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远端摄像仪控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20)在《煤矿地面排矸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政策对能源生产提出的清洁低碳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矿设备的更新换代、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过程的控制自动化越来越重要。煤矿排矸系统涉及到矿车的运输、翻矸、矿车提升等控制过程,对各过程实现互联控制以及故障自动检测是更新煤矿排矸系统的关键。不仅能够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保证高效工作,同时也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的占用及浪费。本文对煤矿排矸地面运输系统的主要结构进行阐述,包括矿车地面运输系统、翻矸系统和绞车提升系统,通过分析该矿井各个环节运输能力匹配度,确定了制约排矸系统能力的关键点在于地面机车运输系统和地面矸山提升运输系统,为后续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并设计了地面排矸运输系统优化设计的整体方案。本文对全自动地面排矸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阐述,对排矸地面运输系统全自动化实现主要有三方面的改进研究:运输机车联动控制系统、矸石山绞车无人全自动电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完成了运输机车联动控制系统工艺流程设计,并给出了系统配置与网络拓扑;完成了矸石山绞车无人全自动电控系统的程序逻辑设计,并给出了变频器的具体参数设置;最后给出了视频监控方案设计。针对排矸运输系统掉道故障检测问题,分析多种检测实现方案,并对相应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估。通过比较分析拉力检测、红外线检测、电流检测以及振动检测四种方案实现的优缺点,振动检测选型和安装简单可靠,通过频谱进行判断,检测精度较高,并可通过电机、联轴器、滚筒等多点安装校验比对判断,误动作率极低,并设计了基于振动检测的排矸运输系统掉道故障检测方案。论文通过对提升机加速段、匀速段、减速段时电机工作基频为25Hz、10Hz、40Hz的掉道试验多点振动频谱分析,得出电机轴承处的振动数据作为检测翻矸车掉道现象的效果最优。掉道故障检测程序的实现以电机轴承处的振动数据作为判断矸石车掉道的依据,同时选择齿轮箱处的振动数据作为校验判断结果,从而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该论文有图43幅,表4个,参考文献55篇。
刘鹏坤[2](2020)在《基于视觉测量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是我国主体能源。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万吨死亡率持续降低,但开采技术条件日趋复杂,安全影响因素众多,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通过智能开采提升煤炭生产科技水平是减少人员伤亡、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煤炭采掘生产面对地下几百米甚至超千米深的煤层赋存复杂地质环境,采煤设备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定位、调整前进方向以适应煤层水平和高度方向的起伏变化。采煤工作面生产过程中要求“三直两平两畅通”(三直指煤壁直、刮板输送机直、液压支架直;两平指顶板平、底板平;两畅通指上下出口畅通。)。在工作面不断推进过程中,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一并向前推进,准确地测量综采工作面直线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控制,是煤矿综采工作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已有的推移千斤顶行程传感器可以检测本支架推移油缸行程值,但是无法得知液压支架本身所处在工作面的空间绝对位置,同时目前也没有一种有效手段检测工作面的直线度,该控制技术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研发具有先进水平、高可靠性、满足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建设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作面直线度感知和控制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需求,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综采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2013AA06A410)的资助下,开展了研制自动化工作面倾向弯曲矫直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针对综采工作面的环境影响,包括低照度、粉尘水雾影响、设备复杂等问题,展开基于视觉测量的复杂工作面直线度检测技术研究,以便为实现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视觉测量技术对综采工作面灰暗环境或是逆光环境采集图像不清晰的情况,研究设计强度可连续调节的均匀散射LED光源,以减少煤尘等外界因素干扰,同时根据不同环境增强物体之间差异,清晰分辨待测目标,提高测量图像的质量,从而简化图像处理算法。2)利用摄像机与刮板输送机及缆槽匹配的图像特征设计梯形窗口匹配技术,从灰度阈值的图像分割理论出发,将复杂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简化为刮板输送机电缆槽边缘的护板检测,从而将被测边缘准确、快速提取出来,简化处理算法和控制复杂性。3)提出一种新的行程测量方法,研究利用对射型超声波传感器提高行程测量精度;同时根据综采工作面的设备布置复杂性,研究基于无线通信的终端信息传递装置。4)提出了单目视觉直线度检测算法及多目视觉直线度检测算法,并将采集图像进行特征点匹配,消除误匹配特征点以及增加角点检测来进行图像匹配,最终在透视矩阵的作用下完成图像拼接过程。5)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
