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制泪道探针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儿童眼病筛查学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1](2021)在《关于婴幼儿泪道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婴幼儿泪道相关疾病,包括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新生儿急慢性泪囊炎、先天性泪囊突出等。国内外文献对婴幼儿先天性泪道相关疾病的报道较多,但对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方面尚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儿童眼科界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观点以及对患儿的实际操作处理不统一。针对我国婴幼儿泪道相关疾病诊治现状,为了规范其诊断及治疗,结合近期相关研究新进展,我们对于婴幼儿泪道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达成以下共识。一、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新生儿急慢性泪囊炎及先天性泪囊突出的定义
刘元[2](2021)在《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泪囊炎是中老年女性多见的眼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溢泪、溢脓症状,长期如此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易导致各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消除泪囊炎症,恢复泪道引流功能。传统的治疗方式是泪囊鼻腔吻合术,虽然疗效肯定,但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面部遗留瘢痕等缺点,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而且基层医院开展困难。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方法也在迅速更新。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将支架经鼻腔植入鼻泪管,以起到扩张阻塞部位、支撑鼻泪管及恢复泪道引流的作用。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不留瘢痕,且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临床上使用的鼻泪管支架种类较多,如金属管、硅胶管、聚氨酯支架、硬膜外麻醉导管和各种自制的鼻泪管支架等,但临床疗效报道不一,术后支架脱位、再阻塞等并发症也常有发生。因此,使用一种能与人体生理结构相吻合且术后效果可靠的支架尤为重要。目的:对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和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探讨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在慢性泪囊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观察组)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鼻泪管植管术(对照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植管成功率、植管耗时、术中疼痛程度、泪点损伤率等,观察术后3月疗效、眼表症状改善情况、拔管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1.临床疗效:入选总病例80例94眼。(1)术后1周:观察组治愈率91.7%(44/48),好转率8.3%(4/48),无效率0;对照组治愈率87.0%(40/46),好转率10.9%(5/46),无效率2.1%(1/46);两组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765,P=0.445,P>0.05)。(2)术后1月:观察组治愈率87.5%(42/48),好转率10.4%(5/48),无效率2.1%(1/48);对照组治愈率69.6%(32/46),好转率21.7%(10/46),无效率8.7%(4/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4,P=0.031,P<0.05)。(3)术后3月:观察组治愈率77.1%(37/48),好转率14.6%(7/48),无效率8.3%(4/48);对照组治愈率56.5%(26/46),好转率28.3%(13/46),无效率15.2%(7/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7,P=0.040,P<0.05)。(4)观察组术后1周、1月、3月的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H=4.734,P=0.091,P>0.05)。(5)对照组术后1周、1月、3月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844,P=0.004,P<0.05)。2.眼表症状改善情况:术前观察组(14.2±2.1分)与对照组(14.3±2.0分)的眼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222,P=0.824,P>0.05)。术后3月观察组(3.4±1.9分)与对照组(5.0±2.3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2,P=0.000,P<0.05)。3.植管成功率:观察组40例48眼和对照组40例46眼均成功植管,总植管成功率100%(94/94)。4.植管耗时:观察组的植管耗时中位数为12.0s,对照组的植管耗时中位数为1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6,P=0.036,P<0.05)。5.术中疼痛程度: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程度中位数均为2.0cm,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165,P=0.869,P>0.05)。6.泪点损伤:观察组泪点损伤率为35.4%(17/48),对照组为45.7%(21/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2=1.022,P=0.312,P>0.05)。7.拔管困难:观察组拔管困难发生率为10.4%(5/48),对照组为8.7%(4/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1.000,P>0.05)。其中,观察组断管发生率为6.3%(3/48),对照组为2.2%(1/46);两组断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617,P>0.05)。8.支架相关并发症:观察组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对照组为30.4%(14/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2=2.484,P=0.115,P>0.05)。