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声学造影评价心肌血流——现状与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闫庆伟,缪绯,刘映峰,刘芃[1](2021)在《心肌声学造影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是近年一种较新的无创影像学工具,相较于普通超声心动图,它除了可清晰显示左心室心内膜边界,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测量的准确性、判断左心室室壁运动之外,还在心肌血流灌注等方面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MCE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评估、预后乃至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现就MCE在AMI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李明奇[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心肌声学造影自动心肌分割与实时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定量分析已被证明是检测心肌缺血的有价值的方法。在MCE定量分析中,心肌分割—确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是其关键步骤。然而,传统的心肌分割主要依靠人工描记,耗时耗力且依赖专业知识水平。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的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缺乏性能保证,目前它们还没有在临床上实现全自动分割。在可预见的未来,一种可行的方法是超声医师审核机器自动给予心肌分割结果,并在必要时进行ROI校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拟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应用于MCE的自动心肌分割框架和实时质量控制框架。前者可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描记心肌ROI,后者通过优化数据采集过程来减少人工审核阶段ROI校正的需要。最终,本研究既可帮助超声医师获得符合定量分析规范的MCE图像,又能得到较好的自动心肌分割结果,并同时减少总体的人工工作量。方法:在心肌分割部分,将100例受试者的MCE序列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所有图像序列均由有丰富经验的超声医师描记心肌ROI作为机器学习对象和标准参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的双向训练方案,该方案融合了MCE图像序列中各帧之间正向及反向的时间信息。在实时质量控制框架部分,本研究拟提出一个心肌ROI校正工作量预测DNN,该DNN结合Res Net-18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模块,在应用中通过设置校正工作量阈值触发重扫描。首先,所有心肌分割DNN输出的ROI由有丰富经验的超声医师对校正工作量进行三等级评分。通过使用上述心肌分割DNN框架,在60/100例受试者中,使用交叉验证法,训练出6个心肌分割模型,并使用它们各自在验证集中的ROI输出,作为质控模型的训练集数据。然后使用全部60例样本训练出第7个心肌分割模型,其在剩余40例样本输出的ROI作为质控模型的验证集。此外,我们额外回顾性收集了30位在各自同次检查中均接受过多次(合计73次)MCE图像采集受试者样本作为模拟实验对象,以衡量所提框架中重扫描机制带来的工作量减少的净收益。结果:在心肌分割部分,与传统的分割模型(U-Net)和只考虑前向时间信息的分割模型(U-Net+f-Conv LSTM)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框架(U-net+bi-Conv LSTM)在骰子相似系数(U-Net vs U-Net+f-Conv LSTM vs U-net+bi-Conv LSTM:0.78±0.07 vs 0.79±0.07 vs 0.81±0.07,p<0.01)、交并集比(0.65±0.09 vs0.66±0.09 vs 0.68±0.09,p<0.01)方面获得了最高的分割精度,并且Hausdorff距离最低(32.68±14.6 vs 28.69±13.18 vs 27.59±12.82像素距离,P<0.01)。在分割效果视觉评分实验中,本研究框架在这三个模型中得分最高(52.47±4.29 vs 54.53±5.10 vs 57.30±4.73,p<0.01)。一个随机选择的用于灌注分析的对象的示例显示,通过使用我们提出的框架的心肌分割生成的灌注参数与医师手动描记法的结果相似。在实时质量控制部分,在降低分割失败率方面,我们的框架优于没有注意力模块的框架以及使用传统指标而非校正工作量指标触发重采图的框架。在模拟实验中,使用我们的质控框架触发重扫描可以使分割失败率减少原来的50%以上,总工作时间成本降低40%。结论:与传统的心肌分割方法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心肌分割DNN得到的心肌ROI在图形相似度等传统指标、专家视觉评分方面表现更好。由此生成的灌注参数与医师手工描记得到的灌注参数有很好的相似性。在实时质控方面,使用本研究的质控框架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肌分割失败率,从而降低超声医师在MCE灌注分析中的工作量,并且有指导图像采集的应用前景。这表明本研究有潜力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但在疾病诊断上的可靠性尚需诊断试验验证。
齐东[3](2021)在《斑点追踪及声学造影评估右室功能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声学造影增强检查对阵发性房颤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断为阵发性房颤(PAF)患者3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在房颤发作时及未发作时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声学造影增强检查,测量左、右房内径,评估造影前后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及右室各节段图像变化。斑点追踪瓣环组织位移(TMAD)模式测量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心肌定量模式生成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曲线。以纳入时房颤未发作状态下的TAPSE、RVGLS、LVGLS及造影后FAC作为基线值。6个月后根据房颤是否发作分为两组,再次测量上述功能参数,比较各组上述参数之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的诊断效能。结果:6个月后,共收集到房颤随访有发作组21例,随访无发作组13例。1.房颤发作时LVGLS、RVGLS及右室各节段应变均较未发作时下降(P<0.05)。2.图像改善值≥6者造影前后右室舒张末期面积及F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个月后随访有发作组RVGLS复检值较本组基线值下降(P<0.05),TAPSE、LVGLS及造影后FAC的复检值与基线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随访有发作组RVGLS基线值与随访无发作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有发作组LVGLS、TAPSE及造影后FAC的基线值与随访无发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ROC曲线分析显示,RVGLS截断值在17.88%时,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敏感性71.4%,特异性84.6%;TAPSE、LVGLS及FAC无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465、0.498、0.520,P=0.736、0.986、0.845)结论:1.房颤发作时,PAF患者会出现右室及左室心肌收缩力下降。2.声学造影增强检查可以改善超声图像质量,提高FAC测量的准确性。3.斑点追踪技术可通过检测RVGLS,敏感探查出PAF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变化。4.RVGLS对PAF的发作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斑点追踪测量TAPSE、LVGLS、造影后FAC,对PAF发作并无明显预测作用。
