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龙1212/EPDM-g-MAH共混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高亮,史林峰,赵延军,钱灌文,王礼华,左冬华,朱建辉[1](2019)在《聚酰胺1212在印刷电路板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选用微米级聚酰胺1212(PA1212)对聚酰亚胺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进行改性。通过磨削测试,对改性前后树脂砂轮的耐用度、寿命以及磨削PCB加工用刀具的表面质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B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经过PA1212改性,耐用度提升59.5%,寿命提升71.2%;使用该砂轮加工的刀具刃口崩口概率降低,表面纹路更加均匀。
张昕[2](2019)在《CFF/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界面浸润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高性能半结晶热塑性高分子聚合物,结构规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耐腐蚀性及一定的柔顺性,与碳纤维布(CFF)制成的碳纤维布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由于尺寸稳定性好以及最为优异的耐腐蚀性,在航空航天方向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碳纤维是较为稳定的六元环结构,纤维表面含有较少的活性官能团,且活化能较低;而PEEK分子链为刚性且非极性、熔融态粘度高,两者共同造成了界面浸润性差,易发生层间破坏,复合材料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用。同时抗冲击能力也是CFF/PEEK结构应用中的重要问题,冲击会造成材料内部较为严重的分层,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提高PEEK树脂的韧性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CFF/PEEK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本论文使用模压成型,将CFF和PEEK膜制成复合材料,确定了CFF/PEEK最佳成型工艺,得出结论如下,成型温度370℃保温40 min,降温至保压温度290℃保温90 min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整个过程成型压力为0.5 MPa,不设置温度梯度,树脂含量为40%44%。使用水溶性聚酰胺酰亚胺(PAI)作为上浆剂主体,加入功能性助剂PEEK粉末、分散剂三氯甲烷共同形成乳浊液对使用KMnO4进行表面氧化后的CFF进行上浆,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较脱浆碳纤维提高0.73%,上浆使CFF表面引入活性基团,表面能提高30.01%。CFF/PEEK拉伸强度提高40.29%,弯曲性能提高5.54%,弯曲发生层间损伤后的CFF/PEEK仍可以继续承担载荷,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32.12%。通过溶液共混法将聚醚砜(PES)同PEEK进行共混,通过DSC研究PES和PEEK共混后的相容性和不同配比共混物的结晶度,PES有效的抑制了PEEK的结晶。共混后的树脂耐热性和PEEK相似,仍具有很好的耐热性。PAI上浆后上浆剂不仅在界面粘结力上对韧性产生影响,同时PAI作为层间粘合剂吸收能量增加CFF/PEEK的韧性,较原样有很大的提高。同时PEEK含量为70%的共混物在损伤阻抗以及损伤容限均好于其他三种复合材料,韧性较为优良。
吕福成[3](2018)在《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碳系填料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尼龙作为通用热塑性工程塑料,因其优良的电绝缘性、力学性能、耐溶剂性和良好的加工特性,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尼龙在低温下韧性低和抗静电性差,需要添加弹性体进行增韧改性,添加导电填料提高其抗静电能力。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方常通过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法获得。然而,正交实验存在周期长,工作量大、耗费实验材料较多等缺点,如何通过一种快速简单的试验方法来确定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较优配方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碳系填料三元复合材料,考察了功能化弹性体的种类、含量及碳系填料的种类、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行为、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考察了mSEBS和CB含量对尼龙1212/mSEBS/CB三元复合材料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mSEBS含量的增大,尼龙1212/mSEBS/CB三元复合材料的G’曲线均在低频区出现“第二平台”,表现出明显的凝胶化现象。CB含量分别为0 wt%、5 wt%和10 wt%的复合材料分别在mSEBS含量13.09 wt%、12.67 wt%和9.58 wt%出现凝胶点。mSEBS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尼龙1212的冲击韧性,CB的加入增大了尼龙1212基体的刚性保留率。凝胶点对应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约为纯尼龙1212的7.7倍,表明尼龙1212/mSEBS/CB三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特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考察了mPOE和MWCNTs含量对尼龙1212/mPOE/MWCNTs复合材料流变行为、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MWCNTs含量的增大,尼龙1212/mPOE/MWCNTs三元复合材料的G’曲线均在低频区出现“第二平台”,表现出明显的凝胶化现象。mPOE含量分别为0 wt%、3 wt%和6 wt%时的复合材料分别在MWCNTs含量1.74 wt%、1.82 wt%和1.74 wt%出现凝胶点。mPOE和MWCNTs的加入可显着提高尼龙1212的冲击韧性,凝胶点对应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呈最大值,且位于导电逾渗区内,表明尼龙1212/mPOE/MWCNTs三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特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考察了mSEBS和MWCNTs含量对尼龙1212/mSEBS/MWCNTs复合材料流变行为、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当MWCNTs的含量大于2 wt%时,含有5 wt%m SEBS三元复合材料的G’曲线在低频区出现了“第二平台”,表现出明显的凝胶化现象。含有13.09 wt%mSEBS三元复合材料的G’曲线均在低频区出现“第二平台”,MWCNTs含量的变化对复合材料G’的影响并不明显。含有5 wt%mSEBS三元复合材料在MWCNTs含量为1.81 wt%出现凝胶点,含有13.09 wt%mSEBS三元复合材料并未出现凝胶点。m SEBS和MWCNTs的加入可显着提高尼龙1212的冲击韧性,凝胶点对应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呈最大值,且位于导电逾渗区内,表明尼龙1212/mSEBS/MWCNTs三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特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魏攀[4](2017)在《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尼龙介电常数低,尺寸稳定性好,耐强酸强碱,但其干态和低温韧性差,冲击强度低,在汽车轴套轴承、电子电器、汽车软管等行业的使用受限。