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利兰对贫血恒河猴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用于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1](2013)在《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对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地中海贫血是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致使人体不能正常合成血红蛋白珠蛋白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血液病,血红蛋白H (HbH)病是临床常见的中间型a-地中海贫血,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导师吴志奎教授首次提出“中医肾生髓、髓生血是中医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理论核心”这一假说,采用补肾益髓法的代表方——益髓生血颗粒在广西高发区治疗地中海贫血30余年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并从基因突变、调控珠蛋白基因表达、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等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疗效的分子机制,验证了该理论假说的客观性,使中医药治疗地中海贫血整体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29例α-HbH病患者和血虚症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将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研究与动物实验相结合,采用real-time PCR、RIA等相关技术从造血细胞因子的活性与表达方面探讨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的作用机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主要结论1.1对29例α-HbH病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病例均来自于广西南宁303医院的门诊病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α-HbH病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3个月,结果有4例脱落,25例完成整个疗程观察,其中24例有效,1例无效。24例有效病例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显示:潮热盗汗、心悸气短、咽干等治疗后1、2、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咽干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2个月也有明显改善(P<0.05)。面色萎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患者Hb、HbH含量在治疗后2、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或P<0.01),Hb治疗后2、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1)。患者RBC、Ret、PLT含量治疗后无明显上升(P>0.05)。研究表明:益髓生血颗粒能改善α-HbH病患者的外周血象,提高血红蛋白(Hb)含量,与临床中医症状的改善相一致。1.2对29例α-HbH病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1.2.1对24例有效病例血清中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的检测发现:益髓生血颗粒治疗3个月后,患者造血细胞因子SCF和GM-CSF活性和表达疗后与疗前相比无明显增强(P>0.05);IL-3活性和表达疗后比治疗前则明显减弱(P<0.05)。患者造血细胞因子mRNA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电泳图谱表明,治疗后α-HbH病患者外周血SCF表达增加,IL-3表达减少。提示我们,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疗效肯定,其疗效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外周血造血细胞因子SCF、GM-CSF、IL-3的活性与表达有关。1.2.2对15例有效病例的外周血红细胞膜的抗氧化指标检测发现: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3个月后,患者红细胞膜上的抗氧化指标MDA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SOD、GSH-PX的含量上升,而且GSH-PX含量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益髓生血颗粒能有效缓解α-HbH病患者红细胞的氧化损伤程度,从而改善无效造血的产生,这与临床观察和血液指标的检查结果相一致。1.3对60Co γ射线照射的血虚症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结果1.3.160Co 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指标Hb、RBC、PLT均有明显下降,且在第7天达到最低值(P<0.01),阳性G-CSF、益髓生血颗粒各剂量组在照后第14天,均能明显升高外周血RBC数、Hb、PLT数量(P<0.01),研究表明益髓生血颗粒能有效提高血虚症模型的外周血象,缓解血虚症状。1.3.260Co 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血清中SCF、GM-CSF含量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下降的趋势,阳性G-CSF、益髓生血颗粒各剂量组能提高血清中SCF、GM-CSF含量(P<0.05),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L-3含量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上升的趋势,阳性G-CSF、益髓生血颗粒各剂量组能有效降低血清中IL-3含量,其中低剂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临床研究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前后α-HbH病患者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3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胸腺和脾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G-CSF胸腺和脾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的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髓生血颗粒各组均能提高照射小鼠的胸腺指数,但只有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髓生血颗粒各剂量组能有效提高照射小鼠的脾指数,且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表明:益髓生血颗粒能有效提高血虚症模型小鼠的造血能力。