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Ce~(4+)引发淀粉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倪美乐[1](2021)在《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速生材高含量木素纸浆(简称高得率浆,HYP)具有制浆过程中保留大量木素、纸浆得率高、污染小、原料来源广等优势而具备广阔应用前景。但由于高得率浆木素含量高导致漂白浆易发生光致返黄,这大大限制了其在高档纸种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纸张白度、抑制纸张返黄是目前造纸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被用作一种高得率浆的返黄抑制剂时,具有增白效果好、荧光强度高等优点,取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与广泛应用。但此类荧光增白剂存在水溶性差、与纸张结合力弱、用量大、容易发生光致顺-反异构等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及经济效益。因此,设计合成出一种具有增白、增强、抗水综合性能优良的功能多样、性能优异的纸张表面施胶剂是目前造纸工业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针对表面施胶剂和荧光增白剂存在以上问题,本论文首先在通过三步亲核取代法合成出三种荧光单体的基础上,通过淀粉接枝共聚法制备出了三类性能优异的具有荧光增白性能的纸张表面施胶剂,最后考察了它们在纸张表面施胶后纸张的光学性能及物理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以DSD酸、三聚氯氢、二乙醇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水溶性良好的荧光单体(FBs),然后将其与丙烯酰胺、苯乙烯进行淀粉接枝共聚制备出一种具有疏水性能的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ST-st-FB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紫外光谱(UV)等对目标产物的结构以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通过48 h紫外光加速老化实验对目标产物作用于纸张的返黄抑制效果进行考察。最后对施胶纸张的抗水、抗张、撕裂强度等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施胶纸张的初始白度比空白纸张高11.33%ISO;经48h紫外老化试验后,施胶纸张的返黄值比空白纸张的返黄值低0.96。通过纸张物理性能测试发现,经施胶后纸张的抗水性提高了 16.1%,抗张强度和撕裂度分别提高了 16.9%、15.8%。第二部分通过引入2,4-二羟基二苯甲酮制备出一种紫外线吸收性能良好的荧光单体(UV/FBs),然后将UV/FBs、阳离子季铵盐、苯乙烯与淀粉接枝共聚,制备出两种阳离子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ST-DMDAAC-UV/FBs、ST-DMC-UV/FBs)。通过测试结果发现,两种施胶纸张的白度分别比空白纸张高15.52%ISO、15.28%ISO;且48h紫外老化试验后,两种施胶纸张的返黄值分别比空白纸张低1.88、1.75;经过物理性能测试发现,两种施胶纸张的抗张强度分别提高了 43.1%、39.7%,撕裂度分别提高了 21.2%、16.5%。说明阳离子季铵盐的引入对改善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的光稳定性差以及纸张的结合力弱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第三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乳液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同时改善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光致顺反异构的问题,本部分实验中引入了具有紫外线屏蔽作用的纳米粒子。首先用KH-570对纳米SiO2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种双键化的纳米粒子(K-SiO2),再将改性纳米粒子、荧光单体、与丙烯酰胺进行淀粉接枝共聚,得到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荧光乳液(ST-SiO2-AS/FBs)。实验结果表明,ST-SiO2-AS/FBs基本不存在光致顺反异构现象;纸张经施胶后其抗张强度及撕裂度分别提高了 63.2%、26.4%;施胶纸张的初始白度比空白纸张高21.34%ISO,48h紫外光老化试验后,ST-SiO2-AS/FBs施胶纸张的返黄值比空白纸张低1.33;说明纳米粒子对改善纸张光学性能及物理性能方面具有显着作用。综合以上结果表明,ST-SiO2-AS/FBs对于提高纸张白度、抑制纸张返黄、增强纸张物理性能的综合效果最佳,这对改善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光稳定性差、与纸张结合能力差的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成世杰[2](2014)在《淀粉接枝涂布纸胶乳的合成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围绕淀粉接枝涂布纸胶乳的合成及应用展开研究。首先将木薯淀粉酶解或氧化改性,然后与苯乙烯、丙烯酸正丁酯接枝共聚,合成了酶解淀粉接枝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EDS-g-P(St-BA))胶乳和氧化淀粉接枝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OS-g-P(St-BA))胶乳,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凝胶渗透色谱(GPC)、动态光散射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两种胶乳的涂布应用性能。