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光辉——读残雪《光辉岁月》

艺术的光辉——读残雪《光辉岁月》

一、艺术的辉煌——读残雪《辉煌的日子》(论文文献综述)

宋丹[1](2019)在《论残雪小说的精神向度》文中研究说明残雪作为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作家,以其先锋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她写作的信心与决心。她将西方文化作为自己创作根柢,试图潜入到文学世界的深处探析精神层面的内容,并以一种特殊的自我审视方式主动地进入到人的深层世界,用其尖锐的笔触深入挖掘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探索人的精神实质一直是残雪写作的主要内容,她指出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所以精神层面上的探析要求她的写作势必要触及深层现实与人的灵魂。她始终坚守的纯文学观驱使她反对去灵魂化的创作,晦涩的语言结构与荒诞的思维逻辑也在不同程度上拒斥那些走不进残雪文学世界的读者,这也正是残雪文学的魅力所在。本论文旨在探讨残雪小说的精神向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本论文选择研究残雪的缘由与意义、对研究残雪的文献综述作出归纳总结以及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就残雪书写精神实质的渊源作出探讨,发现残雪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信奉但丁、卡夫卡、博尔赫斯等西方作家,并将他们的文学看作是灵魂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残雪开始了其“新实验”文学的探索之路。她将自己的写作划入到“自动写作”的范畴,并将自己的文学归类为“人”的文学,在她看来只有写“人”的文学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文学。第二章概述残雪异于传统、打破常规、反叛世俗的写作是其探索精神世界的“外”向维度。残雪在其文学创作中解构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审丑本能,颠覆以往的语言结构以及不同寻常的意象表达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残雪完成了冲破传统禁锢的自我建构,这是她精神书写的重要指向。第三章围绕着残雪向“内”的精神指向而展开,在残雪看来只有“个人化”的写作才能称得上是伟大写作,个人化的写作与她所追求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只有在个人化的写作中她才能够完成具有革命性的女性意识的创作、用荒谬的语言堆砌荒诞的世相、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探究存在与虚无,从而填充其文学世界的精神实质。

王元霞[2](2018)在《论残雪小说的悖论》文中研究说明残雪小说是一座“迷宫”,这座迷宫有两大重要组成要素,即“悖论”和“精神自由”。“悖论”是残雪小说的重要特点,“精神自由”也是残雪小说贯穿始终的内在主题,小说最终以悖论的方式到达精神自由。残雪小说中的悖论因素与残雪本身密不可分。首先,残雪的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悖论,但二者之间的悖论却在残雪身上完美调和;其次,残雪父母的悖论经历和外婆的古怪行为对童年的残雪影响至深,同时其自身所具备的“苦行僧”性格及后来的学医经历,也为残雪增添不同常人的悖论气质;最后,残雪作为用汉语写作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却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残雪多次获得国外大奖,在国内却冷清许多。残雪小说的各方面,包括人物形象、作品意象和故事情节等都充满悖论。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隐约不清,人物关系复杂不明,不合常规的小说人物与现实充满矛盾;小说中的意象似是而非复杂多义,它们虽是现实常见之物却往往具备非现实性,同时作品意象与人的正常情感存在冲突甚至相反;人物形象与作品意象中存在的悖论以及残雪独特的叙事手法,导致残雪小说故事情节破碎。这些就是“残雪之谜”的表现和由来。出谜就要解谜,揭示主题意蕴才能揭开残雪小说的神秘面纱。残雪小说给人的最初印象丑恶暴力,但这种“丑”只是表层感觉,其内在有“美”的渗透和指引;对于美丑,独立的“自我”无法参透,借助“他人”之镜才能观详,但他人始终无法代替自我,所以只能重新复归自我;“追寻”自我之路难免“失落”,但失落往往更能激起人的寻找欲,在追寻中感受生命的激情,同时追寻结果的失落也让人立足过程本身;追寻的尽头注定是黑暗的“死亡”之路,但死亡并不是生存的否定,这一眼望到的有限终点反而为人的漫长“生存”提供无限意义。从作家悖论到作品悖论再到命题悖论,每一部分都能让人感觉到残雪本人或其小说给人带来的颠覆感、冲击感甚至自由感。就这样,残雪小说以悖论的方式一步步到达精神自由。