因此,超韧尼龙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尼龙的增韧方法有很多,如弹性体增韧、有机刚性粒子增韧、无机粒子增韧等,其中与弹性体共混可有效提高尼龙的冲击韧性。共混材料性能较优配方往往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正交实验得到。如何通过一种简单的实验手段,快速确定超韧尼龙的最优配方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课题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增容共混材料,固定弹性体的比例,考察POE/POE-g-MAH的组成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流变特性以及相形态的影响,期望找到共混材料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尼龙1212/POE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与弯曲强度随POE含量的增大逐渐降低,冲击强度则明显上升。当POE含量为20%时,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约为纯尼龙1212的2倍。(2)固定尼龙1212与弹性体总量的比例为80/20,改变弹性体中功能化弹性体的用量,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最高可达77.25 kJ/m2,约为纯尼龙1212的4.7倍;固定尼龙1212与弹性体总量的比例为50/50,反应性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最高可达62.97 kJ/m2,约为纯尼龙1212的3.8倍。(3)弹性体含量为20%时,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呈现“海-岛”状结构;弹性体含量为50%时,共混材料呈现共连续相结构。增容剂的加入可以有效减小弹性体相的尺寸,使冲击断面变得更为粗糙。(4)流变行为研究表明,随着弹性体中POE-g-MAH的含量的改变,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曲线均在低频区出现“第二平台”,发生了明显的液固转变。(5)尼龙1212与弹性体总量比例为80/20和50/50的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体系均出现一个凝胶点,分别为35%和10.45%。凝胶点对应的共混材料均呈现最高的冲击强度,分别为84.79 kJ/m2和65.54 kJ/m2,表明该反应性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凝胶点对应共混材料在受到冲击过程中,尼龙1212和POE-g-MAH生成的接枝共聚物被拉拔出基体。80/20共混材料断面呈现大量“棒状”结构,而50/50共混材料断面呈现大量“丝状”结构。
姚坤[5](2017)在《长碳链尼龙/功能化聚丙烯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尼龙是国内外应用十分广泛的热塑性工程塑料之一,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热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领域。但由于其冲击强度低,在某些领域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增韧改性。尼龙可与功能化弹性体和功能化聚烯烃反应性共混,或加入无机填料来实现增韧。但是这些方法均需要大量的正交试验来得到最优配方,步骤多,耗时长。本课题采用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作为第二相来增韧尼龙,考察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随尼龙品种和组成的变化,并探究共混材料的关键力学参数与特征粘弹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寻找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的相关性,希望能够运用流变学的方法来简化共混材料的配方设计。研究结果如下:(1)PP-g-MAH的加入能够显着提高尼龙1212和尼龙12的冲击强度,同时能够提高尼龙12的拉伸强度。尼龙1212/PP-g-MAH共混材料冲击强度最大可达到19.59 kJ/m2,约为纯尼龙1212的3倍;尼龙12/PP-g-MAH共混材料冲击强度最大达到59.3 kJ/m2,约为纯尼龙12的5.5倍,拉伸强度最大达到66.5 MPa,约为纯尼龙12的1.5倍。(2)尼龙1212/PP-g-MAH和尼龙12/PP-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随PP-g-MAH含量的增加,均在低频区发生“液-固”转变,动态储能模量曲线呈现明显的“第二平台”。(3)PP-g-MAH加入后,尼龙1212/PP-g-MAH和尼龙12/PP-g-MAH共混材料的熔点变化不大,随着PP-g-MAH的加入,共混材料两相的熔融峰会相互靠近,共混材料两相相容性有所改善。另外,共混材料中尼龙相的熔融热焓和结晶热焓随着PP-g-MAH的加入均有所降低。(4)尼龙1212/PP-g-MAH和尼龙12/PP-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均出现一个凝胶点,尼龙1212/PP-g-MAH共混材料在凝胶点处的冲击强度呈现最大值,尼龙12/PP-g-MAH共混材料在凝胶点处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虽不是最大值,却明显大于其邻近点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凝胶点处的共混材料的微观结构均呈现特殊的“网络状”结构,说明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与其力学性能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王利利[6](2014)在《尼龙1212/功能化聚乙烯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尼龙由于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在汽车、电子的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有些制品对其韧性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增韧改性。国内外学者通常采用尼龙与功能化聚烯烃进行反应性共混制备超韧尼龙,而超韧配方往往通过大量的正交实验得到,周期长,花费大,相对复杂。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尼龙1212/功能化聚乙烯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探寻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实验方法得到尼龙1212/功能化聚乙烯超韧配方。首先通过熔融接枝法制备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LLDPE-g-MAH)和高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HDPE-g-MAH),再与尼龙1212反应性共混制备尼龙1212/功能化聚乙烯共混材料,最后对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流变特性和微观形貌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LDPE-g-MAH和HDPE-g-MAH可以显着提高尼龙1212的冲击强度,冲击强度最大可到106kJ/m2,约为纯尼龙的8.2倍。(2)尼龙1212/LLDPE-g-MAH和尼龙1212/HDPE-g-MAH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均在低频区出现“第二平台”,表明随着功能化聚乙烯含量的增加,共混材料发生明显的液固转变。