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应用的软件框架与实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锐[1](2019)在《基于描述的企业应用快速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能跟上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企业应用需要对快速变化的需求有足够的适应性或能作出快速响应。而传统的基于项目的软件开发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在现代的软件开发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设计建模方法和快速开发框架乃至快速开发平台,很大程度改善了企业应用的开发流程、成本和质量。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快速开发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且与现有业务系统集成困难,多数快速开发平台存在架构体系庞大、框架设计复杂、平台维护困难和费用昂贵等问题,使得开发人员的学习、开发和维护成本仍会随着业务的复杂变化而不断增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描述的企业应用快速开发平台,重点研究如何在保障应用软件稳定性、扩展性和质量的同时提高业务组件的复用率,降低学习、开发和维护成本,最终有效提高企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部署效率。首先基于领域驱动设计和面向服务架构的开发方法对企业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涉及的业务对象、数据持久化操作、业务规则、服务接口以及数据展示等要素进行分析建模,形成不依赖于特定语言和框架的描述;然后设计了基于Spring Boot框架的Web在线可视化设计工具,实现开发人员在线进行企业应用的业务分析和设计;设计通用的代码生成引擎并基于模板引擎技术设计特定语言和框架的代码生成模板实现根据开发人员设计的描述信息自动生成相应代码的功能;最后设计了通用的代码自动编译和打包引擎以及服务运行容器实现了应用的在线自动编译、构建和部署运行。通过进行平台的测试和在实际项目功能模块中的验证,结论证明,本文通过研究设计了一套企业应用在线可视化设计、代码生成、代码自动编译运行和在线预览的基于描述的快速开发平台,为企业应用的开发人员提供一站式的开发设计和管理功能,能有效降低开发人员对不同粒度软件构件的重用学习成本和维护难度,基于描述的设计将使得规范化的业务能够得以重用且技术的更新发展能无缝地运用在现有产品中,降低软件产品客户端的部署和持续改进工作量。
张欧[2](2019)在《面向自助服务终端软件框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自助服务终端已经在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和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助服务。随着自助终端市场的蓬勃发展,自助服务终端供应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自助服务终端企业迫切需要开发一款可复用的面向自助服务终端软件开发的框架,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提出一种面向自助服务终端软件框架,充分考虑自助服务终端领域特征需求,抽象领域通用组件。基于MVC设计分层的系统架构,根据分层对模块组件进行抽象。框架提供了UI组件、设备控制组件和通信组件等核心可复用组件,设计常用的工具组件。UI组件提出页面元素对象池的方式提高创建页面效率,设备组件采用单例模式和配置方式决定实际需要实例化的设备对象,通信组件为各种复杂的数据通信提供了备选方案,工具组件以简单的接口方式提供统一的工具服务。并且充分考虑了可扩展性,开发人员可以将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对具体应用需求的技术方案集成到系统框架中,丰富框架功能。使用面向自助服务终端框架设计并且实现电力自助缴费终端,验证框架在实际工程中的可用性。首先对电力自助缴费终端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模块设计。然后基于UI组件设计用户界面并且编写用户界面控制代码,基于通信组件编写通信接口,基于设备控制组件调用设备服务。最后根据业务流程组合框架各部分功能实现业务需求。
王振坤[3](2019)在《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框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走进了信息化的时代,Web软件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角色权限与功能日志管理作为Web应用系统中基础的通用功能,对Web软件的安全性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本课题以角色权限与功能日志管理为基础,实现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框架,提高Web软件的开发效率。首先,描述了国内外针对用户角色权限与日志的发展状况,提出研究功能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框架的必要性。为此,研究了Web软件开发中用到的相关技术,为框架的实现做准备。其次,给出了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模型的整体思想,描述了模型内的数据走向,总结了模型应具备的特点。借助分层思想,构建了一个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模型的层次模型,详细介绍了模型中功能展示层、功能层以及数据层的设计方案,描述了模型内模块间的数据耦合。再次,结合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层次模型以及各层次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各关键层次的实现思路和主要流程,实现了框架内功能展示层、数据层和功能层的主要功能,基于柔性软件的设计思想,实现了框架与Web软件之间的柔性可配置绑定方式。最后,利用该模型和实现框架开发了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数字信息中心系统,概述了框架与该项目的绑定过程,验证了框架中的功能,说明了框架的可行性、实用性。
翟剑锟[4](2013)在《Spring框架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Browser/Server结构的Web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管理信息主流技术。美国SUN公司开发的Java语言,是目前Web应用服务器端的主流开发语言。Spring框架是非常着名的开源全功能Web框架技术,也是目前国内外Web企业开发项目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本文以Spring框架为研究对象,技术分析框架内部结构和实现原理,研究Spring框架在企业项目中的应用。本文选取Spring框架的两个功能模块——核心模块和AOP模块,从Spring框架最新发布版本的源码入手,按照源码原始的顺序,逐一技术分析核心模块和AOP模块中的关键接口和类:1)选取了Spring框架源码core包中的ResourceLoader接口、AbstractResource抽象类,结合源码分析了他们的类图和构成。2)选取了beans包中的AbstractBeanDefinitio、BeanWrapperImpl和IOC容器最重要的接口BeanFactory,对他们源码进行了注释和类图的构成分析。3)对AOP模块中15个软件包,进行了包内类图的技术分析。4)完成了一个完整的Spring框架项目实现的应用研究。站在软件工程的四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活动的角度,研究Spring框架在企业项目中的应用。5)选取了三个不同行业的企业项目软件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案例,研究Spring框架的应用规律。本文从Spring框架的源码角度,清晰地分析出了1OC容器的内部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结合AOP联盟API和AOP模块,清晰地分析出了AOP的内部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本文实现了一个以Spring框架为基础的软件项目,结合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四个活动,研究了Spring框架对于四个活动的益处。选取了三个行业的软件项目,进一步阐述了Spring框架能够提高项目的单元测试能力,减少软件设计中的耦合,提高了项目的运行时性能,增加项目的可维护性。
