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客观认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封建残余(论文文献综述)
张琰涵[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郝雪[2](2021)在《日本江户时代私塾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结束地方割据,实现中央集权,武士阶级统治的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时代。与此同时,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东渐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封建统治逐渐动摇,因此,江户时代又是日本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代。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户时代的教育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机构包括幕府直辖学校、藩校、寺子屋、乡校和私塾。其中私塾作为私立教育机构,因其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更明显地体现了时代变化的特征。日本的私塾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后学者针对贵族子弟开展的私学教育,后在圣德太子(574-622)的提倡下逐渐兴旺。历经奈良、平安、吉野、室町等几个朝代得以延续并一直成为日本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直到江户时代之前日本私塾并未形成大发展的局面,且始终未能突破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培养上层统治阶级接班人为培养目标;二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三是经营者往往自任教师。进入江户时代,特别是到了江户时代中后期,伴随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扩大,日本私塾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不但数量空前增长,其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江户时代私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江户早期的汉学塾一元化发展的阶段。中央集权的实现使政治相对安定,经济随之发展,加之元禄文化的兴起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为源于中国的汉学在日本的进一步推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汉学塾的兴盛。第二个阶段是江户中期的汉学塾、国学塾和兰学塾多样化发展的阶段。享保改革使幕府统治步入极盛时期,随后,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农民阶级开始分化,富裕庶民兴起,贫困农民不满剥削频繁暴动,幕府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思想领域不再满足于朱子学独尊的局面,日本本土产生的国学开始抬头。加上享保改革放宽了“闭关锁国”政策,兰学开始大量传入。这些因素促使国学塾和兰学塾大量涌现。第三个阶段是江户后期私塾发生激烈变革和洋学塾快速兴盛的阶段。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国内外矛盾日益加剧,武士阶层生活困苦,对幕府统治日益不满,西南强藩加快学习西方的改革步伐并形成倒幕力量,水户学兴起成为尊皇攘夷势力,加上西方列强频频扣关,使日本各种思想日益活跃和矛盾加剧。在这种形势下,传播汉学、国学、兰学和洋学的私塾日益明显地带上政治色彩,特别是代表先进科技和革命色彩的洋学塾快速兴盛起来。整个江户时代,日本私塾不但数量上空前增加,办学类型和办学特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私塾类型在单一的汉学塾基础上增加了国学塾、兰学塾和洋学塾,教育对象由武士阶级向庶民阶级扩展,培养目标由统治阶级接班人向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类型人才转变,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国学和洋学。具备了这些新式特征的私塾,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在日本的交流融合与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还为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许多私塾在明治维新后更是直接被改造成为近代教育机构。
何岸[3](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王春玲[4](2020)在《美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日本 ——以《世界历史:互动模式》为例》文中指出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受到文化背景、政治局势和编写角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美国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历史:互动模式》中的日本史进行解析,着力介绍美国教科书中的日本。同时,从教科书编撰的角度来看,美国教科书比较注重史实的完整性、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善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联系。这些对我国相关教材的编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以及相关研究现状。