田思雨[3](2018)在《残雪小说的叙事空白研究》文中提出残雪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哲学观念和创作思维上接受并认可非理性主义。她的作品同时具有象征派、意识流、荒诞派的风格特色,梦呓般跳跃无序的语言、对现实规则的反抗以及令人作呕的意象堆砌,掀起文坛对审丑的战栗般欢喜,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她注重艺术形式,不断尝试新的叙述技巧和手法,叙事空白便是其中之一。单论叙事内容中的空白现象,古今中外已有不少学者论着谈到这点,但尚未有人从叙事话语层面入手,探寻文本中的空白现象。从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叙事语式和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解析残雪的叙事话语,有利于全面掌握其作品中叙事空白的表现特征。残雪对空白的迷恋与其自身的童年经历、文学观念和创作思维紧密相关。童年是艺术的起源,残雪从小由沾满楚地巫风习性的外婆带大,这个神叨的老妇给她之后的生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幼儿被外婆管束的经历令她坚信人可以灵肉分离,灵魂可以不受肉体的束缚,畅游在任意时间节点的任何地方,到后来进入社会生活,她也尝试着不被社会规范约束,这种对规则、对肉体、对理性的反抗精神全部灌注在她的文字之间。残雪的思维跳脱,她不相信眼前的世界,主张用直觉感受世界,靠潜意识驱动创作,随心而至的创作使得她的叙事呈现碎片状,她对自己眼前世界充满怀疑,造成其作品也立根于欺骗之中,她笔下的人物擅长于正话反说,颠倒黑白,欺骗读者的同时,她也欺骗她自己。追求文学艺术形式创新的她,玩弄拼贴游戏,她打乱惯常思维逻辑、搅碎完整文本结构、斩断文本内外交流链条,将自己的意图藏于语言文字的迷阵中,加深了解析文本的难度。相较传统文学而言,叙事空白造成的逻辑不完整、真相未知反而更好体现了生命不可预知性,表现了“纯粹的现实”。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文辞间的捉弄戏耍,刻意放大的间隙空白,可以加深读者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延长审美的过程,但过于强调形式上的变化,反衬内容的苍白片面,读者依靠自己的经验材料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得到的仅是属于自己的独立故事,这使得一旦离开作者本意,便很难解开她文本中的“谜”,难以达到阅读体验的高潮,产生情感共鸣。

李延佳[4](2017)在《纵深的心灵之旅—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为文艺界迎来了新的春天,批判极“左”路线、呼唤人性等文学创作的中心话题推动着女作家群的再度崛起,推动着女性文学逐渐从被时代文艺主潮覆盖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在此背景下,书写与表现女性空前觉醒与高涨的主体意识成为众多女作家的共同追求。在实现这一追求的过程中,女作家们开始倾向于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代替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倾向于以女性自我书写的方式,使女性尊严、女性体验、女性欲望等得以呈现与伸展,构成了蔚然大观的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景象。本文根据新时期女作家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的表现方式及挖掘程度的差异,将其创作的心理小说分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心理体验小说和荒诞心理小说。女作家们在不同类型的心理小说的创作中,或描摹她们于特殊境遇中的内心纠结与挣扎,或暴露她们源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或书写她们在非常态环境中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脱,展现了新时期女作家将“人的自觉”与“女性的自觉”相结合的辛酸历程,由此也使得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研究独具价值和意义。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部分首先对“心理小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就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概况、崛起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有关新时期心理小说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归纳与概括。第二部分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研究。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将现实内容与人物的心理世界相互交织,论文通过对其多重主题意蕴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强调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肯定了其在展现人的内心世界方面的开拓性。在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结合时代潮流与女性立场的分析过程中,笔者重点对其内倾性、主体性及创作得失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是对心理体验小说的研究。在心理体验小说的创作中,林白、陈染等人长于以自我反观、自我叩问的叙事话语,展现人物个体的生命体验,论文由此对众多人物表现出的自恋、自闭、同性恋等心理倾向进行对比分析,对心理体验小说中的感觉书写、梦的建构进行了概括,并在心理学理论、文学史发展的观照下展开对心理体验小说的创作倾向、创作得失的探析。第四部分则对荒诞心理小说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根据主旨表达的差异性,将荒诞心理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早期的荒诞心理小说,一个是残雪创作的荒诞心理小说,进而对两者创作主题的指向性及其艺术手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有关荒诞心理小说的反思方面,本文侧重将残雪的荒诞心理小说置于存在主义理论与审丑审恶的艺术观念中进行了审视与把握。在论文最后的结语部分,论文对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在对女性自我认识及探索方面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认识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概括,并肯定了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革新精神与责任意识,对今后的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进行了展望与憧憬。