这与外周血象的检查结果相一致。从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方面探讨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致的结果。研究表明: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可提高患者的整体效应,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血液学指标的提高相一致,其疗效的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造血细胞因子的活性与表达,进而改善造血微环境,减少红细胞氧化损伤,促进有效造血。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肾生髓、髓生血理论治疗地中海贫血的客观性,为从分子水平揭示其理论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2本研究的创新点本研究以高发区α-HbH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把中医的理论思维与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相结合,从造血细胞因子的活性与表达方面探讨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李玉艳[2](2008)在《携带HBB基因shRNA的人脐血CD34+细胞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β-血红蛋白病是一组多相群的单基因疾病,重型可致死。为了探讨其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及潜在价值。本课题拟选择对β-珠蛋白基因具有靶向RNAi的特异序列,并构建慢病毒载体,采用体外筛选法获得目的序列及质粒,以期能与β-珠蛋白等位基因特异性结合抑制RNA的表达,并了解感染细胞的体内植入和增殖情况,以期在以后试验中与其它基因表达载体组合共同用于治疗β-血红蛋白病。内容和方法1.从GeneBank查找HBB mRNA序列,设计挑选3个RNAi靶点,每个合成两条单寡核苷酸链,退火后连入酶切的pGCL-GFP载体,将连接产物转染感受态细菌,对长出的克隆进行PCR鉴定,测序比对。对阳性克隆进行质粒抽提。2.用PCR方法从模板钓取相应的HBB序列片段,将片段与pdsRED2-N1载体进行双酶切后定向连接,转染感受态细菌,长出的克隆进行PCR鉴定,测序和比对分析后,对阳性克隆进行质粒抽提。3.HBB-RNAi-LV质粒和HBB过表达质粒,按低浓度组(0.5:1)和高浓度组(1:1)用Lipofectamine2000共转染293T细胞,48h后FM观察GF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LAG-HBB融合蛋白表达。4.将HBB-RNAi-LV质粒和慢病毒包装载体pHelper 1.0及pHelper 2.0载体按4:3:2比例添加,转染293T细胞,培养48小时后收集培养上清,利用Plus-20离心超滤装置对病毒上清进行离心超浓缩。5.人脐血MACS法分离的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进行无血清无基质预培养,慢病毒感染,48h后FM观察感染率,Real-Time PCR检测感染2、4、5天的HBBHBG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感染7天的HBB蛋白表达。6.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用高浓度细胞因子预刺激培养过夜后感染慢病毒24小时,经皮注射入SCID新生小鼠腹腔,密切观察小鼠存活情况。7.移植后3周,用FM和FCM检测小鼠外周血中人HbF细胞和成人红细胞,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GFP阳性细胞;骨髓细胞中的GFP阳性细胞,并观察小鼠肝、脾、肾脏、小肠等组织中的GFP阳性细胞分布。结果1.构建了3个HBB基因的RNAi-LV载体(PSC1、PSC2、PSC3)及一个对照质粒PSCNC。2.构建了含有相应HBB基因片段的过表达载体HBB- pdsRED2-N1-3Flag质粒。3.外源筛靶试验中PSC1、PSC3对HBB融合蛋白有明显敲减作用,随着浓度增加敲减作用增强,其中PSC1靶点的敲减效果最好。4.包装并获得高滴度的PSC1、PSC3和PSCNC慢病毒。5.慢病毒在CD34+细胞中的感染率为1530%,病毒感染明显激活细胞中的HBB和HBG基因表达,PSC1促进HBB珠蛋白表达,PSC3则显着抑制HBB和HBG珠蛋白表达,其抑制效果与感染率有关。6.移植CD34+细胞后,小鼠外周血中人HbF细胞及成人红细胞为0.11.2%;有核细胞中GFP细胞,PSCNC组为3.210.2%, PSC3组为4.48.8%;骨髓细胞中GFP细胞PSCNC组为1.55.5%, PSC3组为1.36.2%,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脾、肾和小肠等组织均未见明显的GFP阳性细胞。结论1.系统建立了完整的人脐带血CD34+细胞分离、无血清无基质培养和慢病毒感染的实验方法。2.成功构建了3个β-珠蛋白基因shRNA的慢病毒载体,通过外源筛靶方法初筛出2个有效序列,经慢病毒包装获得了高滴度的病毒颗粒。3.成功筛选到一条对HBB基因有抑制作用的RNAi序列。4.人脐血CD34+细胞移植入未骨髓抑制的免疫缺陷病新生小鼠腹腔,可成功归巢、增殖,主要增殖为自身缺陷的淋巴系统,红系缺乏表达优势。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3](2006)在《敬爱的梁植权院士,协和生化系永远怀念您!》文中研究表明