(3)尼龙1212/LLDPE-g-MAH和尼龙1212/HDPE-g-MAH共混材料均在测试范围内出现一个凝胶点,与凝胶点对应的尼龙1212/LLDPE-g-MAH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呈现最大值,而与凝胶点处相对应的尼龙1212/HDPE-g-MAH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明显大于其临近点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凝胶点对应共混材料均呈现特殊的“网络状”结构,表明尼龙1212/功能化聚乙烯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胡三友[7](2014)在《PA1212、PA1012增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碳链尼龙PA1212、PA1012是一类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交通、化工设备等领域的聚酰胺材料,但由于韧性的限制,其在汽车用制动软管及输油软管的应用鲜有报道。为了提高PA1212、PA1012的韧性,以满足汽车用制动软管及输油软管的使用要求,本文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对PA1212及PA1012进行增韧改性,主要研究内容有:(1)以TPAE为增韧剂,制备出PA1212/TPAE复合材料,研究了TPAE的种类、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冲击断面形貌进行观察,探讨了TPAE对PA1212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5k+ED2003对PA1212基体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当5k+ED2003的含量为60%时,增韧效果最佳,PA1212的拉伸强度保持率在95%以上,且断裂伸长率提高了将近150%,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A1212的2.5倍左右;TPAE通过银纹-剪切带机理增韧PA1212。(2)将TPAE作为PA1212与氨纶废丝的增容剂,制备出PA1212/氨纶废丝/TPAE复合材料,探讨了氨纶废丝与TPAE的比例、氨纶废丝与TPAE组成的弹性体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ω氨纶废丝∶ωTPAE=3∶1时,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当“弹性体”含量为3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稍有下降,断裂伸长率较纯PA1212提高了40%左右,常温缺口冲击不断。(3)制备出PA1012/TPU/TPAE复合材料。用万能试验机、DSC及SEM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TPU的种类、TPAE的种类、TPAE的嵌段类型及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85的含量为40%,TPAE的含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其断裂伸长率较纯PA1012提高了50%左右,常温缺口冲击不断;电镜照片表明,加入三嵌段的TPAE后,复合材料呈现双连续结构。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改性后的PA1212、PA1012的韧性有实质性的改善,且改性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有望于将其应用于汽车用制动软管及输油软管中。
宋贤玲[8](2013)在《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尼龙,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它具有耐磨、耐疲劳、耐腐蚀、耐油等优异特性,但冲击强度较低,在很多领域应用需要对其增韧。尼龙与功能化弹性体(常用马来酸酐功能化弹性体)反应性共混可制备超韧材料。但是超韧尼龙的较优配方往往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正交实验确定。如何通过一种简单的实验手段,快速确定超韧尼龙的配方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通过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接枝率的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H)、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EPDM-g-MAH)和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g-MAH)三种功能化弹性体,然后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尼龙1212/POE-g-MAH、尼龙1212/EPDM-g-MAH和尼龙1212/SEBS-g-MAH三类反应性共混材料,考察了弹性体的种类、含量、功能化单体的接枝率对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反应性共混材料动态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尼龙1212/POE-g-MAH共混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它们的热行为、流变行为以及微观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三种功能化弹性体的加入可有效提高尼龙1212的韧性,共混材料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最高可达到90kJ/m2。(2)流变行为研究发现三类共混材料随着功能化弹性体含量的增大均出现了液固转变现象。当功能化弹性体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在低频区出现“第二平台”。(3)尼龙1212/POE-g-MAH和尼龙1212/EPDM-g-MAH共混材料均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出现一个凝胶点,相应组成的共混材料呈现最高的缺口冲击强度,两类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凝胶点对应的共混材料均呈现出“网络状”的微观形貌;(4)尼龙1212/SEBS-g-MAH共混材料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出现两个凝胶点,根据较小凝胶点制备的共混材料未呈现较大的缺口冲击强度,但仍呈现出“网络状”的微观形貌。
吴长城[9](2013)在《EPT接枝物的制备及其对尼龙6的增韧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尼龙6(PA6)与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EPT)极性相差很大,制备PA6/EPT共混物需要解决EPT在PA6基体中的分散及界面相容性等关键问题。本文采用衣康酸(ITA)、马来酸酐(MAH)接枝EPT作为PA6/EPT共混体系的相容剂,以便EPT能够更好地增韧PA6。本文采用溶液接枝技术制备可反应性相容剂EPT-g-ITA、EPT-g-MAH。通过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证明ITA和MAH已经成功接枝到EPT大分子主链上。采用非水酸碱滴定法分析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GR),并对其凝胶含量(G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在110℃,反应时间为3.5h,EPT:ITA:BPO=100:20:4时,接枝率达到3.16%,凝胶含量为8.8%;EPT:MAH:BPO=100:8:0.64时,接枝率达到3.58%,凝胶含量为6.0%。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PA6/EPT共混物,通过Molau实验对PA6/EPT共混物的相容性进行分析,接枝共聚物的引入提高了PA6/EPT共混物两相间的相容性。