张乔[3](2019)在《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实现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一大批国内外着名的钢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大型桥梁相继被建成,如何实现对该类大型桥梁健康的监测,分析并选取合适的监测系统需求分析指标,构建可预研预判预警的健康检测系统,对于有效评定桥梁的结构状态情况和指导桥梁的运营管养决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及其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监测、数据存储管理、人机交互界面、巡检养护管理、综合预警与安全评估和视频监控方面;基于系统监控策略、监测内容以及系统构成及功能方面详细说明了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实现,完成了风速风向、环境温湿度、降雨量、桥面荷载车辆、结构振动及地震、结构温度、应力/应变、主梁挠度(线形)、支座位移和视频监控十个子系统的设计、部署、采集、显示和实现,并开展了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应用测试与数据分析,提出了系统数据误差处理、剔除重复数据、补充缺失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应用于东江大桥,系统分别对各项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并就各子系统监测数据的规律性、有效性,以及多种传感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验证了监测系统各项功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通过系统可适时掌握桥梁的运行状况和健康状况。
白慧[4](2019)在《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井下多网融合系统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矿井视频监控系统成为矿山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矿井现有视频监控的视频清晰度低,传输速率不稳定,且不同厂商的网络设备和管理平台难以互联互通。因此,设计和实现矿井环境下能兼容现有设备的视频传输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Mesh网络井下可视化无线救灾通讯技术与装备”(2013BAK06B03),本文以课题组设计的KBA12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为基础,设计和实现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包括视频图像预处理模块、H.264视频压缩模块、ONVIF接口模块和实时视频传输模块,实现视频远程传输、实时监控及不同类型设备之间对接等功能。视频图像预处理模块采用双边滤波法和直方图均衡法对原始视频图像做去噪和增强处理。H.264视频压缩模块将预处理后的YUV信号转换为NV12信号,并通过H.264压缩编码技术,采用帧内预测、熵编码等算法提升编码效率和质量。ONVIF接口模块利用gSOAP工具解析WSDL文档,生成头文件和服务接口框架,实现设备发现接口、设备管理接口和媒体服务接口,完成同一网段内设备IP搜索、设备信息管理和视频流地址配置与获取功能,满足兼容性需求。实时视频传输模块通过RTP协议封装H.264码流,RTCP协议和RTSP协议控制视频流实时传输,使用ONVIF标准封装RTSP视频流,实现多厂商设备的对接。测试结果表明,视频图像丢包率约为1.237%,传输距离为100m时,速率约为2.190Mbit/s,达到实时传输的目的,符合视频传输性能指标。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KBA12设备技术先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王岩[5](2019)在《矿井智能工业视频发展方向的研究应用》文中认为国家《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中对煤矿井下重要位置安装图像监视系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在煤矿井下变电所、水泵房、皮带、提升等重要设备、重要场所通过视频技术实现现场远程可视化监控和重要节点视频回放。视频成像技术从传统的模拟视频升级到数字视频,成像效果从简单的黑白图像升级到彩色图像,成像质量从最初的540TVL(约40万像素)发展到200万像素高清视频。截止到目前,国内煤矿大量均已经大量具有高清图像效果的数字视频,本文针对煤矿利用高清视频技术、视频分析技术、音视频一体化技术等优化数字视频的综合利用,为煤矿实现两化融合提供技术基础,为"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智能化无人"提供基于视频技术的安全补充保障。
王媛媛[6](2019)在《煤矿井下无线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煤矿开采大国,由于煤矿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事故。在提高煤矿开采从业者安全意识、规范煤矿井下开采工作和管理的同时,迫切需要借助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利用远程无线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的方法,进一步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事故隐患进行监测与预防。为此本文以煤矿井下作业管理系统项目为背景,研究设计一套基于无线网络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实时跟踪井下作业人员,实时监控井下作业环境,提高煤矿井下作业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并在必要时协助井下事故人员救援。首先,论文简述了煤矿井下作业的内容及井下作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分析了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剖析了开发并实施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和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并从井下作业和井下作业管理两个维度阐述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其次,论文明确了井下人员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系统的功能目标,分析了井下作业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及其存在的问题,从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紧急寻呼与报警、考勤管理、系统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从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可扩展性等方面讨论了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接着设计了井下人员定位子系统和井下视频监控子系统的应用架构,分别详细讨论了系统管理、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紧急寻呼与报警和考勤管理五大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并介绍了系统的数据库表设计和系统客户端的界面设计。