(1)使用α-淀粉酶将木薯淀粉催化水解,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EDS-g-P(St-BA)胶乳。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降解的酶解淀粉的分子量和糊化液粘度明显降低,还原糖含量增加。酶解淀粉除了可以代替部分单体,还具有很好的分散稳定作用,在不加入乳化剂的情况下制备的EDS-g-P(St-BA)胶乳具有较好的胶体稳定性。淀粉的降解程度越大,接枝水平越低,乳液粒径越大。通过TG和DSC表征发现,酶解淀粉的加入可以提高共聚物热稳定性,EDS-g-P(St-BA)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较不含淀粉的苯丙共聚物升高。EDS-g-P(St-BA)胶乳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淀粉糊化液浓度1mol/L,α-淀粉酶用量5U/g,酶作用时间10min,单体浓度3.6mol/L,单体比例St∶BA=3∶7,引发剂浓度7×10-3mol/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时,单体转化率98%、接枝率238%、接枝效率72%,淀粉在共聚物中的比例35%,接枝水平和聚合物中淀粉比例均得到较大提高。(2)以H2O2为氧化剂、Cu2+为催化剂制备氧化淀粉并进行表征,发现氧化可以有效降低淀粉糊化液粘度,提高固含量。以氧化淀粉为接枝主链,过硫酸铵为引发剂,Tween80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OS-g-P(St-BA)胶乳。通过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发现,氧化淀粉浓度除对接枝水平有较大影响外,对胶乳粒径和Zeta电位也存在影响。氧化淀粉浓度增加,胶乳粒径变小,Zeta电位变大。氧化淀粉的羧基电离使乳胶粒带负电荷,因此接枝的氧化淀粉可以结合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效应提高OS-g-P(St-BA)胶乳的稳定性。通过TG和DSC表征发现氧化淀粉的加入同样可以提高胶乳的Tg和热稳定性。基于响应面法设计四因子三水平的BBD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发现氧化淀粉浓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均对接枝率、接枝效率存在显着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氧化淀粉浓度6.82%、引发剂浓度0.31%,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浓度均为20%,反应温度70℃时,最大接枝率为293%;当氧化淀粉浓度为10%、引发剂浓度0.27%、单体浓度18.09%、反应温度70℃时,最大接枝效率为40%。经实验验证,实际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证明所建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3)将EDS-g-P(St-BA)胶乳以不同比例与传统苯丙胶乳混合,用作涂料黏合剂并进行涂布应用实验,通过对涂料及涂布纸性能进行表征发现:随着EDS-g-P(St-BA)胶乳在混合胶乳中的比例增加,涂布纸的白度、光泽度和Cobb值变化不大,纸张表面干强度得到改善,纸张平滑度、印刷光泽度、油墨吸收性和湿强度性能出现下降,但当EDS-g-P(St-BA)胶乳在混合胶乳中的比例小于70%时,性能下降不显着。在胶乳中添加交联剂有助于改善纸张性能,当交联剂用量从1%增加至3%时,对涂布纸性能的改善作用明显。涂布纸性能下降并未影响到纸张印刷性能,完全使用EDS-g-P(St-BA)胶乳作为黏合剂生产的涂布纸也表现出良好的印刷效果。(4)将OS-g-P(St-BA)胶乳按不同比例与传统苯丙胶乳混合,用作涂料黏合剂并进行涂布应用实验,通过对涂料及涂布纸性能进行表征发现:随着OS-g-P(St-BA)胶乳在混合胶乳中的比例增加,除纸张白度变化不大外,光泽度、印刷光泽度、平滑度、油墨吸收性、Cobb值和表面强度均出现下降,当OS-g-P(St-BA)胶乳在混合胶乳中的比例小于50%时,纸张平滑度、印刷光泽度、油墨吸收性和湿强度变化不大。当OS-g-P(St-BA)胶乳在混合胶乳中的比例小于70%时,生产出的涂布纸可以获得较好的打样效果。
高明[3](2010)在《壳聚糖接枝共聚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污泥脱水性能》文中提出污泥脱水能有效地实现污泥的减量化。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直接进行脱水效率不高。在脱水前通常需要向污泥中投加药剂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常用的污泥脱水药剂是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虽然其脱水效果较好,但降解产物和丙烯酰胺单体都对环境不利。因此环境友好型天然高分子污泥脱水剂的开发制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制备了两类壳聚糖接枝共聚物CTS-AM-DMDAAC和CTS-St-DMDAAC。通过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考察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两类接枝共聚物的污泥脱水性能都随着各自的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论文分别筛选出接枝率最高的CTS-AM-DMDAAC和CTS-St-DMDAAC作为污泥脱水剂应用于污泥脱水,分别采用化学检测手段和红外光谱对两种污泥脱水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单体成功接枝到了骨架上。