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系统的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方案

一种蜂窝系统的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方案

一、蜂窝系统的一种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奚韬[1](2021)在《基于空间调制和智能表面的高速铁路安全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5G标准化的逐步完成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增强高速铁路场景下的无线通信技术也逐渐被提上日程。高铁的无线环境以视距成分为主,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技术由于依赖多径分集带来的增益,受空时相关性和多普勒频移影响较为剧烈,所以并不完全适用于高铁无线通信系统。本文考虑在高铁场景下利用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技术和可重构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为高铁列控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稳定大容量、抗窃听和抗干扰的安全通信传输方法。首先,考虑到高铁场景的强视距特性和抗窃听的需求,将SM与大规模MIMO结合,利用冗余的静默天线发射人工噪声干扰窃听者,但这也使得高铁收发机的运算复杂度升高。由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截断速率的天线选择算法,该算法通过对保密速率的近似推导和对窃听信道的差值转换以避免积分运算和对天线组合遍历,从而降低系统运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天线选择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进一步提升保密速率的同时大大降低运算复杂度,从而有效地增强高铁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能。其次,针对高铁基站受强空时相关性和小区边缘信号衰落影响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安全SM传输方案,利用多个远程天线单元协作发射调制信号和人工噪声以提高系统抗窃听能力。基于克罗内克积和矩量母函数的方法,本文对系统安全容量和误码率的闭式表达式进行推导。同时,基于最优安全容量筛选分布式天线组合,并使用拉氏乘子法求得多元功率分配因子,以进一步优化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小区边缘也能够维持较高的安全容量,并在高架桥场景取得误码率和安全容量两者性能的平衡。最后,针对高速移动导致的多普勒频移和高铁抗干扰能力不足问题,研究基于RIS辅助SM的自适应抗干扰方案。首先,基于列车位置通过RIS对有效信号进行相位调整,补偿多普勒频移的同时抑制一定距离外的干扰信号。然后,基于有效信号的最优信道容量对SM和RIS的天线进行联合选取,将高铁信道的空时相关系数作为特征构建深度神经网络分类器。最后,为了降低分类器的复杂度,将问题简化成先确定天线个数,再进行选取。仿真结果表明,RIS辅助SM能够补偿多普勒频移并抑制主动干扰,而相比于其他传统算法,所提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能实时、更准确地优化RIS-SM的天线选择方案。

许勇,顾珺欣,祝玉军,梅凡,康龙龙,方群[2](2020)在《TSCH网络中基于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的快速传递方法》文中指出时隙信道跳频技术(time slotted channel hopping,TSCH)是IEEE 802.15.4e标准中定义的五大接入行为技术之一。研究表明,TSCH模式下单一的动静态信道分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较高的堵塞率,造成了不必要的能量浪费。为此,提出在TSCH模式下测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链路质量变化的方式采用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策略(AHCA),该策略对部分信道质量进行估计,决定节点是否要在此信道上传输,以及节点信息传输的最佳信道,根据传送信息量的大小变化对动静信道比例自适应调整的混合信道分配(hybrid channel allocation,HCA)方案,以减少能量消耗。在Contiki的Cooja平台上进行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方案比单一的动态静态信道分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更短的传送时间和更低的堵塞率,对信道资源进行了更加合理有效的调节和测量及分析和使用,可以从根本上增加单位时间内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传送量,得到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寿命的目的。

何晓琳[3](2019)在《空地协同无线通信网络容量分析与资源分配方法》文中提出尽管已有5G商用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人类对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没有停下脚步。搭建以民航飞机为平台的空基通信网络可以极大得提高地理层面的网络覆盖率,给广大偏远地区、无人区甚至救援灾区带来通信的便利。本文以民航空基为平台,探究空基协同通信网络的系统容量以及联合资源分配算法。首先,本文研究了空基通信网络信道建模,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辐射建模,并得出不同城市环境中直射路径存在的可能性比较,根据直射路径存在的可能性建立基于仰角的路径损耗模型,对已有的数据建立三状态马尔科夫链模型并验证。针对空地衰落信道建立宽带MIMO模型,当信道没有直射路径存在时,系统容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其次,本文研究了基于Q学习的接入控制算法。在学习LTE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对呼叫接入控制流程加以改进,用联合资源分配模块对空中基站和地面基站的网络状态进行访问,利用基站的网络状态和用户请求资源的信息进行查表选择接入。Q学习算法分为两个阶段,在线下阶段,通过模拟用户发出资源请求,在网络的所有状态上进行强化学习;在线上阶段,当用户发出资源请求时,对网络状态查表以选择用户接入的基站。仿真证明基于Q学习的接入控制算法可以良好的改进系统的阻塞率,提升系统速率。最后,本文研究了空地协同资源分配算法。将系统整体优化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减小复杂度寻求次优解。针对不同用户的传输速率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基于KM算法的保证公平的子载波分配算法,与经典Amplitude-Craving Greedy算法相比,在提高系统速率的同时保证公平性;并对空地协同通信的速率进行分析。

