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一、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艳妮[1](2021)在《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模式,社会对新型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中、高等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复合性、综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早已脱节。据统计,虽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急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与专业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反差。要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需要加强对应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具体行动上要落实到加强专业建设上来。通过确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是核心,课程体系交叉融合是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实践共享资源库是重要助推器”的新商科专业建设理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卓越电子商务人才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革新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模式,优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本文主要以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对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就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当今新商科社会需求下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优化现有的专业建设方案,之后通过在广西案例校——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中实施优化后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开展实践研究。最后综合现状调查及实践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通过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升级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融合教学,优化我国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路径,从而培养更具有业务融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性、综合性人才,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应用型学科教育的育人水平和教学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一章是对新商科背景及其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新商科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案确定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施的影响及对电子商务专业评估的影响。第二章是对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包括对广西区内多所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教学融合研究及校企合作教学项目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师生及校领导进行问卷调研及访谈,通过采访多位企业管理者及毕业生了解目前产教融合现状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所收集的教学实例等。通过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的综合分析得出目前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开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根据现状调研分析优化设计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以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例,实施设计方案流程,并进行教学评估及专业评估,为优化对策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章是基于前几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提出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优化对策及建议,使之更利于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满足新商科提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最后为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郑思佳[2](2021)在《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要符合公共利益,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专业教育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育人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通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各方面发展尚不充分。由于通识教育政策滞后、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评估有效性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识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产生了较大阻力。因此,政府和高校要切实履行政策过程中的职责,使通识教育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并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公益性的实现。本文首先对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政策、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深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公益性理论内容,以及对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做了简要说明。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通识教育的合法性奠定基础,并为通识教育指明了育人方向;教育公益性理论为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的优化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本文对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维护公共利益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从通识教育相关政策、通识教育政策执行和评估等方面梳理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现状,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公益性理论,分析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政府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政策前瞻性和协同性、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等完善通识教育政策,政府和高校要在加强通识教育师资培训、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等政策执行环节发力,并通过健全通识教育评估体系促进通识教育科学有效发展。

金茜[3](2021)在《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教师作为国家走向文明富强的重要基石,是教育事业的关键部分,教师也是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当前,世界各国愈发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并认为高等师范教育对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俄罗斯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改变了其方向、内容和结构。长久以来,俄罗斯始终重视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提升俄罗斯师范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分析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经验与启示。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绪论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探究,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进一步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为文章提供研究思路。第二章为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本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俄文文献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进行概述并阐述俄罗斯在课程改革前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和课程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影响俄罗斯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观和能力本位观;第四章论述了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依据,包括师范教育现代化规划(2014—2017)、第三代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学士)修订、教师专业标准,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研究为本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第五章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质量评价几方面详细介绍了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第六章运用比较研究法,总结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不足并提出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得出以下结论:丰富并优化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选修课程;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模式;丰富师范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方式;注重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能力。

赵超[4](2020)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自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以来,关于教育体系的探讨方兴未艾。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最重要的群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并吸收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律;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样也急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所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教育改革都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问题提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首先,阐述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其次,基于65份访谈资料,利用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再次,开发设计了研究量表,并通过对1622名在校大学生、243位大学教师和26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群体间差异化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仿真模型模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最后,在上述所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总结如下:第一,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人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是指企业负责人到大学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大学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是指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或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2)资本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要素和资金要素。