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学生心理谈语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筱雪[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课堂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2000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仍然重书面、轻口头;重认知、轻情感;重学校,轻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一味地偏向于重视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以是否能够通过测验、掌握基础知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这样,不仅对语文课堂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优缺点,并结合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改进建议,从而指导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绪论部分对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以及课堂评价进行了现状阐述,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理论研究以及推动我国语文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一章对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要求进行梳理归纳。分别从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出为了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以大理市D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理市D中学的师生对于语文教学评价的看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理市D中学的课堂评价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评价标准科学性不足,评价内容性对固定。呆板,评价方式“功利”当先,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较低,以及师生对课堂评价内容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第二章中发现的问题,第三章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首先是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第二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三是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在这些改进建议里面笔者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表》、《阶段性语文课堂评价表》以及《学生课堂评价内容参考指标》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最后,笔者以大理市D中学一名教师上的《阿房宫赋》为例对课堂评价进行了分析。在结语的部分,笔者梳理了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通过创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指标、课堂评价方法,有助于改善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更好的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持续改善语文课堂评价方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朱佩佩[2](2021)在《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语文水平的高低,因此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改善阅读教学质量,是诸多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当前部编本语文教材正式使用时间尚短,教材熟悉度不足,且阅读教学内容繁杂,一线教师仅凭个人能力难以系统地开展教学,增强阅读教学系统性,建构阅读教学体系的必要性逐渐凸显。另一方面,我在实习期间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小学阅读教学真实情况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忽视学段差异及学段衔接的现象:低中高三个学段之间阅读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衔接性。事实上,不同学段学生在其生理、心理双重影响下,认知能力也会有所不同,相应地,为了更好地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各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及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分。本文以以上两大问题为导向,多方查阅文献资料,以阅读能力结构论、建构主义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大量研究和实践,在分析小学低中高各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基础之上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部编本教材既有的编排特点,最终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建构涉及到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工作量庞杂,需要研究者长期艰辛的付出,本人天资平庸,能力有限,论述不够深入全面,也仍需要接受实践进一步地检验,仅希望这篇论文能为阅读教学体系建构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李静[3](2021)在《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内容,语文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育人成才”“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挑战性。钱梦龙与蔡澄清的教学主要以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承担教学重任、获得专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导读派”的代表,钱梦龙和蔡澄清经过漫长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与“点拨教学法”。他们的教学方法都以“启发诱导”为主,在循循善诱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强调“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设置灵活实用的训练方式,并且注重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他们的课堂宽松民主,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反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鼓励和启发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文以钱梦龙和蔡澄清的语文教学为重点,分三章探讨他们的教学思想及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一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主要概述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从形成历程和内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遵循“主体—主导”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在继承发展中与时俱进。第二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两个方面,对他们的教学方法、训练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归纳比较。在他们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将“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他们的教学强调“训练”,“以训练为主线”代替以“讲”为主的课堂。在教学中以鼓励、唤醒为主,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并对考试制度进行建设性的探索、改革和总结。第三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两位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汲取经验,学习他们对语文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与做法,借鉴他们在教材、学情、教学反思、课堂提问及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中好的做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结语部分对钱梦龙与蔡澄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进行总结,对语文教育教学作出展望。