冯楠[4](2019)在《LTE-R带状覆盖方式下的干扰与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通信业务需求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列车运行速度的极大提升也对我国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由于传统的铁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Railway,GSM-R)属于窄带通信系统,其频谱利用率低、传输时延高等特征已无法满足高速铁路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新一代铁路宽带移动通信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 for Railway,LTE-R)网络以其高效、快捷、可靠以及低时延等优点被提出用以承载铁路通信业务。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在铁路通信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可靠性,由于LTE-R拥有较为灵活的组网方式且属于同频组网,不需要对频谱进行规划,故而GSM-R中的双网覆盖、频谱规划等保证可靠性的方法在LTE-R系统中并不适用。因此,本论文考虑在LTE-R系统的无线侧通过增加相邻小区之间的重叠覆盖深度实现冗余覆盖,以保证车地之间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并提高整个网络的抗毁性能,但随之引入的小区间干扰问题也亟待解决。故而,本论文分别使用面积频谱利用率以及中断概率来作为衡量通信系统有效性以及可靠性的评估指标,并研究了相邻小区重叠深度对LTE-R带状组网场景下整个系统的干扰性能和可靠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对干扰性能的研究中,本文首次实现相邻小区重叠深度对整个系统性能影响的量化评估。本文首先设计了适用于LTE-R带状网络的部分频率复用方案以及软频率复用方案,并通过利用矩量母函数(Moment Generating Function,MGF)的求解方法,推导了采用上述两种频率复用方案的面积频谱利用率闭合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用户模型分为静态分组模型、流级模型两类并分别对两大用户分布模型下的上、下行链路的两类频率复用方案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最后,本文通过仿真验证了干扰模型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在对覆盖可靠性的研究中,本文利用路径损耗、阴影衰落、以及Nakagami-m快衰落的混合信道模型中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均可近似为服从Lognormal分布这一特性。分别求解了上、下行链路的两种频率复用方案下的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从而得到与重叠覆盖深度相关的两种频率复用方案的小区内任意一位置用户通信中断概率。最后,本文建立了 LTE-R系统中与相邻小区重叠深度相关的覆盖可靠性模型,推导了中断概率表达式,并通过仿真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本文得出的性能评估结果为轨道交通沿线通信的覆盖具有参考价值和的指导作用,并为未来LTE-R的部署打下基础。

王豪[5](2019)在《协作通信网络的多中继选择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无线通信设备飞速发展,人们追求更高效率、高质量的通信体验。利用中继的协作通信技术通过节点间的协作构成虚拟多天线矩阵,使通信节点获得更高的分集增益,从而很好的抵抗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及不稳定性,扩大通信覆盖范围,改善链路质量,提高频谱效率。在多中继协作场景下,选择最优中继节点协作传输能够极大的改善系统整体性能,保障通信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协作通信的多中继系统及最优中继选择策略做出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全双工中继系统,研究了瑞利信道环境下解码转发(DF)中继系统性能。综合考虑了数据传输过程中会发生的平均数据包错误率,以及全双工中继接收端与发射端产生的自干扰影响,并总结了自干扰消除技术,推导出端到端系统稳定性表达式,然后进行中继选择以及系统好坏的判定。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在自干扰较小时,全双工中继系统的系统稳定性优于半双工中继系统,并且增加中继个数能提升系统稳定性。2)针对中继协作系统以频谱效率为代价来实现空间分集增益,研究了瑞利信道和Nakagami-m信道的混合信道中解码转发中继系统的性能。结合信息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数据平均误包率,推导出以源节点和中继节点的调制等级为设计变量的双中继端到端频谱效率表达式以及系统稳定性表达式,通过表达式进行最优中继选择从而最大化端到端频谱效率。同时还分析了不同信道参数、门限阈值对于链路频谱效率以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自适应DF传输策略相比,本文策略在提升频谱效率方面更优。3)为了获得更多的空间资源,网络中的通信节点相互博弈,但往往能量强的节点会抢占大量资源实现信息优先传输,能量弱的节点会出现信息滞留现象,协作网络面临着如何保障公平性及选择最佳中继辅助传输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公平性的混合多中继选择策略(NFHDAF),首先通过设立“奖励”值来保障网络公平,其次通过信道增益及传输阈值筛选出放大转发(AF)和DF中继集合,最后选择出最佳的全双工/半双工中继(HDR/FDR)并计算系统中断概率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NFHDAF策略相比较单一的HDR/FDR传输方案和常见的最佳中继选择算法具有更低的中断概率。

谢成[6](2018)在《混合网络高效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是解决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等问题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构建CDN网络架构,能够将网络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使得用户可以就近获取请求的内容,提高用户的服务质量。然而,在无线混合网络中,根据网络的状况分发内容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分发效率,这要求对内容进行动态分发,传统的在单一网络环境下的内容分发方法并不适用于混合网络这样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有必要针对混合网络环境,研究一种更加高效的动态内容分发架构。本文首先根据混合网络监控结果,提出一种基于变异系数求权重值的网络性能评价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不同信道的物理特征和不同性能指标之间的差异。同时,设计了用HTML5网页的形式对系统整体进行呈现与管理的方法。通过网页展示,可以更加直观的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性能变化趋势。然后,本文在混合网络监控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CDN架构动态性不足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Storm的高效内容分发架构,在该架构中,内容可以根据服务器节点的性能情况,更加动态、更加高效地分发内容。此外,我们还研究了NDN这种新型的高效内容分发架构,并且提供了一种通过区块链解决内容分发网络安全和认证问题的方法。