市场要素是指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了解市场需求的水平或企业创新发展中对市场的把握程度;资金要素是指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所需的来自大学或企业的资金支持情况。3)技术与信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要素与资源共享要素。科学技术要素是指大学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资源共享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前沿技术等资源作为支持。4)知识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要素和实践技能要素。专业知识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实践技能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到企业实践学习或进行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5)政策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机制完善。制度设计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制度设计;机制完善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营造好的校企合作文化氛围,搭建校企合作对接机制。这部分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第二,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首先,探讨了各变量间关系结构,结果发现这五类因素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次,分析了各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创业指导教师、市场、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制度设计、机制完善等6个要素均能帮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作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资金、资源共享、实践技能等4个要素未能起到通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作用。最后,考虑因素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还验证了部分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创业指导教师要素的调节作用下,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产生影响;资金虽然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中介因素,但是其能对科学技术要素产生促进作用,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要素作用于科学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本部分研究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基于博弈理论揭示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协同演化机理。本部分通过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式,动态分析了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知识和政策等5类因素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这两个系统演化策略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路径,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随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协同演化成功概率、知识共享创造的收益、独立演化新增成本、政府对选择协同演化策略的大学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的增加,系统快速发展到协同演化的稳定策略;随着额外收益系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各自独立演化成功概率、政府对选择独立演化策略的高校和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补贴的增加,系统缓慢发展到协同演化稳定策略。本部分从动态的视角验证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就改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和跟踪机制、企业负责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该论文有图29幅,表94个,参考文献183篇。

樊丽霞[5](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在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这给我国工科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更大的挑战。本研究从工程教育范式变革、新工科建设和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重点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整体概况、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课程建设,是目前新工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亟待完善之处。所以,本文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怎样科学有效地建设课程?”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重点探讨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问题和对策。首先,本文以“泰勒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围绕“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的过程和课程评价的选取这四个方面构建了贯穿全文的课程设计分析框架。其次,基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和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出符合本研究的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面向学生、教师和企业发放,并进行了教师访谈,以便明确不同主体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见解。通过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主体对核心素养认识难平衡,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2.课程比例和专业知识调整不及时,课程内容融合度不深;3.教学以传统授课和学科逻辑为主,课程实施实践性不强;4.考核偏重教学效果和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系统性不够。最后,选取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及普渡大学,我国的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共六所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优秀案例,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在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有益举措,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一是制定了面向未来、与人才核心素养相符的课程目标;二是形成了动态调整的模块结构、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三是采用了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项目式的课程实施;四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新工科课程建设水平,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建议包括:课程目标要符合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达成度;课程内容要体现交叉融合和模块结构,加深融合度;课程实施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课程评价要注重形成性和学生的作用,提升系统性等。

李晓杰[6](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含义和培育问题,从理论、实践的维度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完善和丰富,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视域进行拓宽和延展。作为一个较新的选题,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依托于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青年观理论,强调运用更为有效直接的方式展开研究。本文在考究大量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二十年来做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概念: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素质与修养,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适应辅导员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本文从四个部分对辅导员核心素养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辅导员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辅导员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代表辅导员个体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辅导员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是关于辅导员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辅导员核心素养指向过程,关注辅导员成长过程中的体悟。同时,辅导员核心素养兼具核心价值性、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独特性,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辅导员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辅导员核心素养同时具有辅导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辅导员个体和思想政治工作整体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辅导员核心素养可以为辅导员职业方向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帮助学校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的落地,可以帮助学校建立统一的辅导员人才标准,为完善辅导员的筛选、管理及考核体系提供帮助,全面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辅导员核心素养可以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辅导员核心素养兼顾辅导员个体与后续学习、思政实践和自我发展的关系。这三个领域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与概括性,基本能够涵盖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辅导员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所有辅导员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辅导员都需要不断发展,具有终生的连续性。同时,辅导员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并不否认辅导员核心素养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辅导员核心素养在辅导员不同工作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辅导员工作性质、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辅导员工作目标,基于政策文件研读和大学生核心素养构成要素,通过分析辅导员肩负的时代角色,分析优秀辅导员的特征和分析相关思政学者的研究结果标志性地推演出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理论素养、管理素养、合作素养和媒介素养,通过论证完成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并借助数学中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几何模型对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解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就是要落实辅导员核心素养稳步性提升的问题,为此就要搭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体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是一个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的过程,同时也是连续的,动态的,最终能够实现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从低核心素养表现状况向高核心素养表现状况的转变。