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制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范立坚[1](2021)在《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及改良炮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能更好的学习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为传统药帮炮制提供更详细的实践资料,继承老药工们宝贵的炮制经验,同时为探索附子、红参、土鳖虫等中药的改良炮制方法,并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实验操作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21味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方法不一致或药典记录不完善的中药,同时收集整理了樟树帮、建昌帮和京帮独具特色的炮制工具、辅料及特色炮制法,将以上21味中药按照传统药帮炮制法炮制,同时对炮制过程中文献记载不清楚部分进行拍照或文字的详细记录,请专业中药质检员评估其饮片性状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对21味中药饮片与药典炮制饮片性状对比,比较两种炮制法饮片的特点。为以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记录炮制过程及饮片描述提供实验资料,同时为中药炮制事业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第二部分附子、红参、土鳖虫中药改良炮制探索:选择附子、红参、土鳖虫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改良炮制,炮制后饮片请专业药品质检员用辨状论质法检测改良炮制的附子、红参、土鳖虫的性状,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片在不同炮制时间毒性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变化,不同重量人参炮制后有效成分含量,照薄层色谱法实验鉴别土鳖虫薄层,热浸法检测土鳖虫中浸出物含量。结果:1.楮实子等21味中药采用传统药帮炮制后,其性状经专业质检员检测均符合质检要求,炮制过程中文字及照片资料记录较药典描述更为详细。2.改良炮制后的附子、红参、土鳖虫均达到药典要求。结论:1.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炮制较现代炮制更能达到“透心”的要求;2.黑顺片和黄附片在切3毫米厚片的情况下,武火加热至蒸笼圆气后计时,蒸3小时,可以达到2020版《中国药典》对附子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要求;3.每根重约50g人参,经过蒸3小时,低温烘干,所制得红参的性状即可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的性状描述及有效含量测定要求;4.土鳖虫经挤出其胃内容物后炮制可降低其腥臭味及减少被黄曲霉素感染的隐患,同时不影响其性状及有效成分。
潘阳阳[2](2021)在《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选自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51首方,处方由当归和黄芪组成,具有益气生血之功效。本文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进行研究:提高了酒当归和黄芪的原质量标准,并将考证结果与现代工艺研究方法相结合确定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以期为当归补血汤的物质基准及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项下相应方法对饮片的性状、薄层、水分、灰分、浸出物等项目进行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当归和黄芪的特征图谱,测定了酒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以及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在制备工艺研究中,查阅古籍记载确定处方剂量及制法,对于参数不明确的制备过程,运用现代研究手段以出膏率、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特征图谱等指标对饮片的粒度、煎煮、过滤、干燥等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在遵古的基础上确定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结果:初步制订了酒当归饮片的质量标准:水分不得过10.0%,浸出物不得少于50.0%,阿魏酸含量不得少于0.07%,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7%,特征图谱共确定了8个共有峰。黄芪饮片的质量标准:水分不得过10.0%,浸出物不得少于22.1%,总灰分不得过5.0%,按干燥品计算黄芪甲苷含量不得少于0.08%,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不得少于0.04%,特征图谱共确定了6个共有峰。当归补血汤的制备工艺为:黄芪饮片82.60g、酒当归饮片16.52g,二味饮片粉碎过4目筛,至2L砂锅中,加水800m L,采用电加热方式,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文火煎煮70分钟(滤液约至400m L),200目滤布趁热过滤,冷冻干燥26h(T<-40℃,Vac<20Pa),即得当归补血汤干膏粉。结论:提高了饮片的质量标准,从源头上控制了饮片的质量。根据中医理论、基于古籍记载的考证研究明确了当归补血汤的剂量,并与现代研究工艺手段相结合确定了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接下来的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淑娟[3](2021)在《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预测黄芪、红芪中与其药效相关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基于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黄芪、红芪的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采用HPLC、聚类分析、PCA、OPLS-DA、指纹图谱等技术和方法,对15批炙黄芪、炙红芪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结果: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黄芪中23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22个靶点,其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黄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红芪中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00个靶点,其中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红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3.建立了HPLC-UV、HPLC-ELSD法测定炙黄芪饮片中8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和HPLC法测定炙红芪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炙黄芪HPLC-UV: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45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UV: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进样量5μL。炙黄芪HPLC-ELSD: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50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ELSD:雾化温度30℃;漂移管温度105℃;氮气流量2.5 L·min-1。炙红芪HPLC:HC-C18色谱柱(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为乙腈(A)-0.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2%~5%A;5~20 min,5%~16%A;20~30 min,16%~23%A;30~35 min,23%~25%A;35~40 min,25%~33%A;40~45 min,33%~36%A;45~60 min,36%~50%A;60~70 min,50%~75%A;70~75 min,75%~75%A,体积流量1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μL;柱温30℃。4.炙黄芪、炙红芪各检查项均符合药典规定;建立了炙黄芪、炙红芪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了炙黄芪8种成分、炙红芪5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5批炙黄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6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将15批炙红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4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芒柄花素、芒柄花苷、香草酸和毛蕊异黄酮。结论:1.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成分有效性出发,通过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等手段,可以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预测筛选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路径。2.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基本特征,初步确定黄芪的质量标志物是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红芪的质量标志物是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3.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建立的炙黄芪、炙红芪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稳定、可控,可用于其质量评价研究。