柴立民[4](2005)在《从益髓生血颗粒调控β-珠蛋白及相关基因表达探讨肾生髓理论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在导师吴志奎研究员肾生髓理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学术思想指导下,以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为依托,把中医的理论思维和前沿技术有机结合,对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整体效应和疗效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在该药取得显着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采用ELISA、RT-PCR、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技术、凝胶滞后试验、real-time PCR、DD RT-PCR等实验技术,从造血刺激因子的表达,β-珠蛋白基因簇LCR HS2序列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发挥重要作用的红系特异的反式作用因子基因的表达,以及与红细胞溶血相关的铁蛋白基因表达等方面,多层次研究了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调控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取得了有学术价值的研究结果。 一、理论研究 1、从肾生髓与藏精的内在关系、肾生髓与髓养骨、肾生髓通于脑以及肾生髓生血四个方面,对历代有关肾生髓理论的文献论述进行分析归纳,以期加深对经典肾生髓理论的认识。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肾生髓理论现代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从肾生髓与神经系统功能的相关性、肾生髓和髓养骨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肾生髓与髓生血的客观性研究和肾生髓理论分子机制的研究等方面,总结肾生髓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珠蛋白基因簇的组织及表达的时空顺序性、珠蛋白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珠蛋白基因表达与红系分化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珠蛋白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β-珠蛋白基因簇位点调控区的功能等方面分析归纳,了解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机制,更深入的认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总结导师多年来的运用补肾生血中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成果,深入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思路。 二、益髓生血颗粒调控珠蛋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1、从两个方面对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整体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①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液学参数Hb、RBC、Ret、HbF自给药第1个月至治疗结束均明显提高,安慰剂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肝脾肿大明显缓解,B超显示患者脾脏横径治疗后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临床中医证候明
董文吉[5](2000)在《病毒载体介导的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珠蛋白基因家族包括α和β两个基因簇,两个基因簇各功能基因呈红系组织特异、发育阶段特异、终产物始终维持平衡的表达。一旦平衡失调将导致地中海贫血。β-珠蛋白基因簇中的缺失或突变导致β-珠蛋白肽链合成停止或减少,继而出现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β-地贫是人类较为常见的造血系统遗传病,目前尚无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采用基因添加的方法,即将正常人β-珠蛋白基因导入β-地贫患者造血干细胞中,稳定整合后在成熟红细胞中适宜表达,用以纠正珠蛋白肽链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基因治疗方法有望长期缓解或治愈β-地贫。造血干细胞是β-地贫基因治疗的靶细胞,数量稀少,因此,将β-珠蛋白基因导入并整合于人造血干细胞必须采用高效基因转移方法。整合型病毒载体如反转录病毒载体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既能实现基因的高效转移,又能将外源基因整合至靶细胞染色体,是β-地贫基因治疗首选的基因转移方法。 β-珠蛋白基因的正确表达依赖三种调控元件:通用的和红系特异的反式因子、β-珠蛋白基因的近端顺式元件(启动子)及β-基因簇的远端调控元件—基因座控制区(LCR)序列。LCR由四个红系特异、发育阶段稳定的DNaseI高敏位点(HS1-HS4)组成。每个HS包含一个长度介于200-400bp的核心序列,它分布着红系特异和通用的反式因子的结合基序,是体现HS功能活性的关键部位。LCR可使人β-珠蛋白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获得红系特异、整合位点非依赖、拷贝数依赖的高水平表达。完整的LCR长20kb,超过了病毒载体的容量,经人工删节,由LCR核心序列及其旁侧序列重组成的微小LCR(miniLCR)适合病毒载体的容量且保持了完整LCR的部分功能活性:α-珠蛋白基因簇的主要调控元件中HS40也具有典型的红系增强子活性,在β-珠蛋白基因病毒转移载体中引入miniLCR及HS40核心序列有望提高转移的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 我们已证实反转录病毒载体能介导携带单个HS2核心序列的β-珠蛋白基因较稳定整合于红系细胞中(MEL细胞),表达水平与内源性鼠α-珠蛋白基因表达可比,在长期造血重建小鼠体内人β-珠蛋白基因表达水平达内源α-珠蛋白基因的7%。为进一步提高转移β-珠蛋白基因的整体表达水平及在基因转移中的