王书影[4](2021)在《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教师们日常讨论关注的话题。但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的在小学低学段中展开,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还不够重视。因为小学低学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爱好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小学低学段中难以顺利进行。本文立足于整本书阅读指导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例,进行反思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出一些适用于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丰富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提高社会对于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注度。除了引言和结语,本文具体从以下六章展开:第一章是概念界定、研究依据及小学低学段学生心理特点。这部分依据目前的参考文献和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界定了“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三个核心概念。接着笔者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的内容和培养学习者共同体理论。然后,笔者列举了小学低学段学生心理特点,用来帮助指导接下来的阅读策略。第二章是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本章从整本书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是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原则。本章节依据理论和实践,总结出了学生为主原则、教师适时引导原则和评价多样化原则。第四章是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该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预习阶段、阅读阶段、阅读评价阶段三个环节,总结了现阶段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社会层面来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是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该部分从阅读预习阶段、阅读推进过程中和阅读评价阶段三个环节提出关于指导策略的建议,以确保小学低学段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的顺利进行。第六章是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讨论示例——《小鲤鱼跳龙门》。笔者选择《小鲤鱼跳龙门》这本书,对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具体的实例研究,希望能给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师以范例用来指导今后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于茜[5](2021)在《小学语文“体会—领悟”情感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基础性的,将会逐步转化为社会性情感,中年级小学生对情感的认知属于初期阶段。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稳定的情感品质。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情感性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也能高效提升教学效率。目前阶段,社会各界对情感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情感渗透方法,如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激发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实践经历,探究小学中年级语文中更高效的情感教育渗透策略。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关键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一部分,语文情感教育概述。这一部分从情感教育的内涵,部编教材的体现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三方面来对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其中从选文的特点,单元的特点,思想的特点三方面来分析部编版教材中如何体现语文情感教育。从对人生观的影响,对性格品质的影响,对学习兴趣的影响,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这四方面来感知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第二部分,小学生语文情感教育现状研究。对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小学的师生,家长进行了访谈,从调查情况,调查结果,原因分析三方面来探究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各方面对情感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对情感教育研究欠缺,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导致现阶段小学教育中,情感渗透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家庭教育背景差异,教师教育观念差异,学生个体教育差异这三方面主要影响现阶段小学情感教育的落实。第三部分,“体会-领悟”情感教学法的实践,从两方面来论证,“体会-领悟”情感教学的内涵和实践方法,其中“体会-领悟”情感教学法的实践方法,概括总结出三点,从课内阅读中实践,“大语文”课外实践,情感教育课例分析及反思,从课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入手,进行情感教育课堂的分析与反思。第四部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建议。教师要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自己就应是情感丰富、并能向学生传达出美好情感的人。自己具有丰富细腻美好的情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让中年级小学生体会到人类美好情感的能力即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能力。结语,研究总结出了“体会-领悟”式情感教学的策略:分为体会阶段和领悟阶段。在体会阶段,一是校内活动中情感积累,二是指导学生从课外文学欣赏进行体会,三是组织学生体验生活美,四是举行课外朗读比赛美,五是开展课外表演活动美。领悟阶段中,一是从题目体会,二是从内容体会,三是从关键句体会,四是从重点语段体会,五是在写作中领悟。教师引导中,一是注重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语言,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第三妥善进行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四是多种途径创设和谐的情感环境,其中两个方面,第一在班级中创设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第二在班级中创设互相促进的生生关系。最后进行对于“体会-领悟”式情感教育课堂讨论示例。
