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乳房炎发泡药剂的研究 Ⅱ.发泡药剂的研制及动物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15)在《奶牛产后保健复方中草药片剂的制备与防治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临床经典验方,针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高、危害大,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开发研制出一种服用剂量小、毒副作用小、便于携带、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适用于奶牛产后保健的制剂——中草药复方片剂。本论文主要从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及安全性、抗体水平监测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根据临床验方,药片的主要配方组成为:党参、黄芪、当归、丹参、枸杞子、灵芝、白芍、益母草、紫花地丁、干姜、炙甘草;通过正交试验对辅料进行筛选,优化本制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片剂辅料配方为,药粉50%、预胶化淀粉20%、MCC 15%、糊精5%、微粉硅胶2%、羧甲基纤维素钠1.5%、硬脂酸镁0.3%、及十二烷基硫酸钠0.2%。制备工艺采用湿颗粒制粒法,喷以3%PVPK3o无水乙醇溶液过40目筛干燥制粒后压片。验证试验的结果均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说明此制备工艺流程具有可行性。2、通过对中药复方片剂的物理性状,即外观性状、崩解时限及分散均匀度检测,结果均符合药典规定。此外,同时又对益母草、枸杞子、紫花地丁、当归、白芍、灵芝等主要成分用TLC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供试品溶液均与对照品溶液和药材对照溶液在相应的位置显出相同的斑点。HPLC法测定中药复方片剂中盐酸水苏碱的平均含量为2.3910 mg/g左右。各项质量考察指标的结果证实中药复方片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稳定,符合药典规定。3、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对中药复方片剂进行了毒理评价,结果表明: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42884 mg/kg,标准误SlogLD50=0.0397, LD5095%的可信限范围35222.77~50545.23mg/kg。根据毒理学评价标准,该片剂毒性远远小于国家规定毒性标准,证实该药片安全无毒,可在临床上安全使用。4、临床上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对产后牛的各种指标做了监控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比对照组的牛只抗体水平显着提高(P<0.05),经统计,试验组产后奶牛的胎衣滞留的发生率相对降低了50%,恶露排净天数比对照组提前了1.3天;试验组奶牛好评率比对照组高出10%,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头数明显下降,并且对奶牛乳房炎概率也减少了17.9%,治疗有效率达到75%。产后牛的子宫内膜炎概率也减少了16.7%,治疗有效率达到66.7%,奶牛胎衣不下的概率减少了23.3%,治疗有效率达83.3%。证实中药复方片剂能有效的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了产后奶牛机能的快速恢复,对奶牛产后疾病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
王晓芳,刘军锋,董玉玲,何团拥,赵志强,安永福[2](2013)在《奶牛乳腺炎的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奶牛乳房炎是是严重危害奶牛养殖业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奶牛泌乳量的减少和牛乳品质的下降,增加奶牛治疗费用和奶牛的淘汰率,给奶牛养殖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主要对近年来奶牛乳腺炎的有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性的建议。
李晶[3](2011)在《利福昔明阴道栓和缓释阴道泡腾片的研制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利福昔明(Rifaximin)是利福霉素衍生物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多种致病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高度的抗菌活性。2004年SFDA批准在我国医学临床上应用,欧盟和FDA已先后允许利福昔明干混悬剂用于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等。本文在充分调研阴道给药剂型基础上,研制出利福昔明阴道栓和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用作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新兽药制剂,并对新制剂进行了相应的质量评价、稳定性考察和阴道刺激性试验等。1.处方前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福昔明含量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体积比15:50:35),紫外检测波长240nm,进样量10μl,流速1ml/min,柱温30℃。利福昔明在20μg/ml~80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40.619C+6.1717(R2=0.9999)。日内、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0.61%和0.21%;浓度为50μg/ml~60μg/ml(?)勺重复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23%、0.2%、0.94%:栓剂和片剂的利福昔明回收率良好。本法操作快捷,结果准确,适用于利福昔明阴道栓和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的含量测定。建立了体外测定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释放度的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波长232nm,释放介质选用含0.1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0.1M/L盐酸溶液,转速为100rpm,溶出时间6h。利福昔明在2~12μg/ml范围内,其吸光值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0.0586C+0.0118(R2=0.9992)。精密度变异系数为0.14%,稳定性变异系数为0.19%,片剂的利福昔明回收率良好。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的体外释放度考察。差热分析法考察辅料对利福昔明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辅料及它们与利福昔明之间无物理、化学变化发生,辅料对药物无不利影响。2.利福昔明阴道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基质筛选和工艺优化以耐热性和融便时限为主要评价标准。采用正交试验L9(33)优化。最终基质组分为:甘油-60g,明胶-20g,水-10g,聚乙二醇E-5g,聚乙二醇F-5g。热熔法的制备流程为:①加水溶胀后的明胶在45℃的水浴中熔融,加入甘油后混匀。