两种接枝共聚污泥脱水剂的污泥脱水性能均比接枝共聚骨架壳聚糖分子好。在各自的最适投加量时,CTS-AM-DMDAAC的滤饼含水率最小值为74.0%,比阻最小值5.04×1011m/kg,滤液浊度最小值为9.61NTU;CTS-St-DMDAAC的滤饼含水率最小值为80.1%,比阻最小值为5.75×1011m/kg,浊度最小值为30.5NTU。在CPAM最适投加量时,CTS-AM-DMDAAC的脱水效果比CPAM好,但CTS-St-DMDAAC比CPAM差,但随着投加量的增加,CTS-St-DMDAAC的污泥脱水性能可以达到比CPAM最适投加量时的效果更好。两种壳聚糖接枝共聚物调理后的污泥用尼龙布过滤时仍表现出了很好的污泥脱水性能,因此适合应用于污泥脱水机械。单独投加接枝共聚物作为污泥脱水剂成本较高,论文将聚合氯化铝(PAC)和两种接枝共聚物组成复合药剂,在投加少量的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污泥脱水效果。若要达到相同的脱水效果,单独投加接枝共聚物进行污泥脱水时,CTS-AM-DMDAAC的成本低于CPAM,CTS-St-DMDAAC的成本高于CPAM;同PAC复合时用时,两种接枝共聚物的复合药剂成本均低于CPAM。复合药剂在成本稍高于CPAM时,取得了比CPAM更好的污泥脱水效果。因此将PAC与两种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复合用于污泥脱水时环境效益好,经济可行。
郭俊峰[4](2010)在《马铃薯淀粉的改性及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涂料正向着节能、省资源、无污染的方向发展。涂料的出发点也不仅仅限于保护性、装饰性,而是逐步朝着生态、智能方向发展。将改性淀粉作为涂料中的基料使用,制备淀粉涂料,在降低涂料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涂料的环境友好性能。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是世界上马铃薯的生产大国,而甘肃省又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地之一,马铃薯淀粉资源丰富。将其应用于高档的功能性内墙涂料,是马铃薯深加工的方向之一。本文在论述了淀粉的改性(即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及其应用(即造纸工业、日用化工、纺织工业、石油工业、水处理、食品、建材、印染、皮革等众多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研究:1)以马铃薯淀粉为接枝骨架,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进行接枝共聚,制备马铃薯淀粉接枝乳液,考察其不同反应条件对接枝率、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将制得的马铃薯淀粉接枝乳液与多孔层的颜填料复配,得到调湿涂料,对其调湿性能进行测定。淀粉接枝共聚乳液基调湿涂料中不含挥发性有机溶剂,马铃薯淀粉是天然可食性原料,因此该调湿涂料对环境安全、无毒,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调湿涂料。2)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接枝单体,与马铃薯淀粉进行接枝共聚,制备室温自交联马铃薯淀粉接枝乳液,考察其不同反应条件对接枝率、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室温自交联马铃薯淀粉接枝乳液可与己二酰肼(ADH)在室温下发生交联,以提高乳液性能。交联后乳液与多孔层的颜填料复配,得到调湿涂料,室温自交联马铃薯淀粉接枝乳液基调湿涂料能达到国家的内墙涂料标准,说明可以用于建筑物室内墙壁涂装,且具有一定的调湿性能,可应用于内墙调湿涂料。3)通过α-淀粉酶作用于马铃薯淀粉制备马铃薯多孔淀粉,将其作为填料,应用于苯丙乳液基调湿涂料中,该涂料的基本性能达到了内墙涂料的国家标准,且具有一定的调湿能力,可用于建筑物室内墙壁涂装。
周向阳,贾德民,崔跃飞,谢东[5](2009)在《淀粉接枝改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淀粉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着重评述了淀粉接枝改性原理和工艺条件,并阐述了接枝淀粉在高分子降解材料、高吸水树脂及絮凝剂等方面应用的新进展,指出了未来接枝改性淀粉的研究重点。
曹华,刘全校,曹国荣,许文才,徐丽娟[6](2009)在《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制备淀粉接枝共聚物过程中,淀粉种类、其是否糊化,引发剂及单体的选择及其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制备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影响,指出应根据所需产物性能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开发新的廉价而高效的引发剂成为市场所需,淀粉制备工艺的简约处理以及性能优良的淀粉衍生物产品的开发值得人们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王小雄,张媛,刘光利,梁宝锋,赵旭涛[7](2009)在《淀粉絮凝剂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对淀粉絮凝剂的接枝方法、共聚类型、引发剂的种类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在接枝方法部分主要讨论了化学法、辐射法及双螺杆挤出法等;在共聚类型部分主要讨论了淀粉与一元至四元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在引发剂的种类部分主要讨论了化学引发和辐射引发等。另外,对如何做好淀粉絮凝剂提出了3点看法,尤其强调将开发研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进行技术转化。
