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黄连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冰,冯亚楠,刘欣欣,赵俐[1](2021)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8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按Cochrane 5.1.0手册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RCT,涉及患者3 197例。单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单用对照药品[RR=1.13,95%CI(1.07,1.19), P <0.000 01],双黄连注射剂联合对照药品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单用对照药品[RR=1.16,95%CI(1.08,1.24), P <0.000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退热时间显着短于对照药品[MD=-0.92,95%CI(-1.08,-0.77), P <0.000 01];单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药品[RR=6.05,95%CI(2.94,12.46), P <0.000 01],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剂的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药品[RR=4.94,95%CI(2.15,11.39), P=0.000 2]。结论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优于常规治疗方法,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
梁爱华,易艳[2](2020)在《中药注射剂超敏反应评价和风险控制相关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有关文件自2009年发布至今十余年,落实工作推进缓慢,既有管理上的难度,也有方法学上的瓶颈问题未解决。笔者从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特点入手,分析总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性质和评价方法等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介绍笔者课题组围绕中药注射剂超敏反应特点、评价新方法及产品风险控制等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旨在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的机构和企业提供参考。
韩依伦,夏恒,段金连,段为钢[3](2020)在《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双黄连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备而成,可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作用迅速,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临床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病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显着增多,双黄连注射液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总是排列在首位,其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如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等系统的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目前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原因尚存争议,本文从中医理论、物质基础、类过敏反应的机制等方面综述,对其导致类过敏的原因进行讨论,以求为增加双黄连注射液的安全性提供建议。
李楠,杜怡婷,马鑫,李冬梅[4](2021)在《双黄连色谱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将中药双黄连所含化学成分和其药效相关联,建立能够通过色谱指纹图谱实现准确预测药效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新模式,实现双黄连的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本文通过对双黄连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色谱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结果表明:不同剂型双黄连前处理通常用甲醇/水溶剂溶解,其中粒径大的片剂和颗粒剂需经研细后再溶解,经微孔滤膜过滤后待测.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双黄连中绿原酸、黄芩苷和连翘苷等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重金属、有机氯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双黄连的谱效关系已证实了双黄连与H1N1流感病毒致犬肾(MDCK)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退热作用有相互联系.本文可对后续建立双黄连质量控制和评价新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和依据.
朱美娟[5](2020)在《基于“活性成分预测—验证”的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成分归属研究》文中提出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经过现代工艺制备而成的水针剂。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初步筛选双黄连注射液的活性化合物;采用双黄连注射液抗氧化活性筛选方法和化学成分的质谱解析,表征其中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其中的22种指标成分;基于双黄连注射液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对双黄连注射液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成分表征和归属研究,分析了原料饮片、中间体、双黄连制剂之间的相关性。以中药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检索了金银花、连翘、黄芩中的主要化合物,采用TCMSP数据库查询化合物及其相关靶点,将疾病与药物的靶点进行映射,获得双黄连注射液干预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整合TCMSP、Gene Cards、String、Uniprot等数据库相关信息,筛选双黄连注射液的活性成分,构建“双黄连注射液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生物活性”网络。将药效活性与成分相关联,筛选双黄连注射液的活性成分。采用液相与抗氧化活性研究结合的方法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的双黄连注射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通过UPLC-PDA多波长切换方法,建立DPPH·-Oline/UPLC-PDA法快速得到双黄连注射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双黄连注射液与DPPH·反应前后化合物色谱峰峰面积变化为指标,快速筛选出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表征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推测了其中的31个化合物,以对照品比对的方法确定双黄连注射液中的22种化合物,其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有连翘酯苷E、咖啡酸、异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A、黄芩素、异绿原酸A、汉黄芩素,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大体一致。通过UPLC-PDA多波长切换法,结合构建的倍比稀释法,定量分析了双黄连注射液中22种指标成分,解决了中药复杂体系中含量悬殊成分同时测定的问题。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构建的方法精密度高、稳定可行,并应用于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的多成分定量分析研究中。结果显示2018、2019年生产的20批双黄连注射液样品成分含量波动较小,批间一致性良好,测定的22个指标成分含量占其总固体量的38.7%。为了进一步探究双黄连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化学成分的传递规律,保证双黄连注射液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通过多批次的双黄连注射液、金银花和连翘中间体、黄芩中间体、原料(金银花、连翘、黄芩)的指纹图谱分析,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中间体与原料饮片的相关性分析,对双黄连注射液、中间体的指纹峰进行表征和归属。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中间体中的绿原酸、新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源自金银花药材;咖啡酸、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A同分异构体源自连翘药材;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苷源自黄芩药材。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液质量研究的关键问题,建立“活性成分预测–活性成分验证–多成分定量–指纹峰归属表征”研究方法,完善了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双黄连注射液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了科学数据。