刘霞云[5](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王蓉[6](2016)在《残雪新实验小说研究》文中提出残雪的新实验小说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派小说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先锋派的叙事革命,重视小说叙述技巧和语言形式,将叙事本身视为审美对象。新实验小说是向内转向,注重自我灵魂和精神本身的过程性。它以灵魂的自我分析与突进为主要题材,叙述黑暗、神秘的心灵故事,消融社会赋予已有事物的美丑、善恶概念,借以反观自我精神,审视自我灵魂。它以提升人性、拯救自身为最高目标,小说中的人物积极向上,远离颓废与虚无,没有体现时代恶梦以及表现变态人格。它注重作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期待读者对文本的参与与完成;但它不注重作品的形式结构,更不在乎表象世界的拘泥和约束。“自动写作”为残雪小说一以贯之的创作方式。这是一种深层理性思维控制下的非理性表达。表层上语言荒诞,结构零散,情感冷漠;深层上则有严密的逻辑和热烈奔放的情感。一般读者看来,这是通过对自身肉体的惩罚、对物质世界的憎恶来寻找精神的突围与个体的能动;但对作者而言,这种永不衰竭、不知疲倦的写作带来的冲力正是生命原动力的表现。“自动写作”的方式使得残雪小说形成独特的审美机制。这就是作家身上努斯和逻各斯的扭斗和纠缠。努斯的爆发力越强,逻各斯的控制力就越大,灵魂分裂就越激烈。这种分裂能使人在无限的痛感中获取最高的快感,从而实现对生命的推崇和爱的实现。残雪创作新实验小说三十余年,其小说的主要特征变化不大。即小说人物上,主要都是写作家想象世界而非世俗世界中的底层人物,重在突出小人物的生命张力和原始冲力;在叙述结构上,不讲究传统叙事,缺乏表层上连贯的情节和具体可感的事件,不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故事情节上,超越传统小说的写实性和故事性,多为自我内心冲突和灵魂冲突的断裂呈现,背离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常识,只是凸显了人物昂扬的、积极的甚至亢奋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活动,以期展示黑暗灵魂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运用上,不追求形式技巧和叙述圈套,不使用构思性、思虑性语言,而是让语言自动涌现,多用独白性的梦幻性语言,喜用隐喻、象征和寓言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常规意义缺失、世俗价值消解的文本世界。残雪的新实验小说风格并非始终如一。它大致可以分为两期,即20世纪80年代为前期,1990年至今为后期。前期的文字呈现非理性状态,有点歇斯底里和重复,但后期的小说,文字和内容已经走向冷峻和凝练;早期小说的意象性特征被后期小说的事件性特征取代。早期小说,物象丑陋、结构迷离,人物神经质,堪称一个垃圾场;后期小说虽然依旧充满荒诞性、非理性和心灵性,但文字精炼自然,意象清晰,画面干净,境界较为纯净透明。前期小说的主人公多行为失常,乏味恶心,外表阴沉,偏于从幽暗的灵魂通道里所挖掘人性的最真实处;后期小说中主人公的猥琐、变态形象淡化了,精神探求的神秘和怪奇性增强。前期偏重于运用丑陋意象和龌龊场面来叙事,意识形态的痕迹较重;而后期偏重于用明净的意象和清新的画面来叙事,个人特色鲜明,诗学特征和哲学意蕴更为明显。这导致小说境界也从前期的梦魇式走向后期的梦想式。西方经典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残雪新实验小说产生的主要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性、理性传统、湖湘大地的巫楚文化土壤等是其生发的本土资源。作家的成长经历、体质、天赋冥想以及特殊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等在特定的时空中激荡交融,使得残雪成就了个性鲜明的文学。在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娱乐性和大众性的时代,残雪脱离现实社会现象,一味地追求自身灵魂高蹈和人性本原的纯文学,终究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文学,难以获得时代共鸣和大众公认,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文学梦。

卓今[7](2015)在《残雪海外传播及研究情况》文中指出残雪从事写作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在国外出版,她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主要有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越南语;迄今为止,共有近三十个外文版单行本,国外多家主流媒体对她和她的作品有过大量报道,欧美、日本知名评论家对她的作品不吝赞美之词;日本还成立了残雪研究会,创办了《残雪研究》杂志。残雪海外的影响在二〇一五年集中呈现出来,一连获得三个有国际知名度的奖项:一是已经入围本届纽斯