荣耀[5](2012)在《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平台的开发是当前占优势地位的企业级应用开发方式,然而目前主流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提供的特性大多集中于技术方面而非业务方面,导致用户使用平台构建具体的企业级应用时需要付出很大的工作量,面临的技术难度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目标是在屏蔽复杂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易用的、面向业务的系统构建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用户技术能力要求,使得企业级应用用户可以参与到系统建设中并占据主导地位。平台提供开发、配置与管理工具,允许快速搭建出所需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软件,并可以满足企业个性化业务需求和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实现了平台的原型后,以其为基础搭建航班延误预测与波及分析系统,初步验证平台机制的有效性。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给出了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规划,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础建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该建模机制被命名为广义面向对象动态建模(GOODM,GeneralizedObject-oriented Dynamic Modeling)。GOODM机制是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核心和基础,将面向对象技术用户群体从软件开发者扩展到企业应用用户。GOODM支持对企业业务的动态建模,用户甚至可以在企业级应用系统投入运行后继续调整模型,所作的调整可以通过运行时引擎自动更新到用户界面上,并且不会意外地破坏系统中既有的数据,从而将对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2)给出平台的构建基础即企业级AJAX框架和近距离无线移动交互框架与服务的设计与实现。企业级AJAX框架提供了一套丰富客户端控件以及三种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交互方式,允许开发者快捷地构建企业级AJAX Web应用,其性能和带来的用户体验优于传统的ASP.NET模型。近距离无线移动交互框架与服务扩展了微软.NET框架在近距离无线交互方面的无缝计算能力,在企业级Web应用服务与近距离无线交互应用服务间架起了桥梁。(3)给出了平台的工作流系统和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流系统以平台基础建模系统为基础,实现流程控制数据和平台业务数据的无缝集成,同时利用脚本机制和适当的界面交互手段,实现根据流程绑定的业务数据对象进行动态路径选择以及对业务数据对象进行有效性验证等智能化的功能。工作流引擎提供的交互功能可以将多个孤立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更复杂的业务流程。查询系统是平台的一个重要辅件,可以为不同的企业级应用用户提供弹性查询建模功能,并能根据用户的配置自动生成客户端查询模块。查询系统基于分析和执行用户自定义SQL语句增强了平台应对不同企业级应用的数据查询需求的能力。(4)给出了基于平台的航班延误预测与波及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提出了适应不同情况的航班延误预测与波及分析模型,并将模型算法封装进Web服务中。接下来给出了延误波及图形组件包的设计与实现,用于生成针对航班延误波及DAG、高级Petri网、贝叶斯网络以及元胞自动机等模型的的仿真视图以及棒图等统计图,以期为航班延误预测系统用户提供直观的图形反馈功能。最后,基于平台搭建了航班延误预测与波及分析系统。系统支持包括计算机工作站和中低端移动智能设备在内的多种访问媒介。对国内某大型枢纽机场航班运行历史数据的验证计算表明,该系统能够协助完成对机场、航空公司、旅客等的航班延误分析和预测计算,预测准确度达到80%以上。本文主要的创新研究成果包括:(1)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广义对象动态建模和解析机制;(2)作为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构建基础的企业级AJAX框架和近距离无线移动交互框架和服务;(3)基于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工作流系统和查询系统的动态建模和解析机制;(4)基于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航班延误预测与波及分析系统。
盛秀杰[6](2010)在《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经过数十年的高强度的勘探与开发,含油气盆地已进入勘探与开发的高成熟阶段,对油田的投入与产出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统筹兼顾、多学科、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及最快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是获取地下更准确认知、最大化提高采收率的最终有效途径。同时,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们需要突破常规研究思维,在深入对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在跨学科的新技术引入、不同学科团队合作的有效性方面做大胆突破。多年来,围绕有利勘探目标圈定,精细油藏描述等研究课题,油气E&P领域已经在石油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测井解释、钻井工程等方面形成有效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包括相对成熟的研究团队组织模式。但,目前油气E&P领域的综合研究在团队运作和技术手段上还相对落后。如,项目资料仍过多停留在纸介质层面,常见的有课题报告、离散的图件、和诸如数据表格等简单的计算机文件。项目研究则借助于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软件来进行,这样的现状难以满足当下勘探与开发的高水准要求,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通用数据处理和图形软件均有各自的原始数据格式和并非面向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数据处理功能,原始数据的准备一般只能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导致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繁重且容易出错。研究成果和原始数据之间缺乏迅速高效的互动反馈及追踪机制,在研究成果中补充考虑新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极为困难;多种来源和形式的资料难以有效的集成化管理,研究人员往往无法保证在应用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进而影响最终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以本文所在课题为例,本文所在的“鄂北杭锦旗地区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课题对上述问题已经有“很好”的反映,也是目前典型主流研究团队的运作模式。本课题涉及到多门学科的最新研究,以便于该工区新的有利勘探目标的圈定。