陈怡彤[6](2021)在《余映潮写作教学思想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是语文科课程教学的内容之一,写作能力也是一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在当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致力于写作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率一直是众多教师共同的追求。但现实的写作教学态势不容乐观,教师无从切入教学,学生笔下无事可写,依然存在表面热闹,内里空泛的情况,但余映潮先生长期深入写作教学一线,有诸多富有创造性、实用性、普适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可为众多研究者提供启示与思考,值得推广开来。余映潮先生在一线进行写作教学对教学现状有深入的了解,且留下了许多可供参考的一手资料,笔者通过深入研究余映潮先生的着作、论文、课例,发现余映潮先生在写作教学的目的、选材、训练指导、评改上均有独特的教学思想,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写作教学体系,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对当下写作教学有很高的指导价值。所以,本文的撰述以期丰富语文课程教学的思想体系,同时希望能够改善当前的写作教学问题。本文从结构安排上,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由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构成。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组成。第一章分析余映潮先生的写作教学目的观,主要从主体写作动机的激发、“崇真尚美”写作风格的树立、“语言学用”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来分别论述。第二章从选材应遵循的标准、全面开发写作素材资源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对余映潮先生写作教学的选材观进行简要评价。第三章是对余映潮先生写作教学技法指导训练观的研究,主要从训练详案设计内容和形式、训练结构、写作文体训练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是余映潮先生的评改观,主要从评改理念、评改素质和评改效能三个层面来研究。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主要论述余映潮先生写作教学思想的价值及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曹珂[7](2021)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品格教育渗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诗歌拥有凝练的语言、自由的形式和丰富的意象,体现出别有风味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所具有的特殊教育价值是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比拟的。现代诗歌在提高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同时,对学生品格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现代诗歌在学生品格修养方面的教育功能仍处于隐性地位,很难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代诗歌对学生品格方面的教育意义一直被忽略甚至漠视。同时,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长久以来形成的“通病”,例如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缺乏、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在教材与考试中比重失衡等。以上问题不仅对现代诗歌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难以帮助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语文能力与个人品格的提升。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及时纠正。首先,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及其在教材中的选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代诗歌在学生品格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从调查实践入手,向学生与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品格教育渗透现状的相关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最后,基于现代诗歌与学生品格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调查研究中所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提出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品格教育渗透的具体策略与相关教学案例分析。拓展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引起基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对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动力,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紧密结合,以期通过现代诗歌教学对学生的个人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易之[8](2021)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是既短暂又漫长的,并不是一个受到教师与家长灌输的过程,而是对世界的自我认识、学习、教育和创造的过程。教师需要做的是营造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协助学生个性化成长,从而使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非凡的创造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知识、过程、情感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彼此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体验式教学法已被国内外广泛运用于体育、心理学、会计等学科,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需要制定相应详细的教学教案。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体验式教学在其中的应用现状,并且通过调查分析与随堂观察的方式,从中分析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与教学现状,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并提出教学活动的实施措施与评价机制。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归纳的基础上,总结构建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皮尔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情景教学理论,阐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提出提升体验式教学效果的建议。结合理论与教学实际,从教学原则、教学活动设计、体验式教学与传统语文课堂融合等方面,研究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措施,为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提供参考。
陈淑慧[9](2021)在《读者意识关照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衡量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影响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甚至影响其人生道路的选择。正因如此,叶圣陶先生甚至将作文能力视为人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学生作文时读者意识的研究一直是广大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读者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降低作文难度和畏惧心理的有效方法。同时,读者意识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素养与整体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如何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成为作文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目前对读者意识的研究来看,作文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知,包括梁启超、叶圣陶、夏丐尊和朱自清等学者都进行过探究。新版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作文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考虑不同的目的和读者对象是学生写作时必须要做到的,并以此来确定作文的内容安排。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作文部分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并通过写作实践部分的不断潜移默化来增强学生对读者对象的关注。可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第四学段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读者意识的培养,不仅遵循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作文教学培养的目标要求,而且对于转变目前教学的现状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将读者对象置于学生的作文过程,促进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将结合课标和先行教材,通过调查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揭示目前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背景,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的理论基础。