最后,论文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实施方案,讨论了系统的硬件搭建的架构,并提供了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测试方案。
苏梦圆[7](2017)在《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矿井下地形复杂、环境恶劣,许多地方光线极弱,事故隐患点多,若空气中瓦斯和粉尘的浓度较高,则容易引发爆炸事故,因此对矿井下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很有必要。而现有矿用摄像仪多为隔爆型,笨重且造价昂贵,尤其在低照度下现有摄像仪采集到的视频图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其高清晰度的要求。所以开发一种符合本质安全原理且能够运用在低照度环境下的摄像仪设备在井下安全生产实时监控具有极大的意义。为满足低照度下能够采集到高质量的视频图像,本文提出设计一款用于矿井下并且低功耗,同时搭载高灵敏度图像传感器芯片摄像头的数字网络摄像仪,即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设备,对比不同的验证试验结果,最终选则三星出品的ARM Cortex-A8系列的S5PV210处理器作为设备的核心控制芯片。以分块化的设计思想设计并实现了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设备,主要模块包括视频采集模块、视频解码模块、供电模块、光强检测模块、辅助照明模块、接口通信模块等。其中,视频采集模块采用低照度模拟MCCD摄像机,并使用940nm波长的激光红外作为辅助光源,实现装备前端低照度环境下视频的采集,输出的PAL全电视信号由TVP5150AM1视频解码器转换成BT.656格式的数字信号传送给核心处理单元,再由核心处理单元转换成NV12格式的数字信号以便于压缩成H.264格式的信号用于以太网传输到终端显示;供电模块选用爱浦电子生产的VD10系列模块;接口通信模块包含以太网口以及各串口;设备设计遵循以太网通信协议,实现视频数据的有线传输。电路采用分块化设计、两层PCB板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稳定性。在整个电路测试过程中,设备满足低功耗本安设计等各种电气功能的要求,并实现了一般环境以及模拟全黑环境下的视频采集,实现了视频的实时传输与显示。实验表明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设备能够实现井下低照度环境下的视频的采集、处理和传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牛剑峰[8](2015)在《无人工作面智能本安型摄像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内煤矿综采工作面视频系统的现状,总结了工作面视频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无人工作面视频系统的技术需求,构建了无人工作面视频系统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以云台摄像仪为基础的工作面设备随动视频监视系统,同时为实现无人工作面的视频监视设计了智能本安型摄像仪,其可实现工作面设备的视频目标定位、追踪与接续和自动除尘等功能。
李谞玥[9](2014)在《数字视频设备通用网络接入及解码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视频监控系统以其特有的准确性、直观性、实时性以及其信息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背景下,起着越来越重要且广泛的作用。在信息化社会依托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已经转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然而,在当今的视频监控领域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视频监控的品牌众多,但他们所应用的系统却互不兼容,众多厂商的设备无法统一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基于一个已完善的插件系统,实现了一个通用的数字视频设备接入及解码平台。课题实现了不同厂家的设备间的统一管理,也通过插件的形式丰富了软件的功能。本文分析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和目前研究现状,并且深入研究学习了插件系统和动态链接技术的实现及工作方法。基于此,本课题主要工作为设计和实现了在TCP/IP协议下,通过Windows网络编程技术使得普通网络摄像机与本地平台间能够建立连接,获取网络摄像机的相关操作及视频数据。对网络摄像机视频数据设计了相应的解码模块,并给出了详细过程和分析。同时,为了保证整个监控系统的完善性,课题还完成了本地平台与Web前端管理界面的连接。本文最终给出了系统整体的组成和应用模式,并给出了平台实际的操作结果和解码输出,实现了课题设计目标。本课题总的设计目的是搭建一个通用的视频监控平台,能将多种不同的视频监控设备接入到一个统一的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上进行管理。该通用平台能够支持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数字视频监控设备,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管理操作平台,基本实现了前端设备的无关性。