孙思[8](2014)在《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 ——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当代作家残雪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位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女性作家,她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完全变形、极度夸张以及充满荒诞感的艺术世界。残雪在作品中讲述灵魂的故事,向世人展示肉体与灵魂的抗争,寻求精神领域的挑战和突破。本文主要从残雪作品的文本分析结合后现代理论的角度阐释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残雪在其作品中精心构建的艺术世界,残雪对于人性和欲望做了深度的解构,并打破常规化叙述秩序,将视角伸向灵魂的内部,并通过元叙述的叙述方式构建了一座语言的迷宫和一个完全变形的艺术世界。第二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残雪对于女性话语缺失的抗争,她对于女性自我“镜像”的重新设置以及对于女性在世俗世界中所经受的肉体和灵魂的历练做了详细的展示和剖析。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从残雪对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两位文学大家的接受和再创造的活动中分析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由此对残雪体现在小说文本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做了梳理和探究。

李寒梅[9](2014)在《论残雪小说中的身体叙事》文中研究说明残雪在小说中极力淡化人物的现实生存与物质因素,人物的行为模式遵循着这样的叙事逻辑:物质生存虽然是困扰人类的基本问题,但人类的精神世界才是人的本真归宿;只有斩断对作为物质文明载体的身体的依赖,精神才可能真正强大。揭示弱者的个体处境和在陌生庞大世界中的自我人格确立,是残雪小说关注的焦点与核心。因此,残雪主要采取了丑化身体的叙事策略,身体以不洁的、衰弱的等不体面形象出现:主要是变形的身体与受难的身体两种形态,包括丑陋猥琐的外貌举止、混沌迷茫的感官体验、疾病的痛楚、暴力伤害与无所不在的窥视。身体的丑陋无能昭示着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失败者处境,但残雪小说人物却通过象征意义上的寻找行为,表演着身体与精神对抗的英雄悲剧。虚无的寻找目标与无休止的寻找行为以及对身体的自我虐待,使得身体最终只是作为精神的表演舞台,论为探索超验世界的通道,表现出残雪小说游离于现实的终极关怀的无力。