徐文慧[4](2020)在《升陷汤中君药黄芪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全方化学成分表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阐明经典名方升陷汤中君药黄芪药材-饮片-全方主成分的质量传递性、动态变化规律及配伍规律,建立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为确定升陷汤质量标志物并用于质量控制及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黄芪药材项下方法对15批黄芪药材进行质量评价;(2)采用聚类分析进行黄芪药材不同部位相似度分析,以确定黄芪药材入药部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对黄芪饮片炮制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黄芪饮片炮制工艺;(3)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黄芪饮片项下方法对15批黄芪饮片进行质量评价;(4)依据升陷汤临床多应用于气虚性疾病的补气治疗,选择小鼠常压缺氧实验对升陷汤耐缺氧作用进行研究并对升陷汤君药黄芪配伍用量进行探析;(5)采用HPLC-ELSD法建立升陷汤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DAD法建立升陷汤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测定方法;(6)采用所建立含测方法对15批升陷汤中黄芪甲苷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成分转移率及提取率为指标分析升陷汤君药黄芪药材-饮片-全方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7)基于君药敲除法以升陷汤佐药知母中芒果苷、臣药升麻中异阿魏酸及使药桔梗中桔梗皂苷D等成分的含量溶出变化率为指标分析处方的配伍规律;(8)采用HPLC-ELSD及HPLC-DAD分别建立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及归属,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15批升陷汤全方相似度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1)15批黄芪药材各检查项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规定;(2)黄芪药材入药部位确定为主根及侧根,黄芪饮片炮制工艺确定为:除去根头、纤维根及其杂质,淘洗干净,加水润透,切制为厚片(3.5mm),平铺,置于鼓风干燥箱中,温度设置为42℃,烘干5.5小时,即得;(3)15批黄芪饮片各检查项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规定;(4)升陷汤全方组小鼠耐缺氧时间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升陷汤黄芪加倍组小鼠耐缺氧时间与升陷汤全方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对所建立的HPLC-ELSD法测定升陷汤中黄芪甲苷含量及HPLC-DAD法测定升陷汤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方法稳定可行;(6)黄芪甲苷在黄芪药材-饮片的转移率为57.4787.00%,其饮片-升陷汤全方提取率为36.52%47.23%,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黄芪药材-饮片转移率为76.69%122.53%,其饮片-升陷汤全方提取率为39.92%59.21%;(7)与升陷汤全方比较,敲除君药后的升陷汤中芒果苷及异阿魏酸成分溶出明显增加,芒果苷成分溶出增加率为34.95%39.53%,异阿魏酸成分溶出增加率为54.93%63.54%,而桔梗中的桔梗皂苷D成分溶出率则明显降低,桔梗皂苷D含量溶出降低率为32.69%38.87%;(8)HPLC-ELSD的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共8个共有峰,其中2号峰为知母皂苷BII,4号峰为桔梗皂苷D,8号峰为黄芪甲苷,15批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与对照图谱比较,相似度为相似度在0.9770.999之间;HPLC-ELSD的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共10个共有峰,其中1号峰为芒果苷,3号峰为异阿魏酸,4号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15批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与对照图谱比较,相似度为相似度在0.9290.989之间;两个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表明15批升陷汤全方质量稳定可控。结论:(1)通过多指标评价确定了适用于升陷汤的黄芪饮片炮制工艺,按此炮制工艺制备了15批质量可追溯的黄芪药材及饮片,为升陷汤黄芪药材及饮片内控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及详尽的操作参数;(2)通过传统小鼠耐缺氧实验表明升陷汤全方具有显着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的作用,验证了升陷汤的补气作用,同时得出升陷汤原方君药黄芪用量即可达到良好补气效果;(3)建立了升陷汤中黄芪甲苷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对升陷汤君药黄芪药材-饮片-全方主成分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测定及分析,发现了黄芪药材-饮片主成分动态变化趋势与其不同部位成分分布差异的相关性,以及黄芪饮片-全方主成分动态变化情况与其成分提取时间的相关性,进而解释了升陷汤中君药黄芪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对进一步制剂生产中饮片的处理方式提供了指导;(4)基于君药敲除法对升陷汤全方配伍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成分相关药理作用发现其成分间溶出变化遵循各味药的配伍关系,或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进而从化学成分角度揭示了君药黄芪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同时从升陷汤的角度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5)建立了升陷汤全方化学表征图谱,对君药黄芪中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臣药升麻中的异阿魏酸,佐药知母中的芒果苷、知母皂苷BII以及使药桔梗中的桔梗皂苷D等成分进行了指认并对共有峰进行归属,对升陷汤全方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表征,同时对15批升陷汤全方批间一致性进行了评价,形成了质量稳定可追溯的升陷汤标准汤剂,为升陷汤全方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也为升陷汤物质基准的研究及制剂的研发提供了研究方法及思路。
王日明[5](2020)在《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化学成分变化及黄芪主要成分对黑色素瘤细胞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芪作为我国中医常用中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样,有蜜炙、酒炙、盐炙等。黄芪炮制方法的不同,药物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也具有明显差异。本实验以黄芪生饮片及多种炮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抗氧化能力分析;同时对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进行体外细胞实验,探究其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能力,总结如下:1、黄芪经炮制后,水分及浸出物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总灰分减少,酒炙黄芪总多糖含量最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和黄酮类成分,发现蜜炙黄芪和酒炙黄芪相较于生品,毛蕊异黄酮及毛蕊异黄酮苷含量均有所增加。2、黄芪生品及各炮制品对DPPH和超氧阴离子都有明显的清除能力且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不同炮制品的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差异,综合比较发现酒炙黄芪的抗氧化活性要高于其他炮制品。3、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且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作用机制可能为与上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卢泳[6](2020)在《玉屏风颗粒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玉屏风颗粒源于元代《丹溪心法》中治疗表虚自汗的经世名方玉屏风散,由黄芪、麸炒白术、防风组成,比例为3:1:1,出自我国《药典》,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或体虚易感风邪者。现行《中国药典》对成品的含量控制仅仅只有黄芪甲苷含量要求,控制方式较依赖于经验,过于单一粗略,难于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均一性。而中成药的生产过程较长,涵盖了饮片的炮制、提取、纯化、浓缩和干燥等过程。基于“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本文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以玉屏风颗粒的生产过程中原料、提取、浓缩、纯化等单元生产环节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过程分析技术(PAT),建立其生产各环节关键参数的在线分析方法。方法与结果:1.原料药材:以黄芪、麸炒白术、防风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NIRS,对其关键指标进行检测,建立对应指标的定量校正模型。分别采集黄芪、麸炒白术、防风的近红外光谱,并与对应光谱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水分和浸出物的测定值作为黄芪各定量模型参考值;与对应光谱的白术内酯Ⅰ、Ⅱ、Ⅲ、水分和浸出物的测定值作为麸炒白术各定量模型参考值;与对应光谱的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水分和浸出物的测定值作为防风各定量模型参考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各参考值之间的黄芪、麸炒白术、防风校正模型。上述黄芪四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校正集误差均方根(RMSEC)分别为0.0009、0.0017、0.1652和0.0989,验证集误差均方根(RMSEP)分别为0.0035、0.0053、0.5079和1.9324,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CV)分别为0.0136、0.0169、0.5997和1.8855,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7884%、6.0676%、5.5145%和4.3282%,平均预测回收率为98.5412%、99.2693%、99.9093%和99.4802%;麸炒白术五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RMSEC分别为0.0004、0.0135、0.0008、0.0038和0.1069,RMSEP分别为0.0011、0.0020、0.0034、0.3761和2.5496,RMSECV分别为0.0025、0.0068、0.0066、0.4338和3.2295,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1318%、4.1726%、5.9978%、4.4176%和4.6803%,平均预测回收率为99.5424%、100.7832%、99.0433%、101.2042%和 100.6877%;防风四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RMSEC分别为0.0024、0.0146、0.0535和 1.1679,RMSEP分别为0.0161、0.0199、0.3643和 1.9385,RMSECV分别为0.0483、0.0491、0.4643和2.4399,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7988%、5.5656%、3.2855%和3.9401%,平均预测回收率为99.2986%、97.7339%、100.7682%和101.7017%。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模型预测性能及稳健性良好,可对未知样品的指标成分进行准确地预测。2.