徐鹏[7](2011)在《混合无线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信产业与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如蜂窝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卫星通信系统、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等,由其构成的混合网络共同为用户提供了泛在的无线环境,使用户可在任何时间、地点与任何个人进行通信。另一方面无线技术的多样性及其不断向前演进,造成了混合网络在结构和部署方式上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如同代技术不同制式间(UMTS/WiMAX)、不同代技术间(2G/3G)、不同技术不同制式间(UMTS/WLAN)及同代技术不同规模间(Macro/Femtocell)等方式。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无线通信网络间的互补特性,保证用户间通信的服务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混合网络自组织、自适应和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有机融合,是研究混合无线网络的关键所在。基于混合网络的复杂性,本文将混合网络分为异构网络与分层网络,采用博弈论、最优化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围绕混合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中的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频谱分配及功率控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提升混合网络资源效率、系统容量等系统性能的目的。首先对异构网络选择接入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分析了现有异构网络选择算法和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两种基于博弈论的新网络选择接入模型。区别于已有异构网络选择机制很少兼顾用户与网络双方,两种模型均综合考虑了用户与网络双方的状态及不同的需求目标,通过博弈进行相互选择并分别得到了博弈的均衡解。算法性能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在不牺牲用户与网络任何一方利益的条件下,分别在收益和满意度上取得了较高的系统性能增益,即在某种程度上使双方达到了一种双赢。随后研究了宏蜂窝/毫微微蜂窝分层网络中的切换判决问题,在分析了已有切换算法在分层网络中由于毫微微蜂窝极低发射功率的特性而不能进行有效地判决之后,提出了两种适用于分层网络的新切换算法。在联合信号强度与功率损耗的切换算法中,采用接收信号强度与功率损耗进行联合切换判决,可以有效地提高毫微微蜂窝的利用率和解决宏蜂窝与毫微微蜂窝基站功率的差异问题,同时对用户起到一定的节能作用,性能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比于传统算法增加了切换次数,对比于其他分层切换算法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切换次数。在基于信干噪比和用户状态的切换算法中,通过信干噪比避免基站间的功率不对称性,采用用户状态包括移动速度、业务服务质量需求来避免仅依据信干噪比判决引起的频繁切换,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毫微微蜂窝的利用率,降低了造成频繁切换的可能性,从而提升了系统性能。接着研究了毫微微蜂窝部署于宏蜂窝中时具有同样授权频段的基站间该如何分配频谱的问题,在分析了传统宏蜂窝采用的集中式频谱规划/分配机制在分层网络中由于毫微微蜂窝有线回程的特点不再适用后,提出了分层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两种自适应频谱分配机制。两种机制分别结合静态矩阵博弈理论与动态斯坦伯格博弈理论,将宏蜂窝和毫微微蜂窝基站分别作为博弈双方,共同的频谱资源作为基站间博弈竞争的对象,通过求解博弈均衡以最小化跨层、同层干扰,同时给出了基于矩阵博弈的分配机制中当均衡不存在时的次优解和基于斯坦伯格博弈的分配机制中均衡的定义及存在性证明。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自适应频谱分配机制均实现了频谱的混合分配方式,即在频谱资源充足时进行正交分配,在资源匮乏时进行复用/共道分配,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频谱利用率。性能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自适应机制在吞吐率、阻塞率与频谱效率上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性能改善。最后对分层网络中的毫微微蜂窝自配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毫微微蜂窝最终将由用户进行自主安装和配置且大多数用户并不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背景的特点,结合最优化理论提出了一种毫微微蜂窝基站功率的自配置机制。该机制在分析部署新毫微微蜂窝基站时可能受到的各种类型的干扰和可能引起对已有用户和网络的干扰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分析得到的干扰限定条件设计了一个自配置功率的最优化问题,即在保证已有用户正常通信的条件下如何最大化系统容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最优化理论中的拉格朗日乘数法可以求出该机制中发射功率设置的最优解。仿真比较结果表明自配置机制实现了毫微微蜂窝基站依据周围无线环境对发射功率的自适应调整,有效地降低了毫微微蜂窝的发射功率,减少了添加毫微微蜂窝可能引起的各种干扰,从而提升了系统性能。

魏鑫刚[8](2011)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信道分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用户对语音和数据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有限的频谱资源十分紧缺。如何提高现有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制约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信道分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分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道分配方面仍有许多课题值得去研究。在信道分配的几种经典策略中,固定信道分配虽简单易行但不能处理热点问题,动态信道分配和混合信道分配虽能较好地跟踪话务量的变化,但当不采用其它优化措施时,仅在业务量较小时才有较低的呼叫阻塞率,并且具有较高的实现复杂度。因此,一些新的策略被相继提出,如信道借用策略、速率拆分策略、保护信道策略和排队策略等。本文基于可移动边界框架,对现有策略进行改进,提出了两种新的信道分配策略:保护信道和排队相结合的策略、基于抢占优先的保护信道策略。在保护信道和排队相结合的策略中,为数据呼叫提供保护信道,降低数据呼叫的阻塞率。同时,采取语音呼叫排队策略抑制数据保护信道引起的语音呼叫阻塞率的恶化。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在策略中引入了不耐烦顾客,并建立了带有不耐烦顾客的排队模型。在基于抢占优先的保护信道策略中,为语音新呼叫和语音切换呼叫分配保护信道以降低呼叫阻塞率,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承载的语音业务量,赋予语音呼叫抢占优先权,语音呼叫可以抢占数据信道。另外,语音切换呼叫可以占用语音新呼叫保护信道。并且为数据呼叫提供排队队列以降低数据呼叫阻塞率。然后,利用排队论和随机过程等数学知识对两种信道分配策略建立了马尔科夫链模型,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最后对两种分配策略进行了仿真实验。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能有效地降低阻塞率,改善系统性能。