不管是地化方面的研究(各种地表异常圈定)、构造方面的研究(等时构造层位的建立)、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波阻抗的反演计算)等,课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研究基本上各自独立进行,项目关注的是最终研究结果及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结果的主观判断与综合分析。显然,尽管上述学科最后分别提供了以不同的图件形式表达的研究结果,但无法实现多学科间研究成果的统一量化表达,进而更快速准确地进行空间对比和分析,同时多学科间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协同互动研究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在油气E&P领域与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等其它领域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最终落脚在信息科学、空间数据管理等最新技术发展在油气E&P领域中的应用,希望一方面把跨领域的最新研究思维和技术成果引领到当下油气E&P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以“适当的形式”能够量化、串接、组织起当下多学科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效果。目前,“适当的形式”就是本文提出的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本文在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体系架构设计及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及有意义的尝试:①在最快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方面,需要释放油气E&P领域专家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在被羁绊于本学科典型应用软件开发,在能够集成既有不同研究成果(也就是典型专业应用软件)基础上,更多推动本学科新算法、新技术的研究;②在推进不同学科间的有效研究流程方面,需要“映射”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定义研究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及上下文约束,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流程具有高度的可组合性及可匹配性;③在不同学科间的基本沟通方面,需要“抽象”油气E&P领域的数据、信息以及研究结果(知识的表现),一方面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具有一致的沟通与信息表达基础,同时通过对以往、现今及未来的海量领域数据的建模、存储及基于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等方面有新的突破;④有了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代表”(基于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专业应用软件实现),符合不同学科的一致性“语言”定义(领域统一数据模型)以及不同学科的一致性研究“过程”定义(系列领域服务的接口表达),接下来需要搭建不同学科的实时沟通平台,形成真正有效的面向油气E&P领域的“智能化”协作平台。因此,围绕上述要点,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理顺了当下信息科学技术最新的软件开发理念(软件重用)及基础软件实现(通用基础中间件),强调了系列软件重用的成果(面向对象封装、不同层次的设计模式、框架等)在形成弹性软件体系结构,快速、健壮软件实现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以系列设计模式为代表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可以被直接应用到油气E&P领域数据模型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建模手段。等同系列操作系统和系列商业数据库,面向分布式异构环境软件开发的基础中间件作为近几年来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技术发展,其必将在油气E&P领域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通过深度参与油气E&P领域的典型横向课题,识别、定义领域基础中间件在多学科协作方面覆盖的范畴及需求,顺承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封装与设计理念,国内第一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面向油气E&P领域的基础中间件定义及特点。定位多学科的有效协作,在数据集成、应用软件集成、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及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四个方面,给出了清晰的技术路线阐述及关键点说明。(3)在数据集成方面,除了强调信息科学技术在软件重用方面的新思维引入到统一领域对象的建模中,给出全新的领域对象间的关系定义外,强调了统一领域数据模型建模中的其它若干关键技术点。如,基于数据、信息、知识驱动的领域实体对象的归类技术,通过“活动”的概念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中不同学科的实际研究过程及信息传递。基于海量数据管理的角度,面向油气E&P领域比较系统完整地引入空间数据对象概念,其与领域实体对象、空间索引机制等一起为领域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最新的技术途径。最后,面向软件开发层面,基于模板技术等给出了部分领域对象的工具箱代码实现,展示了最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实践成果。(4)在应用软件集成方面,特别强调了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概念。其一方面定位于有助于不同学科专业软件的快速开发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相关领域服务的代理类,使系列油气E&P领域的专业软件达到企业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软件集成效果。(5)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方面,更多强调了直接受益于当下满足CORBA规范的最新基础中间件的开源软件。一方面展示了基于CORBA规范的典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另一方面在异步消息传递、请求与处理的并发处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细节的实现思路。(6)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概念奠定了面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基本分层体系架构。命名服务、负载服务为代表的跨领域共性服务与基于地震属性的含油气检测为代表的领域服务即插即用于同一软总线,通过面向分布式环境的不同事件驱动等机制,与数据访问服务一起构建了支撑当下最新多学科研究深层次合作的技术方案。(7)以地震属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为切入点,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理念及部分基础实现,在纵向上(相对单一的领域“智能化”服务平台)验证了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进行软件快速开发、软件集成、统一领域数据模型的存储与访问的验证。更为关键的是,结合杭锦旗地区的实际课题需要,给出了基于BIOT理论的含油气检测结果,为该工区的最终有利圈闭评价提供必要的佐证。最后,本文的研究过程及成果也希望被看作是对传统石油工程研究范围的一个积极突破,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当下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所在,在地学的学科分类研究中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因此,信息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其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油气E&P领域应该有更加明确的交叉研究方向与定义。一方面定位于利用其它领域的最新发展推动油气E&P行业的快速发展,即“资源有限,技术无限”,另一方面也为作为核心产业的油气E&P行业提供更多的民族软件。