提取过程:在批生产过程中,分别采集提取过程一煎和二煎各煎煮时段的近红外光谱,并与对应光谱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的高效液相测定值及水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值作为参考值,采用PLS,分别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各参考值之间的一煎和二煎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煎煮过程进行实时在线分析。结果表明,提取一煎上述五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RMSEC分别为0.9918、0.1300、1.0264、0.8916 和 0.0854,RMSEP 分别为 6.2058、3.5959、1.2502、2.5413 和 0.2717,RMSECV 分别为 10.0839、4.0502、1.6115、2.4527 和 0.2416,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3340%、9.3259%、2.5202%、4.1416%和4.5968%,平均预测回收率为 100.7327%、98.2921%、101.0712%、100.4552%和 99.4051%;提取二煎上述五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RMSEC分别为0.2562、0.6010、0.4040、0.4767和0.0543,RMSEP 分别为 2.9030、2.2954、0.9326、0.5921 和 0.0976,RMSECV 分别为 4.9536、2.1291、0.6984、0.7182 和 0.0738,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3.4086%、9.0048%、8.8475%、4.2056%和 3.6789%,平均预测回收率为 98.0126%、101.7987%、100.8958%、99.9519%和100.8363%,反映了所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相关性较好。表明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相关性较好。可对提取过程所述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快速分析,实时判断提取终点。3.浓缩过程:在批生产过程中,分别采集提取液浓缩过程各浓缩时段的近红外光谱,并与对应光谱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及水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值作为参考值,采用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各指标成分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其浓缩过程上述五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RMSEC分别为 42.7356、1.0480、8.7493、9.6163 和 0.3808,RMSEP 分别为 49.1555、16.6522、9.1288、14.3518 和 0.6401,RMSECV 分别为 47.5662、13.4423、9.0260、11.3966 和0.4545,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6.4969%、5.7905%、4.0077%、5.1613%和 2.0454%,平均预测回收率为 97.1718%、97.6891%、98.4347%、100.9666%和 99.2337%,表明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相关性较好,可对浓缩过程所述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快速分析,实时判断浓缩终点。4.回收乙醇过程:采用NIRS建立该过程指标成分的快速测定方法。在批生产过程中,分别采集醇沉后药液各回收乙醇时段的近红外光谱,并与对应光谱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及固形物含量测定值作为参考值,采用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各指标成分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表明,乙醇回收过程上述五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RMSEC分别为305.7171、14.1776、4.4597、21.8566 和 0.4389,RMSEP 分别为 113.2885、33.9860、19.8235、19.3801 和 0.6990,RMSECV 分别为 328.3481、32.7833、16.6875、24.3149 和 0.5854,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1833%、3.9477%、3.4657%、3.1334%和1.7926%,平均预测回收率为100.3899%、98.9782%、101.3089%、100.3900%和 98.8310%。结果显示本法能够从复杂的化学体系(水-乙醇)中快速、准确、实时跟踪该过程中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可用于该过程的质量监控并扩大了 NIRS的适用范围。5.水沉浓缩过程:以玉屏风颗粒的水沉浓缩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NIRS,在批生产过程中,分别采集水沉后药液浓缩过程各浓缩时段的近红外光谱,并与对应光谱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及水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值作为参考值,采用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各参考值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表明,水沉浓缩过程上述五个指标成分定量模型的RMSEC分别为85.7351、26.3945、25.7538、20.7521 和 0.4891,RMSEP 分别为 140.1708、36.2870、27.3635、14.3267 和 0.6300,RMSECV 分别为 90.2267、34.2638、28.4675、22.5481 和 0.5340,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0481%、3.4501%、2.2955%、1.1435%和1.0691%,平均预测回收率为 101.1136%、101.0076%、100.0116%、100.3307%和 99.6087%,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快速检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参考值相关性较好,可对水沉浓缩过程所述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快速分析,实时分析指标成分含量。结论:NIRS可以用于玉屏风颗粒制备过程中饮片、提取、浓缩、纯化及干燥过程的在线质量控制,采用该技术可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其方法也可为同类型品种的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及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提供示范。
李荣[7](2020)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益智质量评价的研究》文中指出益智为传统中药,来源于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成熟果实。性温味辛,归脾胃经,有温脾止泻、摄唾涎、固精缩尿之功效。其为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并被卫生部列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益智项下规定益智入药为成熟果实,炮制品益智仁为除去杂质及外壳,用时捣碎。传统应用中尚有盐益智仁的炮制品。本文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对益智的质量进行研究,以取代具有操作繁琐、费时费力、分析过程中由于使用有机溶剂会造成污染环境等缺点的传统质量评价方法。NIRS技术作为一种分析技术,具有测定速度快、无损样品、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中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该技术对益智及其炮制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期获得快速、全面的质量控制评价方法,为益智的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为其炮制和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一、药材相关质量控制数据的采集。通过常用的分析检测技术采集了益智中圆柚酮含量、水分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总灰分含量数据,其平均值分别为0.17%、6.94%、11.69%、22.28%、4.33%;益智仁中圆柚酮含量、水分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总灰分含量、挥发油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5%、6.99%、9.66%、18.73%、4.57%、1.52%;盐益智仁中圆柚酮含量、水分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总灰分含量、挥发油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4%、6.65%、10.20%、21.68%、6.03%、1.42%。结果表明益智及其炮制品指标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能为其质量控制和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二、益智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将NIRS信息与益智药材成分的含量信息相结合,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了益智药材中5种成分定量分析模型。益智药材中圆柚酮、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含量分析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19、0.9754、0.9937、0.9818、0.9837;校正均方差(RMSEC)分别为0.0035、0.0020、0.0029、0.0085、0.0016;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0039、0.0023、0.0034、0.0100、0.0017。结果表明所建立的5种NIRS定量分析模型准确、稳定,可用于快速测定益智不同成分的含量。三、益智仁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通过TQ 8.0软件,对光谱预进行处理,并选择合适建模波段和最佳的主因子数,以PLS法,建立了益智仁中6种成分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益智仁中圆柚酮、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总灰分、挥发油含量分析模型的R2分别为0.9892、0.9845、0.9782、0.9848、0.9765、0.9943;RMSEC分别为0.0047、0.0026、0.0038、0.0056、0.0015、0.0238;RMSEP分别为0.0049、0.0029、0.0042、0.0067、0.0016、0.0256。结果表明建立的6种NIRS定量分析模型稳定,可准确测定未知样品的含量。四、盐益智仁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通过采集各样品的NIRS信息,结合常规分析方法得到含量信息,以PLS法建立了盐益智仁中6种成分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盐益智仁中圆柚酮、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总灰分、挥发油含量NIRS分析模型的R2分别为0.9860、0.9816、0.9793、0.9877、0.9759、0.9870;RMSEC分别为0.0046、0.0041、0.0040、0.0062、0.0024、0.0281;RMSEP分别为0.0047、0.0042、0.0043、0.0074、0.0027、0.0308。