正文第一章分析美国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互动模式》的编排体例与特色,指出该教科书是以“单元-章-节”的方式呈现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时序性和现实性。第二章主要从古代日本的政治、文化、外交三个方面对美国教材中日本史内容进行解析。根据这本教材的阐述,古代日本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尤其是中国唐文化对日本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对外交往中日本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是,在古代史后期,日本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很快走上闭关锁国之路。第三章主要是对教材中日本近代史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教材指出,“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重新打开国门。这一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自身实力的不足,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并通过明治维新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从而迈入大国行列。但强大后的日本,在法西斯军国主义影响下,逐渐走上向外侵略扩张的不归之路。第四章对教材中记述的战后日本史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日本战败后,美国实行了单独占领,并在日本开展民主化改革。但东西方冷战局面形成后,两国关系发生逆转,过去的敌人变成盟友。第五章是对美国教材进行总体评价,并指出这本教材的编写方式为我国的教材编写提供了一些思路。结语部分总结归纳全文内容,并指出我们要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借鉴美国教材编写的长处。
宋青青[5](2020)在《岛崎藤村《家》的明治特色》文中研究指明岛崎藤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由于日本自然主义平面描写的特征和岛崎藤村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自然主义代表作有的呈现出较为浓重的私小说倾向。《家》就是兼具自然主义和私小说特色的作品。由于自然主义本身不太注重“外部描写”的传统,所以以往学术界对藤村《家》的分析大都集中在作品内部,比如人物形象分析相关论文较多。此外,论述最多的就是和“家”直接相关的日本“家制”。本论文尝试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作品《家》的明治特色。论文除绪论与结论外共有三章。绪论部分对先行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梳理先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第一章主要分析作家岛崎藤村和他的作品《家》。关于作家,主要论述其人生经历,包括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文学创作之路。关于作品,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背景。首先对明治社会大背景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时“旧未全破新未全立”的结论。其次对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作者个人生活方面的背景进行梳理,认为作者特殊的家庭经历为他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写作素材。最后,将重点落在自然主义文学的背景上,论述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对《家》的创作缘起和文本特色产生的影响,认为受自然主义思潮不注重外部描写的特点,作品没能直接表现出宏大的社会性。第二章从家这一体制的明治特色出发进行论述,将作品《家》中家的体制和当时社会实际生活中家的体制进行对应,论述了家庭形态的明治特色。第一节通过小说中家庭形态的变化来论述明治时期家庭形态的变化。由于资本主义的冲击,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大家族逐渐解体,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小家庭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各种阻碍,新家的建立举步维艰,处处受挫。第二节从《家》中家庭的功能看明治时期家的功能,分别从作为生产场所的家和作为心灵寄托的家两个侧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家的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认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促使家的经济功能逐渐弱化,人们开始脱离家庭独自谋生,但对于没有独立谋生技能、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或者思想独立尝试外出谋生但遭失败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能或者不想走出家庭,或是在出走之后严重受挫,这时传统的大家族强大的精神功能就显现出来了。第三节通过作品中细节的挖掘来论述明治时期家庭与国家的关系,突出当时明治政府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对“家族国家”这一观念进行强化,对当时的家庭及家庭成员产生了影响。第三章和第二章相对,从家庭观念的角度对作品体现的明治特色进行了论述。从男女两性的角度出发,分别用实和达雄、三吉三位男性和种、雪两位女性为代表人物分析其家庭观念的明治特色,得出结论:女性多以维护家庭为主,男性多是脱离家庭。