高玉秋[10](2013)在《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残雪文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她的小说之费解已经达到了令习惯于在前因后果的文学叙事和意图明朗的故事情节中找寻意义的读者难以接受的程度。怪异的表现手法,夸张、怪诞的人物性格,梦魇般的气氛,故事内部时间的断裂、空间的交错等等,都为残雪的小说打上了鲜明的无法与他人作品混淆的印记,也给读者和研究者造成了审美上的巨大冲击。由此,研究残雪也已经成了当代文学研究者们不可回避的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课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残雪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残雪文学研究始终与其创作相伴随。研究残雪,不仅引动了广大读者解读残雪文学的热潮,而且也带动了文学研究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本文试图从残雪文学出现后短时间内文学评论界展开的关于残雪文学的论争入手,首先探寻残雪文学出现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1986——1987年,文学批评界针对短篇小说《公牛》引发了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论争,焦点在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究竟体现的是什么。这一论争为后来中国文学的开放和理论界的反思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这是残雪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之一;残雪小说引起争论的另一焦点为文学的目的和价值究竟是什么。优秀文学的标准是什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是否以作家站在某个阶级或某种政治立场为评判原则?从作品的角度看,是否以作品表现了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为标准?而从社会影响来看,是否以读者群的数量来确定、以能够在广大读者中获得众口一词的评价为原则?这一系列的问题,均通过对残雪小说的争论而得到重新清理。将残雪小说的问世以及对残雪小说的论争置于文学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它既体现为残雪文学开始向传统的文学观发起挑战,又反映了本次论争绝非一次简单的文学作品的争鸣,而是释放了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变革的重要信号,那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在改变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文学要还原其主体性的地位,而不再仅只作为政治的附庸,重新重视文学自身的价值和艺术性;文学创作方法也从原来奉现实主义为圭臬转而追求文学表现的多样化;文学对人性的描画、对人性之复杂性的探究更加细致和深入。这使中国当代文学迫切需要吸收世界文学中有益的因子。当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纷纷涌入之时,文学创作获得了许多新的养分。而新时期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大量吸收,也孕育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气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新锐作家开始尝试采用对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相当陌生且在情感上遭到排拒的新奇的文学写作手法。其中尤以残雪的小说创作最为令人惊异甚至难以接受。文学理论界的反应虽与残雪文学创作同步,但更多表现为用古老的方法来应对新的文学现象,文学批评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直到90年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写作才终于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汇合,残雪文学才在新的文学批评视野下获得符合实际的评价。残雪文学带有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征,而残雪也从不讳言她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追随、她在创作手法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方法的借鉴和发展。不过,残雪观念中的“现代主义”并不受制于后期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限制。她把所有内省的、以表现人类灵魂世界为己任的历代作家都视为现代主义作家。因此,一些过去从未收入“现代主义”作家名录的经典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都成为残雪心目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家。在创作思想上,残雪汲取这些作家的丰富营养,在创作手法上,卡夫卡、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作家的创作成为残雪学习的对象。尤其在残雪与卡夫卡之间,存在着诸多可比之处。残雪心目中卡夫卡的创作是关乎灵魂的,一切现实的描写都是灵魂世界象征化的体现。为了使不可把握的灵魂世界具象化,残雪在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元素。首先,残雪遵循超越的文学艺术观,建立了现象学意义上的“人性”的文学,摒弃了社会学背景下的是非善恶的人格判断,将一切描写直指人性的本质。而这本质的最高体现即为“理性”。“理性”既是努斯,又是逻各斯。而努斯体现为原始之力,当它在人类的灵魂中起作用的时候,灵魂中的自我便产生分裂,残雪的小说就是对分裂自我的描述。她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复杂关系,其实正是分裂自我的矛盾和复杂关系的体现。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残雪眼中的卡夫卡文学正是努斯和逻各斯矛盾运动的艺术化表现。