徐展敏[7](2008)在《基于.Net的分布式企业应用框架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企业级应用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的企业应用系统在信息化的进程中逐渐由理论研究走上应用前沿,为企业的信息化注入了无限的动力。然而,分布式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环节众多、结构复杂,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包括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由于软件复用程度低,很难满足“工业化”软件生产的需求。框架作为现代软件复用技术的重要方式,不仅提供了设计复用,而且实现了功能代码的大粒度复用,为软件开发的大粒度复用提供了可能。实践证明,基于应用框架的二次开发,可以极大的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本文针对当前分布式企业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可复用程度低、可维护性差等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可为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提供大粒度复用的企业应用框架(Enterprise Application FrameworkEAF)。EAF框架采用独立业务流的设计思想,支持企业业务逻辑单元的解耦合;支持业务服务的管理和备用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分布式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靠性;同时还支持服务的动态装配,设计了基于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 IoC)的微容器,采用了基于构造函数的注入方式,实现了框架对企业业务逻辑的无侵入性。本文首先对框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介绍了框架的一些基本概念、基于框架的软件开发过程及其优点,通过对构件、设计模式等概念的比较,指出基于框架的软件复用与它们的不同点。其次基于对当前企业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分析,提出了本文框架的设计思想和基本要求,确定了框架的体系结构,并就框架的IOC微容器、通讯构件、服务信息管理构件(SIMC)以及集成优秀开源框架NHibernate的框架通用数据访问构件(General Data Access GDA)等核心构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终形成了一个应用于.Net平台下,基于B/S架构的分布式企业应用框架。最后,通过对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IS)的实现,验证了基于EAF框架进行分布式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简洁性和灵活性。
梁培明[8](2007)在《基于构件的软件框架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复用是在软件开发中避免重复劳动的解决方案。通过软件复用,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近十几年来,面向对象技术出现并逐步成为主流技术,为软件复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软件复用研究重新成为热点,被视为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现实可行的途径。框架技术的发展使软件复用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发展对软件复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框架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框架是一个软件产品的半成品,它含可变和不变部分,通过对可变部分的定制得到不同的应用系统。框架是实现大粒度软件复用的有效途径,面向对象框架可以通过实例化扩展实现具体的应用系统,但是,研究和实践表明,面向对象框架存在着一些问题。采用基于构件的框架,通过用构件替代框架内部相互协作的类,以增大框架构成成分的粒度;同时利用构件的接口调用和组装实现框架扩展机制。本文在研究各种软件复用技术和框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NET Framework技术,给出了一种基于构件的企业应用框架CBEAF(Component-Based Enterprise Application Framework)模型;阐述了框架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讨论了基于构件的框架中连接构件和功能构件的开发模型、过程和方法;探讨了热点驱动的应用框架开发过程和方法。最后,将该企业应用框架模型应用于ERP系统框架的分析、设计中,并对ERP系统框架中的可变部分(热点)的常见种类进行了分析、归纳。实践表明,依据该框架模型和开发过程进行框架开发,能够开发出具有较高复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企业级应用框架;不仅能够提供构件复用,而且提供构架的复用;可有效提高二次开发的效率。
杨娟[9](2008)在《国内新一代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国内新一代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的实际需求,结合软件界在软件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电信管理论坛(TMF)关于NGOSS(New Generation Operation System and Software,新一代运营系统和软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国内新一代电信业务支撑系统(NGBSS)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和部分实现了新一代电信营业系统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使用形式化的方法对NGBSS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描述,最后提出了一种国内现有运营支撑系统向NGBSS平滑过渡的实施建议方案。通过研究,论文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一种国内新一代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在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构建新一代电信运营支撑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电信领域的特点以及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国内新一代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风格、基于构件技术、采用分布式结构、以数据为核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扩展性。2.设计和部分实现了电信领域营业系统应用框架在深入分析电信领域营业系统需求的基础上,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设计和部分实现了营业系统的应用框架,包括完成应用框架的设计,构件的划分、设计与实现。3.提出了NGBSS中构件粒度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在NGBSS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构件粒度的划分是一个难点。结合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的特点,论文给出了构件粒度划分的独立性原则和分离分层的原则:即每个构件功能相对独立,数据与逻辑分离,构件不跨越层次。论文中以电信营业系统应用框架中的构件为例,给出了具体的方法。4.提出了一种国内现有业务支撑系统向NGBSS平滑过渡的实施建议方案。结合某电信企业的实例,论文提出了一种现有业务支撑系统如何向NGBSS平滑过渡的实施建议方案。该方案既考虑到保护现有投资,又可保证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和不间断性,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作为电信企业建设NGBSS的实施参考方案。