相比于男性,本章对女性的分析更多,因为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当时的婚姻制度和教育制度看似有一定进步,为女性带来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实则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书面的规定或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综上,论文中论及的岛崎藤村《家》的明治特色主要涉及明治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作家本人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对《家》的文本设定和人物形象的影响。对作家本人现实生活的影响指的是:在变迁和动荡的明治社会,西方自由思想给作家本人带来了思想启蒙,让他接受各种西化思想的熏陶。对文本设定的影响指的是:受明治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作者在创作时会一定程度上将现实社会投射在自己的作品中。
邱松[6](2020)在《日本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 ——以三井、三菱财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财阀作为军国主义的经济支柱,是近代对外侵略战争中的重要推手和参与者之一,更是战争的最大获益者。由于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集中体现了日本财阀的切身利益,致使其不遗余力地为军国主义服务;也正倚靠日本财阀的鼎力相助,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才得以成行,且愈演愈烈。此过程中的财阀尤其以三井、三菱的情形最为典型。从追溯两财阀的发家史可知,明治时期两财阀的初具规模以及大正时期的壮大膨胀是与近代军国主义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的。两财阀积极地配合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战前积极地参与到日本当局的内政外交中去,策动了对外战争的爆发,战时更是通过提供军需物资、掠夺占领地的战略物资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为军国主义的一次次对外扩张服务;同时,军部法西斯势力把持下的日本政府成为财阀垄断资本的保护伞,大发战争横财的两财阀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军国主义服务。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日本走向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道路。昭和时代前期,作为军部法西斯势力与日本财阀深度结合的中国战场上,更是将二者的关系推向顶峰。
吴廷璆[7](2019)在《明治维新和维新政权》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史上日本是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最晚的国家之一。1854年日本被美国打开了"锁国"的大门,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四年后的1858年,美、荷、俄、英、法先后迫使日本缔结通商条约,使它沦于半殖民地的状态。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本来的使命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在轮廓上),建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化,随着中国和日本的门户开放,这个使命似乎已经完成了。①
叶茂青[8](2019)在《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制思想及其影响探析》文中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开始了探索本国近代法律建设的历程。这一时期西方法治思想逐步传入日本,存在着学习和模仿西方的舆论压力;同时日本国内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安因素,如农民起义不断、自由民权运动爆发等。在法治思想萌兴的背景下,推动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进程,明治政府希望以此来稳定统治秩序。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问题上,明治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纷纷着书建言。其中在关于法治思想的阐述中,对于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等,朝野上下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明治时期的法治思想逐步兴起,并展示出自己的特点,以此推动了日本法律体系建设进程。平等守法与依法行政思想是日本这一时期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平等守法思想是指国民全体都要遵守法律,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权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应当依法履行义务和依法行使权利。依法行政思想是其重要体现,是指政府官员既要在日常生活中守法,在行使权力时也要守法。在日本明治时期兴起的法治思想中,依法监督与依法裁判思想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关于司法方面的规定。依法监督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官员并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力,所有公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要接受其他国家机关和国民的监督;依法裁判思想主要体现在裁判所依照法律规定依法判决各类刑事或民事案件,从而平等得保护国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保护人权、定纷止争的功能。