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作文写作中读者的作用、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初中作文教学中介入读者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初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细致梳理调查数据,较为全面的分析目前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现状。第四部分通过学生和教师问卷的分析,分析当下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突显出目前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必要性。第五部分主要是论述教师和学生在培养读者意识的作文实践中各自的任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和学习策略。第六部分为教学案例的分析部分,主要从教案的撰写、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三方面入手,验证读者意识培养策略的有效性。希望能对初中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帮助,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李嘉琪[10](2021)在《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诗词学习对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初中生缺少相应的生活阅历,学习兴趣低,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讨厌古诗词学习,认为古诗词学习不重要,在行为上远离古诗词学习,因此古诗词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可以看出,古诗词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古诗词厌学心理引起的,不能很好地针对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状况的调查,结合初中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探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改善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校、社会、家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提供有效的策略。本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厌学心理的相关概念。其次,本文梳理了有助于改善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将学习动机理论、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作为研究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理论基础。第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古诗词厌学情况。笔者经过深入研究,从学生、教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古诗词厌学心理的产生。最后,本文针对古诗词厌学心理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改善古诗词厌学心理,最关键是学生自身的努力,调动学生主体性;建议教师改进古诗词教学;建议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建议学校营造“诗意”校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优化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实际上是对厌学语文的进一步研究,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希望给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考。
二、结合学生心理谈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合学生心理谈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1、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
2、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的时代要求 |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 |
1、语文课堂评价概念 |
2、语文课堂评价理念发展历程 |
(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 |
3、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学科特色 |
4、语文课堂评价分类 |
(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 |
1、重视语文课堂评价是新的时代要求 |
2、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 |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设计 |
1、调查的目 |
2、调查对象 |
3、研究方法 |
4、资料收集与整理 |
(二)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 |
1、现有的语文课堂评价内容 |
2、现有语文课堂评价内容的特点 |
3、对现有课堂评价的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
4、大理市D中学对教师课堂评价的培训情况 |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1、语文课堂评价内容本身问题 |
2、师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认识的问题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的改进建议 |
(一)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 |
1、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符合语文学科的评价目标 |
2、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识 |
3、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能力 |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
1、明确课堂评价依据 |
2、完善课堂评价指标 |
3、课堂评价方式多元化 |
4、熟悉课堂评价操作规范 |
(三)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 |
1、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标准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
2、提高语文课堂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
3、保障语文课堂评价过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的结合度 |
(四)以《阿房宫赋》为例的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
1、教师对《阿房宫赋》的课堂评价 |
2、对《阿房宫赋》课堂评价示例的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教职人员用) |
附录四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学生用) |
致谢 |
(2)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五)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阅读能力结构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1.小学学段差异 |
2.部编本教材 |
3.阅读教学体系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模块分析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及分析 |
1.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及分析 |
2.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及分析 |
3.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及分析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模块的内容构成 |
1.课内范文系统 |
2.课外必读书目 |
3.阅读策略单元 |
(三)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模块的编排特点 |
1.双线组织单元,技能素养兼顾 |
2.三位一体布局,打通阅读环节 |
3.突出单元策略,注重方法训练 |
4.读写相辅相成,加强阅读实践 |
三、指向学段差异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意义 |
(一)有利于明确各学段差异及教学重点 |