叶彼得[6](2000)在《建国50年来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李斌[7](1999)在《病毒载体介导的携带位点控制区中单个或多个DNaseⅠ高敏位点核心序列的人β-珠蛋白基因在鼠红系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珠蛋白基因分为α、β-基因簇。两个基因簇各功能基因在红系组织中依次地呈红系特异、发育阶段特异、终产物平衡的表达。一旦平衡失调将导致地中海贫血。β珠蛋白肽链合成停止或减少,会出现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β-地贫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病,目前尚无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将一正常人β-珠蛋白基因导入β-地贫患者造血干细胞中稳定整合并在成熟红细胞中适宜表达,纠正珠蛋白肽链的不平衡状态的基因治疗方法有望长期缓解或治愈β-地贫。造血干细胞是β-地贫基因治疗的靶细胞,数量稀少。因此,将β-珠蛋白基因导入并整合于人造血干细胞必须采用病毒载体介导的高效基因转移方法。适宜于β-珠蛋白基因转移的病毒载体有反转录病毒和腺相关病毒载体。 β-珠蛋白基因的正确表达依赖三种调控元件:红系特异和通用的反式因子、β-珠蛋白基因的近端顺式元件(启动子)及β-基因簇的远端顺式元件一位点控制区(LCR)序列。LCR由四个红系特异、发育阶段稳定的DNaseⅠ高敏位点(HS1-HS4)组成。每个HS包含一个长度介于200-400bp的核心序列,它分布着红系特异和通用的反式因子的结合基序,是体现HS功能活性的关键部位。LCR可使β-珠蛋白基因获得红系特异、整合非依赖、拷贝数依赖的高水平表达。完整的LCR长20kb,超过了病毒载体的容量。经人工删节,由LCR核心序列重组成的1-2kb的微小LCR(miniLCR)适合病毒载体的容量且保持了完整的LCR的绝大部分功能活性,在β-珠蛋白基因转移载体中引入miniLCR能提高转移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 我们已证实反转录病毒载体能介导携带单个HS2核心序列的β-珠蛋白基因较稳定整合于红系细胞中并表达与内源α-珠蛋白基因可比的β-珠蛋白,在长期造血移植小鼠体内表达的β-珠蛋白水平为内源α-珠蛋白基因的7%。为进一步提高转移β-珠蛋白基因的整体表达水平及在基因转移中的稳定性,我们在HS2核心序列基础上引入LCR的HS1、HS3、HS4核心序列,按
纪新军[8](1999)在《应用体内足迹法研究小鼠β-珠蛋白基因簇重要调控元件上的DNA-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表明β-珠蛋白基因簇是研究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良好模型,在个体发生中β-珠蛋白基因簇表现为从5′到3′依次表达,具有高度的红系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虽然α和β两个珠蛋白基因簇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但两类珠蛋白基因表达的终产物始终维持平衡。 基因表达是由众多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调控的。β-珠蛋白基因的正确表达主要依赖于两种类型的调控元件:位于基因簇5′端的位点控制区(Locus Control Region,LCR)以及各珠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近端调控序列。LCR由4个DNase 历高敏位点(5’HS1-5’HS4)构成,每个HS的活性又都集中在核心序列上。研究发现,LCR的HSs以及单个基因的启动子上,都含有红系特异和公共表达的反式作用因子的结合位点,LCR及其HSs的形成、启动子上转录装置的建立、LCR与下游基因调控元件间的相互联系(如:Looping)等,都需要这些顺式作用元件(DNA)与相关反式作用因子(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来介导。因此,研究DNA-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阐明LCR的作用机制、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的开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体内足迹法(In Vivo Footprinting)是一种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能真实反映体内蛋白.DNA相互作用的情况,而且可以检测体内的DNA构象的变化,连接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Ligation-Medi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M-PCR)的发明,使得体内足迹研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体内足迹技术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面的应用。 本文应用连接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及体内足迹法研究了诱导前后的MEL细胞、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红系组织、药物处理后的成年造血组织中β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及LCR-HS2上的DNA-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标准条件下培养MEL细胞,经2%DMSO诱导分化三天,收集状态良好的细胞,悬浮于无血清DMEM培养基中,调整细胞浓度为5×107/ml。 (2)正常健康昆明小鼠交配,待胚胎发育至14天时,处死怀孕母鼠,取胎鼠肝脏,用另一组成年小鼠制备骨髓;然后应用40%-70%Percol1梯
王荣新,黄有文,蔡利琴,吴志奎,李承军,姜葆华,苑景春,崔京华,陈玉英,郑君,吕鑫霞,黄霞珍,蔡辉国,陈佩贞[9](1998)在《中西医结合“益髓生血灵”治疗β──地中海贫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补肾生血药新剂型“益髓生血灵胶囊”对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临床上治疗12例。男性5的,女性7例,年龄6-31岁,14岁以下占7例,壮族9例,汉族3例,均为广西籍。血红蛋白≤70g/L10例,>70g/L2例,抗碱血红蛋白0.086-0.682,平均0.20,其中9例复合血红蛋白E。中药方剂由熟地黄、山萸肉、党参及阿胶等11味中药,用中药传统方法和现代工艺提纯而制成粉剂装入胶囊,每粒药净重0.4g,每日3次,每次4粒,3个月为一疗程,12例均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精神振奋,食欲增加,肝脾缩小,血红蛋白增加14-30g/L,平均20.8g/L,网织红细胞增加0.02-0.14,平均增加0.084,血细胞及血小板疗前和疗后无明显变化,未见副作用。
杨克恭,康为群,梁植权[10](1996)在《盐酸山莨菪碱对贫血小鼠珠蛋白肽链合成的影响》文中认为用盐酸山莨菪碱治疗贫血小鼠,经PAGE电泳及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的检测发现,小鼠的α-及β-珠蛋白肽链合成明显增加,并能维持10d左右。结果显示无小鼠胚胎型血红蛋白产生,该药作用途径可能是增加了成年型α及β肽链的合成。