郑瑞明[9](2010)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来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将是由不同的接入制式、多样的网络部署方法以及混合异构网络的形式共同组成的,它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速便捷的服务。相对于现在的移动通信标准,它将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对于这样复杂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场景,传统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手段可能不再适用。更为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机制引起了更多学者和工业界的关注。其中对于多种系统混合异构网络中的资源分配以及蜂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干扰抑制和干扰管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论文以围绕传统无线资源管理方法中的资源调度机制和干扰管理两个方向为主线,展开研究进行论述。文章结合不同的多址接入方法、网络载波部署手段、混合异构网络以及不同制式系统间等多种场景,对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进行算法研究、理论分析和系统级仿真。从单一制式系统下的小区内资源分配(针对CDMA系统,对调度算法、功率控制算法和干扰删除技术的研究),到小区间的干扰管理和资源调度(针对OFDMA系统,对下行频率复用、上行功率控制和资源调度设计的研究);接着考虑多载波聚合系统的调度算法(对联合多载波系统下调度算法的研究);然后再从单一系统升级到考虑有家庭基站情况下的混合异构网络的干扰管理算法(对功率控制算法、干扰协调算法和动态频率复用的研究);最后对不同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干扰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结论和贡献如下:(1)针对无线通信系统蜂窝网络中CDMA系统小区内的无线资源调度机制和干扰管理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在CDMA系统前向链路基于时延敏感业务的新型调度算法,该算法无论在系统丢帧率、控制业务队列时延或扇区吞吐量、公平性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表现;针对CDMA系统反向链路对集中式调度和分布式速率控制进行了比较和研究,重点研究了一种分布式速率控制算法,并从系统稳定性、扇区吞吐量、公平性和时延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集中式调度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在CDMA系统级中反向链路应用干扰删除技术的方案,重点研究了基于RoT和Load不同控制方法下采用干扰删除技术后的系统性能。推导出了应用完全/不完全干扰删除技术在CDMA系统级的理论容量。(2)针对无线通信系统蜂窝网络中,OFDMA系统小区间的干扰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下行频率复用技术和上行功率控制算法。对于下行频率复用,介绍了软频率复用和部分频率复用方案及两种方案的特点。对于上行功率控制技术,介绍了LTE系统中已经采用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以一个普通的OFDMA系统为例,从上行基本开环功率控制技术到基于部分路损补偿和路损差补偿等技术进行研究。接着给出了基于小区间干扰指示(IoT)的功率控制方案。通过系统级仿真,比较了这几种算法的性能并进行分析。此外对OFDMA系统上行开环功率控制的收敛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讨论。这部分还对OFDMA系统下如何联合系统调度策略和小区间干扰管理进行系统设计给出自己的观点。在OFDMA系统中需要考虑对快速调度和慢速上行功率控制联合设计的思路。(3)研究了在多载波聚合系统下的两种调度算法,对两种调度算法在动态业务模型下进行了性能分析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多载波调度算法相对于独立载波调度算法在支持部分负载(Partial Load)情况下队列时延更小,用户体验更好。(4)研究了宏蜂窝和家庭基站混合异构网络下的干扰管理算法。这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不同干扰场景的干扰路径和干扰模型,并给出了两种典型的家庭基站部署模型,即Suburban部署模型和密集家庭基站Dual Stripe部署模型。基于不同干扰场景,提出了三个针对不同优化方向的家庭基站混合网络下的干扰管理算法。第一个算法是针对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家庭基站下行功率控制算法。该算法降低了家庭基站对宏蜂窝用户的干扰。在保证家庭基站用户的性能损失不大的前提下,提高了宏蜂窝边缘用户的性能。第二个算法是针对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联合动态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宏蜂窝网络和家庭基站之间的联合动态频率划分,能够联合考虑两层网络(宏蜂窝网络和家庭基站网络)的吞吐量,使整体性能得到优化。第三个算法是针对密集家庭基站场景下的干扰协调频率复用算法。该算法基于干扰图原理建模,分集中式干扰协调和分布式频率复用两个子算法。该算法能够同时提高家庭基站平均吞吐量以及边缘用户的吞吐量。(5)研究和分析3G/B3G移动通信系统邻频共存系统间干扰。研究以2500-2690MHz这一国内未分配的3G扩展频段为主要对象,给出了三套不同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共存干扰分析过程和结果。这三个场景分别是WiMAX和WCDMA系统间共存干扰分析、LTE和WCDMA系统间共存干扰分析、以及两个LTE系统间的共存干扰分析。针对这三套场景,分别给出了详细的系统模型假设和分析过程,并对多种系统网络参数组合和不同关键技术下得到的结果进行干扰分析。最后分别对这些场景给出量化的共存指标和网络部署上的建议。该章的部分结果已被中国通信标准协会(CCSA)接受做为中国2.6GHz频段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叶枭雄[10](2010)在《协作中继OFDMA蜂窝小区资源分配研究》文中提出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不仅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服务,还要提供大量的数据传输业务,这使得未来的蜂窝网络需要提高吞吐量和高数据速率覆盖。通过在蜂窝系统中部署中继节点,能够利用中继传输有效地提高系统性能。在中继蜂窝网中,信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中继节点到达用户终端,在接收端再合并。这种中继协作传输技术的引入,赋予了系统新的特点,也给协作中继蜂窝网络的资源分配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挑战。不同于传统的单跳网络,蜂窝中继网络的资源优化分配必须结合链路多跳特性对资源在各跳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第二章中,详细介绍了目前用于两跳OFDMA中继蜂窝网络的资源分配技术,包括频率划分、信道分配策略、中继选择策略和功率控制技术。本文在固定两跳中继OFDMA蜂窝网络系统模型和资源分配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中继协作传输,在协作中继OFDMA蜂窝网络的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原有的子信道分配策略以适用于该模型。这种协作中继蜂窝网能够利用相邻双中继组成的中继簇进行协作传输,能减小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损耗,扩大信号的有效接收范围,在分布模式下实现了空间分集。此外,本文针对系统负载不均衡的情况,用具有一定自由度的改进型资源分配方案改进了协作中继传输下的固定子信道分配策略。在该方案中,用于直传和中继传输的子信道集合之间能够互相借用子信道,相邻协作中继簇之间的子信道也可以相互借用,以适应非均匀用户分布下小区的通信需求,并且有效地控制了相邻小区各节点之间的同频干扰。理论分析与仿真表明,改进的子信道分配方案相比原有的方案,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平均频谱效率,并且同时降低了系统的中断概率。