马盼弟[4](2021)在《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冠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是否能够恢复,以及可以改善到何种程度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一大难题,以往研究表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功能是否改善取决于心梗后的存活心肌组织所占的比例。除了心脏MRI心肌灌注成像、负荷心脏MRI外,属于核素心肌显像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核素心肌代谢显像均可实现对存活心肌的有效评估,由于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症,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二维分层应变(2D-LS)技术和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检查技术,克服了组织多普勒成像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从心肌力学角度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对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进行室壁运动分析,然后观察室壁运动在搭桥术后的改善程度,以此来评估心肌存活性,评价2D-LS与3D-STI对冠心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及二维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心脏二维超声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选取其中射血分数<50%的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ABG术前通过二维分层应变测定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长轴分层峰值应变值,其包括内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ndo-LS),中层心肌的纵向应变(Mid-LS),外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pi-LS),并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三维的峰值环向应变即3D-CPS、长轴应变即3D-LPS、径向应变即3DRPS以及面积应变即3D-APS,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壁各心肌节段在二维动态图像中的运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节段室壁运动及评分的变化情况,以此作为标准来对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进行划分,分为存活心肌组、非存活心肌组。结果CABG术前存活心肌组的二维及三维应变参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非存活心肌组,对两组间的应变值进行比较,显示存在较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采用内膜下、中膜、外膜下心肌的LS及三维应变参数评估存活心肌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AUC>0.50,P<0.05),其中术前以3D-AS-9.5为截点值评估存活心肌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参数,其诊断存活心肌的AUC为0.92,敏感度为0.86,特异度为0.83,Kappa值为0.642。结论二维分层应变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均可实现对CABG术前存活心肌的评估,其中以三维应变参数3D-AS-9.5为截断值判断存活心肌的价值最高。
郭良云[5](2020)在《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的重大健康问题。《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攀升,2018年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冠心病达1100万[1],冠心病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冠心病迫在眉睫。如何早期诊断CHD是当前心血管内科医生及超声医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冠心病的术前检查主要有心电图、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冠心病早期病变程度较轻,临床症状不够典型,心电图往往缺乏特异性,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对于心电图假阴性的CHD患者临床漏诊率较高,诊断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心血管不良事件并影响预后;而对于假阳性患者却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冠脉CTA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时间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及风险程度较低的影像学检查,该技术可全方位、多角度的重建冠状动脉的立体成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程度及斑块的性质,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但是容易受造影剂过敏、肥胖、冠状动脉弥漫性钙化、心律不齐及患者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2]。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在显示冠状动脉的三维立体结构、检测冠脉内高风险斑块、观察心肌灌注情况、检测心肌的瘢痕及判断心肌活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目前MRI空间分辨力还不足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变化,而且重复性较差,只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85%以上才能显示心肌灌注异常[3]。