卡夫卡《城堡》中“城堡”对灵魂的召唤、《审判》中“法”对生命的拷问,在残雪的笔下置换成不速之客的蛮横造访、与隐藏对手的较量。残雪在她所理解的卡夫卡小说思想的启发下,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都着重于描写生命在前往不可更改的人生目标过程中,自我的挣扎和奋进,生命的整个运动过程便是突围和沉迷的冲突和转化的过程。终点的明确和虚无不能消解人对生命的执着,磨难和挑战激发的是生命的意志,唤起的是生命的快乐。残雪的创作除了受到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外,中国文学传统也一直潜藏在残雪的文学血脉中,隐秘而顽强。古代文学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关注、“文以载道”成为中国文学的神圣使命。虽然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结束了古典文学时代,西学之风日渐强劲,但中国文学传统并未被斩断,而在优秀作家的创作中得以保存、延续。同时,现代文学也形成了新的传统,人道主义思想成为贯穿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脉络。当代文学中的一些作家曾放言自己主要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但他们最终还是承认以鲁迅文学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传统对其创作的决定性影响。分析交织在残雪文学中的各种元素,我们会发现,其中根本性的东西仍然来自本土文学传统。其中既可见抒情传统的充分体现,也可见湖湘大地的巫楚之风弥漫在字里行间,铺染成了残雪小说荒诞、神秘、非理性的色彩;同时,在鲁迅小说中风格鲜明的复仇话语也在残雪的创作中得到延续,残雪语言的超时空性也可在鲁迅文学中找到渊源。当然,残雪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改造也显而易见。具体表现在,她的创作已从原来文学表现客观世界转向表现精神的内在世界;由描写他人转向描写自我;由反映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转向反映自我分裂后的矛盾和斗争。残雪小说充斥着大量的肮脏与丑恶意象。其笔下的世界肮脏腐败,人物阴鸷、丑陋,人际关系扭曲、变态。这种不惜笔墨对肮脏与丑恶事物的描写,使残雪的创作获得两种极端对立的评价,一种厌恶甚至痛恨残雪的作品,另一种则对残雪小说赞赏有加。残雪小说描写的世界之肮脏、人性之丑恶、人伦之颠倒,是否为残雪以追求丑恶来达到审美的目的,成为研究者争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追溯中外古今艺术的美丑观念开始,发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丑恶人事,均为体现道德与伦理判断所用;而庄子提出,朴拙和粗陋恰是化丑为美,却又体现了美丑的辩证法;西方早在莱辛时代,丑就被高度重视,但它还处在一个陪衬美的地位;到了雨果时代,丑已经作为与美对应的一个必要成分存在了。那时的丑中尚不带有充分的恶的意味。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在改变了人对自身本质的判断之后,也将“人性本恶”的内涵进行了重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将丑恶意象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他的“化丑为美”也成为美学史上美的一次历史性升华。在分析残雪小说中的丑恶意象时,几种观点各据势力。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本质上如此,残雪不过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不再文过饰非地描写虚假的美好生活,而是真实准确地将现实的本来面目展现出来;一种观点认为残雪之所以描写的都是肮脏和丑恶,是因为她主观地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丑恶肮脏的;另一种观点将丑恶意象与残雪的人生观联系起来,认为悲观绝望的人生观导致了残雪文学充盈着肮脏和丑恶。残雪许多小说中出现“类情节”现象,即作品中人物反复做着一件事,却毫无结果,寓意人生的行动毫无结果,这体现出残雪对人类和世界的悲观绝望;第四种观点认为,残雪描写肮脏丑恶的事物非为他因,主要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她作品中的继承和改造。本文的观点是,残雪把肮脏的事物、人类丑恶的品性,作为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动能看待,说到底是与她要描写人的灵魂有直接关系。肮脏与丑恶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血污里诞生的生命正是纯洁灵魂寄居之所。肮脏与丑恶不仅是生命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为证明她的脏丑之原发力,残雪重新阐释了经典文学作品。残雪通过对歌德《浮士德》中魔鬼与浮士德关系的重新理解,再度印证魔鬼靡菲斯特是促使浮士德之向善的本质属性。为此,残雪在自己的创作中描写肮脏丑恶的人,从其自身来说,这是人类的本相,它为精神的存在和充分展现提供了舞台;从其与他者的关系来讲,肮脏丑恶的人又构成一种反作用力,成为督促人类前行的重要力量。残雪这样的创作思想,来自其关于作为原始之力的努斯与将努斯赋形的逻各斯之间矛盾运动的哲学思考。残雪的创作非常丰富,能够代表其成就的是长篇小说《边疆》。本文以《边疆》为范例,分析残雪小说如何实现语言的创新、如何通过客观描写实现自我意识的对象化。《边疆》同残雪的其他作品一样,并不讲述真实世界中发生的故事,而是将隐匿于肉体深处的自我托出来,而自我须经由将自我意识对象化为外在的种种景象事物人情故事等过程来体现。在残雪的创作中,传统语言真实准确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已经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残雪所建立的一套纯然的文学语言系统,以满足她对所要表现的无限丰富的灵魂世界的阐释。她通过改变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通过将本来所指的真实抽空,填充进具有隐喻、暗示、象征意义的意象,实现她对自我灵魂世界的展现。于是,那个不可言说的自我便借助一个个已经丧失了原有所指的符号——能指而获显示。残雪文学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本文限于篇幅,仅着眼于残雪文学中的几个侧面进行探讨,以期获得对残雪文学深层意义的理解,更进一步认识残雪文学的价值所在。