通过哈克流变仪,熔体流动速率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共混物的扭矩、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当EPT-g-ITA/PA6=15%时,共混物出现了脆韧转变现象,当PA6:EPT:EPT-g-MAH=60:31:9时,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31.5kJ/m2,为纯PA6的20倍左右。通过XRD对共混物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PT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诱发PA6结晶,而超过这一范围将阻碍PA6结晶。利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接枝物对共混物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接枝共聚物有利于提高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耐热性能依次为PA6/EPT/EPT-g-MAH>PA6/EPT/EPT-g-ITA>PA6/EPT>PA6。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共混物的熔融行为进行了研究,EPT对PA6的α晶区有一定的影响,而接枝共聚物对PA6的α晶区影响不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共混物的冲击断面、低温脆断面、刻蚀脆断面,通过观察共混物断面的形貌,分析了接枝共聚物对共混物的增容作用,研究表明,在EPT含量超过70%以后,共混物出现相态反转现象,分散相EPT在共混物中的粒径随着接枝共聚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在共混过程中有EPT-g-PA6接枝共聚物生成。利用DSC对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采用Avrami方程可以描述PA6/EPT共混物的初始结晶过程,S形曲线的直线偏移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第二个阶段球晶相互碰触的结果,对于PA6晶体而言,它是以三维增长的方式进行生长,而在PA6/EPT共混物中则是以低维尺寸结晶生长,加入EPT弹性体能诱发基体结晶,缩短结晶时间;Ozawa方法不能很好的描述PA6/EPT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过程,而MO法却能取得了较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PA6与共混物比较适合用MO式方程来处理非结晶问题。
王成[10](2012)在《核—壳结构硅橡胶增韧增强无卤阻燃玻璃纤维/尼龙66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尼龙66为基础树脂,核-壳结构的硅橡胶为增韧剂,圆形玻璃纤维和扁平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无卤阻燃剂为阻燃材料,制备了阻燃复合材料。采用万能拉伸仪,摆锤冲击仪和UL-94测试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硅橡胶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增加;在相同硅橡胶含量下,扁平玻纤/尼龙66复合材料的韧性优于圆形玻纤/尼龙66复合材料。当硅橡胶的含量为6%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其缺口冲击强度比未增韧的复合材料提高了10%(圆形玻纤)和11%(扁平玻纤);其他力学性能也保持在85%以上;同时复合材料阻燃性能能够保持UL-94V-0等级。
二、尼龙1212/EPDM-g-MAH共混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龙1212/EPDM-g-MAH共混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酰胺1212在印刷电路板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条件与过程 |
1.1 样品试制 |
1.2 磨削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添加PA1212前后的微观结构对比 |
2.2 不同PA1212比例对砂轮性能的影响 |
2.3 PA1212增韧对PCB刀具刃口质量的影响 |
3 结论 |
(2)CFF/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界面浸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2.1 碳纤维改性方法 |
1.2.2 碳纤维改性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 PEEK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1 PEEK研究现状 |
1.3.2 PEEK改性方法 |
1.4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4.1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
1.4.2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上浆剂研究现状 |
1.4.3 CF/PEEK上浆剂研究现状 |
1.5 树脂基复合材料增韧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主要仪器 |
2.2 材料体系设计 |
2.2.1 CFF/PEEK层合板的制备 |
2.2.2 CFF的预处理 |
2.2.3 CFF的上浆 |
2.2.4 上浆剂浓度的研究 |
2.2.5 PES和 PEEK共混研究 |
2.3 分析表征方法 |
2.3.1 力学性能测试 |
2.3.2 树脂含量测定 |
2.3.3 材料形貌分析 |
2.3.4 各个温度下PEEK的熔融态粘度 |
2.3.5 动态接触角测试 |
2.3.6 成分与结构分析 |
第3章 CFF/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压成型工艺的确定 |
3.2.1 成型温度确定 |
3.2.2 模压成型压力的确定 |
3.2.3 保压温度的确定 |
3.2.4 不同保压温度下CFF/PEEK的结晶度 |
3.3 树脂含量的确定 |
3.3.1 PEEK膜的拉伸性能 |
3.3.2 不同树脂含量的CFF/PEEK拉伸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性PAI上浆剂改性CFF/PEEK界面 |
4.1 引言 |
4.2 上浆剂体系设计 |
4.3 水性PAI上浆工艺 |
4.3.1 水性PAI上浆剂固化工艺 |
4.3.2 水性PAI上浆剂热稳定性 |
4.3.3 水性PAI上浆剂浓度确定 |
4.4 不同改性方式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 |
4.4.1 不同改性方式CFF的化学结构表征 |
4.4.2 碳纤维改性对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 |
4.4.3 碳纤维改性后的单丝形貌 |
4.4.4 上浆前后碳纤维的表面能计算 |
4.4.5 不同处理后碳纤维单丝界面剪切强度 |
4.5 改性前后CFF/PEEK性能表征 |
4.5.1 改性前后的拉伸强度 |
4.5.2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4.5.3 上浆前后CFF/PEEK弯曲性能 |
4.5.4 弯曲断口形貌分析 |
4.5.5 层间剪切强度 |
4.5.6 层间剪切分层形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ES增韧改性PEEK |
5.1 引言 |
5.2 PES/PEEK共混树脂的制备与相容性 |
5.2.1 PES/PEEK共混树脂的制备 |
5.2.2 PES和 PEEK的相容性及结晶度 |
5.2.3 不同配比共混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
5.2.4 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
5.3 CFF/PES/PEEK性能表征 |
5.3.1 不同配比共混物的层间剪切强度 |
5.3.2 不同配比共混物的层间分层表面形貌 |
5.3.3 不同配比共混物的抗冲击性能 |
5.3.4 共混前后界面分子模型的建立与界面结合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碳系填料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尼龙概述 |