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稳定、预测准确。所建模型可以快速、同时、准确检测盐益智仁6种成分的含量。五、定性分析模型的建立。利用NIRS技术结合判别分析建立了益智的产地溯源、不同炮制品的定性分析模型。所建的判别分析模型对校正集样品的鉴别准确率和验证集的样品预测准确率均达到100%,可准确的进行益智的产地溯源、不同炮制品的定性分析,为NIRS在中药定性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王莹[8](2019)在《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工炮制是中药药性和药效形成的关键环节,是中医药的精华所在,也是目前中药领域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本文在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的支持下,对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大宗中药的加工炮制及等级进行标准化研究,并深入研究了加工炮制机制。本文考察了微波-热风等六种干燥方法对菊花质量的影响,发现45°C热风干燥时菊花质量较好,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的菊花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最高(2.742%和0.277%)。采用Molecular docking研究了4种活性成分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抑制作用最强,与ACh E形成4个和7个氢键,最低结合能分别为-8.8和-8.3 kcal/mol。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时,菊花的水分扩散符合Diff?sion Approach模型,能效和热效均最高,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对市场上5种菊花水溶性多糖的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比较,发现杭白菊多糖和亳菊多糖得率高,免疫调节作用强,为免疫需求的菊花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首次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LC-MS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药效的变化。发现酒当归样品的苦味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20°C炮制时挥发性成分保留率高,活血活性强,证实了文火炮制的科学性,且炒制20 min时酒当归的质量最佳。建立成分-活性的权重函数,用于评价当归及炮制品的抗凝血活性。采用HPGPC和SEM等方法首次研究了当归酒炙过程中(120°C炒制18~24 min时)多糖物化特征和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酒炙时间增加,多糖发生聚集、粒径增大,三股螺旋结构不变,酒炙20 min时其多糖表观结构疏松,半乳糖醛酸含量最高(25.37%),抗氧化和碱性磷酸酶抑制活性强,揭示了炮制过程中多糖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热风、真空及冷冻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流变学、乳化活性和生物活性。发现真空干燥的多糖乳化活性最好;热风干燥的多糖分子被裂解,生物活性最强;冷冻干燥的多糖热稳定性高,表观结构独特,分子量小且分布均匀,水溶液粘度低。本文确定了黄芪和炙黄芪的标准化炮制工艺,并通过传统和多成份定量、一测多评及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黄芪饮片等级标准,为黄芪饮片的优质优价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中药饮片等级标准化提供参考。综上,本文对菊花干燥和当归酒炙的工艺和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加工炮制的科学内涵,并建立了黄芪等级质量评价方法和科学的等级标准,以上研究为三种大宗中药的标准化提供了相关数据和理论支持,推动了中药饮片标准化。
柳阳[9](2019)在《丹参等八味常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省中医院在探索和建立一套以道地药材产区采购、炮制加工、医院质控三部分为一体的医院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本论文以常用中药饮片丹参、地黄、当归、黄芪及其常用炮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道地药材本草考证、文献研究、DNA条形码鉴定技术、饮片质量评价比较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技术等方法,为构建完善的医院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文献研究与实验依据。本论文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完成丹参、地黄、当归、黄芪古代与现代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的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分析古代与现代的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差别,为医院中药饮片道地产区选择、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提供依据。2.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四川丹参道地性根据本草考证的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四川中江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丹参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等多变量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基于HPLC指纹图谱分析四川中江丹参道地性数学判别函数,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显示丹参按照中江道地产区和非道地产区的不同大体分为两大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回代验证全部正确,准确率达到100%(n=18),表明中江道地产区丹参与非道地产区丹参在fisher′s判别函数中存在统计学差异。3.DNA条形码在中药饮片中的应用基于ITS2序列对丹参、当归、黄芪、生地黄四种常用中药饮片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除一批丹参饮片样品外,丹参、当归、黄芪饮片样品均成功得到DNA条形码鉴定;生地黄饮片中DNA已经降解或断裂,DNA条形码无法适用于生地黄饮片的物种鉴定。4.不同道地产区与医疗机构饮片质量比较研究分别收集丹参、当归、黄芪、地黄不同道地产区饮片与医疗机构饮片样品,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从性状、水分、浸出物、含量测定等方面来分析不同道地产区与医疗机构饮片质量,采用综合加权评分的计算方法,评价不同道地产区与医疗机构应用饮片质量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来源饮片样品的质量有显着性差异。
陈志敏[10](2019)在《郁金饮片分级及炮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金作为典型的多基原中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姜黄Curcuma longa 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本课题在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以及省、市课题的支持下,以郁金饮片分级标准欠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郁金饮片分级方法,为优质有效、质量可控的郁金饮片生产提供研究基础;以郁金不同炮制品作用差异为切入点,结合传统用药方式——汤剂,建立气滞血瘀模型,研究郁金醋炙、酒炙的科学性以及“醋炙入肝,增强疏肝止痛;酒炙增强活血化瘀”炮制机理。目的:通过文献、市场和临床调研,传统分级与现代科学内涵相融合,建立不同于药材按基原分级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实现郁金饮片质量可控,保证临床疗效,为优质郁金饮片生产、临床合理调剂、多基原饮片分级提供参考。通过比较生郁金、醋郁金和酒郁金化学成分差异,以及对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疏肝止痛”和“活血化瘀”功效相关药效指标、血浆内源性代谢产物的作用差异,探讨郁金醋炙、酒炙的科学性及其炮制作用机理,为中医临床选用恰当炮制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对郁金进行文献整理和市场调查,了解郁金用药历史、炮制方法及意图、质量评价体系现状等。收集169批郁金饮片,以文献、临床、传统经验和药材分级方法为参考,结合现代技术分析郁金饮片内在成分,建立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2.立足传统用药方式,对比郁金不同炮制品出膏率以及特征成分的含量变化,并采用UPLC-Q-TOF/MS和GC-MS技术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郁金水煎液和挥发油化学成分影响,从化学层面探讨郁金炮制机理。3.紧密结合郁金“醋炙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酒炙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炮制理论,采用HE染色、酶联免疫、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流式检测等方法,考察生郁金、醋郁金和酒郁金对气滞血瘀证候模型“疏肝止痛”和“活血化瘀”功效相关药效指标影响,从药效层面探讨郁金炮制机理。4.应用GC-MS研究气滞血瘀大鼠模型血浆整体代谢产物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式分析(PLS-DA)方法分析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探讨生郁金、醋郁金和酒郁金对潜在生物标志物影响,使用Metaboanalyst构建分析相关代谢通路,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郁金炮制机理。结果:1.郁金历来以黄丝郁金质量最优,为地道药材。其炮制工艺多样,目前主要是生用、醋炙或酒炙,也有部分地区使用清炒。本研究结合中医临床疗效,参考药材分级方法,在明确原料药材产地和炮制加工方法基础上,建立郁金饮片传统分级方法;同时在充分尊重和传承传统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评价指标(浸出物、挥发油、姜黄素类成分、吉马酮),将郁金饮片分为选货与统货,选货再进行三级划分(优级、一级和二级),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2.经醋炙或酒炙后,黄丝郁金出膏率和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增加。UPLC-QTOF/MS表明酒炙或醋炙后姜黄素类成分及其13个降解产物和酰胺类化合物含量较生品有较显着的提高;醋炙品中香草基乙二醇、3-(4-hydroxyphenyl)propane-1,2-diol、4,5-dihydroxy-6-(4-hydroxy-3-methoxyphenyl)-3-oxohexanoic acid、3-(3,4-di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相对提升更明显;酒炙品中4,5-dihydroxy-4-methylcyclohex-2-en-1-yl)hexan-3-one更加明显;4-(4-羟基-3-甲氧苯基)-3-丁烯-2-酮、Bisacurone族等化合物炮制后下降较为明显。