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和加强矿山测量施工管理的论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驰[1](2021)在《测绘新技术在现代矿山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矿山工程测量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入手,首先简述了提升现代矿山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矿山工程全方位检测与测速定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意图提升具体实践中测量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能力,且探究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矿山工程测绘工作质量的策略。
郝起运[2](2021)在《BIM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山建设施工测量应用中问题分析及规划》文中提出矿山建设是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阶段,这需要我们提高认识BIM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其中的应用。我国是一个资源化利用的"大圈子",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矿山建设和施工测量应用。每年矿山建设的效率都不是太明显,导致煤矿类企业的劳动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将大大降低,并且与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也有关。
任远先[3](2020)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技术管理文件英译策略研究 ——以《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办法》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在海外设厂生产,从而面临海外技术管理问题,因此,技术管理类文件翻译在其中有着辅助作用。在影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众多问题中,技术管理文件的翻译是其中之一,问题主要源于技术管理文件的独特文本特征,既有信息文本的特征,又有法律文本的规定性。因该领域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所以缺乏可资借鉴的相关成果。本研究拟以翻译目的理论作为指导,以《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办法》的英译为实例,探究技术管理文件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自德国理论家赖斯和弗米尔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较多研究,理论相对成熟。该理论强调要根据目的、翻译传统、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定位目的语,其核心是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根据目的确定译文是首要原则。因此,该理论可较好地指导技术管理文件这类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本文界定了技术管理文件的内涵,综述了该类文件在海外企业的翻译状况,国内外翻译目的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运用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情况;梳理了该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三个核心原则。同时分析了技术管理文件的文本特征,词汇层次侧重术语、情态词和信息冗余;句子层次侧重被动句、长句和复杂句;篇章层次指出技术管理文件既属于信息型文本又属于操作型文本。通过分析与汉英比较,对于汉语技术管理文件的英译困难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提高技术管理文件翻译质量的策略,包括寻找术语的准确对等词,适当运用法律语言,省略冗余信息,变长句为短句,根据翻译目的改写,增加逻辑连接词,补充相关信息,采用目的语文本格式等。期待这些策略能够为海外企业从事技术管理文件翻译的从业者提供参考。
胡耀元[4](2020)在《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煤矿工程仍然是我国支柱性的重点能源工程。随着矿山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矿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原始阶段、机械化阶段、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正逐步迈进智慧化阶段,智慧矿山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矿山的无人化和智慧化。在现阶段,制约智慧矿山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智慧采掘等生产技术层面的发展转变为智慧矿山管理层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管理系统引入原有智慧矿山体系,并完善了智慧矿山的定义。针对智慧矿山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运用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及流程图,构建出智慧矿山在建设过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挖掘其中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应用点,并根据已分析应用点筛选3DMine和Revit为研究BIM+GIS的两大平台;(2)以曹家滩煤矿工程为背景,通过模拟,探讨平台实现应用点落地的途径,包括运用关键点控制法实现BIM和GIS的场地模型拟合,运用类比创建法和模型分析法,将房建工程中的模型创建和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煤矿工程中,解决了煤炭工程中运用常规方法无法建模以及实现BIM+GIS平台相结合进行模型管理的问题,以发挥3DMine和Revit平台各自的设计、管理优势;(3)梳理和补充了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所需归档的文件名称、保存单位及保管期刊,为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文档权限和保存期限依据,并对重点内容的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管理权限进行完善,为系统的开发奠定文件格式及权限划分基础;(4)针对煤矿安全管理,提出基于系统工程、事故发生理论及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并通过Revit建模与Fuzor仿真,形象直观的揭示煤矿巷道安全隐患,辅助提高安全决策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本文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智慧矿山系统在管理层面的空缺,对BIM+GIS在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期编制煤矿工程BIM+GIS应用规范和指南、开发煤矿工程全流程管理平台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亦可助力BIM+GIS在煤矿工程中的落地。
王明成[5](2020)在《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全国各地开展了山体治理修复项目,加快破损山体的整治和修复进程。2010年以来,关于山体修复治理工程和山体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逐渐展开并进行推广。近些年来,虽然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关于山体修复治理的项目风险管理并没有跟上项目开展的步伐。对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该研究领域基本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为今后其他山体治理相关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还能够为此类项目的风险防控指明方向,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分析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阐述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并提出山体修复治理的风险应对和监控措施,本研究以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该项目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应对和监控等相关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研究视角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为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述了研究内容和主要的方法,阐述了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相关研究综述,这一部分在大量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些年来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带来的启示,找出此类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相关参考。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以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为例,首先将访谈法,SWOT分析法和检查表法相结合,识别出了该项目的风险要素。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要素进行评价,计算出风险要素的权重并进行了排序。