冠状动脉造影是CHD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狭窄性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狭窄程度,但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患者往往不容易接受,且可发生如冠状动脉夹层动脉瘤、脑卒中、穿刺部位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不适合作为冠心病早期筛查的常规手段。常规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缺血、坏死心肌的节段性运动异常,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肌缺血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对CHD诊断的效果常常不理想,漏诊率较高。三维斑点技术能够全面、精确地评价冠心病早期心肌缺血所致室壁功能异常及心肌功能障碍,但时间和空间分辨力较低,容易受声窗条件影响,且存在负荷依赖性,后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左室整体长轴应变值(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减低,影响对心功能的准确评估[4]。左室心肌做功是一种通过结合应变指标与无创动态左室压力来研究应变与后负荷关系的检查方法,该方法通过心肌做功指数(Global work index,GWI)、心肌有效功(Global constructive work,GCW)、心肌无用功(Global waste work,GWW)及心肌做功效率(Global work efficiency,GWE)来研究心肌应变与后负荷的关系,该方法在CHD诊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评估及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检测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5-9]。在精准医学中,准确的风险评估是实施风险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先决条件,研究和开发CHD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CHD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目前临床上基于超声新技术的CHD预测模型的研究非常少见。因此,建立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预测模型,对CHD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超声心肌做功技术对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心肌做功技术对于CHD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4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做功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2组:CHD组和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间心肌做功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并计算各参数的最佳诊断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217例患者纳入研究,包括CHD组84例,正常对照组133例。CHD组GLS、GWI、GCW、GWE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SD、GWW值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均P<0.05)。统计分析得出PSD、GLS及GWW对冠心病早期具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0、0.717及0.793,其中GWW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GLS及PSD,以168 mm Hg%作为GWW的截断值诊断CHD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6%和75.9%。结论:心肌做功技术参数GWW对于CHD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望成为早期发现CHD的重要临床工具。第二部分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CHD的风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及评分系统,并对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进行内部验证,为CH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24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结果及超声检查数据。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为CHD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CHD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评分系统。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能力,应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和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HCY、TG、HDL、γ-GT、GLS、PSD、GWI、GCW、GWW及GWE是CHD的风险因素(均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2级、HCY>11.575μmol/、颈动脉单支及多支斑块、HDL<1.265mmol/L、GWW>168mm Hg%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3、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 P=-3.333+1.123 X1(高血压2级)+1.245 X2(HCY>11.575μmol/L)+1.805X3-1(颈动脉单支斑块)+2.633 X3-2(颈动脉多支斑块)+1.278 X4(HDL<1.265mmol/L)+1.711 X5(GWW>168mm Hg%)。H-L检验结果显示:?2=3.824,P=0.873>0.05,模型的校准能力良好;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95%CI(0.878-0.950),P<0.001,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4、根据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值建立风险评分系统:高血压2级1分,HCY>11.575μmol/L 1分,颈动脉单支斑块1分,颈动脉多支斑块2分,HDL<1.265mmol/L 1分,GWW>168mm Hg%1分,总得分范围0-6分。以冠心病总得分作为诊断变量,对评分系统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0.876,95%CI(0.831-0.921),P<0.001,评分系统的诊断价值良好。评分系统以总分3.5分为最佳诊断界值,≥4分为冠心病高危人群,<4分为冠心病低危人群,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73.80%、84.96%及80.64%。