马明[10](2013)在《井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文中提出煤矿重要生产环节、关键场所安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方便人员管理,实时了解现场设备运转情况及安全情况,可及时发现并避免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相对于模拟视频监控系统,数字监控系统增强了扩展性能和稳定性能,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赋予相应的权限,在局域网中的任何计算机上都可以浏览监控图像,实现方便快捷的远程监控管理,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远端摄像仪控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远端摄像仪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地面排矸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煤矿地面排矸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各章节的安排 |
2 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煤矿排矸运输系统优化设计 |
2.1 煤矿地面排矸运输系统的构成及现状 |
2.2 各个环节运输能力匹配度分析 |
2.3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运输能力优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地面全自动排矸运输系统控制设计 |
3.1 运输机车联动控制系统 |
3.2 矸石山绞车无人全自动电控系统 |
3.3 视频监控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地面排矸运输系统掉道故障检测研究 |
4.1 地面全自动排矸运输系统掉道故障检测方法 |
4.2 振动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5 地面全自动排矸运输系统掉道检测设计与实验 |
5.1 振动传感器选择 |
5.2 掉道检测系统设计 |
5.3 地面全自动排矸运输掉道检测实验分析( |
5.4 经济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视觉测量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
1.2.1 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 |
1.2.2 光纤应变 |
1.2.3 激光光敏矩阵传感器 |
1.2.4 视觉测量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综采工作面测量技术难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2 视觉测量工作面直线度技术方法 |
2.1 工作面图像获取方法 |
2.1.1 结构光增强位置标识方法 |
2.1.2 视频采集装置布置方式 |
2.2 工作面直线度检测图像处理 |
2.3 单目视觉坐标测量方法 |
2.3.1 视觉形状特征 |
2.3.2 特征搜索算法 |
2.3.3 程序初步验证 |
2.4 多目视觉坐标系建立方法 |
2.5 对视觉测量难点的解决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直线度综合测量装置研究 |
3.1 系统方案与设计 |
3.1.1 结构光控制 |
3.1.2 超声波行程测量方法 |
3.1.3 ZigBee无线控制方式 |
3.2 综合测量装置硬件设计方案 |
3.2.1 LED节点驱动控制设计 |
3.2.2 超声波模块选型 |
3.2.3 MEMS姿态传感器器件选型 |
3.2.4 无线模块选型 |
3.2.5 测量装置功耗评估 |
3.3 工作面无线控制设计 |
3.4 单相机整体设计 |
3.4.1 电动云台与调焦控制 |
3.4.2 云台预置位控制 |
3.4.3 电动变焦试验 |
3.5 验证实验 |
3.5.1 超声波测量支架直线度实验 |
3.5.2 结构光LED灯测量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4 单目视觉直线度算法研究 |
4.1 单目视觉直线度检测算法 |
4.1.1 视觉测量算法 |
4.1.2 测量直线度的步骤 |
4.2 视频编码压缩研究 |
4.3 测量精度提高算法研究 |
4.3.1 MEMS姿态校正相机角度 |
4.3.2 相机位置校正 |
4.3.3 焦距校正 |
4.3.4 暗通道去雾 |
4.3.5 图像数值滤波 |
4.4 单相机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多目视觉直线度算法研究 |
5.1 全局坐标系技术研究意义与现状 |
5.2 全局坐标系建立与预处理 |
5.2.1 全局坐标系流程 |
5.2.2 图像预处理 |
5.3 全局配准 |
5.3.1 图像配准要素 |
5.3.2 图像配准关键要素 |
5.3.3 图像配准的相似性测度 |
5.3.4 图像配准方法 |
5.3.5 多目视觉直线度算法 |
5.3.6 图像配准实验 |
5.3.7 统一坐标变换实验 |
5.4 图像融合 |
5.4.1 像素级融合方法 |
5.4.2 图像融合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直线度测量系统建立及找直实验结果 |
6.1 辅助硬件布置及试验 |
6.1.1 结构光建立 |
6.1.2 超声波测距实验 |
6.1.3 单相机试验 |
6.1.4 多相机图像融合 |
6.2 实验验证 |
6.2.1 单目视觉测量实验 |
6.2.2 相机链位姿传递测量实验 |
6.2.3 全工作面直线度测量实验 |
6.3 实验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实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监测策略 |
2.2.2 监测内容 |
2.2.3 构成及功能 |
2.3 监测数据采集方式 |
2.4 监测数据传输方法 |
2.4.1 主干光纤传输网络 |
2.4.2 光纤光栅应变监测网络 |
2.4.3 交通流量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实现 |
3.1 风速风向监测子系统 |
3.2 环境温湿度监测子系统 |
3.3 降雨量监测子系统 |
3.4 桥面荷载车辆监测子系统 |
3.5 结构振动及地震监测子系统 |
3.6 结构温度监测子系统 |
3.7 应力/应变监测子系统 |
3.8 主梁挠度(线形)监测子系统 |
3.9 支座位移监测子系统 |
3.10 视频监控子系统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应用测试与分析 |
4.1 监测数据预处理 |
4.1.1 数据预处理 |
4.1.2 数据预处理方法 |
4.2 应用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1 监测分析方法 |
4.2.2 子系统监测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视频图像预处理技术 |
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2.1 H.264 视频编解码原理 |