二、艺术的辉煌——读残雪《辉煌的日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的辉煌——读残雪《辉煌的日子》(论文提纲范文)

(1)论残雪小说的精神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精神书写的缘起
    第一节 “西风东渐”的启蒙
    第二节 潜意识的创作之流
    第三节 纯文学的诉求
第二章 冲破禁锢的精神建构
    第一节 异于传统的审“丑”本能
    第二节 打破常规的话语体系
    第三节 超越固有的意象
第三章 抵达存在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彰显
    第二节 荒诞世相的浮现
    第三节 生命之界的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论残雪小说的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和思路
    (三)概念界定和创新
一、作家的悖论
    (一)艺术与生活
    (二)童年与经验
    (三)作品的传播
二、作品的悖论
    (一)人物形象
    (二)作品意象
    (三)故事情节
三、命题的悖论
    (一)美善与丑恶
    (二)自我与他者
    (三)追寻与失落
    (四)生存与死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残雪小说的叙事空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叙事空白的概念
    1.1 中西空白理论概观
    1.2 叙事空白的发展
第二章 残雪作品叙事空白表现
    2.1 叙事时间上的空白
        2.1.1 叙事时间的分类
        2.1.2 残雪小说中时间线索的表述
        2.1.3 残雪小说时间的缺失
    2.2 叙事体态上的空白
        2.2.1 叙事视角造成的空白
        2.2.1.1 旁观的限知视角
        2.2.1.2 跳角产生的情节碎片
        2.2.1.3 视角的扭曲
        2.2.2 对话层的断裂
    2.3 叙事语式上的空白
        2.3.1 不可靠的叙事者
        2.3.2 不完全的推理
    2.4 叙事结构上的空白
        2.4.1 拼贴式叙事结构
        2.4.2 深层意蕴的空箩筐
第三章 残雪作品叙事空白产生因素
    3.1 童年经历的影响
    3.2 残雪的文学观念
        3.2.1 向内延展的“潜意识”写作
        3.2.2 白日梦的启示
        3.2.3 理性控制下的自我分裂
        3.2.4 “拒绝”读者的语言
    3.3 艺术创新手法
第四章 残雪叙事空白价值辨析
    4.1 表现纯粹的真实
    4.2 朦胧的有限画面
    4.3 延长读者审美体验
    4.4 难以达到情感共鸣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4)纵深的心灵之旅—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创作概况
    三、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崛起原因分析
    四、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关注现实的心理抒写—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
    第一节 多重维度的主题探索
        一、婚恋困境中的挣扎与求索
        二、政治风云中的忏悔与反思
        三、人性观照中的坚守与背离
    第二节 联结心理与现实的桥梁
        一、内心独白
        二、联想与幻想
        三、回忆
    第三节 关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反思
        一、与时代潮流共振的“向内转”与主体意识
        二、基于女性立场表达的得与失
第三章 直面真我的心理呈示—心理体验小说研究
    第一节 心理倾向的本真书写
        一、自恋人格的对镜沉迷
        二、自闭情结的逃离本能
        三、女同性恋者的旖旎之态
    第二节 直抵心灵的体验路径
        一、感觉的抒写
        二、梦的建构
    第三节 关于心理体验小说的反思
        一、性本能理论观照下的欲望书写与书写欲望
        二、创作的突破与局限
第四章 聚焦灵魂的心理剖析—荒诞心理小说研究
    第一节 异质性的主题阐释
        一、早期荒诞心理小说的主题概括
        二、残雪荒诞心理小说异化主题的探析
    第二节 勾勒荒诞世界的笔法
        一、意识流手法
        二、夸张与变形
    第三节 关于残雪荒诞心理小说的反思
        一、存在主义理论观照下的解读
        二、审丑审恶的艺术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5)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残雪新实验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残雪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二、“新实验小说”的内涵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残雪新实验小说的“自动写作”与审美机制
    第一节 深层理性与表层非理性交融下的“自动写作”
        一、“自动写作”的内涵与来源
        二、非理性呈现与理性监控
        三、排斥现实表象,展现灵魂分裂
    第二节 努斯与逻各斯扭斗与分裂的审美机制
        一、原始活力的爆发与“向内转”的人性关怀
        二、努斯和逻各斯对立统一的审美机制
        三、努斯与逻各斯交融下的神秘性表现
第二章 残雪新实验小说的叙事特征与突围表演
    第一节 超越现实表象与强化话语叙述
        一、否定世俗自我,超越现象真实
        二、故事极度淡化,话语凸显心灵
    第二节 突破叙事时空,追求灵魂突进
        一、小说时间维度的重要与变异
        二、心灵日记与对叙事时空的超越
        三、幻象的运用与灵魂的突进
第三章 残雪新实验小说风格的嬗变
    第一节 梦魇叙述与臆想世界的呈现
        一、丑怪叙述与癫狂梦呓
        二、日常人伦关系的颠覆
    第二节 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背离——以《突围表演》为例
        一、赞美人性而不是批判社会
        二、丑陋肮脏并非人性灰暗
    第三节 生命意识与梦想诗学的演进
        一、存在主义与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
        二、梦想诗学与诗性哲学的演进
    第四节 “爱情”幻象与生命意识——以《新世纪爱情故事》为例
        一、爱情是人对现实存在的反抗
        二、爱情为生命原动力的自由彰显
        三、爱情为“向死而生”的极致展现
第四章 残雪新实验小说的成因与接受思考
    第一节 残雪新实验小说的成因
        一、独特环境与特异性格的塑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
        三、西方经典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残雪新实验小说的接受思考
        一、美、日关注与国内评价
        二、自我复制与文学多元化
        三、读者接受与文学经典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独立发表的论文

(7)残雪海外传播及研究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残雪传播和研究现状
二、日本残雪研究
三、欧美文学界对残雪的关注
附录:残雪1987-1997年出版的着作

