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机用SMD石英晶体实现本地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海[1](2018)在《AUK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独特的竞争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AUK公司作为一个中小电子元器件企业却面临增长瓶颈、应收账款增多、新市场机会出现的复杂情境,迫切需要制定卓有成效的竞争战略,以便在激烈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基于此,本研究选择“AUK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议题,以期为AUK公司的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本研究首先对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和工具进行了回顾,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研究对AUK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理清了AUK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第三,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为AUK公司制定了竞争战略,在当前良好的外部宏观态势、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AUK公司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突破规模瓶颈、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结构、控制上游原材料,在国家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中,迅速做大做强。AUK公司需要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使命,以“振兴民族晶体工业,锤炼民族精品,打造世界品牌”为愿景,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企业”,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产业规模化、产品丰富化、队伍专业化、资本多元化,在石英晶体谐振器行业快速做大做强,成为民族石英晶体谐振器行业领先企业,在世界石英晶体谐振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最后,为了保障竞争战略的落地,AUK公司需要实施优化产能、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开发、供应链管理等关键业务策略,为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提供业务举措保障。此外,AUK公司还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全面管理提升、资本运作等三个方面解决企业在实施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中的人员、资金和管理问题。本文不仅对AUK公司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能够为其他处于产业转移情况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案例启示。
肖艳[2](2014)在《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典范,中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所有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羡慕;随着中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此同时,中国与亚太、非洲、拉丁美洲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紧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增长速度仍表现强劲,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许。如何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充分表达中国强烈的发展意愿的同时尊重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的利益考量,从而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本文就中国与其他143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额及商品贸易结构的特征;其次对中国与非洲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然后分析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状况和投资结构,结合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现行合作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构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的战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第一章是陈述了该课题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列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分别就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文献回顾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新殖民主义研究、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中非合作研究、中亚合作研究、中南美洲研究、优惠贸易安排研究;在众多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列明了该课题研究将涉及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明确了方向。第二章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界定进行了分类,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部分小岛国成为其构成的主体;本课题研究目标体依据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划分标准,而收入划分标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一定的波动。其次,就基本社会属性中的人口、地理面积、贫困状况、医疗服务、生育率、国民受教育情况、政体特征以及与台湾的邦交情况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然后,就自然资源方面分析了七个领域的属性特征: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土地、森林、矿产;最后,就基本经济属性进行了概括总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设施、电力及能源供应、GDP变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状况、债务情况分别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和概括说明,详细数据见附录,大量的分析对中国与这些国家可能的合作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其商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最近60年的时间内,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出口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趋势,并非持续上升,而是出现了明显的筑底反弹过程,底部区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期间,进口则出现了与出口非常类似的状况;除去金砖五国后,出口和进口在全球的平均占比普遍在9%-27%间波动,中低收入国家的在全球贸易中的参与度仍然极低;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制造业产品出口和食品出口对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要;从进口结构发现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在对于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上是不尽相同的,金砖国家在全球的采购市场面临来自外界的竞争远远高于内部的竞争,内部合作的可能性极大。其次,就商品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区域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总结概括,地理远近的因素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上具有显着的影响,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阿拉伯国家间由于有共同的宗教背景使得该类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第三,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总额变动和结构特征分别进行的分析总结;第四,就吸引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建立起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第四章就中国与亚洲区、非洲区、中南美洲区、欧洲区、非洲区、小岛国中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变化情况和贸易商品结构情况作了细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在大量的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出口商品类型比较广泛,工业制成品出口满足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中国自中低收入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中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进口占比较高。第五章由于全球在服务贸易的统计上还处于不完善的状况,故服务贸易的国别数据严重匮乏,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基本可反映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间的服务贸易的特点;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整体中的占比较低,中国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在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上中国出口能力略胜非洲国家;中非间服务贸易合作的现状和特征是: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非间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中国对非相关服务贸易严重依赖中国的单方面扶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的推广面临障碍;最后就中非服务贸易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第六章首先就中国2011年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投资流量再创新高、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然后基于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的数据,就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分布进行了梳理,主要对电力、矿业、农业、银行业、制造业这五大行业的投资详细分析了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趋势和规模;根据世界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资料预测不断上升的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排名变化,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新的方向和市场。