2.2.2 H.264 码流单元 |
2.2.3 H.264 关键技术 |
2.3 Web Service技术 |
2.4 ONVIF标准 |
2.5 流媒体传输技术 |
2.5.1 UDP协议 |
2.5.2 RTP/RTCP协议 |
2.5.3 RTSP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3 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1.1 需求分析 |
3.1.2 设计原则 |
3.2 研究基础 |
3.3 软件方案设计 |
3.3.1 视频图像预处理设计 |
3.3.2 H.264 视频压缩设计 |
3.3.3 ONVIF接口设计 |
3.3.4 实时视频传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实现 |
4.1 视频图像预处理实现 |
4.1.1 双边滤波去噪算法 |
4.1.2 直方图均衡化增强算法 |
4.2 H.264 视频压缩实现 |
4.2.1 NV12 信号转换 |
4.2.2 H.264 编码实现 |
4.3 ONVIF接口实现 |
4.3.1 g SOAP通信框架生成 |
4.3.2 设备发现接口实现 |
4.3.3 设备管理接口实现 |
4.3.4 媒体服务接口实现 |
4.4 实时视频传输实现 |
4.4.1 RTP报文解析与打包处理 |
4.4.2 RTSP视频流传输与控制 |
4.4.3 ONVIF封装RTSP视频流 |
4.5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与方案 |
5.2 接口测试 |
5.2.1 服务端与客户端接口通信测试 |
5.2.2 设备发现接口测试 |
5.2.3 设备管理接口测试 |
5.2.4 媒体服务接口测试 |
5.3 功能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应用案例 |
5.6 测试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矿井智能工业视频发展方向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矿井下摄像仪的发展现状 |
2 煤矿智能工业视频的发展趋势 |
3 煤矿智能工业视频在智慧矿山平台中的作用 |
4 煤矿智能工业视频的系统架构及功能 |
4.1 智能工业视频综合应用说明 |
4.2 智能工业视频斜巷绞车应用实现说明 |
4.3 智能工业视频斜巷绞车应用实现说明 |
5 结论 |
(6)煤矿井下无线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井下人员定位监控系统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井下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2 井下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
1.2.3 井下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发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矿井下作业及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管理 |
2.1 煤矿井下作业及其特点 |
2.2 煤矿井下作业管理及其特点 |
2.3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2.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3.2 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分析 |
3.1 井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的目标 |
3.2 井下作业管理的业务流程分析 |
3.3 井下人员定位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3.1 考勤管理功能 |
3.3.2 人员定位管理功能 |
3.3.3 视频监控管理功能 |
3.3.4 紧急寻呼与报警功能 |
3.3.5 系统管理功能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2.1 系统管理 |
4.2.2 人员定位子系统 |
4.2.3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设计 |
4.2.4 紧急寻呼与报警子系统设计 |
4.2.5 考勤管理子系统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4 系统界面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施与测试设计 |
5.1 系统的软件选择及实现 |
5.2 系统的硬件选择及实现 |
5.2.1 井下人员定位子系统硬件设计 |
5.2.2 井下视频监控子系统硬件设计 |
5.3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及测试内容 |
5.3.1 测试的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 |
5.3.2 测试内容 |
5.3.3 测试结果 |
5.4 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矿用摄像仪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主要技术的研究 |
2.1 本质安全技术 |
2.2 视频采集技术 |
2.2.1 镜头选型 |
2.2.2 图像传感器技术 |
2.2.3 辅助光源的选择 |
2.3 ARM微处理器技术 |
2.3.1 ARM微处理器简介 |
2.3.2 ARM Cortex-A8架构及S5PV210微处理器 |
2.4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5 以太网传输技术 |
2.6 夜视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3 设备总体设计 |
3.1 设备的设计目标 |
3.1.1 需求分析 |
3.1.2 主要技术指标 |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2.1 设备总体结构设计 |
3.2.2 视频采集及编码单元的设计 |
3.2.3 辅助照明的设计 |
3.2.4 供电单元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设备硬件结构设计 |
4.1 核心板模块及其外围输出 |
4.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3 各功能单元电路设计 |
4.3.1 辅助光源驱动电路 |
4.3.2 光强传感器单元电路 |
4.3.3 供电单元电路 |
4.3.4 视频解码单元电路 |