张晓晓[6](2020)在《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调查及临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犬呼吸道感染作为犬的一种常见病,已对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造成犬呼吸道感染有多种原因,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该病目前仍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但这类药物副作用比较大且易产生耐药菌,使其治疗面临极大挑战。因此,调查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规律;鉴定主要病原菌种类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同时结合中西药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对已确诊的患病犬进行体内分组治疗,为石河子市犬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石河子市部分宠物医院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的106例患病犬为研究对象,进行发病情况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查阅就诊病历的方法,对患病犬的年龄、品种、发病时间及类型等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然后无菌采集患病犬呼吸道深喉部分泌物共86份,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同时采用纸片法进行主要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最后根据致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种类进行中西药联合药敏试验,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对10只患有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犬进行体内分组治疗试验。结果: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与患病犬的体型、年龄、季节以及发病类型都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龄、体型及发病类型的犬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年龄方面:低于1岁或高于6岁的犬发病率较高,1-6岁之间的犬的发病率较低;在体型方面:相同年龄范围的小型犬比大型犬更易发生该病;季节方面:春、秋季是犬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病时间段,冬季发病率较低;发病类型中,仅由病原菌导致的原发型犬呼吸道感染病例数高于继发型。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8种共计104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32.69%)、大肠杆菌32株(28.85%)和肺炎链球菌16株(15.38%)且均对小鼠具有致病性。其他病原菌包括:阴沟肠杆菌、聚团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1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纸片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氟苯尼考有较高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肺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有较高的敏感性。三种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均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对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指数介于0.3750.625,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随后对已确诊的10例呼吸道细菌感染犬进行体内分组治疗。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该病治愈率。结论:本地区在调查犬呼吸道感染的过程中,病原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明显。结合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对已确诊病例犬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试验结果为石河子市犬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冯俊逸,石慧[7](2020)在《中药注射剂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探讨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后,中药注射剂是否会影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通过查阅近几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成果,发现中药注射剂能够影响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主要途径有影响抗菌药物在组织的分布,延缓抗菌药物的代谢、排泄过程。因此,临床可根据现有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结合实际病例,合理制定联用方案以优化抗感染治疗。
汪作元[8](2020)在《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水针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阐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双黄连注射液由多味药组成,化学成分复杂,其物质基础仍需进一步明确;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但双黄连注射液抗炎的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系统解析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明确了其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实验聚焦于双黄连注射液中次生代谢产物,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分的抗炎活性的研究。1.实验建立了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根据1H-NMR谱图上质子信号峰的化学位移值和偶合裂分情况,进一步结合13C-NMR谱图信息,通过1H-1H COSY、HSQC、HMBC谱图验证和与对照品比对,对双黄连注射液中17个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8个初生代谢产物:1个氨基酸(缬氨酸)、3个单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1个二糖(蔗糖)、2个有机酸(甲酸、琥珀酸)、1个环烷烃(肌醇);9个次生代谢产物:4个苯丙酸(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个苯乙醇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E)、1个黄酮(黄芩苷)、1个环烯醚萜(幼枝含断氧化马钱子苷),进一步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2.实验采用1H-NMR技术建立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核磁定量分析方法,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应用于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测定。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缬氨酸、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蔗糖、琥珀酸、肌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338、1.5585、3.1405、0.1652、0.5127、0.0356、1.3999 mg/m L;不同批次的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的总含量为5.5780-8.1840 mg/m L,平均总含量为6.8461mg/m L;通过对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总固体量的测定,平均总固体量为27.504 mg/m L,初生代谢产物可测成分占总固体量的24.84%;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中以单糖为主,其中果糖、葡萄糖的含量较高。3.实验采用GC×GC-MS技术分析了双黄连注射液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优选供试品制备方法和色谱、质谱条件对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进行全二维分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检索,检测出正向和反向匹配度均大于800的化合物共29个,主要为有机酸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其中以苯乙酮含量最高。4.