(二)有利于对学段进行整体规划与建构 |
(三)有利于促进阅读习惯及能力的养成 |
(四)有利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一以贯之 |
四、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归因 |
(一)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
(二)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
1.学段差异性不明晰 |
2.学段衔接性不紧密 |
3.内容系统性不明确 |
4.主体自主性不强 |
(三)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归因 |
1.忽略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
2.新课标教材解读层次浅 |
3.缺少阅读体系建构意识 |
4.阅读主体的内动力不足 |
五、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 |
(一)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1.受兴趣支配较明显 |
2.感知觉敏感性增强 |
3.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
(二)第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1.有意记忆比重增加 |
2.联想想象能力发展 |
3.抽象逻辑思维显现 |
(三)第三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1.独立分析能力提高 |
2.自我关注倾向明显 |
3.抽象逻辑思维提升 |
六、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 |
(一)基于学段差异,突出学段重点 |
1.第一学段——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感知力 |
(1)结合认知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
(2)常态阅读行为,培养阅读习惯 |
(3)调动多重感官,培养阅读感知力 |
2.第二学段——掌握阅读策略,强化阅读理解力 |
(1)合理“预测”,发展想象能力 |
(2)积极“提问”,促进思维碰撞 |
(3)主动“批注”,加强阅读理解力 |
3.第三学段——加强读写结合,提高阅读创造力 |
(1)深挖课内阅读,阅读观照写作 |
(2)广涉课外阅读,阅读促进写作 |
(3)读写常态结合,阅读融于写作 |
(二)关注学段衔接,促进学段融合 |
1.细析课标教材,教学内容前后关联 |
(1)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加强教学顶层设计 |
(2)学段后期适时拓展,实现教学内容瞻前 |
(3)学段前期注重温习,做好教学内容顾后 |
2.整体教学设计,阅读方法交叉融合 |
(1)全段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全面领会阅读方法 |
(2)全段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深度融合阅读方法 |
(3)准确落实各学段衔接点,梯度训练阅读方法 |
3.指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一以贯之 |
(1)持续夯实基础知识,养成语用能力 |
(2)长期强化阅读品悟,促进审美鉴赏 |
(3)坚持培育阅读思辩,提升思维发展 |
(4)不断渗透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传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第一节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一、钱梦龙语文导读思想的形成 |
二、“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的内涵 |
第二节 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一、蔡澄清点拨教学法形成 |
二、“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内涵 |
第三节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比较 |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二、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 |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二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 |
第一节 因势利导,启发教学——语文教学方法比较 |
一、钱梦龙善用导读法 |
二、蔡澄清长于点拨教学法 |
三、二者教学方法的比较 |
第二节 练习迁移,深化提高——语文训练比较 |
一、钱梦龙以“学生自能读书”为目的 |
二、蔡澄清以“总结提升”为目的 |
三、二者教学训练比较 |
第三节 激励启发,综合考查——语文教学评价比较 |
一、钱梦龙教学评价以鼓励、唤醒为主 |
二、蔡澄清教学评价以双向反馈、点拨归纳为主 |
三、二者教学评价的比较 |
第三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博学慎思——对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教材分析能力 |
二、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
第二节 授业解惑——教学方法创新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
一、教师要提问有方,理答有法 |
二、教师要敢于创新,善于实践 |
三、教师要注重反思,促进自身成长 |
第三节 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二、教导学生合作学习 |
三、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中国相关理论依据 |
2.国外相关理论依据 |
3.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启示 |
(三)论文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研究依据及小学低学段学生心理特点 |
(一)概念界定 |
1.小学低学段 |
2.整本书阅读 |
3.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 |
(二)研究依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2.培养学习者共同体理论 |
(三)小学低学段学生心理特点 |
二、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
(一)增加知识积累 |
1.巩固强化课堂基础字词 |
2.沟通语文课堂内外 |
3.帮助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
(二)增强学生能力 |
1.思维能力 |
2.独立自主能力 |
3.表达与沟通能力 |
(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
1.促进个性的形成 |
2.陶冶情操 |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
三、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原则 |
(一)学生为主原则 |
1.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
2.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3.尊重个体差异 |
(二)教师适时引导原则 |
1.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
2.生活性原则 |
3.生动原则 |
(三)评价多样化原则 |
1.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 |
2.阅读结果的评价要多样 |
四、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调查 |
(二)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1.预习阶段存在的问题 |
2.阅读阶段存在的问题 |
3.阅读评价阶段存在的问题 |
(二)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学生层面 |
2.教师层面 |
3.社会层面 |
五、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
(一)预习阶段的指导策略 |
1.教师对学生阅读书目的选择策略 |
2.引导学生关注插图 |
3.引导学生关注封面 |
4.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
5.引导学生关注目录 |
6.引导学生关注精彩的情节 |
7.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
(二)阅读推进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
1.教师监控学生的阅读进度 |
2.教师上好阅读推进课 |
3.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摘抄 |
4.学生制作情节梳理图 |
5.学生分享阅读记录卡 |
(三)阅读评价阶段的指导策略 |
1.教师关注学生在阅读汇报课的表现 |
2.教师通过测试题检测阅读成果 |
3.多方面阅读成果展示 |
4.家校共同评价 |
六、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讨论示例——《小鲤鱼跳龙门》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过程 |