结论:1、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HCY、TG、HDL、γ-GT、GLS、PSD、GWI、GCW、GWW及GWE是CHD的风险因素。2、高血压2级、HCY>11.575μmol/L、颈动脉单支及多支斑块、HDL<1.265mmol/L、GWW>168mm Hg%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建立的冠心病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3.333+1.123 X1(高血压2级)+1.245 X2(HCY>11.575μmol/L)+1.805X3-1(颈动脉单支斑块)+2.633X3-2(颈动脉多支斑块)+1.278 X4(HDL<1.265mmol/L)+1.711 X5(GWW>168(mm Hg%)。评分系统以总分3.5分为最佳诊断界值,≥4分为冠心病高危人群,<4分为冠心病低危人群,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73.80%、84.96%及80.64%。4、本研究建立的CHD风险预测模型和评分系统较为简单适用,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和预测能力,能够为CH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三部分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的临床验证目的:将新建的CHD预测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检验该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108例可疑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结果及术前超声检查数据。应用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108例可疑病例进行外部验证,计算每个病例冠心病发病风险,并与最终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该风险预测模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9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冠心病组50例,正常对照46例。将96例临床病例的具体数据代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H-L检验结果显示:?2=9.166,P=0.328>0.05,模型的校准能力良好;以预测概率作为诊断变量显示AUC=0.880,95%CI(0.809-0.950),P<0.001,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以临床病例风险评分为诊断变量显示冠心病评分系统的预测灵敏度78%;特异度93.48%,总正确率为85.41%;AUC为0.888。结论: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CHD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较为简单和实用,且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为CHD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超声心动图委员会[6](2020)在《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病临床应用指南》文中指出心肌病是一类病因和临床表现均比较复杂的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影像技术如心脏磁共振(CMR)、心脏CT和超声心动图等在心肌病的诊断和分类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操作简单, 可直观显示心脏形态结构改变、室壁运动、心脏血流和功能情况, 在心肌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成为心肌病检查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声学增强剂(ultrasonic enhancing
南晶[7](2020)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灌注及心肌力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实时心肌超声造影(MCE)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灌注、心肌力学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关系。方法:选取28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和28例HCM患者为病例组,病例组再分为HCM肥厚节段心肌组(HS组)、HCM非肥厚节段心肌组(NHS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MCE、2D-STI分析,测量心肌厚度(MT)、射血分数(EF)、二尖瓣血流频谱比值(E/A)、二尖瓣瓣环速度比值(E/e’)、三尖瓣反流压差(TR)、每搏输出量(SV)、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峰值强度(PI)、曲线平均斜率(RS)、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总体纵向应变(GLS)、总体圆周应变(GCS);将最厚心肌(TMT)节段的峰值强度(PI)、曲线平均斜率(RS)、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均除以相对应最厚心肌厚度(TMT)得出标化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PI、AU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05、?=5.029,P<0.01);标化HS组s-RS、s-PI、s-TTP、s-AUC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52、?=68.416、?=13.623、?=68.256,P<0.05),NHS组s-PI、s-AUC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416、?=68.256,P<0.05);HS组、NHS组GLS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899,P<0.05);HS组TTP与GLS呈负相关关系(r=-0.637,P<0.001),PI、AUC与GLS均呈正相关关系(r=0.558、r=0.688,P<0.001),标化HS组s-TTP与GLS呈负相关关系(r=-0.569,P<0.005),s-PI、s-AUC与GLS均呈正相关关系(r=0.682、r=0.706,P<0.001);HS组TTP、s-TTP与GCS呈负相关关系(r=-0.396、r=-0.441,P<0.05)。结论:HCM患者心肌灌注与心肌力学均受损,并且累及所有心肌节段。标化的心肌灌注参数更能反映HCM患者心肌微循环的真实情况。HCM患者心肌灌注与心肌力学两者存在恶性循环关系,心肌微循环与心肌力学改变呈一致性改变。