最后,根据风险要素的权重,结合项目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本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应对措施和监控方法。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在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审视的基础上,得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同时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前景。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最终识别出了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施工风险和安全风险六种风险类型。第二,研究发现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因素中,质量控制风险、设计风险、工期管理风险这三个风险因素的权重排在前三位。这三个风险的科学应对,对项目的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项目本身的特征,提出了风险应对的策略和措施。风险应对的策略主要有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担风险四种策略,其中,控制不同的风险类型有不同的具体措施。第四,风险监控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事件控制体制,及时动态跟踪项目的运行偏差,定期召开风险状态审查会议,建立健全项目风险预警机制是对该类项目的风险进行监控的重要措施。
李金,姚品[6](2020)在《加强矿山测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实际采矿工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总结了加强矿山安全技术管理、机械设备使用管理以及矿山测量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综合讨论了他们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费潮红[7](2020)在《设计院主导的EPC矿山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国务院、住建部以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文件鼓励工程建设项目实施EPC总承包模式,我国EPC工程总承包市场从早年的发展缓慢也逐步走向成熟,愈来愈多专业设计院也开始转型工程公司作为大型项目的EPC总承包商承建项目。而中国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持续四年下降后于2018年首次增长,能源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煤炭消费占比不断下降,但仍然是一次能源的最大消耗量。2017年9月,国土资源部提出“创新驱动、优化矿山布局、全域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创新绿色发展管理”,传统的粗放型矿山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于现在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将设计院主导的EPC总承包模式运用到矿山建设项目,通过专业队伍的精细管理、精细技术、精细操作可以进一步促进矿山建设项目的稳健发展。矿山建设项目具有安全风险高、环境保护强制性、建设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关联单位多和工艺复杂多变等特点,所以承包商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项目管理能力。因此设计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运用和把握EPC模式的内涵及运作方式来优化矿山项目管理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设计院主导的EPC矿山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查阅图书资料,总结了项目管理理论、EPC总承包和设计院主导EPC项目的管理特点,结合矿山项目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设计院主导的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度三维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设计院主导的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进行灰色综合评价,并根据优化改进矩阵给出相应的改进顺序和建议。同时,提出了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度的提升策略。本论文有图30幅,表34个,参考文献94篇。
刘宏磊[8](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李文[9](2020)在《矿山测量对矿山安全生产的作用》文中指出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中,矿山安全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内容,而矿山测量质量则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矿山生产之中,一定要加强对矿山测量的重视,以此来保障矿山生产的安全性。本文就是对矿山测量在矿山安全生产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对矿山生产安全的保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杨旭春[10](2020)在《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平原地区矿产资源开采深度逐年增加,开采难度愈发增大,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为保障国民生产矿产资源的供应,高海拔矿山的大力开采势在必行。论文以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为研究对象,以降低事故风险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的,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室内测试、模型构建等方法,开展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风险感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探究运输环境在整个运输系统的重要性程度,基于事故致因理论,通过高海拔矿山井下无轨运输典型事故统计分析,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输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运输物质因素和安全管理的缺陷五个方面全方位阐述了高海拔矿山井下无轨运输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海拔矿山井下井下无轨运输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计算了各指标权重,计算表明环境不安全因素的权重值仅次于安全管理缺陷,指出开展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技术研究对于保障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为实现实时全方位感知运输环境状况,研究了嵌入式开发主板、气体传感器、力学传感器、振弦式传感器读数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电源模块等硬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选取了适用于高海拔矿山低温、低压环境的硬件模块,研发了“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装置”;基于Lab VIEW虚拟仪器技术和多传感器控制理论开发了“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装置”软件控制程序,实现了多类型传感器的配置和调试、数据存储和回放功能,通过硬件研发和软件开发,建立了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开展了两次高海拔环境模拟舱适应性测试和一次常规室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研发的“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性能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适用于高寒环境。(3)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选取一级自适应加权数据融合算法和二级BP神经网络数据融合算法应用于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通过信息融合实现了多传感器数据科学、合理的综合处理,经过与实际状况对比,验证了该方法能准确有效的判断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安全状况,提高了风险感知诊断的智能化程度。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的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能够良好适用于高海拔矿山环境,全面准确感知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风险参数变化,并通过信息融合显着提高了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智能性,对于保障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二、重视和加强矿山测量施工管理的论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和加强矿山测量施工管理的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1)测绘新技术在现代矿山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现代矿山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