二、马利兰对贫血恒河猴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用于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利兰对贫血恒河猴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用于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对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的临床观察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一节 对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对红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小结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益髓生血颗粒对血虚症小鼠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 照射模型与给药方案 |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动物实验小结 |
结语 |
展望 |
致谢 |
附表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2)携带HBB基因shRNA的人脐血CD34+细胞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正文 携带 HBB 基因 shRNA 的人脐血 CD34~+细胞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shRNA |
前言 |
第一部分 HBB 基因 RNAi-LV 载体的构建、筛选和慢病毒包装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 CD34~+细胞的分离培养及 RNAi 转染及效果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携带 HBB-RNAi 基因的人脐血 CD34~+细胞在 SCID新生鼠移植后的再殖情况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造血干细胞基因转染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β-地中海贫血和镰形细胞病基因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英文论着 |
(4)从益髓生血颗粒调控β-珠蛋白及相关基因表达探讨肾生髓理论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上篇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肾生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一、肾生髓与藏精的内在关系 |
二、肾生髓与髓养骨 |
三、肾生髓通于脑 |
四、肾生髓与髓生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肾生髓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肾生髓与神经系统功能的相关性 |
二、肾生髓与髓养骨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 |
三、肾生髓与髓生血的客观性研究 |
四、肾生髓理论的分子机制研究 |
五、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开关机制 |
一、珠蛋白基因簇的组织及表达的时空顺序性 |
二、珠蛋白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
三、珠蛋白基因表达与红系分化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 |
四、珠蛋白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 |
五、β-珠蛋白基因簇位点调控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分子基础与临床研究 |
第五章 地中海贫血的药物治疗进展 |
一、输血配合铁螯合剂治疗 |
二、γ-珠蛋白基因激活剂 |
三、珠蛋白合成调节剂 |
四、α-肽链合成抑制剂 |
五、中医药治疗 |
六、展望 |
参考文献 |
理论研究总结 |
下篇 益髓生血颗粒调控珠蛋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
第一章 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整体效应的研究 |
第一节 益髓生血颗粒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液学参数及相关症候的影响 |
1 病例选择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髓生血颗粒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骨髓幼稚红细胞DNA和RNA荧光强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骨髓血细胞涂片的制备 |
1.3 AO染色 |
1.4 观察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骨髓幼稚红细胞DNA和RNA AO荧光染色叠加图像分析 |
2.2 治疗前后骨髓幼稚红细胞DNA和RNA三维立体重组图像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二章 益髓生血颗粒对造血刺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EPO含量的改变 |
1.1 病例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2 real-time PCR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EPO R、c-kit及骨髓血中SCF基因表达的改变 |
2.1 病例一般资料 |
2.2 所用试剂及部分仪器 |
2.3 有核血细胞分离 |
2.4 Total RNA提取 |
2.5 逆转录反应 |
2.6 real-time PCR |
2.7 1.5%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
2.8 GeneAMP 5700 SDS software分析荧光检测结果 |
2.9 统计学方法 |
2.10 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c-kit、EPO R和骨髓有核细胞SCF基因表达的改变 |
3 讨论 |
3.1 益髓生血颗粒对GM-CSF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益髓生血颗粒对EPO和EPO R表达的影响 |
3.3 益髓生血颗粒对SCF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益髓生血颗粒对β-珠蛋白LCR HS2位点DNA与核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病例选择 |