崔灵[8](2020)在《斑点追踪显像联合心肌造影评价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心肌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联合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与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测量左室应变值及心肌灌注参数,评价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功能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麻醉后开胸行冠状动脉左室支结扎以构建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开胸前及关胸后10 min均在造影模式(Low MI模式)下采集胸骨旁左室长轴及心尖两腔(AP2)、三腔(AP3)、四腔(AP4)心切面各15个心动周期的动态二维图像。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整体及局部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应用MCE技术分析左室心肌灌注参数:局部微血管血容量(A)、局部血流速度(β)、局部心肌血流量(MBF)。结果:成功建立33只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于统计分析(心电图均可见ST段及T波改变)。1.常规参数分析:兔冠状动脉左室支阻断后心率(HR)明显降低(P<0.05)。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扎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I分析:左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GLS)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阻断后明显降低(P<0.05)。左室前壁、前间隔、侧壁、后壁、中间段下壁及整个心尖部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术后均明显降低(P<0.05)。基底段下壁、后间隔及中间段后间隔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较术前降低(P>0.05)。3.MCE分析:左室前壁、前间隔、侧壁的心肌灌注参数值A、β、MBF术后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左室后壁心肌灌注参数值A、β、MBF及下壁和后间隔的β、MBF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下壁及后间隔的A值均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结扎前后左室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变化率与局部心肌血流量变化率均呈正相关(r=0.58、0.56、0.65、0.62、0.56、0.36,P均<0.05)。5.重复性检验: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分析前间隔、左室前壁、侧壁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局部心肌血流量(MBF)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8,说明一致性较好。结论:对于定量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功能的变化,STI技术及MCE技术均较常规指标更敏感,且两者相关性较好。另外,MCE技术又能在缺血早期半定量分析室壁运动异常,且能弥补STI技术分析时图像质量不佳的缺陷,改善图像质量以增加用于分析的节段数,提高心肌应变结果的准确性。总之,STI技术联合MCE技术能敏感地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功能的变化。
洪然[9](2019)在《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定量评价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冠脉微循环状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定量测量局部心肌血流量及冠脉血流储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方法建立巴拿马小型猪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使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获得局部心肌造影剂再填充过程的动态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的分析处理,可以得到一个描述再填充过程中造影剂声学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该曲线可以被公式y=A·[1-e(-β·t)]拟合,这当中A是最大声学强度,代表心肌毛细血管密度,β是填充速率,代表血流速度,二者的乘积A·β即局部心肌血流量。联合负荷超声心动图,得到负荷和静息两种状态下急性心梗再灌注区的心肌血流量,二者的比值既冠脉血流储备。将此法所得结果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金标准)的结果做相关性分析,即能对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定量测量局部心肌血流量及冠脉血流储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定量测量局部心肌血流量方面高度相关(r=0.93,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定量测量冠脉血流储备方面相关性良好(r=0.86,p<0.05);心肌声学造影所确定的灌注缺损区同病理染色结果所确定的缺血梗死区相一致,不论在静息还是负荷状态下,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定量测量缺血梗死区所得心肌血流量均要低于正常区,经配对t检验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7,p<0.05;t=-11.65,p<0.05)。结论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在对局部心肌血流量以及冠脉血流储备的定量测量上与“金标准”高度相关,说明其有准确定量测量如上两个参数的潜力。此外通过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定量测量得到的局部心肌血流量在缺血梗死区和正常区的差异,说明凭借该法还有望定量评价心肌是否缺血。
杨兴军[10](2019)在《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及心肌血运重建对远端心肌灌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占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人群的15-30%。开通CTO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和并发症高,被认为是冠脉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阵地。CTO血运重建的根本目的是挽救闭塞血管远端的存活心肌。存活心肌依靠侧支提供的血流仅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无法在负荷状态下避免心肌缺血的发生。既往研究认为侧支越好的患者存活心肌越多,但是近期研究发现侧支大小并不能准确预测存活心肌的数量。CTO远端心肌的充分灌注是保证存活心肌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侧支大小与CTO远端心肌的真实灌注之间可能并不完全匹配,临床上经常发现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远端血管网完全纤维化的情况下仍存在较好的侧支循环。了解侧支大小与CTO远端心肌灌注之间的关系,以及CTO开通后远端心肌灌注的恢复情况有助于提高我们对CTO远端心肌灌注的正确认识。[研究目的]1.观察CTO的侧支压力指数与闭塞远端心肌灌注的关系;2.研究侧支压力指数对CTO开通后心肌灌注恢复的影响;3.