廖尔崇[10](2007)在《支持ICEMDA的软件框架技术与实现》文中指出复用技术能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软件演化技术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软件资产,这些技术是解决软件危机的重要手段。而框架做为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应当整合这些技术,支持软件的复用和演化。本文主要研究和实现了一个支持ICEMDA的应用软件框架,旨在提高软件复用度、提高流程管理能力和数据安全度、支持软件演化、提高软件适应能力、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在理论方面,首先分析了支持ICEMDA的软件框架的基本功能,建立了框架的元模型。接着根据业务构件特点提出了面向演化的业务构件模型,把业务构件分为基层和元层两个层次。然后提出由框架的演化容器注入新的业务构件元层数据值实现业务构件演化。为了支持业务构件在角色间的复用,在RBAC96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业务构件元层数据的面向复用的RBAC模型;并引入了BC构件单元级权限配置的模型,由该模型向演化容器提供元层数据值。然后根据框架的特点,阐述了面向演化的C2风格框架体系结构及其形式化描述。最后介绍了在这种特定开发环境下软件复用和演化度量的方法。在设计方面,本文根据前面的理论研究,对框架进行了详细设计。首先介绍了框架的总体设计、功能划分和框架热点的设计。接着给出了框架的表示层的设计,主要是框架显示布局和菜单树的生成。然后介绍了框架业务层设计,比如演化容器、单元级权限解析器、框架与工作流的集成机制、业务构件基本管理机制。接着介绍了框架的持久层的设计,封装了数据库和xml文件的相关操作。最后分析了框架的性能。在应用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框架的开发和演化模式。然后以薪资管理构件为例,着重阐述了需求分析、演化及复用分析、单元级权限配置过程,接着通过界面展现了框架的应用过程、支持复用和演化的特性。最后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二、企业应用的软件框架与实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应用的软件框架与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描述的企业应用快速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快速开发平台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快速开发平台基础 |
2.1 领域驱动设计 |
2.2 面向服务的架构 |
2.3 模板引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快速开发平台需求分析 |
3.1 平台设计目标 |
3.2 平台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 |
3.2.2 非功能性需求 |
3.3 平台总体结构 |
3.4 平台开发环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快速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Spring Boot的后端基础框架设计 |
4.1.1 基于Spring OAuth2 的统一身份验证 |
4.1.2 统一的服务端返回结果 |
4.1.3 统一的异常处理 |
4.1.4 统一业务日志处理 |
4.2 平台通用基础功能设计 |
4.2.1 登录功能设计 |
4.2.2 系统常量及字典库功能设计 |
4.2.3 权限管理功能设计 |
4.2.4 应用软件项目管理功能设计 |
4.3 应用软件描述的建模及管理功能设计 |
4.3.1 应用软件开发模型的分析和设计 |
4.3.2 应用软件在线设计功能实现 |
4.4 代码生成引擎设计 |
4.4.1 通用代码生成引擎设计 |
4.4.2 基于Spring框架的代码生成 |
4.4.3 基于前端IView框架的代码生成 |
4.5 应用软件项目在线运行功能设计 |
4.5.1 通用代码自动构建、编译器设计 |
4.5.2 通用服务运行容器设计 |
4.5.3 应用软件项目在线运行功能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快速开发平台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目标 |
5.2 测试环境 |
5.3 测试过程及结果 |
5.3.1 通用基础功能测试 |
5.3.2 应用软件在线设计功能测试 |
5.3.3 代码生成、编译和部署运行功能测试 |
5.4 快速开发平台的验证 |
5.4.1 用户、组织实体设计 |
5.4.2 用户、角色实体设计 |
5.4.3 业务规则及服务接口设计 |
5.4.4 界面及菜单设计 |
5.4.5 代码生成及运行预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面向自助服务终端软件框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概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面向自助服务终端软件框架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目标系统架构设计 |
2.3 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框架核心组件实现 |
3.1 UI组件 |
3.2 设备控制组件 |
3.3 通信组件 |
3.4 工具组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框架在电力自助缴费终端中的应用 |
4.1 电力自助缴费终端设计 |
4.2 电力自助缴费终端实现 |
4.3 运行效果与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框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技术分析 |
2.1 Browser/Server结构介绍 |
2.2 Asp.Net三层架构介绍 |
2.3 柔性软件介绍 |
2.4 HTTP协议 |
2.5 NPOI导出Excel文件数据 |
2.6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研究 |
2.7 系统业务功能菜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模型设计 |
3.1 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模型整体架构 |
3.1.1 模型整体架构 |
3.1.2 模型特点 |
3.2 模型的层次结构设计 |
3.3 模型层次功能设计 |
3.3.1 功能展示层设计 |
3.3.2 功能层设计 |
3.3.3 数据层设计 |
3.4 模型中模块间数据耦合 |
3.4.1 功能菜单设置模块与用户角色权限管理模块之间 |
3.4.2 用户权限检测模块与用户角色权限管理模块之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框架实现 |
4.1 功能展示层实现 |
4.2 数据层实现 |
4.3 功能层实现 |
4.3.1 功能日志管理模块 |
4.3.2 业务功能菜单管理模块 |
4.3.3 用户角色权限管理模块 |
4.3.4 角色权限验证模块 |
4.4 框架与Web应用系统绑定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框架的应用实例 |
5.1 实验准备 |