1.2 核蛋白提取 |
1.3 HS2位点DNA探针制备 |
1.3.1 大量制备pBSK质粒DNA |
1.3.2 目的片段探针制备 |
1.3.3 通过酶切反应获得多条DNA片段 |
1.3.4 同位素探针标记 |
1.3.5 核蛋白粗提物与DNA探针结合 |
1.3.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放射自显影 |
1.3.7 电泳结果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益髓生血颗粒对珠蛋白表达调控反式作用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骨髓有核细胞样品采集 |
1.4 Total RNA的提取与RT反应 |
1.5 real-time PCR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表达的改变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益髓生血颗粒对GATA-1、GATA-2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
3.2 益髓生血颗粒调节NF-E2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益髓生血颗粒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铁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病例选择 |
1.2 骨髓有核细胞分离 |
1.3 Total RNA提取 |
1.4 逆转录反应 |
1.5 通过PCR扩增来增加模板量 |
1.6 摸索PCR反应最佳退火温度 |
1.7 同位素标记随机引物 |
1.8 PCR反应 |
1.9 PAGE,放射自显影 |
1.10 对照胶片切下差异条带进行PCR反应 |
1.11 鉴别表达有差异的条带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总结 |
结语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参加课题及参加学术会议 |
附件 |
β-地中海贫血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
(5)病毒载体介导的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转移的人β-珠蛋白基因在MEL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菌株与质粒 |
2.细胞系 |
3.限制性内切酶及修饰酶 |
4.其他主要试剂 |
5.主要仪器 |
6.放射性核素 |
二.实验方法 |
1.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的基本路线 |
2.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的设计与构建 |
2.1.聚乙二醇(PEG)法回收DNA片段 |
2.2.DNA片段3’端凹陷的补平 |
2.3.DNA片段3’端突出的削平 |
2.4.载体的脱磷酸化 |
2.5.连接反应 |
2.6.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制备 |
2.7.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2.8.感受态细胞的快速转化 |
2.9.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2.10.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
2.11.PCR引物及反应条件 |
2.12.荧光测序 |
3.1.细胞培养 |
3.2.G418溶液配制 |
3.3.细胞的传代及冻存 |
3.4.细胞复苏 |
4.产病毒细胞系的建立 |
4.1.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转染双向性包装细胞系PA317 |
4.2.PA317细胞出芽的病毒颗粒转导单向性包装细胞系Ψ2 |
4.3.Ψ2产病毒细胞系的扩增、冻存及病毒上清收集 |
4.4.病毒生物学滴度的传统方法测定 |
4.5.病毒生物学滴度的简单方法测定 |
5.重组反转录病毒的瞬时包装与纯化 |
5.1.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转染双向性包装细胞系ΨA |
5.2.重组病毒的大量制备与纯化 |
6.前病毒DNA结构分析 |
6.1.从产病毒细胞系及感染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 |
6.2.Southern印迹分析 |
6.2.1.酶解 |
6.2.2.电泳 |
6.2.3.Southern转膜 |
6.2.4.预杂交 |
6.2.5.DNA探针标记 |
6.2.6.杂交 |
6.2.7.洗膜及放射自显影 |
7.用含人β珠蛋白基因的重组反转录病毒转导MEL细胞 |
7.1.收集病毒上清 |
7.2.病毒转导MEL细胞 |
8.DMSO诱导MEL细胞分化 |
9.RNase保护实验检测人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 |
9.1.从病毒转导MEL细胞中提取细胞总RNA |
9.2.RNase保护实验 |
9.2.1.RNA探针标记 |
9.2.2.RNA探针纯化 |
9.2.3.RNA:RNA杂交 |
9.2.4.RNase反应,变性胶电泳及放射自显影 |
实验结果 |
一.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的构建 |
1.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构建的总体策略 |
1.1.基因座控制区DNase Ⅰ高敏位点片段的选择 |
1.2.结构基因的选择 |
1.3.调控序列和结构基因在GlNa载体中的方向 |
2.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的构建 |
2.1.携带单一DNase Ⅰ高敏位点片段的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的构建 |
2.2.携带2.3kb mini LCR (HS32)的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的构建 |
2.3.携带1.1kb mini LCR (HS32、HS42)的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的构建 |
2.4.用PCR方法鉴定六种不同重组体 |
3.六种不同重组体的特性概括 |
二、产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病毒滴度的测定 |
1.Ψ2产病毒细胞系中前病毒DNA结构 |
2.重组病毒滴度的测定 |
三、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重组体在病毒转导MEL细胞中的整合 |
四、人β-珠蛋白基因在病毒转导MEL细胞中的表达 |