1.谈话导入 |
2.小组合作猜内容 |
3.共读文章揭晓答案 |
4.总结激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指导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5)小学语文“体会—领悟”情感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2.基于当前教育教学的宏观背景 |
3.基于自身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1.科研目标 |
2.实践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经验总结法 |
3.访谈法 |
(五)研究关键 |
(六)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语文情感教学概述 |
(一)情感教学的内涵 |
(二)部编教材对情感教学的要求 |
(三)情感教学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
1.对人生观的影响 |
2.对性格品质的影响 |
3.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
4.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情感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情况 |
(二)调查结果 |
1.各方面重视程度不足 |
2.教师对情感教育研究欠缺 |
3.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
(三)现阶段情感教学差异原因分析 |
1.家庭教育背景差异 |
2.教师教学观念差异 |
3.学生个体差异 |
三、“体会-领悟”情感教学法的实践 |
(一)“体会-领悟”情感教学内涵 |
(二)“体会-领悟”情感教学方法 |
1.情感教学语文课堂中实践 |
2.“大语文”实践中情感积累 |
3.情感教学课例分析及反思 |
四、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致谢 |
(6)余映潮写作教学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余映潮写作教学目的观 |
第一节 主体探求动机的激发 |
一、激发主体探求动机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
二、激发主体探求动机的价值意义 |
第二节 “崇真尚美”写作风格的树立 |
一、 “崇真尚美”写作风格提出的背景 |
二、 “崇真尚美”写作风格的内在意蕴 |
三、树立“崇真尚美”写作风格的价值意义 |
第三节 “语言学用”能力的提升 |
一、 “语言学用”能力提升的提出背景 |
二、 “语言学用”能力提升的内涵 |
三、 “语言学用”能力提升的价值意义 |
第二章 余映潮写作教学选材观 |
第一节 选材应遵循标准 |
一、选材教学“失准”的实践困惑 |
二、选材教学遵循标准的内在特征 |
第二节 全面开发素材资源 |
一、课内择要,课外增容 |
二、一材多用,多向延展 |
第三节 余映潮写作教学选材观的评价 |
一、实现教材中“材料”的具体化与显性化 |
二、关注选材与用材的综合训练 |
三、选材教学应添加基于观察的评估方式 |
第三章 余映潮写作教学技法训练观 |
第一节 训练详案设计凸显实效 |
一、训练详案设计的低效性表征 |
二、训练详案设计的实效性特征 |
第二节 训练结构讲求“块状”层进 |
一、 “块状”结构的特征:外部清晰,内部优化 |
二、写作练习:设计主线,分项训练 |
三、能力促升:小步轻迈,渐次推进 |
第三节 课型实施兼得“体”“法” |
一、记叙文文体写作教学——以“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为例与课例评析 |
二、议论文文体写作教学——以《谈骨气》为例与课例评析 |
三、说明文文体写作教学——以《中国石拱桥》为例与课例评析 |
第四章 余映潮写作教学评改观 |
第一节 “心内持生本”——评改理念层 |
一、 “心内持生本”的内涵 |
二、评改理论基础 |
三、 “心内持生本”评改理念的启示与可为空间 |
第二节 “胸中有丘壑”——评改素质层 |
一、 “胸中有丘壑”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
二、将评改与写作纳入同一教学空间 |
三、评改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
第三节 “笔下重技法”——评改效能层 |
一、 “笔下重技法”的内涵及指向维度 |
二、 “笔下重技法”的“善写”功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品格教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品格教育研究 |
(三)关于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品格教育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现代诗歌 |
(二)品格 |
(三)品格教育及品格教育渗透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与品格教育 |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与学生品格教育 |
(一)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 |
(二)现代诗歌文体特征对学生品格教育的功能 |
二、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编概况与学生品格教育 |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编概况 |
(二)现代诗歌教材选编聚焦学生品格教育 |
第二章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品格教育渗透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概述 |
(一)调查意义与对象 |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
二、问卷设计 |
(一)学生问卷设计 |
(二)教师问卷设计 |
三、调查数据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四、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品格教育渗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品格教育渗透策略 |
一、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品格教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
(一)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诗歌中的真善美 |
(二)结合诗歌文本内容,注重学生情感激发与引导 |
(三)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灵活多样地进行品格渗透 |
二、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品格教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
(一)课堂导入角度——激发兴趣,紧扣品格 |
(二)诗歌朗读角度——直击心灵,读出品格 |
(三)知人论世角度——了解背景,学习品格 |
(四)意象解读角度——以小见大,理解品格 |
(五)课后实践角度——巩固提升,培养品格 |
(六)评价检测角度——设计活动,检验品格 |
三、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品格教育渗透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
(一) 《金色花》教学实践 |
(二) 《金色花》教学实践分析及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
(二)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
三、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 |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三)情景教学理论 |
四、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 |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
(一)对象的确定 |
(二)调查方式的确定和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
一、教学原则 |
(一)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
(二)愉悦轻松的体验原则 |
(三)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原则 |
二、教学实施策略 |
(一)朗诵: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 |
(二)互文阅读 |
(三)生活经验的回忆与再现 |
(四)其他艺术形式引入(如音乐、绘画) |
(五)游戏活动 |
(六)教师的讲与提问相结合 |
(七)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
(八)体验式作业设计 |
三、设计案例 |
(一)课堂实录 |
(二)课例分析 |
四、教学活动的实施措施与评价机制 |
(一)教学活动的实施措施 |
(二)教学活动实施的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初中语文教师体验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9)读者意识关照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作文教学现状的要求 |