4.3.5 以太网接口电路 |
4.4 设备电路板设计 |
4.4.1 矿用摄像仪设备的PCB布局设计 |
4.4.2 矿用摄像仪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
4.4.3 矿用摄像仪设备的ESD防护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设备系统测试 |
5.1 电路各电气功能测试 |
5.2 设备功能测试 |
5.3 设备性能参数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无人工作面智能本安型摄像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用摄像仪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 1 发展现状 |
1. 2 存在问题 |
1. 3 技术发展方向 |
2 矿用摄像仪分类 |
3 智能本安型摄像仪的设计 |
4 结语 |
(9)数字视频设备通用网络接入及解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课题涉及的关键技术 |
2.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2 动态链接库和插件 |
2.2.1 动态链接库 |
2.2.2 插件系统 |
2.3 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视频传输协议 |
2.4 TCP/IP应用编程 |
2.4.1 TCP协议工作流程 |
2.4.2 Windows SOCKET编程 |
2.5 视频压缩编码 |
2.5.1 MJPEG编码(Motion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
2.5.2 MPEG-4视频编码 |
2.5.3 H.264视频编码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视频设备通用网络接入模块 |
3.1 基于SDK开发包的插件模式 |
3.1.1 SDK软件开发 |
3.1.2 基于SDK的海康威视(HikVision)插件 |
3.2 Windows套接字技术 |
3.2.1 socket函数 |
3.2.2 connect函数 |
3.2.3 htons函数和htonl函数 |
3.2.4 send函数 |
3.2.5 recv函数 |
3.3 数字视频设备网络接入模块设计 |
3.3.1 本地平台向网络摄像机发送命令 |
3.3.2 本地平台接收数据 |
3.4 数字视频设备网络接入模块实现 |
3.4.1 请求登陆 |
3.4.2 用户身份校验 |
3.4.3 连接保活 |
3.4.4 请求视频数据 |
3.4.5 音视频协议登陆 |
3.4.6 视频数据传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视频设备解码模块 |
4.1 FFmpeg开源库 |
4.1.1 FFmpeg组成组件 |
4.1.2 数字媒体处理系统 |
4.1.3 FFmpeg解码流程 |
4.2 数字视频设备解码模块设计 |
4.2.1 数字视频设备视频格式分析 |
4.2.2 FFmpeg几个主要结构 |
4.3 基于FFmpeg解码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总体设计实现 |
5.1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和应用模式 |
5.2 插件系统结构 |
5.3 数据库结构 |
5.3.1 数字视频设备信息数据库 |
5.3.2 用户信息数据库 |
5.4 平台总体设计 |
5.4.1 平台总体组成框架 |
5.4.2 数字视频设备注册过程 |
5.4.3 数字视频设备预建连过程 |
5.5 平台总体实现 |
5.5.1 建连及数据接收模块实现 |
5.5.2 解码模块实现 |
5.6 平台性能测试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井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 |
1.1 井下前端摄像仪 |
1.2 监控中心 |
1.3 终端系统 |
2 视频管理软件 |
2.1 视频管理软件特点 |
(1) 树形架构: |
(2) 可扩展成网状结构: |
(3) 轻量级的目录服务器: |
(4) 高效的流媒体服务器: |
(5) 优化的存储中心: |
2.2 视频管理软件功能 |
2.2.1 观看现场图像 |
2.2.2 录制视频图像 |
2.2.3 回放视频录像 |
2.2.4 PTZ控制及预置位 |
2.2.5 高分辨率图像和带宽设置 |
2.2.6 设备管理 |
2.2.7 用户管理 |
2.2.8 电子地图 |
2.2.9 组播技术 |
3 结语 |
四、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远端摄像仪控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地面排矸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D]. 张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基于视觉测量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研究[D]. 刘鹏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3]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实现与应用[D]. 张乔. 长安大学, 2019(07)
- [4]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白慧.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矿井智能工业视频发展方向的研究应用[J]. 王岩.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9(05)
- [6]煤矿井下无线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D]. 王媛媛. 东南大学, 2019(03)
- [7]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苏梦圆.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8]无人工作面智能本安型摄像仪研究[J]. 牛剑峰. 煤炭科学技术, 2015(01)
- [9]数字视频设备通用网络接入及解码系统设计[D]. 李谞玥.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10]井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J]. 马明. 河北煤炭,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