探讨术前CTO血管远端心肌灌注水平对CTO开通后灌注恢复的影响;4.论证术前CTO血管远端心肌灌注水平对CTO开通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8-1-1至2018-10-1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CTO患者39人。采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CTO远端心肌灌注,侧支压力指数(CPI)评价侧支血流量。所有患者术前完成心肌声学造影和心脏彩超检查,了解术前CTO远端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情况。CTO开通后即刻使用温度压力导丝测定侧支压力指数CPI评价侧支血流量,术后1天、术后1月复查心肌声学造影和心脏彩超,了解CTO远端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恢复情况。CTO开通后使用温度压力导丝即刻测定CPI,先将压力导丝头端置入CTO血管远端,然后使用球囊堵塞前向血流至少2分钟后,记录冠脉远端压力和主动脉压力Pa。此时冠脉远端压力为冠状动脉锲压Pw,为侧支血流对远端产生的压力。经校正中心静脉压Pv后,计算侧支压力指数CPI=(Pw-Pv)/(Pa-Pv)。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心肌灌注的指标有A、β、A×β。A为峰值强度,代表心肌血容量,可反映局部血管网体积;β为心肌血流速度;A×β为心肌血流量。根据CPI≥0.25和CPI<0.25分为侧支丰富组和侧支不良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月在A、β、A×β的方面差异。采用心肌声学造影半定量分析,根据远端室壁灌注水平分为灌注缺损组和灌注延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月在A、β、A×β的方面差异以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研究结果]1.CTO开通前,CPI≥0.25组和CPI<0.25组远端室壁的A、β、A×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TO开通术后1天、术后1月,CPI≥0.25组和CPI<0.25组远端室壁的A、β、A×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灌注缺损组术前峰值强度A(4.88±0.64dB,5.78±0.82 dB,P<0.01)和心肌血流量A×β(14.08±2.41 dB/s,16.17±2.24dB/s,P<0.01)明显低于灌注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血流速度β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O开通术后1天和术后1月,灌注延迟组和灌注缺损组远端室壁的β和A×β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缺损组在术后1天、1月峰值强度A均明显低于灌注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6.14±0.82dB,6.91±0.93 dB,P=0.01),(术后 1 月 7.71±1.07 dB,8.52±1.02 dB,P=0.02);4.CTO开通术后1月灌注延迟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0±0.03,0.49±0.04,P=0.02)。灌注缺损组CTO开通术后1月的射血分数相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0.45±0.07,0.45±0.06,P=0.54)。[研究结论]1.侧支压力指数无法预测CTO闭塞远端的心肌灌注状况;2.CTO开通后,侧支压力指数并不影响远端心肌灌注的恢复;3.CTO开通后远端心肌灌注的恢复受术前闭塞远端灌注水平的影响;4.CTO开通术后心功能恢复受术前闭塞远端灌注水平的影响;
二、心脏声学造影评价心肌血流——现状与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声学造影评价心肌血流——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深度学习的心肌声学造影自动心肌分割与实时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冠心病 |
1.2 冠状动脉狭窄与缺血的关系 |
1.3 冠状动脉微循环自动调节 |
1.4 冠心病与影像诊断工具 |
1.4.1 核医学 |
1.4.2 负荷心脏磁共振 |
1.4.3 计算机断层扫描 |
1.4.4 增强剂在超声心动图上的应用 |
1.5 负荷心肌声学造影 |
1.6 心肌声学造影定性及定量诊断 |
1.7 心肌声学造影条件下心肌分割面临的挑战 |
1.8 心肌声学造影条件下图像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方法 |
2.1 数据库 |
2.2 心肌声学造影 |
2.3 MCE心肌分割神经网络—训练集与验证集 |
2.4 MCE心肌分割神经网络—方法 |
2.4.1 MCE心肌分割神经网络—预测目标与总体框架 |
2.4.2 编码器 |
2.4.3 解码器 |
2.4.4 双向训练 |
2.5 定量灌注参数 |
2.6 MCE心肌分割神经网络—实验设置 |
2.6.1 模型性能评估 |
2.6.2 心肌感兴趣区人工描记的重复性 |
2.7 实时质量控制—训练集、验证集与模拟实验测试集 |
2.8 实时质量控制—方法 |
2.8.1 实时质量控制—预测目标 |
2.8.2 实时质量控制—总体框架 |
2.8.3 校正工作量预测神经网络 |
2.8.4 成本计算模型 |
2.9 实时质量控制—实验设置 |
2.10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MCE心肌分割神经网络—DSC、IOU和 HD |
3.2 MCE心肌分割神经网络—视觉评分 |
3.3 MCE心肌人工描记的观察者内变异性和观察者间变异性 |
3.4 MCE心肌分割神经网络—示例 |
3.5 实时校正工作量预测神经网络—逐帧预测 |
3.6 实时校正工作量预测神经网络—模拟实验 |
第四章 讨论 |
4.1 心肌分割框架与现有软件的方法学比较 |
4.2 心肌分割相关研究 |
4.3 实时质量控制相关研究 |
4.4 临床价值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在心肌增强超声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成果 |
致谢 |
(3)斑点追踪及声学造影评估右室功能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主要英文缩写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颤患者右室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心肌梗死存活心肌无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CHD的发病机制 |
1.1.1 脂质浸润学说 |
1.1.2 内膜损伤学说 |
1.1.3 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聚集学说 |
1.1.4 同型半脱氨酸代谢障碍学说 |
1.2 CHD风险预测模型 |
1.2.1 国外CHD风险预测模型 |
1.2.2 国内CHD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 |
1.3 CHD防治策略 |
1.4 本次研究的目的和临床意义 |
第2章 超声心肌做功技术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入选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仪器与方法 |
2.2.5 实验室数据 |
2.2.6 统计分析 |
2.2.7 重复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常规超声参数比较 |