薛冬桦,杜希兵,张萍萍,徐昆,张文德,宋春雷,王丕新[8](2008)在《淀粉接枝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合成》文中指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水介质中通过硝酸铈铵引发淀粉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接枝共聚,制备系列含阳离子季铵基团的淀粉-DAC接枝共聚物,系统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接枝率(PG)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体系内可制备较高接枝率的阳离子接枝共聚物。当硝酸铈铵的浓度为1.5×10-2mol/L,m(DAC)∶m(淀粉)=3,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时,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最高可达118.67%。用FTIR、1HNMR、XRD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郭乃妮,杨建洲,董丽英[9](2008)在《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淀粉与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是淀粉改性的重要方法,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天然与合成高分子的优良性能。如塑化性、成膜性、超强吸水性、絮凝性、粘合性等,它在高吸水材料、生物降解塑料、造纸工业添加剂、环境废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并对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建议和展望。
韩美娜[10](2007)在《多元淀粉接枝共聚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玉米淀粉为接枝骨架,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分别与接枝单体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的淀粉接枝共聚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性能优良的、成本低廉的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混合单体配比、单体浓度和聚乙烯醇(PVA)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玉米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接枝共聚的较佳反应条件是:当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65℃、引发剂浓度9.7×10-3mol/L、混合单体浓度为1.2mol/L、VAc和EA的体积比为6:4、PVA浓度为0.15mol/L时,接枝共聚产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较高。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是:引发剂的浓度为0.010mol/L,反应时间为3h,VAc和EA的体积比为6:4,PVA浓度为0.15mol/L。用极差法分析出的各因素对胶粘剂剪切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PVA浓度>引发剂的浓度>反应时间>单体的体积比。制备的胶粘剂粘度为131 mm2/s,剪切强度为19.2MPa。通过单因素实验,玉米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的较优反应条件是:当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60℃、引发剂浓度10.0×10-3mol/L、混合单体浓度为1.0mol/L、VAc和BA的体积比为5:5、PVA浓度为0.20 mol/L时,接枝共聚反应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较高。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是:引发剂的浓度为0.010mol/L,反应时间为3h,VAc和BA的体积比为5:5,PVA浓度为0.20mol/L。用极差法分析出的各因素对胶粘剂剪切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PVA浓度>引发剂的浓度>单体的体积比>反应时间。制备的胶粘剂粘度为130 mm2/s,剪切强度为19.4MPa。采用IR,XRD和DTA对淀粉接枝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分析与表征。IR谱图除了保持淀粉的特征吸收峰外,在1730~1740cm-1之间出现了羰基特征吸收峰。XRD衍射峰多为弥散峰,证明淀粉接枝共聚物基本为少量结晶态与无定形态共存的结构。DTA曲线证实了接枝共聚反应的发生,且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能方面优于纯玉米淀粉。制备的淀粉基木材胶粘剂是白色或乳白色的粘稠乳液,乳液细腻,无可见粒状凝聚物,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粘接性、耐寒性和储存稳定性;各种指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HG/T2727-95中的聚乙酸乙烯酯木材胶粘剂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压缩剪切干强度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
二、提高Ce~(4+)引发淀粉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Ce~(4+)引发淀粉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得率浆 |