其中,观察组未出现支架移位或脱出的病例,对照组6眼术后鼻腔内硬膜外麻醉导管移位或脱出,发生率为13.0%(6/46);两组支架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2,P<0.05)。结论:1.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相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更好,短期疗效更稳定。2.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相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植管耗时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3.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可考虑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逄作祥,于海斌[3](2021)在《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慢性泪囊炎是鼻泪管阻塞或狭窄等引起的常见泪道病,目前无有效的药物疗法,不同疗法目的均为使用器械解除梗阻,重建引流通道。本文复习文献资料,比较了当前临床上治疗慢性泪囊炎的7种方法,认为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效果好,微创、美观,是治疗慢性泪囊炎高效安全的方法。泪道内窥镜可在直视下对狭窄部位进行疏通,结合泪道置管,也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具体到某一位患者时,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性化处理。(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72-176)
高先新,赵蓉,曹雪皎[4](2020)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首次探通失败再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我院就诊的28例首次泪道探通失败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病例资料,总结再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02-01/2017-12-31在我院就诊的591例患儿中的28例,均为首次泪道探通失败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不包括外伤性和先天性泪道畸形),收集病史、鼻腔情况、首次探通年龄,治疗前后情况等病例资料。结果:患儿28例中,15例经再次泪道探通联合置管术,取管后已治愈;10例患儿经下鼻甲处理后,再次泪道探通联合置管术,取管后已治愈;2例患儿经常发作急性泪囊炎,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1例骨性鼻泪管狭窄和阻塞患儿,有溢泪不伴溢脓,建议定期随访,13岁后鼻窦发育完全后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首次泪道探通失败再治疗需采取个性化的阶梯治疗方案,合理治疗该疾病。
张文博[5](2020)在《不同类型置管方式在泪道阻塞疾病中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泪道置管方式在泪道阻塞疾病的疗效差异,并分析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泪道置管治疗的96例123眼泪道阻塞患者病例资料,分为泪道顺行置管组67眼和逆行置管组56眼。顺行泪道置管组置入山东福瑞达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型号为LY-Fr2的U型硅胶泪道引流管(以下简称U管),逆行置管组置入由扬中美迪硅胶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为ND-09B(泪小管)型的类“Y”型泪道扩张引流管(以下简称B管)。拔管后随访3月-24月,观察患者功能预后(即患者主观症状)及解剖预后(即泪道冲洗结果),及不同阻塞部位两置管组功能预后及解剖预后,并利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其疗效差异。基于性别、年龄、病程、置管时间、辅助行微钻泪道成形术、黏液性分泌物等临床变量,对功能及解剖预后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长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U管组患者术后长期解剖有效率为86.57%,B管组患者术后长期解剖有效率为82.14%,两组间解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5,P=0.047);U管组患者术后长期功能有效率85.07%,B管组患者长期功能有效率82.14%,两组间功能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2,P=0.044)。U管组和B管组在单纯上泪道阻塞、单纯下泪道阻塞及全泪道阻塞中术后短期功能有效率、长期功能有效率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间术后短期解剖有效率、长期解剖有效率进行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影响疗效的潜在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病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2.552,P=0.011)、性别、年龄、置管时间、泪道冲洗次数及辅助行微钻泪道成形术、伴有黏液性分泌物等因素对疗效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病程是影响长期解剖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4,OR=0.524,95%CI[0.336,0.817]),伴有黏液性分泌物是影响长期功能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4,OR=0.222,95%CI[0.051,0.957])。【结论】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效果显着,顺行置管组(U管组)长期预后较逆行置管组(B管组)好。病程、黏液性分泌物是影响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黄叶平[6](2020)在《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6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严格按纳入标准将慢性泪囊炎患者纳入研究,按不同手术方式,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30眼),试验组行精准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内路DCR),对照组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外路DCR)。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泪道冲洗及CT泪道造影+三维重建,术中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塞吻合口,止血、支撑泪囊,术后应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3月。