2.3.3 心肌应变与心肌做功参数比较 |
2.3.4 重复性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病例选择 |
3.2.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3.2.3 病例资料调取和收集 |
3.2.4 基本资料信息 |
3.2.5 诊断标准 |
3.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3.3.2 评分系统的建立与检验 |
3.4 讨论 |
3.4.1 风险因素分类 |
3.4.2 风险因素发病机制 |
3.4.3 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4 CHDLogistic回归模型及评分系统使用说明 |
3.5 结论 |
第4章 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的临床验证 |
4.1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4.1.3 基本信息采集 |
4.1.4 诊断标准 |
4.2 研究方法 |
4.2.1 临床入组病例的选择 |
4.2.2 病例资料收集 |
4.2.3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病例入组情况 |
4.3.2 一般结果分析 |
4.3.3 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的临床检验 |
4.4 讨论 |
4.5 研究的不足 |
4.6 结论 |
第5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超声新技术在早期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7)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灌注及心肌力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与分组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仪器与造影剂采用 |
2.2 图像采集 |
2.3 图像分析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斑点追踪显像联合心肌造影评价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心肌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心肌声学造影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定量评价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冠脉微循环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及心肌血运重建对远端心肌灌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生理状态下的心肌血流量的自动调节 |
2.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微循环状态 |
3.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的必要性 |
4.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 |
4.1 侧支的形成与退化 |
4.2 侧支大小的评价 |
5.心肌灌注的评价方法 |
6.CTO侧支大小、存活心肌与远期预后 |
7.实验设想 |
1.研究对象 |
2.方法 |
2.1 CTO的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实验流程 |
2.6 围手术期治疗及病人准备 |
2.7 CPI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2.8 心肌声学造影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2.9 观察指标 |
3.0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侧支压力指数与CTO远端心肌灌注的关系 |
3.3 CPI和 Rentrop分级之间的关系 |
3.4 CTO-PCI术后远端心肌灌注恢复情况 |
3.6 CTO远端室壁静息灌注与射血分数的关系 |
3.7 CTO远端不同心肌灌注水平对CTO-PCI术后灌注恢复的影响 |
3.8 CTO远端不同心肌灌注水平对CTO-PCI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 |
4.讨论 |
4.1 侧支大小与CTO远端心肌灌注 |
4.2 CTO远端室壁的微循环状态及与心功能的关系 |
4.3 CTO-PCI术后侧支的退化 |
4.4 CTO-PCI术后侧支的保护作用与保护时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心脏声学造影评价心肌血流——现状与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肌声学造影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 闫庆伟,缪绯,刘映峰,刘芃.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1(05)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心肌声学造影自动心肌分割与实时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研究[D]. 李明奇. 汕头大学, 2021(02)
- [3]斑点追踪及声学造影评估右室功能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D]. 齐东.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D]. 马盼弟.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郭良云. 南昌大学, 2020(01)
- [6]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病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超声心动图委员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10)
- [7]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灌注及心肌力学的相关性研究[D]. 南晶.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斑点追踪显像联合心肌造影评价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左室心肌功能的变化[D]. 崔灵.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9]心肌声学造影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法定量评价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冠脉微循环状态的研究[D]. 洪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及心肌血运重建对远端心肌灌注的影响[D]. 杨兴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chd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超声造影论文; 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心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