1.2.1 高得率浆返黄机理 |
1.2.2 引发高得率浆返黄的因素 |
1.2.3 抑制高得率浆返黄的措施 |
1.3 荧光增白剂 |
1.3.1 作用机理 |
1.3.2 结构及类型 |
1.4 淀粉及其接枝共聚物 |
1.4.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
1.4.2 淀粉的改性 |
1.4.3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发展现状 |
1.4.4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引发方式 |
1.5 纳米粒子的特性与发展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6.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7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种疏水性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试剂 |
2.2.2 仪器 |
2.3 实验部分 |
2.3.1 目标产物的制备 |
2.3.2 接枝效率的探究 |
2.3.3 手抄片的制备 |
2.3.4 表面施胶及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 |
2.3.5 合成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能分析 |
2.3.6 应用性能测试及研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1HNMR表征 |
2.4.2 红外光谱分析 |
2.4.3 光学性能分析 |
2.4.4 接枝效率探究 |
2.4.5 乳液稳定性及粒径分析 |
2.4.6 返黄抑制效果测试 |
2.4.7 抗张强度及撕裂度测试 |
2.4.8 形貌SEM及拉毛实验 |
2.4.9 接触角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3 阳离子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
3.1 引言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3 实验部分 |
3.3.1 目标产物的制备 |
3.3.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1HNMR结构表征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3.4.3 光学性能分析 |
3.4.4 稳定性及粒径分析 |
3.4.5 Zeta电位分析 |
3.4.6 抗张强度及撕裂强度 |
3.4.7 形貌SEM及拉毛实验 |
3.4.8 接触角测试 |
3.4.9 纸张返黄抑制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4 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
4.1 引言 |
4.2 试剂与仪器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3 实验部分 |
4.3.1 目标产物的制备 |
4.3.2 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能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1HNMR测试 |
4.4.2 红外光谱分析 |
4.4.3 荧光乳液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
4.4.4 光学性能分析 |
4.4.5 稳定性及粒径分析 |
4.4.6 返黄抑制效果测试 |
4.4.7 形貌SEM分析 |
4.4.8 表面强度分析 |
4.4.9 抗张强度及撕裂强度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2)淀粉接枝涂布纸胶乳的合成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合成胶乳概述 |
1.2.1 合成胶乳的现状 |
1.2.2 合成胶乳的研究进展 |
1.3 淀粉及淀粉改性 |
1.3.1 淀粉 |
1.3.2 变性淀粉 |
1.4 淀粉接枝物 |
1.4.1 淀粉接枝物的制备方法 |
1.4.2 淀粉接枝物的研究现状 |
1.4.3 淀粉接枝胶乳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酶解淀粉接枝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胶乳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EDS-g-P(St-BA)胶乳的合成 |
2.2.4 酶解淀粉的表征 |
2.2.5 EDS-g-P(St-BA)胶乳的表征 |
2.2.6 EDS-g-P(St-BA)聚合物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酶解淀粉的表征 |
2.3.2 EDS-g-P(St-BA)胶乳的合成分析 |
2.3.3 EDS-g-P(St-BA)聚合物结构表征 |
2.3.4 EDS-g-P(St-BA)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表征 |
2.3.5 EDS-g-P(St-BA)胶乳的形态学表征 |
2.3.6 EDS-g-P(St-BA)胶乳的胶体稳定性表征 |
2.3.7 聚合物侧链分子量表征 |
2.3.8 EDS-g-P(St-BA)聚合物的接枝水平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3 氧化淀粉接枝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胶乳的合成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OS-g-P(St-BA)胶乳的合成 |