第七章就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G20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中国已启动多区域条件下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的布局建设;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主;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的开放程度较高;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探讨了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自贸区建设满足了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给惠政策冲淡;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制度化机制缺乏;中国与金钻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严重匮乏;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战略规划仍未列入中国经贸发展的中心;故加强机制化建设应成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八章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最后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谈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LMI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快制定和实施对LMI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加快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构建促进LMI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日达成贡献力量。第九章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第一,明晰中国在各区域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的重点产业的明晰,相关项目的整合与推进,以实现和提升中国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和参与度。第二,规划中国依赖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基本生产物资储备和物资保障的战略布局。第三,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拓展与发展程度相关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度和经济实力。
李伟[3](2010)在《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招商工作面临新局面。在我国招商引资实践中,对台招商是十分重要并具有特殊意义的招商行为。当前台湾海峡两岸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对台招商迎来新机遇,南昌正成为台商投资的一方热土。学术界关于招商引资的理论颇为丰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市场垄断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阶段论、内部化理论等。虽然学界对招商引资的理论研究很丰富,但主要是从投资方的角度研究资本转移的原因、动力、方式等理论,而对招商引资方如何招商则研究得较少。国内关于对台招商的专题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对台招商研究主要是区域招商经验的总结。本文对南昌市政府、开发区、企业、中介等招商主体的招商行为进行剖析,探讨其成功的经验与工作中的缺失,总结对台招商规律和原则,提出提高对台招商效率和效果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指导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也是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指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构建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协调的发展观、政府职能转变等原理是分析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招商主体,指站在招商地区的立场上,在招商方与投资方的交流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招商引资行为促成招商引资目的,享有相应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或组织。所以本文论述的招商主体有政府主体、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招商行为是指招商主体为吸引投资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性的活动。本文对四个招商主体的规制行为、激励行为、调控行为、营销行为、“筑巢引凤”行为、合作行为、并购行为、委托行为进行论述。从1988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南昌以来,南昌台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南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9年,南昌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90个,总投资24.5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亿美元,台资企业在南昌若干产业中已成为支柱和领军企业。目前南昌的台资占全国比例还很小,但增长很快。南昌台资的增长与全国台资的增长存在不同步性,近年以来全国利用台资总额基本保持稳定态势,但南昌却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南昌台资项目平均投资额的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台商在南昌投资主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为主体到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从合资合作经营为主到以独资为主要投资模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为主。政府、开发区、企业、中介都是对台招商的主体,其行为对招商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然而在招商主体的整体结构中,他们的角色是有明确区分的。与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相比较,政府主体在招商中犹如一位当家理事的“家长”,其行为具有主导性和行政性。在招商主体结构中政府主体发挥领导作用,统筹激发调动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与中介主体招商的积极性与能动作用,同时规范相关其他主体的招商原则、行为。政府主体具备法定的行政手段,掌握行政资源,以行政力量调度配置各种重要经济要素,其招商行为具有行政特征。另外,政府招商行为还有整体性、竞争性特征。政府往往着眼于培植区域产业匹配力与竞争力,提升投资环境,激发投资者投资欲望与增强其投资能量与信心。政府主体从提升经济总量,改善产业结构,解决就业等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招商行为着重于整体统筹,全面推进。在对台招商诸主体中,开发区类似于“管家”的角色。国内开发区大多采取准政府的管理模式,管委会既执行行政管理职能,又通过所设立的开发公司从事土地开发行为。开发区在对台招商中既有公平的行政性,又尽可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行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招商上,企业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和“主角”,其行为具有趋利性和自为性。作为“媒质”的中介主体本身不是直接消费主体,不是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它按产权制度的法律特征、承担责任的形式、业务特点等注册组建,在人员构成方面,它必须是由一批具有较强金融意识和法律意识及高水平专业业务能力的专家、行家组成。其招商行为具有居间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经历了由优惠政策招商为主、地方政府动用各种要素发动全民招商的初期“粗放式”招商,向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中介与开发区主体的能动作用,以产业招商为主线的演进历程。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有规制行为、激励行为、调控行为、营销行为等。南昌市对台招商政策在对台招商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台招商激励行为在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目标和激励内容等激励机制上运用灵活,重点把握对台招商激励目标的战略性、激励环节的整体性、激励方式的综合性、激励内容的综合性。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调控遵循政府统一决策原则、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协调原则、引导鼓励原则、预期原则。近年来南昌城市营销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城市形象大为提升。南昌市开发区在南昌对台招商实践中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已成为对台招商主战场,开发区对台招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南昌对台招商成败与否。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有“筑巢引凤”行为、开发区营销行为、项目推介行为等。“筑巢引凤”就是以完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服务来吸引台商投资。本文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具体论述南昌市开发区的对台招商行为。南昌市高新区营销行为体现在重视树立品牌形象,利用各类标志型“符号”展示南昌高新区,进行南昌高新区整体营销推介;依托城市知名度进行推介宣传;通过诸如“赣台会”、“中国南昌台湾周”、“全国台资企业产业转移暨升级研讨会”等大型对台经贸活动宣传高新区的形象。南昌高新区对台招商项目推介定位明确,坚持产业规划,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对台招商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历程伴随着南昌市企业制度改革的演进而发展。