二、蜂窝系统的一种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窝系统的一种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间调制和智能表面的高速铁路安全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铁无线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2 安全空间调制与自适应传输研究现状
        1.2.3 智能表面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铁空间调制安全传输技术
    2.1 高铁空间调制技术
        2.1.1 空间调制的基本原理
        2.1.2 高铁空间调制信道模型
    2.2 空间调制与人工噪声技术
    2.3 轨旁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高铁空间调制
    2.4 高铁安全空间调制系统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旁集中式空间调制低复杂度抗窃听方案
    3.1 高铁空间调制抗窃听系统
        3.1.1 系统模型
        3.1.2 保密速率分析
        3.1.3 误码率分析
    3.2 基于截断速率的天线选择算法
        3.2.1 算法原理
        3.2.2 系统性能及算法复杂度分析
    3.3 基于信道列范数的复杂度降低方法
        3.3.1 信道范数展开
        3.3.2 信道差值排序
        3.3.3 改进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3.4 仿真结果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分布式空间调制协作抗窃听方案
    4.1 高铁分布式安全空间调制系统
        4.1.1 分布式空间调制系统
        4.1.2 混合高铁空间调制信道模型
        4.1.3 基于分布式人工噪声的协作抗窃听方案
    4.2 系统性能分析
        4.2.1 系统保密速率性能分析
        4.2.2 系统误码率性能分析
    4.3 联合优化天线选择和功率分配方案
    4.4 仿真结果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表面辅助的高铁空间调制自适应抗干扰方案
    5.1 RIS辅助的高铁空间调制抗干扰方案
        5.1.1 RIS-SM系统模型
        5.1.2 RIS-SM系统的抗干扰传输
        5.1.3 基于列车位置的RIS相位调整
    5.2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天线选择方案
        5.2.1 天线选择联合优化问题分析
        5.2.2 基于空时相关性的特征选取与方案优化
        5.2.3 深度神经网络训练
    5.3 系统性能分析
        5.3.1 系统信道容量性能分析
        5.3.2 系统误码率性能分析
    5.4 仿真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课题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TSCH网络中基于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的快速传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研究
2 相关技术
    2.1 信道选择
    2.2 信道质量评估
3 自适应的混合信道分配方案(AHCA)
    3.1 HCA性能分析
    3.2 混合信道配置比
    3.3 混合信道分配算法机制
4 实验过程
    4.1 实验设置
    4.2 实验模拟
    4.3 实验比对
    4.4 性能评估
5 结束语

(3)空地协同无线通信网络容量分析与资源分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中基站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1.2.2 信道模型研究现状
        1.2.3 资源分配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空地协同无线通信网络容量分析与资源分配基本理论
    2.1 混合中继信道容量分析
        2.1.1 瑞利信道下中继系统容量分析
        2.1.2 混合信道下中继系统容量分析
        2.1.3 混合信道下中继系统中断概率
    2.2 资源分配算法
        2.2.1 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2.2.2 下行链路资源分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地链路信道建模与容量仿真分析
    3.1 基于空中平台的移动通信系统模型
    3.2 空地信道建模
        3.2.1 空基链路可行性分析
        3.2.2 常用信道统计模型
        3.2.3 基于仰角的路径损耗模型
        3.2.4 多输入多输出高空信道模型
    3.3 空基平台信道建模与容量仿真结果分析
        3.3.1 基于仰角的路径损耗模型
        3.3.2 高空平台信道下的OFDM误码率
        3.3.3 空基衰落信道下MIMO系统容量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地协同联合资源分配
    4.1 空地协同接入控制算法研究
        4.1.1 系统模型
        4.1.2 Q-learning算法基本原理
        4.1.3 基于Q学习的接入控制算法研究
    4.2 空地协同下行链路子载波分配方法
    4.3 算法性能分析
        4.3.1 基于Q学习的接入控制算法性能分析
        4.3.2 基于KM算法的下行资源分配算法性能分析
        4.3.3 空地协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LTE-R带状覆盖方式下的干扰与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干扰研究现状
        1.2.2 覆盖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由GSM-R系统向LTE-R系统的演进
    2.1 GSM-R系统重叠覆盖方案
        2.1.1 铁路通信系统覆盖设计需求
        2.1.2 普通单网覆盖方案
        2.1.3 单网交织覆盖方案
        2.1.4 同站址冗余覆盖方案
        2.1.5 交织站址冗余覆盖方案
    2.2 LTE-R系统的介绍
        2.2.1 LTE-R网络结构
        2.2.2 LTE-R同频组网模式下的重叠覆盖方式
        2.2.3 LTE-R异频组网模式下的重叠覆盖方式
