.1 金耳多糖的提取研究
        3.2 金耳多糖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
    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4.1 立题依据
        4.2 研究意义
        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耳多糖提取方法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糖得率
        2.2 抗氧化活性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金耳多糖的酶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酶提取优化
        2.2 纤维素酶提取的工艺优化
        2.3 纤维素酶提取金耳多糖的响应面结果分析
    3 小结
第四章 金耳多糖的结构表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2.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2.5 单糖组分分析
        2.6 FT-IR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金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2.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2.5 单糖组分分析
        2.6 FT-IR分析
        2.7 抗氧化活性分析
    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细菌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产细菌纤维素
        1.1.1 微生物产细菌纤维素的生理作用
        1.1.2 产细菌纤维素的微生物
        1.1.3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过程
    1.2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与应用
        1.2.1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
        1.2.2 细菌纤维素的工业应用
        1.2.3 细菌纤维素复合物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细菌纤维素微生物的筛选及其产膜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2.2 产细菌纤维素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2.2.3 产细菌纤维素培养基的优化
        2.2.4 细菌纤维素的形貌结构及其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细菌纤维素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2.3.2 细菌纤维素产量的优化
        2.3.3 细菌纤维素的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类细菌纤维素真菌膜的筛选制备及其与细菌纤维素的复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2.2 真菌产膜的制备
        3.2.3 真菌产膜的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冬虫夏草膜的形貌
        3.3.2 冬虫夏草膜的多层膜结构
        3.3.3 冬虫夏草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冬虫夏草膜的结构组成分析
        3.3.5 冬虫夏草膜的热重分析
        3.3.6 冬虫夏草膜的溶解能力
        3.3.7 培养时间对菌丝体产膜的影响
        3.3.8 氧含量对冬虫夏草产膜的影响
        3.3.9 装液量对冬虫夏草菌丝体产膜的影响
        3.3.10 细菌纤维素与冬虫夏草的复合
        3.3.11 生物相容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菌纤维素与微生物动态复合脱色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2.2 庆笙红球菌/胶红酵母培养及固定化脱色
        4.2.3 激光共聚焦观察固定化菌
        4.2.4 固定化微生物脱色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产细菌纤维素菌种的选择
        4.3.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固定化菌
        4.3.3 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量对复合脱色的影响
        4.3.4 产纤维素菌液量对复合脱色的影响
        4.3.5 纤维素培养时间对复合脱色的影响
        4.3.6 转速对复合脱色的影响
        4.3.7 复合时间对复合脱色的影响
        4.3.8 复合温度对复合脱色的影响
        4.3.9 复合物的最适脱色pH
        4.3.10 复合物的最适脱色温度
        4.3.11 复合物的最适脱色方式
        4.3.12 复合物的操作稳定性和存储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菌纤维素与纺织纤维的复合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菌种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5.2.2 细菌纤维素/纺织纤维的复合
        5.2.3 细菌纤维素/纺织纤维复合材料的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根棉纤维与细菌纤维素的复合
        5.3.2 同一平面上细菌纤维素与棉纤维的复合
        5.3.3 层与层间细菌纤维素与棉纤维的复合
        5.3.4 细菌纤维素与棉纤维的复合工艺优化
        5.3.5 细菌纤维素复合多种纺织纤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细菌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固定微生物脱色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6.2.2 细菌纤维素/纺织纤维膜固定微生物脱色
        6.2.3 扫描电镜观察固定化菌
        6.2.4 固定化微生物脱色条件的优化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胶红酵母/庆笙红球菌最佳固定基材的选择
        6.3.2 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的脱色效果对比
        6.3.3 细菌纤维素/棉/微生物的脱色机理分析
        6.3.4 不同的固定化菌量对脱色的影响
        6.3.5 不同的染料浓度对脱色的影响
        6.3.6 不同的温度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
        6.3.7 不同的pH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
        6.3.8 不同的脱色方式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
        6.3.9 不同的脱色体系对复合物脱色的影响
        6.3.10 复合物的重复利用效果
        6.3.11 复合物的存储稳定性
        6.3.12 复合物的二次复合后脱色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6)枸杞发酵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枸杞
        1.1.1 枸杞的简述
        1.1.2 枸杞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作用
        1.1.3 枸杞的栽培发展概况
        1.1.4 枸杞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概况
    1.2 乳酸菌发酵饮品的研究概况
        1.2.1 乳酸菌饮品的营养价值
        1.2.2 乳酸菌发酵果蔬产品的研究进展
        1.2.3 枸杞乳酸菌发酵饮品的研究进展
    1.3 枸杞发酵酒精饮品的研究概况
    1.4 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饮品的研究概况
    1.5 枸杞发酵饮品的澄清性研究概况