3.2.4 氧化淀粉的表征 |
3.2.5 OS-g-P(St-BA)胶乳的表征 |
3.2.6 OS-g-P(St-BA)聚合物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氧化淀粉的表征 |
3.3.2 OS-g-P(St-BA)聚合物结构表征 |
3.3.3 OS-g-P(St-BA)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表征 |
3.3.4 OS-g-P(St-BA)聚合物的形态学表征 |
3.3.5 OS-g-P(St-BA)胶乳的 Zeta 电位表征 |
3.3.6 OS-g-P(St-BA)胶乳的胶体稳定性表征 |
3.3.7 聚合物侧链分子量表征 |
3.3.8 OS-g-P(St-BA)胶乳合成条件的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淀粉接枝共聚物胶乳的涂布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涂料配制 |
4.2.4 涂布实验 |
4.2.5 涂料性能表征 |
4.2.6 涂布纸性能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涂料性能分析 |
4.3.2 EDS-g-P(St-BA)胶乳对涂布纸性能影响 |
4.3.3 OS-g-P(St-BA)胶乳对涂布纸性能影响 |
4.3.4 两种胶乳性能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成果目录 |
(3)壳聚糖接枝共聚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污泥脱水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污泥的来源及分类 |
1.2 污泥的特性 |
1.2.1 污泥的物理特性 |
1.2.2 污泥的化学特性 |
1.2.3 污泥的生物特性 |
1.3 污泥调理 |
1.4 污泥脱水剂 |
1.4.1 无机污泥脱水剂 |
1.4.2 有机合成污泥脱水剂 |
1.4.3 天然高分子改性污泥脱水剂 |
1.5 壳聚糖的性质 |
1.6 壳聚糖的改性 |
1.6.1 壳聚糖的羧甲基化 |
1.6.2 壳聚糖的季铵化 |
1.6.3 壳聚糖的接枝共聚 |
1.7 壳聚糖及接枝共聚产物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 |
1.8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污泥样品 |
2.2 壳聚糖接枝共聚反应装置及实验方法 |
2.2.1 壳聚糖接枝共聚反应装置 |
2.2.2 CST-AM-DMDAAC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2.2.3 CST-St-DMDAAC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2.3 污泥脱水性能测试方法 |
2.3.1 污泥比阻的测定 |
2.3.2 污泥含水率的测定 |
2.3.3 污泥脱水后滤液浊度的测定 |
第3章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3.1 反应条件对CTS-AM-DMDAAC接枝效果的影响 |
3.1.1 丙烯酰胺(AM)与壳聚糖(CTS)的质量比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1.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1.3 反应体系总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1.4 反应温度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1.5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2 反应条件对CTS-St-DMDAAC接枝效果的影响 |
3.2.1 DMDAAC单体与壳聚糖(CTS)的质量比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2.2 可溶性淀粉(St)与壳聚糖质量比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2.3 反应体系总浓度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2.4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效果的影响 |
3.2.5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 |
3.3 壳聚糖接枝污泥脱水剂的筛选 |
3.3.1 污泥脱水剂CTS-AM-DMDAAC的筛选 |
3.3.2 污泥脱水剂CTS-St-DMDAAC的筛选 |
3.4 壳聚糖接枝污泥脱水剂的物理性状 |
3.4.1 污泥脱水剂CTS-AM-DMDAAC的物理性状 |
3.4.2 污泥脱水剂CTS-St-DMDAAC的物理性状 |
3.5 壳聚糖污泥脱水剂的结构表征 |
3.5.1 污泥脱水剂CTS-AM-DMDAAC的结构表征 |
3.5.2 污泥脱水剂CTS-St-DMDAAC的结构表征 |
3.6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反应机理初探 |
3.6.1 CTS-AM-DMDAAC接枝共聚反应机理 |
3.6.2 CTS-St-DMDAAC接枝共聚反应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的污泥脱水性能 |
4.1 接枝共聚物与壳聚糖的污泥脱水性能比较 |
4.1.1 滤饼含水率的比较 |
4.1.2 污泥比阻的比较 |
4.1.3 滤液浊度的比较 |
4.2 接枝共聚物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污泥脱水性能比较 |
4.2.1 滤饼含水率的比较 |
4.2.2 污泥比阻的比较 |
4.2.3 滤液浊度的比较 |
4.3 接枝共聚物应用于尼龙滤布时的污泥脱水性能 |