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中9个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22个次生代谢产物(9个次生代谢产物与核磁鉴定结果一致)。实验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模型,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以MTT法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活力,以Griess法检测其抗炎活性。初步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炎作用;双黄连注射液中的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咖啡酸、断马钱子酸、幼枝断氧化马钱子苷、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黄芩素、黄芩苷、金丝桃苷、连翘苷是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其中以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和苯丙酸类成分抗炎活性较强。本研究采用NMR、GC×GC-MS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其化学物质基础;构建了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定量分析方法,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中24.84%的成分;通过对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共筛选了16个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李城[9](2020)在《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肠癌(colon cancer,CC)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在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临床观察发现,结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于晚期,现有的治疗方案,预后和结局均较差。因此,探究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是结肠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ysyloxidase-like2,LOXL2)参与肿瘤的发生及演进过程,并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LOXL2最初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分泌蛋白,分布于细胞外,主要功能是催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共价交联,对生理上维持ECM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病理上促进纤维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研究发现,LOXL2也参与了细胞内的反应,可以调控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缺氧等,在肿瘤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但是目前LOXL2在结肠癌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进一步确认LOXL2在临床结肠癌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结肠癌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确切作用与具体机制,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LOXL2在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使用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显示,LOXL2在结肠癌患者的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通过LOGpc在线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提示,LOXL2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相关,其表达水平可用于对处于Ⅱ期~Ⅲ期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级。接下来,我们对LOXL2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肠癌组织微阵列IHC检测和公共数据库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LOXL2与CAFs的表达分布呈正相关;应用肿瘤细胞或重组LOXL2蛋白(rLOXL2)刺激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细胞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普通成纤维细胞被激活为CAFs;同时Transwell结果提示,肿瘤细胞或rLOXL2激活的CAFs可以进一步促进结肠癌CT26细胞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在结肠癌防治方面,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发现双黄连所含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与抗肿瘤密切相关,最终筛选得到“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酯苷A”三个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并配伍组成双黄连组分中药。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此为研究基础,先是基于均匀设计试验法,应用CCK-8实验、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对双黄连组分中药各组分进行剂量和比例的优化,得到抗肿瘤活性最强的配方;然后通过肿瘤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双黄连组分中药的抗肿瘤活性。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作用机制方面,我们制备皮下荷瘤小鼠和肺损伤合并肿瘤血转移小鼠模型,通过对皮下肿瘤组织和肺转移灶的Western Blotting和IHC染色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可以抑制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表达;我们收集双黄连组分中药孵育的CAFs的培养上清,将其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CT26细胞,通过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能够显着抑制CAFs诱导的CT26细胞迁移和侵袭;应用分子对接技术,我们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与LOXL2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在体内实验中,对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的IHC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也提示,双黄连组分中药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组织中LOXL2的蛋白表达;在体外细胞水平,双黄连组分中药对与CAFs共培养的结肠癌细胞中LOXL2蛋白表达水平也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LOXL2在结肠癌中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生长增殖及不良预后相关;肿瘤细胞来源的LOXL2能够激活CAFs,活化的CAFs又可以反馈作用于结肠癌细胞,显着促进其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双黄连组分中药不仅可以在体内、外直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还可以通过干预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活化间接地影响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LOXL2表达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费巧玲[10](2020)在《双黄连治疗实验性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过敏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气道高反应状态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关于“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为4.2%。过敏性哮喘是哮喘中最常见的亚型,占成人哮喘50%以上。过敏性哮喘以2型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 2,Th2)免疫应答引起的嗜酸性炎症和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为特征。双黄连是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复方,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三味药组成。双黄连有多种剂型,包括口服液、注射剂、颗粒剂、雾化剂等。