②在80℃水浴中熔融聚乙二醇,将利福昔明醇溶液滴加到已熔融的聚乙二醇基质中至乙醇挥发。③将甘油明胶基质和聚乙二醇载药体混匀后制栓。质量检查结果:性状、融变时限、重量差异、微生物限度、含量等项目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栓剂的相关规定,质量合格。3.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处方筛选和工艺优化以发泡量和体外释放度为主要评价标准。采用正交试验L9(33)优化。最终处方为(100片量计):酸系统含利福昔明-5g,M酸-15g,缓释剂K-5g(3),润滑剂-1.5g;碱系统含碳酸氢钠-6.4g,胶体赋形剂P-3.5g,润滑剂-1.5g;粘合剂为6%~15%PVP醇溶液等。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流程为:药物粉碎过6号筛后,按处方比例将酸系统、碱系统分别混匀后,喷洒适量6%~15%PVP醇溶液制软材,用24目筛制粒,40℃干燥2.5h,整粒、混匀后压片。质量检查结果:性状、重量差异、脆碎度、发泡量、微生物限度、释放度、含量等项目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片剂的相关规定,质量合格。4.制剂的稳定性考察和阴道刺激性试验按优化的处方和工艺,制备三批利福昔明阴道栓和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和阴道刺激性试验。稳定性考察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试验期第1、2、3、6个月末分别取样一次,并按相关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结果:栓剂在性状、含量和融变时限等项目;片剂在性状、含量和体外释放度等项目,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版)的相关规定。阴道刺激性试验结果:所有家兔的生理活动正常;家兔阴道内均无病变症状;切片镜检,阴道及子宫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无炎性病变;组间无显着差异。表明这两种制剂均无阴道刺激性反应,局部安全性确切。
许莹[4](2009)在《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头孢喹肟(cefquinome, CEF)是德国Hoechst Roussel Vet公司研制的第一个动物专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吸收迅速,毒性小等特点,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研究了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制备方法,并对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及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硫酸头孢喹肟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头孢喹肟含量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高氯酸钠-磷酸-三乙胺缓冲液(pH3.6):乙腈(90:10),紫外检测波长为270nm,流速为0.8mL·min-1,柱温30℃。结果显示,头孢喹肟在0.04mg·mL-1~0.14mg·mL-1范围内,其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104394C+3598.9,r=0.9997,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均小于5%,稳定性变异系数为0.58%,重复性变异系数为1.07%。本法操作快速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硫酸头孢喹肟原料药的含量测定。2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制备及质量考察通过考察助溶剂、赋形剂、pH及活性炭使用等确定了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处方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筛选,对样品进行了质量考察。结果显示,以精氨酸为助溶剂,甘露醇和右旋糖酐为赋形剂所制备产品,含水量小于2.0%,含量为100.14%,复溶后pH为6.4-6.5,质量符合药典有关注射剂的要求。筛选出的处方及工艺可以为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3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体外抑菌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硫酸头孢喹肟、头孢噻呋钠、头孢曲松钠及阿莫西林钠对对兽医临床常见病原菌标准菌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硫酸头孢喹肟对鸡大肠杆菌、猪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5株标准菌株的MIC值(0.031μg/mL、0.063μg/mL、0.25μg/mL、0.5μg/mL、0.016μg/mL)低于头孢噻呋钠(0.5μg/mL、0.5μg/mL、0.5μg/mL、1μg/mL、0.063μg/mL),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MIC值高于阿莫西林钠(0.063μg/mL)。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和原料药对各标准菌株的MIC范围分别为0.031~0.5μg/mL和0.016~0.5μg/mL,抗菌活性相差不大,提示本制剂有良好的抗菌活性。4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安全性研究为考察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安全性,进行了家兔肌肉刺激试验、溶血试验和豚鼠过敏性试验,观察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对注射部位的影响及是否产生溶血和过敏反应。结果显示过敏反应和溶血性均为阴性,肌肉组织无明显刺激性反应。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提示其符合注射剂要求。5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稳定性研究为考察自制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稳定性,进行了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对样品的性状、含量、含水量、复溶性及pH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条件进行加速试验,产品含量下降超过5%,调整至中间条件温度30±2℃,相对湿度60±5%条件进行加速试验,考察期内含量高于96%,含水量不超过2.3%;长期试验放置6个月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含量不低于97%,含水量不超过2.1%。提示制剂对湿热不稳定,应在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