GC-MS表明黄丝郁金及其炮制品共有成分78种,醋炙后新增19种成分,13种成分消失,独有成分11种;酒炙后新增16种成分,14种成分消失,独有成分8种;经PCA及OPLS-DA鉴定了α-柏木烯等11个黄丝郁金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潜在差异化合物。3.采用复合因素成功复制气滞血瘀大鼠模型。检测指标结果显示:(1)脏器变化:模型大鼠脑和肾脏的脏器指数显着升高(P<0.05),肝、心、肺的脏器指数极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生黄丝郁金组(SHG)对心脏的脏器指数有显着影响,醋黄丝郁金组(CHG)和酒黄丝郁金组(JHG)对肝脏的脏器指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脏脑比系数中,模型大鼠心和肺的脏脑比系数极显着升高(P<0.01),给药后有回调作用,但无显着性意义。模型大鼠肺和肝脏肉眼可见明显瘀点或瘀斑;脑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检查出现不同程度损伤,黄丝郁金及其炮制品可以抑制肝损伤,但对脑组织病理改变不显着。给药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2)肝功检测发现模型大鼠出现肝脏功能性损伤,SHG对DBiL、TBiL和TBA有显着影响,CHG对ALT、DBiL、TBiL和TBA有显着影响,JHG对DBiL和TBA有显着影响。与SHG相比,CHG能显着降低ALT水平。(3)模型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β-EP含量均极显着下降(P<0.01),SHG和JHG对脑组织β-EP有显着影响,CHG对血浆和脑组织β-EP均有显着影响,JHG与SHG相比脑组织β-EP差异显着;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模型大鼠脑组织c-fos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SHG、CHG和JHG均对其有极显着影响(P<0.01),给药组间无显着差异。(4)模型大鼠血液中GAS、MLT、E2、T3和T4升高(P<0.01),Cor、TSH和NA降低(P<0.01)。SHG对E2、T3、T4和血浆中NA有显着作用。CHG对MLT、E2、T3、T4、TSH和血浆中NA有显着作用,JSH对T3、T4和TSH有显着作用,给药组间无显着差异。(5)模型大鼠血浆vWF、ET-1、TXA 2、TXB 2、5-HT、cAMP、cGMP、CD62p表达、Epo以及EpoR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NO、NOS、PGI 2、6-keto-PGF1α、PGI2/TXA 2和6-keto-PGF1α/TXB 2极显着降低(P<0.01)。给药后出现不同程度回调,SHG对vWF、NOS、5-HT、Epo和EpoR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CHG对NOS、5-HT、Epo和EpoR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JHG对NO、NOS、5-HT、PGI 2、PGI2/TXA 2、6-keto-PGF1α/TXB 2、CD62p、Epo以及EpoR mRNA和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给药组间均无显着差异。4.筛选得到16个与气滞血瘀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十八烷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显着降低,L-丙氨酸、乳酸、乙醇酸、L-亮氨酸、3-羟基丁酸、L-缬氨酸、L-苏氨酸、甘氨酸、苹果酸、苯丙氨酸、柠檬酸、肌醇、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明显升高,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肌醇磷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给药后对L-丙氨酸、乳酸、3-羟基丁酸、柠檬酸、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有显着性影响,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和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其中黄丝郁金生品仅对花生四烯酸有显着影响,酒炙后对乳酸、柠檬酸和花生四烯酸有显着影响,醋炙后对乳酸和花生四烯酸有显着影响。组间比较,酒炙后与黄丝郁金生品相比,对柠檬酸有显着差异。结论:1.传统的药材分级方法多以基原单独进行划分,不利于郁金饮片临床调剂和优质郁金饮片突出。本研究全面收集郁金饮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临床疗效为主导,突出饮片商品属性为主要切入点,建立了不同于现有按基原分级的郁金饮片分级方法,为郁金饮片优质优价和临床合理调剂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优质郁金饮片开发,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也为多基原饮片分级研究提供思路。2.通过对生品、醋炙品和酒炙品的水煎液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水煎液整体化学成分以及挥发油成分进行阐述,从化学层面分析郁金不同炮制品的物质差异,探讨郁金“醋炙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酒炙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3.黄丝郁金对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肝脏功能性损伤、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凝集等均有较好效果,证实了郁金善疏肝行气以解郁,活血化瘀以止痛的作用。醋炙后可增强对ALT调节以改善肝细胞损伤,促进β-EP释放及入血,抑制c-fos蛋白表达,以增强机体镇痛作用,同时增强对胃肠激素和内分泌的改善作用;酒炙后可以通过增加β-EP释放、抑制c-fos蛋白表达以及促进NO和PGI 2,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PGI2/TXA 2、6-keto-PGF1α/TXB 2异常,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最终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佐证了郁金“醋炙后能引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酒炙后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炮制理论。4.气滞血瘀大鼠机体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能量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类固醇生物合成紊乱,黄丝郁金通过调节差异化合物尤其是对L-丙氨酸、乳酸、3-羟基丁酸、柠檬酸、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的调节,干预机体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发挥治疗气滞血瘀的作用。醋炙后对L-丙氨酸、乳酸和胆固醇效果较好,酒炙后对乳酸、柠檬酸和花生四烯酸效果更优,基于代谢组学阐释郁金炮制机理。
二、炮制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炮制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及改良炮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樟树帮在中药炮制时使用的特色工具 |
2.1.1 樟刀 |
2.1.2 鹿茸加工壶 |
2.1.3 铁齿钳 |
2.1.4 药刨 |
2.2 樟树帮特色炮制辅料 |
2.2.1 蜜麦麸 |
2.2.2 甘草、皂角液 |
2.2.3 鳖血 |
2.2.4 山羊血 |
2.2.5 猪心血 |
2.2.6 童便 |
2.2.7 甜米酒 |
2.3 建昌帮在中药炮制时使用的特色工具 |
2.3.1 建刀、建刀的磨刀工具及磨刀方法 |
2.3.2 固定坐式雷公刨及使用方法 |
2.3.3 枳壳夹和榨 |
2.3.4 槟榔榉 |
2.3.5 香附铲 |
2.3.6 竹笼撞毛器 |
2.3.7 茯苓刀 |
2.3.8 炆药坛 |
2.4 建昌帮特色炮制辅料 |
2.4.1 糠、糠煨法、糠炆法、蜜糠炒药法、蜜糠炙药法 |
2.4.2 麻姑米酒 |
2.5 京帮在中药炮制时使用的特色工具 |
2.5.1 高案刀 |
2.5.2 铜罐 |
2.5.3 嘟噜罐 |
2.6 京帮特色炮制辅料 |
2.6.1 大青盐 |
2.6.2 黑豆汁 |
2.7 常规炮制和临方炮制 |
2.8 附子炮制现状研究 |
2.9 红参炮制现状研究 |
2.10 土鳖虫炮制现状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楮实子等21 味中药传统炮制与现代炮制饮片的区别 |
3.1.1 实验药材 |
3.1.2 实验仪器 |
3.1.3 饮片炮制 |
3.1.4 结果检测 |
3.2 附子等3 味中药炮制工艺探索与成分研究 |
3.2.1 实验药材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溶液的制备 |
3.2.4 实验饮片的炮制 |
3.2.5 饮片的检测指标 |
4 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1.1 楮实子等21 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现代炮制的性状结果对比 |
4.1.2 辨状论质法检测黄附片、红参、土鳖虫的性状描述 |
4.1.3 附子炮制后饮片生物碱测定 |
4.1.4 人参炮制后饮片有效成分的测定 |
4.1.5 土鳖虫炮制后饮片薄层鉴定结果 |
4.1.6 土鳖虫热浸法浸出物检测结果 |
4.2 讨论 |
4.2.1 楮实子等21 味中药药帮传统炮制与现代药典炮制的性状结果对比分析讨论 |
4.2.2 附子炮制后饮片测定结果分析讨论 |
4.2.3 红参饮片测定结果分析讨论 |
4.2.4 土鳖虫饮片测定结果分析讨论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7 附件 |
(2)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当归补血汤处方的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章 酒当归的质量评价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酒当归的制备 |
2.2 性状鉴别 |
2.3 薄层鉴别 |
2.4 水分检查 |
2.5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
2.6 浸出物测定 |
2.7 阿魏酸含量测定 |
2.8 特征图谱 |
3 总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黄芪饮片的质量评价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黄芪饮片的制备 |
2.2 性状鉴别 |
2.3 薄层鉴别 |
2.4 水分检查 |
2.5 总灰分检查 |
2.6 浸出物含量测定 |
2.7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测定 |
2.8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2.9 特征图谱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饮片 |
2 制备工艺研究 |
2.1 饮片粒度考察 |
2.2 煎煮容器的考察 |
2.3 煎煮时间考察 |
2.4 干燥工艺 |
2.5 工艺总结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质量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饮片 |
2 实验方法 |
2.1 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2.2 阿魏酸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