这也是与西方法治思想相契合的,是这一时期日本法治思想兴起在司法方面的重要表现。以当时国际环境而言,日本的法律体系建设在亚洲居于首位,作为东亚第一个立宪国家的日本是领先于其他亚洲国家的。然而明治时期日本的法治思想,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彻底性。以日本当时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土壤来看,这种法治思想的不彻底性是有其根源的,本文略从国内保守势力、极权主义势力和传统封建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由于法治思想具有明显局限性,虽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却很难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裁判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日本进入近代君主立宪制时代。
平英志[9](2019)在《宋教仁的日本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教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日本观深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同时,他的日本观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中日关系的演变。首先,宋教仁的日本观与个人性格特征及教育背景密切相关。宋教仁坚毅的性格、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浓郁的湖湘文化因子使其日本观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对日本的认识始终以救国救亡为主线,对国家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清末民初留日知识分子骤增,大批文人志士远涉东瀛,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各个思想流派之间的论争,对宋教仁认识日本也有重要影响;第三,宋教仁的日本观深受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表现出为革命服务的态势。二十世纪初中日关系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日两国既有冲突与对抗又有交流与合作,两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移位,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日盛,瓜分狂潮骤起,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宋教仁的日本观;第四,宋教仁对日本的深刻认识也成为其进行革命实践的重要指导,无论是从事革命推翻清王朝还是建设中华民国都影响至深。宋教仁的日本观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日本观都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特点,既前后继承又与时俱进。在留日之前,宋教仁通过家学、师友、报刊杂志认识外部世界。大量留日知识分子对日本的引介,促使宋教仁形成对日本的初步认识。在留日期间,宋教仁通过亲身经历,深切体悟日本的沧桑巨变,对日本的内政、外交、经济等各方面以及日本侵华行径与野心都有深入的认识,此时的宋教仁更多的是将日本视为中国学习西方的中转站,既有“以日为师”的倾向又对日本心存警惕之意。在回国后的革命实践中,宋教仁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日本侵华举动,不断揭露日本的侵华行径和野心,同时对日本也抱有幻想,希望日本能够支持中国革命,他的日本观充满了矛盾心态。纵观宋教仁日本观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伴随着与日本接触的深入,宋教仁的日本观也不断深化和发展。宋教仁在日期间深入观察,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政治上,宋教仁认为日本是在封建专制土壤中诞生的现代政治,但由于浓厚的封建残余,日本政治体制包含着浓厚的封建神话色彩,政党也是各个权力集团的综合体;在经济上,宋教仁对日本经济成就持积极的赞扬态度,同时也认识到日本经济体制的官僚性质,以及经济对政治的巨大影响并逐渐走向财阀与权阀相结合的道路;在文化上,宋教仁认识到中日文化的互通共融性,同时对日本发达的教育体系印象深刻。但是,日本政府对民众的文化专制依然强大,向民众灌输武士道精神,这也成为日本屡次发动对外战争的思想基础;在外交上,宋教仁深入剖析日本的外交政策,指出日本始终以向外扩张为目标,中国应该时刻警惕日本的侵华举动,并且认为中国对外方针应以维持均势为主,防止列强扩大侵华。宋教仁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成为指导宋教仁进行革命、建设的思想渊源。在此指导下其对日策略也不断发生变化,但贯穿始终的是坚决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恒心,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决心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不仅是宋教仁日本观的灵魂,也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思想瑰宝。深入认识宋教仁的日本观对当下国人正确认识日本和日本人,促进中日关系健康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彩虹[10](2019)在《日本当代女作家的母性文学》文中认为母性一词,在汉语中是母亲爱护子女的本能的意思。而大正时期作为瑞典语moderskap(1)的译词出现的“母性”一词在日语中则有三种涵义,一是女人生育孩子的功能,亦即生育性,二是作为母亲的人,三是女性具有的作为母亲的本能和性质。词语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制度和文化的影响,正是在男权制度和文化中,“母性”一词发展出了这三种密不可分的涵义。