5.1.1 环境部署 |
5.1.2 系统简介 |
5.2 框架引用 |
5.3 应用实例 |
5.3.1 业务功能菜单设置 |
5.3.2 用户角色权限管理 |
5.3.3 用户权限验证 |
5.3.4 功能日志管理 |
5.4 实验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Spring框架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 |
1.2.1 企业Javabean的由来和优缺点 |
1.2.2 Spring框架的内容和发展 |
1.2.3 控制反转容器 |
1.2.4 AOP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pring核心模块的技术分析 |
2.1 核心模块源码的技术分析 |
2.1.1 核心模块core包 |
2.1.2 核心模块beans包 |
2.2 核心模块IOC容器工作原理 |
2.3 应用上下文IOC容器工作流程 |
2.4 Spring框架的IOC容器优缺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pring框架AOP模块的技术分析 |
3.1 AOP模块源码技术分析 |
3.1.1 aop包 |
3.1.2 AspectJ支持包 |
3.1.3 基础框架包 |
3.1.4 拦截器包 |
3.1.5 范围包 |
3.1.6 支持包 |
3.1.7 target包 |
3.2 Spring框架AOP模块工作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pring框架项目轻量实现 |
4.1 项目需求分析 |
4.2 项目架构设计 |
4.3 项目详细设计 |
4.4 项目单元测试 |
4.5 Spring框架的项目应用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pring框架企业项目应用研究 |
5.1 油料系统管理软件 |
5.2 税务系统软件 |
5.3 车辆调度监控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企业级应用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1.2 企业级应用开发模式的研究与进展 |
1.3 企业级应用开发面临的难题 |
1.4 解决之道 |
1.5 一些相关的技术概念 |
1.5.1 SOA |
1.5.2 N-TIER 体系 |
1.5.3 组件 |
1.5.4 企业级应用平台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7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
2.1 平台的规划 |
2.1.1 平台的组成部分 |
2.1.2 平台的特点 |
2.1.3 基于该平台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优势 |
2.1.4 与既有类似平台相比的主要不同 |
2.1.5 平台软件的构建基础 |
2.2 平台的设计 |
2.2.1 面向对象方法论 |
2.2.2 GOODM 的设计思想 |
2.2.3 GOODM 的核心模型 |
2.2.4 GOODM 的基本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构建基础 |
3.1 引言 |
3.2 MAGIX 企业级 AJAX 框架 |
3.2.1 背景 |
3.2.2 AJAX 技术 |
3.2.3 MAGIX 框架架构设计 |
3.2.4 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模型 |
3.3 近距离无线移动交互框架与服务 |
3.3.1 背景 |
3.3.2 术语 |
3.3.3 MAGICCUBE 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3.3.4 在移动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基础建模系统、工作流系统和查询系统 |
4.1 引言 |
4.2 基础建模系统 |
4.2.1 建模中心 |
4.2.2 对象浏览器 |
4.3 工作流系统 |
4.3.1 系统架构 |
4.3.2 工作流系统的核心模型 |
4.3.3 典型业务需求的实现 |
4.3.4 工作流系统的运作 |
4.4 查询系统 |
4.4.1 设计思想 |
4.4.2 架构设计 |
4.4.3 系统实现 |
4.4.4 查询建模和执行的步骤 |
4.4.5 查询实验 |
4.5 各系统在构建具体企业级应用中的应用 |
4.6 企业应用构建对比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本章部分内容出自 |
第五章 基于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航班延误预测与波及分析系统 |
5.1 引言 |
5.2 航班延误波及预测模型 |
5.2.1 单航班计划延误波及预测模型 DAG |
5.2.2 多航班计划延误波及预测模型 MDAG |
5.2.3 整合考虑关键的航班资源与关键的机场资源的预测模型 |
5.2.4 其他预测模型简介 |
5.3 航班延误波及预测 WEB 服务 |
5.3.1 航班延误波及预测 WEB 服务设计思想 |
5.3.2 WEB 服务接口 |
5.4 航班延误波及预测系统图形组件包 |
5.4.1 设计思想 |
5.4.2 外层图形 XML 文档生成服务 |
5.4.3 核心图形生成引擎 |
5.4.4 图形组件包在仿真计算中的应用 |
5.5 基于平台的航班延误预测与波及分析系统 |
5.5.1 系统集成思想 |
5.5.2 系统架构 |
5.5.3 运作流程 |
5.5.4 功能组成 |
5.5.5 预测方式 |
5.5.6 基于平台的系统构建 |
5.5.7 系统实施 |
5.5.8 系统特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相关术语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1 面向重用和扩展的软件开发方法 |
1.2.2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分类、应用及趋势 |
1.2.3 信息科学技术在油气E&P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1.2.4 设计和开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必要性 |
1.3 研究范畴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范畴 |
1.3.2 研究路线 |
1.4 本文贡献 |
1.4.1 主要成果 |
1.4.2 主要创新 |
1.4.3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设计与相关实现 |
2.1 需求定义 |
2.1.1 面向分布式环境下的开发 |
2.1.2 面向工作流模式的协作开发 |
2.1.3 面向不同协作层级的开发 |
2.1.4 面向空间数据管理的开发 |
2.1.5 面向高性能并发计算的开发 |
2.2 定义与特点 |
2.2.1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
2.2.2 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
2.2.3 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特点 |
2.3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分层体系的设计 |
2.4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关键实现 |
2.4.1 CORBA规范及关键点 |
2.4.2 基于CORBA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 |
2.4.3 通用服务的实现 |
2.4.4 消息通信的实现 |
2.4.5 并发控制的实现 |
第三章 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设计与实现 |
3.1 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 |
3.1.1 领域服务的代理访问 |
3.1.2 工具箱(类库)的直接调用 |
3.1.3 MVC的事件驱动 |
3.1.4 "扩展点"的接口反转 |
3.1.5 KID模型 |
3.2 应用软件框架的设计 |
3.2.1 接口反转 |
3.2.2 MVC框架 |
3.2.3 KID模型 |
3.3 应用软件框架的实现 |
3.3.1 框架的实例化机制 |
3.3.2 框架的事件驱动 |
3.3.3 框架的界面定制 |