在招商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作行为和并购行为。合作方式主要有外包、产品互购、企业联合、团购、渠道合作、资源互换、收购、融资合伙等。本章以晶能光电和联创光电为案例解剖企业对台招商合作行为。分析表明,企业招商合作行为遵循了合作竞争原理,是成熟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快速适应市场机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并购的方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全额支付并购、先改制后并购、部分并购、合作合资后回购、股权转让、证券市场并购。南昌企业对台招商并购主要方向是横向并购,主要方式是协议并购,无偿划拨和要约并购不多。南昌企业并购招商有成绩经验也有缺失,需要进一步优化规范。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成功率较高,绩效较好。在把握国际国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以及发现新的招商引资线索上,企业主体具备天然的优势。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2000年为起步(学习)阶段,2000年以来是南昌对台中介招商的发展阶段。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有委托招商方式、合作招商方式和独立第三方招商方式。南昌市对台招商中充分发挥台协台联作用,选择招商中介切合实际,效果良好。研究表明,南昌市还应从打造政策高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环境,为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工作条件;着力培养和选择一批好的中介招商机构等方面促进中介主体在招商中的作用。伴随着对台招商的兴起发展,政府主体、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居于不同的引资地位。政府、开发区、企业和中介四种不同主体在我国目前招商引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一类招商主体引资活动都有其存在的理论根据,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它们的行为是互补的。招商引资主体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换言之,招商引资主体并不是一个单一主体,它应该是以政府为规制主体、企业为核心主体、开发区为承载主体,中介为服务主体所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集成主体。而产业招商则是统合和优化诸种招商行为的结合点。本文认为,南昌市对台招商引资在实践当中,应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更加市场化。招商实践中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市场机制应发挥主要作用。二是更加科学化。招商引资应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招商引资产业和项目的选择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地区形象宣传与项目包装推介必须依据营销学的理论,投资商的寻找必须借鉴目标市场选择理论,谈判与签约也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掌握这些规律和技巧并科学地运用于实践,将会有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研究表明,南昌市作为典型性的中西部城市,在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对台招商实践中,各类招商主体行为较为得当,招商绩效显着。把握规律,探究缘由,将其升华为有指导借鉴作用的“南昌对台招商模式”,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李晓刚[4](2007)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内容,综述了国内外理论界与实业界对光伏产业发展问题展开的相关研究和取得的若干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评价。归纳总结了关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传统工业化过程导致的能源与环境危机,以及以光伏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分析了光伏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的现状与走势,对产品分类、市场结构、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国际国内的市场发展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拓展战略。应用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四个层面研究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问题。论文探索性地引入光伏技术发展范式和光伏技术发展轨道的概念,对光伏技术的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光伏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光伏技术发展定律,对未来光伏领域的技术发展以及相关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提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论文从企业层面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国光伏企业的投资价值,对不确定性较大的投资项目应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其或有价值。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商业竞争战略。论文从产业层面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光伏产业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价值分配、产业的规模与结构,特别是定量分析了光伏产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还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集群特点,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的成长战略。论文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比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归纳总结了可借鉴的经验。着重探讨了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定位、国家战略体系、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战略的实施计划。
王希军[5](2006)在《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产业是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特点是依托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高技术形成技术群,光电子技术产业就具有如此特点。因此,本文针对光电子技术的高技术特征,从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学和竞争论等相关理论出发,对技术选择理论在高新产业应用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着重于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相关的技术轨道、技术发展模型和技术创新动态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产业中的光电子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和技术选择研究;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光电子产业的关键技术选择展开研究,设计了高技术发展路线图和提出了发展对策。第一,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角度,着手研究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理论和设计方法,首次建立了技术轨道跃迁函数解析模型和创新过程三态转化定量模型。在分析传统的技术选择理论基础和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竞争理论建立了高新技术选择的原则,完成了选择方案设计。结合技术选择原则的讨论,建立了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为开展我国光电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针对光电子技术具有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开展了我国光电子技术科研状况分析。在技术内在发展规律和技术选择理论的指导下,从高技术的科学基础和高新产业面对市场实践出发,研究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全球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首次从技术创新动态过程、技术轨道、技术选择和竞争战略等方面对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第三,在自主创新的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指导下,应用技术选择理论对光电子技术产业提出关键技术选择设计。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建议。
马溯嵘[6](2006)在《浙江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浙江企业蓬勃发展,克服了浙江资源不丰富、国家投资少等种种困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一次创业历程。但进入新世纪以后,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必备要素,浙江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成为桎梏企业成长的瓶颈。许多浙江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着手进行企业技术战略上的变革,逐步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指导,一些企业在技术战略管理上多方摸索均不得要领,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最终陷入战略上的误区。鉴于此,本文着眼于分析若干浙江企业的技术战略演进过程,探讨企业技术战略演化的一般模式和影响因素,归结出企业技术战略变革管理中的几个要点,以供后来的企业借鉴参考。 首先,本文进行了企业技术战略发展路径和技术战略演化过程相关领域的文献回顾,总结了关键的研究概念,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提炼了研究对象的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战略演化的概念模型,试图向人们提供一个描述企业技术战略状态与发展路径、阐述企业技术战略如何变革、企业技术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技术战略演化的特点与方式的框架。 接着,本文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方法,选取三家较为典型的浙江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刻画和分析了这些企业的技术战略演化路径与演化过程。基于案例研究的成果,对三家企业的技术战略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其共性和差异,并试图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得出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揭示了研究的实践意义,并做研究展望。