女人具有生育繁殖的功能,她天生就是做母亲的人,她具有作为母亲的本能和性质。“母性”这一词语的意义衍变过程背后,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中形成的、由制度和文化维持的、内化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认知----女人的价值就在于生育性,她的天性就是生儿育女并对其倾注本能的爱进行培养。被建构成为女人天性和价值的本是生育功能的母性,把女人牢牢地束缚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这一制度化母性成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到了近现代社会,女性解放运动兴起,要把女人从男权制度和文化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独自自主。但是直到战后,日本尽管在美国托管下建立起自由民主制度,女人仍然被性别化分工安排做贤妻良母,依然没有摆脱制度化母性的桎梏。不但是在日本,欧美情形亦是如此。因此,在波伏娃的《第二性》引领下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兴起,女性开始反抗这一把自己的身体束缚在权力之下的制度和文化。日本女性也加入到这股浪潮之中,体现在文学上,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大庭美奈子、河野多惠子、三枝和子、高桥和子等女作家创作的反母性文学。反母性文学从各个角度对传统的制度化母性以及生理功能的母性进行了抨击,对其深恶痛绝。但是否定了女性之为女性的这一肉体功能,也造成了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疏离,这引起了女性主义以及女作家的反思。七八十年代的女性主义对女性特质和母性的重新肯定就是这一反思的结果,在日本文坛上也出现了津岛佑子,在“反母性”文学之后登场,肯定和歌颂母性。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当代日本女作家的母性文学,着眼于母性和女性主体性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考察近现代女性是如何打破男权社会建构的“母性”,从而建立起主体性的自我的。在文本上选择了圆地文子的《女坂》、河野多惠子的《搜罗幼儿》、高桥和子的《相似形》、津岛佑子的《宠儿》。研究方法采用文本细读与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本论文的文本细读主要依托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的方法。而社会、文化语境方面则采用文化批评理论,将母性文学作品中的某些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阐述。本文由绪论、正文部分四章、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首先对“母性”一词在中、日、英词典上的定义以及“母性”在日本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西方女性主义的母性理论进行了考察,继而对日本当代女作家的母性文学的国内外先行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于文本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释。正文第一章题目为“戴着能面的女人——制度化母性枷锁下的白川伦”。本章考察圆地文子《女坂》中的明治时期女性白川伦是如何在制度化母性压迫下做贤妻良母被扼杀欲望主体性的,她又是如何短暂地获得了一丝自我觉醒又陷入佛教的禁锢之中的。第二章题目为“挣扎于时代的女人——制度化母性的反抗者晶子”。本章考察河野多惠子《搜罗幼儿》中的晶子是如何为了摆脱制度化母性的桎梏而废黜自己生育的母性、用性来对抗他者化的人生、追求主体性的自我的。第三章题为“复制“血”的女人——母性的憎恶者松山明子”。本章考察了高桥和子《相似形》中的松山明子为何憎恶生育功能的母性以及背后的原因。第四章题为“创造新世界的女人——母性的赞美者高子”。本章对于津岛佑子在《宠儿》中是如何对母性进行肯定以及这肯定和赞美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考察。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归纳总结。纵观这四个当代日本女作家的母性文学----在制度化母性压迫下丧失欲望主体性的近现代之前的女性白川伦、试图废黜母性功能利用“性”反抗制度化母性获取自主人生的晶子、在制度之内因为丧失了主体性的自我而对母性憎恶不已的松山明子、确认女性生存意义在于生育繁衍的母性的高子----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母性从制度中“解蔽”的历史脉络,而女性也在母性“解蔽”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主体性的自我。
二、如何客观认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封建残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客观认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封建残余(论文提纲范文)
(2)日本江户时代私塾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江户时代 |
(二)私塾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汉学、佛教的传入与日本早期私塾教育的产生和扩展 |
一、汉学的传入与私塾教育的初现 |
二、佛教的传播对私塾教育的促进 |
第二节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的变迁 |
一、奈良时代的私塾教育 |
二、平安时代的私塾教育 |
三、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代的私塾教育 |
第三节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的主要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江户时代早期汉学塾的一元化发展及其办学活动(1603-1716) |