1.2 弹性体增韧尼龙研究现状 |
1.2.1 mSEBS增韧尼龙研究现状 |
1.2.2 mPOE增韧尼龙研究现状 |
1.2.3 mEPDM增韧尼龙研究现状 |
1.3 聚合物/碳系填料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1 聚合物/炭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2 聚合物/石墨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3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4 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4 复合材料流变特性、力学性能与电学性能相关性研究现状 |
1.4.1 尼龙体系流变特性、力学性能与电学性能相关性研究现状 |
1.4.2 其他体系复合材料流变特性、力学性能与电学性能相关性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2 尼龙1212/mSEBS/CB三元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2.1 实验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尼龙1212/mSEBS/CB复合材料和试样的制备 |
2.1.4 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尼龙1212/mSEBS/CB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 |
2.2.2 尼龙1212/mSEBS/CB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2.3 尼龙1212/mSEBS/CB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
2.2.4 尼龙1212/mSEBS/CB三元复合材料的凝胶化现象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尼龙1212/mPOE/MWCNTs三元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3.1 实验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尼龙1212/mPOE/MWCNTs复合材料和试样的制备 |
3.1.4 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尼龙1212/mPOE/MWCNTs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 |
3.2.2 尼龙1212/mPOE/MWCNT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2.3 尼龙1212/mPOE/MWCNTs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
3.2.4 尼龙1212/mPOE/MWCNTs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
3.2.5 尼龙1212/mPOE/MWCNTs三元复合材料的凝胶化现象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尼龙1212/mSEBS/MWCNTs三元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4.1 实验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尼龙1212/mSEBS/MWCNTs复合材料和试样的制备 |
4.1.4 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尼龙1212/mSEBS/MWCNTs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 |
4.2.2 尼龙1212/mSEBS/MWCNT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2.3 尼龙1212/mSEBS/MWCNTs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
4.2.4 尼龙1212/mSEBS/MWCNTs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
4.2.5 尼龙1212/mSEBS/MWCNTs三元复合材料的凝胶化现象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尼龙概述 |
1.2 弹性体及其功能化概述 |
1.2.1 弹性体概述 |
1.2.2 弹性体的功能化概述 |
1.3 聚合物增韧理论研究概述 |
1.4 尼龙增韧的研究进展 |
1.4.1 二元增韧尼龙体系的研究进展 |
1.4.2 三元增韧尼龙体系的研究进展 |
1.5 尼龙体系流变行为的研究进展 |
1.5.1 二元尼龙体系流变行为的研究进展 |
1.5.2 三元尼龙体系流变行为的研究进展 |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尼龙 1212/POE二元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样制备 |
2.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尼龙 1212/POE二元共混材料的拉伸性能 |
2.2.2 尼龙 1212/POE二元共混材料的弯曲性能 |
2.2.3 尼龙 1212/POE二元共混材料的冲击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3 尼龙 1212/POE/POE-g-MAH三元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样制备 |
3.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1.4.1 力学性能测试 |
3.1.4.2 流变行为研究 |
3.1.4.3 微观形貌表征(SEM)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尼龙 1212/POE/POE-g-MAH共混材料(80/20)的结果与讨论 |
3.2.1.1 弹性体中功能化弹性体的含量对共混材料强度的影响 |
3.2.1.2 弹性体中功能化弹性体的含量对共混材料韧性的影响 |
3.2.1.3 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3.2.1.4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
3.2.2 尼龙 1212/POE/POE-g-MAH共混材料(50/50)的结果与讨论 |
3.2.2.1 弹性体中功能化弹性体的含量对共混材料强度的影响 |
3.2.2.2 弹性体中功能化弹性体的含量对共混材料韧性的影响 |
3.2.2.3 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3.2.2.4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
3.3 本章小结 |
4 尼龙 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讨论 |
4.1 尼龙 1212/POE/POE-g-MAH共混材料(80/20)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 |
4.1.1 共混材料(80/20)凝胶点的确定 |
4.1.2 共混材料(80/20)凝胶点的力学性能 |
4.1.3 共混材料(80/20)凝胶点的微观形貌 |
4.2 尼龙 1212/POE/POE-g-MAH共混材料(50/50)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 |
4.2.1 共混材料(50/50)凝胶点的确定 |
4.2.2 共混材料(50/50)凝胶点的力学性能 |
4.2.3 共混材料(50/50)凝胶点的微观形貌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长碳链尼龙/功能化聚丙烯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尼龙概述 |
1.2 聚丙烯功能化的研究进展 |
1.3 尼龙/功能化聚烯烃共混材料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 |