王玉梅[7](2006)在《高频高介高可靠介质瓷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高频高介高可靠MLC瓷料的介电性能。通过在钡钛钕系统添加不同的玻璃对系统的介电性能影响有显着的区别,以Pb3O4、SiO2和BaCO3为原料制备的玻璃,掺杂到BaO·Nd2O3·5TiO2系统中,虽不能很好的提高系统的介电系数,对温度系数的调节也很有限,但其损耗却非常小。当其添加量为0.5wt%,在1 140℃烧结,其介电性能如下:εr=99.9,tanδ=1.12×10-4,αc=-88.96×10-6/℃。以Pb3O4和Bi2O3为主要成分,同时加入少量的ZnO、H3BO3和Al2O3等作为改性剂和抑制剂制备的玻璃,掺杂到BaO·Nd2O3·5TiO2系统中,可以在较低的烧结温度下有效的提高系统的介电常数,但系统的损耗较大,且温度系数为负值。改变BaO-Nd2O3-TiO2系统中TiO2的含量,随着TiO2含量的减少,温度系数正向移动,但是烧结温度也随之提高。当钡钛钕摩尔比为1:1:4.8时,可以在较低的烧结温度下得到较好得介电性能。在BaO·Nd2O3·4.8TiO2系统中添加玻璃,不同玻璃含量对系统的主晶相没有显着影响,当玻璃添加量为8-9wt%时,可以得到理想的介电性能:介电常数ε≈100,电容量温度系数αc<0±15×10-6/℃,损耗tanδ<5×10-4。论文对玻璃含量与系统的击穿特性的关系作了一定的研究,发现当玻璃含量为7-8wt%时,系统的击穿场强较高,超过20 kv/mm,玻璃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击穿场强。而系统的击穿特性与绝缘电阻率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李永祥,殷庆瑞[8](2005)在《先进功能陶瓷材料》文中研究说明7.1 概述先进功能陶瓷是包括具有电、磁、光、声、热、力学等不同性能及其交叉偶合效应的压电、磁电、热电、光电等能量互换的功能材料,主要种类有电子陶瓷、磁性陶瓷、敏感陶瓷、光学陶瓷、生物陶瓷、快离子导体和高温超导陶瓷等。目前,产业规模最大的功能陶瓷是新型元器件用的信息功能陶瓷或电子陶瓷,约占60%-80%的份额,主要包括:电介质陶瓷(电绝缘陶瓷和电容器陶瓷)、铁电陶瓷、压电陶瓷、微波陶瓷、半导体敏感陶瓷和磁性陶瓷等。
高华东[9](2005)在《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传承四十年电子专用设备及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制造经验,以电子专用设备与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营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与一体的大型高科技公司,拥有优秀的技术研发团队和一流的生产环境、加工手段和检测仪器,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专用设备生产基地和尖端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国际生产厂家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政府为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也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七星华创在高端技术方面和国外的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摆在七星华创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用战略分析工具系统全面地对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未来发展战略规划。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对行业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资源条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使公司对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形势和自己的行业地位及拥有的资源有清楚的认识。然后结合公司自己的优势提出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从七星华创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产品按产业进行了分类分析、评价,指出了七星华创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威胁,提出了华创的发展战略:以电子专业设备和新型元器件为核心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快速的成长。利用元器件和电子工艺设备产品间技术上的关联性,实现两大业务板块的互动发展。
代君利[10](2003)在《手机配套:开辟电子元器件新篇章——2003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报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手机产业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这一方面促进了手机用各种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提升及更新换代速度,另一方面也给电子元器件企业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提供手机配套被公认为是拉动电子元器件发展的新动力。日前在天津开发区召开的"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正是基于此背景下而举行的,首届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此洽谈会不仅为手机整机生产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沟通构筑了一个难得的平台,也给手机配套厂商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舞台。在为期两天的洽谈会中,参会企业数为2000余家,参会人员近万余人,达成400余个配套意向。下文是本次洽谈会的详细报导。
二、手机用SMD石英晶体实现本地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用SMD石英晶体实现本地化(论文提纲范文)
(1)AUK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竞争战略的概念 |
2.1.2 竞争战略的演进 |
2.1.3 竞争战略的类型 |
2.1.4 竞争战略的制定 |
2.2 主要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五力模型分析 |
2.2.3 SWOT分析 |
3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规模 |
3.2.2 市场供求状况 |
3.2.3 行业生命周期 |
3.2.4 行业区域分布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3.3.1 购买者分析 |
3.3.2 供应者分析 |
3.3.3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3.4 替代品分析 |
3.3.5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4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3.4.1 外部机会 |
3.4.2 外部威胁 |
4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组织架构 |
4.2 内部资源分析 |
4.2.1 产品资源 |
4.2.2 财务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3 内部能力分析 |
4.3.1 生产管理能力 |
4.3.2 技术研发能力 |
4.3.3 供应链管理能力 |
4.3.4 营销能力 |
4.4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
4.4.1 内部优势 |
4.4.2 内部劣势 |
5 竞争战略的制定 |
5.1 SWOT分析 |
5.2 竞争战略的制定 |
5.2.1 使命 |
5.2.2 愿景 |
5.2.3 战略定位 |
5.2.4 基本竞争战略 |
5.3 战略目标 |
5.3.1 核心目标 |
5.3.2 具体目标 |
6 竞争战略的业务实施举措与职能保障措施 |
6.1 关键业务实施策略 |
6.1.1 优化产能策略 |
6.1.2 科技创新策略 |
6.1.3 产品创新策略 |
6.1.4 市场开发策略 |
6.1.5 供应链管理策略 |
6.2 关键职能保障措施 |
6.2.1 人力资源计划 |
6.2.2 管理提升计划 |
6.2.3 资本运作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殖民主义研究 |
1.2.2 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 |
1.2.3 中非合作研究 |
1.2.4 中亚合作研究 |
1.2.5 中南美洲研究 |
1.2.6 优惠贸易安排研究 |
1.2.7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
2.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
2.1.1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 |
2.1.2 最不发达国家 |
2.1.3 内陆国家 |
2.1.4 小岛国 |
2.2 收入划分标准的历史回顾 |
2.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社会属性特征 |
2.3.1 人口特征 |
2.3.2 地理面积特征 |
2.3.3 贫困特征 |
2.3.4 基本医疗服务特征 |
2.3.5 国民教育特征 |
2.3.6 政体特征 |
2.3.7 与台湾之外交关系 |
2.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资源属性特征 |
2.4.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原油资源属性特征 |
2.4.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资源属性特征 |
2.4.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煤炭资源属性特征 |
2.4.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属性特征 |
2.4.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属性特征 |
2.4.6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属性特征 |
2.4.7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属性特征 |
2.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属性特征 |
2.5.1 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2 铁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3 港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4 航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
2.5.5 通讯基础设施状况 |
2.5.6 电力及能源供应结构状况 |
2.5.7 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
2.5.8 货物和服务贸易贸易增长状况 |
2.5.9 债务情况 |
2.6 关于数据的说明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 |
3.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
3.1.1 商品贸易整体情况 |
3.1.2 商品贸易出口结构特征 |