第一节 江户时代早期日本私塾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江户时代封建政治秩序的建立 |
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政策的实施 |
三、禁教锁国政策的施行 |
四、元禄文化的繁荣与庶民意识的觉醒 |
五、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和正统地位的确立 |
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
第二节 江户时代早期汉学塾的一元化发展 |
一、朱子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忍冈塾的办学活动 |
二、阳明学派的教育思想及藤树书院的办学活动 |
三、古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古义堂的办学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户时代中期私塾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办学活动(1716-1789) |
第一节 江户时代中期私塾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幕藩政治体制的巩固 |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 |
三、教育领域的空前发展 |
第二节 江户时代中期汉学塾的发展及其教育活动 |
一、忍冈塾等既有汉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二、町人学问所的创办——怀德堂 |
第三节 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塾的创设及其教育活动 |
一、国学的诞生与确立 |
二、融入庶民阶级的国学塾 |
三、扎根市井的国学塾——铃之屋 |
第四节 江户时代中期兰学塾的创设及其教育活动 |
一、兰学塾的创设 |
二、初创期的兰学塾——杉田玄白的天真楼塾 |
三、自由开放的兰学塾——大槻玄泽的芝兰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户时代后期私塾教育的激烈变革及其办学活动(1789-1867) |
第一节 江户时代后期私塾教育激烈变革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
一、激烈社会矛盾下的政治改革 |
二、西南强藩的改革与倒幕力量的形成 |
三、国民意识的觉醒和对西方教育的摄取 |
四、江户诸校的快速发展 |
五、水户学中近代国家主义的萌发 |
第二节 江户时代后期汉学塾实用主义和政治色彩的加强 |
一、忍冈塾和怀德堂等既有汉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二、能力主义汉学塾的代表——咸宜园 |
三、政治型汉学塾的代表——松下村塾 |
第三节 江户时代后期国学塾内尊皇思想的发酵 |
一、铃之屋等既有国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二、平田笃胤与気吹舍的创办 |
第四节 江户时代后期洋学塾的兴盛与科技人才的培养 |
一、洋学的兴盛 |
二、天真楼塾和芝兰堂等既有兰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三、西医教育的先驱——鸣泷塾的创办及其教育活动 |
四、西医教育的壮大——适塾的创办及其教育活动 |
五、兵学热与洋式兵学塾的兴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
第一节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特点 |
一、私塾教育的自由性 |
二、私塾塾主往往自任教师 |
三、私塾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就学形态 |
五、以汉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
六、缺乏统一的学费管理制度 |
第二节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历史影响 |
一、对提升民众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
二、促进了东西文化的融合和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 |
三、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
四、成为了明治时期近代学校体系的组成部分 |
五、提供了日本军国主义毒素产生的“温床” |
附录 |
附录一 私塾和寺子屋的开办数量一览表 |
附录二 江户时代日本学校性质的书院情况表 |
附录三 江户时代着名兰学塾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任务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战争失败研究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论点 |
二、研究架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
一、论文价值 |
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
二、舰队与镇守府 |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凡例 |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
参考文献 |
(4)美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日本 ——以《世界历史:互动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色 |
第一节 教材的编排体例 |
第二节 教材编排体例的特色 |
第二章 日本古代史内容解析 |
第一节 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一、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形成的影响 |
二、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借鉴 |