2 现阶段现代矿山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2.1 测量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能力不足 |
2.2 数字化的测绘图件编辑和操作水平偏低 |
3 提高现代矿山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效果水平的策略 |
3.1 优化测量新技术应用的数字化效果 |
3.2 落实工程定位和全方位检测工作 |
4 结语 |
(2)BIM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山建设施工测量应用中问题分析及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矿山建设状态与BIM问题的产生原因 |
(1)发展模式单一化。 |
(2)监督管控过于滞后。 |
(3)缺少环保理念,BIM环境污染。 |
(4)科学管理水平技术差。 |
2 对矿山建设状态问题的分析和参考 |
(1)施工测量应用在矿山建设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
(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初探。 |
3 关于施工测量应用的初步分析建议及规划 |
(1)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
(2)加强矿山施工测量处理。 |
(3)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
(4)健全矿山测量管理水平体系。 |
4 结语 |
(3)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技术管理文件英译策略研究 ——以《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办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Layout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MOT Texts and Their Translation |
2.2 Researches on Skopos Theory |
2.3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to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Four Factors of Skopos Theory |
3.1.1 Translation Skopos |
3.1.2 Translation Convention |
3.1.3 Text Type |
3.1.4 Target Readership |
3.2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3.2.1 Skopos Rule |
3.2.2 Coherence Rule |
3.2.3 Fidelity Rule |
Chapter Four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4.1 Lexical Features |
4.1.1 Terminology |
4.1.2 Model Verbs |
4.1.3 Redundancy |
4.2 Syntactic Features |
4.2.1 Passive Sentences |
4.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
4.3 Text Type |
4.3.1 Informative Text |
4.3.2 Operative Text |
Chapter Fiv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MOT Texts |
5.1 Translating according to Text Type |
5.1.1 Finding Exact Equivalents for Technical Terms |
5.1.2 Using Legal Language |
5.2 Translating according to Intended Purpose |
5.2.1 Omitting Redundancy |
5.2.2 Dividing Sentences |
5.2.3 Rewriting |
5.3 Translating according to Target Readership |
5.3.1 Adding Connectives |
5.3.2 Supplying Information |
5.3.3 Adopting Format of Target Language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1:Source Text from Procedures of Yunnan Jinsha Mining Industry Co.,Ltd.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Mining Production Technolog |
Appendix2:Target Text from Procedures of Yunnan Jinsha Mining Industry Co.,Ltd.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Min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
(4)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BIM+GIS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煤矿发展状况 |
1.2.3 国内外煤矿发展趋势 |
1.2.4 国内外智慧矿山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4 本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2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 |
2.1 智慧矿山的内涵研究 |
2.1.1 智慧矿山内涵分析 |
2.1.2 智慧矿山概念补充 |
2.2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研究 |
2.2.1 生产系统构成分析 |
2.2.2 决策系统构成分析 |
2.2.3 建设管理系统构成分析 |
2.2.4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分析 |
2.3 基于BIM+GIS的设计管理平台甄选 |
2.3.1 GIS平台优劣势分析 |
2.3.2 GIS平台选用3DMine的必要性 |
2.3.3 BIM平台选用Revit的必要性 |
2.4 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工作分析 |
2.4.1 投资策划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2 勘察设计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3 项目施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4 项目运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5 项目报废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5 章节小结 |
3 智慧矿山BIM+GIS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
3.1 BIM+GIS场地模型数据融合研究 |
3.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1.2 曹家滩煤矿案例数据提取 |
3.1.3 BIM和 GIS平台模型数据融合方法 |
3.2 智慧矿山GIS模型创建与应用分析 |
3.2.1 创建地质数据库 |
3.2.2 创建煤层宏观模型及含煤率分析 |
3.2.3 煤矿巷道GIS模型相关分析 |
3.2.4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测量分析 |
3.2.5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通风设计 |
3.3 智慧矿山BIM建模研究与应用分析 |
3.3.1 煤矿场地BIM模型创建方法研究 |
3.3.2 巷道BIM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3.3.3 煤矿BIM模型系统设计优化及应用 |
3.3.4 巷道BIM模型的进度管理应用 |
3.3.5 煤矿BIM参数化族库的创建及管理 |
3.4 章节小结 |
4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成果管理研究 |
4.1 煤矿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果归档内容梳理 |
4.1.1 投资策划阶段归档内容 |
4.1.2 勘察设计阶段归档内容 |
4.1.3 项目施工阶段归档内容 |
4.1.4 项目运营阶段归档内容 |
4.1.5 项目报废阶段归档内容 |
4.2 煤矿项目重点成果提交格式 |
4.2.1 投资策划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2 勘察设计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3 项目施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4 项目运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5 项目报废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3 章节小结 |
5 基于BIM+GIS的煤矿安全应用分析 |
5.1 煤矿安全BIM+GIS应用点分析 |
5.1.1 基于系统工程的应用点分析 |
5.1.2 基于事故发生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
5.1.3 基于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
5.2 煤矿安全工程中基于Fuzor平台的相关模拟 |
5.2.1 巷道漫游防真模拟 |
5.2.2 巷道监控模拟 |
5.2.3 巷道危险工况模拟 |
5.3 章节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鉴定证书 |
(5)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1 关于项目风险识别相关研究 |
2.2 关于项目风险评价相关研究 |
2.3 关于项目风险应对与监控相关研究 |
2.4 相关研究评述 |
3.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识别 |