3.3.4 框架的数据访问(Mapper模式) |
第四章 领域实体模型的设计与持久化 |
4.1 POSC的数据模型 |
4.1.1 逻辑数据模型定义 |
4.1.2 建模关键点 |
4.1.3 类图定义 |
4.1.4 模型投影 |
4.2 PetroCOVERY的数据模型 |
4.2.1 面向KID模型的建模 |
4.2.2 面向设计模式的建模 |
4.2.3 面向空间数据组织的建模 |
4.2.4 面向类库开发的建模 |
4.3 领域实体的持久化 |
4.3.1 模型映射 |
4.3.2 骨架表的设计 |
4.3.3 持久化的典型设计 |
第五章 空间数据模型的定义与持久化 |
5.1 空间数据模型的规范 |
5.1.1 空间数据模型衍变 |
5.1.2 OpenGIS的简单对象规范 |
5.2 PetroCOVERY的空间数据模型 |
5.2.1 空间对象建模 |
5.2.2 空间对象的拓扑定义 |
5.2.3 空间对象组织的元数据定义 |
5.2.4 空间对象的空间索引 |
5.3 空间数据存储 |
5.3.1 空间属性的存储 |
5.3.2 空间属性的索引 |
5.3.3 空间属性的版本管理 |
第六章 基于PetroCOVERY的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6.1 地震属性提取技术 |
6.1.1 发展历程 |
6.1.2 地震属性技术的分类 |
6.1.3 基于Biot理论的地震属性技术 |
6.2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6.2.1 系统流程 |
6.2.2 领域计算对象的关键实现(服务器端) |
6.2.3 含油气检测框架的实现(客户端) |
6.3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应用 |
6.3.1 项目背景 |
6.3.2 多学科协作 |
6.3.3 含油气检测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Net的分布式企业应用框架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3.1.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2.企业应用框架的创新点 |
1.4.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框架技术研究 |
2.1.框架的概念 |
2.2.框架的特点 |
2.3.框架的分类 |
2.4.框架的组成元素 |
2.5.基于框架的软件开发及其优点 |
2.5.1.基于框架的软件开发过程 |
2.5.2.使用框架进行开发的优点 |
2.6.相关概念比较 |
2.6.1.类库 |
2.6.2.构件(Component) |
2.6.3.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 |
2.7.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企业应用框架设计 |
3.1.当前企业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 |
3.2.EAF应用框架的设计思想 |
3.2.1.支持独立业务流服务原则 |
3.2.2.支持松散耦合的服务动态组合原则 |
3.2.3.支持分布式部署及服务并行原则 |
3.2.4.支持面向服务的管理和备用原则 |
3.2.5.支持框架复用原则 |
3.3.EAF框架体系结构设计及分析 |
3.4.EAF框架技术分析 |
3.4.1..Net远过程处理技术(Remoting) |
3.4.2.数据加密及认证技术 |
3.4.3..Net反射机制 |
3.4.4.基于NHibernate的与数据库无关的数据访问技术 |
3.5.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AF框架核心构件的分析与实现 |
4.1.EAF框架适配器功能分析及构成 |
4.2.IOC微容器的设计实现 |
4.2.1.基于.Net反射技术的业务逻辑构件信息的提取及分析 |
4.2.2.构件依赖满足及环路检测 |
4.2.3.基于构造函数注入(Type 3)的对象装配 |
4.3.通讯服务构件的实现 |
4.3.1.远过程对象的注册与发布 |
4.3.2.基于AOP的数据加密服务方案 |
4.4.面向服务的信息管理构件实现 |
4.4.1.服务信息管理构件(SIMC)的设计思想 |
4.4.2.服务信息管理构件的实现 |
4.5.EAF框架通用数据访问构件的设计实现 |
4.6.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AF框架在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中的应用 |
5.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IS)概述 |
5.2.HRMIS需求分析 |
5.3.HRMIS体系结构设计 |
5.4.HRMIS的部署与实施 |
5.5.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构件的软件框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及内容安排 |
1.4 开发环境介绍 |
2 相关技术 |
2.1 软件复用技术 |
2.2 软件框架技术 |
2.2.1 框架的定义 |
2.2.2 框架的分类 |
2.2.3 基于框架开发软件的优点 |
2.2.4 框架和其它软件复用技术的关系 |
2.3 软件构件技术 |
2.4 软件构架技术 |
2.5 设计模式 |
2.6 系统设计的原则 |
3 基于构件的应用框架构建 |
3.1 框架的体系结构 |
3.1.1 软件体系结构概念模型 |
3.1.2 CBEAF的分层体系结构 |
3.1.3 CBEAF的形式化描述 |
3.2 框架中的连接构件 |
3.2.1 连接件模型 |
3.2.2 连接件分类 |
3.2.3 连接件实现形式 |
3.3 框架中的功能构件 |
3.3.1 构件模型 |
3.3.2 构件开发 |
3.4 热点驱动的框架开发过程 |
3.4.1 设计过程 |
3.4.2 热点的确定与分析 |
3.4.3 热点的实现和热点子系统 |
4 基于构件的ERP系统框架的设计 |
4.1 ERP系统领域分析与建模 |
4.1.1 采购管理的领域知识 |
4.1.2 采购业务建模分析 |
4.2 ERP系统框架中热点的确定与分析 |
4.2.1 组织机构变化性 |
4.2.2 功能变化性 |
4.2.3 数据变化性 |
4.2.4 业务流程变化性 |
4.2.5 表示变化性 |
4.3 ERP系统框架中热点的设计 |
4.3.1 基于角色的用户权限控制 |
4.3.2 企业层次组织结构设计 |
4.3.3 可扩展业务对象设计 |
4.3.4 业务对象的状态设计 |
5 基于构件的ERP系统框架的实现 |
5.1 ERP系统框架组成结构 |
5.2 采购管理子系统功能 |
5.3 业务实体构件 |
5.4 可扩展采购订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国内新一代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信运营支撑系统 |
1.1.2 电信领域背景 |
1.1.3 NGBSS的定位 |
1.1.4 软件领域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综述 |
2.1 软件理论综述 |
2.1.1 软件体系结构 |
2.1.2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
2.1.3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
2.1.4 领域工程 |
2.1.5 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 |
2.1.6 软件框架 |
2.1.7 构件技术 |
2.1.8 企业应用集成技术 |
2.1.9 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
2.2 新一代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综述 |
2.2.1 相关规范与标准 |
2.2.2 NGOSS相关研究成果 |
2.2.3 国内新一代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状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NGBSS需求分析 |
3.1 国内各电信运营商对NGBSS的需求 |
3.1.1 中国移动BOSS2.0系统需求 |
3.1.2 中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需求 |
3.1.3 中国电信业务支撑系统需求 |
3.2 国内NGBSS业务流程分析 |
3.2.1 业务开通流程 |
3.2.2 业务保障流程 |