1.3.1 尼龙/功能化聚乙烯共混材料 |
1.3.2 尼龙/功能化聚丙烯共混材料 |
1.3.3 其它共混材料 |
1.4 尼龙类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的研究 |
1.4.1 尼龙/聚烯烃类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1.4.2 其它尼龙类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功能化聚丙烯的制备及表征 |
2.1 原料和试剂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PP-g-MAH的制备与表征 |
2.3.1 PP-g-MAH的制备 |
2.3.2 PP-g-MAH红外光谱表征 |
2.3.3 PP-g-MAH接枝率的测定 |
2.3.3.1 PP-g-MAH接枝物的纯化 |
2.3.3.2 PP-g-MAH接枝率的测定 |
2.3.4 结果与讨论 |
2.3.4.1 PP-g-MAH的红外光谱 |
2.3.4.2 接枝率的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尼龙 1212/PP-g-MAH共混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共混材料和试样的制备 |
3.1.4 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
3.1.4.1 力学性能的测定 |
3.1.4.2 流变特性的测试 |
3.1.4.3 微观形态表征(SEM) |
3.1.4.4 热分析(DSC)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3.2.2 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 |
3.2.2.1 PP-g-MAH的含量对共混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 |
3.2.3 尼龙 1212/PP-g-MAH共混材料的微观形态 |
3.2.4 共混材料的热行为 |
3.3 本章小结 |
4 尼龙 12/PP-g-MAH共混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共混材料试样的制备 |
4.1.4 共混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4.2.1.1 PP-g-MAH的含量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 |
4.2.2.1 PP-g-MAH的含量对共混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 |
4.2.3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态 |
4.2.4 共混材料的热行为 |
4.3 本章小结 |
5 尼龙/PP-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 |
5.1 尼龙 1212/PP-g-MAH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 |
5.1.1 尼龙 1212/PP-g-MAH共混材料凝胶点的确定 |
5.1.2 尼龙 1212/PP-g-MAH凝胶点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5.1.3 尼龙 1212/PP-g-MAH凝胶点共混材料的微观形态 |
5.2 尼龙 12/PP-g-MAH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 |
5.2.1 尼龙 12/PP-g-MAH共混材料凝胶点的确定 |
5.2.2 尼龙 12/PP-g-MAH凝胶点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5.2.3 尼龙 12/PP-g-MAH凝胶点共混材料的微观形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尼龙1212/功能化聚乙烯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尼龙 1212 概述 |
1.2 聚乙烯的功能化研究进展 |
1.2.1 LLDPE 的接枝改性 |
1.2.2 HDPE 的接枝改性 |
1.3 尼龙/功能化聚乙烯共混材料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 |
1.3.1 尼龙/功能化 LLDPE 共混材料 |
1.3.2 尼龙/功能化 HDPE 共混材料 |
1.3.3 其它共混材料 |
1.4 尼龙类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研究进展 |
1.4.1 尼龙/聚烯烃类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1.4.2 其它类尼龙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1.5 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功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表征 |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LLDPE-g-MAH 的制备与表征 |
2.3.1 试样制备 |
2.3.2 红外光谱表征 |
2.3.3 接枝率的测定 |
2.3.4 结果与讨论 |
2.4 HDPE-g-MAH 的制备与表征 |
2.4.1 试样制备 |
2.4.2 红外光谱表征 |
2.4.3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尼龙 1212/LLDPE-g-MAH 共混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共混材料及测试试样的制备 |
3.1.4 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3.2.2 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3.2.3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
3.3 本章小结 |
4 尼龙 1212/HDPE-g-MAH 共混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共混材料试样制备 |
4.1.4 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4.2.2 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4.2.3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
4.3 本章小结 |
5 尼龙 1212/功能化聚乙烯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
5.1 尼龙 1212/LLDPE-g-MAH 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
5.1.1 尼龙 1212/LLDPE-g-MAH 共混材料凝胶点的确定 |
5.1.2 尼龙 1212/LLDPE-g-MAH 共混材料凝胶点的力学性能 |
5.1.3 尼龙 1212/LLDPE-g-MAH 共混材料凝胶点的微观形貌 |
5.2 尼龙 1212/HDPE-g-MAH 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PA1212、PA1012增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聚合物共混改性 |
1.2 尼龙的增韧改性 |
1.2.1 弹性体增韧尼龙 |
1.2.1.1 尼龙/聚烯烃类弹性体 |
1.2.1.2 尼龙/聚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 |
1.2.1.3 尼龙/聚氨酯类弹性体 |
1.2.2 有机刚性粒子增韧尼龙 |
1.2.3 无机填充物增韧尼龙 |
1.2.3.1 无机颗粒增韧尼龙 |
1.2.3.2 无机纤维、晶须增韧尼龙 |
1.2.4 其它物质增韧尼龙 |
1.2.4.1 核-壳型冲击改性剂增韧尼龙 |
1.2.4.2 不同品种之间的 PA 共混增韧 |
1.2.4.3 有机低分子增韧尼龙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