3.1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简介 |
3.2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 |
3.3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识别结果及分析 |
3.3.1 风险识别结果 |
3.3.2 风险识别结果分析 |
4.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评价 |
4.1 项目风险评价的原则 |
4.2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评价过程 |
4.3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5.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应对和监控 |
5.1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应对与监控组织结构 |
5.2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 |
5.2.1 风险应对策略 |
5.2.2 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依据 |
5.2.3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 |
5.3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4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监控 |
5.4.1 项目风险监控的依据 |
5.4.2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监控的责任矩阵 |
5.4.3 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监控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加强矿山测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矿山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
2 加强矿山采矿安全技术管理 |
2.1 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2 如何加强矿山采矿安全技术管理 |
3 加强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 |
3.1 矿山机械设备管的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如何加强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 |
4 加强矿山测量管理 |
4.1 矿山测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 如何加强矿山测量管理 |
5 结束语 |
(7)设计院主导的EPC矿山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案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矿山工程项目管理理论 |
2.2 EPC总承包理论 |
2.3 设计院主导EPC总承包相关理论 |
2.4 项目管理能力相关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成熟度模型理论 |
3.2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
3.3 构建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4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 |
4.1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 |
5.3 改进顺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度提升策略和机制 |
6.1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度提升策略 |
6.2 EPC矿山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度提升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
2.1 基本概念 |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
5.4 本章小结 |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矿山测量对矿山安全生产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矿山测量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
二、矿山安全生产测量措施 |
三、矿山测量在矿山安全生产之中的作用分析 |
(一)指明矿山巷道的开采方向 |
(二)为矿山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
(三)保障顶板管理工作质量 |
(四)对环境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
四、结束语 |
(10)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矿山感知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海拔矿山井下无轨运输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2.1 高海拔矿山井下无轨运输典型事故类型分析 |
2.1.1 车辆伤害事故 |
2.1.2 机械伤害事故 |
2.1.3 火灾(爆炸)事故 |
2.1.4 其他事故 |
2.2 高海拔矿山井下无轨运输事故成因分析 |
2.3 高海拔矿山井下无轨运输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人的不安全行为 |
2.3.2 运输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
2.3.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
2.3.5 运输物质因素 |
2.3.6 安全管理的缺陷 |
2.4 高海拔矿山井下无轨运输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2.4.1 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4.2 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2.5 风险指标权重值确定 |
2.5.1 建立权重判断矩阵 |
2.5.2 各级指标权重计算 |
2.5.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研究 |
3.1 总体设计思路 |
3.2 硬件设计 |
3.2.1 NI Single-Board RIO开发板 |
3.2.2 气体传感器 |
3.2.3 力学传感器 |
3.2.4 振弦式传感器读数模块 |
3.2.5 无线传输模块 |
3.2.6 PCB板设计 |
3.2.7 电源模块 |
3.2.8 外壳 |
3.3 软件开发 |
3.3.1 LabVIEW软件介绍 |
3.3.2 UI设计 |
3.3.3 配置模块 |
3.3.4 采集模块 |
3.3.5 数据回放模块 |
3.4 室内测试 |
3.4.1 硬件模块在高海拔环境模拟舱中适用性测试 |
3.4.2 系统常规室内测试 |
3.4.3 系统在高海拔环境模拟舱中适用性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安全评估 |
4.1 多源信息融合结构 |
4.2 多源信息融合算法和方式 |
4.2.1 多源信息融合算法 |
4.2.2 多源信息融合方式 |
4.3 一级融合算法 |
4.3.1 自适应加权算法原理 |
4.3.2 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 |
4.4 二级融合算法 |
4.4.1 人工神经网络 |
4.4.2 BP神经网络模型和算法 |
4.4.3 BP神经网络实现函数 |
4.4.4 BP神经网络设计 |
4.4.5 二级融合的BP网络设计及仿真 |
4.4.6 二级融合效果与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涉及矿山空气质量的相关规范章节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目录 |
四、重视和加强矿山测量施工管理的论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测绘新技术在现代矿山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王驰.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4)
- [2]BIM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山建设施工测量应用中问题分析及规划[J]. 郝起运.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1)
- [3]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技术管理文件英译策略研究 ——以《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办法》为例[D]. 任远先. 济南大学, 2020(05)
- [4]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D]. 胡耀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A镇山体修复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明成. 山东大学, 2020(10)
- [6]加强矿山测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J]. 李金,姚品. 四川水泥, 2020(04)
- [7]设计院主导的EPC矿山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 费潮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矿山测量对矿山安全生产的作用[J]. 李文. 冶金管理, 2020(05)
- [10]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高海拔矿山井下运输环境感知系统研究[D]. 杨旭春.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