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稳步性提升是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根基与源源不竭的动力。本文抓住这个重点和实际操作的难点,综合运用辅导员核心素养考核体系结果,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要紧紧围绕“内在进取和外在导向、目标多重性与整体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组织性与效益增升、应变性与延展性和考核双连环”的培育规律,秉承“实践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系统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的培育原则,处理好“理性与感性、理论与经验、认识与实践、外输与内学、外部引导与自主发展、发展与适应”的矛盾关系,逐步实施“科学的制度、平台搭建和个人努力”三大培育途径。在辅导员核心素养评价上,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核素养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培育实践,设计出以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减负评价与增效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实绩分析和综合比较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体现新时代特色的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方法,可以对辅导员进行系统性、公正性、科学性并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掌握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历程,激励辅导员的学习、工作以及改进培育方式、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辅导员核心素养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引导其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素养的提升,积极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最终实现辅导员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张雅俐[7](2020)在《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凸显了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育人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迎合时代浪潮,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抓紧实施双创教育是高校保持其社会中轴地位的明智之选。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双创教育有着内在契合,能否领会双创教育精神,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校际竞速的“弯道超车”,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以山西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取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各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部分高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存在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体现师生意志和第三方评价的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探明原因,对症下药。借鉴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以我省特有的晋商精神为文化核心,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提出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构建策略: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以期推动省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并将晋商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熊海燕[8](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不断改造升级,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承担着新使命、新任务。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教学实施的载体,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其应承担培养“完整的人”的重任。本研究对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组,意图构建一个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可重复性的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型。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厘清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国内外通识教育发展情况,并指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弊病。第三部分选取两个国内外知名工科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下文构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模型有所参照。第四部分阐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依据,为下文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打下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教师、企业,掌握通识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根据课程体系构成要素,提出了适用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和课程评价。接着对以上内容提炼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为了验证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模型的可行性,对三位高等教育课程专家进行结构化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的实施效果预测与改进分析,并提出了实施建议。综上,此模型创新性较强,较为聚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对以后的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东明[9](2020)在《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大学生创业行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国家倡导的发展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一时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然而,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矛盾多维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问题逐渐突显,创业成功率极低,亟需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作出有效的教育和价值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于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内容架构,具有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创业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品质等多重教育功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与合理利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开展具有一定实效的创业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化过程,这既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社会现实需求,更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等原因,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教育实效性不强、协同保障机制不顺畅、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创业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现实中的这些问题映射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仍然处于“国家主导、市场驱动、高校实施”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协同联动、多维施策”的内涵式发展格局。面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创业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强有力的回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协同、系统、高效、开放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价值。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通过质性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目标原则,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并对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第五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第六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和视角审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坚持全面地思考、系统地思考、联系地思考,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客观揭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基于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一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二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三是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四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实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各层面多维联动,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有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需要树立前瞻眼光和战略视野,自觉遵循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迎合时代诉求,做到“因时而谋、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巴肯山·阿力腾巴特[10](2020)在《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教育类型,为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人才支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中国的新发展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发展差异问题,有利于改善社会青年的就业和失业问题。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该方案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较高的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全国各地的中职院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因地制宜的规划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起到基础性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为无技能的农民、失业人员、辍学人员和未能顺利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提供了促进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了掌握一门技能学会生存的机会。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仅仅为了更好服务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力求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大致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中职生在校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现今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盛行于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的另一种称呼,我们需要从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慢慢了解“职业指导”为何演变为现今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舶来品”,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了种种能够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2008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然而教育教学一线实施该课程时理所应当的忽视了该课程的精髓“规划”二字。