收集手术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术后1周出血情况、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疼痛评分,术后1月、3月、6月随诊观察两组患者溢泪症状、泪道冲洗、吻合口愈合及主要并发症情况。对所得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1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1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3.3%,对照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月疼痛评分,试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对比,术后3月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1周出血发生率,6个月内吻合口肉芽、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疗效。2、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路DCR手术无皮肤切口,术中更直观,更微创,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病人疼痛感更轻而更具有优势。
王永成,朱大强[7](2019)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探通治疗时机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首诊年龄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行泪道探通术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不同首诊年龄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治疗情况,共106例128眼,首诊年龄1~16个月,月龄小于2个月患儿予以泪囊区按摩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保守治疗,2-4周后无效者即行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3个月以上患儿行泪道探通术治疗,119眼行泪道探通,117眼痊愈,占98.32%(其中24眼经二次探通痊愈),9例9眼行保守治疗,2例失访。按月龄患儿分为A组(3~6个月),B组(7~12个月),C组(13~16个月),2例失访。术后疗效判断标准如下:治愈:溢泪症状完全消失,按压泪囊区无粘液或脓液溢出。无效:症状无改善,泪道冲洗不通畅。应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保守治疗9例9眼均痊愈,占7.03%。119眼行泪道探通,117眼痊愈,占98.32%(其中24眼经二次探通痊愈),一次性探通总有效率79.49%,无并发症发生。首诊年龄3~6月,7~12个月,13~16个月龄患儿一次性探通成功率分别为91.84%,72.22%,64.29%,其中3~6月龄患儿一次性泪道探通成功率最高。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29,P=0.009),A组分别与B组和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0,P=0.012;χ2=4.688,P=0.02),B月与C组对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63,P=0.743)。结论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成功率高,且无明显的手术并发症,一次泪道探通的治愈率随患儿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3~6月是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探通治疗的最佳时机。
何俐莹,刘娅,陶雪莹,岑超[8](2019)在《泪道探通术联合留置探针应用加替沙星凝胶治疗6月龄以上婴幼儿复杂性鼻泪管阻塞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联合留置探针应用加替沙星凝胶治疗6月龄以上婴幼儿复杂性鼻泪管阻塞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就诊的123例(123只眼)6月龄以上复杂性鼻泪管阻塞婴幼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泪道探通术联合留置探针应用加替沙星凝胶治疗患眼。随访患儿短期疗效及治疗并发症情况,依据患儿就诊时年龄、鼻泪管阻塞部位及阻塞性质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眼治愈率情况。结果经短期随访,123只眼中共115只眼达到治愈标准,总体患眼治愈率为93.4%。术后12例患儿患侧眼睑发生轻度水肿,观察后自行好转,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不同年龄组间[6~12个月组(96.8%) vs. 12~24个月组(91.1%) vs.>24个月组(86.7%)]患眼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不同阻塞部位组间[上段组(92.1%) vs.中段组(85.7%) vs.下段组(97.5%) vs.阻塞≥2个部位组(95.8%)]患眼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不同阻塞性质组间[骨性组(95.8%) vs.膜性组(85.7%)]患眼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泪道探通术联合留置探针应用加替沙星凝胶是治疗6月龄以上婴幼儿复杂性鼻泪管阻塞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方法,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不同阻塞部位以及不同阻塞性质的多种临床分型患儿,且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