(8)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 ——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灵魂的故事:被消解的主体性
    第一节 人性和欲望的解构
        一、 后现代式的解构渊源:来自童年的精神碎片
        二、 打破秩序:向内延伸的再创造
        三、 后现代的书写体验:延异与踪迹
    第二节 叙事的圈套和语言的迷宫
        一、 叙述者:无序的呓语
        二、 叙事的圈套:元叙述
    第三节 完全变形的艺术世界
        一、 人物身份和形象的杂糅
        二、 艺术世界的夸张呈现
第二章 叛逆的女性视角
    第一节 颠覆传统美学的女性形象
        一、 女性与母性
        二、 审美与审丑
    第二节 无法辨认的自我——自我“镜像”的重新设置
        一、 “镜像”理论与女性主义
        二、 男性话语世界中的女性“镜像”
        三、 残雪对女性“镜像”的重新设置
    第三节 精神和肉体的抗争
        一、 病态的孤独
        二、 世俗化的肉体
        三、 灵魂的蜕变
第三章 艺术的城堡:延续卡夫卡式的冲动
    第一节 异化、对抗和撕扯
        一、 异化的比较研究
        二、 绝望的挣扎
    第二节 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
        一、 悖论一之人性的悖论
        二、 悖论二之宇宙的悖论
    第三节 潜意识写作
第四章 “纯而又纯”的尖端艺术
    第一节 纯文学的追随者
        一、 纯文学之内涵及困境
        二、 接受与创造
    第二节 全盘的颠覆与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论残雪小说中的身体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局限与本文创新意义
第一章 残雪的身体观
    第一节 身体的历史
    第二节 身体书写与肉体书写
    第三节 残雪的“新实验文学”身体观
        一、抽象的现实与抽象的人性
        二、身体与灵魂的纠缠
        三、超越肉身的生命寓言
        四、超越的身体
第二章 残雪小说中的变形身体
    第一节 丑陋的身体
        一、丑陋的男女
        二、丑陋的父母
        三、审丑的救赎
    第二节 破损的身体——疾病、变形、感官混沌
    第三节 特殊的病症——变形
第三章 残雪小说中的受难身体
    第一节 暴力——侵入模式
        一、施暴者的自赋审判权
        二、受难者的自主选择权
    第二节 视觉的暴力——窥视
        一、窥视的特征
        二、窥视与反窥视
结语 游离于现实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残雪现象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初期短篇的“蝴蝶效应”
        一、关于《公牛》的论争及其文学史意义
        二、“残雪现象”的产生
    第二节 残雪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一、残雪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二、“残雪印象”的形成
第二章 残雪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残雪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必然性
        一、时代与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残雪文学旨趣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契合
    第二节 残雪创作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和改造
        一、残雪视野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残雪化”
第三章 残雪与中国文学传统
    第一节 文学传统的古与今
        一、中国文学传统的涵义辨析
        二、中国文学传统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中国文学传统在残雪创作中的体现
        一、无法抹去的中国印记
        二、残雪小说的抒情性
        三、湖湘文学传统在残雪创作中的体现
        四、残雪创造性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启示
第四章 残雪笔下恶与丑意象的再认识
    第一节 残雪作品中世俗意义的丑与恶
        一、“丑恶”的残雪作品对当代文坛的冲击
        二、世界的肮脏
        三、人的丑恶
    第二节 丑恶意象的美学价值
        一、中国美学中的丑与恶
        二、西方美学中的丑与恶
    第三节 丑与恶意象在残雪小说中的意义
        一、残雪描写丑恶世界的意图之辨
        二、肮脏与丑恶——生命的动能
第五章 《边疆》——作为残雪小说的范例
    第一节 《边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
        一、寻找迷宫的出口
        二、残雪观念中的“自我”和“对象”
        三、“边疆”与“自我”和“自我意识”
        四、对象化自我意识的无定型及其意义
    第二节 所指的虚渺与能指的丰盈
        一、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学语言传统的变革
        二、残雪:向文学语言本体的回归
        三、《边疆》:灵魂世界的存在方式
        四、《边疆》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艺术的辉煌——读残雪《辉煌的日子》(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残雪小说的精神向度[D]. 宋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2]论残雪小说的悖论[D]. 王元霞. 云南大学, 2018(01)
  • [3]残雪小说的叙事空白研究[D]. 田思雨.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2)
  • [4]纵深的心灵之旅—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研究[D]. 李延佳.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5]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残雪新实验小说研究[D]. 王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6)
  • [7]残雪海外传播及研究情况[J]. 卓今. 湖南文学, 2015(11)
  • [8]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 ——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D]. 孙思. 苏州大学, 2014(11)
  • [9]论残雪小说中的身体叙事[D]. 李寒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10]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D]. 高玉秋.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艺术的光辉——读残雪《光辉岁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