以古为鉴,可知兴替。通过阅读大量有关职业指导的文献,和细心翻阅的相关理论书籍,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寻找本土化路向。本研究从生活教育理论研读出发,整理有关职业指导的相关信息,探讨生活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本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描述了生活教育视域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梳理和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相关的文献;进而界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生活教育、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核心概念。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与依据,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呈现了研究基本思路图。第二部分为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涵。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生活教育视域下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概念。其次,介绍了生活教育视域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征,为下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模式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相关内容论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模式建构。从生活教育出发,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念、课程组织方式、课程组织主体构成、职业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为下文实地调查的实施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根据上文建构的内容,首先对S学校进行现状调查,随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S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第六部分在理论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视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优化策略。笔者在借鉴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认真调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该课程实施方式进行理论建构,进一步丰富了该课程实施的理论,为其今后的改进方向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五、核心概念
        (一)新商科
        (二)电子商务专业
        (三)专业建设
        (四)专业交叉融合
    六、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新商科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影响
        (一)企业人才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三大“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商科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一)对专业融合通识课程体系的需求
        (二)对课程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新商科对师生教学组织实施的影响
        (一)对教学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二)对师生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
    四、新商科对专业评估核心要素的影响
        (一)增加多维复合能力评估指标点
        (二)增加地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标准
第二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访谈设计
        (四)访谈结果分析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育未契合新商科需求
        (二)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三)融合教学组织实施有待深化
        (四)缺乏专业融合质量评估体系
第三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设计
        (一)专业培养定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三)教学组织实施
        (四)考核评估方式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
        (一)案例学校介绍
        (二)方案实施过程
        (三)方案实施评估
    三、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存在问题
        (一)缺少集群式课程体系建设
        (二)教学组织实施存在盲点
        (三)缺少新商科专业评估点
第四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对策
    一、找准专业定位培育“新”人才
        (一)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新”定位
        (二)多措并举提升专业“新”能力
    二、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一)构建双创通识融合课程体系
        (二)多模块深化课程实施融合度
    三、校企联合提升课程组织实施效率
        (一)共享共建多态互补专业教学资源
        (二)内培外引,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建立多元立体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教学评估
        (二)专业评估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通识教育
        2.通识教育课程
        3.专业教育
        4.通识教育政策
        5.通识教育政策过程
    (二)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教育公益性理论
二、通识教育的作用
    (一)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1.立德树人,培养公共精神
        2.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5.提高劳动觉悟,强化劳动素质
    (二)通识教育发挥对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
        1.维护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利益
        2.维护社会利益
        3.维护国家利益
三、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现状
    (一)通识教育政策
        1.通识教育政策梳理
        2.政策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
        3.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二)通识教育政策执行情况
        1.通识教育政策主体的职能
        2.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3.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通识教育政策评估情况
        1.政府对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
        2.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
    (四)我国通识教育效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深厚
        2.学生的劳动素质不高
        3.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四、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政策滞后
        2.通识教育政策整体性不足
        3.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不明确
    (二)通识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政策主体职责不明晰
        2.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3.通识教育课程系统性不强
    (三)通识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审核评估指标单一
        2.学生对通识教育教学评价不重视
        3.通识教育教学评价结果应用缺乏有效性
五、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通识教育政策
        1.提高通识教育政策前瞻性
        2.加强通识教育政策的协同性
        3.明确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标准
    (二)落实通识教育政策
        1.明确政府和高校在通识教育政策执行上的职责
        2.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通识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3.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三)健全通识教育政策评估体系
        1.建立健全通识教育审核评估指标
        2.强化高校对通识教育教师教学的绩效考核
        3.充分利用教学反馈加强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监督整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概述
        (一)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的构成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特点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提出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面对的问题
第三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主义观
        (二)能力本位观
    二、俄罗斯学者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观点
    三、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
第四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依据
    一、师范教育现代化规划(2014-2017)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第三代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学士)修订影响课程改革的内容
    三、俄罗斯教师专业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
第五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俄罗斯顶尖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计——以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为例
        (二)俄罗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计——以托木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为例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实施
        (一)实施模块化原则
        (二)运用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
        (三)采用教育实习模式
    三、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质量与评价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的学习成果评估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的国家最终认证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认证
第六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选修课程所占比重较少
        (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薄弱
        (三)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单一
    二、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丰富并优化选修课程
        (二)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模式
        (三)丰富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方式