3.1.3 商品贸易进口结构特征 |
3.1.4 商品贸易的出口区域结构特征 |
3.1.5 商品贸易的进口区域结构特征 |
3.1.6 服务贸易总额情况 |
3.1.7 服务贸易结构情况 |
3.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投资中的地位 |
3.2.1 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回顾 |
3.2.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回顾 |
3.2.3 2010 年世界投资新动向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
4.1 中国与亚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1.1 中国与东亚国家 |
4.1.2 中国与西亚国家 |
4.1.3 中国与南亚国家 |
4.1.4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
4.1.5 中国与中亚国家 |
4.2 中国与非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2.1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
4.2.2 中国与东部非洲国家 |
4.2.3 中国与西部非洲国家 |
4.2.4 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 |
4.2.5 中国与北部非洲国家 |
4.2.6 中国与中部非洲国家 |
4.3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3.1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
4.3.2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
4.4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
4.4.1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状况 |
4.4.2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
4.5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的贸易状况 |
4.5.1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状况概括 |
4.5.2 中国与主要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的国别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非服务贸易的现状和策略选择 |
5.1 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极端状况 |
5.2 中国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状况未改变 |
5.3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现状 |
5.3.1 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
5.3.2 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 |
5.3.3 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 |
5.4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的策略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投资 |
6.1 2011 年中国对外投资状况 |
6.1.1 投资流量再创新高 |
6.1.2 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 |
6.1.3 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
6.1.4 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 |
6.1.5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
6.1.6 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
6.2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2.1 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
6.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
6.2.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
6.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分行业发展状况 |
6.3.1 电力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2 矿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3 农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4 银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3.5 制造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
6.4 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及特点 |
7.1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 |
7.1.1 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 G20 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 |
7.1.2 中国已启动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的经贸合作机制布局 |
7.1.3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中心 |
7.1.4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 |
7.1.5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开放程度较高 |
7.1.6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 |
7.2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7.2.1 自贸区建设满足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 |
7.2.2 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 |
7.2.3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 |
7.2.4 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给惠政策冲淡 |
7.2.5 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合作机制存在制度化缺陷 |
7.2.6 中国较金钻中低收入国家对外经贸合作机制显着匮乏 |
7.2.7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规划仍未列入中国战略发展之中心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及实施 |
8.1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 |
8.1.1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渐失去经济增长之拉动力 |
8.1.2 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亚洲周边国家争抢低端制造业的转移 |
8.1.3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受阻,实现当地就业目标难度依旧、 |
8.1.4 中国低端制造业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增强 |
8.1.5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市场引人关注 |
8.2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 |
8.2.1 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
8.2.2 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推进 |
8.2.3 确保中国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
8.2.4 确保中国对外投资的稳步推进 |
8.2.5 确保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
8.3 中国与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原则 |
8.3.1 坚持与树立世界大国形象相结合 |
8.3.2 坚持以互利共赢作为合作的基本出发点 |
8.3.3 坚持与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 |
8.3.4 坚持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协调 |
8.3.5 坚持以更新劳动密集型产业维护就业稳定相结合 |
8.4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 |
8.4.1 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 LMI 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 |
8.4.2 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
8.4.3 加快制定和实施对 LMI 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 |
8.4.4 加快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 |
8.4.5 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 |
8.4.6 构建促进 LMI 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 |
8.4.7 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达成并积极推进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 |
8.4.8 建设面向国企和民企的公开平等的投资绿色通道和保障机制 |
8.4.9 分类指导过剩产能在 LMI 国家的全产业再造 |
8.4.10 推进服务业对外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
8.4.11 优化对 LMI 国家援助下的人才培养结构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
1.1.2 招商工作面临新局面 |
1.1.3 对台招商迎来新机遇 |
1.1.4 南昌正成为台商投资的一方热土 |
1.2 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招商理论研究 |
1.2.2 对台招商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
1.3.1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2 本文研究的问题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基础 |
2.1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2.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1.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本文主要概念 |