2.3 出膏率 |
2.4 特征图谱 |
2.5 工艺验证 |
总结 |
本文创新点 |
文献综述 当归补血汤的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红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小结 |
第三章 蜜炙黄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药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黄芪饮片切制 |
2.2 蜜炙黄芪饮片的制备 |
2.3 蜜炙黄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
2.4 蜜炙黄芪的检查研究 |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小结 |
第四章 蜜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药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红芪饮片切制 |
2.2 蜜炙红芪饮片的制备 |
2.3 蜜炙红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
2.4 蜜炙红芪的检查研究 |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讨论 |
1.质量标志物的确定 |
2.炙黄芪、炙红芪中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提取条件选择 |
3.炙黄芪中8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
4.炙红芪中5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
5.炙黄芪、炙红芪中各成分含量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升陷汤中君药黄芪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全方化学成分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经典名方研究现状 |
2 升陷汤临床应用 |
2.1 循环系统 |
2.2 呼吸系统 |
2.3 消化系统 |
2.4 内分泌系统 |
2.5 其他应用 |
3 黄芪的来源及产地沿革 |
4 黄芪化学成分 |
4.1 皂苷类成分 |
4.2 黄酮类成分 |
4.3 多糖类成分 |
4.4 其他类成分 |
5 黄芪药理作用 |
5.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5.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5.3 对肝脏的作用 |
5.4 对肾脏的作用 |
5.5 抗肿瘤作用 |
6 思考与展望 |
第一章 黄芪药材质量控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黄芪药材薄层鉴别 |
2.2 黄芪药材检查 |
2.3 黄芪药材浸出物测定 |
2.4 黄芪药材含量测定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章 黄芪饮片炮制工艺考察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黄芪药材入药部位考察 |
2.2 基于响应面法的黄芪饮片炮制参数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黄芪饮片质量控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饮片 |
2.方法与结果 |
2.1 黄芪饮片薄层鉴别 |
2.2 黄芪饮片检查 |
2.3 黄芪饮片浸出物测定 |
2.4 黄芪饮片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升陷汤耐缺氧作用研究及君药黄芪配伍用量探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设备 |
1.3 饮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 |
2.3小鼠耐缺氧实验 |
2.4 小鼠耐缺氧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升陷汤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饮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考察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专属性试验 |
2.6 精密度试验 |
2.7 重复性试验 |
2.8 稳定性试验 |
2.9 准确度试验 |
2.10 耐用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升陷汤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测方法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饮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考察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专属性试验 |
2.6 精密度试验 |
2.7 重复性试验 |
2.8 稳定性试验 |
2.9 准确度试验 |
2.10 耐用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升陷汤中君药黄芪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饮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升陷汤全方冻干粉制备 |
2.2 黄芪甲苷动态变化研究 |
2.3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动态变化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八章 基于君药敲除法的升陷汤全方配伍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饮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升陷汤全方中芒果苷含测方法的建立 |
2.2 基于君药敲除的升陷汤中芒果苷含量变化研究 |
2.3 升陷汤全方中异阿魏酸含测方法的建立 |
2.4 基于君药敲除的升陷汤中异阿魏酸含量变化研究 |
2.5 升陷汤全方中桔梗皂苷D含测方法的建立 |
2.6 基于君药敲除的升陷汤中桔梗皂苷D含量变化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九章 升陷汤全方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试药 |
1.3 饮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基于HPLC-ELSD的升陷汤全方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2.2 基于HPLC-DAD的升陷汤全方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2.2.1 色谱条件筛选 |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4 方法学考察 |
2.2.5 升陷汤全方HPLC-DAD化学表征图谱的构建 |
2.2.6 升陷汤化学表征图谱的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 |
国家专利 |
个人简介 |
(5)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化学成分变化及黄芪主要成分对黑色素瘤细胞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黄芪研究进展 |
1.1 黄芪概述 |
1.2 炮制历史沿革 |
1.3 化学成分研究 |
1.4 药理作用研究 |
第二章 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2 治疗方式 |
2.3 黄芪抗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化学成分的影响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小结 |
第二章 黄芪不同炮制品抗氧化成分提取及活性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玉屏风颗粒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玉屏风颗粒的研究现状 |
1.2.1 原料药材的研究现状 |
1.2.2 制剂质量的研究现状 |
1.2.3 制剂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1.3 过程分析技术 |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 |
1.4.1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
1.4.2 NIRS定量分析的流程 |
1.4.3 NIRS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1.5 NIRS在中药中的应用 |
1.5.1 原药材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1.5.2 中药在线过程中的应用 |
1.5.3 在中药制剂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
1.6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NIRS在玉屏风颗粒原药材质量控制中的研究 |
2.1 仪器及软件 |
2.2 试药 |
2.3 方法与结果 |
2.3.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黄芪药材质量控制中的研究 |
2.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麸炒白术质量控制中的研究 |
2.3.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防风药材质量控制中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NIRS用于玉屏风颗粒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 |
3.1 仪器及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样品及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3.2.2 提取液样品中指标成分的测定 |
3.2.3 提取一煎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
3.2.4 提取二煎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
3.3 小结 |
第四章 NIRS在玉屏风颗粒浓缩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
4.1 仪器及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样品的制备 |
4.2.2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4.2.3 指标成分的测定 |
4.2.4 浓缩过程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
4.3 小结 |
第五章 NIRS在玉屏风颗粒回收乙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
5.1 仪器与试药 |
5.1.1 仪器 |
5.1.2 试药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样本的制备 |
5.2.2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5.2.3 回收乙醇过程样品中指标成分的测定 |
5.2.4 回收乙醇过程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
5.3 小结 |
第六章 NIRS在玉屏风颗粒水沉浓缩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