        (四)注重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3.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4.2 研究过程
    4.3 访谈结果
    4.4 模型构建
    4.5 研究假设
    4.6 本章小结
5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与分析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调研过程和样本概况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中介效应分析
    6.4 研究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
    6.5 本章小结
7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研究
    7.1 模型假设及主要变量
    7.2 博弈模型的建立
    7.3 博弈模型分析
    7.4 数值仿真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8.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工程教育范式变革的研究
        (二) 关于新工科建设的研究
        (三) 关于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新工科
        (二) 工科优势高校
        (三) 课程建设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泰勒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二、本文课程建设的分析框架
        (一) 课程目标的确定
        (二) 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课程实施的过程
        (四) 课程评价的选取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第三章 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设计与访谈概况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三)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一) 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调查分析
        (二) 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三)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问题分析
    三、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问题总结
        (一) 不同主体对核心素养认识难平衡,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
        (二) 课程比例和专业知识调整不及时,课程内容融合度不深
        (三) 教学以传统授课和学科逻辑为主,课程实施实践性不强
        (四) 考核偏重教学效果和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系统性不够
第四章 中美两国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比较研究
    一、中美两国案例高校的选取
    二、六所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的方案
        (一) 美国三所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
        (二) 我国三所高校的新工科建设
    三、六所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对比分析
        (一) 课程目标层面
        (二) 课程内容层面
        (三) 课程实施层面
        (四) 课程评价方面
    四、中美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制定了面向未来、与人才核心素养相符的课程目标
        (二) 形成了动态调整的模块结构、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
        (三) 采用了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项目式的课程实施
        (四) 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评价
第五章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达成度
    二、课程内容要体现交叉融合和模块结构,加深融合度
    三、课程实施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
    四、课程评价要注重形成性和学生的作用,提升系统性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3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企业问卷)
    附录4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
致谢
卷内备考表

(6)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一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能力、素质和素养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核心素养的含义和特征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结构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和功能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功能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
    注释
第二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要素结构模型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要素的构成依据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政策依据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实践依据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要素
        (一)政治素养
        (二)道德素养
        (三)理论素养
        (四)管理素养
        (五)合作素养
        (六)媒介素养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要素及其模型解读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来源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构成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解读
    注释
第三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规律及原则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规律
        (一)高校辅导员成长的三个阶段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一般规律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二)人本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科学性原则
        (六)时代性原则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处理好四对辩证关系
        (一)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二)外输与内学的关系
        (三)外引与自发的关系
        (四)发展与适应的关系
    注释
第四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方式
        (一)自发式
        (二)外控式
        (三)内控式
    二、科学的制度是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切实保障
        (一)建立健全辅导员为中心的培育制度
        (二)建立健全辅导员分类分层培育制度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福利待遇激励制度
        (四)建立健全辅导员伦理道德监督制度
    三、积极搭建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平台
        (一)建立常态化的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训机制
        (二)打造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学习共同体
        (三)搭建辅导员学习发展平台
        (四)搭建和创设校际交流平台
    四、个人努力是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根本
        (一)理论学习
        (二)个人实践
        (三)自我反思
        (四)科研探索
    注释
第五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评价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评价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五)公正性原则
        (六)关怀性原则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评价的策略
        (一)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减负评价与增效评价相结合
        (四)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五)实绩分析与综合比较相结合
        (六)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法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的含义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的特性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的结构设计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双创教育
        1.5.2 双创教育课程
        1.5.3 高职院校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经验介绍
    2.1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2.1.1 相关文献数据总览
        2.1.2 相关文献内容述评
    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概况
        2.2.1 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课程概况
        2.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典型经验
第三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调查的情况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
        3.2.1 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3.2.2 高职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
        3.2.3 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3.2.4 部分高职院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积极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3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3.3.1 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3.3.2 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3.3.3 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
        3.3.4 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充分体现师生意志及第三方评价
    3.4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问题的原因
        3.4.1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到位
        3.4.2 双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认识缺位
        3.4.3 双创教育教材缺失、老旧
        3.4.4 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3.4.5 双创平台实际使用率较低
        3.4.6 双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3.4.7 双创教育管理机构职能缺失
第四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4.1 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
    4.2 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
        4.2.1 优化双创教育课程内容
        4.2.2 形成基于专业的双创教育课程
        4.2.3 形成依托模块化的双创教育课程
        4.2.4 形成强调“拓展与参与”的双创教育课程
        4.2.5 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双创教育课程
    4.3 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
        4.3.1 强化双创师资配备