2.2.1 招商主体 |
2.2.2 招商行为 |
2.2.3 招商主体机制 |
2.3 南昌市对台招商概况 |
2.3.1 快速发展的南昌 |
2.3.2 台商投资南昌的规模 |
2.3.3 台商投资南昌的变化趋势 |
2.3.4 南昌市对台招商的比较优势 |
3. 对台招商主体角色分析 |
3.1 作为"家长"的政府 |
3.1.1 主导性 |
3.1.2 行政性 |
3.2 作为"管家"的开发区 |
3.2.1 管理与服务兼备 |
3.2.2 行政与市场兼得 |
3.3 作为"当事人"的企业 |
3.3.1 趋利性 |
3.3.2 自为性 |
3.4 作为"媒介"的中介 |
3.4.1 服务性 |
3.4.2 居间性 |
4.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行为 |
4.1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行为概述 |
4.2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规制行为 |
4.2.1 对台招商政策演进 |
4.2.2 对台招商政策特征 |
4.2.3 对台招商政策检视 |
4.3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激励行为 |
4.3.1 主要激励措施 |
4.3.2 激励行为特征 |
4.3.3 激励行为检视 |
4.4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调控行为 |
4.4.1 主要调控方式 |
4.4.2 作为调控手段的经济要素 |
4.4.3 调控行为原则 |
4.4.4 调控行为检视 |
4.5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营销行为 |
4.5.1 形象营销 |
4.5.2 人文营销 |
4.5.3 会议营销 |
4.5.4 营销行为检视 |
5.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 |
5.1 南昌市开发区概况 |
5.2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的"筑巢引凤"行为 |
5.2.1 主要措施 |
5.2.2 行为特点 |
5.2.3 "筑巢引凤"行为之审视 |
5.3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营销行为 |
5.3.1 主要措施 |
5.3.2 行为特征 |
5.3.3 开发区营销行为的评价 |
5.4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项目推介行为 |
5.4.1 主要措施 |
5.4.2 行为特征 |
5.4.3 项目推介行为评价 |
5.5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特点和演进趋势 |
5.5.1 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特点 |
5.5.2 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演进趋势 |
6.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行为 |
6.1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概述 |
6.2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合作行为 |
6.2.1 合作方式 |
6.2.2 案例:晶能光电和联创光电 |
6.2.3 合作行为评价 |
6.3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并购行为 |
6.3.1 并购方式 |
6.3.2 并购效果 |
6.4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行为检视 |
7. 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行为 |
7.1 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概述 |
7.2 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方式 |
7.2.1 委托招商行为 |
7.2.2 合作招商行为 |
7.2.3 独立第三方招商行为 |
7.3 南昌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检视 |
8. 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的整合与优化 |
8.1 对台招商主体的历史变迁 |
8.2 打造对台招商的集成主体 |
8.2.1 政府规制主体 |
8.2.2 开发区承载主体 |
8.2.3 企业核心主体 |
8.2.4 中介服务主体 |
8.3 对台招商路径统合----产业招商 |
8.3.1 产业招商的含义 |
8.3.2 从"政策招商"到"产业招商" |
8.4 案例:南昌光伏产业对台招商 |
9. 结语 |
9.1 本文创新点 |
9.2 本研究之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传统理论 |
2.1.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2 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2.1.3 平衡增长理论 |
2.1.4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 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现代理论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产业生态理论 |
2.2.4 产业关联理论 |
2.3 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中的技术经济分析 |
2.3.1 产业关联的技术经济分析 |
2.3.2 产业技术转换的经济分析 |
2.4 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
2.4.1 项目层面的前沿问题 |
2.4.2 企业层面的前沿问题 |
2.4.3 产业层面的前沿问题 |
2.4.4 国家层面的前沿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产业发展的能源与环境背景 |
3.1 工业化进程引发的全球性能源危机 |
3.1.1 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与模式 |
3.1.2 工业化进程引发的全球性能源危机 |
3.1.3 世界能源的消费特点 |
3.1.4 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世界性环境危机 |
3.2 增长的极限与可持续发展 |
3.2.1 罗马俱乐部与增长的极限 |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中国高速现代化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
3.3.1 中国的能源资源 |
3.3.2 制约中国迅猛发展的能源瓶颈 |
3.3.3 中国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3.3.4 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可再生能源 |
3.4 能源技术的发展概论 |
3.4.1 能源技术的发展历程 |
3.4.2 传统不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 |
3.4.3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
3.4.4 二次能源技术的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产品的市场分析 |
4.1 光伏产品概述 |
4.2 世界光伏产品市场 |
4.2.1 世界光伏产品市场现状 |
4.2.2 影响世界光伏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 |
4.2.3 世界光伏产品发展趋势与预测 |
4.3 中国光伏产品市场 |
4.3.1 中国光伏产品现状 |
4.3.2 中国光伏产品前景 |
4.3.3 中国光伏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
4.4 中国光伏产品市场的拓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伏技术轨道与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
5.1 光伏技术的发展范式 |
5.1.1 技术范式理论 |
5.1.2 光伏技术范式 |
5.2 现代光电技术基础上的光伏技术 |
5.2.1 光伏技术原理 |
5.2.2 光伏技术核心-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
5.2.3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
5.2.4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分类 |
5.2.5 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工艺 |
5.3 光伏技术轨道与光伏技术发展定律 |
5.3.1 技术演化与技术轨道 |
5.3.2 光伏技术发展的技术轨道 |
5.4 光伏技术发展的展望与中国光伏技术的战略选择 |
5.4.1 光伏技术未来发展展望 |
5.4.2 中国光伏技术的战略选择 |
5.5 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
5.5.1 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升级战略 |
5.5.2 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延伸战略 |
5.5.3 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推广战略 |
5.5.4 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普及战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光伏企业的商业竞争战略 |
6.1 中国光伏企业的现状与在世界的行业地位 |
6.1.1 中国光伏企业概况 |
6.1.2 中国光伏企业在世界的行业地位 |
6.1.3 世界资本市场中的中国光伏企业 |
6.2 中国重点光伏企业产能与竞争力 |
6.2.1 光伏领军企业——无锡尚德公司 |
6.2.2 光伏企业的新军——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
6.2.3 中国最大的光伏组件企业——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 |
6.2.4 产学研结合型企业——上海交大国飞绿色能源有限公司 |
6.2.5 技术导向型企业——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 |
6.3 中国光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竞争力 |
6.3.1 初创和学习发展期的竞争力 |
6.3.2 学习与快速成长期的竞争力 |
6.3.3 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期的竞争力 |
6.3.4 组织创新、企业整合期的竞争力 |
6.4 案例研究:典型上市光伏企业投资期权价值分析 |
6.4.1 无锡尚德集团投资期权价值分析 |
6.4.2 天威保变公司投资期权价值分析 |
6.4.3 航天机电公司投资期权价值分析 |
6.4.4 典型企业的投资期权价值比较 |
6.5 中国光伏企业的商业竞争战略 |
6.5.1 政策扶持的商业竞争战略 |
6.5.2 “两头在外”的商业竞争战略 |
6.5.3 上市融资的商业竞争战略 |
6.5.4 技术集成的商业竞争战略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光伏产业的集群发展战略 |
7.1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过程 |
7.2 中国光伏产业的产业链 |
7.2.1 中国光伏产业产业链概况 |
7.2.2 产业链各节点的发展情况 |
7.2.3 各节点利润分配 |
7.2.4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7.2.5 中国主要光伏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 |