6.1 仪器及试药 |
6.1.1 仪器 |
6.1.2 试药 |
6.2 方法与结果 |
6.2.1 样本的制备 |
6.2.2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6.2.3 指标成分的测定 |
6.2.4 水沉浓缩过程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
6.3 小结 |
结语 |
1 总结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益智质量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益智及其炮制品化学成分研究 |
1.2.1 挥发油 |
1.2.2 倍半萜化合物 |
1.2.3 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 |
1.2.4 黄酮类 |
1.2.5 甾醇及其苷类化合物 |
1.2.6 其它 |
1.3 药理作用研究 |
1.4 分析方法研究 |
1.5 近红外光谱(NIRS) |
1.5.1 NIRS的优缺点 |
1.5.2 NIRS的预处理方法 |
1.5.3 NIRS定量模型的建立方法 |
1.5.4 NIRS模型评价参数 |
1.5.5 NIRS定性模型的建立方法 |
1.5.6 NIRS在中药中的应用 |
1.6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益智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药材 |
2.2 益智NIRS数据的采集 |
2.3 不同产地益智的含量测定 |
2.3.1 益智中圆柚酮含量的测定 |
2.3.2 益智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3 益智中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2.3.4 益智中总灰分含量的测定 |
2.4 益智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2.4.1 建立益智中圆柚酮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2.4.2 建立益智中水分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2.4.3 建立益智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2.4.4 建立益智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2.4.5 建立益智中总灰分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章 益智仁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药材 |
3.2 益智仁NIRS数据的采集 |
3.3 益智仁的含量测定 |
3.3.1 益智仁中圆柚酮含量的测定 |
3.3.2 益智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3.3.3 益智仁中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3.3.4 益智仁中总灰分含量的测定 |
3.3.5 益智仁中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
3.4 益智仁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3.4.1 建立益智仁中圆柚酮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3.4.2 建立益智仁中水分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3.4.3 建立益智仁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3.4.4 建立益智仁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3.4.5 建立益智仁中总灰分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3.4.6 建立益智仁中挥发油的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四章 盐益智仁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1.3 药材 |
4.2 盐益智仁NIRS数据的采集 |
4.3 盐益智仁的含量测定 |
4.3.1 盐益智仁中圆柚酮含量的测定 |
4.3.2 盐益智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4.3.3 盐益智仁中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4.3.4 盐益智仁中总灰分含量的测定 |
4.3.5 盐益智仁中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
4.4 盐益智仁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4.4.1 建立盐益智仁中圆柚酮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4.4.2 建立盐益智仁中水分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4.4.3 建立盐益智仁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4.4.4 建立盐益智仁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4.4.5 建立盐益智仁中总灰分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4.4.6 建立盐益智仁中挥发油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 |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4.5.1 小结 |
4.5.2 讨论 |
第五章 益智的定性分析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 |
5.1.2 仪器 |
5.2 益智的产地溯源NIRS分析 |
5.2.1 NIRS数据采集 |
5.2.2 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建模波段选择 |
5.2.3 最佳主成分数选择 |
5.2.4 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5 判别分析模型验证 |
5.2.6 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 |
5.3 益智不同炮制品NIRS判别分析 |
5.3.1 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建模波段选择 |
5.3.2 最佳主成分数选择 |
5.3.3 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 |
5.3.4 判别分析模型验证 |
5.3.5 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5.4.1 小结 |
5.4.2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益智微性状的初步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标准化研究概述 |
1.2 中药材干燥研究概述 |
1.2.1 花叶类中药材干燥研究进展 |
1.2.2 菊花干燥研究进展 |
1.3 中药饮片炮制研究概述 |
1.3.1 中药饮片酒炙研究进展 |
1.3.2 当归酒炙研究进展 |
1.4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概述 |
1.4.1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
1.4.2 黄芪炮制和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2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菊花样品及提取 |
2.3.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
2.3.3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
2.3.4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
2.4.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
2.4.3 主成分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菊花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动力学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过程 |
3.3.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数学模型 |
3.3.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
3.3.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
3.3.5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
3.4.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动力学 |
3.4.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数学模型 |
3.4.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
3.4.5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
3.5 小结 |
第4章 五种菊花中多糖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提取 |
4.3.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测定 |
4.3.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 |
4.3.4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4.3.5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分析 |
4.4.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分析 |
4.4.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4.5 小结 |
第5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及活性变化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 |
5.3.2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测定 |
5.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测定 |
5.3.4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测定 |
5.3.5 统计学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分析 |
5.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分析 |
5.4.3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和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及多糖提取 |
6.3.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测定 |
6.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 |
6.3.4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