五、GlNaHS32△β2.0,(1.1kb)前病毒的结构分析 |
1.重组体GlNaHS32△β2.0,(1.1kb)在Ψ2产病毒细胞系和MEL细胞中的完整整合以及人β珠蛋白基因在MEL细胞中低水平表达 |
2.基因组中前病毒的PCR mapping |
3.PCR产物的双向测序 |
第二部分 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间接体内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腺相关病毒载体的间接体内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的基本路线 |
2.腺相关病毒重组体AV53HS432△β2.0Neo的制备与纯化 |
3.重组病毒的包装、大量制备与纯化 |
4.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 |
5.小鼠造血细胞的基因转移和骨髓移植 |
6.造血重建小鼠中人β-珠蛋白基因的整合与表达 |
结果 |
一、重组体AV53HS432△β2.0Neo在BHK-21细胞系中的整合 |
二、获得高滴度的重组病毒 |
三、造血重建小鼠体内人β-珠蛋白基因的检测 |
四、人β-珠蛋白基因在造血重建小鼠体内的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英文名词及缩写 |
致谢 |
(7)病毒载体介导的携带位点控制区中单个或多个DNaseⅠ高敏位点核心序列的人β-珠蛋白基因在鼠红系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携带位点控制区中单个或多个DNaseI高敏位点核心序列的人β-珠蛋白基因在鼠红系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菌株与质粒 |
2.细胞系 |
3.限制性内切酶及修饰酶 |
4.其它主要试剂 |
5.主要仪器 |
6.放射性核素 |
二、实验方法 |
1.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的基本路线 |
2.人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的设计与构建 |
2.1 PCR扩增人β-LCR/HS3,HS1核心序列 |
2.2 聚乙二醇(PEG)法回收DNA片段 |
2.3 DNA片段3’端凹陷的补平 |
2.4 DNA片段3’端突出的削平 |
2.5 载体的脱磷酸化 |
2.6 连接反应 |
2.7 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制备 |
2.8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2.9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2.10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
2.11 荧光测序 |
3 |
3.1 细胞培养 |
3.2 G418溶液配制 |
3.3 细胞传代及冻存 |
3.4 细胞复苏 |
4.产病毒细胞系的建立 |
4.1 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重组体转染单向性包装细胞Ψ-E |
4.2 Ψ-E细胞出芽的病毒颗粒转导PA317细胞 |
4.3 PA317产病毒细胞系的扩增、冻存及病毒上清收集 |
4.4 病毒滴度的测定 |
5.前病毒DNA结构分析 |
5.1 从产病毒细胞系及感染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 |
5.2 Southern印迹分析 |
5.2.1 酶解 |
5.2.2 电泳 |
5.2.3 Southern转移 |
5.2.4 预杂交 |
5.2.5 DNA探针标记 |
5.2.6 杂交 |
5.2.7 洗膜及放射自显影 |
6.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转导MEL细胞 |
6.1 收集病毒上清 |
6.2 病毒转导MEL细胞的程序 |
7.DMSO/Hemin诱导MEL细胞分化 |
8.RNase保护实验检测人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 |
8.1 从病毒转导MEL细胞中提取细胞总RNA |
8.2 RNA保护实验 |
8.2.1 RNA探针标记 |
8.2.2 RNA探针的纯化 |
8.2.3 RNA:RNA杂交 |
8.2.4 RNase反应、变性胶电泳及放射性自显影 |
实验结果 |
一、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1.微小位点控制区的构建 |
1.1 位点控制区DNaseI高敏位点核心序列片段的选择 |
1.2 微小位点控制区的构建 |
2.β-珠蛋白基因的修饰 |
2.1 β-珠蛋白基因第二内含子(IVS-Ⅱ)的RsaI/RsaI序列的删除 |
2.2 2.7kb △β2.7基因片段的构建 |
2.3 2.0kb △β2.0基因片段的构建 |
3.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3.1 携带单个HS2片段的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3.2 携带miniLCR(HS432)的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3.3 携带miniLCR(HS4321)的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二、产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细胞系的建立 |
1.PA317细胞克隆中的前病毒DNA结构 |
2.PA317产病毒细胞系的滴度 |
三、β-珠蛋白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在病毒转导MEL细胞中整合 |
四、β-珠蛋白基因在病毒转导MEL细胞中的表达 |
第二部分 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携带位点控制区中单个或多个DNaseI高敏位点核心序列的人β-珠蛋白基因在鼠红系细胞中整合与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的基本路线 |
2.人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设计与构建 |
2.1 PCR扩增人β-LCR/HS3,HS1核心序列 |
2.2 聚乙二醇法回收DNA片段 |
2.3 DNA片段3’端凹陷的补平 |
2.4 DNA片段3’端突出的削平 |
2.5 载体的脱磷酸化 |
2.6 连接反应 |
2.7 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制备 |
2.8 感受态细胞转化 |
2.9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2.10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
2.11 荧光测序 |
3 |
3.1 细胞培养 |
3.2 G418溶液配制 |