    1.6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培养基
    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3 主要仪器
    2.4 方法
        2.4.1 菌种的活化及生长曲线
        2.4.1.1 菌种的活化与计数
        2.4.1.2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2.4.2 指标测定方法
        2.4.2.1 苯酚-硫酸法测总糖
        2.4.2.2 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还原糖
        2.4.2.3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方法
        2.4.2.4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黄酮的含量
        2.4.2.5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质
        2.4.2.6 酒精度的测定
        2.4.3 发酵工艺优化
        2.4.3.1 发酵工艺流程图
        2.4.3.2 发酵工艺优化流程图
        2.4.3.3 枸杞汁制备工艺的优化
        2.4.3.4 发酵前杀菌
        2.4.3.5 乳酸菌菌种的优化
        2.4.3.6 乳酸菌发酵阶段的工艺优化
        2.4.3.7 乳酸菌发酵后灭菌
        2.4.3.8 发酵中间补糖
        2.4.3.9 酵母菌发酵阶段的工艺优化
        2.4.3.10 发酵液固液比及装液量的优化
        2.4.3.11 正交试验
        2.4.3.12 澄清工艺
        2.4.4 感官评定
        2.4.5 电子鼻测定
        2.4.6 微生物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发酵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1.1 乳酸菌的生长曲线
        3.1.1.1 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
        3.1.1.2 嗜热链球菌生长曲线
        3.1.1.3 保加利亚杆菌生长曲线
        3.1.2 酵母菌生长曲线
        3.1.2.1 德国S189啤酒酵母生长曲线
        3.1.2.2 安琪葡萄酒酵母生长曲线
    3.2 枸杞汁制备工艺的优化
    3.3 乳酸菌发酵阶段的工艺优化
        3.3.1 发酵剂的优化
        3.3.1.1 单一菌种发酵
        3.3.1.2 菌种复配发酵
        3.3.2 接种量的优化
        3.3.3 发酵温度的优化
        3.3.4 发酵时间的确定
    3.4 酵母菌发酵阶段的优化
        3.4.1 德国S189啤酒酵母发酵饮品的工艺优化
        3.4.2 安琪葡萄酒酵母发酵饮品的工艺优化
    3.5 电子鼻测定
        3.5.1 德国S189啤酒酵母发酵饮品电子鼻测试
        3.5.1.1 德国S189啤酒酵母发酵饮品发酵过程的LA (Loadings analysis)分析
        3.5.1.2 德国S189啤酒酵母发酵饮品发酵过程的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分析
        3.5.2 安琪葡萄酒酵母发酵饮品电子鼻测试
        3.5.2.1 安琪葡萄酒酵母发酵饮品发酵过程的LA分析
        3.5.2.2 安琪葡萄酒酵母发酵饮品发酵过程的PCA分析
    3.6 微生物检测结果
    3.7 澄清工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7)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耳深层发酵技术
    1.2 发酵过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电子鼻技术在发酵过程监测中的应用
    1.4 电子舌技术在发酵过程监测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耳发酵液理化指标检测
    2.1 金耳发酵试验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流程
    2.2 发酵液理化指标检测
        2.2.1 试验仪器
        2.2.2 检测方法
    2.3 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
    3.1 电子鼻技术
    3.2 电子鼻系统构建
        3.2.1 电子鼻装置整体设计
        3.2.2 传感器阵列优化
    3.3 金耳发酵过程的电子鼻监测方法研究
        3.3.1 电子鼻试验方法
        3.3.2 模式识别方法
        3.3.3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发酵阶段定性识别模型
        3.3.3.1 主成分分析
        3.3.3.2 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
        3.3.3.3 K最近邻分析
        3.3.4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发酵过程关键理化指标定量预测模型
        3.3.4.1 总糖定量预测
        3.3.4.2 还原糖定量预测
        3.3.4.3 菌体干重定量预测
        3.3.4.4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
    4.1 电子舌技术
    4.2 电子舌系统介绍
    4.3 金耳发酵过程的电子舌监测方法研究
        4.3.1 电子舌试验方法
        4.3.2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发酵阶段定性识别模型
        4.3.2.1 主成分分析
        4.3.2.2 K最近邻分析
        4.3.3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发酵过程关键理化指标定量预测模型
        4.3.3.1 总糖定量预测
        4.3.3.2 还原糖定量预测
        4.3.3.3 菌体干重定量预测
        4.3.3.4 定量预测模型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融合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
    5.1 多传感器技术融合原理
    5.2 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融合方法
    5.3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融合技术的发酵过程关键理化指标预测模型
        5.3.1 总糖定量预测
        5.3.2 还原糖定量分析结果
        5.3.3 菌体干重定量分析结果
        5.3.4 定量预测模型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榆黄蘑、红平菇和双孢菇子实体中α-半乳糖苷酶理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营养因子
    1.2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1.3 酶制剂
    1.4 α-半乳糖苷酶
    1.5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1.6 α-半乳糖苷酶的应用
    1.7 榆黄蘑子实体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8 红平菇子实体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9 双孢菇子实体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10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榆黄蘑子实体α-半乳糖苷酶的纯化方法
    2.6 红平菇α-半乳糖苷酶的纯化方法
    2.7 双孢菇α-半乳糖苷酶的纯化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榆黄蘑α-半乳糖苷酶的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
    3.2 红平菇α-半乳糖苷酶的分离纯化结果及理化性质分析
    3.3 双孢菇α-半乳糖苷酶的分离纯化结果及理化性质分析
    3.4 来源于侧耳属的α-半乳糖苷酶理化性质的分析
    3.5 来源于大型真菌的α-半乳糖苷酶理化性质的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榆黄蘑子实体中α-半乳糖苷酶的分离纯化、生理生化性质的研究