6.3.5 统计学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分析 |
6.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
6.4.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7.2.2 实验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当归多糖 |
7.3.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测定 |
7.3.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 |
7.3.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 |
7.3.5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
7.3.6 统计学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分析 |
7.4.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
7.4.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分析 |
7.4.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
7.5 小结 |
第8章 黄芪饮片炮制及等级质量的标准化研究 |
8.1 引言 |
8.2 黄芪的净制、切制工艺研究 |
8.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8.2.2 实验方法 |
8.2.3 结果与讨论 |
8.3 黄芪的蜜炙工艺研究 |
8.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8.3.2 实验方法 |
8.3.3 结果与讨论 |
8.4 黄芪饮片的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 |
8.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8.4.2 实验方法 |
8.4.3 结果和讨论 |
8.5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丹参等八味常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丹参、酒丹参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丹参、酒丹参饮片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 |
1.1 丹参的基原考证 |
1.2 丹参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文献考证 |
1.3 现代的产地 |
1.4 野生资源分布 |
1.5 现代的丹参采收加工 |
1.6 现代酒丹参与丹参饮片炮制方法 |
1.7 讨论 |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四川丹参道地性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条件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节 丹参饮片DNA条形码鉴定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方法 |
3.3 结果 |
第四节 不同产区丹参、酒丹参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
4.1 样品来源与性状 |
4.2 水分测定 |
4.3 浸出物测定 |
4.4 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含量测定 |
4.5 综合饮片质量评估 |
4.6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二章 黄芪、炙黄芪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黄芪、炙黄芪饮片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 |
1.1 黄芪的基原考证 |
1.2 黄芪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文献考证 |
1.3 现代的产地 |
1.4 野生资源分布 |
1.5 现代的黄芪采收加工 |
1.6 现代炙黄芪与黄芪饮片炮制方法 |
1.7 讨论 |
第二节 黄芪饮片DNA条形码鉴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 |
2.3 结果 |
第三节 不同产区黄芪、炙黄芪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
3.1 样品来源与性状 |
3.2 水分测定 |
3.3 浸出物测定 |
3.4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3.5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测定 |
3.6 综合饮片质量评估 |
3.7 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第三章 当归、酒当归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当归、酒当归饮片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 |
1.1 当归的基原考证 |
1.2 当归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文献考证 |
1.3 现代的产地 |
1.4 野生资源分布 |
1.5 现代的当归采收加工 |
1.6 现代酒当归与当归饮片炮制方法 |
1.7 讨论 |
第二节 当归饮片DNA条形码鉴定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 |
2.3 结果 |
第三节 不同产区当归、酒当归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
3.1 样品来源与性状 |
3.2 水分测定 |
3.3 浸出物测定 |
3.4 阿魏酸含量测定 |
3.5 综合饮片质量评估 |
3.6 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第四章 生地黄、熟地黄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生地黄、熟地黄饮片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 |
1.1 地黄的基原考证 |
1.2 地黄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文献考证 |
1.3 现代的产地 |
1.4 野生资源分布 |
1.5 现代的地黄采收加工 |
1.6 现代生地黄与熟地黄炮制方法 |
1.7 讨论 |
第二节 生地黄饮片DNA条形码鉴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结果 |
第三节 不同产区生地黄、熟地黄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
3.1 样品来源与性状 |
3.2 水分测定 |
3.3 浸出物测定 |
3.4 梓醇含量测定 |
3.5 毛蕊花糖苷含量测定 |
3.6 综合饮片质量评估 |
3.7 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结语与创新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10)郁金饮片分级及炮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郁金炮制沿革研究 |
一、古代文献梳理 |
二、历版药典及地方炮制规范记载 |
三、现代炮制工艺研究 |
第二节 郁金现代评价研究进展 |
一、鉴别 |
二、浸出物 |
三、含量测定研究 |
四、指纹图谱研究 |
五、重金属及农药残留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郁金饮片分级研究 |
第一节 调研及样品收集 |
一、郁金饮片商品规格情况 |
二、样品信息 |
第二节 郁金饮片传统分级方法研究 |
一、道地性及品质评价 |
二、郁金饮片传统分级方法研究 |
第三节 现代科学方法在郁金饮片分级上的应用 |
一、入药检查 |
二、浸出物 |
三、含量测定 |
(一)黄丝郁金活血止痛有效部位筛选及化学成分分析 |
(二)黄丝郁金饮片含量测定 |
(三)绿丝郁金、桂郁金和温郁金饮片含量测定 |
四、综合分析 |
第四节 郁金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整体化学成分分析 |
一、郁金饮片HPLC指纹图谱 |
二、黄丝郁金饮片UPLC-Q-TOF/MS初步分析 |
三、黄丝郁金饮片挥发油GC-MS分析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郁金炮制化学机理研究 |
第一节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丝郁金饮片出膏率影响 |
第二节 不同炮制方法对水煎液化学成分影响 |
一、不同炮制方法对水煎液中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影响 |
二、基于UPLC-Q-TOF/MS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水煎液化学成分影响 |
第三节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丝郁金饮片挥发油影响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郁金炮制药效机理研究 |
第一节 郁金“醋炙入肝,增强疏肝止痛”机理研究 |
一、脏器指数、组织学检查 |
二、对肝功指标影响 |
三、对c-fos蛋白表达及β-EP含量影响 |
四、对胃肠激素及NEIN的影响 |
五、对“Epo-EpoR通路”影响 |
第二节 郁金“酒炙增强活血化瘀”机理研究 |
一、对血浆vWF影响 |
二、对ET-1、NO和 NOS的影响影响 |
三、对PGI2/TXA2 及其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 的影响 |
四、对ADP和5-HT影响 |
五、对c AMP/cGMP影响 |
六、对血小板表面CD62p荧光强度影响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黄丝郁金炮制机理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与创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后置部分 |
四、炮制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楮实子等21味中药传统药帮炮制与药典炮制对比研究及改良炮制初探[D]. 范立坚.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研究[D]. 潘阳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D]. 张淑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升陷汤中君药黄芪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全方化学成分表征研究[D]. 徐文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化学成分变化及黄芪主要成分对黑色素瘤细胞影响研究[D]. 王日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20
- [6]玉屏风颗粒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D]. 卢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益智质量评价的研究[D]. 李荣.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D]. 王莹. 天津大学, 2019(01)
- [9]丹参等八味常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研究[D]. 柳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郁金饮片分级及炮制机理研究[D]. 陈志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