        2.2.4 LTE-R不同重叠覆盖方案的对比
    2.3 LTE中的干扰协调技术
        2.3.1 部分频率复用方案
        2.3.2 软频率复用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LTE-R带状覆盖方式下的干扰性能分析
    3.1 LTE-R重叠覆盖方式下的频率复用方案
        3.1.1 LTE-R小区间干扰分析
        3.1.2 LTE-R场景下的部分频率复用方案
        3.1.3 LTE-R场景下的软频率复用方案
    3.2 系统模型
        3.2.1 信道模型
        3.2.2 用户模型
    3.3 面积频谱利用率
        3.3.1 FFR方案下的ASE表达式
        3.3.2 SFR方案下的ASE表达式
    3.4 静态业务干扰性能分析
        3.4.1 下行链路干扰性能分析
        3.4.2 上行链路干扰性能分析
    3.5 动态业务干扰性能分析
    3.6 仿真验证
        3.6.1 仿真参数设置
        3.6.2 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LTE-R带状覆盖方式下的可靠性分析
    4.1 中断概率
    4.2 下行链路中断概率分析
        4.2.1 信号概率密度函数的求解
        4.2.2 干扰信号概率密度函数的求解
        4.2.3 SIR概率密度函数的求解
    4.3 上行链路中断概率分析
    4.4 仿真验证
        4.4.1 仿真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LTE-R带状覆盖方式下的干扰与可靠性折中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论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协作通信网络的多中继选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分析
    2.1 传输信道模型
    2.2 中继转发协议
        2.2.1 放大转发(AF)
        2.2.2 AF方案仿真分析
        2.2.3 译码转发(DF)
        2.2.4 DF方案仿真分析
        2.2.5 编码协作(CC)
    2.3 中继系统的性能指标
        2.3.1 信道容量
        2.3.2 中断概率
        2.3.3 数据传输错误率
    2.4 多中继节点选择策略
        2.4.1 基于终端位置的中继选择策略
        2.4.2 基于信道状态的中继选择策略
        2.4.3 基于功率分配的中继选择策略
        2.4.4 中继选择策略优缺点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双工DF多中继选择系统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系统稳定性研究
        3.3.1 全双工中继选择策略
        3.3.2 平均数据包错误率
        3.3.3 单中继系统稳定性表达式
        3.3.4 多中继系统稳定性表达式
    3.4 自干扰消除技术
        3.4.1 物理天线消除技术
        3.4.2 模拟消除技术
        3.4.3 数字消除技术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信道下DF多中继选择系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端到端频谱效率表达式
        4.3.1 基于频谱效率的中继选择
        4.3.2 多中继系统频谱效率表达式
    4.4 系统稳定性研究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公平性的混合多中继选择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系统公平性保障策略
    5.4 中继选择方案
        5.4.1 信道容量
        5.4.2 中断概率
    5.5 NFHDAF算法描述
    5.6 仿真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混合网络高效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网络监控与评估
        1.2.2 内容分发系统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混合网络分发关键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网络监控常见技术架构
    2.3 无线网络评价常见技术方案
        2.3.1 无线网络评价指标
        2.3.2 无线网络评价方法
    2.4 内容分发网络
        2.4.1 内容分发网络的网络架构
        2.4.2 内容分发网络的关键技术
        2.4.3 CDN环境下的MDI服务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网络监控评估
    3.1 引言
    3.2 单向广播网络的信道状态监控
    3.3 混合网络性能评估
        3.3.1 评价模型相关定义
        3.3.2 网络性能定量评价模型
        3.3.3 网络性能定量评价模型分析
    3.4 数据呈现与管理方法
        3.4.1 数据呈现于管理意义
        3.4.2 数据呈现与管理常见方法
        3.4.3 数据呈现于管理实现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效内容分发系统架构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STORM的高效内容分发系统架构
        4.2.1 混合信道的无线内容分发架构
        4.2.2 Storm框架介绍
        4.2.3 Storm默认调度算法
        4.2.4 基于Storm的内容分发算法设计
    4.3 基于NDN的高效内容分发系统架构
        4.3.1 NDN概述
        4.3.2 NDN工作机制
        4.3.3 NDN网络与CDN网络比较
    4.4 内容分发网络中的安全与认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混合无线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符号和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混合无线网络简介
    1.2 混合无线网络无线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及现状
        1.2.1 异构网络选择接入控制
        1.2.2 分层网络移动性管理
        1.2.3 分层网络频谱资源分配
        1.2.4 分层网络功率控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贡献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异构网络选择接入控制建模
    2.1 异构网络选择接入技术研究背景
    2.2 基于匹配博弈的异构网络选择模型
        2.2.1 匹配博弈原理
        2.2.2 异构网络选择匹配博弈模型
        2.2.3 博弈模型稳定匹配求解算法
        2.2.4 性能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
    2.3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异构网络选择模型
        2.3.1 异构网络选择的非合作博弈模型