付春雨[5](2009)在《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保健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控制点(HACCP)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保健管理流程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其关键控制点(CCP),构建了奶牛乳房保健体系模式及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保健控制方案,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选择正常经营和生产的牧场(唐山市华诚奶牛场存栏泌乳牛280头、干奶期牛85头;中牟县大潘庄奶牛场存栏泌乳牛160头、干奶期牛48头),作为实验奶牛场。以唐山市华诚牧场泌乳牛80头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配对试验设计),根据乳房炎发病情况对奶牛进行配对(配成4对),再将每4对奶牛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试验组采用关键控制点技术,对照组沿用正常管理方式。正试期2周,试验期间,对危害关键控制点加以控制。采集数据进行指标分析。结果表明:①试验组乳房炎控制效果比对照组提高30%、50%和35%。②在现有牧场生产条件下,只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加以控制,则可有效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在中牟县大潘庄奶牛场进行隐性乳房炎控制试验。试验组采用关键点控制技术,对危害关键控制点加以控制,对照组采用正常管理方式,正试期2周。对数据进行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号群(试验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下降69.44%,产奶量上升7.94%;2号群(对照组)的乳区发病率比试验前上升10%,产奶量下降8.16%。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结合本试验研究结果,针对国内奶牛养殖现状,提出了奶牛保健体系,可作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的技术参考资料。
刘重义[6](2008)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西药复方泡腾片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中西兽医基础理论,通过对引起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分析,运用常见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中药提取物当归、黄柏、益母草、穿心莲、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进行复配。选取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观察其抑菌效果。并且通过牛津杯法,初步筛选出对三种常见的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具有比较好抑菌效果的三组中草药复方B2、B5、B8。然后用这三组中草药复方分别与氨苄西林钠,盐酸环丙沙星进行复配,对得到的中西复方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得到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A2复方,进而对其进行剂型的研究。泡腾片是一种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剂型,而且泡腾片有很多其它剂型没有的优点,如便于保存和携带、泡腾片剂崩解快速、服用方便、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能提高临床疗效等,所以选定泡腾片作为研究的剂型。在中西复方中加入其他辅料,通过设计三因素(酸比例、碱比例、酸碱是否采取外加),三水平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对泡腾片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得到的泡腾片进行崩解时限、泡腾量、pH值等质量标准的测定。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出较优的工艺,然后根据优选工艺制备泡腾片,对其进行质量指标的检测,以及稳定性试验和长效观察。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出的制备工艺:酸、碱用量分别占总药质量的15%、25%,在压片时采取碱外加,得到的泡腾片,质量标准符合泡腾片的工艺要求,且实验所采取的工艺简单易行,在时间、工艺、和成本考虑方面都有很好的工业生产前景。
朱战波,孙冰,崔玉东,朴范泽,刘振华[7](2007)在《奶牛乳房炎4种主要病原菌PCR检测鉴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王建忠[8](2007)在《郑州市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和病原菌调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乳房炎是损害奶业生产的重大疾病之一。虽然乳房炎的病原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但主要以细菌与真菌最为常见。本文调查了郑州市郊区主要奶牛养殖区的2个牛场和2个以散养户为主的奶牛养殖小区共80头奶牛和320个乳区乳房炎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生率高达61.3%,其中临床型乳房炎为7.5%。散养户奶牛乳房炎发生率高于集约化牛场,可能与饲养管理,挤奶卫生等有密切关系。后乳区的发生率高于前乳区。原因可能与乳房后区易接触地面而受污染有关。不同胎次的泌乳奶牛乳房炎发生率差异比较大,胎次越高,乳房炎发生率越高。可能是3胎次以上的奶牛产奶量增加,乳房负担加重,病原菌的繁殖积累增多,使乳区阳性率增大。对郑州市郊区牛场和散养户奶牛不同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从病原菌分离结果可以看出,郑州市郊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依次是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牛棒状杆菌和真菌,其中混合感染比例较高。从患牛乳样中分离到的真菌均为混合感染,未起主要作用。从中选取的代表性致病性分离菌株的约敏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等产生耐药性,链球菌对青霉素G和苯唑西林等药物产生耐约。多数菌株对头孢类药物和氯霉素敏感。大肠杆菌和牛棒状杆菌对大多数参试药物敏感。定期对养殖区奶牛进行奶牛乳房炎调查和药敏试验,对有效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马翀,齐长明,王亨[9](2006)在《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全世界的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现状,从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并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奶牛乳房炎的细胞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史同瑞,郝丽梅[10](2004)在《“奶牛乳房炎发泡性治疗药剂”实现小规模生产》文中提出本报讯 由省兽医科学研究所承担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发泡乳化性乳房炎治疗剂的研究》课题的科研成果之一———“奶牛乳房炎发泡性治疗药剂”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并在项目区开始试验应用。 该课题于2002年纳入“东北农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课
二、奶牛乳房炎发泡药剂的研究 Ⅱ.发泡药剂的研制及动物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乳房炎发泡药剂的研究 Ⅱ.发泡药剂的研制及动物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产后保健复方中草药片剂的制备与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奶牛产后疾病的研究综述 |