3.3 细胞传代及冻存 |
3.4 细胞复苏 |
4.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包装及滴度测定 |
4.1 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包装 |
4.2 病毒滴度的测定 |
5.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转导MEL细胞 |
6.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DNA结构的分析 |
6.1 从病毒转导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 |
6.2 Southern印迹分析 |
7.DMSO/Hemin诱导MEL细胞分化 |
8.RNase保护实验检测人β-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 |
实验结果 |
一、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 |
1.携带单个HS2片段的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 |
2.携带miniLCR的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 |
二、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包装 |
三、β-珠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在病毒转导细胞中的整合 |
四、β-珠蛋白基因在病毒转导MEL细胞中的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名词及缩写 |
致谢 |
(8)应用体内足迹法研究小鼠β-珠蛋白基因簇重要调控元件上的DNA-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1.细胞系 |
2.实验用小鼠 |
3.修饰酶 |
4.其它主要试剂 |
5.放射性核素 |
6.主要仪器设备 |
(二) 实验方法 |
1.实验程序 |
2.细胞培养,复苏及诱导 |
2.1 细胞复苏与培养 |
2.2 细胞冻存 |
2.3 细胞诱导 |
2.4 细胞悬液的制备 |
3.小鼠的发育调控研究 |
3.1 小鼠的选择及处理 |
3.2 胎肝及骨髓有核红细胞的制备 |
3.2.1 细胞悬液的制备 |
3.2.1.1 骨髓中成红细胞的分离 |
3.2.1.2 胎肝中成红细胞的分离 |
3.2.2 Percoll梯度离心分离有核红细胞 |
3.2.2.1 梯度溶液制备 |
3.2.2.2 细胞分离 |
4.药物扰动研究 |
4.1 给药 |
4.2 血常规检查 |
4.3 溶血液的制备 |
4.4 珠蛋白链比的确定 |
4.4.1 Triton-Urea凝胶电泳 |
4.4.1.1 灌胶 |
4.4.1.2 电泳 |
4.4.1.3 染色与脱色 |
4.4.2 扫描定量 |
4.5 骨髓有核红细胞的分离 |
5.细胞的体内甲基化 |
6.基因组DNA的提取 |
6.1 细胞裂解 |
6.2 制备DNA |
7.对照DNA的体外甲基化处理 |
8.化学法裂解 |
9.连接介导的PCR |
9.1 第一链合成及Linker的连接 |
9.2 PCR |
9.3 引物 |
10.标记引物掺入PCR产物 |
10.1 P3引物的标记 |
10.2 PCR产物的标记 |
11.聚丙烯酰胺凝胶测序电泳 |
11.1 灌胶 |
11.2 电泳 |
11.3 放射自显影 |
12.磷屏扫描与结果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一) MEL细胞诱导前后研究结果 |
1.HS2上的体内足迹结果 |
2.启动子上的体内足迹结果 |
(二) 小鼠的发育调控研究结果 |
1.HS2上的体内足迹结果 |
2.启动子上的体内足迹结果 |
(三) 药物扰动研究结果 |
1.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
2.珠蛋白链比的变化 |
3.HS2上的体内足迹结果 |
4.启动子上的体内足迹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六、参考文献 |
七、综述 |
(一) β-蛋白基因簇表达调控的反式作用因子 |
(二) 连接介导PCR及其在体内足迹研究中的应用 |
八、英文名词及缩写 |
九、致谢 |
四、马利兰对贫血恒河猴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用于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α-HbH病对造血细胞因子活性与表达的影响[D]. 刘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2]携带HBB基因shRNA的人脐血CD34+细胞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 李玉艳.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5)
- [3]敬爱的梁植权院士,协和生化系永远怀念您![J].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生命的化学, 2006(04)
- [4]从益髓生血颗粒调控β-珠蛋白及相关基因表达探讨肾生髓理论的分子机制[D]. 柴立民.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06)
- [5]病毒载体介导的人β-珠蛋白基因转移研究[D]. 董文吉.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11)
- [6]建国50年来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研究概况[J]. 叶彼得. 中国小儿血液, 2000(02)
- [7]病毒载体介导的携带位点控制区中单个或多个DNaseⅠ高敏位点核心序列的人β-珠蛋白基因在鼠红系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D]. 李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9(12)
- [8]应用体内足迹法研究小鼠β-珠蛋白基因簇重要调控元件上的DNA-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D]. 纪新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9(11)
- [9]中西医结合“益髓生血灵”治疗β──地中海贫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J]. 王荣新,黄有文,蔡利琴,吴志奎,李承军,姜葆华,苑景春,崔京华,陈玉英,郑君,吕鑫霞,黄霞珍,蔡辉国,陈佩贞.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8(02)
- [10]盐酸山莨菪碱对贫血小鼠珠蛋白肽链合成的影响[J]. 杨克恭,康为群,梁植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