        2.3.2 博弈模型关键参数
        2.3.3 性能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层网络中切换控制算法研究
    3.1 分层网络中切换技术研究背景
    3.2 基于信号强度和功率损耗的分层网络切换算法
        3.2.1 分层网络中的切换问题
        3.2.2 基于信号强度和功率损耗的切换算法
        3.2.3 性能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
    3.3 基于信干噪比和用户状态的切换算法
        3.3.1 切换算法关键参数
        3.3.2 基于用户状态和接收信干噪比的切换算法
        3.3.3 性能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层网络自适应频谱分配机制研究
    4.1 分层网络频谱分配技术研究背景
    4.2 基于矩阵博弈的分层网络自适应频谱分配机制
        4.2.1 矩阵博弈模型建立
        4.2.2 基于双矩阵博弈的自适应频谱分配机制
        4.2.3 性能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
    4.3 基于斯坦伯格博弈的自适应频谱分配机制
        4.3.1 斯坦伯格博弈模型建立
        4.3.2 博弈模型关键参数
        4.3.3 斯坦伯格均衡定义及存在性证明
        4.3.4 性能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层网络功率自配置技术研究
    5.1 分层网络功率自配置技术研究背景
    5.2 毫微微蜂窝基站功率自配置机制
        5.2.1 毫微微蜂窝干扰模型
        5.2.2 毫微微蜂窝基站的自配置功率机制
        5.2.3 性能仿真与数值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完成的论文

(8)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信道分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蜂窝移动通信概述
    2.1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2.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3 蜂窝移动通信特点
    2.4 蜂窝移动通信关键概念
        2.4.1 小区制
        2.4.2 频率复用
        2.4.3 多址技术
        2.4.4 干扰
        2.4.5 切换
        2.4.6 系统容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道分配策略概述
    3.1 信道及信道分配的概念
    3.2 信道分配策略分类
        3.2.1 固定信道分配(FCA)
        3.2.2 动态信道分配(DCA)
        3.2.3 FCA 与DCA 的比较
        3.2.4 混合信道分配(HCA)
        3.2.5 其它信道分配策略
    3.3 信道分配策略的性能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护信道和排队相结合的信道分配策略
    4.1 相关数学模型
        4.1.1 泊松流及泊松分布
        4.1.2 负指数分布
        4.1.3 Little 定理
    4.2 系统模型
    4.3 性能分析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基于抢占优先的保护信道策略
    5.1 系统模型
    5.2 性能分析
        5.2.1 语音呼叫性能分析
        5.2.2 数据呼叫性能分析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9)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主要标准简介
        1.1.1 cdma2000标准
        1.1.2 WCDMA标准
        1.1.3 WiMAX标准
        1.1.4 LTE标准
    1.2 传统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介绍
        1.2.1 调度和速率控制
        1.2.2 功率控制
        1.2.3 干扰管理
    1.3 系统级仿真方法概述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创新点和主要贡献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工作
第2章 CDMA系统调度算法和干扰删除技术
    2.1 CDMA系统传统调度算法
        2.1.1 最大C/I算法
        2.1.2 轮循(Round Robin)算法
        2.1.3 正比公平算法
        2.1.4 传统调度算法特点和性质
    2.2 一种基于时延敏感业务的调度算法
        2.2.1 算法建模
        2.2.2 算法模型求解
        2.2.3 系统级仿真参数
        2.2.4 算法性能评估和分析
        2.2.5 结论
    2.3 基于集中式调度和分布式速率控制的研究
        2.3.1 分布式速率控制算法
        2.3.2 集中式调度算法
        2.3.3 系统级仿真及算法性能分析
        2.3.4 结论
    2.4 反向干扰删除技术
        2.4.1 干扰删除技术原理
        2.4.2 反向干扰删除系统级建模
        2.4.3 系统级性能分析
        2.4.4 反向干扰删除技术理论容量研究
        2.4.5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OFDMA系统频率复用和功率控制技术
    3.1 OFDMA系统下行频率复用技术
        3.1.1 软频率复用
        3.1.2 部分频率复用
    3.2 OFDMA系统上行功率控制技术
        3.2.1 LTE系统上行功率控制
        3.2.2 OFDMA系统上行基本开环功率控制
        3.2.3 基于路损差补偿的功率控制
        3.2.4 基于小区间干扰指示的功率控制方法
        3.2.5 系统级仿真及算法分析
        3.2.6 结论
    3.3 OFDMA系统下调度算法和干扰控制的系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载波聚合系统下的调度算法
    4.1 多载波聚合场景及方式
    4.2 多载波聚合调度算法设计
        4.2.1 独立载波调度算法
        4.2.2 联合多载波调度算法
    4.3 系统建模和仿真假设
        4.3.1 系统仿真假设和参数
        4.3.2 动态业务模型及理论分析
    4.4 算法性能评估和分析
        4.4.1 Full buffer业务
        4.4.2 Burst业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蜂窝和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共存干扰管理
    5.1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典型干扰场景
    5.2 家庭基站部署模型及系统参数假设
        5.2.1 Suburban部署模型
        5.2.2 密集家庭基站Dual Stripe部署模型
    5.3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干扰管理