1.2 奶牛产后疾病的治疗研究概况 |
1.3 中药组方的保健机理及优势 |
1.4 中药片剂的研究进展 |
1.5 中药片剂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二章 中药复方片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与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药复方片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物理性状检查 |
3.3 定性检查 |
3.4 定量检查 |
3.5 讨论与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中药复方片剂的安全性评价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4 讨论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中药复方片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4 讨论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利福昔明阴道栓和缓释阴道泡腾片的研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利福昔明的研究进展 |
1.1 利福昔明的概述 |
1.2 利福昔明的理化性质及抗菌机理 |
1.3 药效学研究 |
1.4 药动学研究 |
1.5 临床应用 |
1.6 毒理学研究及不良反应 |
1.7 制剂研究及在兽医领域的应用展望 |
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概况 |
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 |
2.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措施 |
2.3 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药物的主要剂型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利福昔明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 利福昔明缓释泡腾片中利福昔明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 差热分析法考察辅料对利福昔明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利福昔明阴道栓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利福昔明阴道栓的处方筛选与工艺优化 |
2.2 利福昔明阴道栓的制备 |
2.3 利福昔明阴道栓的质量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利福昔明阴道泡腾片的处方筛选与工艺优化 |
2.2 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缓释机理的研究 |
2.3 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的制备 |
2.4 利福昔明缓释阴道泡腾片的质量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制剂的稳定性考察和阴道刺激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制剂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
2.2 阴道刺激性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4)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2 硫酸头孢喹肟研究进展 |
3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4 冻干制剂在新兽药研发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硫酸头孢喹肟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三章 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制备及质量考察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体外抑菌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安全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六章 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稳定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保健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控制点(HACCP)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1 乳房功能及其特征 |
1.1.1 奶牛乳房的生理特点及泌乳机制 |
1.1.2 奶牛乳房的生理特点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
1.2 国内外乳房炎的综合控制措施 |
1.2.1 乳房炎治疗措施 |
1.2.2 乳房炎预防措施 |
1.3 HACCP应用及其现状 |
1.3.1 HACCP简介 |
1.3.2 HACCP在农场中的应用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前言 |
1 奶牛饲养管理HACCP模式的构建 |
1.1 组成HACCP小组 |
1.2 描述产品及其预期用途 |
1.3 绘制奶牛乳房炎控制流程图 |
1.4 现场确认流程图 |
1.5 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 |
1.5.1 CCP判断树 |
1.5.2 确定关键控制点(CCP) |
1.6 建立关键限值、监控程序、纠偏措施、验证和记录保持程序 |
1.7 讨论 |
2 奶牛乳房保健综合控制方案 |
2.1 奶牛不同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及特征 |
2.1.1 临床乳房炎 |
2.1.2 隐性乳房炎 |
2.2 规模化牧场奶牛临床乳房炎控制试验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试验结果 |
2.2.4 讨论 |
2.3 规模化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控制试验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试验结果 |
2.3.3 讨论 |
规模化牧场建立奶牛乳房保健体系的规范方案 |
1.总则 |
2.泌乳期的乳房保健 |
3.重视乳房炎病牛的监控 |
4.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和消毒 |
5.干奶期的保健 |
6.药物治疗和预防 |
7.避免应激 |
8.提高营养水平 |
9.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调节能力 |
10.做好牛群改良计划(DHI)和统计工作 |
参考文献 |
(6)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西药复方泡腾片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目前对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及选择药物的认识 |