(二) 义务阶段课标要求 |
(三) 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作文教学与“读者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内作文教学读者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 读者 |
(二) 意识 |
(三) 读者意识 |
四、研究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五、理论基础 |
(一) 学习动机理论 |
(二) 接受美学的读者观 |
(三) 传播学的受众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培养读者意识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
一、整体性关系 |
二、理解性关系 |
三、制约性关系 |
第二节 读者对学生作文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
二、决定写作的形式与内容 |
三、减少写作时的未知性 |
第三节 初中作文教学中介入读者意识的可行性 |
一、言语交际双向互动需要读者介入 |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读者的介入提供可能 |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作文部分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 |
第二章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现状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一、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的读者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写作中读者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指导与理解之间的矛盾 |
二、素质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 |
第四章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的策略 |
第一节 写作的准备阶段 |
一、转变观念,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 |
二、熟读课标,树立牢固的读者意识 |
三、积极引导,预设多样的读者对象 |
第二节 写作的物化阶段 |
一、细节处体现读者意识 |
二、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
三、一题多做体会文本读者群体变化的内在差异 |
第三节 写作的评改阶段 |
一、倡导民主平等对话 |
二、善用评语增强读者意识 |
三、多样化的评改方式强化读者意识 |
第四节 写作的展示阶段 |
一、拓展读者范围引入多样化读者 |
二、开发网络平台激发写作动机 |
第五章 读者意识培养的教学简例 |
第一节 读者意识作文训练教学简案与课堂实录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二、《环境保护月》教学设计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片断展示 |
一、畅谈读者,认识“读者意识” |
二、确定读者对象合理选材 |
三、限时写作,关照读者 |
四、教学反思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二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相关学理概念阐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厌学心理相关学理概念阐述 |
1.厌学心理的含义 |
2.厌学心理的分类 |
3.古诗词厌学心理的表现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学习动机理论 |
2.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
3.叶嘉莹“兴发感动”诗歌理论 |
二、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及其相关问卷调查 |
(一)调查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
2.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三、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成因探究 |
(一)生源性因素 |
1.处于特定的发展成长阶段 |
2.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 |
3.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 |
4.学习的主体性缺失 |
(二)师源性因素 |
1.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
2.教学模式有待多元 |
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
4.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
5.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
(三)社会环境因素 |
1.功利性观念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
2.流行文化对古诗词教学的冲击 |
3.社会变迁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
(四)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因素 |
1.古诗词表达含蓄委婉 |
2.古诗词词义间具有跳跃性 |
3.古诗词艺术手法繁多 |
4.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 |
四、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改善策略研究 |
(一)学生方面——调动学生主体性 |
1.调动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 |
2.加强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多维了解 |
3.通过实际创作丰富情感体验 |
(二)教师方面——改进古诗词教学 |
1.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
2.加强诵读指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古诗词学习的难度 |
5.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 |
6.提高自身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
(三)家庭方面——改善教育方式 |
1.重视古诗词教育价值 |
2.养成古诗词学习习惯 |
3.发挥古诗词促进作用 |
(四)学校方面——创建“诗意校园” |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2.举办古诗词鉴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
3.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并开设古诗词鉴赏校本课程 |
(五)社会方面——优化社会环境 |
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 |
2.改革古诗词的考察方式 |
3.鼓励青少年创作诗词 |
结语 |
附录一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结合学生心理谈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D]. 张筱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2]指向学段的部编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D]. 朱佩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D]. 李静.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小学低学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研究[D]. 王书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小学语文“体会—领悟”情感教学实践研究[D]. 于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余映潮写作教学思想探究[D]. 陈怡彤.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品格教育渗透研究[D]. 曹珂.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8]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易之.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9]读者意识关照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D]. 陈淑慧. 喀什大学, 2021(08)
- [10]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 李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读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