3.2.3 业务计量流程 |
3.3 国内各运营商的共性需求分析 |
3.3.1 共性分析 |
3.3.2 业务功能要求 |
3.4 国内NGBSS需求 |
3.4.1 NGBSS功能需求 |
3.4.2 NGBSS体系结构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NGBSS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 |
4.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4.2 国内NGBSS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 |
4.2.1 国内NGBSS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
4.2.2 NGBSS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
4.2.3 NGBSS软件体系结构 |
4.3 国内NGBSS软件体系结构的特点及实现难点 |
4.3.1 NGBSS软件体系结构与现有系统的比较 |
4.3.2 NGBSS软件体系结构的特点 |
4.3.3 NGBSS的可扩展性 |
4.3.4 NGBSS软件体系结构实现的难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NGBSS软件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5.1 国内新一代电信营业系统应用框架的设计 |
5.1.1 应用框架总体结构 |
5.1.2 分层体系结构的特点 |
5.2 国内新一代电信营业系统应用框架的实现 |
5.2.1 构件技术 |
5.2.2 过程集成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NGBSS软件体系结构的形式化描述 |
6.1 ADL的选择 |
6.1.1 体系结构描述和分析的要求 |
6.1.2 电信软件对体系结构描述语言的要求 |
6.1.3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Wright |
6.2 NGBSS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形式化描述 |
6.3 业务过程规约的形式化描述 |
6.4 软件体系结构的分析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NGBSS系统的实施建议方案 |
7.1 国内NGBSS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
7.1.1 国内 NGBSS的实施原则 |
7.1.2 国内 NGBSS的实施方法 |
7.1.3 现有系统的平滑过渡方案 |
7.2 实施平滑过渡方案的关键问题及难点分析 |
7.2.1 实施平滑过渡方案的关键问题 |
7.2.2 实施过渡方案的难点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专着 |
(10)支持ICEMDA的软件框架技术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 |
1.2 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成果 |
1.2.1 模型驱动架构及ICEMDA |
1.2.2 框架 |
1.2.3 软件体系结构 |
1.2.4 软件演化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件框架及相关技术研究 |
2.1 框架相关技术研究 |
2.1.1 框架基本技术 |
2.1.2 设计模式 |
2.1.3 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 |
2.2 C2 风格的软件体系结构研究 |
2.3 软件演化技术研究 |
2.3.1 软件演化的基本概念 |
2.3.2 动态演化 |
2.3.3 软件演化实现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支持ICEMDA的软件框架研究 |
3.1 支持ICEMDA 的软件框架概述 |
3.2 支持ICEMDA 的软件框架元模型 |
3.3 基于框架的应用系统演化技术 |
3.3.1 面向演化的业务构件模型 |
3.3.2 框架对业务构件演化的支持 |
3.4 面向复用的扩展RBAC 模型 |
3.4.1 访问控制模型简介 |
3.4.2 面向复用的扩展RBAC 模型 |
3.5 支持ICEMDA 的软件框架体系结构规约 |
3.5.1 C2 风格框架体系结构 |
3.5.2 框架体系结构的形式化规约 |
3.6 框架复用和演化性能度量 |
3.6.1 基于框架的软件复用性能度量 |
3.6.2 基于框架的演化性能度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持ICEMDA的软件框架设计与实现 |
4.1 支持ICEMDA 的软件框架的总体设计 |
4.1.1 框架的总体设计 |
4.1.2 框架功能划分 |
4.1.3 框架与构件的功能划分及扩展点设计 |
4.2 框架表示层设计与实现 |
4.2.1 框架显示布局设计 |
4.2.2 框架业务构件菜单树设计 |
4.3 框架业务层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演化容器的设计 |
4.3.2 单元级权限解析器设计 |
4.3.3 框架与工作流引擎的集成模块设计 |
4.3.4 BC 构件基本管理模块设计 |
4.3.5 控制器设计 |
4.4 框架持久层设计与实现 |
4.5 框架的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例 |
5.1 基于框架的开发和演化模式 |
5.2 基于框架的BC 构件开发和演化示例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演化和复用分析 |
5.2.3 单元级权限配置 |
5.2.4 复用运行示例 |
5.2.5 与工作流集成运行示例 |
5.2.6 演化运行示例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企业应用的软件框架与实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描述的企业应用快速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锐.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2]面向自助服务终端软件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 张欧.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功能菜单驱动的Web软件权限与日志框架技术研究[D]. 王振坤. 燕山大学, 2019(03)
- [4]Spring框架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D]. 翟剑锟.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3(08)
- [5]通用企业级应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及相关问题研究[D]. 荣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6)
- [6]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D]. 盛秀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7]基于.Net的分布式企业应用框架的研究与实践[D]. 徐展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08(01)
- [8]基于构件的软件框架研究与实现[D]. 梁培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9]国内新一代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D]. 杨娟.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10]支持ICEMDA的软件框架技术与实现[D]. 廖尔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软件论文; spring框架论文; 中间件技术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 开发框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