2 PA1212、PA1012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1 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PA1212/聚醚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2.2.1 PA1212 预聚体的合成 |
2.2.2 TPAE 的合成 |
2.2.3 TPAE 的表征 |
2.2.3.1 PA1212 预聚体分子量测定 |
2.2.3.2 TPAE 粘度的测定 |
2.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1 PA1212/TPAE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2 PA1212/氨纶废丝/TPAE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3 PA1212/TPU/TPAE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2.4.1 力学性能测试 |
2.4.1.1 试样后处理 |
2.4.1.2 拉伸性能及弯曲性能测试 |
2.4.1.3 缺口冲击强度测试 |
2.4.2 熔体流动速率(MFR)测试 |
2.4.3 热变形温度(HDT)的测定 |
2.4.4 熔融结晶行为 |
2.4.5 热机械分析(DMA) |
2.4.6 冲击断面形貌及相结构表征 |
3 PA1212 基增韧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3.1 PA1212/TPAE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3.1.1 PA1212/TPAE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1.1.1 TPAE 的种类对 PA1212/TPAE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1.2 TPAE 的含量对 PA1212/TPAE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2 TPAE 的含量对 PA1212/TPAE 复合材料 MFR 的影响 |
3.1.3 PA1212/TPAE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3.1.4 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及熔融结晶行为 |
3.1.4.1 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 |
3.1.4.2 复合材料的熔融结晶行为 |
3.1.5 PA1212/TPAE 冲击断面形貌 |
3.1.6 小结 |
3.2 PA1212/氨纶废丝/TPAE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3.2.1 PA1212/氨纶废丝/TPAE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2.2 PA1212/氨纶废丝/TPAE 的熔融结晶行为 |
3.2.3 小结 |
3.3 小结 |
4 PA1012 基增韧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PA1012/TPU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2 PA1012/TPU/TPAE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3 复合材料的熔融结晶行为 |
4.3.1 PA1012/TPU 复合材料的熔融结晶行为 |
4.3.2 PA1012/TPU/TPAE 复合材料的结晶熔融行为 |
4.4 小结 |
5 PA1212、PA1012 复合材料与 PA11 管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尼龙1212概述 |
1.2 弹性体的功能化研究进展 |
1.2.1 POE的接枝改性 |
1.2.2 EPDM的接枝改性 |
1.2.3 SEBS的接枝改性 |
1.3 尼龙/功能化弹性体共混材料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的研究 |
1.3.1 尼龙/功能化POE共混材料 |
1.3.2 尼龙/功能化EPDM共混材料 |
1.3.3 尼龙/功能化SEBS共混材料 |
1.3.4 其他共混材料 |
1.4 尼龙类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行为的研究 |
1.4.1 二元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 |
1.4.2 三元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功能化弹性体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样制备 |
2.1.4 红外光谱表征 |
2.1.5 接枝率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接枝弹性体的红外光谱 |
2.2.2 接枝单体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2.3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尼龙1212/POE-g-MAH共混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样制备 |
3.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3.2.2 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3.2.3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
3.2.4 共混材料的热行为 |
3.3 本章小结 |
4 尼龙1212/EPDM-g-MAH共混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样制备 |
4.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4.2.2 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4.2.3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
4.3 本章小结 |
5 尼龙1212/SEBS-g-MAH共混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样制备 |
5.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5.2.2 共混材料的流变行为 |
5.2.3 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
5.3 本章小结 |
6 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讨论 |
6.1 尼龙1212/POE-g-MAH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 |
6.1.1 尼龙1212/POE-g-MAH共混材料凝胶点的确定 |
6.1.2 尼龙1212/POE-g-MAH共混材料凝胶点的力学性能 |
6.1.3 尼龙1212/POE-g-MAH共混材料凝胶点的微观形貌 |
6.2 尼龙1212/EPDM-g-MAH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 |
6.3 尼龙1212/SEBS-g-MAH共混材料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EPT接枝物的制备及其对尼龙6的增韧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PA 6 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
1.2.1 聚烯烃弹性体增韧 PA 6 |
1.2.2 橡胶弹性体增韧 PA 6 |
1.2.3 热塑弹性体增韧 PA 6 |
1.2.4 刚性有机高分子增韧 PA 6 |
1.2.5 无机材料增韧 PA 6 |
1.2.6 晶须增韧 PA 6 |
1.2.7 “核-壳”共聚物增韧 PA 6 |
1.2.8 热塑性塑料增韧 PA 6 |
1.2.9 其它方法增韧 PA6 |
1.3 EPDM 改性研究现状 |