    5.4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下行功率控制算法
        5.4.1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干扰场景分析
        5.4.2 自适应下行功率控制算法
        5.4.3 算法性能分析
        5.4.4 结论
    5.5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联合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5.5.1 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5.5.2 算法性能分析
        5.5.3 结论
    5.6 密集家庭基站干扰协调频率复用算法
        5.6.1 密集家庭基站干扰场景分析
        5.6.2 干扰图原理
        5.6.3 集中式干扰协调和分布式频率复用算法
        5.6.4 算法性能分析
        5.6.5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3G/B3G移动通信系统共存和系统间干扰
    6.1 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
        6.1.1 干扰原理
        6.1.2 干扰场景分析
        6.1.3 确定性分析方法
        6.1.4 系统级仿真方法
        6.1.5 系统间共存干扰研究
    6.2 WIMAX和WCDMA系统间干扰共存分析
        6.2.1 系统仿真假设及信道模型
        6.2.2 系统间干扰计算方法和功控算法
        6.2.3 系统干扰共存评估准则
        6.2.4 干扰共存结果和分析
        6.2.5 结论与建议
    6.3 LTE和WCDMA系统间干扰共存分析
        6.3.1 系统仿真假设及信道模型
        6.3.2 系统间干扰计算方法和功控算法
        6.3.3 LTE系统带外泄露频谱模板建模
        6.3.4 系统干扰共存评估准则
        6.3.5 干扰共存结果和分析
        6.3.6 结论与建议
    6.4 两个LTE系统间干扰共存分析
        6.4.1 LTE系统参数及系统间共存拓扑模型
        6.4.2 系统间干扰信道模型
        6.4.3 LTE系统间干扰计算方法和功控算法
        6.4.4 LTE系统带外泄露频谱模板建模
        6.4.5 系统干扰共存评估准则
        6.4.6 干扰共存结果和分析
        6.4.7 智能天线对系统间干扰的影响
        6.4.8 频率复用对系统间干扰的影响
        6.4.9 结论与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表
附录2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系统参数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SUBURBAN部署模型下的信道模型
    密集家庭基站(DUAL STRIPE)部署模型下的信道模型
附录3 系统间干扰分析系统参数
    移动WIMAX(802.16E)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WCDMA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LTE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目录

(10)协作中继OFDMA蜂窝小区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继蜂窝网络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传统两跳OFDMA中继系统的资源分配研究
    2.1 引言
    2.2 两跳中继网络频率规划
    2.3 两跳中继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
        2.3.1 固定信道分配策略
        2.3.2 混合信道分配策略
    2.4 中继选择策略
        2.4.1 基于距离的中继选择算法
        2.4.2 基于路径损耗的中继选择算法
        2.4.3 基于SINR的中继选择算法
        2.4.4 基于接收功率的中继选择算法
    2.5 传统两跳中继蜂窝系统中的功率分配
    2.6 自适应调制编码
第三章 固定协作中继OFDMA蜂窝网的信道分配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信道划分
        3.2.1 固定协作中继OFDMA蜂窝系统模型
        3.2.2 固定协作中继OFDMA蜂窝网络信道划分
    3.3 系统干扰分析
    3.4 固定协作中继OFDMA蜂窝网信道容量
    3.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非均匀用户分布下协作中继蜂窝网的信道分配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改进型子信道分配策略
    4.4 算法实现
        4.4.1 非均匀用户分布下的子信道分配算法
        4.4.2 小区用户信干噪比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蜂窝系统的一种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间调制和智能表面的高速铁路安全传输技术研究[D]. 奚韬.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TSCH网络中基于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的快速传递方法[J]. 许勇,顾珺欣,祝玉军,梅凡,康龙龙,方群.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20(S2)
  • [3]空地协同无线通信网络容量分析与资源分配方法[D]. 何晓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LTE-R带状覆盖方式下的干扰与可靠性分析[D]. 冯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协作通信网络的多中继选择策略研究[D]. 王豪.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6]混合网络高效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D]. 谢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混合无线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徐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8]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信道分配策略研究[D]. 魏鑫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9]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D]. 郑瑞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10]协作中继OFDMA蜂窝小区资源分配研究[D]. 叶枭雄.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一种蜂窝系统的自适应混合信道分配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