4.3.1 CTS-AM-DMDAAC应用于尼龙布时的污泥脱水性能 |
4.3.2 CTS-St-DMDAAC应用于尼龙布时的污泥脱水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与PAC复合的污泥脱水性能 |
5.1 CTS-AM-DMDAAC与PAC复合的污泥脱水性能 |
5.1.1 CTS-AM-DMDAAC与PAC复合对滤饼含水率的影响 |
5.1.2 CTS-AM-DMDAAC与PAC复合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
5.1.3 CTS-AM-DMDAAC与PAC复合对滤液浊度的影响 |
5.2 CTS-St-DMDAAC与PAC复合的污泥脱水性能 |
5.2.1 CTS-St-DMDAAC与PAC复合对滤饼含水率的影响 |
5.2.2 CTS-St-DMDAAC 与 PAC 复合对污泥比阻的影响 |
5.2.3 CTS-St-DMDAAC 与 PAC 复合对滤液浊度的影响 |
5.3 复合污泥脱水剂效益分析 |
5.3.1 环境效益分析 |
5.3.2 经济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马铃薯淀粉的改性及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淀粉的结构分类及性质 |
1.3 马铃薯淀粉 |
1.4 淀粉的改性及应用 |
1.5 淀粉在涂料中的应用 |
1.6 课题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马铃薯淀粉接枝乳液的制备及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和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室温自交联马铃薯淀粉接枝乳液的制备及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和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马铃薯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和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5)淀粉接枝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淀粉接枝改性的合成方法 |
2 工艺条件对淀粉接枝改性的影响 |
2.1 淀粉的预处理 |
2.2 单体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 溶剂的影响 |
2.4 聚合方法的影响 |
3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 |
3.1 在降解塑料中的应用 |
3.2 用作高吸水树脂 |
3.3 用作絮凝剂 |
3.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4 结语 |
(6)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淀粉结构的认识与种类的选择 |
2 淀粉是否糊化的选择 |
3 引发方式的选择 |
3.1 化学引发法 |
3.2 辐射引发法 |
4 单体种类、浓度以及配比的选择 |
5 反应温度和时间 |
6 结 语 |
(7)淀粉絮凝剂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接枝共聚反应 |
1.1 接枝方法 |
1.1.1 自由基引发 |
1.1.2 氧化-还原引发 |
1.1.3 辐照引发 |
1.1.4 双螺杆挤出 |
1.2 共聚类型 |
1.2.1 一元共聚反应 |
1.2.2 二元共聚反应 |
1.2.3 三元共聚反应 |
1.2.4 四元共聚反应 |
2 接枝共聚的引发方法 |
2.1 化学法引发 |
2.1.1 硝酸铈铵 |
2.1.2 锰盐 |
2.1.3 Fenton试剂 |
2.1.4 过硫化物 |
2.1.5 复合引发剂 |
2.1.6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
2.2 辐射法引发 |
3 结论 |
(8)淀粉接枝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淀粉/DAC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1.3 接枝百分率的测定 |
1.4 接枝共聚物的表征方法 |
1.4.1 接枝共聚物的FTIR分析 |
1.4.2 接枝共聚物的1HNMR分析 |
1.4.3 接枝共聚物的XRD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2.1.1 引发剂用量 |
2.1.2 m (DAC) /m (淀粉) |
2.1.3 反应温度 |
2.1.4 反应时间 |
2.2 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
2.2.1 接枝共聚物红外光谱分析 |
2.2.2 接枝共聚物的1HNMR分析 |
2.2.3 接枝共聚物的XRD分析 |
3 结论 |
(10)多元淀粉接枝共聚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
1.2 淀粉接枝聚合物的种类及其应用 |
1.2.1 淀粉与一元单体的接枝共聚 |
1.2.2 淀粉与二元以上单体的接枝共聚 |
1.3 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的方法与机理 |
1.3.1 化学引发法 |
1.3.2 物理方法 |
1.4 胶粘剂 |
1.4.1 木材胶粘剂概述 |
1.4.2 淀粉胶粘剂概述 |
1.5 目前存在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 |
1.6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的来源 |
2.1.2 实验选用玉米淀粉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单体的主要性能 |
2.1.3 共聚单体的选择与引发剂的选择及配制 |
2.2 实验仪器 |