三、日本文化的发展 |
第二节 日本的封建主义 |
一、日本国家的起源 |
二、日本封建主义的形成 |
三、幕府统治 |
第三节 日本的对外交往 |
一、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对外交往 |
二、以战争方式进行的对外交往 |
三、由开放走向封闭的外交 |
第三章 日本近代史教材内容解析 |
第一节 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日本 |
一、被迫打开国门 |
二、明治维新 |
第二节 日本的政治与文化 |
一、君主立宪制 |
二、帝国主义 |
三、近代日本文化 |
第三节 日本的对外扩张 |
一、日中、日俄和日朝战争 |
二、二战中日本的侵略行动 |
三、日本战败投降 |
第四章 战后日本史内容解析 |
第一节 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
一、非军事化改造 |
二、经济改革 |
三、政治民主化 |
第二节 美日关系的转变 |
第五章 对该版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对该版本教材的总体评价 |
第二节 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岛崎藤村《家》的明治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岛崎藤村《家》综述 |
二、先行研究 |
三、研究意义和思路 |
第一章 岛崎藤村和《家》 |
第一节 岛崎藤村及其文学创作 |
一、岛崎藤村的人生历程 |
二、岛崎藤村的文学创作历程 |
第二节 《家》的创作背景 |
一、明治社会环境方面 |
二、作家个人生活方面 |
三、自然主义文学方面 |
第二章 家庭形态的明治特色 |
第一节 《家》中家庭的变化 |
一、旧家庭的分崩离析 |
二、新家庭的举步维艰 |
第二节 《家》中家庭的功能 |
一、作为生产场所的家——家的经济功能 |
二、作为心灵寄托的家——家的精神功能 |
第三节 家庭与国家之关系 |
一、家族国家观的强化 |
二、有识之士的不满 |
第三章 家庭观念的明治特色 |
第一节 明治社会与女性处境 |
一、明治婚姻制度与女性处境 |
二、明治教育发展与女性处境 |
第二节 女性家庭观的时代性 |
一、以种为代表的女性 |
二、以雪为代表的女性 |
第三节 男性家庭观的时代性 |
一、以达雄和实为代表的男性 |
二、以三吉为代表的男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日本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 ——以三井、三菱财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难点 |
(二)创新点 |
引言 |
第一章 三井、三菱财阀概述 |
一、两财阀的产生 |
(一)“财阀”词义辨析 |
(二)政商的出现 |
(三)政商向财阀的转变 |
二、两财阀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一)同族经营 |
(二)股份制改革 |
(三)“家族康采恩”的形成 |
第二章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背景与发展阶段 |
一、军国主义内涵的界定 |
(一)“军国主义”的定义 |
(二)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 |
二、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背景 |
(一)一脉相承的“皇国战略史观” |
(二)深厚冗杂的社会根源 |
(三)极端的民族主义特性 |
三、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阶段 |
(一)中世纪武家军国主义 |
(二)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 |
(三)法西斯军国主义 |
第三章 昭和时代之前两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 |
一、明治时代的军国主义扩张与两财阀体制的形成 |
(一)早期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
(二)对外扩张中的三井、三菱财阀 |
(三)三井、三菱财阀体制形成 |
二、大正时代的军国主义扩张与两财阀的发展壮大 |
(一)“一战”的爆发与日本国内的经济景气 |
(二)三井、三菱财阀在对外扩张中壮大 |
(三)战后疲弊与三井、三菱财阀的对策 |
第四章 昭和前期两财阀对军国主义的作用 |
一、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经济体制的加速形成 |
(一)经济危机与军需景气 |
(二)政治右倾化与两财阀的“转向” |
(三)军财“抱合” |
二、三井、三菱财阀与日本侵华 |
(一)“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两财阀 |
(二)“七七事变”前后的两财阀 |
(三)“国策会社”与“统制会”中的两财阀 |
三、三井、三菱财阀解体政策的实施 |
(一)三井、三菱财阀战争责任分析 |
(二)解体财阀的政策及实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制思想及其影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日本明治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
2.1 对法制建设的迫切需求 |
2.1.1 农民起义不断 |
2.1.2 自由民权运动兴起 |
2.2 学习西方法治文明的舆论氛围 |
2.3 西方法治思想东传日本 |
3 日本明治时期对于制定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认识 |
3.1 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3.2 宪法地位的特殊重要性 |
3.3 社会各阶层对修改立法的认识 |
3.4 宪法和部门法的陆续制定 |
4 日本明治时期的平等守法与依法行政思想 |
4.1 平等守法与依法行政思想的主要内涵 |
4.2 平等守法与依法行政思想在法律构建中的体现 |
4.3 依法保护人权思想的体现 |
4.4 依法行政思想的局限 |
小结 |
5 日本明治时期的依法监督与依法裁判思想 |
5.1 依法监督与依法裁判思想的主要内涵 |