刘冬冬[9](2019)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价64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NDO)168例207只眼,为NDO组。其中,单纯NDO患者112例140只眼,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56例67只眼,分别行置管手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Endoscopic tra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Et-DCR)治疗,并确定其治疗后的效果,以此分为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选取正常者为对照组48例96只眼。所有检查者均经行眼眶CT检查并且覆盖整体泪道走行的相应区域。慢性泪囊炎患者联合泪囊造影检查,即CT泪道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dacryocystography,CT-DCG)。CT检查是利用X线束对检查区域进行连续薄层轴位扫描,将所得的数据输入工作站,通过与影像学医师合作运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设置重建层厚0.4mm,进行斜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建,使用计算机测量工具,测出泪道结构相关数值。对NDO组及对照组进行骨性鼻泪管各数值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对NDO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的有效患者与治疗无效患者相关数据分析。结果:1、对照组骨性鼻泪管斜冠状位及失状位长度和的值分别为10.98±1.43mm、12.49±1.67mm,轴位上端、中间、下端横径4.62±0.69mm、3.88±0.65mm、5.39±0.73mm,NDO组骨性鼻泪管测量数值分别为11.17±1.65mm、12.75±1.52mm、4.57±0.76mm、3.72±0.62mm,5.25±0.89mm,NDO组与对照组骨性鼻泪管中间横径相比(t=-2.296,p<0.05)有统计学差异,NDO组中间横经小,其余各数据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2、单纯NDO置管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骨性鼻泪管上端、中间、下端横径的数据分析,鼻泪管中间横径相比(t=-1.926,p<0.05)有统计学差,无效患者中间横经数值小;3、慢性泪囊炎患者鼻泪管上段阻塞39只眼(58.21%),中段阻塞22只眼(32.83%),下段阻塞6只眼;4、慢性泪囊炎Et-DCR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泪囊冠状位近似面积分析(t=-1.926,p<0.05)有统计学意义,无效患者泪囊小。结论:本研究通过CT多平面重组技术测量骨性鼻泪管相关数据,联合泪囊造影进行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的研究,通过分析,可获得以下结论:1.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骨性鼻泪管横径较正常人窄,认为骨性鼻泪管狭窄是疾病的因素。2.通过置管术治疗单纯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无效患者较有效患者骨性鼻泪管横径窄,说明骨性鼻泪管管径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原因。3.慢性泪囊炎患者Et-DCR术后,无效患者较有效患者泪囊小。4.通过CT-DCG影可以明确诊断慢性泪囊炎患者泪道阻塞部位,并对Et-DCR的手术操作有引导作用。
黄新月[10](2019)在《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慢性泪囊炎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为探索慢性泪囊炎可靠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或狭窄共73例(73眼)的患者的资料。随机分组,A组(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36例(36眼),其中女29例(29眼),男7例(7眼),右眼19眼,左眼17眼,合并泪小管阻塞或狭窄16眼,合并泪总管阻塞或狭窄20眼,经药物治疗、多次行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等治疗失败者共14眼。患者年龄为30~75岁,病程为6个月~40年。B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37例(37眼),其中女28例(28眼),男9例(9眼),右眼20眼,左眼17眼,合并泪小管阻塞或狭窄16眼,合并泪总管阻塞或狭窄21眼,经药物治疗、多次行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等治疗失败者共15眼。患者年龄为35~77岁,病程为8个月~45年。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3个月取管时,以及取管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泪道冲洗处置,根据冲洗结果判定术后是否有效,并进行术后效果对比。结果:(1)术后3个月(取管时):A组:治愈23眼,治愈率63.89%,好转8眼,好转率22.22%,无效5眼,无效率为13.89%。B组:治愈30眼,治愈率81.08%,好转5眼,好转率13.51%,无效2眼,无效率为5.41%。两组疗效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6个月随访(取管后3个月):A组:治愈18眼,治愈率50.00%,好转8眼,好转率22.22%,无效10眼,无效率为27.78%。B组:治愈29眼,治愈率78.38%,好转6眼,好转率16.21%,无效2眼,无效率为5.41%。两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A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疗效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B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疗效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在治疗慢性泪囊炎方面比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更可靠,疗效更确切。(2)泪道内窥镜可直视泪道阻塞情况,部分患者术后易复发,年轻且想保留泪道固有解剖结构的患者首先考虑行此术式进行治疗。
二、自制泪道探针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泪道探针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随机分组 |
2 手术器械及材料 |
2.1 手术器材 |
2.2 主要药品及来源 |
3 术前准备 |
3.1 全身情况 |
3.2 鼻腔检查 |
3.3 泪道准备 |
3.4 术前沟通 |
4 手术方法 |
4.1 观察组手术步骤 |
4.2 对照组手术步骤 |
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6 评价指标 |
6.1 主要观察指标及量化方法 |
6.2 次要观察指标及量化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 临床疗效 |
1.1 术后1 周治疗效果 |
1.2 术后1 月治疗效果 |
1.3 术后3 月治疗效果 |
1.4 观察组术后1 周、1 月、3 月疗效对比 |
1.5 对照组术后1 周、1 月、3 月疗效对比 |
2 眼表症状改善情况 |
3 其他临床观察指标 |
3.1 植管成功率 |
3.2 植管耗时 |
3.3 疼痛程度 |
3.4 泪点损伤发生率 |
3.5 拔管困难发生率 |
3.6 支架相关并发症 |
四、讨论 |
1 慢性泪囊炎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分析 |
2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
3 鼻泪管支架的应用现状分析 |
4 Teflon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5 两组手术的结果分析 |
5.1 T型 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安全性 |