7.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规模经济 |
7.3.1 中国光伏产业的规模 |
7.3.2 中国光伏产业的规模效益 |
7.3.3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竞争环境 |
7.3.4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机会窗口 |
7.3.5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行业风险 |
7.4 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
7.4.1 中国光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
7.4.2 光伏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问题 |
7.4.3 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
8.1 西方国家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 |
8.1.1 日本光伏产业的发展及国家战略 |
8.1.2 德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及国家战略 |
8.1.3 其他西方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及国家战略 |
8.2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借鉴的经验 |
8.2.1 中国光伏产业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
8.2.2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 |
8.3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定位 |
8.3.1 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市场的新兴力量 |
8.3.2 中国正成为世界光伏产品制造中心 |
8.3.3 中国应成为世界光伏技术研发中心 |
8.4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 |
8.4.1 “十一五”规划的能源发展战略 |
8.4.2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总体战略方针 |
8.5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政策 |
8.5.1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方针 |
8.5.2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建议 |
8.6 中国光伏产业国家战略的工程计划 |
8.6.1 无电村通电计划 |
8.6.2 “绿色屋顶”计划 |
8.6.3 “大漠光电”计划 |
8.6.4 农村离网光伏发电计划 |
8.6.5 开阔地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计划 |
8.6.6 绿色城市计划 |
8.6.7 光伏产业腾飞计划 |
8.6.8 光伏产业计划设施的工作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5)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选择文献综述 |
1.2.2 适度技术的技术选择 |
1.2.3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技术选择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技术选择理论的基础 |
2.1.1 技术哲学理论 |
2.1.2 技术选择方法论 |
2.2 技术选择的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哲学的观点 |
2.2.2 技术预测 |
2.2.3 技术预见 |
2.2.4 技术轨道 |
2.2.5 技术跨越 |
2.2.6 技术路线图 |
2.3 灰度预测方法 |
2.3.1 灰色预测的概念简介 |
2.3.2 灰度关联度理论 |
2.3.3 灰度预测理论 |
2.3.4 模型检验 |
2.3.5 GM(1,1)残差模型及应用 |
2.3.6 适用性判别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 |
3.1 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
3.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3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
3.2 生命周期理论的洛仑兹曲线模型 |
3.2.1 洛仑兹曲线 |
3.2.2 频度空间生命周期理论意义的讨论 |
3.3 技术发展模型及技术轨道转辙证明 |
3.3.1 逻辑斯蒂曲线模型及技术选择 |
3.3.2 技术选择中的技术轨道转辙 |
3.4 创新动态过程的瓶颈模型 |
3.4.1 A-U模型的量化说明 |
3.4.2 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模型 |
3.4.3 对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量化 |
3.4.4 创新动态模型的判据 |
3.4.5 判据的使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研究 |
4.1 技术选择的界定 |
4.2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 |
4.3 技术选择的主体确定原则 |
4.4 技术选择的目标原则 |
4.4.1 企业层面的技术选择 |
4.4.2 产业方面的技术选择 |
4.4.3 国家层面的技术选择 |
4.5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 |
4.6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原则 |
4.6.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特性 |
4.6.2 高新产业技术发展的准则 |
4.6.3 竞争理论上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原则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 |
5.1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剖析 |
5.1.1 经典技术选择理论 |
5.1.2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的本质 |
5.2 基于技术选择的高新产业中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
5.2.1 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
5.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及特点 |
5.2.3 光电子产业的高技术特征 |
5.3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
5.3.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新视角 |
5.3.2 新视角下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指导原则 |
5.3.3 新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6.1 光电子技术产业概况 |
6.1.1 光电子技术产业简介 |
6.1.2 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 |
6.2 国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
6.2.1 国外光电子产业经济规模 |
6.2.2 国外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分析 |
6.2.3 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6.3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
6.3.1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现状及发展 |
6.3.2 我国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形势 |
6.4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
6.4.1 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概述 |
6.4.2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状况分析 |
6.4.3 我国光电子产业基础分析 |
6.4.4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方案设计 |
7.1 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的总体思路 |
7.2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概述 |
7.2.1 产业关键产品技术 |
7.2.2 产业关键工艺技术 |
7.2.3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
7.3 光电子产业技术轨道特征分析 |
7.3.1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关联度分析 |
7.3.2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聚类分析 |
7.3.3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因子分析 |
7.4 激光技术发展轨道的理论分析 |
7.4.1 1997-2005 年全球激光产品的统计分析 |
7.4.2 固体激光技术轨道转辙的分析 |
7.5 激光技术创新动态过程分析 |
7.5.1 激光产品的聚类分析 |
7.5.2 激光产品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
7.6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 |
7.6.1 根据文献对光电子技术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
7.6.2 我国光电产业技术选择的方案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关键技术选择与发展对策 |
8.1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准则 |
8.2 日本制定的光存储技术路线图的启示 |
8.3 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关键技术选择 |
8.4 激光关键技术及选择 |
8.4.1 激光制造和加工技术 |
8.4.2 激光医疗技术 |
8.4.3 光通信技术 |
8.5 液晶显示领域关键技术及选择 |
8.6 LED关键技术及选择 |
8.7 太阳能关键技术及选择 |
8.8 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对策研究 |
8.9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工作总结 |
9.2 未来研究展望 |
9.3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Mathcad2000 计算灰色关联度程序 |
附录2 Mathcad2000 计算GM(1,1)残差预测模型程序 |
附录3 Mathcad2000 计算模型误差检验程序 |
附录4 2003 年和2004 年激光器构成比汇总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6)浙江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主题与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企业技术战略研究综述 |