2.3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后处理 |
2.3.1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2.3.2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后处理 |
2.4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4.1 红外光谱分析(IR)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3 热分析(TA) |
2.4.4 固体含量的测试 |
2.4.5 剪切强度的测试 |
2.5 淀粉接枝共聚物参数的计算 |
2.5.1 接枝效率(GE) |
2.5.2 接枝率(G)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
3.1 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2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4 单体配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5 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6 PVA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3.7 正交实验 |
3.7.1 正交表的制定 |
3.7.2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淀粉与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
4.1 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2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4 单体配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5 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6 PVA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4.7 正交实验 |
4.7.1 正交实验方案 |
4.7.2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
5.1 红外光谱研究 |
5.2 X射线衍射 |
5.3 热分析 |
5.3.1 热重法 |
5.3.2 差热分析法 |
5.4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
5.4.1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外观 |
5.4.2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固体含量 |
5.4.3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粘度 |
5.4.4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pH值 |
5.4.5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灰分 |
5.4.6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稳定性 |
5.5.7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贮存期 |
5.5.8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性能比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提高Ce~(4+)引发淀粉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倪美乐.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淀粉接枝涂布纸胶乳的合成及表征[D]. 成世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3]壳聚糖接枝共聚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污泥脱水性能[D]. 高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6)
- [4]马铃薯淀粉的改性及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D]. 郭俊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6)
- [5]淀粉接枝改性研究进展[J]. 周向阳,贾德民,崔跃飞,谢东.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09(02)
- [6]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曹华,刘全校,曹国荣,许文才,徐丽娟. 化工新型材料, 2009(03)
- [7]淀粉絮凝剂的研究概况[J]. 王小雄,张媛,刘光利,梁宝锋,赵旭涛. 工业水处理, 2009(01)
- [8]淀粉接枝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合成[J]. 薛冬桦,杜希兵,张萍萍,徐昆,张文德,宋春雷,王丕新. 精细化工, 2008(11)
- [9]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 郭乃妮,杨建洲,董丽英. 皮革与化工, 2008(03)
- [10]多元淀粉接枝共聚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韩美娜. 大连交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