5.2 T型 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分析 |
6 提高支架植入术疗效的改进措施 |
7 展望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首次探通失败再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对象和方法 |
1.1对象 |
1.2方法 |
1.2.1再次泪道探通联合置管术 |
1.2.2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
2结果 |
3讨论 |
(5)不同类型置管方式在泪道阻塞疾病中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分析 |
2.3 手术并发症 |
3 讨论 |
3.1 流行病学分布 |
3.2 顺行泪道置管和逆行泪道置管的特点 |
3.3 治疗结果分析 |
3.4 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泪道置管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的确立 |
2.1.2 入选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1.4 临床病例分组 |
2.2 手术设备、材料及手术方法 |
2.2.1 手术设备、材料 |
2.2.2 术前准备 |
2.2.3 麻醉与手术步骤 |
2.3 记录及整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相关数据 |
2.4 术后处理,记录及整理术后随访相关数据 |
2.5 评定标准 |
2.5.1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
2.5.2 疼痛评估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病例研究资料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CT泪道造影泪囊大小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有效率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估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
3.6 临床病例研究资料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慢性泪囊炎发病机制及原因 |
4.2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
4.3 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
4.4 术后并发症处理及分析 |
4.5 如何提高手术成功及临床疗效有效率 |
4.6 笔者手术体会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探通治疗时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泪道探通术联合留置探针应用加替沙星凝胶治疗6月龄以上婴幼儿复杂性鼻泪管阻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总体治疗效果情况 |
2.2 不同组间患儿治愈率比较 |
3 讨 论 |
(9)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设备器械及药物 |
3 研究方法 |
3.1 CT检查测量方法 |
3.2 造影检查方法 |
3.3 泪道置管术手术步骤及术后处理 |
3.4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手术步骤及术后处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性别分布情况 |
2 年龄分布情况 |
3 NDO患者与对照组骨性鼻泪管相关测量数据分析 |
4 单纯NDO患者置管治疗后有效与无效患者骨性鼻泪管数据分析 |
5 CT-DCG检查慢性泪囊炎时的显影征相及手术指导 |
6 慢性泪囊炎Et-DCR治疗后有效与无效患者泪囊大小数据分析 |
讨论 |
1 鼻泪管的研究 |
2 泪道 CT 检查的研究 |
3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性别、年龄的相关分析 |
4 骨性鼻泪管与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相关分析 |
5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手术进展及愈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图 |
致谢 |
(10)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慢性泪囊炎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入选标准 |
2.3 手术设备及器械 |
2.4 所需药品 |
2.5 术前准备 |
2.6 手术方法 |
2.7 术后处理 |
2.7.1 取管 |
2.8 疗效评估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相关图片 |
四、自制泪道探针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婴幼儿泪道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专家共识[J].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儿童眼病筛查学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21(02)
- [2]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D]. 刘元.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治疗[J]. 逄作祥,于海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21(02)
- [4]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首次探通失败再治疗的临床分析[J]. 高先新,赵蓉,曹雪皎. 国际眼科杂志, 2020(10)
- [5]不同类型置管方式在泪道阻塞疾病中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文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D]. 黄叶平. 南昌大学, 2020(08)
- [7]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探通治疗时机的探讨[J]. 王永成,朱大强. 医药论坛杂志, 2019(12)
- [8]泪道探通术联合留置探针应用加替沙星凝胶治疗6月龄以上婴幼儿复杂性鼻泪管阻塞的研究[J]. 何俐莹,刘娅,陶雪莹,岑超. 中华全科医学, 2019(09)
- [9]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D]. 刘冬冬. 青岛大学, 2019(02)
- [10]泪道内窥镜下置管术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慢性泪囊炎疗效对比[D]. 黄新月.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