1.2 使用泡腾片口腔给药或阴道给药具有可操作性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3.1 实验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剂与药品 |
2.1.2 中草药提取物 |
2.1.3 抗菌药物 |
2.1.4 菌株 |
2.1.5 内标 |
2.1.6 主要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2.1 中药复方制备 |
2.2.2 中西药复方的制备 |
2.2.3 体外抑菌试验 |
2.2.4 泡腾片的制备(环境相对湿度在40-55%之间,温度在18-22℃间) |
三、结果与讨论 |
3.1 结果 |
3.1.1 体外抑菌试验 |
3.1.2 泡腾片的制备 |
3.1.3 泡腾片质量标准检查 |
3.2 讨论 |
3.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理研究 |
3.2.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
3.2.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3.2.4 使用中西药复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所采用的剂型 |
3.2.5 中西药复方的组方原则 |
3.2.6 本实验选方依据 |
3.2.7 正交设计在实验中的可行性、优点 |
3.2.8 泡腾片辅料的选择 |
3.2.9 泡腾片压片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2.10 泡腾片崩解时限检查 |
3.2.11 本实验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药物选择的意义 |
3.2.12 本实验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药物剂型选择的意义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六、致谢 |
附录 |
(7)奶牛乳房炎4种主要病原菌PCR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4 PCR菌体模板的制备 (煮沸法) |
1.5 PCR扩增及条件优化 |
1.6 各病原菌单重PCR的特异性试验 |
1.7 确定各病原菌单重PCR的灵敏性 |
1.8 琼脂糖电泳分析PCR产物 |
2 试验结果 |
2.1 PCR扩增条件优化结果 |
2.2 PCR扩增特异性结果 |
2.3 PCR扩增敏感性结果 |
2.4 奶样中病原菌分离及PCR鉴定 |
3 讨论 |
(8)郑州市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和病原菌调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奶牛乳房炎 |
2.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3.奶牛乳房炎发病机理 |
4.奶牛乳房炎诊断 |
5.防治 |
6.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郑州市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 |
1.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试剂和器材 |
1.3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
1.4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2.2 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和散养奶户的发病情况 |
2.3 不同乳区的发病情况 |
2.4 奶牛乳房炎发生率与胎次的关系 |
3.结论与讨论 |
3.1 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 |
3.2 乳房炎发生率与乳区的关系 |
3.3 乳房炎发生率与胎次的关系 |
3.4 预防 |
4.小结 |
第三章 郑州市郊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
1.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培养基 |
1.3 生化鉴定试剂与试纸条 |
1.4 药敏纸片 |
1.5 其它试剂 |
1.6 主要仪器 |
1.7 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
1.7.1 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 |
1.7.2 观察纯培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及菌种的保存 |
1.7.3 分离培养所得微生物的鉴定 |
1.7.4 药敏试验 |
1.8 标准菌株 |
2.结果与分析 |
2.1 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
2.2 细菌生化鉴定 |
2.3 真菌鉴定 |
2.4 药敏试验 |
3.结论与讨论 |
3.1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地区性差异 |
3.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
3.3 抗菌药物治疗奶牛乳房炎失败的原因 |
3.4 治疗乳房炎抗菌药物的选择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四、奶牛乳房炎发泡药剂的研究 Ⅱ.发泡药剂的研制及动物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产后保健复方中草药片剂的制备与防治试验[D]. 王静. 宁夏大学, 2015(02)
- [2]奶牛乳腺炎的防治研究进展[A]. 王晓芳,刘军锋,董玉玲,何团拥,赵志强,安永福. 《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总第184期)
- [3]利福昔明阴道栓和缓释阴道泡腾片的研制及评价[D]. 李晶.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4]注射用硫酸头孢喹肟的初步研究[D]. 许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5]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保健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控制点(HACCP)的研究[D]. 付春雨.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6]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西药复方泡腾片剂的研究[D]. 刘重义.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7]奶牛乳房炎4种主要病原菌PCR检测鉴定方法研究[J]. 朱战波,孙冰,崔玉东,朴范泽,刘振华. 中国兽医杂志, 2007(11)
- [8]郑州市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和病原菌调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D]. 王建忠.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9)
- [9]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现状[A]. 马翀,齐长明,王亨. 全国兽医外科学第13次学术研讨会、小动物医学第1次学术研讨会暨奶牛疾病第3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6
- [10]“奶牛乳房炎发泡性治疗药剂”实现小规模生产[N]. 史同瑞,郝丽梅. 黑龙江日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