1.3.1 EPDM 改性通用塑料 |
1.3.2 EPDM 改性工程塑料 |
1.4 EPT 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EPT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2.1.4 接枝共聚物的纯化 |
2.1.5 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EPT 接枝共聚物的化学结构 |
2.2.2 EPT 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 |
2.2.3 EPT 接枝共聚物的凝胶含量 |
2.3 本章小结 |
3 PA 6/EPT 共混物的制备及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PA6/EPT 共混物的制备 |
3.1.4 PA6/EPT 共混物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PA 6/EPT/共混物的 Molau 实验 |
3.2.2 PA 6/EPT 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 |
3.2.3 PA 6/EPT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3.2.4 EPT 接枝共聚物的增容作用 |
3.2.5 PA 6/EPT 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
3.2.6 PA 6/EPT 共混物的熔融行为 |
3.2.7 PA 6/EPT 共混物的耐热性能 |
3.2.8 PA 6/EPT 共混物冲击断面形貌 |
3.2.9 PA 6/EPT 共混物低温脆断面形貌 |
3.2.10 PA 6/EPT 共混物刻蚀低温脆断面形貌 |
3.3 本章小结 |
4 PA 6/EPT 共混物结晶行为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1.3 非等温结晶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A 6/EPT 共混物的熔融行为 |
4.2.2 PA6/EPT 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
4.2.3 Jeriorny 法处理 PA 6 相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
4.2.4 Ozawa 处理 PA 6 相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
4.2.5 MO 法处理 PA 6 相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
4.2.6 PA6 相的结晶活化能(△E)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核—壳结构硅橡胶增韧增强无卤阻燃玻璃纤维/尼龙66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前沿 |
二 聚合物增韧及增韧理论 |
2.1 弹性体增韧及增韧理论 |
2.1.1 银纹-剪切带理论 |
2.1.2 逾渗理论(临界基体层厚度理论) |
2.1.3 核-壳结构增韧 |
2.1.4 聚烯烃弹性体增韧 |
2.2 非弹性体增韧 |
三 尼龙 66 的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
3.1 聚烯烃弹性体增韧尼龙 |
3.2 尼龙 66 与聚苯硫醚(PPS)/聚苯醚(PPO) |
3.3 尼龙 66 与其它工程塑料 |
3.4 尼龙 66 和纳米改性 |
3.5 尼龙 66/弹性体/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改性 |
四 阻燃尼龙 66 的增韧 |
4.1 尼龙 66 的阻燃进展 |
4.2 阻燃尼龙 66 的增韧 |
五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 |
5.1 研究意义 |
5.2 研究的目的 |
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核-壳结构硅橡胶增韧增强无卤阻燃玻璃纤维/尼龙 66 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 |
2.2 配方 |
2.3 主要设备仪器 |
2.4 共混物的制备工艺及试样的制备 |
2.5 性能测试 |
2.5.1 机械性能 |
2.5.2 热变形温度 |
2.5.3 阻燃性能 UL-94 垂直燃烧 |
2.5.4 流变性能 |
三 结果讨论与分析 |
3.1 核-壳结构硅橡胶对 PA66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 核-壳结构硅橡胶的质量含量对复合材料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3.3 核-壳结构硅橡胶的质量含量对复合材料阻燃性的影响 |
3.4 核-壳结构硅橡胶的质量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的影响 |
3.5 核-壳结构硅橡胶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状况 |
四 小结 |
第三章 GMA 接枝核-壳结构硅橡胶增韧增强无卤阻燃玻璃纤维/尼龙 66 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 |
2.2 配方 |
2.3 主要设备仪器 |
2.4 共混物的制备工艺及试样的制备 |
2.5 性能测试 |
2.5.1 力学性能(如第二章,2.5.1 力学性能) |
2.5.2 阻燃性能 UL-94 垂直燃烧(如第二章,2.5.2 阻燃性能 UL-94 垂直燃烧) |
三 结果讨论与分析 |
3.1 GMA 接枝的核-壳结构硅橡胶的含量对共混物冲击性能的影响 |
3.2 GMA 接枝的核-壳结构硅橡胶的质量含量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3.3 GMA 接枝的核-壳结构硅橡胶的质量含量对拉伸模量的影响 |
3.4 GMA 接枝的核-壳结构硅橡胶的质量含量对弯曲强度的影响 |
3.5 GMA 接枝的核-壳结构硅橡胶的质量含量对弯曲模量的影响 |
3.6 GMA 接枝的核-壳结构硅橡胶的不同质量含量对材料 UL-94 的影响 |
3.7 复合材料中的微观结构 |
四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尼龙1212/EPDM-g-MAH共混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酰胺1212在印刷电路板刀具磨削用金刚石砂轮中的应用[J]. 张高亮,史林峰,赵延军,钱灌文,王礼华,左冬华,朱建辉.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19(04)
- [2]CFF/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界面浸润性研究[D]. 张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碳系填料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吕福成. 郑州大学, 2018(01)
- [4]尼龙1212/POE/POE-g-MAH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D]. 魏攀. 郑州大学, 2017(11)
- [5]长碳链尼龙/功能化聚丙烯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D]. 姚坤. 郑州大学, 2017(11)
- [6]尼龙1212/功能化聚乙烯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D]. 王利利. 郑州大学, 2014(02)
- [7]PA1212、PA1012增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胡三友. 郑州大学, 2014(02)
- [8]尼龙1212/功能化弹性体反应性共混材料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D]. 宋贤玲. 郑州大学, 2013(11)
- [9]EPT接枝物的制备及其对尼龙6的增韧改性[D]. 吴长城. 齐齐哈尔大学, 2013(01)
- [10]核—壳结构硅橡胶增韧增强无卤阻燃玻璃纤维/尼龙66复合材料的研究[D]. 王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