5.2 依法监督与依法裁判思想在法律构建中的体现 |
5.3 对民权保障的不彻底 |
小结 |
6 日本明治时期法治思想存在局限的原因分析及影响 |
6.1 法治思想存在局限的原因分析 |
6.1.1 国内保守势力的存在 |
6.1.2 极权主义势力崛起 |
6.1.3 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 |
6.2 日本明治时期法治思想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宋教仁的日本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宋教仁日本观的形成与演变 |
第一节 宋教仁的早年经历与日本观 |
一、宋教仁的早年求学与思想变化 |
二、湖湘文化对宋教仁日本观的影响 |
三、两湖改革风潮对宋教仁日本观的影响 |
第二节 宋教仁留日期间的经历与日本观 |
一、“艰辛求学”——对日本流行思想的传输 |
二、“大病方醒”——对日认识的理性思考 |
三、“服膺王学”——对日认识的文化思考 |
四、“广交友人”——对日认识更具全面性 |
五、留日期间宋教仁的日本观 |
第三节 宋教仁归国后日本观的成熟 |
一、东亚之祸源,中国之威胁 |
二、援引日本,视为外援 |
三、宋教仁日本观的矛盾心理 |
第二章 宋教仁日本观的主要内涵 |
第一节 宋教仁对日本政治的认识 |
一、从封建土壤中开出的现代之花 |
二、浓厚的神话色彩 |
三、政党为官阀、军阀和财阀的结合体 |
第二节 宋教仁对日本经济的认识 |
一、实业经济繁盛 |
二、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 |
三、经济与政治紧密结合 |
第三节 宋教仁对日本外交的认识 |
一、极尽扩张之能事 |
二、宋教仁对日外交思想与实践 |
第四节 宋教仁对日本文化的认识 |
一、中日文化的一体性 |
二、融合与独特性并存 |
三、发达的教育事业 |
四、好学的民族性格 |
五、浓厚的武士道精神 |
第三章 宋教仁日本观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一节 宋教仁日本观的特点 |
一、宋教仁日本观与“知日派”日本观的比较 |
二、宋教仁日本观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宋教仁日本观的影响 |
一、对宋教仁自身思想的影响 |
二、对中国社会部分群体的影响 |
三、对宋教仁与日本各界关系的影响 |
四、对发展当今中日关系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日本当代女作家的母性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母性 |
一、词典上的定义 |
二、“母性”在日本 |
三、西方女性主义关于母性的理论 |
第二节 日本当代女作家母性文学的研究现状 |
一、日本关于当代女作家母性文学的研究现况 |
二、国内对于日本当代女作家母性文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选题依据、研究方法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戴着能面的女人—制度化母性枷锁下的白川伦 |
第一节 圆地文子和《女坂》 |
一、圆地文子 |
二、《女坂》 |
第二节 贤妻良母的典范—伦 |
一、凝固的时间与空间 |
二、江户时代和明治时期的贤妻良母 |
三、作为贤妻良母的白川伦 |
第三节 欲望与觉醒 |
一、对男女之事敏感的伦 |
三、觉醒的伦 |
小结 |
第二章 挣扎于时代的女人—制度化母性的反抗者晶子 |
第一节 河野多惠子和《搜罗幼儿》 |
一、河野多惠子 |
二、《搜罗幼儿》 |
第二节 厌恶女童与钟爱男童 |
一、波伏娃的他者理论 |
二、厌恶女童 |
三、钟爱男童 |
第三节 彷徨的晶子 |
一、与佐佐木的虐恋 |
二、彷徨在虐恋世界中的晶子 |
小结 |
第三章 复制“血”的女人—母性的憎恶者松山明子 |
第一节 高桥和子和《相似形》 |
一、高桥和子 |
二、《相似形》 |
第二节 憎恶“相似”所为者何 |
一、为什么憎恨和“我”相似的“女儿”初子” |
二、为何初子和“我”如此相似 |
第三节 复制女人命运的元凶之二 |
一、谁复制了“我”的命运 |
二、反母性文学的背后 |
小结 |
第四章 创造新世界的女人—母性的赞美者高子 |
第一节 津岛佑子和《宠儿》 |
一、津岛佑子 |
二、《宠儿》 |
第二节 “贤妻良母失格”的高子 |
一、贤妻良母“失格” |
二、投掷石子的“少女” |
第三节 创造新世界的母性 |
一、高子的性欲世界 |
二、童话般的“白痴”世界 |
三、孕育“宠儿”的母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如何客观认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封建残余(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D]. 张琰涵. 西南大学, 2021
- [2]日本江户时代私塾教育发展研究[D]. 郝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3]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4]美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日本 ——以《世界历史:互动模式》为例[D]. 王春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岛崎藤村《家》的明治特色[D]. 宋青青.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日本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 ——以三井、三菱财阀为例[D]. 邱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明治维新和维新政权[J]. 吴廷璆. 南开日本研究, 2019(00)
- [8]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制思想及其影响探析[D]. 叶茂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宋教仁的日本观研究[D]. 平英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日本当代女作家的母性文学[D]. 张彩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