        4.3.2 创新双创教育课程教材
        4.3.3 合理安排双创教育课程时间
        4.3.4 改革双创教育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4.3.5 加大双创教育平台建设
        4.3.6 充分开发双创教育课程资源
        4.3.7 完善双创教育相关管理机构职能
    4.4 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4.4.1 贯彻课程评价原则
        4.4.2 明确课程评价主体
        4.4.3 细化课程评价指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加入《华盛顿协议》促使我国工程教育主动布局工程人才培养
        1.1.2 “新工科”新概念要求高等院校培养新型人才
        1.1.3 通识教育的性质与工科院校新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案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1.5.3 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工科院校属性
        2.1.2 课程体系内涵
        2.1.3 “新工科”内涵
    2.2 通识教育课程综述
        2.2.1 通识教育内涵与通识教育课程起源
        2.2.2 国内外通识教育课程研究述评
    2.3 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
        2.3.1 素质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
        2.3.2 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
    2.4 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
    2.5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5.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侧重“实用”,偏离最初目标
        2.5.2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笼统,没有可视化的目标要素和评价指标
        2.5.3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工科”特色
第三章 国内外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经验与启示
    3.1 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
        3.1.1 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3.1.2 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特色
        3.1.3 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发
    3.2 浙江工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
        3.2.1 浙江工业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3.2.2 浙江工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特色
        3.2.3 浙江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经验与启发
第四章 问卷调查:师、生、企对通识教育的诉求
    4.1 问卷设计
    4.2 问卷预测
        4.2.1 学生问卷预测分析
        4.2.2 教师问卷预测分析
        4.2.3 企业问卷预测分析
    4.3 问卷正式实施
        4.3.1 学生问卷分析
        4.3.2 教师问卷分析
        4.3.3 企业问卷分析
第五章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型构建与实施建议
    5.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5.1.1 知识整体论与均衡论
        5.1.2 核心素养要求
        5.1.3 课程设计理论的要求
        5.1.4 学生个人成长规律
        5.1.5 地方高校特色优势
    5.2 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及依据
        5.2.1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对学生“通识能力”的要求
        5.2.2 工程认证标准
        5.2.3 行业发展需求
        5.2.4 “新工科”的新要求
    5.3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型构建
        5.3.1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
        5.3.2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产出导向,多维融合
        5.3.3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多层次、模块化
        5.3.4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活动方式
        5.3.5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有效教学、持续改进
        5.3.6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模型:五“平台+模块”四要素三成果二层面一主线
    5.4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模型专家访谈
        5.4.1 访谈设计与实施
        5.4.2 模型实施效果的预测及改进方法
    5.5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模型的实施建议
        5.5.1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
        5.5.2 课程目标要支撑通识教育的毕业要求(能力素养要求)
        5.5.3 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综合评估
        5.5.4 重视以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隐性”文化建设
        5.5.5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5.5.6 大力建设精品文科,反哺工科通识教育
        5.5.7 更新教师观念,认识授课对象的独特性
        5.5.8 强化课程综合改革意识,共享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家访谈过程记录
    附录二 学生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教师版调查问卷
    附录四 企业版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9)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内涵阐释
        (一)创业
        (二)创业教育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价值引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借鉴
    注释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成就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成就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不显着
        (三)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题突显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有效支撑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不够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五)大学生创业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注释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
        (一)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知行合一”
        (三)凸显“个性化”教育
        (四)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一)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创业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四)创业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与分类施教相结合
        (二)创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
        (二)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
        (三)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一)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二)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养成
        (三)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四)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熏陶
        (五)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
        (七)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示范
    注释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创新与发展同行
        (二)转型与升级并存
        (三)矛盾与冲突交织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社会转型迭代升级——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规划展望——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
        (二)实施展望——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三)文化展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内涵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理念
    (二)生活教育视域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特征
    (三)生活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
    (一)生活教育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职业决策理论
三、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框架建构
    (一)实施的目标: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的主体构成:校企合作
    (三)实施过程:职业导向
    (四)实施评价:科学评价
四、S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四)研究假设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六)归因分析
五、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优化策略
    (一)为生活而成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二)为完满生活而规划:建立以人生规划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生活力:以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四)挖掘生活资源:科学提炼职业生活与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五)生命至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六)求真的引路人: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D]. 胡艳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思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 金茜.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4]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D]. 赵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樊丽霞.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D]. 李晓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7]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 张雅俐. 山西大学, 2020(01)
  • [8]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D]. 熊海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9]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 王东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生活教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D]. 巴肯山·阿力腾巴特.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大学生综合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