    4.2 红平菇子实体中α-半乳糖苷酶的纯化及生理生化性质的研究
    4.3 双孢菇子实体中α-半乳糖苷酶的纯化及生理生化性质的研究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9)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的分析及降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1.1 抗肿瘤
        1.1.2 免疫调节
        参考文献
        1.1.3 降血脂
        1.1.4 抗病毒
        1.1.5 抗氧化、抗衰老
        1.1.6 健胃护肝
    1.2 真菌多糖的生产
    1.3 真菌多糖的应用
    1.4 家禽脂肪代谢特点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主要成分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的制备及分级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对肉鸡脂类代谢和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参考文献
    4.2 结果
        参考文献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对肉鸡脂类代谢和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对肉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作者简介
致谢

(10)巢湖蓝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巢湖富营养化现状
        1.2 蓝藻资源化利用
        1.3 蓝藻多糖研究现状
    2 多糖概述
    3 多糖的生物活性
        3.1 抗病毒活性
        3.2 抗肿瘤作用
        3.3 免疫调节功能
        3.4 活血化瘀作用
        3.5 抗氧化衰老
    4 多糖的应用
        4.1 在医药上的应用
        4.2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5 多糖的提取方法
        5.1 溶剂提取法
        5.2 酶解法
        5.3 超声波提取法
        5.4 微波提取法
        5.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6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6.1 去除蛋白质
        6.2 色素的去除
        6.3 多糖的纯化方法
    7 藻类多糖结构的研究
        7.1 化学方法
        7.2 酶学方法
        7.3 免疫学方法
        7.4 仪器分析法
    8 立体依据
    9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蓝藻粗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1 实验材料、主要试剂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蓝藻粗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2.1 蓝藻藻浆的含水率测定
        2.2 反复冻融法破除蓝藻细胞壁实验
        2.3 溶菌酶法破除蓝藻细胞壁实验
        2.4 蓝藻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2.5 正交实验的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含水量的测定
        3.2 反复冻融法破除蓝藻细胞壁实验
        3.3 溶菌酶法破除蓝藻细胞壁实验
        3.4 蓝藻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3.5 响应面法优化分析提取条件结果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藻粗多糖中蛋白去除方法比较
    1 实验材料、主要试剂及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含量测定
        2.2 硫酸铵除蛋白
        2.3 Savage法和Savage+酶法除蛋白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白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3.2 硫酸铵除蛋白
        3.3 Savage法和Savage+酶法除蛋白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 试验材料、主要试剂及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多糖提取与纯化
        2.2 CHAP蛋白质含量测定
        2.3 CHAP糖含量测定[83]
        2.4 CHAP基本理化性质
        2.5 CHAP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6 CHAP红外光谱分析
        2.7 CHAP分子量测定
        2.8 CHAP单糖组成分析
        2.9 CHAP结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3.2 CHAP蛋白质含量分析
        3.3 CHAP糖含量测定
        3.4 CHAP理化性质研究
        3.5 CHAP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6 CHAP红外光谱分析
        3.7 CHAP分子量测定
        3.8 CHAP单糖组成分析
        3.9 CHAP结构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蓝藻多糖体外抗氧化作用
    1 试验材料、主要试剂及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对DPPH清除作用
        2.2 对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
        2.3 对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DPPH清除能力分析
        3.2 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3.3 对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去除金耳饮料发酵后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发酵牛肉干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D]. 张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不同菌种制备的发酵牛肉调味基料抑菌性和风味研究[D]. 吴晨燕. 天津农学院, 2019(07)
  • [3]新型食用菌料酒的制备及功能性成分的研究[D]. 李茜云.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2)
  • [4]金耳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王宣东. 聊城大学, 2018(09)
  • [5]细菌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李国辉. 江南大学, 2017(04)
  • [6]枸杞发酵饮料的研制[D]. 梁媛.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7]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的金耳深层发酵过程监测方法研究[D]. 陈茂晴. 江苏大学, 2016(11)
  • [8]榆黄蘑、红平菇和双孢菇子实体中α-半乳糖苷酶理化性质的研究[D]. 胡玉净.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9]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多糖的分析及降脂活性研究[D]. 尚红梅.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4)
  • [10]巢湖蓝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D]. 李志平. 安徽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金耳朵饮料发酵后去除余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