2.1 企业技术战略的理论构架和内涵 |
2.2 企业技术战略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
2.2.1 经济学中的技术追赶理论 |
2.2.2 技术后进企业技术战略发展路径研究 |
2.2.3 企业技术能力增长研究 |
2.3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研究综述 |
2.3.1 企业战略的演化观 |
2.3.2 企业战略过程 |
2.3.3 战略演化的影响因素 |
2.3.4 研究评述 |
3 分析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方案设计 |
3.1 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
3.1.1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状态与路径 |
3.1.2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 |
3.1.3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的影响因素 |
3.2 研究方法设计 |
3.2.1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 |
3.2.2 案例研究设计 |
4 浙江东晶电子股份案例研究 |
4.1 企业简介 |
4.2 企业技术战略各阶段描述 |
4.2.1 东晶电子技术战略T1(1999以前) |
4.2.2 东晶电子技术战略T2(1999至今) |
4.3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 |
4.3.1 演化过程的驱动 |
4.3.2 东晶电子的演化行为 |
4.3.3 演化行为的选择与保留 |
4.3.4 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4.4 研究小结 |
5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案例研究 |
5.1 企业简介 |
5.2 企业技术战略各阶段描述 |
5.2.1 新海电气技术战略T1(1993-1999) |
5.2.2 新海电气技术战略T2(2000-2004) |
5.2.3 新海电气技术战略T3(2005至今)… |
5.3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T1→T2) |
5.3.1 环境的变化和新海电气对变化的感知 |
5.3.2 新海电气的演化行为 |
5.3.3 演化行为的选择与保留 |
5.3.4 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5.4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二(T2→T3) |
5.4.1 演化过程的驱动 |
5.4.2 新海电气的演化行为 |
5.4.3 演化行为的选择与保留 |
5.4.4 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5.5 研究小结 |
6 宁波波导股份案例研究 |
6.1 企业简介 |
6.2 企业技术战略各阶段描述 |
6.2.1 波导股份技术战略T1(1992-1998) |
6.2.2 波导股份技术战略T2(1998至今) |
6.3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 |
6.3.1 环境的变化和波导股份对变化的感知 |
6.3.2 波导股份的演化行为 |
6.3.3 演化行为的选择与保留 |
6.3.4 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6.4 研究总结 |
7 案例比较分析及模型修正 |
7.1 案例总结分析 |
7.1.1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
7.1.2 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比较分析 |
7.1.3 技术战略演化过程影响因素总结分析 |
7.2 理论模型修正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实践启示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频高介高可靠介质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表面贴装元器件 |
1.2 电子陶瓷材料 |
1.2.1 绝缘介质陶瓷 |
1.2.2半 半导体陶瓷 |
1.2.3离 离子导体和超导体陶瓷 |
第二章 陶瓷电容器介质系统 |
2.1 介电陶瓷的分类与特点 |
2.2 独石电容器陶瓷 |
2.2.1 低温烧结高频独石电容器材料 |
2.2.2 中温烧结高频独石电容器材料 |
2.3 BaO-Nd_2O_3-TiO_2 系统 |
2.3.1 BaO-Nd_2O_3-TiO_2系统晶相及结构 |
2.3.2 BaO-Nd_2O_3-TiO_2 系统改性剂 |
2.4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2.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2.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实验 |
3.1 试样制备 |
3.1.1 原料与配方 |
3.1.2 试样制备与加工 |
3.2 性能测试 |
3.2.1 介电常数ε、介电常数tanδ的测试 |
3.2.2 体积电阻率ρv 的测试 |
3.2.3 温度系数αc 的测试 |
3.2.4 击穿电压 Eb的测试 |
3.2.5 微观分析 |
第四章 不同玻璃对 BaO·Nd_2O_3·5TiO_2 系统的影响 |
4.1 玻璃的形成、结构及介电性能 |
4.1.1 玻璃的形成 |
4.1.2 玻璃的结构模型 |
4.1.2.1 晶子假说 |
4.1.2.2 无规则网络假说 |
4.1.3 玻璃的介电性能 |
4.1.3.1 玻璃的电导 |
4.1.3.2 玻璃的极化与损耗 |
4.1.3.3 玻璃的介电系数 |
4.1.3.4 玻璃的击穿电压 |
4.2 电容介质用玻璃简介 |
4.3 1#玻璃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含量玻璃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烧结温度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 |
4.4 2#玻璃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 |
4.4.1 不同含量玻璃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 |
4.4.2 不同烧结温度对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 |
4.4.3 加入2#玻璃后系统的微观特性 |
第五章 掺杂玻璃相的BNT的系统的研究 |
5.1 TiO_2含量对BNT 系统介电性能的影响 |
5.2 不同含量玻璃对BaO·Nd_2O_3·4.8TiO_2 系统的影响 |
5.3 不同烧结温度对BaO·Nd_2O_3·4.8TiO_2 系统的影响 |
5.4 系统击穿电压的研究 |
5.4.1 玻璃含量对系统击穿电压的影响 |
5.4.2 击穿电压与绝缘电阻的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的含义 |
2.1.2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要素及迈克尔波特竞争分析模型 |
2.1.3 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 |
2.1.4 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的运用 |
2.2 战略分析和选择方法 |
2.2.1 波士顿矩阵分析法 |
2.2.2 战略群模型 |
3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要素分析 |
3.1.2 经济环境要素分析 |
3.1.3 技术环境分析 |
3.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组织结构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2 行业内竞争者 |
3.2.3 潜在进入者 |
3.2.4 替代品的压力 |
3.2.5 买方和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3 机遇与威胁 |
3.3.1 机遇 |
3.3.2 威胁 |
4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背景及现状 |
4.1.1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背景 |
4.1.2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现状 |
4.2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4.2.1 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
4.2.2 资产与经营状况 |
4.2.3 生产能力及技术状况 |
4.2.4 内部环境因素的优势与劣势 |
5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方案制定 |
5.1 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5.1.1 企业使命 |
5.1.2 企业战略目标 |
5.2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
5.2.1 七星华创的SWOT分析 |
5.2.2 七星华创公司的产品业务组合分析 |
5.2.3 战略群模型 |
5.3 企业发展战略方案制定和战略规划 |
5.3.1 七星华创发展战略 |
5.3.2 七星华创的三个发展阶段 |
5.3.3 七星华创公司整体业务规划 |
6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6.1 七星华创发展战略举措 |
6.1.1 七星华创总体发展战略举措 |
6.1.2 主要业务单元(产品)的重要战略措施 |
6.2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
6.2.1 充分利用产业政策机遇期,实施发展战略 |
6.2.2 七星华创发展目标的实施 |
6.2.3 加大创新的力度,促进发展战略的实施 |
6.2.4 优化组织结构,创建具有华创特色的企业文化 |
6.2.5 建立有利于发展战略实施的企业激励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手机用SMD石英晶体实现本地化(论文参考文献)
- [1]AUK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文海.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2]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D]. 肖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3]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李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5)
- [4]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晓刚. 吉林大学, 2007(05)
- [5]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 王希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6]浙江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研究[D]. 马溯嵘. 浙江大学, 2006(09)
- [7]高频高介高可靠介质瓷研究[D]. 王玉梅. 天津大学, 2006(01)
- [8]先进功能陶瓷材料[A]. 李永祥,殷庆瑞.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5), 2005
- [9]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高华东. 西北大学, 2005(11)
- [10]手机配套:开辟电子元器件新篇章——2003国际制造业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报导[J]. 代君利. 电子测试, 2003(08)