尽管临床有将双黄连粉针剂/注射液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系统地评价了双黄连粉针剂/注射液(以下简称“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并探究相关机制。我们采用自制的强致敏性的虾蛋白(shrimp protein,SP)作为致敏原,通过腹腔注射4周加雾化攻击1周的方法建立了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在该模型上,全程每天灌胃给予双黄连粉针剂(150 mg/kg,300 mg/kg,600 mg/kg),考察其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结果显示,双黄连能够明显缓解SP诱导的气道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的增加,改善气道平滑肌的增厚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同时,双黄连还能够减轻嗜酸性气道炎症,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流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和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 peroxidase,EPO)水平。不仅如此,双黄连可显着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及BALF中tIgE的水平,减少BALF以及纵隔淋巴结细胞培养上清中Th2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的含量。这些结果高度提示双黄连具有抑制Th2免疫的作用。考虑到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早期IL-4在Th2免疫启动阶段的关键作用,我们采用磁珠分选结合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分离得到了富含嗜碱性粒细胞的脾细胞。结果显示,SP能够强烈地刺激该细胞分泌大量IL-4,而双黄连则能够显着抑制IL-4的分泌,从而抑制Th2细胞分化和Th2免疫反应。小鼠肥大细胞蛋白酶(mouse mast cell protease-1,mMCP-1)是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标志物之一,而双黄连能够显着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BALF中的mMCP-1水平,提示双黄连还可能具有直接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体外模型(Compound 48/80或IgE-FcεRI活化的肥大细胞),还是体内模型(Compound48/80诱导的过敏性休克小鼠,以及IgE-FcεRI介导主动和被动全身过敏小鼠)上,双黄连均能够显着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双黄连能够快速、可逆地降低肥大细胞的胞质游离钙水平,而该作用则是通过直接提高线粒体的钙摄取能力来实现的,且该作用还能被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MCU)的特异性抑制剂钌红所阻断。相应地,在MCU缺陷的肥大细胞和小鼠上,双黄连的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及降低胞质钙的作用均消失了。这些结果均表明,双黄连是通过直接活化MCU来增加肥大细胞线粒体的钙摄取能力,从而降低细胞质中的游离钙离子水平,发挥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综上,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双黄连的抗过敏作用。一方面,长期给予双黄连能够减少嗜碱粒细胞早期IL-4的分泌,阻止Th0细胞向Th2型分化,抑制Th2细胞因子释放,减少IgE生成;同时,单次给予双黄连就能够通过直接活化MCU来增强线粒体钙摄取能力,降低细胞质中游离钙水平,从而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由此可见,双黄连无论是在过敏反应的早期(Th2分化及IgE生成阶段),还是晚期(肥大细胞脱颗粒阶段),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展现出对I型过敏反应较为全面的作用,尤其是突出的阻释作用,显示其在肥大细胞活化相关病症上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
二、双黄连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总有效率 |
2.3.2 退热时间 |
2.3.3 安全性 |
2.4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3 讨论 |
(2)中药注射剂超敏反应评价和风险控制相关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
2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概况 |
3 中药注射剂的“超敏反应”性质评价 |
4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方法 |
5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风险防控 |
6 中药注射剂产品的类过敏反应风险控制方法 |
(3)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双黄连注射液导致过敏的中医理论 |
1.1 双黄连注射液导致过敏的中医病理病机 |
1.2 双黄连注射液中的致敏邪气的可能来源 |
2 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的过敏反应的类型 |
2.1 Ⅰ型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类过敏反应的机制 |
2.2 双黄连注射剂介导的是类过敏反应 |
3 双黄连注射剂中的致敏物质基础 |
3.1双黄连中的小分子物质 |
3.2 双黄连中的大分子物质 |
3.2.1 大分子物质的来源分析 |
3.2.2 大分子物质的致敏性 |
3.3 大分子物质才是影响双黄连注射剂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
4 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 |
4.1 双黄连注射液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中可能的信号通路 |
4.2 损伤的主要方式 |
4.2.1 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4.2.2 激活补体系统途径 |
4.2.3 凝血系统与激肽系统 |
5 展望 |
(4)双黄连色谱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双黄连样品前处理 |
1.1 口服液 |
1.2 注射剂 |
1.3 片剂 |
1.4 颗粒剂 |
1.5 胶囊剂 |
1.6 凝胶剂 |
2 色谱指纹图谱 |
2.1 LC |
2.1.1 HPLC及其联用方法 |
2.1.2 UPLC及其联用方法 |
2.2 TLC |
2.3 GC |
2.4 CE |
3 谱效学 |
4 结束语 |
(5)基于“活性成分预测—验证”的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成分归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化合物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双黄连注射液活性成分挖掘 |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活性成分表征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双黄连注射液共有峰归属及相关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复方质量评价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现状 |
2 中药质量控制评价发展及其常用方法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调查及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犬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述 |
1.1 犬呼吸系统的概况 |
1.2 犬呼吸道疾病的病因 |
1.3 犬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 |
1.4 犬呼吸系统检查方法 |
1.5 犬呼吸系统诊断思路 |
1.6 犬呼吸道疾病治疗方案 |
1.7 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
1.8 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2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石河子地区犬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2.2 不同季节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2.3 不同体型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2.4 不同发病原因(原发或继发)犬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
3 讨论 |
3.1 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年龄的相关性 |
3.2 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季节的相关性 |
3.3 犬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
3.4 犬呼吸道感染发病类型 |
试验二 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分离培养病原菌所需的培养基 |
1.5 病原菌的16Sr DNA引物序列 |
2 方法 |
2.1 病料的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3 革兰氏染色镜检 |
2.4 生化鉴定 |
2.5 细菌的PCR鉴定 |
2.6 动物回归性试验 |
2.7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分离纯化、染色结果 |
3.2 生化鉴定结果 |
3.3 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 |
3.4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3.5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石河子地区犬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分析 |
4.2 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试验三 犬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联合药敏及临床治疗试验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药品及试验器材 |
2 方法 |
2.1 诊断方法 |
2.2 联合药敏试验 |
2.3 治疗试验 |
3 结果 |
3.1 诊断结果 |
3.2 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
3.3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中药注射剂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影响抗菌药物的分布 |
1.1 红花注射液影响左氧氟沙星的分布 |
1.2 痰热清注射液影响左氧氟沙星的分布 |
2 中药注射剂影响抗菌药物的代谢 |
2.1 双黄连注射液延缓阿奇霉素、头孢唑啉代谢 |
2.2 痰热清注射液延缓头孢克肟代谢 |
2.3 鱼腥草注射液对头孢曲松代谢无影响 |
3 中药注射剂影响抗菌药的排泄 |
3.1 双黄连粉针减缓氨苄青霉素排泄 |
3.2 丹红注射液增加头孢曲松的尿液排泄 |
4 结论 |
(8)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化合物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中7个初生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联用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双黄连注射液中抗炎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 |
1 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
2 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3 双黄连注射液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赖氨酞氧化酶样蛋白-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 LOXL2概述 |
2. LOXL2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3. LOXL2与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的关系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研究 |
2. 双黄连制剂的临床及药理作用研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 组织样本 |
2. 细胞系 |
3. 抗体 |
4. 试剂及耗材 |
5. 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
6. 药物配制 |
7. 实验动物 |
8. 仪器设备 |
9. 公共数据库 |
二、实验方法 |
1. 细胞实验 |
2. 分子实验 |
3. 动物实验 |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LOXL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LOXL2在结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
1.2 LOXL2在结肠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
1.3 LOX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
1.4 LOXL2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
2. LOXL2的表达水平与与肿瘤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关系 |
2.1 IHC染色观察结肠癌组织LOXL2表达与CAFs分布情况 |
2.2 R2:Genomics Analysis andisualization Platform数据库分析结肠癌组织中LOXL2与CAFs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性 |
2.3 LOXL2与CAFs的活化相关性研究 |
3. LOXL2激活的CAFs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行为的影响 |
4.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药效学及分子机制初探 |
4.1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最优配比研究 |
4.2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结肠癌的体内抑制作用研究 |
4.3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影响 |
4.4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CAFs诱导的CT2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
4.5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分子机制初探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双黄连治疗实验性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流程图 |
第一章 虾总蛋白、虾原肌球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一节 虾总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虾原肌球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抗虾原肌球蛋白IgE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双黄连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Th2免疫应答的作用 |
第一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嗜酸性气道炎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IgE生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双黄连对嗜碱性粒细胞分泌IL-4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双黄连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双黄连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双黄连对肥大细胞胞质游离钙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双黄连降低肥大细胞胞质游离钙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双黄连活化肥大细胞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的确认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肥大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基金支持 |
致谢 |
四、双黄连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 王冰,冯亚楠,刘欣欣,赵俐. 中国药业, 2021(21)
- [2]中药注射剂超敏反应评价和风险控制相关问题的思考[J]. 梁爱华,易艳. 药学进展, 2020(10)
- [3]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J]. 韩依伦,夏恒,段金连,段为钢.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05)
- [4]双黄连色谱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研究进展[J]. 李楠,杜怡婷,马鑫,李冬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5]基于“活性成分预测—验证”的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成分归属研究[D]. 朱美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石河子市犬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调查及临床治疗[D]. 张晓晓.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中药注射剂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J]. 冯俊逸,石慧. 中药与临床, 2020(03)
- [8]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D]. 汪作元.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 李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双黄连治疗实验性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费巧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